蒹葭说课稿1备课讲稿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8
华师大版高中语文高一语文上册《蒹葭》说课稿一、教材分析《蒹葭》是高一语文上册《诗经》部分的选文之一。
本文属于民间歌谣,旨在通过对中国古代农村生活的描写,展现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1. 教材背景《蒹葭》是中国古代文学名著《诗经》中的一篇。
《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记录了包括先秦时期的大量古代文化、历史和思想,具有重要的文化、文学和艺术价值。
2. 教材目标通过学习《蒹葭》,学生能够:•了解中国古代农村生活的特点;•理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分析诗歌的表达方式和手法。
3. 教学重点•了解文中生活场景和人物形象;•理解诗歌内容;•分析诗歌的意象和表达方式。
4. 教学难点•分析诗歌的情感表达;•分析诗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二、教学过程本课时分为导入、文本解读和课堂拓展三个部分。
1. 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文字导入《蒹葭》的背景和主题,引起学生对农村生活和美好生活的思考。
2. 文本解读(35分钟)(1)整体理解•让学生快速通读《蒹葭》,理解整篇诗歌的基本情节和结构。
(2)分层解读•按照诗歌的结构,将《蒹葭》分为前两节和后两节分别解读。
–前两节描写了农村的美丽田园景色;–后两节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苦难生活的痛苦。
(3)学习诗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分析诗歌中使用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对比、象征等。
•解释诗歌中隐含的情感。
3. 课堂拓展(15分钟)•分组讨论:请同学们就农村生活的美好与苦难展开一次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观点,并结合现实生活进行思考和分析。
•随堂练习:请学生通过填空等方式检查对于诗歌的理解程度。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 情景导入通过图片、文字、音频等方式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 合作学习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让学生在交流中深入思考,增强学习的互动性和合作性。
3. 提问引导通过教师的提问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表达,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并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蒹葭》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老师,我是,今天我说课的篇目是《蒹葭》我的说课稿分为五个部分,分别是:说教材,说课程目标,说学情,说教学方法,说教学过程。
首先是教材:本课《蒹葭》是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24课《诗经》的第二首,被说是诗经中最为优美的一篇,它虽已时隔千年,却依然有让人读人思考的朦胧美感。
本诗历来被看作是“怀人诗”,全诗一共三章,描写一个青年对意中女子的追求之情。
每章都是八句,一二句写景,点明时间是秋天清晨,地点是芦苇丛生的河边;三四句点明他所思慕的姑娘在水一方;五六句写主人公逆流而上寻觅不得,七八句写主人公顺流而下却可望不可即,使他心急如焚。
诗的三章采用了重章叠句,一唱三叹,增强了感情的抒发。
本诗历来被看作是“怀人”诗,但第六单元的要求是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理解诗文内涵的生活理想和追求,如将此诗主题仅仅视为怀人,便比较狭窄,我在本课中力求在怀人的基础上对伊人的形象再做拓展。
其次是课程目标:本课的目标设置3点,第一是知识目标,要求学生了解《诗经》相关文学常识,包括诗经的地位、概述、六义和语言特点。
并能够熟读成诵。
第二是能力目标:引导学生在解析诗歌的过程中感受诗歌优美的意境;并从文中筛选信息寻找依据,把握“追求者”和“伊人”的形象。
第三是情感目标:体味诗歌的音韵美、人性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本课的重点是朗读,理解文章大意。
难点是对伊人形象的理解。
再次是学情:本班学生两级分化比较严重,优生少,后进生较多,上课经常举手的学生也比较固定,本课我会注意加强对学生回答的整体参与性的关注。
在教学方法上采用教师引导归纳,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
接下来是教学过程,主要包括6个环节:自主预习,导入,整体感知,合作探究,总结,反馈。
第一个环节是自主预习:步骤是先让各组组长将白板上写好的重点字词挂到黑板上(加点的字为注音,划线的字为解释)。
选每组中的X号上来写其他人在下面做自主预习部分的练习,之后以教师判,学生判,组长统计全对人数,老师汇总加分的方式完成。
《蒹葭》说课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蒹葭》,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等六个方面陈述我的教学设计理念。
一、说教材《蒹葭》选自部编版教材八下第三单元,它是一首文质兼美的爱情诗。
诗人用想象的手法,借助蒹葭这一意象,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画面,展现了一个追求理想爱情的女子形象。
本诗结构严密,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情感饱满,想象丰富;语言朴素自然,意境优美。
学习这首诗,有助于学生了解中国文化瑰宝《诗经》的艺术魅力,进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提高文化品位有着重要作用,同时为后面学习其它诗歌奠定了基础。
二、说学情1.上《蒹葭》这一堂课前,学生刚学完《关雎》,了解了《诗经》的基本知识,学习了重章叠句、双声叠韵词等知识,重温了押韵、叠词等知识,相当于了解和掌握了诗歌韵律美形成的原因;另外,也掌握了一定的朗读技巧,如停顿、拖音等,但受认知结构、能力水平的限制,对事物的认识还停留在表面,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2.青春期的孩子对“歌咏爱情的诗”很感兴趣,抓住他们的兴趣,引导他们去体会美好的爱,也引导他们较为自然地感受到这不仅仅只是一首“爱情诗”,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将抽象的情感具体化、生活化。
三、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感知诗歌语言,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感受蒹葭之美,并能正确读写本诗的四个复句。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以及小组展示等形式,从诵读、想象、分析理解等角度来赏析诗歌,感受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以及形象美。
能通过多种形式背诵,体会诗歌的美好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诵读课文,结合相关背景资料,分析理解蒹葭这一意象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通过对“美”的思考,使学生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教学目标:读诗了解诗意;品读语言体味美;结合背景理解形象。
蒹葭10分钟试讲稿【五篇】蒹葭10分钟试讲稿1教学目标1、把握诗歌内容和情感,并在此基础上能准确、流利、富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体味本诗优美的意境。
3、掌握起兴的手法及重章叠句的结构特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品味赏析诗歌美的语言,感受诗歌优美的意境。
课前准备1、了解有关《诗经》知识。
2、学生朗读并疏通全诗。
教学过程一、导入本课1、导入《诗经》,复习前课有关《诗经》知识。
2、导入《蒹葭》:吟诵三千年华夏优美文字,感受公元前东方文明璀璨。
二、内容解读体味意境(一)静心聆听学生配乐朗读。
(古筝曲很适合本诗的意境,为学生创设了一个优美的情境;身边同学的朗读更容易激发学生投入的愿望)(二)谈谈这首诗给你的整体感受。
(整体把握,各抒己见)填空:这是一首的诗(朦胧凄美)(二)从诗句的哪些内容感受到的?(学生讨论、交流,幻灯片一一呈现学生讨论的结果:◆写景句;◆追寻伊人的过程)(教师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文本)1、写景句(每章的第一、二句)(1)景物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学生自由发言)明确:芦苇——丛生茂密。
因秋来而变黄,因霜袭后会发白。
秋风摇曳中更添凄凉。
白露秋霜——洁白,晶莹,触感是凉的,给人以清冷之感。
秋水——崎岖、蜿蜒、清冷。
成语有望穿秋水一汪秋水。
晓雾——拂晓之时水边晨雾朦胧更添迷离之感。
(2)这些景物创设了一种怎样的氛围?明确:凄清、迷离(3)请你运用散文笔法描绘一下这幅画面。
2、追寻伊人的过程。
在这苍茫凄清的背景下,主人公出现了,他的心情如何?请结合具体语句体会。
(1)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一个“在”字,主人公确信“伊人”就在水的那一边,坚定——方、湄、涘,地点空间的变化,说明他追寻得坚定而执著(2)溯洄从之溯游从之——匆忙而连续的动作中,可以感受到主人公的焦急,急迫和坚定、执著(3)“宛”字,好像仿佛之意;央、坻、沚的变化——说明追寻而不得时、可望而不可即的痛苦、惆怅、凄凉、孤独的心情。
3、那么主人公追寻的伊人到底是谁呢?(对于课本思考与练习一的讨论)——主旨的多义性、模糊性,使诗歌更具一种朦胧美。
《蒹葭》讲课稿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1、知识能力目标:(1)把握诗歌内容,准确朗读并能熟读成诵;(2)把握“追求者”和“伊人”的形象;(3)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感受诗歌优美的意境。
2、过程与方法目标:⑴感受《诗经》重章叠句的写作特点;⑵培养阅读诗歌的能力,品味诗歌美的语言。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创造美的动力。
重点:把握诗歌内容,领会全诗的情感。
难点:分析伊人形象,体会优美意境。
教具准备与课时安排:多媒体教学,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多媒体播放《在水一方》)你们听过这首歌吗?知道是什么歌吗?(对了,这是邓丽君的歌曲《在水一方》)这么优美动听的歌,它最初的原型是什么呢?(这首歌是台湾作家琼瑶根据《蒹葭》改编的。
)让我们追溯到它的源头,伴随着婉转悠扬的乐曲,来共同欣赏《诗经》中的名篇《蒹葭》(板书课题)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复习旧知,找一个学生简介《诗经》的基础知识。
(对了,《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那就让我们通过朗读,再次来感受它的魅力)2、朗读诗歌(1)、学生大声自由的朗读诗歌,用笔把新认识的与不认识的字词标记出来;(2)、出示生字词;考查学生学得怎么样?(指名读-齐读生字词)(3)、指名读诗歌—评价(语速太快、沉住气、读准确)齐读诗歌(看来大家把字词都掌握了,就让我们完整的读一读这首诗歌吧!你读的很准确,声音很动听,老师都禁不住想试一试了。
)(4)、老师配乐诗朗读;(要朗读好诗文,要注意读好它的节奏,要读出诗歌的音乐美,下面,请同学们认真看书,听老师朗读课文。
(在钢琴曲《在水一方》背景音乐下,老师配乐朗读,朗读基调滞缓悠长,一唱三叹,苍凉婉约,其情戚戚切切。
)(5)、(出示全文的停顿标识: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
《蒹葭》说课稿教材简介及分析:《蒹葭》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版初中语文九处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诗经》两首,是《诗经秦风》中的名篇。
诗歌采用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章法,描绘了主人公对伊人的倾慕之情和苦苦寻觅的过程,以及欲见而不得的惆怅之情、执著之意,感情淳朴、真挚,文字很简单,但作品赋予人的美感却极丰富。
同时,诗中主人公对爱情的热烈、执著的追求对九年级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来说,是一种新鲜的情感体验,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本文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学生分析:本诗在《关雎》的学习之后,学生对《诗经》的有关内容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具备了一定的诗歌领悟能力和欣赏能力,但爱情诗的定位可能会束缚孩子的思维,教师要善于运用提问启示学生的想像和联想,使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准确、鲜明而可感。
教学目标:知识能力目标:⑴ 掌握朗读四字诗的节奏,熟读成诵。
⑵ 能谈谈诗歌中伊人形象的含义。
⑶ 品味与赏析诗歌优美的意境。
过程与方法目标:⑴ 复习诗经重章叠句的特点。
⑵ 品味诗歌美的语言,培养阅读诗歌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创造美的动力。
教学重点:分析伊人形象,体味优美意境。
教学难点:体味伊人的魅力所在。
教学方法:⑴ 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的品味诗意。
⑵ 情境设置法:充分利用多媒体及背景音乐创设情境,使学生能融入到诗的意境中去,产生思想上的共鸣。
⑶研讨法:在研讨练习中,引导学生积极思量,合作探索,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欢跃。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有人会唱《在水一方》这首歌吗?它是早些年一部电视连续剧的插曲,根据《蒹葭》改编而成,可见《诗经》对后世文学创作有很大影响。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蒹葭》,聆听三千年华夏先民的吟唱,感受公元前东方文明的辉煌。
(板书课题)(同时多媒体播放《在水一方》,图片和背景音乐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欲望,自然引入本课的学习。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2诗经二首蒹葭说课稿新人教版一. 教材分析《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其中包含了大量的民间歌谣和宫廷诗歌。
这些诗歌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俗习惯、思想观念和审美情趣。
其中,《蒹葭》是《诗经》中的一首著名的爱情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人们对爱情的渴望和追求。
在本节课中,我们将学习和欣赏《蒹葭》这首诗歌。
通过分析诗歌的语言、形象和情感,让学生领略古人的审美情趣,并从中体会到爱情的美好和追求。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言文阅读基础,对于诗歌的鉴赏也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诗经》的语言古朴、意境深远,对于学生来说仍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理解和欣赏诗歌的美。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蒹葭》诗歌的基本内容,把握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人的审美情趣,理解爱情的美好和追求。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蒹葭》诗歌的语言理解和意境把握。
2.原因:诗歌的语言古朴,需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诗歌的意境深远,需要学生通过分析、讨论来体会。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等,引导学生理解和欣赏诗歌。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诗歌的背景和意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诗经》的背景和简介,引导学生了解《诗经》的地位和特点。
2.朗读:让学生朗读《蒹葭》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3.分析: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语言、形象和情感,解读诗歌的意境。
4.讨论:学生进行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5.总结:对《蒹葭》诗歌进行总结,提炼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6.拓展:引导学生思考《蒹葭》诗歌在现代社会的意义和价值。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主题:爱情的追求意象:蒹葭、白露、伊人情感:渴望、向往、思念八. 说教学评价通过课堂提问、讨论参与和课后作业,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蒹葭说课稿1课程背景本次课程是针对小学三年级的语文课,主要围绕课外阅读的主题展开。
在当今文化环境下,孩子们的阅读兴趣呈下降趋势,如何唤起孩子们的阅读兴趣,让他们更好地爱上阅读,成为我们授课的核心目标。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学重点如何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入的理解和思考,如何提高学生对文本的表达能力,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学难点如何切实地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如何使学生更好地对文本进行理解和表达,如何教育学生感性认识到文学作品的内涵。
教学内容自我介绍在课程开始前,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了解我,我会首先进行一个简短的自我介绍。
在自我介绍中,我会介绍我自己、我的爱好、我的工作经历等一系列信息。
让孩子们更好地认知我之后,也可以建立起师生之间的亲密关联。
导入新课在导入新课环节,我会先用一个比较形象的例子来引导孩子们对阅读兴趣的认识。
比如说,世界上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它的高度是多少,我们是否可以想象得到呢?如果我们没有看到珠穆朗玛峰,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够更好地认识珠穆朗玛峰呢?这时,我会分组给学生发一些有关珠穆朗玛峰的图片,然后让学生们对这些图片进行讨论。
接下来,我会让学生们自主发言,分享一下自己平时的阅读习惯。
这样有助于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学生更好地进入接下来的主题。
正文内容在正式的讲解中,我会首先向学生们介绍一个经典的故事——《小红帽》。
通过讲解这个故事,我会引导学生对这个故事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如:小红帽为什么会和大野狼产生矛盾?为什么小红帽最终能够成功从大野狼手中逃脱?接下来,我会给学生们分发一些小红帽相关的图片,让他们进行自由创作。
在创作过程中,我会向孩子们提供一些建议和帮助,引导他们根据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出更好的作品。
在创作过程中,我会对学生进行认真的指导和评定,根据学生创作的情况,进行评价和布置作业。
课程总结在课程的总结环节,我会强调学生们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的重要性,提醒孩子们,我们应该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阅读中,让阅读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蒹葭》说课稿(15分钟授课)[教材分析]《蒹葭》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4课《诗经》两首中的其中一首,它是《诗经·国风》中的名篇,是一首爱情诗,它采用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章法抒写了主人公对意中人的倾慕之情以及苦苦追寻的执着之情。
[学生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启发学生,营造氛围,激发诗歌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体会伊人的形象以及追求者的形象[教学目标]⑴掌握朗读四字诗的节奏,熟读成诵。
⑵能谈谈诗歌中伊人形象的含义。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通过朗读诗歌和讨论,加上教师的引导了解诗歌的内容,整体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理解主人公对于“伊人”的追寻。
[教学要点]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通过朗读诗歌以及接下来提出的从这首诗中“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真切感受到了什么”三个问题来理解诗歌的内容以及思想感情。
[教学步骤]1、再读诗歌(多媒体显示诗歌原文)师:同学们,我们已经了解了《蒹葭》这篇文章的注释,那么我们就开始进入诗歌理解的部分,这之前,让我们再读一遍诗歌。
生:(朗读诗歌)师:我们都说,诗中有画……生:画中有诗。
师:那么,从这首诗中,你看到了什么?2、引导学生在诗中寻找画面感。
(多媒体显示问题:你看到了什么)学生可能回答:浩荡的芦苇、一位寻求“伊人”的主人公等等教师需要从学生的回答中抓住重点,比如“浩荡”的芦苇,是从哪里知道的,寻求“伊人”的路程是艰苦还是容易等等。
多媒体显示蒹葭苍苍、水中坻、水之湄的图片。
3、引导学生从视觉和听觉方面理解诗歌(多媒体显示问题:你听到了什么)师: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幅画,这幅画是朦胧的,美丽的,当置身其中,你还会听到许多不同的声音,请同学们再次阅读诗歌,你仿佛听到了什么?学生可能回答流水声,多媒体显示直接描写水的句子。
教师需要通过同学们的回答,结合多媒体课件,通过对诗中写水的句子的理解,来讲解主人公对于“伊人”追寻的艰辛的过程。
《蒹葭》教案(优秀6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本文是美丽的编辑为大家找到的《蒹葭》教案【优秀6篇】,仅供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蒹葭》教案篇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让学生在把握全诗感情基调的基础上,准确、流利、富有感情地朗诵全诗。
2、品味与赏析诗歌美的语言、美的意境。
3、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创造美的动力。
教学重点:1、背诵诗歌,领会诗的情感。
2、掌握起兴的手法及重章叠唱的结构特点。
教学难点:品味与赏析诗歌美的语言、美的意境。
教学方法:讨论,点拨教学媒体: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当你听到流浪的人在外想念你,亲爱的妈妈,流浪的脚步走遍天涯,没有一个家,……这脍炙人口的歌词时,是否记起了那首游子思乡的千古绝唱《天净沙·秋思》?当你坐在餐桌前享用精美丰盛的晚餐时,是否记起了父母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嘱咐?当你惊叹于戈壁滩的狂风吹沙时,是否忆起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志豪情?古典诗词以其不可抗拒的魅力走进了我们的生活,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更多的美丽与奇妙。
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蒹葭》这首诗歌,再一次用诗歌滋润我们渴求的心灵。
二、简介《诗经》《诗经》是我国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的诗歌共三百零五篇,又称“诗三百”。
我们谈到《诗经》,就少不了要提到诗经六义。
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
其中风、雅、颂是诗的不同体制,赋、比、兴是诗的不同表现手法。
《诗经》共分风、雅、颂三个部分(包括十五国风、大雅、小雅、周颂、鲁颂、商颂)。
风多是各地民歌,雅是西周王城区域朝会宴饮所用诗歌,颂多为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
对于《诗经》赋、比、兴这三种表现手法,宋代的朱熹是这样解释的:“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也”。
蒹葭说课稿1
一、说教材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蒹葭》是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首诗歌。
它是《诗经·国风》中的名篇。
《蒹葭》是一首爱情诗,采用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章法和起兴的艺术表现手法。
抒写了主人公对意中人的倾慕之恋,以及欲见而不得的惆怅、执着之情。
感情是率真、淳朴、真挚、健康的。
文字虽然简单,但给予人们的感情却丰富,丰富到“我们只觉得读了百遍
还不厌”(《中国诗史》)。
《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
”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
《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甚至连东汉大学者郑玄家的婢女都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可见诗经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很大。
(二)、说教学目标
九年级(初三年级)的同学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诗歌欣赏能力。
教师要善于引导、启发学生,给学生营造氛围,激发他们学习诗歌的兴趣。
因此提出以下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把握《诗经》(《蒹葭》)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3.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2)、能力目标
1.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2.深入理解这首诗,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课内容的需要、教学参考的建议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教学重点是:1.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学习这首诗起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
会它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为:1.体会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
2.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含蓄美、意境美、朦胧美。
有关重、难点的突破问题,我将结合教学程序设计一起谈。
二、说教学程序的设计
(一)导入新课
教师采用直观的教学方法设置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具体做法是:教师用多媒体播放歌曲《在水一方》及其MTV。
欣赏完毕,学生兴趣正浓,教师趁热打铁,告诉学生这首歌曲是由《诗经》中的《蒹葭》改变而成的。
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及学习新课的兴趣。
(二)、实施目标
1、复习《诗经》知识提高语文素养
通过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方式,复习《诗经》相关知识,识让学生了解《诗经》的基本知
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结合课下注释,自读全诗。
(读时要求学生注意课下注释中的读音,把拼音移到诗歌正文中,为后面的正确朗读作好准备。
)
说教法
教学本文,应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
应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直至成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了解《蒹葭》重章叠句的表现手法;学习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认识《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另外还应引导
学生多读多背《诗经》中的名篇,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课堂教学采用朗读法、讨论点拨法、品读法等教学方法。
注重自主学习、自我探究,全面领略诗歌的美感,力求在诗歌鉴赏和文化积淀上都有所收获。
设计理念
1.《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生“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所以,教师注重营造特定的氛围,通过富有感情的诵读来体会课文的意境,培养学生感受、创造美的情趣。
2.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尝试自主、合作、探究、体验的学习方法,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整合。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把握全诗感情基调的基础上,准确、流利、富有感情地朗诵全诗。
2.品味与赏析诗歌美的语言、美的意境。
3.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创造美的动力。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投影仪、录音带和VCD碟片。
2.诗词曲赋是我国古代文化艺术的瑰宝,多读多背必有好处。
课前让学生搜集一些与之相关的诗词,以开阔视野,拓宽思路,增加积累。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一)导语设计:
师:同学们,当你听到“流浪的人在外想念你,亲爱的妈妈,流浪的脚步走遍天涯,没有一个家,……”这脍炙人口的歌词时,是否记起了那首游子思乡的千古绝唱《天净沙?秋思》?当你坐在餐桌前享用精美丰盛的晚餐时,是否记起了父母“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嘱咐?当你惊叹于戈壁滩的狂风吹沙时,是否忆起“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志豪情?古典诗词以其不可抗拒的魅力走进了我们的生活,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更多的美丽与奇妙。
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蒹葭》这首诗歌,再一次滋润我们渴求的心灵。
(二)初读诗歌
1.多媒体投影薄雾中的水边芦苇,芦叶萧萧,茫茫苍苍。
在这个画面的衬托下,投影出诗歌原文。
(蓝色字幕)
2.播放背景音乐(低声地):播放小提琴曲《水边的阿蒂丽娜》。
3.学生初读课文:借助“预习提示”以及注释,读准字音,了解大意。
【文采飞扬的导语,清新自然的背景画面,悠扬恬静的音乐,使课堂中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美,使学生体验了情境美、奠定了本堂课的基调。
】
二、品味赏析
(一)整体感知
1.配乐朗读:在《水边的阿蒂丽娜》的音乐声中,教师范读,学生仿读。
【乐曲播放与诗歌朗诵同时进行,激发学生的情感,引起学生的联想,从而产生共鸣。
】
2.请同学说说选择《水边的阿蒂丽娜》的作为背景音乐的原因。
【体会诗歌迷茫而略带忧郁的情感基调】
3.诗歌中主人公为何忧伤?
4.求而不得后主人公的态度如何?
【整体感知诗歌的思想内容:向往和追求纯洁的爱情和求而不得后,主人公依然执着追求的感情。
】
(二)品味语言
1.上述体会你是从诗歌的哪部分感受到的?
【目的是引导学生学习本课文重章叠句的结构特色,品味诗歌朴素清新风格洒落的语言】
2.创新设计:请同学把大屏幕上的诗歌中加点的词改换一下,要求改后的诗歌整体风格不变。
【这个设计迁移性、挖掘性很强,它点燃了学生创造性自主学习的火花。
诗歌中的加点词语为三段对应部分稍加变化的词语,学生改换后的词大多是贴切的、和谐的,多元的。
在这创新的自主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受到美的陶冶是潜移默化的。
】
3.熟读成诵。
(采用男女声交替读、齐读等各种形式)
三、激发激情
(一)深层理解:
1.课后思考练习一: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目的让学生掌握意象的概念,因为理解诗歌中的深层叙往往是从理解分析意象的作用为切入口的。
】
2.自由讨论“蒹葭”“芦苇”“道路”等意象的象征意义。
【让学生极大地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通过相象和联想,准确体会意象的象征意义。
】(二)激发学生创造美的激情
1.多媒体投影出《在水一方》的歌词,同时播放这首歌。
2.思考:你认为这首改编自《蒹葭》的歌词好吗?为什么?
【在讨论中,学生发现歌词将原诗中的渺远迷茫、缠绵感伤的意境,反复咏唱的形式等精华部分保留了下来。
这一发现,加深了学生对原诗的理解。
学生在这首优美的歌曲声中,再一次地感受到了美的情感体验。
】
3.您也许不是诗人,也许不是艺术家,但老师相信你有丰富的想象力。
你能想象一下《蒹葭》这首诗歌的意境,借助除文字和音乐以外的其他艺术形式来表现的情景吗?(各学习小组之间合作、探究、讨论)
【这一设计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热情。
这种开放型的题目极大地鼓舞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上小组之间的合作、交流,使学生畅所欲言,这样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层出不穷,水到渠成地把学生创造的激情激发出来。
】
四、拓展延伸
阅读徐学鹏的《中国随想》,并回答问题。
中国随想
徐学鹏
这是一片开满鲜花的土地
我们是一只只的小蜜蜂
一边飞着一边唱着春天的歌谣
这是一片蓝蓝的大海
我们是一只只的小贝壳
静静地躺在沙滩上心里却装着一片海啸
这是一张古老而又年轻的脸
我们是她开放着的微笑
或许也有几滴泪水
却淹没不了这微笑的美好
这是一个永远的形象
我们是她倾吐出的一缕缕阳光
尽管也有布满阴云的日子
但总会有一个早晨太阳将大地普照
啊──中国
这就是我日日夜夜苦恋着的中国啊!
问题:
1.诗中哪些意象给你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诗人借助这些意象表达怎样的情感?
2.这首诗在语言上与《蒹葭》有哪些相似之处?
3.请用恰当的情感和语气语调朗诵这首诗。
板书设计
写景思人
蒹葭白露──伊人
情景交融
教学后记
这堂课中,我努力营造了一个情感的氛围,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对学生进行了正面的激励,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了良好的情感体验。
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得到了提高,合作精神,创新意识也得到了增强。
这堂课中,我还渗透了音乐的教学,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