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药物治疗相关恶心呕吐防治中国专家共识(2019年版)》要点
- 格式:doc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12
2019 CSCO 抗肿瘤治疗相关恶心呕吐预防及治疗指南解读化疗引起的恶心呕吐(CINV)是肿瘤患者化疗过程中最常见、主观感受最痛苦的不良反应之一。
据统计,如果不进行止吐预防,70%-80% 的化疗患者会出现 CINV 。
CINV 造成患者生活质量下降、代谢紊乱、营养失调、体重减轻、甚至对化疗产生恐惧,使治疗依从性下降,严重时不得不减量甚至终止抗肿瘤治疗。
有效控制延迟恶心和呕吐,是医生的重要目标之一。
我国存在着肿瘤患者第二天之后发生 CINV 的防治不足的情况。
国内外止吐指南推荐止吐药物至少使用至化疗后第三日以预防延迟性CINV ,但调查显示,化疗第 2、3 日使用止吐药物的患者比例仅 71.5% 与54.0%。
因此,更多采用中国人群数据的 CSCO 抗肿瘤治疗相关恶心呕吐指南, 更适合中国临床实践。
CSCO 止吐指南 2019 更新亮点:提出「按计划」使用抗 CINV 药物的疗效,要优于「按需」使用,预防为主;明确全程管理,要做到化疗前提前给药、化疗中持续给药,化疗后 2-4 天巩固给药;根据化疗药物及方案的致吐风险、患者个体因素分级管理-个体化治疗;根据呕吐发生机制进行分时段管理;根据国情,对于单日和多日化疗的止吐方案分别进行推荐,采取全程管理,直至化疗结束后 2-4 天;我们需要充分评估呕吐发生的风险,制定个性化的呕吐治疗方案,而需分级管理的关键在于:充分评估患者因素——化疗因素——特异性因素。
注:有研究提示,亚洲女性化疗相关恶心呕吐的发生风险较高。
既往抗肿瘤治疗师恶心呕吐体验,孕吐史和晕动症为预期性呕吐发生的高危因素止吐药物分类:•5-HT3RA:第二代:帕洛诺司琼;第一代:昂丹司琼、托烷司琼、格拉司琼等• NK-1RA:阿瑞匹坦、福沙匹坦、奈妥匹坦等• 糖皮质激素:地塞米松、甲基强的松龙等•多巴胺RA:甲氧氯普胺、多潘立酮等• 精神类:奥氮平,吩噻嗪类(异丙嗪、氯丙嗪等)、苯丁酮类(氟哌啶醇),劳拉西潘,阿普唑仑• 大麻酚类:屈大麻酚、大麻隆等• H1受体拮抗剂:异丙嗪、苯海拉明等• H2受体拮抗剂:西米替丁、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等• 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兰索拉唑、索美拉唑等抗肿瘤治疗所致恶心呕吐处理原则:高致吐风险✦预防性用药(不同止吐药的给药时间)是控制恶心呕吐的关键:提前使用、全程管理;✦选择止吐方案基于抗肿瘤药物致吐风险等级、之前化疗呕吐情况、病人自身的其他因素;✦在合适的剂量和给药间歇下,静脉和非静脉途径给予 5-HT3RA 疗效一致:静脉注射、口服、透皮贴剂等;✦注意止吐药的不良反应及与其他之间的相药物互作用;✦关注引起呕吐的其他因素:1.肠梗阻、脑转移、恶性胸腹腔积液、胃轻瘫、2.电解质失衡、前庭功能障碍、尿毒症、涎腺分泌过多3.其他药物导致(如阿片类)4.焦虑、预期性恶心呕吐单日静脉注射抗肿瘤药物预防策略:1. 联合预防2. 三联方案(5-HT3RA、糖皮质激素、NK-1RA 等)为基础3. 预防的时间为用药当天及之后 3 天其中需要指出的是:国外指南对地塞米松的推荐剂量较大,常规为 12 -8 mg。
《CSCO抗肿瘤治疗相关恶心呕吐预防及治疗指南》解读CSCO 诊疗指南证据类别(2019)证据特征CSCO专家共识度类别水平来源1A 高严谨的Meta分析、大型随机对照临床研究一致共识(支持意见≥80%)1B 高严谨的Meta分析、大型随机对照临床研究基本一致共识,但争议小(支持意见60~80%)2A 稍低一般质量的Meta分析、小型随机对照研究、设计良好的大型回顾性研究、病例-对照研究一致共识(支持意见≥80%)2B 稍低一般质量的Meta分析、小型随机对照研究、设计良好的大型回顾性研究、病例-对照研究基本一致共识,但争议小(支持意见60~80%)3 低非对照的单臂临床研究、病例报告、无共识,且争议大CSCO 诊疗指南推荐等级(2019)推荐等级标准I级推荐1A类证据和部分2A类证据一般情况下,CSCO指南将1A类证据和部分专家共识度较高且在中国可及性好的2A类证据作为I级推荐。
具体来说,CSCO指南I级推荐具有如下特征:可及性好的普适性诊治措施(包括适应证明确),肿瘤治疗价值相对稳定,基本为国家医保收录;I级推荐的确定,不因商业医疗保险而改变,主要考虑因素是患者的明确获益性。
II级推荐1B类证据和部分2A类证据一般情况下,CSCO指南将1B类证据和部分专家共识度稍低或在中国可及性不太好的2A类证据作为II级推荐。
具体来说,CSCO指南II级推荐具有如下特征:在国际或国内已有随机对照的多中心研究提供高级别证据,但是可及性差或者性价比低,已超出平民经济承受能力的药物或治疗措施;对于获益明显但价格昂贵的措施,以肿瘤治疗价值为主要考虑因素,也可以作为II级推荐。
III级推荐2B类证据和部分3类证据对于正在探索的诊治手段,虽然缺乏强有力的循证医学证据,但是专家组具有一致共识的,可以作为III级推荐供医疗人员参考。
不推荐/反对对于已有充分证据证明不能使患者获益的,甚至导致患者伤害的药物或者医疗技术,专家组具有一致共识的,应写明“专家不推荐”或者必要时“反对”。
最新:化疗所致恶心呕吐止吐药物的选用化疗所致的恶心呕吐(CINV)临床较常见,根据发生时间和治疗效果可分为急性QNV、延迟性QNV、预期性QNV、暴发性CINV和难治性C1NV。
目前常用止吐药物有5-HT3受体拮抗剂、NK-1受体拮抗剂、NK-1/5-HT3受体拮抗剂复方制剂、糖皮质激素、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吩口塞嗪类药物等。
C1NV常用药物一.延迟性CINV 的预防用药延迟性CINV 多发生于化疗24h 后,48-72h 达最高峰,常见于卡粕、 顺笆和意环类药物化疗时,可持续6-7d ,较急性恶心更常见,且程度更重,危险因素有既往发生C1NV 、晕动症、女性、多周期化疗、多日化疗、发生急性C1NV 等。
二.爆发性CINV的用药暴发性CINV是进行了预防性用药后仍然出现恶心呕吐,需止吐药物〃解救治疗〃,可发生于化疗药物后的任何时间段。
暴发性CINV需加强止吐,如调5-HT3受体拮抗剂的剂量、加用NK-1受体拮抗剂或奥氮平或抗焦虑药物或抑酸剂(如H2受体拮抗剂或PPI,有恶心、烧心等胃食管反流)、联合用药等。
推荐预防止吐中未使用过的不同作用机制药物辅助如奥氮平(5-1Omgqdp。
)、氟哌陡醇(0.5-2.Omgq4-6hpo/iv)、地塞米松(12mgqdpo/iv)、甲氧氯普胺(10-20mgq4-6hpo/iv)、劳拉西泮(0.5-2.Omgq6hpo/iv)、丙氯拉嗪(IOmgq6hpo/iv)、山葭若碱透皮贴剂、异丙嗪(12.5-25.0mgq4-6him/iv)、阿普嘤仑等。
三.难治性CINV的用药难治性CINV是既往化疗周期中使用预防性和/或解救性止吐药物失败,而后续化疗周期中仍出现的恶心呕吐(需除外预期性呕吐)。
可参照爆发性CINV的用药。
推荐额外加用一种不同机制的止吐药物。
如预防止吐中未使用奥氮平,优先推荐其治疗;如已使用过奥氮平,推荐甲氧氯普胺、糖皮质激素、山苴若碱透皮贴剂、氟哌陡醇、劳拉西泮治疗。
化疗所致恶心呕吐防治指南(2014 版)),中国临床肿瘤学会美国指南(,),中国抗癌协会癌症痊愈与姑息治疗专业委员会(抗肿瘤药物安全管理专家委员会()临床上多种抗肿瘤治疗都能够惹起恶心呕吐,此中以化疗惹起的最为常有和较为严重,其余的药物治疗(分子靶向药物和止痛药物等)、放疗以及手术等都可能惹起患者恶心呕吐。
当并发肠阻塞、水电解质杂乱和脑转移等,也可发生不同程度的恶心呕吐。
恶心呕吐对患者的感情、社会和体力功能都会产生显然的负面影响,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关于治疗的允从性,并可能造成代谢杂乱、营养失调、体重减少,增添患者对治疗的惧怕感,严重时不得不停止抗肿瘤治疗。
因此,踊跃、合理地预防和办理肿瘤治疗有关的恶心呕吐,将为肿瘤治疗的顺利进行供给保障。
本文议论化疗治疗(化疗)所惹起的恶心呕吐的体制、分类、预防和办理原则、常用的预防药物和出现恶心呕吐后的应付方法。
一、化疗所致恶心呕吐(CINV)的病理生理呕吐中枢和化学感觉器触发区(CTZ)可能是产生恶心和呕吐的中枢体制。
除CTZ的传入信号以外,化疗药物刺激胃和近段小肠粘膜,肠嗜铬细胞开释神经递质刺激肠壁上的迷走神经和内脏神经传入纤维,将信号传入到脑干直接刺激呕吐中枢的神经核,或间接经过 CTZ启动呕吐反射。
来自中枢神经系统的直接刺激时,前庭系统的传入信号也能够引诱呕吐。
神经递质及其受体在呕吐形成中也发挥侧重要作用。
与化疗所致恶心呕吐( CINV)关系最亲密的神经递质为5?羟色胺( 5-HT)、P 物质和大麻素,其余还包含多巴胺、乙酰胆碱和组胺等。
最近几年来以为5-HT 是在 CINV,特别是急性呕吐中发挥重要作用的递质,在迷走神经传入纤维、CTZ 及孤束核中均有多种5-HT 受体。
P 物质属于激肽家族的调理多肽,能够联合神经激肽( NK)受体,在急性和延缓性呕吐中产生重要作用。
不一样的神经递质在不同的呕吐种类中的作用和重要性存在差异。
比如顺铂化疗后8~12h的CINV主要由 5-HT 起介导作用,延缓性 CINV则以 P 物质起主导作用。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抗肿瘤治疗相关恶心呕吐预防和治疗指南Guidelines of Chinese Society of Clinical Oncology(CSCO)Prevention&treatment of nausea and vomiting caused by antitumor therapies2019.V1.0中国临床肿瘤学会指南工作委员会组织编写1中国临床肿瘤学会指南工作委员会组长李进副组长(以姓氏汉语拼音为序)程颖郭军郝捷江泽飞梁军马军秦叔逵王绿化吴一龙徐瑞华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抗肿瘤治疗相关恶心呕吐预防和治疗指南2019.V1.0组长:秦叔逵李进副组长:王杰军张力马军潘宏铭陈映霞秘书组:陈映霞(兼)解放军东部战区总医院全军肿瘤中心杨柳青解放军东部战区总医院全军肿瘤中心罗林华解放军东部战区总医院全军肿瘤中心专家组成员(以姓氏拼音为序,*主要执笔人):陈映霞*解放军东部战区总医院全军肿瘤中心陈元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肿瘤中心华海清解放军东部战区总医院全军肿瘤中心黄诚福建省厦门弘爱医院肿瘤内科郭人花江苏省人民医院肿瘤内科江泽飞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乳腺肿瘤科李进*上海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肿瘤医学部李萍萍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中西医结合科李小梅解放军总医院肿瘤内科梁军*北京大学国际医院肿瘤中心梁晓华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肿瘤内科刘琳南京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肿瘤内科刘天舒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肿瘤内科刘秀峰解放军东部战区总医院全军肿瘤中心罗素霞河南省肿瘤医院肿瘤内科马冬广东省人民医院肿瘤治疗中心马军*哈尔滨市血液病肿瘤研究所孟志强上海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中西医结合科潘宏铭*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肿瘤中心秦叔逵*解放军东部战区总医院全军肿瘤中心汤秀云南京市中医院肿瘤内科沈赞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肿瘤内科王峰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内科王杰军*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肿瘤科王琳解放军东部战区总医院全军肿瘤中心王湛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肿瘤科吴世凯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肿瘤化疗科吴穷安徽蚌埠医学院附属医院肿瘤内科夏忠军广州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血液肿瘤科谢德荣广州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肿瘤内科殷咏梅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内科于世英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肿瘤中心袁振刚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肿瘤内科张军一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方医院肿瘤内科张力*广州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内科张永杰江苏淮安第二医院肿瘤内科张小田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肿瘤内科郑磊贞上海交通大学附属新华医院肿瘤科朱陵君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内科前言基于循证医学证据、兼顾诊疗产品的可及性、吸收精准医学新进展,制定中国常见癌症的诊断和治疗指南,是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的基本任务之一。
《肿瘤药物治疗相关恶心呕吐防治中国专家共识》要点肿瘤药物治疗相关恶心呕吐是患者在接受化疗或放疗过程中常见的不良反应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可能导致治疗计划的中断或调整。
为了提高肿瘤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中国专家们近期制定了《肿瘤药物治疗相关恶心呕吐防治中国专家共识》,该共识总结了相关研究和临床经验,提出了一系列治疗相关恶心呕吐的防控措施。
首先,共识指出,预防是关键。
患者在开始化疗或放疗前,应进行相关评估,包括性别、年龄、药物类型、剂量、给药途径、以及患者的个人特征等因素,以便确定是否存在高危因素。
对于高危患者,应及早进行预防性药物治疗。
其次,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抗呕吐药物。
共识提出,经典的5-羟色胺受体拮抗剂,如奥沙利铂和多辛磷酸钠,是治疗相关恶心呕吐的首选。
此外,选择性多巴胺D2受体拮抗剂如铁加宾等也可以作为补充治疗。
对于患者个体差异明显或治疗效果不佳的情况,可以尝试换药或联合用药。
再次,共识强调,个体化治疗和积极侦查是非常重要的。
根据患者的个体特征和药物类型,需精确预测其可能出现的恶心呕吐程度,并在治疗过程中进行积极侦查。
一旦发生恶心呕吐,及时进行评估和控制,防止恶性循环的发生。
此外,共识还提到了一些辅助措施,如非药物治疗。
例如,对于特定类型的化疗药物引起的恶心呕吐,可以考虑应用针刺、按摩、音乐疗法等。
对于放疗引起的恶心呕吐,可以尝试引导患者进行心理干预、放松训练等,以缓解症状。
最后,共识还提到了护理干预。
医护人员应积极开展相关培训,提高对肿瘤患者的护理质量。
同时,还要注意患者的饮食调理,避免暴饮暴食、吃辛辣食物,保证足够的饮食营养。
此外,定期监测患者的情绪和心理状态,及时进行心理干预,帮助患者缓解焦虑和抑郁情绪。
总之,该《肿瘤药物治疗相关恶心呕吐防治中国专家共识》为肿瘤患者的恶心呕吐问题提供了一系列有效的防控措施,强调了预防和个体化治疗的重要性。
医疗机构和医护人员应根据共识的建议,为肿瘤患者提供更好的护理服务,提高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2019 CSCO 抗肿瘤治疗相关恶心呕吐预防及治疗指南解
读1000字
近年来,抗肿瘤治疗已成为肿瘤治疗的主流方法,但是抗肿瘤治疗
往往会伴随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对患者身心健康造成极大影响,
严重影响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为了规范抗肿瘤治疗相关恶心呕吐
的预防及治疗,中国抗癌协会临床肿瘤学专业委员会编写了新版《2019 CSCO 抗肿瘤治疗相关恶心呕吐预防及治疗指南》。
该指南强调了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首先,根据不同治疗方案的恶心呕吐风险评估等级,进行个性化的
预防及治疗。
对于低风险的患者,可以使用非药物干预或口服药物
进行预防及治疗;对于中、高风险的患者,需加强药物治疗措施。
其次,该指南明确了抗肿瘤治疗相关恶心呕吐的预防及治疗药物。
包括5-HT3受体拮抗剂、NK1受体拮抗剂、多巴胺受体拮抗剂和其
他药物等。
同时,该指南还针对不同年龄段和特殊患者群体,如儿
童和孕妇,提出了相应的治疗方案。
此外,该指南还提出了药物联合应用、药量适当调整、注意药物不
良反应的监测等具体的治疗细节。
并强调了多学科协作、患者教育
与自我管理等方面的重要性,共同保障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总之,该指南为医生提供了科学、规范、全面的抗肿瘤治疗相关恶
心呕吐预防及治疗方案,为患者提供了更好的健康服务保障。
257.《肿瘤药物治疗相关恶心呕吐防治中国专家共识(2019年版)》要点恶心、呕吐是肿瘤药物治疗的常见不良反应。
在我国,恶心、呕吐的预防和治疗以5-羟色胺(5-HT)3受体拮抗剂联合地塞米松作为主流方案,但30%的恶心、呕吐仍未获得满意控制,恶心、呕吐依然是困扰和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
肿瘤药物治疗相关恶心、呕吐显著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患者抗肿瘤治疗的依从性,从而影响疗效。
另外,严重的恶心、呕吐还可能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自理能力下降、功能性活动受限、营养缺乏、焦虑、体力状况评分降低、伤口裂开、食管黏膜撕裂、治疗耐受性降低等严重后果。
近年来,尽管在肿瘤药物治疗相关恶心呕吐的机制研究和新药研发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但仍然存在诸多尚未解决的问题,如暴发性呕吐和难治性呕吐的治疗、恶心的机制及其治疗等。
规范恶心、呕吐风险评估和预防处理,能够提高恶性肿瘤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和耐受性,改善生活质量,从而有望延长其生存时间。
1恶心呕吐的病理生理呕吐是一个由大脑控制的多步骤反射过程。
化疗所致呕吐的受体分布在延脑极后区,在肠嗜铬细胞附近的迷走神经末端也发现了这些受体。
传入神经将信号传到脑干,进行呕吐反射处理,再将传出信号传递到不同的器官和组织,诱导呕吐。
目前使用的预防呕吐的药物包括多巴胺受体拮抗剂、5-HT3受体拮抗剂、NK-1受体拮抗剂。
通常每种预防性药物主要阻断某一类受体,只有奥氮平能够作用于呕吐通路的多个受体。
目前尚未发现诱发呕吐反应的共同通路,因此尚无一种药物能够对不同类型的恶心呕吐实现完全阻断[11]。
随着有效止吐药物的应用,接受致吐性抗肿瘤药物治疗患者的恶心发生率已高于呕吐。
恶心和呕吐在发生机制上相互关联,但不尽相同[12,13]。
总体而言,年轻患者更易发生恶心;接受乳腺癌治疗的年轻女性较其他人群更易出现恶心;延迟性恶心较急性恶心更为常见,且程度更重,治疗更为困难(图1)。
2抗肿瘤药物治疗相关恶心呕吐的分类抗肿瘤药物治疗包括细胞毒药物化疗(以下简称化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由于化疗导致的恶心呕吐(CINV)最为严重,故研究最为深入并且疗效确切,其他两种药物所致恶心呕吐均参考CINV的原则处理。
《肿瘤药物治疗相关恶心呕吐防治中国专家共识(2019年版)》要点恶心、呕吐是肿瘤药物治疗的常见不良反应。
在我国,恶心、呕吐的预防和治疗以5-羟色胺(5-HT)3受体拮抗剂联合地塞米松作为主流方案,但30%的恶心、呕吐仍未获得满意控制,恶心、呕吐依然是困扰和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
肿瘤药物治疗相关恶心、呕吐显著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患者抗肿瘤治疗的依从性,从而影响疗效。
另外,严重的恶心、呕吐还可能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自理能力下降、功能性活动受限、营养缺乏、焦虑、体力状况评分降低、伤口裂开、食管黏膜撕裂、治疗耐受性降低等严重后果。
近年来,尽管在肿瘤药物治疗相关恶心呕吐的机制研究和新药研发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但仍然存在诸多尚未解决的问题,如暴发性呕吐和难治性呕吐的治疗、恶心的机制及其治疗等。
规范恶心、呕吐风险评估和预防处理,能够提高恶性肿瘤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和耐受性,改善生活质量,从而有望延长其生存时间。
1 恶心呕吐的病理生理呕吐是一个由大脑控制的多步骤反射过程。
化疗所致呕吐的受体分布在延脑极后区,在肠嗜铬细胞附近的迷走神经末端也发现了这些受体。
传入神经将信号传到脑干,进行呕吐反射处理,再将传出信号传递到不同的器官和组织,诱导呕吐。
目前使用的预防呕吐的药物包括多巴胺受体拮抗剂、5-HT3受体拮抗剂、NK-1受体拮抗剂。
通常每种预防性药物主要阻断某一类受体,只有奥氮平能够作用于呕吐通路的多个受体。
目前尚未发现诱发呕吐反应的共同通路,因此尚无一种药物能够对不同类型的恶心呕吐实现完全阻断[11]。
随着有效止吐药物的应用,接受致吐性抗肿瘤药物治疗患者的恶心发生率已高于呕吐。
恶心和呕吐在发生机制上相互关联,但不尽相同[12,13]。
总体而言,年轻患者更易发生恶心;接受乳腺癌治疗的年轻女性较其他人群更易出现恶心;延迟性恶心较急性恶心更为常见,且程度更重,治疗更为困难(图1)。
2 抗肿瘤药物治疗相关恶心呕吐的分类抗肿瘤药物治疗包括细胞毒药物化疗(以下简称化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由于化疗导致的恶心呕吐(CINV)最为严重,故研究最为深入并且疗效确切,其他两种药物所致恶心呕吐均参考CINV的原则处理。
CINV 根据其发生时间和治疗效果可以分为急性、延迟性、预期性、暴发性和难治性。
3 化疗药物的致吐性分级化疗药物诱导的呕吐反应的发生率主要与所使用化疗药物的致吐性相关。
目前已有多种针对化疗药物致吐性的分级系统,临床普遍采用的是4分级法,该分级将化疗药物按照未进行预防处理时发生急性呕吐的风险比率分为高度、中度、低度和轻微4个致吐风险等级,分别对应的急性呕吐发生率为>90%、30%~90%、10%~30%和<10%。
抗肿瘤药物治疗相关恶心呕吐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使用的治疗药物,药物的使用剂量,给药方式,放疗的靶区(如全身、上腹部)和患者的个体差异(如年龄、性别、既往治疗情况、饮酒史、合并用药情况、肿瘤侵犯部位、体能状态等)。
4 止吐药物的分类和机制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止吐药物根据其作用机制大致分为5-HT3受体拮抗剂、NK-1受体拮抗剂、糖皮质激素、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苯二氮类药物、吩噻嗪类药物、其他类型的止吐药物等(表3)。
5 抗肿瘤药物治疗相关恶心呕吐的治疗原则5.1 风险评估除化疗药物致吐等级不同外,还有多种因素会增加恶心呕吐发生风险。
主要包括化疗相关因素(大剂量化疗药物,多种化疗药物联用,化疗药物静脉滴注速度快,接受多个周期化疗)和患者自身因素(女性、有晕动症或孕吐史、50岁以下、饮酒史、焦虑症、既往有化疗引起恶心呕吐史)。
病史评估包括患者是否使用阿片类药物、存在不完全性或完全性肠梗阻、前庭功能障碍、肿瘤脑转移、电解质紊乱、尿毒症、肝功能异常等。
5.2 预防为主,注重全程与个体化管理止吐治疗应先于抗肿瘤治疗,根据拟行抗肿瘤治疗方案的致吐风险、患者自身的高危因素、既往发生恶心呕吐的严重程度,制订个体化的防治方案。
5.3 止吐药物的选择根据抗肿瘤药物治疗的致吐风险、既往使用止吐药物的反应、恶心呕吐的性质、患者个体因素以及是单药还是联合应用进行药物的选择。
5.4 生活方式管理良好的生活方式也能缓解恶心、呕吐,例如少食多餐,选择易消化、合胃口的食物,控制食量,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不吃冰冷或过热食物等。
5.5 注重再评估在进行下一周期治疗前,重新评估并调整治疗方案,如出现暴发性呕吐则应考虑加强止吐治疗,如加用NK-1受体拮抗剂或奥氮平、换用不同药代动力学/药效学特征的NK-1受体拮抗剂、添加其他止吐药物、调整5-HT3受体拮抗剂的剂量(强度或频率)、加用一种抗焦虑药物、考虑抑酸治疗(H2受体拮抗剂或质子泵抑制剂)等。
6 肿瘤药物治疗所致恶心呕吐的预防6.1 高致吐性方案所致恶心呕吐的预防推荐在化疗前采用三药联合方案,首选5-HT3受体拮抗剂、地塞米松和NK-1受体拮抗剂的联用方案(1类证据)。
6.2 中致吐性方案所致恶心呕吐的预防推荐采用5-HT3受体拮抗剂联合地塞米松的标准二联方案(1类证据),对于有焦虑或抑郁倾向的患者,可考虑在此方案基础上加用奥氮平(1类证据)。
6.3 低致吐性方案所致恶心呕吐的预防建议使用单一止吐药物,推荐5-HT3受体拮抗剂、地塞米松、多巴胺受体拮抗剂(如甲氧氯普胺)或氯丙嗪预防呕吐(依据推荐强度排序,均为2A类证据)。
6.4 轻微致吐性方案所致恶心呕吐的预防对于无恶心呕吐史的患者,不必在化疗前常规给予止吐药物(2A类证据)。
6.5 多日化疗所致恶心呕吐的预防6.5.1 接受多日化疗的患者存在急性和延迟性恶心呕吐的双重风险,致吐潜能因个体所使用的化疗药物和使用顺序不同而异,因此难以对每天的止吐方案作出特定的推荐。
6.5.2 5-HT3受体拮抗剂联合地塞米松是预防多日化疗所致恶心呕吐的标准治疗,通常主张在化疗全程使用5-HT3受体拮抗剂,地塞米松应连续使用至化疗结束后2~3d(2A类证据)。
6.5.3 对于高致吐性或延迟性恶心呕吐高风险的多日化疗方案(如含顺铂的多日方案),可以考虑加入NK-1受体拮抗剂,NK-1受体拮抗剂的使用最多可延续至化疗第7天(2A类证据)。
6.5.4 复方奈妥匹坦/帕洛诺司琼胶囊兼具NK-1受体拮抗剂和5-HT3受体拮抗剂的作用机制,且使用方便,在多日化疗高致吐方案中可考虑使用(2A类证据)。
6.6 口服药物致恶心呕吐的预防6.6.1 对中-高致吐风险方案,5-HT3受体拮抗剂可持续每日给药,推荐使用口服或外用剂型以增加患者给药的便利性和舒适性(2A类证据)。
6.6.2 对低-轻微致吐风险方案不做常规预防,仅在必要时给予5-HT3受体拮抗剂、甲氧氯普胺或氯丙嗪中的一种(均为2A类证据)。
6.7 预防失败后止吐方案的调整以下方案均可作为挽救方案的选择:若预防方案未包含NK-1受体拮抗剂,可考虑增加该药;从含NK-1受体拮抗剂的三联方案转变为含奥氮平的三联方案,或从含奥氮平的三联方案转变为含NK-1受体拮抗剂的三联方案,或含沙利度胺的三联方案;NK-1受体拮抗剂联合奥氮平四联方案;在方案中增加其他作用机制的药物(如多巴胺受体拮抗剂或氟哌啶醇);调整5-HT3受体拮抗剂的给药剂量或给药频率;更换5-HT3受体拮抗剂的种类;增加抗焦虑药物;对于接受非根治性化疗的患者,如在调整止吐药物后仍然不能耐受或不愿意继续原方案,可考虑更换其他致吐风险更小的化疗方案;增加抑酸剂(H2受体拮抗剂或质子泵抑制剂)。
6.8 预期性恶心呕吐的治疗目前普遍认为它是一种经典的条件反射模型,受环境影响。
最有效的方法是在每周期化疗时给予最佳止吐治疗,防止呕吐的发生。
另外,避免接触刺激性、异味或臭味气体可有助于预期性恶心呕吐的治疗。
一旦发生预期性恶心呕吐,推荐采取心理干预疗法,家属应营造温馨环境,分散患者注意力,使患者心情放松;也可以采用瑜伽、渐进性肌肉放松、催眠疗法、生物反馈疗法和系统性脱敏治疗等行为疗法。
中医针灸对预期性恶心呕吐也有一定的作用。
推荐抗焦虑药如劳拉西泮或苯二氮类药物与止吐治疗联合(图4)。
6.9 暴发性/难治性恶心呕吐的治疗对此类患者,如果之前预防止吐方案中未使用奥氮平,推荐加用该药解救止吐。
若患者之前使用了奥氮平作为预防性止吐治疗,推荐采用预防止吐中未使用过的不同作用机制的止吐药物,如NK-1受体拮抗剂或氟哌啶醇、甲氧氯普胺、东莨菪碱透皮贴、类固醇激素、劳拉西泮和屈大麻酚等。
7 止吐药物不良反应及其处理7.1 便秘可通过多饮水、多吃蔬菜水果和富含纤维素的食物软化粪便;鼓励患者适度活动,促进胃肠蠕动。
可适当服用预防便秘的药物如乳果糖、麻仁丸、番泻叶等,便秘时可使用开塞露或肥皂条塞肛,必要时温盐水灌肠,但后者对颅内压增高患者要慎用。
7.2 头痛可予以热敷、按摩太阳穴等,必要时给予解热镇痛药,重症者可使用麦角胺咖啡因。
7.3 腹胀腹痛轻度腹胀不需特殊处理。
明显腹痛腹胀者可行保守治疗,禁食、胃肠减压、肛管排气和应用解痉剂。
腹胀严重导致肠麻痹者,可应用全肠外营养,使用生长抑素减少消化液的分泌和丢失,也可进行高压氧治疗,置换肠腔内氮气以减轻症状。
7.4 锥体外系症状发生后应立即停药。
对于急性肌张力障碍者,可予以苯海拉明治疗。
如对苯海拉明过敏,可使用抗胆碱能药物如苯托品、东莨菪碱、山莨菪碱、阿托品或苯二氮类药物如地西泮。
7.5 心血管系统症状专家组推荐:先天性长QT间期综合征、其他潜在的心脏疾病(如充血性心力衰竭、心动过缓)和电解质异常(如低钾血症、低镁血症)患者心律失常发生风险较高,在已经使用其他可能延长QT间期的药物(如精神类药物奥氮平、氟哌啶醇)时,已经或可能发展为心脏传导间期尤其是QT 间期延长时,应慎用5-HT3受体拮抗剂,并定期进行心电图检查,密切监测QT间期变化情况。
7.6 过度镇静奥氮平引起的过度镇静作用通常表现在用药第2天,发生率≥10%,可考虑减少给药剂量,该症状随着用药时间延长会逐步改善。
此外,吩噻嗪类、苯二氮类和氟哌啶醇可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导致过度镇静。
联合用药时,应充分评估过度镇静的发生风险。
有摔倒风险(如老年、疲劳、体弱)或直立性低血压风险的患者慎用。
7.7 代谢综合征长期大量应用糖皮质激素可引起类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综合征,一般无需特殊治疗,停药后可自行消退。
但肌无力恢复缓慢且不完全。
低盐、低糖、高蛋白饮食等措施可减轻上述症状。
总之,在预防和治疗呕吐的同时,还应注意止吐药物不良反应的预处理。
止吐药物不良反应多数轻微且可控,如症状严重,除加强对症处理外,下一周期化疗时需对预防性止吐药物进行调整。
8 护理8.1 用药护理8.2 饮食和运动指导8.3 环境准备8.4 心理护理8.5 健康教育和居家随访综上所述,恶心呕吐的处理原则应以预防为主,因为一旦发生较难控制,且易出现预期性恶心呕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