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_再别康桥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 格式:doc
- 大小:21.49 KB
- 文档页数:8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诵读诗歌,体会作者情感。
2、品味诗歌的语言,鉴赏诗歌的美。
教学重点:通过诵读,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难点:鉴赏诗歌的美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有一座桥,它风景秀丽,闻名遐迩;有一位诗人,他才华横溢,风流倜傥;有一首诗,它清新空灵,享誉文坛。
同学们,这座桥就是康桥,这位诗人就是徐志摩,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他的《再别康桥》。
二、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三、赏析诗歌(一)初读——正其音1、学生自由诵读诗歌,读准字音。
(齐读)正音:河畔( pàn) 荡漾(yàng) 青荇(xìng ) 榆荫(yú ) 揉碎(róu ) 浮藻(zǎo ) 长篙(gāo ) 漫溯(sù ) 斑斓(lán ) 笙箫(shēng xiāo )2、请一名同学给大家朗读这首诗,一名同学点评。
(对诗人情感把握不准)3、听录音(二)、再读——懂其文1、以第一节为例,指导学生诵读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2、学生按照第一节的样式划分其他诗节。
(三)、研读——品其情1、思考:读过这首诗歌之后,无论是诗的内容还是形式,都给我们留下了什么印象?生齐答:美2、诗中直接写康桥景色的是哪几个诗节呢?明确:2---4节3、请一名同学读第二小节,品味第二小节的“金柳”,“金柳”怎么会是“新娘”呢?为何我们联想不到?这是不是与作者的情感有关系?“金柳”“新娘”就是赋予作者情感的形象,我们叫做意象。
理解“意象”要发挥想象,我们才能走入作品的情境中去。
接下来,作者写道“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艳影”是什么?请同学们想象美丽的影子,荡漾是怎么样的一种情愫?请同学们发挥想象,体验这种萦绕在心头的情感。
请一位同学朗诵第二小节。
教师注意指导学生读出“荡——漾”的味道来。
4、进入第三小节,作者的感情有没有变化?如果有变化,是加强了还是减弱了呢?请一位同学先朗读,适时引导其回答。
一、《再别康桥》教案二、学科领域:高中语文三、课时:1课时四、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再别康桥》诗歌;(2)分析徐志摩的诗歌风格和艺术特色;(3)了解徐志摩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2)学会通过诗歌的形式表达情感;(3)学会欣赏诗歌,提高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康桥的热爱和离别之情;(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3)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再别康桥》诗歌的背诵与理解;2. 徐志摩的诗歌风格和艺术特色分析。
难点:1. 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的表达;2. 徐志摩生平和创作背景的了解。
六、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徐志摩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目《再别康桥》,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2)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了解徐志摩的诗歌风格和艺术特色。
3. 课堂讲解:(1)教师详细讲解诗歌的意象、情感和形式;(2)教师分析徐志摩的诗歌风格和艺术特色;(3)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4. 互动环节:(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2)教师选取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点评和指导。
5. 总结与拓展:(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2)学生进行诗歌的背诵;(3)教师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拓展学生的学习。
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对诗歌的意象、情感和形式进行详细讲解;2. 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3.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4. 欣赏法:学生通过朗读、欣赏的方式,感受诗歌的美。
八、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学生参与课堂讨论、互动的情况;2. 诗歌理解: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感悟;3. 诗歌背诵:学生对《再别康桥》的背诵情况;4. 课后作业: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的情况。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准确并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2、学习诗歌表达情感的主要方法和特色。
3、在鉴赏活动中,培养健康积极的审美情趣。
【课时要求】 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又到岁末,即将与2018告别。
再回首,有些背影已走远,再回首,有些记忆却依旧清晰。
今天,让我们跟随徐志摩一起,再回首那段难忘的康桥岁月。
请大家翻开课本。
(展示并宣读本课的学习目标)二、初读感知1、出声诵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学生个人诵读——订正字音齐读——读出节奏2、谈一谈自己的初读感受○1美:是看起来美,还是读起来美?——意象之美(绘画美)和音乐美○2情感惆怅:情感是单一的吗?有没有变化?——复杂变化的情感○3总结并板书:同学们一下就抓住了诗歌最重要的元素“意象”与“情感”,感受到了这篇诗歌的“三美”,也对徐志摩的浪漫自由、情感充沛的诗歌风格有所感受。
三、品读鉴赏2—4节,你读出了怎样的情感呢?这些情感是通过哪些意象和词语表达出来的?1、第2节:○1“荡漾”是水波起伏的样子。
在诗中用这个词来写内心活动,你能理解吗?○2你有过这种心理感受吗?○3该怎样读出这种感受呢?2、第3节:○1“柔波里”能激发你哪些联想?比如老师就特别觉得像“母亲的怀抱里”○2情感加强了,声音又不能大,该怎样读呢?3、第4节:○1“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明明写得是清泉啊,怎么说不是呢?○2这是什么修辞手法呢?○3这一节重点表现的词是什么?——梦○4什么样的梦呢?——爱情之梦、理想之梦、美与自由之梦四、美读抒情5节是回忆的终结,第6节是离别的起航,这两节作者的情感变化巨大。
请体味情感变化,并试着读出这种情感的变化。
1、“漫溯”:“漫”自由地,“溯”逆流而上。
在回忆中充分地享受那份曾经的美好,流连忘返。
读出幸福感。
2、“星辉斑斓”“放歌”:星辉斑斓是热烈的,诗人的情绪更是热烈的。
3、“沉默”“沉默”:复叹式的表达,强化了情绪的低落与哀伤。
读的时候应有扬抑变化。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徐志摩和他的“康桥情结”。
2、能够抓住诗歌每一节中的典型意象,关注其色彩、形态,体会诗歌美的神韵。
3、诵读诗歌,学会运用语调、停顿、重音等朗诵技巧,感受诗歌的韵律美、语言美、情感美。
4、对比诗歌中画面和声音的特点,体会诗人体会诗人的情感的深沉热烈,情感表达方式的与众不同。
教学重点难点:1、能够抓住诗歌每一节中的典型意象,关注其色彩、形态,体会诗歌美的神韵。
2、对比诗歌中画面和声音的特点,体会诗人情感表达方式的与众不同。
教学过程:一、导入从小到大,我们总要经历很多离别的时刻,离别是离开,离开我们所爱的人、所爱的地方;离别是告别,告别一段美好的时光、奋斗的岁月。
那我想问大家,离别是什么感觉?大家一定觉得老师的这个问题太抽象、空泛,没法回答。
感觉是看不到,摸不到的,那但我们可以尝试把感觉具体一下。
感觉是我们的感官眼耳口鼻舌所知觉到的一切,眼睛所看见的是——画面,耳朵所听到的是——声音。
我们的所见所听构成了离别那一刻的情境,那一瞬间甚至成为我们生命中永恒的人生记忆、深刻的人生体验。
诗人徐志摩在离别自己的母校康桥时,写下了一首离别诗《再别康桥》,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这首离别诗,看看在诗人独特的笔触下离别是什么感觉呢。
二、整体感知请大家自读诗歌(播放背景音乐《神秘园》)。
提名朗读,确定学生是否做到“读准字音”。
预设几个容易读错的字音——青荇漫溯满载长篙。
三、文本研读(一)我们说离别的感觉有两个方面,画面和声音。
我们先来看第一方面,离别的画面是什么样子的?诗中哪几个小节是写离别的画面呢?——2、3、4、5。
(1)我们一起来赏读诗歌的第二节,画面中有什么景物?师生共同赏析,引导学生体会——金柳,柳树,金色的柳树。
关注柳树的色彩,不是“万条垂下绿丝绦”,而是带着夕阳的光辉的。
那这棵柳树还有什么特点?——像新娘。
柳树的身姿是婀娜的柔软的,柳条垂下来的样子像新娘子的娇羞的低着头。
提名朗读第二节,点评提问,哪句话哪个词表达了诗人面对这一画面的内心感受?由此赏析“荡漾”一词,“荡漾”是涟漪一圈圈荡开,回荡反复,挥之不去。
再别康桥教案与反思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再别康桥》这首诗,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徐志摩的诗歌风格和艺术特点,提高学生对现代诗歌的鉴赏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再别康桥》的诗意、节奏、韵律等方面,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探讨的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康桥的热爱和离别之情,培养学生珍惜美好时光、关爱自然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再别康桥》诗歌的意境、节奏、韵律及其艺术特点。
2.2 教学难点:理解诗人徐志摩的情感内涵,感受诗歌的美感。
三、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诗人徐志摩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对《再别康桥》的兴趣。
3.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再别康桥》,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理解诗歌的意境。
3.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再别康桥》中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点,分享各自的感悟。
3.4 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深入剖析《再别康桥》的诗意、节奏、韵律等方面。
3.5 情感体验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离别之情的看法,培养珍惜美好时光、关爱自然的情感。
3.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再别康桥》的艺术特点和情感内涵。
四、作业布置4.1 抄写《再别康桥》全文,注意诗歌的格式和韵律。
4.2 结合课内学习,选取一首自己喜欢的现代诗歌,进行分析鉴赏。
五、教学反思5.1 反思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是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真正参与到课堂讨论中?5.2 反思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的实际需求,是否有助于提高他们的诗歌鉴赏能力?5.3 反思教学效果: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掌握程度如何,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5.4 改进措施:针对反思中发现的问题,提出具体的改进措施,以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内容拓展6.1 相关文学作品推荐:引导学生阅读徐志摩的其他诗歌作品,如《翡冷翠的一夜》、《翡冷翠的情书》等,加深对徐志摩诗歌风格的理解。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实验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二课选编《再别康桥》,本单元主要学习中国新诗和外国诗歌。
《再别康桥》是徐志摩写给母校——剑桥大学的一曲恋歌,表达了作者在即将离别母校时的殷殷的挚爱和深深的依恋之情。
教学中可通过简介徐志摩以及他在康桥的生活,交待《再别康桥》的创作背景及创作意图;再通过朗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分析结构,感受诗歌的“建筑美”,细细品味,感受诗歌的“绘画美”。
此外,《再别康桥》表达离别情感的方式比较独特,可通过与其他著名的离别诗的比较,感悟《再别康桥》独特韵味。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学生对徐志摩有一定的了解,但是这种了解大多是宽泛的,甚至有些是从影视作品(如电视剧《人间四月天》)中得到的,因此,学生在接触《再别康桥》的时候,极容易简单地理解其中的离别情感,而无法揣摩到徐志摩在与康桥离别时的复杂情怀。
学生的兴趣点可能会放在首尾两节,放在徐志摩的情感世界上,教学中应好好把握学生的兴趣点,并由此切入,引导学生更加全面而深刻地解读作品。
诗歌的语言是含蓄的,所传达的情感也常常是含蓄的,学生很难充分理解诗歌语言的内涵,再加上对作者的了解不够深入,从而产生阅读障碍。
这首诗歌的学习难度并不大,学生会很感兴趣,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做一些更加深入的挖掘,体味出诗歌更为丰富的韵味。
学生刚升入高中,对诗歌鉴赏的理解可能还停留在初中的水平层面,应适当地引导他们从多角度去理解诗歌,多元化去鉴赏诗歌。
三、设计思想依据新课程教育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力求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学生主体的积极思考、大胆创新,在充分阅读文本的基础上,更加全面而深刻地解读文本。
诗歌的欣赏应该是多元化的,因此,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去思考,不应仅仅拘泥于一些概念化的经验化的解读,在鉴赏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力求让学生从更深刻更新颖的层面去阅读文本。
“以读带讲”一直是诗歌教学奉行的教学准则,而《再别康桥》本身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诗作,学生对这首诗已经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只是学生不一定真的能够理解其中的丰富内涵,“以讲带读”或许可以帮助学生真正感悟这首诗的真意。
高中语文_《再别康桥》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再别康桥》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掌握重要的字音、字形和词语,美读诗歌。
2、理解诗歌意象,品味诗歌语言。
3、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1、掌握重要的字音、字形和词语,美读诗歌。
2、理解诗歌意象,品味诗歌语言。
一、情景导入1、导入语:康桥,即剑桥,是英国剑桥大学所在地,诗人曾游学于此,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重要转折点,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时期。
徐志摩就这样悄悄地来,又悄悄的走了。
今天,就让我们和徐志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追求爱、自由和美的诗意的内心。
2、作者介绍徐志摩(1897—1931),浙江海宁人。
现代诗人、散文家。
1916年入北京大学法科,1920年赴英国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同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
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
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
1924年,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任翻译。
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
1922年,第一次离开剑桥,写下长诗《康桥,再会吧》;1926年,第二次旅游英国,留下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1928年,第三次去剑桥,告别剑桥,留下佳作《再别康桥》。
3、检查预习荇(xìng )藻(zǎo )溯(sù)斑斓(bān lán )笙箫(shēng xiāo )长篙(gāo )4、自古以来离别诗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有哪些诗词?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王维的《送元二史安西》:“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二、自主、合作、探究浅唱低吟聆听康桥的音乐美诵读指导:1.注意诗歌的节奏、重音,朗读时语调柔和、舒缓.2.欣赏诗歌优美的语言.感受诗人对康桥的深情.3.朗读时力求做到抑扬顿挫身临其境、声情并茂.听朗诵,品整体1、你认为这首诗主要抒发了什么感情?对康桥的依依惜别之情2、诗人在离别时,写了康桥哪些风光?你能概括出几幅画面?告别图、金柳图、青荇图、彩潭图、寻梦图、沉默图、作别图想象联想品味康桥的意境美、建筑美品读第二节,体会“金柳”“新娘”等意象之美。
高中语文再别康桥的教学设计及反思一、教材分析《再别康桥》是中国20世纪里一首出色的现代别离诗,是徐志摩写给母校——剑桥大学的一曲恋歌,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返英国、再别康桥时的情感体验,表达了作者在即将离别母校时那殷殷的挚爱和深深的依恋之情教师应该在领会编者意图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实际,采用适合诗歌特点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感情解读诗歌,形成初步的诗歌鉴赏能力,培养美好情感二、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一教学目标1.明确诗歌的意象、意境以及它们对于诗歌的重要作用2.了解新月诗派的“三美”主张,欣赏诗歌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3.了解徐志摩的创作风格,咀嚼诗歌语言,把握诗的意象,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4.鼓励学生热爱美丽的自然,珍惜生活中的人情美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再别康桥》美在何处?2.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三、教学过程一朗读过程1.提出问题请学生带着如下问题进行朗读,要求放得开,读得起来,读出气氛,初步感知诗歌1这首诗美在何处?2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点评朗读明确:诗歌的美不仅仅在于它那如音乐般的轻盈、舒缓和悦耳,更在于要用心体会才能感受出来的如梦幻般的情调和柔婉的、淡淡的情思 3.情有“读”钟,“读”美康桥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章节来读,要求从把握诗歌的意象入手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二问题探究1.诗歌美在何处1选择金柳这一种意象进行详细分析为什么不说杨柳,绿柳而要说金柳?既与夕阳相映落日熔金,但是水里可能是金色的,给柳树披金似乎没见到过,金又是最富贵的一种颜色这里的柳已经不是普通柳树了,而是代表着整个康桥,作者对康桥的感情至美如金!所以他选择了柳树最美的时刻来加以描绘,还把柳树比作新娘,连影子都是灿烂的,新娘是少女一生中最美的时刻,由此可见,康桥在徐志摩心中的地位2教师小结柳草本无情,有情的是诗人,当它们变为诗人笔下的形象时,也就饱含了诗人的情感诗人好像高明的画家,把康河岸上、水中的景色涂抹成一幅整体画卷,从河畔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苔,河中的水草,榆阴下的清泉,到梦幻般的彩虹,斑斓的星辉,飘动的彩云,不仅物象鲜明、色彩柔和,而且由近及远,层次分明,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黄昏康河美景图2.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1诗的开始用了三个“轻轻的”,仿佛母亲怕惊醒熟睡的婴孩一样,诗人对康桥的那份怜惜,那份依恋跃然纸上因为眷恋,所以当诗人即将离去时,寻常的景物在诗人充满感情的目光中也变得不寻常起来康桥水光潋滟,美丽中浸着一层凄迷2油油的水草是康河伸出的—只只小手,像在欢迎,又像在挽留;榆树下的清潭,沉淀着往昔的康桥生活,那些美好的日子像陈年老窖,发出阵阵醇香……诗人几乎控制不住自己,想要撑一只长篙,划向康河深处放歌然而梦毕竟是梦,诗人不得不面对现实,把对康桥的眷恋之情压在心底,悄悄地离开,不惊醒这里的一花一草,整个康桥世界都在为诗人的离去而沉默3教师小结徐志摩用他的诗感染了我们每一个人,然而他的生命最终却真的像一片云一样飘逝了“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他就这样轻轻地来又悄悄地走了,这来去之间流露出多少对康桥深深的依恋一个才华横溢的青年学子,一个美轮美奂的异域学府,谱写了一曲如歌如泣的乐曲诗歌的欣赏应该是多元化的,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去思考,不应仅仅局限于一些概念化和经验化的解读,在鉴赏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力求让学生从更深刻、更新颖的层面去阅读文本“以读带讲”一直是诗歌教学奉行的教学准则,而《再别康桥》本身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诗作,学生对这首诗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只是学生不一定真的能够理解其中的丰富内涵,“以讲带读”或许可以帮助学生真正感悟这首诗的真意基于以上的考虑,在教学中最好辅以多媒体,以提供更为全面更为广泛的相关信息,帮助学生更好地解读作品。
2024年再别康桥教案课后反思一、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再别康桥》的基本内容,感受徐志摩的诗歌魅力。
2.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体会诗人的情感表达。
3.培养学生的朗读、欣赏和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诗歌的朗读、意象分析、情感体会。
2.难点:诗歌修辞手法的运用及情感表达。
三、教学过程1.导入(1)同学们,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这是一首非常著名的诗歌。
请大家先谈谈对徐志摩的了解。
2.诗歌朗读(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歌,指导学生注意诗歌的节奏、韵律。
(2)学生自主朗读,感受诗歌的美。
3.诗歌内容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意象,如“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下的新娘”等,让学生谈谈对这些意象的理解。
4.诗歌修辞手法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对比、排比、拟人等。
5.情感体会(1)教师引导学生谈谈对诗歌情感的理解。
6.课后作业(1)熟读并背诵《再别康桥》。
四、课后反思1.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较好,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有所提高。
2.在诗歌朗读环节,学生的参与度较高,能感受到诗歌的美。
3.在诗歌分析环节,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讨论,对诗歌的意象、修辞手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4.在情感体会环节,学生能够表达自己的感受,对诗歌的情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5.课后作业有助于巩固课堂所学,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6.不足之处:(1)在诗歌分析环节,部分学生对于修辞手法的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2)在情感体会环节,部分学生表达能力较弱,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3)课后作业的布置较为单一,今后可以尝试布置更多形式的作业,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较好,但仍需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和完善。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诗歌欣赏能力,激发他们对文学的兴趣。
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诗歌学习中有所收获。
高中语文《再别康桥》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感受现代诗歌的语言特点。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小组合作探讨,掌握学习现代诗歌的方法,锻炼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产生对文学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感受现代诗歌的语言特点。
【难点】体会文章深邃的寓意。
三、教学方法朗读法、设置情境法。
四、教学过程(一)情境创设,激发兴趣播放康桥的图片,并顺势导入新课《再别康桥》。
(二)知人论世,整体感知1.简介作者以及写作背景、2.教师配乐范读全文,同学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要求学生理解生字词,体会语气。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指导学生如何断句。
4.感知本文的情感基调以及主要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三)深入研读,体会情感学生按语文兴趣小组分组讨论PPT展示的问题串,10分钟时间后,指名学生具体分析问题的答案。
1.本文在景物描写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景物分别是哪些?2.为什么不说杨柳,绿柳而要说金柳?3.作者是怎样描写青荇?4.但在青草更青处,诗人想“在星辉斑斓里放歌”的狂态终未成就,那又是为什么呢?(四)拓展延伸,发散思维自古写离别诗之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还记得有哪些诗词?(五)小结作业,巩固提高1.师生共同总结。
2.举办诗朗诵比赛。
五、板书设计六、教学反思《再别康桥》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组第2课《诗两首》的第二篇,诗歌记下了诗人1982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时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带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学生之前也有学习过一些现代诗歌,对于鉴赏现代诗歌有一定的基础,但是仍需要老师进一步的指导和引领,所以,在深入研读的环节我会设置一系列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问题,旨在引领学生解决本堂课的重点和难点知识,并且让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时候进行小组讨论,锻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并且引导他们掌握鉴赏现代诗歌的方法。
《再别康桥》评测练习【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层面:体会全诗巧妙的构思,初步掌握通过意象分析鉴赏新诗的方法。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体味诗中的意象美。
2、体味作者对康桥的深深依恋之情。
重点难点:1、鉴赏诗歌中的意象美2、体味诗人情感的起伏和变化,领悟诗人对所爱之物洒脱飘逸的情感——人虽不能与景永在,但情却可以与景同存。
教学过程:(一)导入环节:同学们,我们从小就听诗,读诗。
那么诗歌是什么呢?我认为诗歌就是用简洁的语言表现诗人丰富的感情。
用生动的语言,唤起我们的想象,把我们带入到诗情画意的世界。
这里有“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有“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或者是“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诗不但能展现现实的世界,还可以带我们飞入诗人的精神世界中。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听着这些诗句,我想同学们也仿佛来到了诗人身边,与他一起送别友人,感受他们之间那种诚挚的友谊。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也是一首与离别有关的诗歌——《再别康桥》。
让我们一起走进徐志摩的精神世界。
(二)作者简介:徐志摩出生于浙江海宁一个富足的家庭,是家中的独子,原名徐章垿。
因为小的时候,有一个名叫志恢的和尚,替他摩过头,并预言“此人将来必成大器”,后改名徐志摩。
他19岁考入北大,21岁赴美留学。
两年后远涉重洋来到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他曾动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1928年,当他第三次访问英国,在归国途中,写下了这首传世经典《再别康桥》。
(三)读诗1、教师配乐范读诗歌2、同学们有感情地自读诗歌3、学生范读诗歌(四)品诗:1、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那河畔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榆阴下的一潭、一船星辉)2这些景物有何特点,融入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学生思考,小组讨论,畅所欲言,教师点拨。
(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点拨指导,引发学生思考:诗人为何将金柳比作新娘?形容青荇为何用招摇一词?榆阴下的一潭为什么是彩虹似的梦?一船星辉可以指什么?……)小结:以上这些景物都蕴含了作者对康桥的感情。
(客观物象)+(主观情意)=意象。
诗人通过这些意象传达出对康桥喜爱、眷恋之情。
3自己故地重游寻梦、勾起对往昔的回忆,撑船寻梦。
激动兴奋之时想要高声放歌,但他为什么又说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才符合别离的氛围。
沉默是人最深的感情。
可带领学生回忆柳永的《雨霖铃》“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苏轼的《江城子》与死去的妻子相见时的情景“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即使诗人深深地眷恋着康桥,也不想打扰他的宁静,只想悄悄地离开。
(体会“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前赤壁赋》里,“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萧声呜咽,带有悲伤的色彩。
“夏虫也为我沉默”将夏虫拟人化,仿佛夏虫今晚的沉默是为了为诗人送行告别。
4作者的情感是如何变化的?从期待到喜爱、眷恋、激动、兴奋再到沉默,悄悄地离开。
明明是那样浓烈的惜别之情,诗人却把它化作一片西天的云彩,轻轻的招一招手,悄悄的挥一挥衣袖,轻轻悄悄的走了,就象轻轻悄悄的来。
多么洒脱、飘逸!人不能与景永在,但情却能永与景同存;齐读诗歌,体味作者的情感。
(五)总结:这首诗用优美的意象,丰富的想象,新奇的比喻和拟人手法把诗人对康桥的深深眷恋,依依不舍之情表达的淋漓尽致。
让我们懂得诗歌既可以直抒胸臆,正如徐志摩的另一首诗“道一声珍重。
道一声珍重,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也可以通过意象表达丰富的情感。
就像李叔同的《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用一个个意象营造出优美宁静的意境,表现诗人内心丰富的情感。
同学们,你们学会了吗?学情分析针对学生阅读的现代诗歌并不多,加上诗歌本身比较抽象难懂,学生可能会产生畏难心理,对课文不感兴趣,读不下去,或者虽能读下去,却只是蜻蜓点水,走马观花而已,难以抓住重点,深入体会诗歌的情感。
针对学生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学生的心理状态,我确立本文重点、难点如下:对意象的把握与体味,对诗人情感起伏变化的体会,领悟诗人对所爱之物洒脱飘逸的情感——人虽不能与景永在,但情却可以与景同存。
《再别康桥》效果分析《再别康桥》一课,我制定的教学目标都基本上完成了。
第一,引导学生体味诗中的意象美。
学生对诗中意象的分析是比较到位的。
有一些想法还很有新意和个性。
比如分析金柳时,有的同学认为金色不但是夕阳霞光为柳树镀上的颜色,还是一种珍贵的颜色。
暗含作者对金柳的珍惜之情。
有的同学说“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表现出青荇的“得意”之情,诗人生出“嫉妒”之意,所以也想留下来做一条水草。
这些个性化的解读,都使得学生沉浸在诗歌的意境美中,品出了诗味。
二、体味作者对康桥的深深依恋之情。
通过反复的诵读,意象的把握,动词及修辞手法的分析,学生准确地总结出诗人情感的起伏变化,理解诗人自由、飘逸、洒脱的精神追求。
虽然人不可以与景永存,但情却可以与景同在。
总体而言,学生在课堂上能结合文本说出自己的独到理解,表现良好。
不足之处对,对体现诗歌画面美的一些形容词和个别动词挖掘的还不够。
最后对“轻轻地”“悄悄地”“不带走一片云彩”的分析处理较为仓促。
《再别康桥》教材分析《再别康桥》是山东人民出版社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的篇目。
这首诗是新诗中一首典范的新格律诗。
教学时,重点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意象的内涵,反复品味诗歌的语言,并借助反复诵读来准确理解和把握诗人抒发的情感,感受诗歌的意象美、意境美和语言美,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基于此我为本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是:1、引导学生体味诗中的意象美。
2、体味作者对康桥的深深依恋之情。
《再别康桥》评测练习一、给加点字注音:青荇.()长篙.()浮藻.()漫溯.()笙.箫()荡漾.()二、解释词语1.青荇:2.漫溯:3.斑斓:三、作者简介《再别康桥》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人,_________派代表诗人。
四、指出下列诗句所用的修辞方法。
(1)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2)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3)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的虹。
()五.下列诗歌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A.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B.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C.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D.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六.诗人在诗中选取了哪几个意象来渲染和表现对康桥的眷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七.古诗词中表达离别内容的有很多,写出连续的两句,并注明题目和作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再别康桥》课后反思这堂课我的教学目标基本而完成,整体完成情况较好。
我反思做的还不错有以下几个方面:1、创设情景,诱导思维,激发兴趣。
我在导入课文时,用诗歌的特点引出展现诗情画意的世界的诗句和表现人丰富精神世界的诗句。
让学生一开始就沉浸在诗歌的氛围中。
由与离别相关的诗句导入本堂课要学的现代诗歌《再别康桥》。
2、利用多媒体辅助手段,范读课文。
把教师的范读放到前边是考虑,这样做能给学生树立一个标杆,做榜样。
利用多媒体制作微视频,范读时采用配乐加配图的形式,带入学生进入到诗情画意的诗境中。
3、巧妙设计有梯度的问题,使得教学循序渐进。
本课的提问设计层层递进,逐级攀登,让学生完成教学任务。
在讲述意象和意境时,设置的问题是有浅入深,为的是照顾到各个层面的学生。
4、自主探究与小组合作结合。
自主学习思考问题为主,辅助以小组探究合作。
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以期达到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5、适时点拨、注重引导。
能够抓住学生回答问题的闪光点加以表扬和补充,并对欠缺之处及时引导,不做简单的肯定和否定。
本堂课也存在不足之处。
对于诗人情感的起伏变化一部分处理的过于仓促。
过早地抛出了教师自己结论式的理解,限制了学生的想象空间。
有一些侧重个人意识。
《再别康桥》课标分析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课程标准学习任务群5的学习目标与内容指出:根据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的艺术表现方式,从语言、构思、形象、意蕴、情感等多个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认识作品的美学价值,发现作者独特的艺术创造。
因此,这堂课我重点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意象的内涵,反复品味诗歌的语言,并借助反复诵读来准确理解和把握诗人抒发的情感,感受诗歌的意象美、意境美和语言美,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