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考试卷】河北省辛集中学2018届高三8月月考物理试题Word版含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107.05 KB
- 文档页数:11
河北辛集中学2018届高三数学8月月考试题(文科含答案)
2018-2018学年河北辛集中学高三第一次阶段考试
科数学试卷
一.选择题
1.函数y= 的定义域为A,函数y=ln(1﹣x)的定义域为B,则A∩B=()
A.(1,2) B.(1,2] C.(﹣2,1) D.[﹣2,1)
2.已知函数f(x)=lnx+ln(2﹣x),则()
A.f(x)在(0,2)单调递增 B.f(x)在(0,2)单调递减C.y=f(x)的图象关于直线x=1对称 D.y=f(x)的图象关于点(1,0)对称
3.已知函数f(x)=3x﹣()x,则f(x)()
A.是奇函数,且在R上是增函数B.是偶函数,且在R上是增函数
C.是奇函数,且在R上是减函数D.是偶函数,且在R上是减函数
4.f(x)=ex﹣x﹣2在下列那个区间必有零点()
A.(﹣1,0) B.(0,1) C.(1,2) D.(2,3)
5.已知集合A={﹣2,﹣1,0,1,2,3},B={y|y=|x|﹣3,x∈A},则A∩B=()
A.{﹣2,1,0}B.{﹣1,0,1,2}C.{﹣2,﹣1,0}D.{﹣1,0,1}
6.若复数z1,z2在复平面内对应的点关于y轴对称,且z1=2﹣i,则复数在复平面内对应的点在()
A.第一象限 B.第二象限 C.第三象限 D.第四象限
7.有一个正方体的玩具,六个面标注了数字1,2,3,4,5,6,甲、乙两位学生进行如下游戏甲先抛掷一次,记下正方体朝上的数字为a,再由乙抛掷一次,朝上数字为b,若|a﹣b|≤1就称甲、乙两。
河北辛集中学2017-2018年高三年级上学期第四次阶段考试物理试题一、选择题1. 在物理学的研究及应用过程中所用思维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A. 在不需要考虑物体本身的大小和形状时,用质点来代替物体的方法是猜想法B. 速度的定义式,采用的是比值法,当趋近于零时,就可以表示物体在t时刻的瞬时速度,该定义应用了理想模型法C. 在探究电阻、电压和电流三者之间的关系时,先保持电压不变研究电阻与电流的关系,再保持电流不变研究电阻与电压的关系,该实验应用了类比法D. 如图是三个实验装置,这三个实验都体现了放大的思想【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在不需要考虑物体本身的大小和形状时,用质点来代替物体的方法叫理想模型的方法,故A错误;速度的定义式,采用的是比值法;当趋近于零时,就可以表示物体在t时刻的瞬时速度,该定义应用了极限分析法,故B错误;在探究电阻、电压和电流三者之间的关系时,先保持电压不变研究电阻与电流的关系,再保持电流不变研究电阻与电压的关系,该实验应用了控制变量法,故C错误;用力向下压,使桌面产生微小形变,使平面镜M逆时针方向微小旋转,若使法线转过角,则M反射的光线旋转的角度为,N反射的光线就就旋转了,那么投射到平面镜上的光斑走过的距离就更大,故该实验观察测量结果采用的是微小变量放大法.第三个装置都是球m,受到m对它的引力会使竖直悬线发生扭转,从而使镜面M的法线转过微小角度,从而电光源的投影会在标尺上移动一定距离,从而将微小形变放大将微小形变进行放大,故都是利用放大的思想方法.这两个装置都是将微小形变进行放大,故都是利用放大的思想方法.用挤压玻璃瓶时微小的变化不易观察,但通过细管中水位的变化能够观察出来,是一种放大的思想,故D正确。
考点:弹性形变和范性形变、质点的认识、物理模型的特点及作用【名师点睛】在高中物理学习中,我们会遇到多种不同的物理分析方法,这些方法对我们理解物理有很大的帮助;故在理解概念和规律的基础上,更要注重科学方法的积累与学习。
河北辛集中学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三物理试题第I卷(选择题64分)一、选择题:(共16题,每题4分,共64分。
1—12为单选,13—16为不定项选择,全部选对的得4分,选不全的得2分,有选错或不答的得0分。
)1.在物理学的研究及应用过程中所用思维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A.在不需要考虑物体本身的大小和形状时,用质点来代替物体的方法是猜想法B.速度的定义式,采用的是比值法,当趋近于零时,就可以表示物体在t时刻的瞬时速度,该定义应用了理想模型法C.在探究电阻、电压和电流三者之间的关系时,先保持电压不变研究电阻与电流的关系,再保持电流不变研究电阻与电压的关系,该实验应用了类比法D.如图是三个实验装置,这三个实验都体现了放大的思想2.如图所示,离地面高2m处有甲、乙两个物体,甲以初速度水平射出,同时乙以初速度沿倾角为的光滑斜面滑下,已知重力加速度,若甲、乙同时到达地面,则的大小是A. B. C. D.3.A、B是一条电场线上的两个点,一带负电的微粒仅在电场力作用下以一定初速度从A点沿电场线运动到B点,其速度-时间图象如图所示。
则这一电场可能是4.如图所示,水平传送带足够长,小工件放在传送带A端静止,工件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μ=0.5。
现让传送带由静止开始以加速度a0=10 m/s2向右匀加速运动,当其速度增到v =10 m/s时,立即改为以大小相同的加速度向右做匀减速运动直至停止,工件最终也停在传送带上。
工件在传送带上滑动时会留下“划痕”,取重力加速度g=10 m/s2,在整个运动过程中A.工件的运动时间为3 sB.工件的最大速度为5 m/sC.工件在传送带上的“划痕”长mD.工件相对传送带的位移为m5.如图所示,A为带正电的点电荷,电量为Q,中间竖直放置一无限大的金属板,B为质量为m、电量为+q的小球,用绝缘丝线悬挂于O点,平衡时丝线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θ,且A、B两个小球在同一水平面上,间距为L,则金属板上的感应电荷在小球B处产生的电场强度大小E为A. B. C. D.6.如图所示,两平行金属板水平放置并接到电源上,一带电微粒P位于两板间恰好平衡.现用外力将P固定住,然后固定导线各接点,使两板均转过α角,如图中虚线所示,再撤去外力,则P在两板间将A.保持静止B.水平向左做直线运动C.向左下方运动D.不知α的具体数值,无法确定P的运动状态7.如图所示,小球在水平拉力作用下,以恒定速率v沿竖直光滑圆轨道由A点运动到B点,在此过程中拉力的瞬时功率变化情况是A.逐渐减小B.逐渐增大C.先减小,后增大D.先增大,后减小8.如图所示,半径为R的金属环竖直放置,环上套有一质量为m的小球,小球开始时静止于最低点。
河北辛集中学2017—2018学年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试物理试题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4分,共64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第1~12题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第13~16题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得4分,选对但不全的得2分,有选错的得0分。
1.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开普勒提出了日心说并发现了行星沿椭圆轨道运行的规律B. 想要逃离地球的万有引力,至少需要16.7km/s的初速度C. 牛顿时代还无法利用月—地检验来检验万有引力定律的正确性D. 卡文迪许用扭秤测出了引力常量G,被称为第一个“称”出地球质量的人【答案】D【解析】【详解】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开普勒发现了行星沿椭圆轨道运行的规律,A错误;想要逃离地球的万有引力,至少需要7.9km/s的初速度,B错误;牛顿做了著名的“月•地”检验,证明了地面上物体的重力与地球吸引月球,太阳吸引行星的力是同种性质的力,C错误;卡文迪许用扭秤测出了引力常量G,被称为第一个“称”出地球质量的人,D正确.2.2.甲、乙两物体在同一地点,沿同一直线运动,其v-t 图象如图所示,则A. 甲物体比乙物体早出发2sB. 在4s末两物体从出发后到第1次相遇前相距最远C. 在6s末,甲、乙两物体相遇D. 两物体加速时,甲物体的加速度小于乙物体的加速度【答案】B【解析】【分析】由图直接读出两物体出发的时刻关系.分析两物体的速度关系,判断相距的距离随时间的变化.根据“面积”等于位移分析6s末两物体的位移是否相等,判断是否相遇.根据斜率等于加速度,确定加速度大小的关系.【详解】由图看出,乙物体比甲物体早出发2s,A错误。
在0-4s内,乙的速度大于甲的速度,甲、乙两物体又是在同一地点沿同一直线运动,则乙运动在甲的前方,两者距离不断增大;4s 后,甲的速度大于乙的速度,两者距离减小,所以第4s末是甲、乙两物体从出发后到第1次相遇前相距最远的时刻,B正确;根据“面积”等于位移,由图看出,6s末乙的位移大于甲的位移,两者没有相遇,C错误;根据斜率等于加速度,由图看出,甲、乙两物体加速时,甲物体的加速度大于乙物体的加速度,D错误.【点睛】本题考查基本的读图能力,关键要抓住斜率等于加速度、“面积”等于位移,根据两物体速度大小和位置关系分析距离的变化.3.3.如图所示,小车内一根轻质弹簧沿竖直方向和一条与竖直方向成α角的细绳拴接一小球。
河北辛集中学2017—2018学年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试物理试题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4分,共64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第1~12题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第13~16题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得4分,选对但不全的得2分,有选错的得0分。
1.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开普勒提出了日心说并发现了行星沿椭圆轨道运行的规律B. 想要逃离地球的万有引力,至少需要16.7km/s的初速度C. 牛顿时代还无法利用月—地检验来检验万有引力定律的正确性D. 卡文迪许用扭秤测出了引力常量G,被称为第一个“称”出地球质量的人【答案】D【解析】【详解】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开普勒发现了行星沿椭圆轨道运行的规律,A错误;想要逃离地球的万有引力,至少需要7.9km/s的初速度,B错误;牛顿做了著名的“月•地”检验,证明了地面上物体的重力与地球吸引月球,太阳吸引行星的力是同种性质的力,C错误;卡文迪许用扭秤测出了引力常量G,被称为第一个“称”出地球质量的人,D正确.2.2.甲、乙两物体在同一地点,沿同一直线运动,其v-t图象如图所示,则A. 甲物体比乙物体早出发2sB. 在4s末两物体从出发后到第1次相遇前相距最远C. 在6s末,甲、乙两物体相遇D. 两物体加速时,甲物体的加速度小于乙物体的加速度【答案】B【解析】【分析】由图直接读出两物体出发的时刻关系.分析两物体的速度关系,判断相距的距离随时间的变化.根据“面积”等于位移分析6s末两物体的位移是否相等,判断是否相遇.根据斜率等于加速度,确定加速度大小的关系.【详解】由图看出,乙物体比甲物体早出发2s,A错误。
在0-4s内,乙的速度大于甲的速度,甲、乙两物体又是在同一地点沿同一直线运动,则乙运动在甲的前方,两者距离不断增大;4s后,甲的速度大于乙的速度,两者距离减小,所以第4s末是甲、乙两物体从出发后到第1次相遇前相距最远的时刻,B正确;根据“面积”等于位移,由图看出,6s末乙的位移大于甲的位移,两者没有相遇,C错误;根据斜率等于加速度,由图看出,甲、乙两物体加速时,甲物体的加速度大于乙物体的加速度,D错误.【点睛】本题考查基本的读图能力,关键要抓住斜率等于加速度、“面积”等于位移,根据两物体速度大小和位置关系分析距离的变化.3.3.如图所示,小车内一根轻质弹簧沿竖直方向和一条与竖直方向成α角的细绳拴接一小球。
高三8月月考(物理)(考试总分:100 分)一、单选题(本题共计6小题,总分24分)1.(4分)如图所示,在水平面上一只蚂蚁沿半径为r的半圆弧从a点爬到b点,下列关于它通过的位移和路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A.路程为πr,方向沿圆弧由a指向bB.位移为2r,方向沿ab直线由a指向bC.位移为πr,方向沿圆弧由a指向bD.路程为2r,方向沿ab直线由a指向b2.(4分)下列关于加速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A.加速度表示运动中增加的速度B.加速度表示速度变化的快慢程度C.加速度表示速度的变化量D.加速度在数值上等于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量3.(4分)现有大量处于n=4能级的氢原子,当这些氢原子向低能级跃迁时会辐射出若干种不同频率的光,氢原子能级示意图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跃迁后核外电子的动能减小B.最多可辐射出4种不同频率的光C.由n=4能级跃迁到n=1能级产生的光的波长最短D.用n=4能级跃迁到n=2能级辐射的光照射逸出功为2.65eV的某种金属能发生光电效应4.(4分)某探险者在野外攀岩时,踩落一小石块,约5 s后听到石块直接落到崖底的声音.探险者离崖底的高度最接近的是( )A.25 m B.50 m C.110 m D.150 m5.(4分)在珠海航展中,中国展出了国产“运-20”和“歼-31”等最先进飞机.假设航展中有两飞机甲、乙在平直跑道上同向行驶,0~t2时间内的v-t图象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飞机乙在0~t 2内的平均速度等于v 22B .飞机甲在0~t 2内的平均速度比乙大C .两飞机在t 1时刻一定相遇D .两飞机在0~t 2内不可能相遇6.(4分)如图5所示,左侧是半径为R 的四分之一圆弧,右侧是半径为2R 的一段圆弧.二者圆心在一条竖直线上,小球a 、b 通过一轻绳相连,二者恰好于等高处平衡.已知θ=37°,不计所有摩擦,则小球a 、b 的质量之比为( )A .3∶4B .3∶5C .4∶5D .1∶2二、 多选题 (本题共计6小题,总分24分)7.(4分)下列核反应或核衰变方程中,符号“X”表示中子的是A. X C He Be 1264294+→+ B.X O He N +→+17842147C.X H Pt n Hg ++→+112027810204802D.X Np U +→23993239928.(4分)如图3-8所示是某金属在光的照射下,光电子最大初动能E k 与入射光频率ν的关系图象,由图象可知( ).A .该金属的逸出功等于EB .该金属的逸出功等于hν0C .入射光的频率为ν0时,产生的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为ED .入射光的频率为2ν0时,产生的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为2E9.(4分)如图所示为飞机起飞时,在同一底片上相隔相等时间多次曝光“拍摄”的照片,可以看出在相等时间间隔内,飞机的位移不断增大,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由“观察法”可以看出飞机做匀加速直线运动B.若测出相邻两段位移之差都相等,则飞机做匀变速直线运动C.若已知飞机做匀变速直线运动,测出相邻两段相等时间内的位移,则可以用逐差法计算出飞机的加速度D.若已知飞机做匀变速直线运动,测出相邻两段相等时间内的位移,可以求出这两段总时间的中间时刻的速度10.(4分)物体从A点由静止出发,先以加速度a1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到某速度v后,立即以加速度a2做匀减速运动至B点速度恰好减为0,所用总时间为t.若物体以速度v0匀速通过AB之间,所用时间也为t,则( )A.v=2v0 B.1a1+1a2=tv C.1a1-1a2=t2v D.1a1+1a2=t2v11.(4分)如图所示,在一个桌面上方有三个金属小球a、b、c,离桌面高度分别为h1∶h2∶h3=3∶2∶1.若先后顺次释放a、b、c,三球刚好同时落到桌面上,不计空气阻力,则( )A.三者到达桌面时的速度大小之比是3∶2∶1B.三者运动时间之比为3∶2∶1C.b与a开始下落的时间差小于c与b开始下落的时间差D.三个小球运动的加速度与小球受到的重力成正比,与质量成反比12.(4分)如图8所示,固定在地面上的带凹槽的长直杆与水平面成α=30°角,轻质环a套在杆上,置于凹槽内质量为m的小球b通过一条细绳跨过定滑轮与环a连接.a、b静止时,滑轮右侧细绳与杆间的夹角为30°,重力加速度为g,不计一切摩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受到3个力的作用B .b 受到3个力的作用C .细杆对b 的作用力大小为12mg D .细绳对a 的拉力大小为33mg三、 实验题 (本题共计1小题,总分8分)13.(8分)在学生实验“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中,都使用了电火花计时器,并打出纸带进行有关数据处理,已知所用交流电源的频率是50 Hz.(1)关于打点计时器的使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__.(可能有一个或多个正确选项)A .实验中需用停表记下运动的时间B .开始释放小车时,应使小车靠近电火花计时器C .先接通电火花计时器电源,然后放开小车(2)有一次实验中某小组得到如图所示的纸带,并按照打点时间先后,依次选定了O 、A 、B 、C 、D 、E 、F 七个计数点(每两个计数点之间还有四个点没有画出),经过测量后计算得到相邻计数点间的距离.请根据实验数据,判断这个纸带做的是________(填“加速”“匀速”或“减速”)运动.电火花计时器打下相邻两点的时间间隔是________ s .根据纸带上测量的数据可以计算得到加速度大小为________(结果保留3位有效数字).四、 计算题 (本题共计4小题,总分44分)14.(10分)半径为R 、折射率n O 为圆心,相同频率的单色光束a 、b 相互平行,从不同位置进入介质,光线a 在O 点恰好发生全反射。
河北辛集中学2017-2018年高三年级上学期第四次阶段考试物理试题一、选择题1. 在物理学的研究及应用过程中所用思维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A. 在不需要考虑物体本身的大小和形状时,用质点来代替物体的方法是猜想法B. 速度的定义式,采用的是比值法,当趋近于零时,就可以表示物体在t时刻的瞬时速度,该定义应用了理想模型法C. 在探究电阻、电压和电流三者之间的关系时,先保持电压不变研究电阻与电流的关系,再保持电流不变研究电阻与电压的关系,该实验应用了类比法D. 如图是三个实验装置,这三个实验都体现了放大的思想【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在不需要考虑物体本身的大小和形状时,用质点来代替物体的方法叫理想模型的方法,故A错误;速度的定义式,采用的是比值法;当趋近于零时,就可以表示物体在t时刻的瞬时速度,该定义应用了极限分析法,故B错误;在探究电阻、电压和电流三者之间的关系时,先保持电压不变研究电阻与电流的关系,再保持电流不变研究电阻与电压的关系,该实验应用了控制变量法,故C错误;用力向下压,使桌面产生微小形变,使平面镜M逆时针方向微小旋转,若使法线转过角,则M反射的光线旋转的角度为,N反射的光线就就旋转了,那么投射到平面镜上的光斑走过的距离就更大,故该实验观察测量结果采用的是微小变量放大法.第三个装置都是球m,受到m对它的引力会使竖直悬线发生扭转,从而使镜面M的法线转过微小角度,从而电光源的投影会在标尺上移动一定距离,从而将微小形变放大将微小形变进行放大,故都是利用放大的思想方法.这两个装置都是将微小形变进行放大,故都是利用放大的思想方法.用挤压玻璃瓶时微小的变化不易观察,但通过细管中水位的变化能够观察出来,是一种放大的思想,故D正确。
考点:弹性形变和范性形变、质点的认识、物理模型的特点及作用【名师点睛】在高中物理学习中,我们会遇到多种不同的物理分析方法,这些方法对我们理解物理有很大的帮助;故在理解概念和规律的基础上,更要注重科学方法的积累与学习。
河北辛集中学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试高三年级物理试题命题人:石浩 校对:刘宇辉本试卷分为第I 卷(选择题)和第II 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1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I 卷(选择题64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4分,共64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第1~12题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第13~16题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得4分,选对但不全的得2分,有选错的得0分。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开普勒提出了日心说并发现了行星沿椭圆轨道运行的规律B .想要逃离地球的万有引力,至少需要16.7km/s 的初速度C .牛顿时代还无法利用月—地检验来检验万有引力定律的正确性D .卡文迪许用扭秤测出了引力常量G ,被称为第一个“称”出地球质量的人2.甲、乙两物体在同一地点,沿同一直线运动,其v -t 图象如图所示,则 A .甲物体比乙物体早出发2sB .在4s 末两物体从出发后到第1次相遇前相距最远C .在6s 末,甲、乙两物体相遇D .两物体加速时,甲物体的加速度小于乙物体的加速度 3.如图所示,小车内一根轻质弹簧沿竖直方向和一条与竖直方向成α角的细绳拴接一小球。
当小车和小球相对静止,一起在水平面上运动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细绳一定对小球有拉力的作用B .轻弹簧一定对小球有弹力的作用C .细绳不一定对小球有拉力的作用,但轻弹簧对小球一定有弹力D .细绳不一定对小球有拉力的作用,轻弹簧对小球也不一定有弹力4.如图所示,半圆形框架竖直放置在粗糙的水平地面上,质量为m 的光滑的小球P 在水平外力F 的作用下处于静止状态,P 与圆心O 的连线与水平面的夹角为θ,将力F 在竖直面内沿顺时针方向缓慢地转过90°,框架与小球始终保持静止状态。
重力加速度的大小为g ,在此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框架对小球的支持力先减小后增大B .拉力F 的最小值为mgsinθC .地面对框架的摩擦力始终在减小D .框架对地面的压力先增大后减小5.如图所示,质量为M 的斜劈形物体放在水平地面上,质量为m 的粗糙物块以某一初速度沿劈的粗糙斜面向上滑,至速度为零后又加速返回,而物体M 始终保持静止,重力加速度的大小为g ,则在物块m 上、下滑动的整个过程中 A .地面对物体M 的摩擦力大小始终不变 B .地面对物体M 的支持力总小于(M +m )g C .地面对物体M 的摩擦力先向右后向左 D .地面对物体M 的摩擦力先向左后向右6.水平传输装置如图所示,在载物台左端给物块一个初速度v 0,当物块通过如图方向转动的传输带所用时间t 1,当皮带轮改为与图示相反的方向传输时,通过传输带的时间为t 2,当皮带轮不转动时,通过传输带的时间为t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t 1一定小于t 2 B .一定有t 2 >t 3>t 1 C .可能有t 3=t 2=t 1 D .一定有t 1=t 2 <t 37.如图甲所示,一质量为m =1kg 的物体在水平拉力F 的作用下沿水平面做匀速直线运动,从某时刻开始,拉力F 随时间均匀减小,物体受到的摩擦力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如图乙所示,取重力加速度的大小g =10m/s 2,则下列关于物体运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t =1s 时物体开始做匀减速运动 B .t =3s 至t =5s 时间内,物体静止 C .物体与接触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2 D .t =2s 时物体的加速度大小为2m/s 28.如图所示,斜面上有a 、b 、c 、d 四个点,ab=bc=cd ,从a 点以初动能E 0水平抛出一个小球,它落在斜面上的b 点,若小球从a 点以初动能2E 0水平抛出,不计空气阻力,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小球可能落在d点与c点之间B.小球一定落在c点C.小球落在斜面的运动方向与斜面的夹角一定增大D.小球两次落在斜面前在空中飞行的时间之比为1:29.儿童乐园里的游戏“空中飞椅”简化模型如图所示,座椅通过轻质钢丝绳与顶端转盘连接。
已知正常工作时转盘的转速一定,设绳长为L,绳与竖直方向夹角为θ,座椅中人的质量为m,则A.L变长时,θ将变大B.L变短时,θ将变大C.m越大时,θ越小D.m越大时,θ越大10.如图所示,半径为R的细圆管(管径可忽略)内壁光滑,竖直固定放置,一质量为m、直径略小于管径的小球可在管内自由滑动,测得小球在管顶部时与管壁的作用力大小为mg,g为当地重力加速度的大小,则A.小球在管顶部时速度大小为gR2B.小球运动到管底部时速度大小可能为gRC.小球运动到管底部时对管壁的压力可能为5mgD.小球运动到管底部时对管壁的压力为7mg11.2016年2月11日美国科学家宣布人类首次直接探测到引力波。
1974年美国物理学家泰勒和赫尔斯发现了一颗脉冲星,该天体是一个孤立双星系统中质量较大的一颗。
他们观测到双星间的距离正非常缓慢的减小。
该观测结果和广义相对论预言的数值符合得非常好,这间接证明了引力波的存在。
泰勒和赫尔斯也因这项工作于1993年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那么由于双星间的距离减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周期逐渐减小B.速度逐渐减小C.两星的向心加速度都逐渐减小D.两星之间的万有引力逐渐减小12.如图所示,质量为M=10kg的小车停放在光滑水平面上,在小车右端施加一个F=10N的水平恒力,当小车向右运动的速度达到2.8m/s时,在其右端轻轻放上一质量m=2kg的小黑煤块(小黑煤块视为质点且初速度为零),煤块与小车间动摩擦因数μ=0.2,假定小车足够长,取重力加速度的大小g=10m/s2,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煤块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先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稳定后做匀速直线运动B .小车一直做加速度不变的匀加速直线运动C .煤块在3s 内前进的位移为9mD .小煤块最终在小车上留下的痕迹长度为2.8m13.小车上固定有一个竖直方向的细杆,杆上套有质量为M 的小环,环通过细绳与质量为m的小球连接,当车水平向右作匀加速运动时,环和球与车相对静止,绳与杆之间的夹角为θ,如图所示,重力加速度的大小为g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细绳的受到的拉力为θcos mgB .细杆对环作用力方向水平向右C .细杆对小环的静摩擦力为MgD .细杆对环弹力的大小为(M+m )g tan θ14.假设宇宙中有两颗相距无限远的行星P 1和P 2,半径分别为R 1和R 2,这两颗行星周围卫星的运行周期的平方(T 2)与轨道半径的三次方(r 3)的关系如图所示,T 0为卫星环绕行星表面运行的周期,则 A .行星P 1的质量小于行星P 2的质量 B .行星P 1的密度大于行星P 2的密度C .行星P 1的第一宇宙速度小于行星P 2的第一宇宙速度D .行星P 1表面重力加速度大于行星P 2表面重力加速度15.如图所示,在匀速转动的水平盘上,沿半径方向放着用细线相连的质量均为m 的两个物体A 和B ,它们分居圆心两侧,与圆心距离分别为R A =r ,R B =2r ,与盘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μ,当圆盘转速加快到两物体刚好还未发生滑动时,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重力加速度的大小为g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此时绳子张力为T =2μmg B .此时圆盘的角速度为rgμω2=C .此时A 所受摩擦力方向沿半径指向圆外D .此时烧断绳子,A 仍相对盘静止,B 将做离心运动16.设地球赤道半径为R ,卫星a 的圆形轨道离地面高度为0.65R ,地球同步卫星b 离地面高度为5.6R ,两卫星共面且旋转方向相同。
某时刻卫星a 恰好出现在赤道上某建筑物c 的θT 02正上方,地面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 ,则 A .a 、b 线速度大小之比为2:1 B .a 、c 角速度之比为4:1C .b 、c 向心加速度大小之比33:5D .a 下一次通过c 正上方所需时间为gR5333566第II 卷(非选择题46分)二、实验题:每题2分,共6分。
17.如图甲所示,用包有白纸的圆柱棒代替纸带和重物,蘸有颜料的毛笔固定在电动机上并随之转动,代替打点计时器,当烧断悬挂圆柱棒的线后,圆柱棒竖直自由下落,毛笔就在圆柱棒表面的纸上画出记号,如图乙所示,设毛笔接触棒时不影响棒的运动。
测得记号之间的距离依次为20.0mm ,44.0mm ,68.0mm ,92.0mm ,116.0mm ,140.0mm ,已知电动机铭牌上标有“1200r/min ”字样,由此研究圆柱棒的运动情况。
根据以上内容,回答下列问题:(1)毛笔画相邻两条线的时间间隔T =____s ,图乙中的___端是圆柱棒的悬挂端(填“左”或“右”)。
(2)根据图乙所给的数据,可知毛笔画下记号D 时,圆柱棒下落的速度v D =____m/s ;圆柱棒竖直下落的加速度a =______m/s 2。
(结果保留三位有效数字)三、计算题:本题共4小题,18题8分,19题8分,20题12分,20题12分,共40分。
解答时请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方程式和重要的演算步骤。
只写出最后答案的不能得分。
有数值计算的题,答案中必须明确写出数值和单位。
18.(8分)如图所示,BC 为半径R =0.8m 的四分之一圆弧固定在竖直平面内,AB 为水平轨道,两轨道在B 处相切连接。
AB 轨道上的滑块P 通过不可伸长的轻绳与套在竖直光滑细杆的滑块Q 连接。
P 、Q 均可视为质点且圆弧轨道C 点与竖直杆间距离足够远,开始时,P 在A 处,Q 在与A 同一水平面上的E 处,且绳子刚好伸直处于水平,固定的小滑轮在D 处,DE=0.35m ,现把Q 从静止释放,当下落h =0.35m 时,P 恰好到达圆弧轨道的B 点,且刚好对B 无压力,并且此时绳子突然断开,取g =10m/s 2。
求: (1)在P 到达B 处时,P 、Q 的速度大小分别为多少(结果可保留根式); (2)滑块P 、Q 落地的时间差。
19.(8分)发射地球同步卫星时,先将卫星发射至距地面高度为h 1的近地轨道上,在卫星经过A 点时点火,实施变轨,进入远地点为B 的椭圆轨道上,然后在B 点再次点火,将卫星送入同步轨道,如图所示,已知同步卫星的运动周期为T 0,地球的半径为R ,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的大小为g 。
(1)求出卫星在近地点A 的加速度大小a ; (2)求出远地点B 距地面的高度h 2;(3)设卫星在椭圆轨道上的周期为T ,列出T 与R 、h 1、h 2、T 0之间的关系式。
A 地球 B同步轨道20.(12分)如图所示,质量为m=0.4kg的小物块从A点,在一个水平方向的拉力F作用下,由静止开始沿斜面向上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经t1=2s的时间物块运动到B点后,立即撤去拉力F,物块继续上升到C点后又沿斜面下滑到A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