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难硐室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1.33 MB
- 文档页数:32
安全设施编辑1、避难硐室将装有加厚钢制防爆门,超强抗超压,可以承受高达15psi(0.10Mpa)单位的压力,能够在井下紧急事件中保护避难硐室,并经由气密舱进入主室。
2、可充气式气密舱,装置于避难硐室内紧凑的钢制储存架(宽1.6米避难硐室示意图*高0.8米*纵深0.6米),气密舱位于避难硐室内。
展开后的充气气密舱长2米*宽0.9米*高0.9米,钢制气密舱体积大小一样,都配备有空气过滤系统进行一氧化碳和瓦斯等有毒有害气体的洗涤过滤,并供应可呼吸的新鲜空气。
3、闭式循环自给式自救器供给和维持1小时、2小时、4小时或8小时呼吸, 为矿工在缺氧和有毒有害气体(如一氧化碳和瓦斯)情况下提供保护,并可保护眼部部位。
我们提供的1小时自救器,供矿工随身携带,体积小重量轻,在1小时实际测试中证明了优良性能和可靠的品质。
同时,自救器可放置于救生舱或避难硐室内,可使用自救器搜寻逃生路径,若所有逃生路径受阻,则自救器仍然可提供充裕的时间和保护,供避难人员返回救生舱或避难硐室。
救生设备编辑1、煤矿用救生舱系统配备有齐全的充气舱体、空气处理设备、氧气筒、气体监测仪、应急照明、修理工具、饮用水、食物(2000卡每人每天)、化学处理卫生间和药品供应。
2、安全空间:革命性的构造,使ChemBio避难舱可避难硐室通风系统图以提供一个密封舱,避免矿难时可能发生的一氧化碳或其他有毒气体造成的生命威胁。
3、长期空气供应:避难舱最多可容纳35人,不需外部能源就可以提供96小时的生命所需空气。
快速展开:使用充气技术折叠膜结构的避难舱可以在灾难环境中快速展开,从而节省了宝贵的时间。
只需去除安全针并拉动把手,避难舱就可以在3分钟内自动展开。
4、折叠便携:根据严格的美国军队标准,整个避难舱被存储在一个钢制箱体里,可以放在矿下的重要位置(如工作面附近)。
整个钢制箱体被坚固钢保险杠系统保护,即使撞向墙壁也不会损坏。
5、空气处理:一个专利设计的空气处理系统通过保持适当的氧气水平和过滤二氧化碳而提供了可呼吸的空气。
沁和能源集团有限公司端氏煤矿井下避难所工程实施方案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沈阳研究院二O一一年二月目录前言 (4)一、矿井概述 (4)二、设计的主要依据三、设计的指导思想四、井下避难所工程设计简介 (5)第一章井下避难所建设分析 (6)第一矿井的基本情况 6第二节建立井下避难所必要性7第三节井下避难所建设基本要求 (7)第四节井下避难所位置的确定 10 第二章井下避难所及生命保障系统的组成和主要技术参数 (13)第一节系统简介 (13)第二节认证资质 (14)第三节结构特点 (14)第四节供氧系统 (17)第五节过滤降温除湿系统 (22)第六节气幕洗气系统 (26)第七节井下避难所环境监测装置 (28)第八节井下避难所供电系统 (43)第九节救灾通信系统 (48)第十节个体防护装备 (57)第十一节辅助设施 (58)第三章避难所维护管理 (60)第一节日常维护管理 (60)第二节避难所救援应急管理措施 (62)第四章工程投资概算 (63)前言一、矿井概述端氏煤矿位于山西省南部,晋城市西北方向约36km(直距)处,隶属沁水县端氏镇管辖。
其地理位置为东径112°30†52‡-112°34†28‡,北纬35°39†59‡-35°41†04‡。
井田范围由山西省国土资源厅2006年10月颁发的采矿许可证(证号为1000000630116)划定的4个拐点坐标(6度带):1.X=3949657 Y=196371202.X=3949740 Y=196425713.X=3951740 Y=196425404.X=3951680 Y=19638590井田东西长约3.95-5.45km,南北宽约2km,面积9.4036km2。
地表总的趋势为东高西低,最高点位于井田东北部,标高980.90m,最低点位于井田西南角,标高588.40m,相对高差392.50m,属剥蚀强烈的中低山区,区内沟谷纵横,多呈“V”字型、树枝状沟谷。
大斗沟煤业公司永久避难硐室设计说明书一、设计依据①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建设管理暂行规定(安监总煤装[2011]15号);②《关于加快推进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建设的通知》(安监总煤装【2013】10号);③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建设完善基本要求及检查验收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④《关于转发〈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煤矿安监局关于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建设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的通知》(晋煤救发[2012]149号);⑤《煤矿建设完善六大系统标准化技术规范》;⑥《煤矿安全规程》;⑦矿井采掘现状平面图。
二、设计目的及要求1、避难硐室的设计目的:在井下发生灾害事故时,为无法及时撤离的遇险人员提供生命保障。
2、避难硐室设计要求:本次设计按额定避险人数90人,额定防护时间96小时,备用系数20%。
避难硐室应与监测监控、人员定位、压风自救、供水施救、通信联络等系统相互连接,在避难硐室安全防护功能基础上,依靠其他避险系统的支持,提升避难硐室的安全防护能力。
该设施对外能够抵御高温烟气,隔绝有毒有害气体,对内提供氧气、食物、水,去除有毒有害气体,创造生存基本条件,为应急救援创造条件、赢得时间。
3、本避难硐室的服务区域为14#层423、424盘区及11#层424盘区。
避难硐室入口20m范围内应采取不燃性材料支护。
通道外侧密闭门上应设置观察窗和调节风窗,密闭门关闭后应至少能承受0.3MPa的爆炸压力。
三、硐室内设备技术指标1、氧气供给系统(1)基本要求a.采用矿井压风供氧时,压风出口压力在0.1~0.3MPa之间,供风量不低于每人0.3m3/min,连续噪声不大于70分贝(A)。
b.采用自备氧供氧时,供氧量不低于每人0.5L/min。
c.在整个额定防护时间内,避难硐室内环境中O2浓度在18.5%~23.0%之间,空气压力始终高于外部环境空气压力100~1000Pa。
(2)主要方式避难硐室同时配备两套供养系统,分别为矿井压风自救系统供养、自备氧供氧。
避难硐室设计一采区避难硐室位于井下一采区皮带巷与一采区轨道巷三联巷,硐室的总体长度为50m,宽为4.5m,由两个过渡室、一个生存室组成。
该硐室为100人避难硐室,能够提供不小于96小时的安全防护。
该避难硐室在井下发生煤与瓦斯突出、煤与瓦斯爆炸、冒顶、火灾等事故时,为无法及时撤离的井下人员提供安全的密闭空间,硐室对外可抵御高温烟气、隔离有毒有害气体,对内提供氧气、食物、水,去除有毒有害气体,创造生存基本条件,为救援赢得宝贵时间。
整个硐室具备防护密闭系统、供氧系统、气幕喷淋系统、供排水系统、环境监测系统(包括内外环境监测)、人员定位系统、通讯系统、电气与照明系统、生存保障系统、辅助系统等十大系统。
1.1技术特点本避难硐室的主要特点为:采用无电力工作模式,符合煤炭井下安全标准。
多级化供氧,生命安全保障更可靠。
采用冗错设计,可有效防止人为误操作。
启动速度快、反应迅速,即开即用。
控制简单可靠、易操作。
专人维护,安全可靠。
1.2用途及使用流程1.2.1 用途本硐室设施适用于各种矿井下的冒顶、塌方、火灾以及煤矿井下由瓦斯和煤尘引起的爆炸冲击、有毒有害气体渗入。
1.2.2 使用流程避难硐室正常情况下为巡检待用状态,当发生避险需求时,首先进入的人员需判定压风是否正常,以确定切换气幕喷淋装置是否为压风工作状态。
下一步将气幕喷淋控制箱或相应的控制阀、按钮等调整到待用状态。
即气幕为门连锁工作状态,喷淋为按钮控制的待用状态。
基本操作流程如下:二、硐室功能系统技术特性项目性能参数最大人数100人生存室空间尺寸长×宽×高40000×4500×3200 维护年限3个月维护一次 12个月彻底维护一次额定人数100人额定防护时间96h可承受最大爆炸冲击压力 2.0Mpa持续耐高温能力环境温度55+2℃条件下,内部温度不高于35℃过渡室长×宽×高4000×4500×3200观察窗108mm多级供氧系统压风系统、自救器,氧气浓度保持18.5%~23.0%压风系统减压、节流、消噪声、过滤(可油、水、气分离)出口压力在0.1-0.3MPa;人均供风量不低于0.3m3/min;连续噪声不高于70dB(A)环境监测系统本安仪表:生存室CO、CO2、O2、CH4、温湿度;过渡室CO、O2;外部CO、O2、CH4、CO2矿井监测:生存室CO、CO2、O2、CH4、温度;过渡室CO、O2;外部CO、O2、CH4、CO2、温度、压力通讯系统有线通讯、扩播电话、工业视频舱内照明LED灯(常规照明)矿灯、荧光棒(后备照明)食品配备不少于5000kJ/人.天,食用水1500mL/人.天医疗设备急救箱、苏生器工具工具箱、灭火工具排泄装置环保马桶三、硐室结构及工作原理硐室空间可分为两部分,即过渡室,生存室。
避难硐室设计依据要求基础概论:正常的空气成分按体积分数计算是:氮(N2)占78.08%,氧(O2)占20.95%,稀有气体占0.94%(氦He、氖Ne、氩Ar、氪Kr、氙Xe、氡Rn、以及不久前发现的Uuo7种元素),二氧化碳(C02)占0.03%,还有其他气体和杂质,如。
臭氧(O3)、氧化氮(NO)、二氧化氮(NO2)。
二氧化碳占空气的体积比为0.03%。
人在呼吸过程中,呼出的气体:氮气仍占78%左右,氧气下降至16%左右,二氧化碳上升至4%左右,水蒸气含量也大大增加。
休息状态时,每分钟呼出0.25L 二氧化碳。
人每分钟消耗氧气为0.80升。
空气是人的生命因子。
那么人每分钟呼吸多少次?正常成年人在平静时的呼吸频率约为每分钟16~20次。
女性较男性稍快2~3次。
新生儿呼吸频率最快,为每分钟40-~44次,1岁时为30次,4~7岁为22次。
资料显示:人类如果按每分钟呼吸20次,每次大约吸进0.5升空气计算(每分钟10L空气),一昼夜我们需要呼吸的次数达28800次,吸入的空气大约14400升,是我们每天所需食物和饮水重量的10倍。
身高160厘米以上的人,每天需要1300大卡的热量。
1J=1N.m 1kcal=4.187kJ理想气体方程 PV/T=PV/T热力学温度,单位开尔文K,与摄氏温度相差273.15.即0摄氏度等于273.15K空压机说明书上要求其排气温度应高于环境温度40~50℃,而一些专业书上也认为其排气温度应控制在70~ 1 1 0℃。
要求有较高的排气温度,其目的是防止空气中的水分凝析。
空压机的排气温度80-90度正常。
1954年第十届国际计量大会决议声明,规定标准大气压值为101.325kPa。
标准的大气压是每平方厘米1.0336公斤,人的表面积大约为1.5平方米,一个成年人的人体总共要受到12-15吨的大气压力。
一般来说,五六个大气压,人是不能承受的,但是战斗机飞行员在做类似俯冲这种直下或者是直上的动作时,身体有很多部位要短时间承受五六个甚至更高的压强,可是他们也都活着回来了,一方面是体质问题,一方面也是长期飞行练出来的。
(一)避难所必须设置向外开启的隔离门,隔离门设置标准按照反向风门标准安设,室内净高不得低于2m,长度和宽度应根据同时避难的最多人数确定,但每人使用面积不得少于0.5m2。
其中中央避难所应至少满足20人避难,采区避难所应至少满足15人避难。
避难所内支护必须保持良好,并设有与矿(井)调度室直通的电话;
(二)避难所内必须设有供给空气的设施,每人供风量不得少于0.3m3/min。
如果用压缩空气供风时,应有减压装置和带有阀门控制的呼吸嘴;中央避难所还必须配备急救用的医疗器材和药品;
(三)避难所内应根据避难最多人数,配备足够数量的自救器。
璞泰矿业-200m永久避险硐室设计方案安源工程技术咨询2014年5月18日第一章概述1.1紧急避险系统介绍1、矿山井下紧急避险系统是指在矿山井下发生紧急情况下,为遇险人员安全避险提供生命保障的设施、设备、措施组成的有机整体。
紧急避险系统建设的容包括为入井人员提供自救器、建设井下紧急避险设施、合理设置避灾路线、科学制定应急预案等。
2、井下紧急避险设施是指在井下发生灾害事故时,为无法及时撤离的遇险人员提供生命保障的密闭空间。
该设施对外能够抵御高温烟气,隔绝有毒有害气体。
对提供氧气、食物、水,去除有毒有害气体,创造生存基本条件,为应急救援创造条件、赢得时间。
紧急避险设施主要包括永久避难硐室、临时避难硐室、可移动式救生舱。
永久避难硐室是指设置在井底车场、水平大巷、采区(盘区)避灾路线上,具有紧急避险功能的井下专用巷道硐室,服务于整个矿井、水平或采区,服务年限一般不低于 5年。
临时避难硐室是指设置在采掘区域或采区避灾路线上。
具有紧急避险功能的井下专用巷道硐室,主要服务于采掘工作面及其附近区域,服务年限一般不大于 5年。
可移动式救生舱是指可通过牵引、吊装等方式实现移动,适应井下采掘作业地点变化要求的避险设施。
3、紧急避险设施的建设方案应综合考虑所服务区域的特征和巷道布置、可能发生的灾害类型及特点、人员分布等因素。
优先建设避难硐室。
1.2紧急避险系统的重要性1、各级矿山安全监管部门应将本地区矿山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建设情况作为安全监管的重要容,各级矿山安全监察机构应将矿山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建设和维护管理情况作为监察工作重点,纳入年度安全监管监察执法工作计划,定期开展监督检查。
2.矿山安全监管部门和矿山安全监察机构要严格执法,对不能按期完成紧急避险系统建设或建设不符合本规定要求的,依法暂扣其安全生产许可证或提请有关部门暂扣安全生产许可证,责令限期整改,逾期仍未完成的,提请地方人民政府依法予以关闭。
3、新建、改扩建矿山建设项目安全设施设计专篇中未包含矿山井下紧急避险系统有关容,或有关容不符合本规定要求的,其安全专篇不予通过审查。
煤矿(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避难硐室设置和施工设计方案二○一二年四月前言根据《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建设管理暂行规定》、《煤矿整合工程初步设计(含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代可行性研究报告)说明书》及紧急避险设施相关规定,结合煤矿地质、水文及巷道、采区布置等选定避难硐室设计方案,进行设计、建设,并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
第一章避难硐室设置一、避难硐室作用:1、作用: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是指在煤矿井下发生紧急情况下,为遇险人员安全避险提供生命保障的设施、设备、措施组成的有机整体。
井下紧急避险设施是指在井下发生灾害事故时,为无法及时撤离的遇险人员提供生命保障的密闭空间。
该设施对外能够抵御高温烟气,隔绝有毒有害气体,对内提供氧气、食物、水,去除有毒有害气体,创造生存基本条件,为应急救援创造条件、赢得时间。
紧急避险设施主要包括避难硐室、临时避难硐室、可移动式救生舱。
2、装备:紧急避险设施应具备安全防护、氧气供给保障、有害气体去除、环境监测、通讯、照明、人员生存保障等基本功能,在无任何外界支持的情况下额定防护时间不低于96h。
应与矿井安全监测监控、人员定位、压风自救、供水施救、通信联络等系统相连接,形成井下整体性的安全避险系统。
(1)具备自备氧供氧系统和有害气体去除设施。
供氧量不低于0.5L/min·人,处理CO2的能力不低于0.5L/min·人,处理CO的能力应能保证在20min内将CO浓度由0.04%降到0.0024%以下。
在整个额定防护时间内,紧急避险设施内部环境中O2含量应在18.5%~23.0%之间,CO2浓度不大于1.0%,CH4浓度不大于1.0%,CO浓度不大于0.0024%,温度不高于35º,湿度不大于85%,并保证紧急避险设施内始终处于不低于100Pa的正压状态。
采用高压气瓶供气系统的应有减压措施,以保证安全使用。
(2)配备独立的内外环境参数检测或监测仪器,在突发紧急情况下人员避险时,能够对避险设施过渡室(舱)内的O2、CO,生存室(舱)内的O2、CH4、CO2、CO、温度、湿度和避险设施外的O2、CH4、CO2、CO进行检测或监测。
井下避难硐室设计二〇一三年五月目录1 矿井概况 ................................................................................................................ - 1 -2 设计内容 ................................................................................................................ - 1 -3 设计依据 (1)4 避难硐室设计........................................................................................................ - 2 -4.1 避难硐室位置选择...................................................................................... - 2 -4.2 避难硐室设计基本参数.............................................................................. - 2 -4.3 功能设计及配置 (4)5 避难硐室的日常维护与管理 (7)6 避难硐室使用说明 (9)6.1 进入避难硐室须知 (9)6.2 操作指南 (9)7 主要设备材料表..........................................................................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井下避难硐室设计1 矿井概况湘潭电化集团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矿业分公司下辖先锋和红旗两对矿井,两对矿井主要延续了以前湘潭锰矿的生产、通风、排水、运输等系统。
井下临时避难硐室标准
井下临时避难硐室是矿井中用于矿工在紧急情况下避难的设施,其设计和建造
需要符合一定的标准以确保矿工的安全。
本文将介绍井下临时避难硐室的标准要求,以供相关人员参考。
首先,井下临时避难硐室的位置应当合理,应该远离可能受到地质灾害影响的
区域,如倾倒岩层、断层带等地质构造。
同时,硐室的位置应当便于矿工快速到达,以便在紧急情况下及时避难。
其次,井下临时避难硐室的结构设计应当牢固可靠。
硐室应当具有一定的抗压
能力,能够承受一定范围内的地质灾害影响。
硐室内部应当配备必要的生活设施和医疗急救设备,以满足矿工在硐室内的基本生活和医疗需求。
另外,井下临时避难硐室的通风系统也是至关重要的。
硐室内部应当设计有相
应的通风设备,以保证硐室内空气的清新和充足,避免二氧化碳和有害气体的积聚。
此外,井下临时避难硐室的应急照明系统也需要得到重视。
在紧急情况下,照
明系统能够为矿工提供必要的照明,确保他们能够正常活动和使用设施。
最后,井下临时避难硐室的标准还应当包括硐室的规模和容纳人数。
硐室的规
模应当根据矿井的实际情况和矿工的数量来确定,能够容纳足够数量的矿工避难。
同时,硐室内部的布局应当合理,确保矿工在硐室内能够有序避难。
总的来说,井下临时避难硐室的标准涉及到硐室的位置、结构设计、通风系统、应急照明系统以及规模和容纳人数等多个方面。
只有严格按照标准要求设计和建造井下临时避难硐室,才能有效保障矿工在紧急情况下的安全。
希望相关人员能够重视井下临时避难硐室的标准要求,确保矿工的生命安全。
二、设计原则避难硐室和移动救生舱均根据服务区域、作业人员范围和作业人数设置。
本矿井选用永久避难硐室+临时避难硐室的布局。
共设置两个永久避难硐室、两个临时避难硐室。
设计在副斜井井底车场附近新建两个永久避难硐室,硐室规模100人,满足+1110m和+1025m两个水平所有人员紧急避险需要。
首采区回采工作面设计考虑在回采工作面运输顺槽布置一个临时避难硐室,掘进工作面设临时避难硐室或可移动救生舱。
初期在首采工作面各布置一个临时避难硐室,硐室规模40人,满足首采工作面所有人员紧急避险需要。
三、井下紧急避险系统概念根据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煤矿安监局关于建设完善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的通知、安监总煤装【2010】146号文、煤安监司函办【2010】29号文及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煤矿安监局关于印发“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建设管理暂行规定的通知”安监总煤装【2011】15号及《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建设完善基本规范(试行)》,为山西朔州平鲁区森泰煤业有限公司井下遇险人员安全避险提供生命保障,建设完善井下紧急避险系统。
紧急避险系统建设的内容包括为入井人员提供自救器、建设井下紧急避险设施、合理设置避灾路线、科学制定应急预案等。
六大系统包括井下监测监控、人员定位、紧急避险、压风自救、供水施救和通信联络。
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应与矿井安全监测监控、人员定位、压风自救、供水施救、通信联络等系统有机联系,以形成全矿井井下整体安全避险系统。
矿井安全监测监控系统应对紧急避险设施的环境参数进行监测。
矿井人员定位系统应能实时监测井下人员分布和进出紧急避险设施的情况。
矿井压风自救系统应能为紧急避险设施供给足量压气。
矿井供水施救系统应能在紧急情况下为避险人员供水,并为在紧急情况下输送液态营养物质创造条件。
矿井通信联络系统应延伸至井下紧急避险设施,紧急避险设施内应设置直通矿调度室的电话。
第二节井下紧急避难系统及管理措施标准一、井下紧急避险系统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是指在煤矿井下发生紧急情况下,为遇险人员安全避险提供生命保障的设施、设备、措施组成的有机整体。
紧急避险系统建设的内容包括为入井人员提供自救器、建设井下紧急避险设施、合理设置避灾路线、科学制定应急预案等。
1、所有井工煤矿应为入井人员配备额定防护时间不低于30min的自救器,入井人员应随身携带。
2、井下紧急避险设施是指在井下发生灾害事故时,为无法及时撤离的遇险人员提供生命保障的密闭空间。
该设施对外能够抵御高温烟气,隔绝有毒有害气体,对内提供氧气、食物、水,去除有毒有害气体,创造生存基本条件,为应急救援创造条件、赢得时间。
紧急避险设施主要包括永久避难硐室、临时避难硐室、可移动式救生舱。
3、永久避难硐室是指设置在井底车场、水平大巷、采区(盘区)避灾路线上,具有紧急避险功能的井下专用巷道硐室,服务于整个矿井、水平或采区,服务年限一般不低于5年。
4、临时避难硐室是指设置在采掘区域或采区避灾路线上,具有紧急避险功能的井下专用巷道硐室,主要服务于采掘工作面及其附近区域,服务年限一般不大于5年。
5、可移动式救生舱是指可通过牵引、吊装等方式实现移动,适应井下采掘作业地点变化要求的避险设施。
二、井下紧急避险系统管理措施及管理标准1、紧急避险设施的建设方案应综合考虑所服务区域的特征和巷道布置、可能发生的灾害类型及特点、人员分布等因素。
2、紧急避险设施应具备安全防护、氧气供给保障、有害气体去除、环境监测、通讯、照明、人员生存保障等基本功能,在无任何外界支持的情况下额定防护时间不低于96小时。
3、各紧急避险设施的总容量应满足突发紧急情况下所服务区域全部人员紧急避险的需要,包括生产人员、管理人员及可能出现的其他临时人员,并应有一定的备用系数。
永久避难硐室的备用系数不低于1.2,临时避难硐室和可移动式救生舱的备用系数不低于1.1。
4、紧急避险设施应与矿井安全监测监控、人员定位、压风自救、供水施救、通信联络等系统相连接,形成井下整体性的安全避险系统。
A、矿井安全监测监控系统应对紧急避险设施外和避难硐室内的甲烷、一氧化碳等环境参数进行实时监测。
B、矿井人员定位系统应能实时监测井下人员分布和进出紧急避险设施的情况。
C、矿井压风自救系统应能为紧急避险设施供给足量氧气,接入的矿井压风管路应设减压、消音、过滤装置和控制阀,压风出口压力在0.1~0.3MP之间,供风量不低于0.3m3/min·人,连续噪声不大于70dB。
D、矿井供水施救系统应能在紧急情况下为避险人员供水,并为在紧急情况下输送液态营养物质创造条件。
接入的矿井供水管路应有专用接口和供水阀门。
E、矿井通信联络系统应延伸至井下紧急避险设施,紧急避险设施内应设置直通矿调度室的电话。
F、紧急避险设施的设置要与矿井避灾路线相结合,紧急避险设施应有清晰、醒目、牢靠的标识。
矿井避灾路线图中应明确标注紧急避险设施的位置、规格和种类,井巷中应有紧急避险设施方位的明显标识,以方便灾变时遇险人员迅速到达紧急避险设施。
G、紧急避险系统应随井下采掘系统的变化及时调整和补充完善,包括及时补充或移动紧急避险设施,完善避灾路线和应急预案等。
H、可移动式救生舱应符合相关规定,并取得煤矿矿用产品安全标志。
紧急避险设施的配套设备应符合相关标准的规定,纳入安全标志管理的应取得煤矿矿用产品安全标志。
第三节井下紧急避险设施根据国家安全监管总局煤矿安监局安监总煤装【2011】15号文件要求,为满足突发紧急情况下所服务区域全部人员紧急避险的需要,避难硐室和移动救生舱均根据服务区域、作业人员范围和作业人数设置。
本矿井选用永久避难硐室+临时避难硐室的布局。
共设置两个永久避难硐室、两个临时避难硐室。
设计在副斜井井底车场附近新建两个永久避难硐室,硐室规模100人,满足+1110m和+1025m两个水平所有人员紧急避险需要。
首采区回采工作面设计考虑在回采工作面运输顺槽布置一个临时避难硐室,掘进工作面设临时避难硐室或可移动救生舱。
初期在首采工作面各布置一个临时避难硐室,硐室规模40人,满足首采工作面所有人员紧急避险需要。
一、永久避难硐室1、避难硐室设置地点及规模根据国家安全监管总局煤矿安监局安监总煤装【2011】15号文件要求,为满足突发紧急情况下所服务区域全部人员紧急避险的需要和在安全方面提升一个水平,设计在副斜井井底车场附近新建两个永久避难硐室,硐室规模100人,满足+1110m和+1025m两个水平所有人员紧急避险需要。
永久避难硐室净宽度确定为4m,避难硐室长度按照下式确定:L=knS/B/(1-k sb)式中:L——避难硐室最小有效长度,m;k——避难硐室备用系数,永久避难硐室取1.2;k sb——设备占用面积系数,0.30n——作业人数,下井人员等共计80人;S——每名避险人员有效使用面积,不低于1m2;B——避难硐室净宽度,4m。
L=knS/B/(1-k sb)=34.7m经计算,永久避难硐室有效长度不小于40m。
考虑避难硐室分为生存室和过渡室两部分,其中生存室就是避难硐室的有效长度,过渡室一般布置在生存室两侧,每侧过渡室长度约3.0-5.0m。
过渡室与生存室之间的密闭墙厚度0.8m,过渡室与大巷间的防护密闭墙厚度1.0m,过渡室与大巷连接段长度不小于3m,这样避难硐室总长度至少55.9m,设计永久避难硐室总长度59.3m>53.9m,其中生存室长度45>34.7m。
结合目前避难硐室的容纳规模宜不多于100人,考虑到本矿井人员分布情况,本矿井永久避难硐室确定最终的容纳规模为100人。
避难硐室整个施工的支护包括临时支护、一次支护。
前期施工采用金属前探梁作为临时支护,并在每根前探梁前端增加一套折叠梁;一次支护采用等强锚杆锚索+金属网片+喷混凝土联合支护;一次支护采用C25的素混凝土支护150mm;防爆密闭墙能够抵抗瞬时1000℃高温和1.5MPa的爆炸冲击波。
通过采用C30强度的混凝土来实现要求。
为了加强其抗冲击波能力,墙体设计施工成楔形。
2、避难硐室的内部配置永久避难硐室的内部分为缓冲区、生存区和卫生区。
缓冲区是为去除逃生人员进入避难区时所带入的有毒有害气体而设立的;生存区是逃生人员进入避难硐室后的主要活动空间和可能需要的救护医疗工作;卫生区的设立是为了满足逃生人员在避难硐室内部生存的需求。
3、避难硐室系统设计根据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下发的《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建设管理暂行规定的通知》,永久避难硐室装备及配件详见表4-3-1。
表4-3-1 100人永久避难硐室分项报价单设备清单4、安全防护系统(1)防护密闭门每个避难硐室设两道防护密闭门,设在过渡室入口处,防护密闭墙厚度2.0m,采用强度等级为C30的混凝土砌筑,防护密闭门向外开启,采用钢板制作,要求其有良好的密闭性和抗冲击能力不小于0.3MPa,门上要设观察窗。
防护密闭墙掏槽内侧0.8m,外侧1.4m。
为了防止密闭强和煤壁之间产生缝隙,导致漏气或漏水,在密闭强和煤壁接触处四周加耐高温密封条。
防护密闭门结构图门框安装骨架示意图门框安装须水平、垂直,如下图所示:门框安装位置示意图(2)密闭门每个避难硐室设两道密闭门,设在生存室入口处,密闭墙厚度0.6m,采用强度等级为C30的混凝土砌筑,密闭门向外开启,采用钢板制作,要求其有良好的密闭性,门上要设观察窗。
4.2供水排水系统供水系统由硐室外接至井下已有的消防洒水管网,在井下发生灾变但未破坏消防洒水管网时,作为避难硐室的水源。
管道经硐室两侧预埋的管路引入生存硐室,在硐室内设供水阀、减压阀、水净化器、水龙头、水池等。
排水管设置使用止回阀进行自然排水,并配备手动排水泵,保证硐室的气密性。
供排水系统示意图(3)气幕喷淋系统A、空气幕系统空气幕系统采用两路供气,一路用矿井压风,另一路采用自备的压缩空气瓶供气,气幕用于隔绝硐室内外空气。
压缩空气瓶经减压汇流后,与矿井压风系统管路均连接至流量计和空气幕联动开关,气路开闭由联动开关控制。
联动开关与防爆密闭门联接,防爆密闭门打开时,联动开关控制气路打开;防爆密闭门关闭时,联动开关控制气路关闭。
另在空气幕气路连接一个控制球阀,检修时,进入过渡室时可关闭控制球阀,以免空气幕持续工作。
空气幕装置设置在过渡室内防爆密闭门的正上方,工作时,空气幕内高速气流由上向下吹出,形成一道风幕,防止室内外空气对流。
气幕喷淋系统气路原理图B、喷淋系统喷淋系统也采用两路供气,一路用矿井压风,另一路采用自备的压缩空气瓶供气,喷淋系统采用高流量的气体喷头,可以在人穿过喷淋系统的过程中,迅速将身上的灰尘吹扫干净,防止将有毒有害气体带入生存室。
矿井压风系统引入避难硐室后,分流一路减压至0.3~0.6MPa,为喷淋系统供气。
压缩空气瓶经减压后汇流,也接入气幕喷淋系统作为气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