《有多少块糖果》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2
有多少块糖核心素养教案教案标题:有多少块糖核心素养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和应用数学概念“分数”。
2. 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和沟通能力。
教学重点:1. 学生能够理解分数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2. 学生能够进行分数的加减运算。
3. 学生能够应用分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 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分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学生能够将分数与实际问题相联系,进行解决。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白板、黑板、彩色粉笔等教学工具。
2. 学生准备纸和笔。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 教师通过展示一盒糖果,问学生糖果有多少块,引出“有多少块”这个问题。
- 教师与学生讨论,如何将糖果进行均分,引出“分数”的概念。
2. 概念讲解(10分钟)- 教师通过示意图和具体例子,向学生解释分数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分子、分母的含义,并解释分数的大小比较。
3. 分数的加减运算(15分钟)- 教师通过具体的分数加减例子,向学生展示分数的加减运算方法。
-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练习,巩固分数的加减运算技巧。
4. 实际问题应用(15分钟)- 教师提供一些实际问题,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分数概念和运算方法进行解答。
- 学生以小组形式合作解决问题,并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解决方法和答案。
5. 总结与拓展(10分钟)- 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分数的概念、表示方法和运算技巧。
- 教师提供一些拓展问题,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拓展他们的思维能力。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设计自己的分数加减问题,并与同学互相出题解答。
2. 学生可以进行更复杂的分数运算,如乘法和除法。
评估方法:1. 教师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表现情况。
2. 学生完成课堂练习和实际问题解答的准确性和合理性。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糖果的例子,将抽象的分数概念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小组合作解决实际问题,促进了学生的合作和沟通能力的发展。
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册3.1《有多少块糖》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有多少块糖》是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册3.1的内容。
这部分教材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掌握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在本节课中,学生将通过数糖果的游戏,学会如何计算两个数字的和以及差。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际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够主动参与其中,提高他们的数学运算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他们能够认识数字0-10,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加减法运算。
但是,对于一些学生来说,他们可能还不能熟练地运用数学符号进行运算,对于一些复杂的问题,他们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帮助。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掌握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够主动参与其中,提高他们的数学运算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符号进行运算,以及如何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采用游戏教学法,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数学,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2.采用分组合作学习法,让学生通过合作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3.采用问答法,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激发他们的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糖果道具,用于课堂演示和学生的实际操作。
2.准备PPT,用于展示问题和答案。
3.准备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展示糖果道具,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看看桌上有多少块糖果?如果我们再拿一些糖果过来,一共会有多少块糖果呢?”让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呈现一些具体的加法问题,如“3+4=?”、“7-2=?”等,让学生独立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师在旁边进行引导和解答。
3.操练(10分钟)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有一堆糖果,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解决一些加减法问题。
第三单元有多少块糖教案教学目标1.能够有目的地数数,用口算方式解决问题2.能够用图形解决问题,理解加减法的原理教学准备1.相关练习题和教材2.小糖果等小物品教学过程导入新知识1.利用小糖果等物品,向学生讲述一个故事,例如:小明有10颗糖果,他想要买更多的糖果。
请问他需要购买多少颗糖果才能拥有20颗糖果?引导学生思考2.与学生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口算、图形等方式。
必要时将方法列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拓展知识点1.指导学生使用图形解决问题例如:小红有3颗糖果,想要拥有10颗糖果,她需要买多少颗糖果?向学生展示3颗小圆形,再画7个,让学生理解加法原理。
让学生再画一个有10个圆形的糖果盒,再把3个圆形装到盒子里,需要补几个圆形,引导学生理解减法原理。
巩固知识点1.再次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使用新学的知识知性解决问题例如:小华有10颗糖果,他想要拥有15颗糖果,他需要买多少颗糖果?2.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以前练习的题目,巩固所学知识课堂总结在每个学生都掌握本次课程所学知识情况下,通过讨论、提出问题等方法,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完整的理解。
同时要引导学生对本节课复习情况进行总结,加深对知识点的印象。
课后练习在课后,老师还需布置相关练习,帮助学生更好地复习和掌握课程学习内容,题目设置要综合本节课所学知识点。
这部分练习可以在课下完成,或者作为下次课程的表现作业。
教学体会通过本次课程的教学,我深刻认识到了学生兴趣是学习最大的动力,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可以让他们更有效地掌握知识,快速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与此同时,巩固重复、提高教学效率,也是一个好的教学方式。
有多少块糖教案要有设计意图教案标题:有多少块糖教案要有设计意图教案目标:1. 学生能够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掌握有关数量概念的基本技能。
2. 学生能够应用所学的数量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3. 学生能够培养观察、分析和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1. 培养学生对数量概念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推理的能力。
教学难点:1. 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量概念。
2. 培养学生运用数量概念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1. 糖果(至少20颗)。
2. 手工制作的计数器(用于辅助教学)。
3. 黑板、粉笔或白板、马克笔。
教学过程:引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忆他们最喜欢的糖果。
2. 出示一些不同类型的糖果图片,引导学生用手指点出其中的糖果数量。
3. 提出问题:“你们最喜欢的糖果有多少块?我们如何知道有多少块糖果呢?”探究(15分钟):1. 将糖果放在桌子上,并请学生观察糖果的数量。
2. 引导学生用手指指出糖果的数量,并与他们的伙伴分享他们的答案。
3. 让学生用计数器逐个计数糖果,并记录下结果。
4. 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有更多的糖果,我们如何知道数量呢?让学生尝试不同的计数方法,如分组计数、逐个计数等,并比较结果。
讲解(10分钟):1. 引导学生总结不同的计数方法,如分组计数、逐个计数等,并讨论各种方法的优缺点。
2. 引导学生理解抽象的数量概念,例如“多”和“少”。
3. 通过示例问题,引导学生应用数量概念解决实际问题,如“如果我有10块糖果,给了你3块,你还有几块?”等。
练习(15分钟):1. 分发练习册,让学生完成相关练习题,如计数、比较数量等。
2. 鼓励学生互相合作,讨论解题方法和答案。
3. 收集学生的答案并进行讲评,引导学生发现解题方法的多样性。
拓展(5分钟):1. 提出拓展问题,如“如果有30颗糖果,你能用不同的计数方法找出数量吗?”2. 鼓励学生尝试不同的计数方法,并分享他们的答案和思考过程。
总结(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今天的学习内容,总结数量概念和计数方法。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有多少块糖》教案一、课时内容及目标•课时内容:有多少块糖的概念、比较大小、数的合并与分拆、以“?”代替数字、解决实际问题•学习目标:–正确理解有多少块糖的定义和概念–能使用比较大小符号(大于、小于、等于)比较两个数的大小–能够对两个数进行合并或分拆,并表达出来,如“3+1=4”、“7-2=5”–能够使用“?”代替数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二、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识1.引入问题:“小明手里有两块糖,小红手里有三块糖,小黄手里有四块糖,他们手里一共有多少块糖?”引导学生思考。
2.学生自主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交流探讨。
3.引导学生认识到可以通过数数来得出结果,然后让学生数出总数,并用公式记录下来:“2+3+4=9”。
2. 比较大小1.引入问题:“小明手里有两块糖,小红手里有三块糖,你告诉我两个数的大小关系。
”2.学生思考,提供比较大小符号,询问哪个符号可以用来比较大小。
3.让学生讨论得出答案并确定大小顺序,如“2<3”。
4.带领学生运用到更多的数字,以及比较大小时的注意事项。
3. 数的合并与分拆1.引入问题:“小明手里有三块糖,他去买了两块糖,他现在一共有几块糖?”2.学生思考解决方法,引导学生将两个数合并起来,并用“+”表示出来,如“3+2=5”。
3.引入问题:“小明手里有七块糖,他想要分给小红三个糖,他还剩几块糖?”4.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将分拆数目用“-”表示出来,并得出答案“7-3=4”。
4. 使用“?”代替数字1.引入问题:“小明手里有几块糖?”2.学生思考,引导学生使用“?”代替数字,如“小明手里有?块糖”,练习问答。
3.引导学生将问答转化为数字运算,如“小明手里有?块糖,他去买了两块糖,现在有七块糖,那么小明原来有多少块糖?”4.学生思考,用“x”代替答案,列出运算式如“x+2=7”,并解出答案。
5. 解决实际问题1.引入问题:“小明手里有五块糖,他将其中的两块糖分给小红和小黄,小明还有多少块糖?”2.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字运算,如“5-2=3”。
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册《有多少块糖》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有多少块糖》是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简单的加法和减法”中的一课。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加法的意义,掌握加法的计算方法,并能应用加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两个小朋友分糖果的故事,引出加法运算,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加法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10以内数的认识和简单的加减法运算,但对加法的实际应用还不够熟练。
学生的思维主要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需要通过实物操作和生动的情境来帮助他们理解加法的意义。
此外,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对他们的学习效果有很大影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创设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加法的意义,掌握加法的计算方法,并能应用加法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培养观察、思考、交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加法的意义,掌握加法的计算方法。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将加法应用于实际情境,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动的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理解加法的意义。
2.游戏教学法:通过趣味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和操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糖果、卡片、计数器等。
2.教学场地:教室。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一些糖果,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然后提出问题:“如果有2个糖果,又拿来3个糖果,一共有多少个糖果?”让学生思考并回答。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呈现教材中的情境:两个小朋友分糖果。
小明有2个糖果,小红有3个糖果,他们一起有多少个糖果?让学生观察情境图,回答问题。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如用卡片表示糖果,进行加法运算。
《有多少块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结合数数的具体情境,经历相同加数连加算式的抽象过程,感受这种运算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体会学习乘法的必要性。
2.会用两种不同的方法(一排一排或一列一列)数方阵排列的物体的个数,相应列出两个不同的连加算式。
【重点】会用两种不同的方法(一排一排或一列一列)数方阵排列的物体的个数,相应列出两个不同的连加算式。
【难点】学会通过多方位思考来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谈话导入:同学们,看,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你们喜欢吃糖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数一数有多少块糖。
如果数得又对又快,老师就会奖励你一块糖哦!2、小组合作: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3、师:谁愿意把自己数的方法和结果告诉大家?师:你们觉得哪种方法最好,为什么?学生选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数一数,教师巡视了解不同的数法。
学生可能出现的数数方法有:(1)一块一块地数:1、2、3、4、5…(2)两块两块地数:2、4、6、8…(3)五块五块地数:5、10、15…二、讲授新课1.数一数,填一填。
每行有()块,有()行,一共有()块。
怎样列式?每行有(7)块,有(2)行,一共有(14)块。
7+7=14(块)2.数一数,填一填。
每列有3块,有3列,一共有9块。
3+3+3=9(块)3.说一说,算一算。
一共有多少块糖?小组合作:你是怎样算的?课件演示。
横着看,每行5块,有3行。
5+5=5=15(块)竖着看,每列3块,有5列。
3+3+3+3+3=15(块)4.做一做。
(1)一共有多少个桃子?横着看,每行有6个桃子,有2行,一共有12个桃子。
竖着看,每列有2个桃子,有6列,一共有12个桃子。
(2)一共有多少个香蕉?每把有()个香蕉,有()把,一共有()个香蕉。
每把有3个香蕉,有4把,一共有12个香蕉。
5.小结:(1)先数一行有多少块,再数一共有几行,最后算出总数。
(2)先数一列有多少块,再数一共有几列,最后算出总数。
三、巩固提升1、数格子。
有多少块糖-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 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和使用“多少”、“少几”、“几个”等描述数量的词语。
2.能够完成有关加减法的简单算式,并用语言表述出自己的算法。
3.能够在日常生活及游戏中灵活运用所学数学知识。
2. 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1.词语“多少”、“少几”、“几个”的理解与使用。
2.加减法的简单算式。
2.2 教学难点1.对于初学加减法的学生,掌握加法和减法的不同规律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困难。
3. 教学过程3.1 检查预习教师可以对前一次课进行复习,巩固学生所学内容,让学生更好地准备开展本次课程。
3.2 导入新课教师可以准备一些糖果,让学生猜测糖果的数量,并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教师可以提出问题:“桌子上有多少块糖?”引导学生们使用“多少”来描述数量,并反复练习这个词语的使用。
3.3 讲解新知教师向学生展示几个框,让学生在框中填入数字,例如填入2、3、4等,然后引导学生使用“几个”、“少几”等词语来描述所填数字的数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词语的用法。
接着,教师向学生出示一些算式,例如“2+3=?”和“5-2=?”等,让学生分别进行计算并给出答案。
教师可以在黑板上画出图形或使用物品辅助学生理解算式中的数学概念和规律。
3.4 练习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简单的加减法口算、抽象算式的解决和绘制数量图形的练习,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
3.5 温故知新教师可以在课堂结束前反复温习所学内容,巩固学生已学的知识点。
4. 教学评估教师可以通过班级练习、学生书写的作业和口头答问等方式来进行评估,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5. 教学参考1.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
2.朱翠英,刘建民. 小学数学教学指导与测试[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6. 教学反思教学中需要注意语言简单易懂、形象生动,并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表述。
同时,需要适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有多少块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结合数糖块的活动,经理相同加数连加的抽象过程,为学习乘法积累经验。
2、引导学生通过“横着数〞和“竖着数〞两种不同的数数方法,得出不同的加法算式并进行计算。
3、体会到生活总有许多需要把相同数连加的问题,激发进一步学习的欲望【教学重、难点】1.通过“数一数〞,体会数数方法的多样性,并能抽象出“几个几〞,体会“几个几〞的含义。
2.明确从不同角度观察、数物体个数时,所表示的“几个几〞的含义不同。
一、情景引入生:有师:那同学们呢都有各色各样的想法,那如果我们想要准确知道这一袋糖果有多少个,请问我们该怎么做呢?生:数一数师:嗯,这个小朋友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方法,那我们就一起来数一数有多少块糖果。
〔边说边板书题目〕二、互动新授1、摆一摆,数一数。
生(举手答复)师:这位同学你能否把要求再给大家重复一遍?生〔站起来再次朗读要求〕师:谢谢这位同学,你读的真好,要是下次其他小朋友在答复以下问题的时候,你能够更加认真的倾听就更好了。
师:现在请大家一起来读一遍好吗?生:好师:要求1、2起生:。
〔要求:1、在小组内数一数一共有多少个糖果。
2、数糖果时,请摆放整齐,让人能够看出你是几个几个数的3数完以后小组静息的最好。
〕开展学生活动,观察学生数了以后,请几个学生在展台上数〔强调糖果的摆放,并且多种数法都要停留在站台上。
〕师:通过刚刚的数数,你有什么发现吗?生:每次数的个数越多,数的次数就越少,总数不变。
师:同学们,这位同学说了每次数的个数越多数的次数就越少,你同意她的意见吗?生:同意师:非常棒,请大家齐读一遍。
这里学生多说多动手,最后学生得到体验:每次数的个数少,数的次数就多;每次数的个数多,数的次数就少。
虽然有不同的数法,但最后结果都是一样的。
2、数一数,填一填。
〔1〕师:同学们表现得真好。
今天同学们的两个好朋友灰太狼和喜羊羊还给大家带来了一些糖果,你们还想来一起看一下吗?生:想师:那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对于它们两个的摆法,你有什么样的感觉吗?生:灰太狼摆的很凌乱,喜羊羊摆的很整齐。
《有多少块糖》(教案)二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教案:《有多少块糖》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第三章《有趣的数字》中的第一节——《有多少块糖》。
本节课主要通过一个关于糖果的实例,让学生理解并掌握10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能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10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的概念。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并掌握10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的运算规律。
2. 教学重点: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能够独立完成10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糖果、计数器、数学卡片。
2. 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铅笔、橡皮。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一个实际情景引入,例如:“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一包糖果,里面有7块糖果,我又买了一包糖果,里面有5块糖果,那么我们一共有多少块糖果呢?”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2. 新课讲解:通过展示糖果,让学生直观地理解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讲解加法时,例如:“如果有3块糖果,我又给你2块糖果,那么我们一共有几块糖果呢?”讲解减法时,例如:“如果有8块糖果,我吃掉了2块,那么我们还剩下几块糖果呢?”3.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成小组,互相练习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运算,教师巡回指导。
4. 课堂小结: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10以内加减法的掌握情况。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加法:3 + 2 = 55 + 2 = 7减法:8 2 = 67 2 = 5七、作业设计1. 请完成学生用书上的练习题,第15题。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际操作和情景引入,让学生掌握了10以内加减法的运算规律。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
但在练习环节,发现部分学生对于减法的理解仍有困难,需要在课后进行针对性的辅导。
拓展延伸:让学生思考并解决更复杂的实际问题,例如:“妈妈买了10个橘子,你吃掉了3个,还剩几个橘子?然后又买了一些橘子,让你帮忙算一下一共有多少个橘子。
教学目标:
1、结合数数的具体情境,经历相同加数连加算式的抽象过程,感受这种运算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体会学习乘法的必要性。
2、会用两种不同的数法(一行一行或一列一列),数方阵排列的物体的个数,列出相应的两个不同的连加算式。
3、在具体环境中,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相同加数连加的问题,感受这种方法的局限性,体会到学习乘法的必要性,产生学习乘法的愿望。
教学重点:
会用两种不同的数法(一行一行或一列一列),数方阵排列的物体的个数,列出相应的两个不同的连加算式。
教学难点:
学会通过多方位思考来解决问题。
教具准备:
若干糖果、圆片、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瞧!老师给大家带来什么?想奖励给坐姿好,认真听讲,积极发言的孩子。
有信心得
到它吗?
2、同学们先猜猜这个袋子里大约有多少块糖果?指名学生回答。
3、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数一数有多少块糖。
(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通过数糖块的个数,寻找数一数的方法。
师:你们的桌上都有一个信封,里面的糖果数量和老师袋子里糖果的数量是一样多的,现在请你们同桌互相合作,快来数一数吧。
(学生操作,师巡视)
师:谁能来向大家介绍你的数法。
生1:1块1块地数:1.2.3.4.5……一共是20块。
生2:2块2块地数:2.4.6.8.10……一共是20块。
生3:5块5块地数:5.10.15.20……一共是20块。
师:同学们有各种各样的数法,都数出了糖果的数量,我们再来看一看这些数法好吗?
( ppt播放数的过程)
师:同学们快来看一看这些数法,你有什么发现呀?
生:他们都是不同的数法可数出来的结果是一样的。
师:是呀!我们一块一块地数,数了20次,我们一起来数数好吗?
( ppt再次播放数的过程)
师:那请你们看一看你们又发现了什么?
生:它们数出来的次数是不同的,
师:每次数的块数有多,数的次数就(越少)。
每次数的块数越少,数的次数就(越多)。
同学们真棒,观察到了这些数法的特点。
2、通过小测验,巩固数一数的方法。
师:可是老师还想考考你们,看看咱们班的孩子数数本领到底有多棒,你们有信心吗?
师:在数之前,请同学们快速的将你们桌上的糖果收起来装起来放进抽屉里。
师:好,老师要出示图片了,请你们仔细的看哦。
(课件出示图片)
师:圈一圈,数一数,一共有多少个熊猫?如果你想知道一共有多少只熊猫,你打算怎么数呢?(生介绍数法)
师:同学们又再一次介绍了数数的方法,现在请你们打开数学书第17页,快快完成第一题。
(师巡视,展示学生作品)
3、数一数,填一填
①同学们不但数的好,圈的也正确,老师这还有这种各样的糖果,你们想看一看吗?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对于这样的糖果你有什么感觉吗?(出示课件)
②看看排列整齐的糖果是几个呢?你是怎么数的呢?(生汇报交流)
③介绍横着数的方法是按行数,竖着数的方法是按列数。
④学生试着用完整用完整的语言说说横着数和竖着数的方法。
3、说一说,算一算
师:请你观察观察,横着看或者竖着看你能发现什么?(课件出示图片)
生:横着看是5五个,竖着看是4个
师规范语言
(横着看,每行5块,有3行)(竖着看,每列3块,有5列)
师:通过横着数和竖着数我们能够准确的数出糖果的数量,其实呀这两种数法还可以用算式来表示呢?请你想一想,怎样用算是来表示?下面请你打开书本第16页,请同学们先看这(手指屏幕)请你们将横着数的方法写在这里,将竖着数列出的算式写在这里,听清楚了吗?开始
师:谁能来说说你是怎样列的算式?
生1:横着看5+5+5=15(块)
生2:竖着看3+3+3+3+3=15(块)。
师:同学们通过自己的数法列出了这两道算式,仔细看一看这两个算式都有什么特点呢?
(算式列的不同,得数一样)
师:是呀?这两个算式列的不一样,怎么它的得数都是20块呢?
师:看来同一幅图当中,横着数和竖着数所得到的结果是一样的。
三、巩固练习,知识升华
1、数一数有多少块蛋糕?
2、独立数一数方格,汇报思考过程及数的方法。
3、小青蛙跳格子
四、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们都有哪些收获呢?
五、板书设计
有多少块糖
横:5+5+5=15(块)
3个5相加
竖:3+3+3+3+3=15(块)
5个3相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