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508信息经济学第四章_委托代理与激励
- 格式:ppt
- 大小:688.00 KB
- 文档页数:63
委托-代理理论框架中激励约束机制的制度安排(一)论文关键词:委托-代理激励约束制度安排论文摘要: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目标函数的差异及信息不对称等因素极易导致各种代理风险的产生。
因此,研究如何在委托人和代理人的相互关系设计中对激励约束机制进行相关的制度安排,以防止“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迫切的现实意义。
一、委托—代理理论的基本假设作为产权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委托一代理理论是从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契约形成过程出发,探讨委托人(Principa1)如何设计出一种契约,以促使代理人(Agent)为最大限度地增进委托人的效用而努力工作。
标准的委托一代理理论是基于以下两个基本的假设:1.信息不对称在委托代理关系中,代理人拥有企业的经营权,实质性地控制着企业,代理人对企业内部状况、外部环境更为了解。
此外,对于一些专业化信息,如代理人的经营禀赋、努力程度以及经营环境中的不确定性等,委托人因其专业知识、管理技能等方面的局限性,对信息的解读能力相对较弱,代理人因此拥有相对于委托人的信息优势。
难以被委托人感知的个人行为(努力程度、机会主义等)及具有很强隐蔽性的“私人信息”空问(能力大小、风险态度等),给委托人的监督和控制造成了很多有形和无形的障碍。
2.经济人假设经济人假设源于亚当·斯密的的研究,他认为人类具有自我利益需求,经济活动具有自身财富最大化的倾向。
按照现代经济学关于经济人修正的假设,委托人和代理人都力求个人利益最大化,都有通过签订契约确定分工效果从而增加自身效用的动机。
二、委托一代理关系失效的原因分析委托一代理关系一旦确立期,委托人期望代理人忠诚为其服务,通过不断提高个人能力水平,来提高企业的产出绩效,进而实现其自身效用最大化。
但因代理人利己主义倾向及信息不对称,这一前提经常与现实经济生活相背离,从而导致了委托一代理关系失效。
1.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目标函数不一致下面利用模型MaxEU(Y,A,I,C)对委托人、代理人的效用函数进行分析。
委托——代理激励理论实证研究综述第一篇:委托——代理激励理论实证研究综述论文标题:委托—代理激励理论实证研究综述论文作者张跃平/刘荆敏委托—代理问题的激励研究是现代经济学中最重要、最基本,也是最困难的问题之一,这是因为委托—代理激励理论中牵涉到人的利益冲突和不对称的信息问题。
随着信息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的飞速发展,现代激励理论出现了一系列突破性的进展,成为令人振奋的现代经济理论研究和实践的前沿领域。
委托—代理问题的产生是由于委托人和代理人的效用函数经常不一致,代理人和委托人之间存在着对工作的详细信息、代理人的能力、品德和偏好的信息不对称,度量代理人业绩的成本昂贵。
所以,除非委托人能有效地约束代理人,否则代理人做出的决策通常不是最优的,这就有可能产生机会主义行为。
委托—代理问题的解决原则是如何建立一种激励机制,使代理人的行为有利于委托人的利益。
一、委托—代理问题的主要研究结论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由于科斯的产权理论和威廉姆森等人的交易费用理论的发展,信息经济学和契约理论在微观经济学领域的突破,始于科斯、伯利和米恩斯的现代企业委托代理理论在近20年取得的迅速发展,取得如下主要研究结论:1.解决代理问题的显性激励方法。
由威尔森(1969)、罗斯(1973)、米尔利斯(1974)、霍姆斯特姆(1979)以及格罗斯曼和哈特(1983)等人开创的委托—代理理论和应用模型分析,主要解决委托—代理关系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他们根据信息不对称理论研究提出激励措施,是在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按一定的契约财产剩余索取权的分配,将剩余分配与经营绩效挂钩。
这是目前绝大多数两权分离的公司实行激励经理努力的方法,不同的只是剩余索取权的分配比例。
1972年,阿尔钦和德姆塞茨提出的团队理论,认为企业采取团队模式进行生产使得每一个成员的努力程度不可能精确度量,这会导致人们“搭便车”式的机会主义行为产生。
为此,需要设立监督者,并以剩余索取权对监督者进行激励。
学位论文开题报告论文题目:基于委托代理关系的项目管理激励与约束机制研究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部、院(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位类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专业领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研究方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指导教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开题时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立论依据:课题来源、选题依据和背景、课题研究目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课题来源:通过自己平时阅读相关的资料文献,以及工作生活中的实际体验,结合实际案例分析,对该领域进行相关的探索。
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项目管理中的委托代理关系是现代项目管理的研究重点之一,对于项目的顺利实施以及绩效评估具有关键作用。
本文的分析研究有利于帮助我们认识和分析建设项目管理中的重大问题,特别是建设项目激励与约束机制设计的理论研究有丰富作用。
二、文献综述:国内外研究现状、发展动态国外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导致委托代理关系的出现,关于委托代理问题的研究形成了委托代理理论。
十九世纪三十年代,美国经济学家米恩斯和伯利首先提出了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问题,他们指出,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和经营环境的变化,企业所有人再也没有可能完全掌握企业的全部信息,作为资本的拥有者他可以选择掌握信息更为敏锐、适应市场环境变化更为迅速的专业人员掌管企业某些部门,将这些部门的管理权授予其认为能力、经验足以胜任的管理人员,有些企业所有者甚至将整个企业的管理权进行授予,只保留依附于资本存在的企业所有权和收益权。
而我国对于委托代理理论的研究起步较晚,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企业数量少,经济发展落后是全国性的问题,绝大部分民营企业资金实力薄弱、生产规模微小而且多以家族化经营方式为主,企业经营周期中几乎不存在委托代理关系,委托代理问题在民营企业中并不明显。
委托—代理视野中的激励机制设计思路探析本文将激励机制设计问题纳入委托代理理论视野中,以客观存在的委托代理关系为分析激励问题逻辑起点,针对代理人可能存在败德行为的问题,主张调整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产权结构安排,重新界定现存委托——代理关系中委托人、代理人的角色,转变委托人与代理人的利益关系格局,使委托人和代理人的利益在激励运行过程中形成“双赢”格局。
标签:激励机制设计委托代理委托代理视野中,激励是委托人用来管理代理人的手段,这种手段能发挥多大的功效还取决于其发挥作用的载体——机制。
“按照系统论的观点,机制就是保证系统运动有序的程序和力量的总和。
在管理学看来,机制就是指系统内各子系统、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形式及其运动原理和内在的、本质的工作方式”。
可见,机制实际上就是保证系统有序运行的规则体系或制度安排。
“制度是人们交换活动和发生联系的行为准则,它是由生活在其中的人们选择和制定的,反过来又规定着人们的行为,决定着人们行为的特殊方式和社会特征”。
制度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人们的具体活动的秩序和结果。
在委托—代理框架下,作为激励手段运用主体的委托人具有很大的主观随意性,作为激励手段发生作用的客体的代理人具有机会主义倾向,而且激励问题本身存在随机性或偶然性,这就使得激励活动异常复杂。
为此,我们就尤其需要设计出一种保证激励活动有序高效运行的机制。
一、基本假设不同的前提设定,不仅导致不同的制度选择,而且导致激励机制相距甚远,由此所导致的激励效果更是轩轾相异。
为此,我们研究激励机制设计的必须首先理清激励机制设计的前提假定。
在委托—代理框架下,激励机制设计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假设:第一,“激励问题主要存在于委托—代理框架下”的基本假设。
本文研究激励问题是基于“激励问题主要存在于委托—代理框架下”的前提之下进行探讨的。
我们将激励问题置于委托—代理框架下可以找到激励问题产生的根源,从而找到解决激励问题的根本措施。
公平偏好在激励契约中的应用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商业活动日益复杂,关系到各方利益的平衡和谐。
在这一过程中,公平偏好作为一种重要的行为经济学理论,对激励契约和委托代理关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结合公平偏好、激励契约和委托代理的概念,分析其在商业活动中的应用,并探讨其中的行为经济学因素。
一、公平偏好1. 公平偏好的概念公平偏好是指个体对于公平和公正的追求和重视。
在商业活动中,公平偏好往往体现为雇员对于工资待遇的满意程度,用户对于产品价格和质量的感知,以及合作伙伴间权益的平衡等。
公平偏好的存在,不仅影响了个体的行为决策,也直接影响了整个市场环境的稳定和发展。
2. 公平偏好的影响公平偏好的存在对商业活动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员工激励契约中,公平偏好是影响员工工作积极性和满意度的重要因素。
在用户行为中,公平偏好决定了用户的购物意愿和忠诚度。
在委托代理关系中,公平偏好影响了委托人对代理人的信任和合作意愿。
二、激励契约1. 激励契约的概念激励契约是一种通过设定奖励和惩罚机制来引导个体行为的管理工具。
激励契约的核心是为了激发个体的工作积极性和提高工作效率。
在激励契约中,雇主和雇员之间达成一种协议,约定了一系列的奖励和惩罚措施,以激励员工为了实现共同目标而努力工作。
2. 公平偏好对激励契约的影响公平偏好对激励契约的设计和执行有着重要的影响。
雇员在参与激励契约时,会根据自身对公平的偏好来评价奖励和惩罚的公正性。
如果员工认为契约中的奖励和惩罚机制不公平,就会对契约的执行产生负面影响,降低工作积极性和满意度。
在激励契约设计中,需要考虑员工的公平偏好,制定合理公正的奖励和惩罚机制,以提高契约的执行效果。
三、委托代理1. 委托代理关系的概念委托代理关系是指委托人为了实现特定目标,将部分权力和责任委托给代理人,代理人则根据委托人的要求和利益来执行任务。
在委托代理关系中,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和利益冲突,需要通过一系列的监督和激励机制来维护双方的权益。
委托-代理激励理论实证研究综述概述委托-代理激励理论是博弈论领域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它研究了代理人如何在委托人的监管下实现最优激励的问题。
通过梳理相关研究文献,本文旨在综述委托-代理激励理论的实证研究,并探讨其在经济管理领域的应用。
一、委托-代理关系的本质委托-代理关系是现代经济体系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组织形式。
委托人(principal)与代理人(agent)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特殊的委托关系,委托人将一部分权力和职责交给代理人行使。
然而,由于信息不对称和利益冲突等原因,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存在着道德风险和激励问题。
委托-代理激励理论着眼于解决这些问题,以实现最优的激励与监管。
二、委托-代理激励理论的基本模型1.经典的委托-代理激励模型委托-代理激励模型的基本假设是代理人的行为受到不完全信息和利益冲突的影响。
该模型旨在研究委托人如何设计合理的契约来激励代理人的行为。
根据模型的具体设定,研究者针对不同的行为特征和风险偏好,提出了一系列的激励机制,如固定工资、奖励制度、股权激励等。
2.委托-代理激励模型的扩展为了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研究者对委托-代理激励模型进行了不断的拓展和修正。
一方面,考虑到信息的不对称性和不完全性,研究者提出了逆向选择模型和道德风险模型,以更好地描述委托-代理关系中的问题。
另一方面,通过引入多阶段模型和不完全契约理论,研究者研究了在动态环境下的激励机制和监管策略。
三、委托-代理激励理论的实证研究1.激励机制与经营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研究者通过对不同行业和企业的实证研究,发现不同激励机制与经营绩效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相关性。
例如,股权激励政策可以有效地激励高管团队创造价值,从而提高企业绩效。
同时,研究者还发现了不同激励机制之间的互补效应,如薪酬激励与内部治理机制的结合,可以提高激励效果。
2.委托-代理关系中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实证研究信息不对称是委托-代理关系中常见的问题,影响着激励机制的设计和效果。
信息经济学第四章_委托代理与激励第四章委托代理与激励委托代理假设结构均衡合同信任激励机制目标框架典型应用投标法第一投标法第二投标法最优税维克里最优税制莫里斯最优税制源于本世纪40年代,在70年代获得迅速发展的委托-代理理论,现在逐步成为信息经济学的主要研究领域之一,并不断受到经济学界和社会的重视。
一般认为,任何有组织的或需要进行组织的行动,都需要某种契约来协调组织内部人与人之间的行为,当这些社会契约在经济活动中存在并发挥效用时,就成为经济制度的基本内容之一。
然而,这些社会契约如何达成,效率如何,以及市场参与者如何改进和限制这些契约的作用等等,就成为信息经济学委托-代理理论探讨的问题。
第一节委托代理理论?一、委托代理基础理论的发展委托代理关系是现实生活中处处存在的关系。
委托代理关系?广义地说,信息不对称的契约双方都存在委托代理关系,无论这种契约是显性的还是隐性的。
显性契约/隐性契约通俗地讲,如果你需要别人帮你做事情,却对他不够了解,需要与他签合同或作保证,此时便形成了委托代理关系。
普拉特和泽克豪瑟认为,只要一个人的利益依赖于另一个人的行动,就产生了委托代理问题。
委托代理基础理论的发展脉络:代理问题的提出委托代理理论的模型方法迅速发展1932,贝利与米因斯状态空间模型化方法;分布函数的参数化方法;一般分布方法信息非对称假设的基本环境:委托人代理人讨论:课堂上,你是代理人还是委托人呢?评估者被评估者二. 委托-代理简单模型(一)关系假设1.一般而言,只要在建立或签定合同前后,市场参与者双方掌握的信息不对称,这种经济关系都可以被认为属于委托-代理关系。
——掌握信息多(拥有私人信息)的市场参加者称为代理人——掌握信息少(没有私人信息)的市场参加者称为委托人委托-代理的均衡合同是处于信息优势与处于信息劣势的市场参加者之间展开对策的结果。
2. 构成委托-代理关系的基本条件:第一:市场中存在两个相互独立的个体,且双方都是在约束条件下的效用最大化者。
从信息经济学视角看大学教育中的委托代理问题提要委托代理理论是信息经济学对经济和社会现象中的委托代理问题进行研究的理论。
在大学教育中,家长和学生之间、学校管理当局和教师之间形成不同的委托代理关系,因而产生相关的委托代理问题。
本文试用信息经济学的委托代理理论,分析这些问题,并提出解决的办法。
关键词:大学教育;委托代理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一、什么是委托代理关系和委托代理问题什么是委托代理关系?广义地说,信息不对称的契约双方都存在委托代理关系,无论这种契约是显性的还是隐性的。
通俗地讲,如果你需要别人帮你做事情,却对他不够了解,需要与他签合同或做保证,这时候就形成了委托代理关系。
你是委托人,他是代理人。
委托代理关系的研究最早起源于上世纪三十年代经济学家对企业的投资人和经营者之间关系的研究。
但是后来人们发现,生活中有很多关系都可以归结为委托代理关系,如医生和病人的关系、司机和乘客的关系、老板和雇员的关系等。
委托代理理论认为,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就委托代理的事项存在着非对称信息。
非对称信息指的是某些参与人拥有但另一些参与人不拥有的信息。
信息的非对称性可从非对称发生的时间和非对称信息的内容两个角度进行划分。
从非对称发生的时间看,非对称性可能发生在当事人签约之前,称为事前非对称;也可能发生在签约之后,称为事后非对称。
委托代理由此产生两类典型的问题:一是因事前的信息非对称产生的逆向选择问题;二是事后的信息非对称产生的道德风险问题。
所谓逆向选择问题是当事人一方利用自己的信息优势,在签约中作出有利于自己的安排;而道德风险问题是签约后,代理人作为信息优势一方利用委托人不了解自己的隐蔽行动,而作出不利于委托方的安排。
如企业高管利用股东对企业信息掌握较少的机会,在进行经营决策中作出选择对自己更有利的方案,如假公济私的奢侈消费、领取不适当的津贴补贴、安排不适当的休假等。
总之,委托代理问题起因于在委托代理的关系当中,委托人追求的是自己的财富增值、事业发展或完成既定任务的效果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