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经济学第四章 委托代理与激励
- 格式:ppt
- 大小:1.26 MB
- 文档页数:57
委托-代理问题研究委托-代理理论和激励机制设计是博弈论在信息经济学中的重要应⽤。
⼀、基本要素委托-代理关系在我们的社会中⼴泛存在。
例如,如果你委托律师帮助你打官司,那你就处于⼀个委托-代理关系之中,在那⾥,你是委托⼈,律师是代理⼈。
企业⽼板委托⼀个⼚长帮助管理⾃⼰的⼯⼚,⽼板是委托⼈,⼚长是代理⼈。
⼚长⼜委托⼀个销售科长负责管理⼯⼚的销售业务,⼚长是委托⼈,销售科长是代理⼈。
销售科长⼿下⼜有业务员,科长⼜成了委托⼈,业务员是代理⼈。
这些都是很明显的委托代理关系。
还有很多不那么明显的委托代理关系。
⼀般地,只要在⼀种博弈中,⼀个⼈的福利取决于另⼀个⼈的⾏动,那么,委托-代理关系就存在了。
委托-代理问题中的基本要素或者基本问题有:委托⼈、代理⼈、⽬标、信息,由于通常利⽤博弈论来分析委托代理关系,⽽博弈论中还有其他的要素,如博弈规则、战略、结果、均衡等等。
这⾥,我们只介绍重要的⼏个要素:委托⼈和代理⼈、⽬标、信息与⾏动、契约设计问题(即博弈规则)。
1、委托⼈与代理⼈前⾯讲过,只要在⼀种安排(博弈)中,⼀个⼈的福利取决于另⼀个⼈的⾏动,那么,委托-代理关系就存在了。
这⾥,前者是委托⼈,即想获得某种福利,但⼜不想⾃⼰去做,或者不适合⾃⼰做,或者说⾃⼰不会做,⽽是让别⼈帮助⾃⼰去做,那么,这个⼈就是委托⼈。
⽽后者,即那“另⼀个⼈”,就是代理⼈。
委托⼈是博弈中拥有信息劣势的⼀⽅,例如,雇主在雇⽤雇员的时候,雇员知道⾃⼰的本领,⽽雇主不知道,雇员知道⾃⼰⼲了什么,⽽雇主不知道等等,所以,信息经济学⾥通常把委托⼈定义为博弈中信息处于劣势的⼀⽅。
显然,代理⼈通常是拥有信息优势的⼀⽅,因此,信息经济学中⼲脆就把代理⼈定义为拥有信息优势的博弈者。
注意,不是说委托⼈掌握的所有信息⽐代理⼈少,⽽是说,在委托⼈让代理⼈帮助他实现⾃⼰的⽬标这件事情上,委托⼈所掌握的相关信息⽐代理⼈少。
总⽽⾔之,在⼀个博弈中,信息优势的⼀⽅就是代理⼈,信息劣势的⼀⽅就是委托⼈。
信息经济学理论之三:委托-代理问题维克里和莫里斯荣获1996年经济学诺奖的原因是他们对在不对称信息条件下激励的经济理论所做出的基础性贡献.他俩的研究对经济学家来说是一个关键领域, 他们使刺激条件. 能力和社会责任成为经济学方程式中的因素.在不对称信息条件下,拥有更多私人信息的一方称为代理人,而另一方则可称为委托人。
当代理人为委托人工作时,因为代理人的行为具有隐藏性,委托人无法监督代理人的行为,所以,代理人为了追求自己利益而忽视或牺牲委托人利益。
这就是委托人代理问题。
委托-代理人问题也称代理人的“道德风险”。
代理关系和代理问题是广泛存在的。
例如,一位农场主雇佣农民耕地,从而形成了代理关系,但农场主很难判断产量低是由于风雨不调引起还是农民偷懒所导致。
同样地,企业所有者聘请经理管理企业,也形成了代理关系,但企业经理关心的目标很可能偏离所有者目标,由于经理的行为具有隐藏性,就很可能产生代理问题。
代理问题的出现,容易导致低效率。
因为代理者的隐藏性行为使得原有的委托代理合约没有得到完全履行,破坏了市场的有效性。
那么,如何解决委托——代理问题?从委托者的角度看,就是解决“我怎样使某人为我做某事”的问题,或者说,是如何设计一套激励机制来激励代理人努力工作。
因此,激励机制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让代理人努力工作,就像为他自己工作一样?应该怎样设计一种给予报酬的方法?如果不管产量多少,都付给代理人一笔相同的报酬,他就没有动力努力工作,因此,“大锅饭”不是一种有激励的方法。
适当的激励机制必须让报酬在一定程度上与产量相关。
信息经济学认为,有效激励机制的设计应同时满足“参与约束”和“激励相容约束”两个条件。
所谓“参与约束”(Participation Constraint)是指吸引代理人参与工作的最低条件。
这就是说,每一代理人有一个“保留收益”,如果他不参与此项工作,他也可能获得一个基本的收益,比如失业救济金等。
代理人如果参与此项工作,他要付出劳动或努力的成本,而且边际成本递增。
第一章 绪论1.信息经济形成的五个标志:1、信息资源成为人类社会的主要经济源;2、信息技术成为经济活动的主要技术;3、信息部门的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大于物质部门所占的比重--信息经济发达的标志之一;4、信息产业和物质生产部门的信息劳动者占总从业人数的比例大于物质劳动者在总从业人数中所占的比例--信息经济形成的一个主要标志;5、产品中的信息成分大于质能成分。
2、信息经济的形成时间(1)基本观点:20世纪50年代中期(2)关于阶段划分的基本认识:信息经济的形成是一段时间,而不是某一固定时间,但总有一个时间起点,它往往是某一重大事件发生的时间。
就世界范围而言,以最早进入的那个国家的时间起点为起点。
确定信息经济的形成时间应以主要标志为基础,为避免偶合性,可考虑多个标准。
(3)基本理由:1954年美国信息业从业人员超过工业和其他产业从业人员;第二代计算机诞生并逐步用于经济活动中;信息经济学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符合理论来源于实践的规律。
(4)信息经济形成的原因根本原因:1、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信息经济形成与发展的根本动力。
2、社会变革对信息经济到来的促进作用。
直接原因:1、人类需求的渐进2、物质经济的“滞胀”3、质能资源的短缺4、信息技术的发展3.信息经济与传统经济的关系:1、信息经济改造着传统经济:(一)劳动者(二)企业 引起企业竞争手段变化;对企业家提出更高要求;企业必须向知识型方向转变;企业生产方式的变革;采取新的管理手段;(三)产业结构 推动第一、二、三产业不断升级2、信息经济依赖于传统经济:信息经济是传统经济发展的产物;信息经济发展依托的是传统产业发展和它创造的潜在市场;信息经济的成长发展与运行需要传统经济提供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
第二章 信息经济学的基本问题1.信息经济学的产生:1、1959年马夏克:发表《信息经济学评论》一文,标志着信息经济学的产生。
1968年马夏克&宫泽(日本经济学家)共同创立了信息系统的一般选择理论——微观信息经济学八大基础理论之一。
信息经济学(乌家培)第一章导论▉信息经济学含义:是对经济活动中信息及其影响进行经济分析的经济学,也是对信息及其技术与产业所改变的经济进行研究的经济学。
信息经济学的再次理解: 是经济不确定性理论自然发展的结果,具体来说是研究信息如何制约市场不确定性和技术不确定性,如何改变经济参与者和决策环境而影响经济行为,或者研究如何利用信息技术使自身处于更为有利的博弈地位等问题的一门学科。
▉信息经济学的作用:1)有利于揭示市场中低效率的原因所在。
2)可帮助人们建立对市场经济中无形的信息市场运行的认识框架。
3)有助于人们掌握和运用信息系统、信息产业、信息经济的发展规律。
4)有利于深入分析经济发展的成因。
5)促使人们理解信息的可靠性、完整性和披露方式对市场和政府有效运作的重要性。
6)使人们更加认识到:越是复杂的经济活动(如金融、环保、脱贫因素等)越依赖于信息。
第二章不确定性、风险与信息▉不确定性的含义:是与确定性相对立的,指经济主体对状态这一不可控制变量的产生与否不具备完全知识。
▉不确定性基本类型:外生不确定性:生成于某个经济系统自身范围之外的不确定性。
内生不确定性:产生于某个经济系统自身范畴之内,影响经济系统操作效用的不确定性。
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
▉风险的含义:已知其结果的概率分布函数的不确定性,或根据对事实的客观分类有能力计算出概率的随机状态。
它是比一般不确定性包含更多的确定内容的不确定性。
▉风险偏好类型:1)风险厌恶(Risk Aversion):表明市场参与者对于风险的个人偏好状态,其效用随着收益的增加而增加,但其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2)风险爱好者(Risk Lover):其效用和风险规避者一样,也会随着风险的增加而增加,但不同的是其边际效用呈现递增趋势,这是风险爱好者与风险厌恶者的一个重要区别。
3)风险中性(Risk Neutral):其既不厌恶风险也不爱好风险,对风险没有明显的偏好。
他们既愿意接受无风险的较大收益,也愿意接受具有风险的不确定的随机收益,风险对其是一个无关紧要的因素。
信息经济学知识点归纳信息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信息在经济活动中的价值、成本、效益以及相关决策的学科。
它融合了经济学、信息科学和管理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对于理解现代经济运行和企业决策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对信息经济学中一些关键知识点的归纳。
一、信息的经济价值信息具有经济价值,因为它能够减少不确定性,帮助决策者做出更明智的选择,从而提高经济效率和效益。
在市场交易中,拥有更多准确信息的一方往往能够占据优势,获取更高的收益。
例如,在股票市场中,投资者如果能够提前获取关于公司业绩的准确信息,就可以做出更有利的投资决策,获得更高的投资回报。
而在企业的生产和经营过程中,准确的市场需求信息能够帮助企业合理安排生产,避免库存积压和资源浪费。
二、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是指在交易中,一方比另一方拥有更多或更准确的信息。
这是信息经济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它会导致市场失灵和资源配置效率低下。
常见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包括:1、逆向选择:在交易之前,信息劣势方无法准确判断商品或服务的质量,导致优质商品或服务被挤出市场,而劣质商品或服务充斥市场。
例如,在二手车市场上,卖家通常比买家更了解车辆的真实状况,买家由于担心买到质量差的车辆,可能会压低价格,从而使得质量好的车辆难以出售。
2、道德风险:在交易之后,信息优势方可能会采取不利于信息劣势方的行动。
比如,在保险市场上,投保人在购买保险后可能会降低防范风险的努力程度,因为他们知道一旦发生损失,将由保险公司承担。
为了应对信息不对称问题,市场会产生一些机制,如信号传递和信息甄别。
信号传递是指信息优势方主动向信息劣势方传递信息,以显示自己的优势。
比如,求职者通过获得高学历来向雇主传递自己能力强的信号。
信息甄别则是指信息劣势方通过设计一些机制来获取信息优势方的真实信息,比如保险公司要求投保人进行体检来确定其健康状况。
三、委托代理问题委托代理关系广泛存在于经济生活中,例如股东与经理、雇主与员工等。
在这种关系中,委托人委托代理人代表自己行使某些权利和履行某些职责,但代理人可能会为了自身利益而偏离委托人的目标,从而产生委托代理问题。
《信息经济学》读书报告The book report of The Economics of Information(云南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应用数学专业)摘要读完这本《信息经济学》,收获颇多,由此总结出这篇读书报告。
这篇读书报告内容依次是(1)作者简介;(2)本书内容概要;(3)对各章特点的概括;(4)对第四章第二节激励机制设计中参与约束的讨论;(5)关于第一投标法与第二投标法的讨论;(6)关于张维迎给出莫里斯最优税原理模型中不同生产者无差异曲线的讨论;(7)总结。
总的来说,这是我对《信息经济学》这本书的一个归纳以及对个别问题的质疑和思考。
关键词参与约束第二价格密封拍卖无差异曲线Abstract After reading the " The Economics of Information ",I get a lot of harvest. Thus I conclude this book report. The contents of this book report as followed :(1) About the Author; (2) A summary of the contents; (3) Summari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ach chapter; (4) The discussion of participation constraint in the design of incentive mechanism; (5) The discussion of First-Price Sealed Auction and Second-Price Sealed Auction; (6) The discussion of Indifference Curve in the model of James A. Mirrlees’s Theory of Optimal Income Taxation; (7) Conclusion. Overall, This is my summary of "The Economics of Information "and my questioning and thinking on isolated problem.Keywords participation constraint Second-Price Sealed Auction Indifference Curve 一.作者简介乌家培,出生于1932年5月29,浙江宁波人,著名经济学家,我国数量经济学、信息经济学的创始人。
从信息经济学视角看大学教育中的委托代理问题提要委托代理理论是信息经济学对经济和社会现象中的委托代理问题进行研究的理论。
在大学教育中,家长和学生之间、学校管理当局和教师之间形成不同的委托代理关系,因而产生相关的委托代理问题。
本文试用信息经济学的委托代理理论,分析这些问题,并提出解决的办法。
关键词:大学教育;委托代理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一、什么是委托代理关系和委托代理问题什么是委托代理关系?广义地说,信息不对称的契约双方都存在委托代理关系,无论这种契约是显性的还是隐性的。
通俗地讲,如果你需要别人帮你做事情,却对他不够了解,需要与他签合同或做保证,这时候就形成了委托代理关系。
你是委托人,他是代理人。
委托代理关系的研究最早起源于上世纪三十年代经济学家对企业的投资人和经营者之间关系的研究。
但是后来人们发现,生活中有很多关系都可以归结为委托代理关系,如医生和病人的关系、司机和乘客的关系、老板和雇员的关系等。
委托代理理论认为,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就委托代理的事项存在着非对称信息。
非对称信息指的是某些参与人拥有但另一些参与人不拥有的信息。
信息的非对称性可从非对称发生的时间和非对称信息的内容两个角度进行划分。
从非对称发生的时间看,非对称性可能发生在当事人签约之前,称为事前非对称;也可能发生在签约之后,称为事后非对称。
委托代理由此产生两类典型的问题:一是因事前的信息非对称产生的逆向选择问题;二是事后的信息非对称产生的道德风险问题。
所谓逆向选择问题是当事人一方利用自己的信息优势,在签约中作出有利于自己的安排;而道德风险问题是签约后,代理人作为信息优势一方利用委托人不了解自己的隐蔽行动,而作出不利于委托方的安排。
如企业高管利用股东对企业信息掌握较少的机会,在进行经营决策中作出选择对自己更有利的方案,如假公济私的奢侈消费、领取不适当的津贴补贴、安排不适当的休假等。
总之,委托代理问题起因于在委托代理的关系当中,委托人追求的是自己的财富增值、事业发展或完成既定任务的效果的最大化。
委托代理激励机制模型的设计委托代理关系下的激励机制模型设计董亚苹(07190101)(重庆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重庆400065 )【摘要】以委托代理理论为基础,建立委托代理关系下的激励机制模型。
通过对家族企业成熟期委托代理激励机制设计的具体探讨,深入了解委托代理激励机制。
【关键字】委托代理;纳什均衡;激励机制一引言委托代理理论是制度经济学契约理论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建立在非对称信息博弈论的基础之上的。
委托代理理论的核心是研究在利益冲突和信息不对称的环境下的经济关系一委托代理关系以及激励约束机制问题。
在委托代理关系中,具有信息优势的一方称为代理人(Age nt),信息劣势的一方称为委托人(Princinpal )。
由于委托人和代理人在信息的掌握和追求的目标利益上不一致,代理人自己掌握着丰富的真实的信息,希望以自己较少的劳动和付出取得自己最大利益,而委托人希望代理人能为其实现利益最大化,但其缺乏足够信息和有效手段来监控。
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通过讨价还价和相互退让,使达到一方在另一方不改变战略情况下都不能通过单独改变自身战略而提高其效用的状态,即纳什均衡状态。
目前委托代理理论已经被广泛应用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供应链管理、工业工程等领域。
二委托代理关系下的激励机制模型的设计信息经济学将达成委托代理博弈中的纳什均衡的条件概括为参与约束和激励相容。
具体地说,参与约束是指在具有“自然”干涉的情况下,代理人履行合同责任后所获收益不能低于某个预定收益额;激励相容是指代理人以行动效用最大化原则选择具体的操作行为。
2.1模型假设用〉表示代理人某一特定的努力程度,表示不受代理人和委托人控制的外生变量(称为“自然变量”)。
和日共同决定一个结果兀(如利润),即兀=(。
,日)。
其中,只有二可以准确观察到。
S是委托人付给代理人的报酬,其大小与利润的多少有关,S为二的函数S=S(二)。
C是代理人努力程度带来的负效用(即成本),为〉的函数,C=c(:•)。
第四章委托代理理论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伯利和米恩斯因为洞悉企业所有者兼具经营者的做法存在着极大的弊端,于是提出“委托代理理论”,倡导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企业所有者保留剩余索取权,而将经营权利让渡。
“委托代理理论”早已成为现代公司治理的逻辑起点。
对此做出开拓性贡献的人有威尔森、威廉姆森、罗斯、马里斯、霍姆斯特姆、格罗斯曼和哈特等人。
这一理论的特点是首先放弃了经营者无私的假设,认为他们不仅有自己的利益(个人效用函数),而且追求的就是自己的利益,如在职消费、经理权威等,其次,这一理论放弃了完全信息的假定,认为所有者和经营者的信息是不对称的。
因此,即使在最佳的风险和激励安排下,经营者也仍然能更多地偏向于自己的追求,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哈特认为委托代理理论为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奠定了基础。
委托代理理论是过去30多年里契约理论最重要的发展之一。
它是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一些经济学家深入研究企业内部信息不对称和激励问题发展起来的。
委托代理理论的中心任务是研究在利益相冲突和信息不对称的环境下,委托人如何设计最优契约激励代理人。
委托代理理论的主要观点认为:委托代理关系是随着生产力大发展和规模化大生产的出现而产生的。
其原因一方面是生产力发展使得分工进一步细化,权利的所有者由于知识、能力和精力的原因不能行使所有的权利了;另一方面专业化分工产生了一大批具有专业知识的代理人,他们有精力、有能力代理行使被委托的权利。
但在委托代理的关系当中,由于委托人与代理人的效用函数不一样,委托人追求的是自己的财富更大,而代理人追求自己的工资津贴收入、奢侈消费和闲暇时间最大化,这必然导致两者的利益冲突。
在没有有效的制度安排下代理人的行为很可能最终损害委托人的利益。
而现实世界——不管是经济领域还是社会领域——都普遍存在委托代理关系。
第一节委托代理概述一、委托代理关系委托代理关系起源于“专业化”的存在。
当存在“专业化”时就可能出现一种关系,在这种关系中,代理人由于相对优势而代表委托人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