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 为政第二 (原文、译文、解读)
- 格式:doc
- 大小:49.50 KB
- 文档页数:12
第一章:学而篇原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学习并且时常温习,难道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吗?有朋友从远方来,难道不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吗?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生气,难道不是君子吗?第二章:为政篇原文: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译文:孔子说:“用德行来治理国家,就像北极星一样,自己居于固定的位置,而众星都围绕着它。
”第三章:八佾篇原文: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
小大由之,有所不行。
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译文:孔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
古代圣贤的治国之道,就在于这一点。
无论大事小事,都要遵循这个原则。
如果只追求和谐,而不遵循礼节,也是不可行的。
”第四章:里仁篇原文:子曰:“里仁为美。
择不处仁,焉得知?”译文:孔子说:“居住在仁德之地是美好的。
选择不居住在仁德之地,怎么能算是明智呢?”第五章:公冶长篇原文:子曰:“君子不器。
”译文:孔子说:“君子不是器物。
”这五章文言文翻译分别从学习、为政、礼、仁、君子等方面阐述了孔子的思想。
通过学习,我们可以了解到孔子对于个人修养、国家治理、道德规范等方面的见解。
以下是这五章文言文的详细翻译:第一章:学而篇原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学习并且时常温习,难道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吗?有朋友从远方来,难道不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吗?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生气,难道不是君子吗?第二章:为政篇原文: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译文:孔子说:“用德行来治理国家,就像北极星一样,自己居于固定的位置,而众星都围绕着它。
”第三章:八佾篇原文: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
小大由之,有所不行。
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译文:孔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
古代圣贤的治国之道,就在于这一点。
无论大事小事,都要遵循这个原则。
论语为政二原文与解析《论语·为政二》原文与解析《论语·为政二》是《论语》中的一篇,主要讲述了孔子对于如何治理国家的观点和建议。
本文将对该篇原文进行解析,帮助读者更加深入理解孔子的思想。
原文如下: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解析:在这段原文中,孔子谈到了治理国家的重要原则。
他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孔子以北辰作比喻,形容了政治者应该具备的品质和应该采取的态度。
北辰是指北极星,它位于天空的固定位置,始终指向北方。
孔子用北辰来比喻政治者应该具备的德行和道德标准,也就是政治者应该像北辰一样稳定、坚定地居于自己的位置,并引导其他众多的星星(即人民)共同前进。
这段原文中的“为政以德”是孔子对于治理国家的核心理念。
他认为,一个政治家必须以德行为基础,通过道德的力量来治理国家。
政治家如果能够具备高尚的品德和道德修养,就能像北辰一样在政治舞台上稳定地居于自己的位置,并以自己的道德光芒照亮其他人。
孔子的这个观点意味着,政治家要具备崇高的道德标准,才能够赢得人民的尊重和信任。
只有政治家本身具备了高尚的品德,才能够成为国家的榜样,引领整个国民向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总结:通过对《论语·为政二》这段原文的解析,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对于治理国家的观点和建议。
孔子认为,一个政治家应该以德行为基础,用自己的德行来治理国家。
他用北辰作比喻,形容了政治家应该具备的品质和应该采取的态度。
政治家应该像北辰一样在政治舞台上稳定地居于自己的位置,并用自己的道德光芒照亮其他人。
这个观点提醒我们,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重要的是政治家的德行和道德标准,只有具备了高尚的品德,才能够成为国家的榜样,引领整个国民向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通过理解和应用孔子的思想,我们可以更好地思考如何治理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治家应该具备的品质和态度。
只有通过德行的塑造和道德标准的引领,才能够创造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和国家。
《论语.为政篇第二》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译文:孔子说:“以德行来治理国家,就像北极星一样,安坐在它的位置上,其它星辰环绕着它而摆布。
”2、子曰:“《诗》三百,一言蔽之,曰:‘思无邪’。
”译文:孔子说:“《诗经》三百篇,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无不出于真情(都是真情流露,没有虚情假意)”3、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也礼,有耻且格。
”译文:孔子说:“以政令来教导,以刑法来管束,百姓免于罪过,但是不知羞耻;以德行来教化,以礼治来约束,百姓知道羞耻,还能走上正途。
”4、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愈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时立志求学,三十岁时可以立身处事,四十岁时可以免于迷惑,五十岁时可以领悟天命,六十岁时可以顺从天命,七十岁时可以随心所欲,都不越出规矩。
”5、孟懿 [yì] 子问孝。
子曰:“无违。
”樊 [fán]迟御: [yù] ,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译文:孟懿子向孔子请教什么是孝。
孔子说:”不要违背礼制。
樊迟为孔子驾车时,孔子对他说:“孟孙问我什么是孝。
我回答他:‘不要违背礼制。
’”樊迟说:“这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依礼的规定来侍奉他们,父母过世后,依礼的规定来安葬他们,依礼的规定来祭祀他们。
”6、孟武伯问孝。
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译文:孟武伯向孔子请教什么是孝。
孔子说:“让父母只为子女的疾病忧愁,因为各方面都表现很好。
”7、子游问孝。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
不敬,何以别乎?”译文:子游向孔子问孝。
孔子说:“现在所谓的孝,是指能够侍奉父母。
但是像狗跟马,也都能服侍人。
如果少了尊敬,又要怎么分辨这两者呢?”8、子夏问孝。
安德义论语解读——为政篇第二2010-01-26 16:33:01 来源:评论:0点击:170【题解】本篇取“为政以德”句中“为政”两字为篇名。
上篇谈为学,以及为学的对象,本篇谈为政。
为政是本篇的主体内容,为政必须以德。
为政者要“德”“礼”与“政”“刑”双管齐下。
“德”的内涵深刻广泛,百善万德以孝为先。
孝乃德之首、善之先,所以《论语》编者在为政篇则以孝为主体内容。
尤为值得注意的是:有人问孔子,“子奚不为政”,孔子答曰:“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
”对父母孝顺,对兄弟友爱,就是为政。
“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
”孝后则继之以学思结合,温故知新,君子之器、之德、之言、之信,均乃为政之方略。
子张问干禄,哀公问民服,季康子问敬、忠、劝,乃至因袭变革,均关乎为政。
【原文】2.1子曰:“为政以德①,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②。
”【注释】①以:用。
②北辰:即北极星。
共:通“拱”。
所:地方。
众星共之:在古代北极星被认为是天的中心,所以众星环绕。
【语译】孔子说:“用仁德执掌国政,譬如北极星一样,处在自己的位置上,众星都拱奉在它的周围。
”【解读】本章孔子谈德政以及德效。
这里讲的是为政者管理政务,除了依靠法律的手段之外,首要依靠的是自身品德的修养。
为政以德,首先是为人以德。
儒家文化强调,先“正心,修身,齐家”,然后才是“治国,平天下”。
孟子所谓“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多助者天下顺之,寡助者天下叛之。
”说的就是施行仁政的结果。
有德乃有人,有人乃有政,德闻天下,众人呼应,犹如群星环绕。
“为政以德”就像北极星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这里用人们熟知的现象作比。
事实上,按现代天体学知识,众星也并不都是“共(绕)”北极星而运转,这是用比喻来强调施行仁政的重要性,必要性。
为政以德的“德”,含义十分宽广,在儒家文化中至少包括“仁、义、礼、智、忠、信、清、廉、洁、直,孝、勇、诚,敬、恭、敏、惠、温、良、俭、让、宽、简……”等40多个积极道德子目。
第一章:《论语·学而》原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学习并且时常复习,难道不是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难道不是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这不也是君子吗?第二章:《论语·为政》原文: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翻译:以道德来治理国家,就像北极星一样,居于自己的位置,而其他星星都围绕着它。
第三章:《论语·里仁》原文: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翻译:居住在仁爱之地是美好的,如果选择不住在仁爱之地,怎么能算是明智呢?以下是这三章的详细翻译:第一章:《论语·学而》孔子认为,学习是一个人终身的事业。
学习之后,还要时常复习,这样才能够真正掌握知识。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感到无比的愉悦。
此外,结交朋友也是人生的一大乐事。
当我们遇到从远方来的朋友时,内心充满了喜悦。
而面对别人的误解和不理解,我们不应该生气,而是要宽容大度,保持君子的风范。
第二章:《论语·为政》孔子在这里强调,治理国家要以道德为准则。
一个国家的领导者,如果能够以身作则,秉持道德,就像北极星一样,居于自己的位置,引领其他星星。
这样的国家,人民会团结一心,共同为国家的发展贡献力量。
第三章:《论语·里仁》孔子认为,居住在仁爱之地是美好的。
一个人如果选择不住在仁爱之地,就无法体验到仁爱的美好。
因此,选择居住环境时,要慎重考虑,选择一个充满仁爱的地方。
只有这样,才能算是明智之人。
综上所述,《论语》这三章内容丰富,寓意深刻。
通过学习这三章,我们可以了解到孔子对学习、为政和人际关系的看法,对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时刻践行这些道理,努力成为一个有道德、有修养的人。
一、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译】季康子问:“要使老百姓尊敬,忠诚而互相勉励,应该怎么办?”孔子回答说:“严肃认真地对待他们,老百姓就会尊敬;孝顺父母,慈爱幼小,老百姓就会忠诚;提举好人而教育那些能力弱的人,老百姓就会相互勉励。
”季康子,鲁国三大贵族之一,三大贵族亦称“三桓”。
“三桓”之中,以季孙氏位高权重,掌握着鲁国的军、政大权。
季康子,亦为周公后人,姓姬,名叫季孙肥。
季平子生季桓子,季桓子生季康子。
孔子出走时,季桓子尚在位。
鲁哀公三年,季桓子去世,其子季康子即位。
以执政能力而言,季氏一族还算可以。
季桓子曾重用孔子,后虽逼走孔子,也是基于自身利益一时糊涂,晚年见鲁国势力日弱,终于后悔,转而嘱咐季康子召回孔子。
季康子欲召孔子时,其家臣劝其不要召,理由也可笑,说:“先君用之不终,终为诸侯笑。
今又用之,不能终,是再为诸侯笑。
”终不召孔子,而是召了孔子弟子冉求。
后齐国伐鲁,冉求带兵打败齐国,受到季康子赞赏,于是再次想到孔子,终于以币迎孔子回国。
虽迎回孔子,但终不敢用,孔子亦不求仕。
这就是季康子在问孔子问题之前之后时期内的情况。
《论语》中,季康子还有多问,亦可见其有治国之心,只是没有治国之“知”。
季康子亦如鲁哀公一样,是对孔子敬而远之的一类人,从中亦可看出,“学不在官”已是大势所趋,从政者不讲“学”,不知“学”,这也是鲁国乃至整个周代日益没落的根本原因。
“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这是季康子的问题。
“使”,使之做到的意思。
“以”,连词,以及的意思。
“劝”,原义是勉励人向善的意思,后引申为说服人不做错事,此处有“使之听话”的意思。
本句话的字面意思是:“怎样才能使民众做到对上敬、忠以及服从政令?”季康子毕竟是实权人物,问孔子的话较鲁哀公更直接。
季康子这里所谓的“敬、忠”,就是指使民众敬自己,忠于自己,“劝”,也是希望民众听自己的话。
很明显,季康子也是一个只要结果而不问根由的人,希望从孔子那里得到一些“道之以政,齐之以刑”的治民办法,实质上是误解了孔子乃至儒家思想。
•2.1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孔子说:•“(周君)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
”•2.2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孔子说:“《诗经》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
”•2.3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孔子说:•“用法制禁令去引导百姓,•使用刑法来约束他们,•老百姓只是求得免于犯罪受惩,•却失去了廉耻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导百姓,•使用礼制去统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也就守规矩了。
”•2.4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2.5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何谓也。
”•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懿子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孝就是不要违背礼。
”•后来樊迟给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孟孙问我什么是孝,•我回答他说不要违背礼。
”•樊迟说:“不要违背礼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要按礼侍奉他们;•父母去世后,要按礼埋葬他们、祭祀他们。
”•2.6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孟武伯向孔子请教孝道。
•孔子说:•“对父母,要特别为他们的疾病担忧。
•(这样做就可以算是尽孝了。
)”•2 .7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如今所谓的孝,•只是说能够赡养父母便足够了。
论语为政篇第二导语:论语为政篇第二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译文】孔子说:“(周君)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
”2、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译文】孔子说:“《诗经》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
”3、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德,民免而无耻。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译文】孔子说:“用法制禁令去引导百姓,使用刑法来约束他们,老百姓只是求得免于犯罪受惩,却失去了廉耻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导百姓,使用礼制去统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也就守规矩了。
”4、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知道有不能由人力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5、孟懿子问孝。
子曰:“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译文】孟懿子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孝就是不要违背礼。
”后来樊迟给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孟孙问我什么是孝,我回答他说不要违背礼。
”樊迟说:“不要违背礼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要按礼侍奉他们;父母去世后,要按礼埋葬他们、祭祀他们。
”6、孟武伯问孝。
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译文】孟武伯向孔子请教孝道。
孔子说:“对父母,要特别为他们的疾病担忧。
(这样做就可以算是尽孝了。
)”7、子游问孝。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译文】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如今所谓的孝,只是说能够赡养父母便足够了。
然而,就是犬马都能够得到饲养。
如果不存心孝敬父母,那么赡养父母与饲养犬马又有什么区别呢?”8、子夏问孝。
《论语》原文、注释、译文、评论(为政篇第二)为政篇第二【本篇引语】《为政》篇包括24章。
本篇主要内容涉及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如何谋求官职和从政为官的基本原则、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孔子本人学习和修养的过程、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以及对孝、悌等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述。
【原文】2·1 子曰:“为政以德(1),譬如北辰(2),居其所(3)而众星共(4)之。
”【注释】(1)为政以德:以,用的意思。
此句是说统治者应以道德进行统治,即“德治”。
(2)北辰:北极星。
(3)所:处所,位置。
(4)共:同拱,环绕的意思。
【译文】孔子说:“(周君)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
”【评析】这段话代表了孔子的“为政以德”的思想,意思是说,统治者如果实行德治,群臣百姓就会自动围绕着你转。
这是强调道德对政治生活的决定作用,主张以道德教化为治国的原则。
这是孔子学说中较有价值的部分,表明儒家治国的基本原则是德治,而非严刑峻法。
【原文】2·2 子曰:“诗三百(1),一言以蔽(2)之,曰:“思无邪(3)。
”【注释】 (1)诗三百:诗,指《诗经》一书,此书实有305篇,三百只是举其整数。
(2)蔽:概括的意思。
(3)思无邪:此为《诗经·鲁颂》上的一句,此处的“思”作思想解。
无邪,一解为“纯正”,一解为“直”,后者较妥。
【译文】孔子说:“《诗经》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
”【评析】孔子时代,可供学生阅读的书还不很多,《诗经》经过孔子的整理加工以后,被用作教材。
孔子对《诗经》有深入研究,所以他用“思无邪”来概括它。
《论语》中解释《诗经》的话,都是按照“思无邪”这个原则而提出的。
【原文】2·3 子曰:“道(1)之以政,齐(2)之以刑,民免(3)而无耻(4),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5)。
”【注释】(1)道:有两种解释:一为“引导”;二为“治理”。
论语为政第二原文与解析在论语中,第二篇章展示了孔子对于政治治理和政府行为的见解和建议。
本文将对《论语•为政》这一篇章的原文进行解析,探讨其中蕴含的思想和价值观。
第一节:仁者政仁者爱人,治国治民应该以仁爱为基础。
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应该站在人民的角度思考和行事,关心人民的福祉,尊重人民的权利和需求。
唯有以仁心待人,才能让治理者树立威信,赢得人民的拥护和支持。
孔子认为,仁者能够通过自身的品德和言行去感化他人,引导他人向善。
一个爱人爱物的人,必然能够在治理国家时关注人民的利益,增进人民的福祉。
仁者政,是指通过仁爱的方式来进行政治管理,让国家和人民共同受益。
第二节:为政之道为政之道,即治国理政的方法和原则。
孔子认为,为政者应以道德行为作为治理之本。
他提倡君子行为的典范,通过自己的品德和修养来影响和带动整个社会,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孔子主张君子要有德才兼备,透过修养自身的德行和学识,为人民做出榜样。
同时,为政者应具备宽容、公平、诚信等品质,以身作则,建立起良好的社会风气。
只有道德高尚的人才能够做出明智和公正的决策,才能够以身作则,带动整个社会向善发展。
第三节:三维治国孔子论述了治理国家的三大要素:贫富之道、国家疆域和聘问贤才。
贫富之道,是指在分配社会资源和财富时要公正合理,保持社会的平衡发展。
不能让富贵者过于奢侈,也不能让穷困者陷入贫困。
在孔子看来,贫富差距不宜过大,社会应该建立起公平的分配制度。
国家疆域的规划和管理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安全和发展。
孔子强调要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原则,对国家边境的保护和治理要负责任,确保国家的安全和边疆的稳定。
聘问贤才,是指在担任政府职务时,要根据个人的才能和品德进行选拔。
孔子提倡选拔人才的原则是“唯贤与能”,即只选用有道德修养和专业能力的人才,确保政府机构的高效运作。
结语《论语•为政》这一篇章反映了孔子对政治治理的重要观点和原则。
仁者政、为政之道以及三维治国构成了孔子的治政理念。
《论语》为政第二1.子z ǐ曰yu ē:“为w éi 政zh èng 以y ǐ德d é(1),譬p ì 如r ú 北b ěi 辰ch én (2),居j ū 其q í 所su ǒ(3)而ér众zh òng 星x īng 共g ǒng (4)之zh ī。
”(1)为政以德:以,用的意思。
此句是说统治者应以道德进行统治,即“德治”。
(2)北辰:北极星。
(3)所:处所,位置。
(4)共:同拱,环绕的意思。
【译】孔子说:“(周君)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
”2. 子z ǐ曰yu ē:“诗sh ī 三s ān 百b ǎi (1),一y ī 言y án 以y ǐ 蔽b ì(2)之zh ī,曰yu ē:“思s ī无w ú邪xi é(3)。
”(1)诗三百:诗,指《诗经》一书,此书实有305篇,三百只是举其整数。
(2)蔽:概括的意思。
(3)思无邪:此为《诗经•鲁颂》上的一句,此处的“思”作思想解。
无邪,一解为“纯正”,一解为“直”,后者较妥。
【译】孔子说:“《诗经》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
”3. 子z ǐ曰yu ē:“道d ǎo (1)之zh ī以y ǐ政zh èng ,齐q í(2)之zh ī以y ǐ刑x íng ,民m ín 免mi ǎn (3)而ér 无w ú耻ch ǐ(4),道d ǎo 之zh ī以y ǐ德d é,齐q í之zh ī以y ǐ礼l ǐ,有y ǒu 耻ch ǐ且qi ě格g é(5)。
”(1)道:有两种解释:一为“引导”;二为“治理”。
前者较为妥贴。
(2)齐:整齐、约束。
(3)免:避免、躲避。
周而不比,和而不同,群而不党,泰而不骄,矜而不争【出处】《论语·为政第二》【原文】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注释】周:合群;比(音bì):勾结。
周而不比:“周”和“比”都有密合的意思。
这里“周”指以义合,“比”指以利合。
【参考译文】孔子说:“君子团结而不勾结,小人勾结而不团结。
”朱熹《论语集注》:“周,普遍也。
比,偏党也。
皆与人亲厚之意,但周公而比私耳。
君子小人所为不同,如阴阳昼夜,每每相反。
然究其所以,则在公私之际,毫厘之差。
”群而不党【出处】《论语·卫灵公》【原文】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注释】群而不党,成语。
群:合群。
与众合群,不结私党。
【参考译文】有道德的人为人庄重矜持,从不争强好胜;总是谦逊合群,决不拉帮结派。
和而不同【出处】《论语·子路》【原文】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注释】和:于事物来说是“多样性的统一”。
而对于人来说,“和”是和于观点与意见,是观点与意见的多样性统一。
同:同质事物的绝对同一,即把相同的事物叠加起来。
【参考译文】孔子说:“君子在人际交往中能够与他人保持一种和谐友善的关系,但在对具体问题的看法上却不必苟同于对方。
小人习惯于在对问题的看法上迎合别人的心理、附和别人的言论,但在内心深处却并不抱有一种和谐友善的态度。
”何晏《论语集解》对这句话的解释是:“君子心和然其所见各异,故曰不同;小人所嗜好者同,然各争利,故曰不和。
”。
《论语·为政篇第⼆》2.7: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每⽇⼀句论语”专栏系列连载的第 23 篇⽂章
⼤家好,欢迎打开#每⽇⼀句论语#专栏,
每天花5分钟⼀起学论语,受益每⼀天!
⼦游问孝。
⼦⽈:“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于⽝马,皆能有养。
不敬,何以别乎?”
【原⽂】
⼦游①问孝。
⼦⽈:“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于⽝马,皆能有养。
不敬,何以别乎?”
【注释】
①⼦游:孔⼦的学⽣。
姓⾔,名偃,字⼦游,吴⼈。
【译⽂】
孔⼦的学⽣⼦游向孔⼦请教孝道。
孔⼦说:“现在所说的孝,指的是养活⽗母便⾏了。
即使⽝马
也都有⼈饲养。
对⽗母如果不恭敬,那和饲养⽝马有什么区别呢?”
【解读&感悟】
现代⼈对⽗母最常⽤的⼀句话是“⽼有所养”,并且认为以物质和⾦钱来赡养⽗母就是尽孝了。
但
在当时孔⼦看来,这个观点是错误的,⼀个⼈如果对⾃⼰的⽗母只有奉养,却没有恭敬的⼼,
就与饲养⽝马没有区别。
若是真⼼孝顺⽗母,就不应仅停留在表⾯的赡养,更应该是发⾃内⼼深处的恭敬和关爱,这才
符合孝道。
第二章论语为政篇zǐ yuē wéi zhèng yǐ dé pì rú běi chén jū qí suǒér zhòng xīng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gǒng zhī拱之。
【注释】北辰:北极星。
共:即“拱”,环绕,环抱。
【大意】孔子说:“用道德来治理国家,自己就会像北极星一样,处于一定的位置,群星环绕着它。
”zǐ yuē shī sān bǎi yì yán yǐ bì zhī yuē sī wú xié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注释】《诗》三百:《诗经》有305篇,人们常用“《诗》三百”这一整数的说法来指代《诗经》。
蔽(bì):概括,包盖。
【大意】孔子说:“《诗经》三百篇,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
”zǐ yuē dǎo zhī yǐ zhèng qí zhī yǐ xíng mín miǎnér wú chǐ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dǎo zhī yǐ dé qí zhī yǐ lǐ yǒu chǐ qiě gé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注释】道:同“导”,引导。
一说,治理。
齐:整治,统一,约束。
免:免罪,免于刑法,免祸。
无耻:做了坏事心里不知羞耻。
格:纠正。
【大意】孔子说:“用行政法令来治理,用刑法来处罚,人民虽然能避免犯罪,但并非认识到犯罪可耻;用道德教化来治理,用礼来约束,人民就会有羞耻心,并且会自觉改正错误。
”zǐ yuē wú shí yòu wǔér zhì yú xué sān shíér lì sì sh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ér bú huò wǔ shíér zhī tiān mìng liù shíér ěr shùn qī shíér cóng 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xīn suǒ yù bù yú jǔ心所欲,不踰矩。
《论语》2为政第二原文、注释、翻译与解读这一篇章主要反映了孔子的思想应用问题,孔子的思想具有极强的实践意义,他的思想深入了生活领域的方方面面。
因此,这一篇可以说是学而篇的进一步理解。
【原文】2.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译文】孔子说:“用道德来治理国家,就像北极星一样,在自己的位置众星就会四面环绕着它。
”【说明】孔子的思想反复强调“仁”,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这里说的意思就是执政者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通过修养道德确立自己的领导威信,以威信治理国家,就会实现无为而治的局面。
反映的是孔子的典型的德治天下的思想。
【原文】2.2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译文】孔子说:“《诗经》三百篇,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思想纯正。
”【说明】孔子晚年删订《诗经》,是因为他看到了诗歌的兴观群怨的功能,他的思想中认为人的成长和生命发展要“兴于诗”,足见孔子对诗歌的重视。
因此,也有人认为这句话是孔子对自己删订《诗经》时把握的一个原则。
所以,有人译成:删订《诗经》三百篇把握的一个原则,就是要思想纯正。
【原文】2.3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译文】孔子说:“用政令去引导,用刑罚去规范民众,老百姓就可免于犯罪,但他们却不知道羞耻;用道德来教化他们,用礼制来约束他们,老百姓不但会懂得羞耻,还会自觉的遵守法律走在正途上。
”【说明】孔子注重人的心灵修养,所以治世他也看中以礼服人、道德化人的作用,实际生活中也是这样凡事一旦转化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事情就好办了。
内心认识不到位,有抵触情绪,效果是不会好的。
【原文】2.4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的时候立志向学,三十的时候有了自己的人生立场,四十岁的时候不再困惑,五十岁的时候,知道了天道运行的规律,六十岁的时候,就没有我不中听的事情了,到七十岁的时候,就可以随心所欲而不违背法度了。
”【说明】孔子在这里叙述的是自己不同人生阶段的感受,也可以看作是他认识到的不同人生阶段所达到的境界。
我的理解孔子所说的“立”不是通常单纯理解的立家、立业问题,而是指这个时候人应该确立一个对人生和世界的稳固看法,有了自己的独立价值判断和思想,用今天大学生教育经典的话来表达就是,这个时候人应该具有了自己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也就是独立之思想,独立之精神。
用孔子的思想解释就是知礼(《泰伯篇》8.87章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尧曰篇》第20.3章“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季氏第十六》篇第13章有“不学礼,无以立”说的都是这个意思)有信(《颜渊篇》12.7章“名无信不立”讲的也是同样的道理)才能立。
在佛学上理解,就是这个时候有了定力。
而之所以不惑,是因为人的困惑皆起于情、起于功名利禄,经过十几年的磨砺,终于看穿了世界,懂得了功名利禄,包括情感皆是身外之物,生不能带来,死不带走。
懂得了这些,也就懂得了放下,也就做到无惑了。
至于命的说法,我的理解是建立在唯物的客观的无神论基础之上的理解,命就是规律,天命就是客观规律,是整个世界和人生的总体运行规律。
懂得了这个规律,才是耳顺和从心所欲的前提。
【原文】2.5孟懿子问孝。
子曰:“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译文】孟懿子问什么是孝。
孔子说:“不去顶撞父母。
”樊迟赶车,孔子告诉他说:“孟懿子问我什么是孝,我对他说:‘孝就是不要违背’”。
樊迟说:“什么意思啊?”孔子又说:“老人活着的时候,要按照礼仪侍奉他们;老人死了的时候,要遵照礼节安葬她们,按照礼仪祭祀他们。
”【说明】这一段描述的是孔子与弟子樊迟在路途中的一段对话。
反映了孔子对生命的尊重以及对生死大问的理解深层次问题,不仅仅是对孝的说明。
【原文】2.6孟武伯问孝。
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译文】孟武伯问什么是孝。
孔子说:“父母唯一担忧的是他生病。
”【说明】孔子说的话都有极强的针对性,从这一句话看来孟武伯这个人的身体很不好,他的父母重视为他的健康担忧。
言外之意总让父母为他的健康担忧就是不孝。
我们今天看来,是不是孟武伯该注意锻炼了啊。
由此看来,推而广之,儒家所提倡的不仅仅是孝顺的问题,其实一个人活着如果能够不让别人为他担忧,就是一个很了不起的境界。
【原文】2.7子游问孝。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
不敬,何以别乎?”【译文】子游问什么是孝。
孔子说:“现在讲的孝,是说能够养活父母。
牲畜也都能得到饲养。
如果不敬重父母,有什么差别呢?”【说明】孔子与弟子就孝的问题不断的问答,在孔子的思想中对孝的理解是有层次的,孝有底线。
杨树达《论语疏证》一书中针对这句话曾引用《礼记.祭义》篇曾子曰:“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
”说的正是孝的底线。
而更高层次的孝则是孔子所说的“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
”【原文】2.8子夏问孝。
子曰:“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译文】子夏问什么是孝。
孔子说:“儿女在父母面前经常有愉悦的脸色,这很难。
父母有事的时候,能够替他们去做;又好吃好喝的时候,让父母先享用,竟以为这样就是孝吗?”【说明】从孟懿子到孟武伯再到子游问孝,现在又到子夏问孝了。
孔子给出的答案每次都不一样,这不仅反应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也体现了孔子的实事求是的精神,所以说实事求是是因为孔子依据了每个学生的不同资质和情况,有针对性的解决了他们思想上的困惑,为不同的人开出了不同的药方,同时也提出了不同的努力目标。
色难,说的是孝的最高境界。
《礼记.祭义》篇说:“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
”《礼记.说苑建本》篇又说:“父母怒之,不作于意,不见于色,深受其罪,使可哀怜,上也;父母怒之,不作于意,不见于色,其次也;父母之怒,作于意,见于色,下也。
”《吕氏春秋孝行》上说:“龢颜色,说言语,敬进退,养志之道也。
”说的就是孝道的最高境界是养志,而不单纯是养口体啊。
【原文】2.9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
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
回也不愚!”【译文】孔子说:“我给颜回讲了一天的道理,他从不违背,好像很愚笨。
讲完之后我反思观察他的言行,发现他会不断的有新的发挥。
看来颜回不是愚笨啊!”【说明】颜回不违又能足以发,足见其大智若愚。
其大智若愚就在他听而不说。
从另一个角度说颜渊没有当场应机对答、与师共舞的本事。
【原文】2.10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译文】孔子说:“看一个人的所作所为,生活中的一贯表现,考察他一贯安于的习惯,他怎么可以隐藏呢?他怎么可以隐藏呢!”【说明】这句话体现了孔子识人的方法问题。
如何识人是正确用人的前提,因此,这句话很值得做领导的玩味。
杨树达解释“以,用也。
所以为其所用之方术。
由,行也。
所由为其所由行之径路,所安谓其所愿乐也。
”【原文】2.11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孔子说:“不断地重温和实践所学过的东西从而知道和发现更多新的东西,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
”【说明】古人对师道有很深刻的认识和论述。
《礼记.学记》篇记载这样一句话:“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
”说得就是仅具备记忆问答之类的学问的人,是不足以做老师的。
《荀子.致士》篇说:“师术有四,而博习不与焉。
尊严而惮,可以为师;耆艾而信,可以为师;诵说而不陵不犯,可以为师;知微而论,可以为师。
故师术有四。
而博习不与焉。
”杨树达老先生认为“记问博习。
强识之事也;温故而知新,通悟之事也。
孔子之教,以通悟为上,强识次之。
故温故知新可以为师,记问博习无与于师道也。
”看来对师道与师术的认识,古人远比我们今人更深刻啊。
温故而知新,其实讲的就是在熟能生巧的基础上的创新问题,能够有创新和发现,就可以成为老师了。
孔子不反对有记问博习的人做老师,但这样的老师太多,自然就难以培养更多的创造型的人才,没有创造型的老师难以培养创造型的学生。
这个时代更需要有大批的温故而能知新的老师。
【原文】2.12子曰:“君子不器。
”【译文】孔子说:“君子不可以作器物。
”【说明】这句话极为简洁,但却包含了孔子对教育极为深刻的认识。
它体现了孔子的教育目标,不在培养“应用型”人才上,而在于培养具有广泛的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创造性人才上。
君子本来就是孔子思想当中很高的目标,“器”也就是器物,器物的特点就是固定不变,无论是外在还是内在,亦或是其用途都是一成不变的。
“器人”容易拘泥固执不变,也容易钻牛角尖。
孔子说的“攻乎异端斯害也已”,子夏说的“致远恐泥”都是这个道理。
我们也常说某人不成器,其寓意就是说某个人连最低的基本能力都不具备。
后文《公冶长》中还有一段很有情趣的师生对话,孔子说子贡是“瑚琏”,也就是说子贡是高级的器物。
以子贡之才,纵横六国,孔子这位老师却评价他只是一位高级的器物,足可以见到孔子的教育理想之高。
《易经·系辞上》有一句话说的是“形而上者为之道,形而下者为之器”,《雍也篇》也记载孔子说过“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这样一句话,可见,孔子要培养的人是把握规律、掌握大道的人,是希望自己的学生成为形而上者而非形而下者。
读《论语》我们会领悟到,孔子的教育理想是将弟子培养成人,而不是成器,因此教育的层次我们就可以看得出来了。
教育可以大致分为成器、成才、成人这样三个由低到高的层面,我们如今的高等教育几乎没有什么更高的追求了,只是满足于学生能够成器,而不是向孔子那样追求使自己的学生成为一个大写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的人了。
今不如昔,哀哉,哀哉啊!【原文】2.13子贡问君子。
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译文】子贡问什么是君子。
孔子说:“君子要先做后说。
”【说明】这句简单的师生问答,却包含了很深的人生道理,讲的是言行之间的关系问题。
孔子告诉子贡先做后说的人才可以称为君子。
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是言过其实,说了不做的人,大概自贡有说的过多的问题,所以,孔子针对他的情况,告诉他要先做后说。
原文“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我感觉这样断句会更好:“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原文】2.14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译文】孔子说:“君子团结而不勾结,小人勾结而不团结。
”【说明】这一句话按原意翻译起来比较难。
关键在周与比的理解。
字理上解释周字的字义是从田畴整齐划一、庄稼密布引申而来,一是指密,二为遍、满。
比,像两个人紧挨着,会以为紧密。
从字理的解释来看,君子的周是着眼于大局的周,而小人的比,是基于局部的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