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三则
- 格式:ppt
- 大小:325.50 KB
- 文档页数:11
文言文《论语》三则如下:
第一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第二则: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译文:孔子说:“复习旧的知识能从中有新的发现、新的收获,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当老师了。
”
第三则: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译文: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有(陷入邪说的)危险。
”
以上三则论语分别讲述了学习的方法、态度和重要性。
第一则强调学习的乐趣和君子的态度;第二则强调复习的重要性;第三则强调
学习和思考的相互关系。
这些都是孔子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原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1]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为政》[2]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
”
《论语·为政》[2]
释义
1.学习到的东西,常常去练习、实践,不是很快乐吗?有
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2.学习过的知识进而又能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就可
凭此做学习的榜样
3.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思考而不学习,就会因为迷
惑而更加危险。
字词注释
1.知;同“智”。
2.箪(dan):古代盛饭的圆形竹器。
3.陋巷:破败简陋的居住区。
4.堪:忍受。
5.《诗》:指《诗经》。
6.兴:抒发情志。
7.观:观察(社会与自然)。
8.群:结交朋友。
9.怨:讽谏怨刺(不平之事)。
10.迩(er):近。
11.识:认识,了解,记。
一、《论语·学而》原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学习并按时复习,不是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生气,不是很君子吗?二、《论语·里仁》原文:里仁为美。
择不处仁,焉得知?翻译:居住在仁德之地是美好的。
选择不住在仁德之地,怎么能够称得上是明智呢?三、《论语·公冶长》原文: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翻译:君子心胸宽广,小人则常常忧愁。
这三则文言文分别表达了以下含义:1. 第一则文言文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与朋友交往和对待他人态度的修养。
学习并不断复习,可以使我们更加愉快;有朋友从远方来,可以给我们带来快乐;即使别人不了解自己,也不应该生气,这是君子的表现。
2. 第二则文言文告诉我们,选择居住在仁德之地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生活在仁德之地,才能称得上是明智的人。
3. 第三则文言文揭示了君子与小人在性格上的差异。
君子心胸宽广,待人坦诚,而小人则常常忧愁,心事重重。
这三则文言文对我们今天的生活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学习、交友和为人处世等方面,我们都应该向君子学习,做到心胸宽广、待人真诚、关心他人,这样才能成为一个有道德、有修养的人。
以下是对这三则文言文的详细解析:一、《论语·学而》这则文言文告诉我们,学习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
通过学习,我们可以增长知识,提高自己的修养。
同时,我们要按时复习所学知识,这样才能巩固记忆,使知识更加牢固。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但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就能取得成功。
此外,这则文言文还强调了友情的重要性。
朋友是我们人生道路上的伴侣,他们可以帮助我们度过困难,分享快乐。
在与朋友交往时,我们要真诚相待,关心他人,这样才能建立长久的友谊。
二、《论语·里仁》这则文言文告诉我们,选择居住环境是非常重要的。
生活在仁德之地,可以让我们受到仁德的熏陶,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
论语三则出现的成语1.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3.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述而篇》【述而不作】——述:阐【曲肱而枕】——肱:胳膊由肘到肩的部分,泛指胳膊。
枕:枕着。
枕着弯曲的胳膊睡。
形容人生活恬淡,无忧无虑。
【乐在其中】——喜欢做某事,并在其中获得乐趣。
原句:《论语·述而》:“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富贵浮云】——意思是不义而富贵,对于我就像浮云那样轻飘。
比喻把金钱、地位看得很轻。
原句:《论语·述而》:“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发愤忘食】——努力学习或工作,连吃饭都忘了。
形容十分勤奋。
【乐以忘忧】——由于快乐而忘记了忧愁。
形容非常快乐。
原句:《论语·述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生而知之】——生下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
原句:《论语·述而》:“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怪力乱神】——指关于怪异、勇力、叛乱、鬼神之事。
原句:《论语·述而》:“子不语怪、力、乱、神。
”【三人行必有我师】——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为我的老师。
指应该不耻下问,虚心向别人学习。
【择善而从】——从:追随,引伸为学习。
指选择好的学,按照好的做。
原句:《论语·述而》:“三人行,必有吾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泰伯篇》【战战兢兢】——战战:恐惧的样子;兢兢:小心谨慎的样子。
形容非常害怕而微微发抖的样子。
也形容小心谨慎的样子。
【如临深渊】——临:靠近;渊:深水坑。
如同处于深渊边缘一般。
比喻存有戒心,行事极为谨慎。
也形容小心谨慎的样子。
【如履薄冰】——履:践、踩在上面。
象走在薄冰上一样。
比喻行事极为谨慎,存有戒心。
论语三则1、君子坦荡荡,身心很阳光,体苦心是舒畅的。
解读:做人做事要有一个新的学问:理性的做事,感性的做人;做事无私也有畏,做人无私则无畏;做事敢为人先,做人甘为人后。
为什么理性的做事呢?做事要惶恐,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做事,说不清道不明太多了。
付出了很多,人家得来全不费工夫。
但是做人没有必要,做人就是要坦坦荡荡,无私则无畏。
君子坦荡荡,做人与做事是不一样的。
所以做事敢为人先,做人甘为人后,人的境界就高了,理性的做事,感性的做人。
为人处事一句话,与理性的人处事,与感性的人交友。
过去是做事先做人,这个时代过去了。
当今的社会是做人先做事。
做事先做人,回归到做人先做事,有时候简短两句话旧可以概括,怎么样做人做事,怎么处人处世,就更简单了。
2、人生三个过程:从辛苦心也苦,因劳而累;到辛苦心更苦,不劳也累;最终辛苦心不苦,劳而不累。
解读:第一个过程,辛苦心也苦,因劳而累。
第二个过程就是辛苦心也苦,不劳都累。
人生黎明前的黑暗,人生这个过程是最难熬的,多半的优秀群体在这个过程熬不出来的。
第一个过程属于成长阶段,辛苦心也苦,因劳而累,不劳不累,这是人们比较简单。
第二个过程不简单,复杂了,成熟了,辛苦心不苦,不劳都累。
第三个过程就是辛苦心不苦,这已经熬出来了。
但是很多人熬不出来。
每个人都是从无智的简单,经过了有智的复杂,没有智慧,成长阶段还没有成熟而简单,辛苦心也不苦,不劳不累,一劳就累。
有智就复杂了,有知识、有智慧、有思想就复杂了,辛苦心更苦,不劳都累。
有智,不代表大智,真正的智慧就应该走向简单。
人生从无智的简单经过有智慧的复杂,最后走向大智的通透,就非常美了。
3、在赏识中成长,在谴责中成熟。
解读:所谓赏识,就是认知、认同。
赏识给我们阳光、雨露,有利于我们的成长。
所谓谴责,就是中伤、诽谤,甚至打击、报复,谴责给我们寒风冷霜,有利于我们成熟。
在生活和工作中,要执着、争先,感恩。
要知道,小成需要苦难,大成需要灾难。
论语三则1、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这一则是孔子的自述,讲的是学习态度和方法。
要把学过的东西默默地记在心里,不断积累知识。
“学而不厌”,讲的是好学精神,学无止境,从不感到满足。
“诲人不倦”,讲的是教学态度,要热情地教导学生。
孔于一生都是这样做的,所以他说:“对我来说,有什么呀?”表现了孔子的谦虚。
2、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
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
”这里说的是只要虚心求教,到处都有老师。
3、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说:“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
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地给他举例了。
”文章翻译编辑本段1、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子罕》)“到了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这样以后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
”(比喻中仍经过严酷考验,才能识别一俱的品质。
)2、无欲速,无见小利。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不要想要速成,不要贪图小的利益。
想要速成反而不能达到目的;贪图小的利益,就做不成大事。
”3、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卫灵公》)“我曾经整天不吃,整夜不睡,用来思考,没有好处,不如学习。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致力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同协议,策划案计划书,学习资料等等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
一、《论语·学而》原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学习了知识然后按时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生气,不是很君子吗?解释:此句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学习知识后要及时复习,这样既能巩固所学,又能带来快乐。
同时,孔子提倡与远方的朋友交往,体现了他对人际关系的重视。
在别人不了解自己的情况下,能够保持平和的心态,不生气,这正是君子的表现。
二、《论语·里仁》原文: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译文:富有和显贵,是人们所追求的;如果不是通过正当途径得到的,就不去追求。
贫穷和卑贱,是人们所厌恶的;如果不是通过正当途径得到的,就不去忍受。
解释:此句阐述了孔子对于富贵和贫贱的态度。
孔子认为,富贵是人们所向往的,但必须通过正当的途径去追求;而贫穷和卑贱则是人们所厌恶的,但如果这些境遇不是由于不正当的原因造成的,人们也不应该逃避。
这句话体现了孔子对于道德的坚守,即无论处于何种境遇,都要坚守正道。
三、《论语·公冶长》原文:君子不器。
译文:君子不是器物。
解释:此句意味着君子不应该被局限于某一特定角色或才能。
孔子认为,君子应该具备广泛的才能和道德品质,而不是仅仅局限于某一方面的才能。
这句话强调了君子应该具备全面发展的素质,既要具备丰富的知识,又要具备高尚的品德。
总结:《论语》中的这三则语句,分别从学习、人际关系、道德修养等方面阐述了孔子的思想。
这些语句不仅具有深刻的哲理,而且对于现代人的生活仍然具有启示意义。
学习、交友、道德修养,这些都是我们人生中不可或缺的方面,而《论语》中的这些语句,正是引导我们走向更好人生的重要指南。
论语三则翻译论语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和对话的集合,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儒家经典之一。
下面是三则论语的翻译。
1. 子曰:“倦于学,故乎,不如止;止于至善,而却行者,是薪也。
诚待而不愠,仁也。
亲亲,尊者为诲,臣事,可也。
”(《论语·为政》)孔子说:“对于学习感到疲倦的话,不如停止;停在追求最善的境界,而不去行动的人,就像是一堆木柴。
真诚地等待而不生气,这就是仁。
亲亲,亲爱的人对尊贵者的教诲,臣子对待主上的职责,都是可行的。
”这则论语中,孔子强调了对学习的态度和行动的重要性。
他说如果对学习感到疲倦,不如停下来。
停下来并不意味着放弃学习,而是停在对至善的追求。
这样的人只是虚有其表,像一堆木柴。
孔子还强调了在待人处事中的仁德,要真诚地等待而不生气,并且要尊敬亲人和上级,做好自己的职责。
2. 子曰:“君子不器。
”(《论语·为政》)孔子说:“君子不是容器。
”这句话的含义是指君子不是只顾拥有知识,而是要有能够运用知识的能力。
好像一个容器只有充满了材料才能发挥作用一样,只有充实了自己的学问和知识才能成为真正的君子。
而孔子认为,一个君子不应该只停留在知识的积累上,还应该通过实践和运用来提升自己的能力。
3.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学而》)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行走,必然有我可以向他们学习的地方:选择他们行善的地方而去追随,选择他们不善的地方而去改正。
”这段话表达了孔子对于学习的看法。
孔子认为人们在与他人相处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优秀的人和有缺点的人,我们应该从优秀的人身上学习他们的长处,从不足之处改正自己的不足。
这种持续不断的学习和改正的态度,是孔子强调的一种重要的修养和境界。
通过不断地观察和学习他人的行为,我们可以从中汲取智慧和道德的力量,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
五年级早读晨诵上册论语三则
原文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为政》
3.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
译文
1.学习到的东西,常常去练习、实践,不是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2学习过的知识进而又能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就可凭此做学习的榜样
3.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思考而不学习,就会因为迷惑而更加危险。
原文
1.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2.子曰:“贤哉,回也!一第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3.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
1.孔子说:“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明智的。
”
2.孔子说:“好品德啊,颜回!吃的是一小筐饭,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颜回却仍然不改变他的乐趣。
贤德啊,颜回!”
3.孔子说:“学生们为什么不学习《诗经》呢?学《诗经》可以抒发情志,可以观察社会与自然,可以使人结交朋友,可以使人懂得怎样去讽谏怨刺不平之事。
近可以用来侍奉父母,远可以侍奉君主;还可以多知道一些鸟兽草木的名字。
”。
论语三则翻译
原文:
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
译文:
孔子说: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明智的。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
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孔子说:学生们为什么不学习《诗经》呢?学《诗经》可以抒发情志,可以观察社会与自然,可以使人结交朋友,可以使人懂得怎样去讽谏怨刺不平之事。
近可以用来侍奉父母,远可以侍奉君主;还可以多知道一些鸟兽草木的名字。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孔子说:"学习知识而又经常温习功课,不是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赶来,不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也并不恼怒,不也是个有德的君子吗?"【注释】(1)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
《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3)时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
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
“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
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4)说:音yuè,同悦,愉快、高兴的意思。
(5)有朋:一本作“友朋”。
旧注说,“同门曰朋”,即同在一位老师门下学习的叫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
(6)乐:与说有所区别。
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
缺少宾语。
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
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8)愠:音yùn,恼怒,怨恨。
(9)君子:《论语》书中的君子,有时指有德者,有时指有位者。
此处指孔子理想中具有高尚人格的人。
2. 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了呢"【注释】(1)曾子:曾子姓曾名参(音shēn)字子舆,生于公元前505年,鲁国人,是被鲁国灭亡了的鄫国贵族的后代。
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子出名。
据说《孝经》就是他撰写的。
(2)三省:省(音xǐng),检查、察看。
三省有几种解释:一是三次检查;二是从三个方面检查;三是多次检查。
一、《论语·学而》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孔子说:“学习了知识之后按时去复习它,不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吗?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生气,不也是一位君子吗?”现代汉语解释:这句话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在学习过程中应保持的积极心态。
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同时,也提倡了人际交往中的宽容和理解,不因别人的误解而生气,体现了君子的品质。
二、《论语·里仁》原文: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翻译: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们都想要得到的;不通过正当的方式得到它,就不去享受。
贫与贱,是人们所厌恶的;不通过正当的方式摆脱它,就不去追求。
君子如果离开了仁,怎么能够成就名声呢?君子在任何时候都不违背仁,即使在匆忙的时候也要坚守仁,即使在困境中也要坚守仁。
”现代汉语解释:这句话表达了孔子对“道”的重视,认为无论是追求富贵还是摆脱贫贱,都必须遵循正当的方式。
君子应以仁为本,坚守仁道,即使在困难和逆境中也要保持仁心,这是成就名声的基础。
三、《论语·颜渊》原文: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翻译:孔子说:“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可以向他学习的人。
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看到他们的不足就加以改正。
”现代汉语解释:这句话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我们应该虚心向他人学习,取长补短,不断完善自己。
总结:《论语》中的这三则经典语句,分别从学习、为人、处世等方面阐述了孔子的思想。
这些语句至今仍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对我们今天的生活和工作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论语三则原文
论语三则
【作者】佚名【朝代】先秦
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译文:
孔子说: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明智的。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
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孔子说:学生们为什么不学习《诗经》呢?学《诗经》可以抒发情志,可以观察社会与自然,可以使人结交朋友,可以使人懂得怎样去讽谏怨刺不平之事。
近可以用来侍奉父母,远可以侍奉君主;还可以多知道一些鸟兽草木的名字。
四年级上册的论语三则
1.曾子日:“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2.子日:“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3.子夏日:“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
解释
1.”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自我检查:替人谋划事情是不是竭尽自己的心力了呢?跟朋友
交往是不是诚信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了呢?”
2.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
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
3.子夏说“博览群书并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思考当前的事,
仁德就在其中了。
”。
一、《论语·为政》原文: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翻译:孔子说:“以道德来治理国家,就像北极星一样,它安居在自己的位置上,而其他星星都围绕着它。
”二、《论语·里仁》原文: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翻译:孔子说:“富和贵,是人们所追求的;如果不是通过正当的途径得到,就不去追求。
贫和贱,是人们所厌恶的;如果不是通过不正当的途径得到,就不去接受。
”三、《论语·公冶长》原文: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
”曰:“何器也?”曰:“瑚琏也。
”翻译:子贡问道:“我怎么样?”孔子回答说:“你啊,就像一个器具。
”子贡又问:“是什么器具呢?”孔子说:“就像瑚琏。
”以下是对这三则原文的进一步阐述:一、孔子在这句话中强调了以德治国的重要性。
他认为,一个国家的领导者如果能够以道德来治理国家,就像北极星一样,它安居在自己的位置上,其他星星都会围绕着它,国家也会因此而安定和谐。
二、这句话反映了孔子对于道德与利益的辩证关系。
他认为,富和贵是人们所追求的,但如果不是通过正当的途径得到,就不应该去追求;贫和贱是人们所厌恶的,但如果不是通过不正当的途径得到,就不应该去接受。
这体现了孔子倡导的“仁义”观念,即追求道德的完美,而不是仅仅追求物质利益。
三、这句话通过对话的形式,展示了孔子的教育思想。
子贡问孔子自己如何,孔子回答说他是“器”,并进一步说明他是“瑚琏”。
这里的“瑚琏”是指古代的一种玉器,象征着珍贵和完美。
孔子用这个比喻来告诉子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和才能,就像器具一样,应该被合理地使用和珍惜。
总之,《论语》中的这三则原文,分别从治国理念、道德观念和教育思想三个方面,展示了孔子的思想精髓。
这些经典语句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我们理解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论语有三则1“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论语·里仁》)意思:孔子说:“安住在仁的境界才是最宝贵的。
如果无法达到仁的境界,怎么能得到真正的智慧呢?”或者,达到仁的境界是美好的,做出的选择没有处在仁的境界,怎么算智慧呢?背景:本章教育人们处世之道。
“里仁为美”,就是说怀着美好善良仁爱的心去施善行仁。
也就是说美好的主观愿望支配着自己的美好的行为,美好的行为没有任何功利目的和个人的私心,纯粹为了他人、为了社会、为了民族、为了国家、为了人类的美好幸福而施善行仁。
要求我们将道德心(品德)与道德行为和道德智慧三者有机地统一起来。
美好的道德心(仁慈爱人之心)、美好的道德行为(仁慈爱人的行为)、美好的道德智慧(仁慈爱人的方法和艺术)三者必须统一起来。
美好的道德心是基础,美好的道德行为是目的,美好的道德智慧是桥梁。
三者缺一不可。
2 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人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意思:孔子说:“控制自己,使言语行动都回复到传统的礼所允许的范围,就是仁。
一旦这么做了,天下的人都会称许你是仁人。
实践仁德,全靠自己自觉自愿,难道还靠别人强迫不成?”背景:本章是孔子对学生颜渊说的一段话,有一天颜渊向孔子问,怎样才能达到仁的境界。
孔子就回答他,要做到仁,需先克己明心,以“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规范言行,帮助开明明德。
再以“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为纲目,复礼纠正习气,使心性安住于仁。
此后可得明德心性的智慧妙用,以中庸至德利国利民,仍以“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行礼乐教化。
所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三步,实为言行、心行归礼一步,礼是儒家达道之本务。
3子贡问为仁。
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论语·卫灵公》)意思:孔子说:“做事想要做好,就一定要把工具弄得锋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