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案评选
- 格式:doc
- 大小:55.50 KB
- 文档页数:4
第三届全国“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案评选参赛作品《散步》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勒流育贤实验学校初中部廖济东一、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初一2、学科:语文3、课时:14、学生课前准备:(1)自学生字词,读准字音,理解词语意思。
(2)写初读感受二、教学课题这是我参加我校第九届青功赛的教学设计,旨在通过学生对文本的深入朗读,仔细研读,感受文中字里行间浓浓的亲情,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也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赏析文章之美。
三、教材分析《散步》出自人教版语文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第五单元的主题是家庭与亲情。
其中《风筝》与《羚羊木雕》表现的是家庭矛盾冲突的一面,而《散步》这篇优美的散文表现的则是家庭和美温馨的一面,这是在在引导学生关注家庭生活,体味人间亲情。
教学重难点1、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品情感2、多角度赏析文章之美四、教学方法:朗读感悟法点拨启发法朗读是学生本体与文本进行情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同时初一阶段也是培养学生良好朗读习惯的关键时期,这样美的一篇散文,朗读显得尤为重要。
初一的学生理解能力有限,另外本文的理解也有一定难度,有适当的点拨尤其必要。
五、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播放中央电视台公益广告《将爱心传递下去》,提问学生,导入课文【百度视频搜索】:/v?word=%BD%AB%B0%AE%D0%C4%B4%AB%B5%DD%CF%C2% C8%A5&ct=301989888&rn=20&pn=0&db=0&s=0&fbl=800(二)美文听读:听课文朗读、教师范读、学生朗读,合作完成,听读、朗读相结合【百度音频搜索】:/m?word=%C9%A2%B2%BD+%C0%CA%B6%C1&lm=-1&f=ms&tn=baidump 3&ct=134217728&lf=&rn=(三)整体感知1、通过抢答环节掌握散步事件各“要素”2、教师提问,学生初步感知“这是一个怎样的家庭”(四)美的感动1、小组合作,集体商讨,进行“感动翔云班,我们最喜欢的句段”评选活动2、小组在背景音乐中朗读展示,学生点评,教师总结【百度背景音乐搜索】:/m?word=%B1%B3%BE%B0%D2%F4%C0%D6&lm=-1&f=ms&tn=baidump3 &ct=134217728&lf=&rn=#1(五)花送真情1、小组再次合作讨论“谁是最美的人”,并做深情展示2、师生共同总结归纳人物个性特征(六)“联”动我心展示根据课文内容编写的“对联”,学生尝试为对联拟“横批”,加深对本文内容及文章主旨的认识和体会【百度亲情对联搜索】:/s?bs=%B1%B3%BE%B0%D2%F4%C0%D6&f=8&rsv_bp=1&wd=%C7 %D7%C7%E9%B6%D4%C1%AA&rsv_n=2&inputT=1140(七)教师小结亲情的体验不是今天我们课堂上片刻的感动,它更需要是我们用一生的光阴来感悟来行动。
第三届全国“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案评选活动教案设计类别:初中学科项目:七年级下册语文一、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初中学生2.学科: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3.课时:1课时4.学生课前准备:(1)预习课文,自学生字新词,了解课文大意。
(2)通过百度【】,查询有关都德的资料,了解普法战争的相关信息。
二、教学课题【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作者及作品的时代背景。
2、了解小说的文体常识,理清小说的主要情节。
3、理解并体会文中各种景物描写的作用以及一些关键语句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1、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的描写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2、抓住重要语句理解其深刻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小弗郎士与韩麦尔先生两个人物形象的分析,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并激励学生认真学习,培养为祖国的建设作贡献的情感。
三、教材分析《最后一课》这是一篇外国短篇小说,一直被人们誉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小说将普法战争这一重大社会历史题材浓缩在一所小学最后一堂法语课的场景里,通过一个小学生小弗郎士在最后一堂课中的见闻和感受,真实地反映了沦陷区的法国人民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以及争取祖国解放和统一的坚定意志,集中地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谱写了一曲悲壮昂扬的爱国主义颂歌。
古今中外,以爱国主义为题材的作品不胜枚举。
但这篇小说却别出心裁,既没有揭露敌人罪行,也未直接描写法国人民的反抗,而是巧妙地选取一所普通小学中最后一堂法语课来反映尖锐的民族矛盾,把沦陷区人民对祖国的眷念、热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都倾注在最后一课中。
创造了短篇小说艺术的典范,为世界人民广泛传诵。
【教学重点】1、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的描写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2、通过对小弗郎士与韩麦尔先生两个人物形象的分析,激发学生高度的爱国热情,并激励学生认真学习,准备将来为祖国的建设作贡献【教学难点】抓住重要语句理解其深刻含义四、教学方法问题引导法、讨论与点拨法、朗读指导法、合作探究法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结合日军侵华的图片伴随背景乐,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亡国奴”亡国奴的解释【百度百科】/view/1939264.htm#2同学们,当一个民族即将亡国时,当这个民族的人民即将成为亡国奴时,当他们学习自己国家语言的权利都被剥夺时,人们的心情将会怎么样呢?日本占领了我国的东北三省后,为了奴役中国人民,日本人在东北强制中国人学习日语,给中国人灌输自己是日本统治下的满州人的思想,想从思想上彻底的奴役中国人,把中国人变为他们的奴隶,现在回想这段历史,你有什么感想?(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都会感到屈辱,痛苦,仇恨。
第三届全国“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案评选教案设计课题:阿长与《山海经》单位:山东省潍坊市渤海实验学校邮编:262737作者:袁玉慧邮箱:yuhui.melody@一、教案背景1、面向八年级学生;2、人教版八年级语文第二单元第六课;3、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教案(2)学生准备:课前预习,查阅作者鲁迅有关资料,了解《山海经》的有关故事。
二、教材分析《阿长与<山海经>》出自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六课。
本单元都是以爱为主题,本文是一篇回忆性叙事散文,是一个饱经风霜的成年人对童年的回忆。
文章运用先抑后扬的表达方式来追忆阿长,这个在作者生命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人。
通过记叙生活中的琐事,来发现爱。
学习本文,应当能够理解隐藏在文中批判性语言下的对阿长的赞美与尊重,能够学会从日常小事中体会熟悉的人的高尚品质,发现普通人身上的闪光点。
因此,我指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及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整体感知本文字词、作者及故事情节;把握课文基本内容,了解阿长这一人物形象。
过程与方法目标:理清文章的记叙线索,掌握围绕中心人物合理选材、组材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感悟鲁迅对阿长的深厚怀念之情,领会阿长性格的质朴美。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熟悉课文内容,感知长妈妈这一人物形象,理解作者的情感。
难点:理清文章的线索,掌握围绕人物合理选材、组材的方法。
三、教学方法本节课我采用“345”优质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主体参与,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学生在诵读中理清文章线索,感悟情感,陶冶性情,教师加以点拨,学习围绕人物合理选材、组材的方法,提高自身能力。
利用百度引擎查阅相关资料,开拓学生视野。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初识阿长(长妈妈):在鲁迅先生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鲁迅除写了自己的老师寿镜吾先生之外,还写到了一个人物,她给鲁迅讲了美女蛇的故事,这个人是谁呢?(长妈妈)对,是长妈妈,她讲得美女蛇的故事真是神秘莫测,给百草园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教案设计中学语文(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江西省景德镇市乐平第六中学程建华一、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中学2,学科:语文2,课时:13,学生课前准备:(1)、预习课文,利用百度搜索上网查阅有关环境保护的知识。
(2)、到塔山工业园参观水的净化设备。
(3)、调查乐安江的污染情况分析原因。
二、教学课题《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是报告文学作家吴刚的一篇佳作,被评为2001年度中国最佳报告文学,作者在文中具体形象地报道了昔日牛马成群、绿树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却变成今天一望无际、干枯萧条的茫茫荒漠的现象和原因,向人们强调了树立环保意识、搞好生态保护的重要性。
学习这篇课文,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更能唤醒和强化学生的环保责任感。
通过阅读教材,通过百度上网查询罗布泊以往的历史知识,明确是什么造成了罗布泊最终的消逝?最终唤醒学生的环保忧患意识,培养学生“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的社会责任感。
三、教材分析《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是一篇报告文学,是报告文学家吴岗的佳作,节选自《善待家园——中国地质灾害忧思录》,它被评为2001年度中国最佳报告文学。
作者根据历史资料,调查研究和实地考察,怀着极为痛惜的心情向世人报告罗布泊的今昔,揭示罗布泊这一曾因地处塔里木盆地东部的古丝绸之路之要冲而闻名于世的仙湖,由昔日的牛马成群、绿树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变成今天一望无际的茫茫戈壁的悲剧的原因,告诉人们罗布泊的消失是近30年来人为造成的悲剧,从而呼吁人们树立环保意识,生态保护意识,否则,这样的悲剧将继续上演。
本文极富文学性,有很多形象的描写,即使引用史书,引用前人著作,也注重形象的描绘,让人回到遥远的过去,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同时,形象鲜明的描述中,又饱含痛惜之情。
所以,在教学本课时,要引导学生在读中品味语言,在读中体悟情感,深入理解作品的主题,真正将本课上出语文味。
四、教学目标1、了解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并归纳消逝的原因。
第三届全国“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案评选活动教学设计课题:天上的街市学校:黑龙江省鹤岗市第十五中学姓名:高金波第三届全国“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案评选活动参赛教学设计一、教案背景1、初一新生2、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诗歌3、一课时4、学生需课前熟读课文5、利用百度搜索作者简况6、观看牛郎和织女故事/u32/v_MTc0NDY3MjU.html二、教材分析《天上的街市》安排在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该诗想像既自然贴切,又新奇丰富。
通过学习它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这首诗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妙世界。
(1)诗内有丰富的想象,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描绘出想象中的理想生活。
有写实的诗句,有想象的诗句,而想象的内容正代表着诗人的向往和追求。
(2)内容虽然取材于我国古代有关牛郎织女的传说,却又借助丰富新奇的联想和想像,描绘了美妙的天街景象,对这一传说进行了全新的反传统的诠释,表达了诗人摆脱封建束缚、追求理想、向往自由幸福的思想感情。
可以让学生充分体会诗歌的艺术魅力。
由于该诗歌意境优美,节奏舒缓,适合学生朗读和思维训练。
基于以上分析,设定本篇文章的三维目标如下:①知识与技能:(a)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诗歌(b)理解诗中联想和想象的作用,并初步培养学生联想、想像和创新等相应思维能力(c)体会诗中表达的美好理想和情感②过程与方法:运用四读法,由浅入深,逐层欣赏。
③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朗读和品味文本让学生理解诗中所表达的追求理想、向往自由幸福生活的美好感情。
本课的教学重点为目标a,难点为目标b:只要完成了这两点的教学,教学目标3就会水到渠成。
三、教学方法为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也为了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学习,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教师教法】(a)采用多种诵读(自读,范读,和评读)形式来让学生练习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第三届全国“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案评选参赛作品《咏雪》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勒流育贤实验学校初中部李舒一、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初中学科:语文2、课时:13、学生课前准备:(1)搜集古今中外咏雪的诗句(2)读顺课文,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二、教材分析《咏雪》是人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世说新语》二则中的第一则。
这一单元以家庭、亲情为主题,精心构建单元整体,选文兼顾诗文,兼顾古今、兼顾中外。
《咏雪》是一篇文言文,但语言文字理解起来并不难,还带有一定的故事性,学生理解起来应该说相对容易一些,但是,对文中语言的辨析和欣赏在教学中存在一定的难度。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如“俄而、欣然、拟、未若”等。
(2)背诵课文。
2、能力目标:(1)结合注释,疏通文意,培养学生文言文的自学能力。
(2)品味赏析课文中的两个咏雪佳句。
(3)发挥想象,仿写课文中的咏雪佳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情境中感受下雪的意境,学习古人斟酌文字的精神,在今后的写作中收获佳句。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品味两个咏雪佳句;教学难点: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仿写咏雪诗句。
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
2、学生课前准备的有关古今中外咏雪的资料。
3、下雪的视频资料。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
要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读顺句子,读懂文意。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文本是叙事性的,但其中又包含着可议论的内容,这正是《世说新语》记事的特点。
我按照古为今用的原则来处理这篇课文,利用它来发展学生的思维,多方讨论,交流看法,如《咏雪》中,你认为哪个比喻更好?3.写作实践法。
仿照课文中的咏雪之句,男女生分别用__________差可拟和未若_________的句式,创造自己的咏雪诗句。
五、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展示雪的图片【百度搜索】/i?tn=baiduimage&ct=201326592&lm=-1&cl=2&word=雪师:同学们,看看这是什么?雪,洁白无瑕,粉妆玉琢,千百年来一直是诗人吟咏的对象。
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案评选九年级上第五单元复习一、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中学2.学科:语文3.课时:14.学生课前准备:整理出第五单元必须掌握的字、词、常识等知识点,准备提出自行复习时的疑难。
二、教学课题引导学生掌握小说的学习方法,把握语文复习的一般规律,学会复习。
1、指导学生归纳小说单元的相关知识点;2、探讨小说阅读的规律技巧,培养小说阅读的能力;3、通过复习激发学生阅读小说的兴趣,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
三、教材分析九年级第五单元以古典名著为专题(古代白话小说),通过复习,让学生掌握小说通过人物言行、情节和环境分析,感受作者表现主题的社会意义,从而丰富人生的体验,获得审美享受。
复习重点:文本相关知识点的回顾。
复习难点:引导学生探讨小说阅读的规律技巧。
复习准备:多媒体教学平台课件一套复习之前,用百度在网上搜索《第五单元伏羲》的相关资料,确定复习的重点和难点,确定有效复习的形式和方法。
然后根据课堂需要,利用百度在网上搜索下载有关名著的主人公图片和精彩片段的视频,课堂上结合复习内容放给学生看,给他们视听上的享受,激发学生复习的积极性,还下载了相关的复习题目并制作成课件,增大复习课的容量,为增大课堂容量实现有效复习提供了保证。
四、教学方法采用我校省级研究课题“有效课堂361模式”(复习导学-合作探究-课后自测),配合练习法、图式法、品读法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动口、动脑的活动全身心投入课堂付息中去,从中感受古典文学的魅力。
五、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学1、创设情境导入:出示一组古典文学名著中家喻户晓的人物图片,让学生抢答:人物名字,相关故事。
[百度搜索]古典名著形象图片/i?tn=baiduimage&ct=201326592&cl=2&lm=-1&fm=result&fr=&sf=1&f mq=1324282245765_R&pv=&ic=0&z=&se=1&showtab=0&fb=0&width=&height=&face=0&ist ype=2&word=%B9%C5%B5%E4%C3%FB%D6%F8%C8%CB%CE%EF%CF%E3%C1%E2&s=0导语:本单元我们将再次踏上明清白话小说的艺术旅程,去领略古典名著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和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第三届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教学设计课文:《爱莲说》学校:四川省攀枝花市第二十中小学校姓名:窦小慧第三届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教学设计一、教案背景1、对象:初中八年级2、学科:语文3、时间:一课时4、预习:了解大意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熟读课文,理解大意。
过程与方法:小组讨论、掌握本课文言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情趣。
三、教材分析本课与《陋室铭》的区别在于能综合运用记叙、描写、议论等表达方式,语句方便讲究骈散结合,容易理解也容易背诵。
在整个单元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因为八年级的学生已经积累一定的文言知识和翻译技巧,并能借助工具书结合课文注释翻译。
教学重点难点:1、结合本课涉及的文言知识,口译全文。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四、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欣赏一组荷花图片。
【百度图片搜索】/i?tn=baiduimage&ct=201326592&lm=-1&cl=2& word=荷花有没有同学知道它的另外一个名字叫什么?【百度百科搜索】/view/4411.htm荷花,又名莲花、水芙蓉等,属睡莲科多年生水生草本花卉。
地下茎长而肥厚,有长节,叶盾圆形。
花期6至9月,单生于花梗顶端,花瓣多数,嵌生在花托穴内,有红、粉红、白、紫等色,或有彩文、镶边。
自古以来莲花就受到人们的喜爱,不少文人墨客都赞美过莲花,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最特别的一篇由宋代理学家周敦颐写的《爱莲说》。
首先我们了解一下作者。
周敦颐(1017.5.5~1073),字茂叔,号濂溪,汉族,宋营道楼田堡(今湖南道县)人,北宋著名哲学家,是学术界公认的理学派开山鼻祖。
二)读课文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蕃fán 濯zhuó 蔓màn 亵xiâ 鲜xiǎn2)听范文朗读,分清句读百度MP3搜索《爱莲说》朗读/web/11659/otherData/1/11659_56009/11659_5 6009_1256638734071.mp33)再读课文疏通文意可爱者甚蕃(多)自李唐(唐朝)来濯(洗)清涟而不妖不蔓(长蔓)不枝不可亵玩(亲近而不庄重)焉陶后鲜(少)有闻4)精读课文、通晓大意小组内合作精读,结合课文注释,口译课文,有疑问的讨论解决,遇到困难请教老师。
“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案评选人教版七年级上册11课《春》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地位及内容《春》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篇课文。
第三单元向我们展现了色彩斑斓的大自然,学习这几篇课文既可得到语文的滋养,又可受到美的熏陶。
《春》是写景抒情散文中的精品,作者以清新优美的语言引导人们去欣赏大地春回、生机勃发的动人景象,赞美春的活力带给人以希望和力量,激励人们抓紧春光努力工作、奋发向上。
学习本文可以提高审美情趣,得到美的享受。
(二)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一体的教学理念,并结合七年级学生实际及教材特点,我确定了以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①知识和能力目标:引导学生在朗读中领悟并欣赏作品准确生动、清新优美的语言,体会修辞手法的恰当运用。
②过程和方法目标: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品味文章的画面美,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③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美好事物的感情。
(三)教学重难点及突破方法1.为培养学生的语感,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树立生活中处处是语文的大语文观,我把本文的重点定为:品味课文准确、生动的语言,学习抓住景物特征细致描写的方法。
教学中,我采用美读感知法、品析欣赏法,通过“美美的读”这一教学环节,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品味赏析文中的优美句段。
2、为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和语文实践能力打基础,通过品味语言感悟春天之美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教学中,我利用“美美的读,美美的品”这一环节,以自主欣赏、合作交流的方式让学生畅所欲言,实破难点。
二、学情分析春天是学生熟悉而喜爱的季节,他们都有切身的体验和感受。
而且这篇文章语言口语化,平易好懂,节奏明快,形象生动,极富表现力,容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但不利之处是七年级学生虽然已经学过抒情散文,但具体的学习全篇都是写景的抒情散文还是第一次。
而且七年级学生对于鉴赏理解美文的能力不是很强,因此我要引导学生学会欣赏美文并掌握一定的写景技巧,将阅读与写作有机结合起来。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教案设计课题:综合性学习——黄河,母亲河(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单位:XX省XX市XX区伦教周君令中学XX:谢连山2012.3.10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教案设计://image.baidu /i?ct=503316480&z=&tn=baiduimagedetail&word=%BB%C6%BA%D 3%C1%F7%D3%F2%CD%BC&in=24410&cl=2&lm=-1&st=-1&pn=9&rn=1&di=60210149988 &ln=1965&fr=&fm=result&fmq=1331371794609_R&ic=0&s=0&se=1&sme=0&tab=&width=& height=&face=0&is=&istype=2#pn9&-1&di60210149988&objURL %3A%2F%2Fhiphotos.b aidu %2F137441876%2Fpic%2Fitem%2F3c75a70bc71587922eddd49a.jpg&fromURL%3A%2F%2Fhi.baidu %2F137441876%2Falbum%2Fitem%2F3c75a70bc71587922eddd4 9a.html&W1200&H656&T9751&S122&TPjpg(黄河流域图):// baidu /s?bs=%BB%C6%BA%D3%C1%F7%D3%F2%CD%BC&f=3&rsv_bp= 1&wd=%BB%C6%BA%D3%C1%F7%D3%F2%B5%C4%B9%C5%B6%BC&oq=%BB%C 6%BA%D3%C1%F7&rsp=4&rsv_sug2=1&inputT=5438(黄河流域的古都)第二组同学通过【百度搜索】与黄河有关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等,与黄河有关的俗语、谚语、成语等。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教案设计一、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中学□小学2,学科:语文2,课时13,学生课前准备:A、学生通过各种信息渠道收集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农村的现实及根源,认真阅读课文,自学字词,把握文章大意B、多媒体课件教学课题故乡[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⑴说出小说的特点。
⑵把握背景,分析特定时代中的人物。
⑶通过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主题。
2、能力目标:掌握对话、外貌、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3、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对当时农村生活现状的失望和悲哀,对人物命运的悲悯,以及改变生活的信念和希望教材分析[教学重点]1、了解辛亥革命后农村日益衰败、农民日益贫困的社会现实;领会鲁迅先生改造旧生活、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2、学习运用语言描写、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3、学习运用对比的手法突出主题。
4、了解小说中议论的作用。
[ 教学难点]1、领会小说所表现的主题思想。
二、教学方法[指导思想]1、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意识和探索精神,注重质疑问难与相互切磋。
2、在教学方法上,以抓主体精析为重点;内容理解上采用对比、讨论的方式以激发学生探究质疑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们在前几册课本中已经学过了不少小说,如《最后一课》、《社戏》等,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典型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
请同学们想一想有关小说知识。
【百度百科】/view/8dcb293231126edb6f1a10c6.html课件(2)二、感性认识、激发情感1、水乡绍兴是鲁迅的故乡,那里如今是绿水清流,水碧山青。
走进绍兴,只觉“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那里有“小桥流水人家”的清风古韵,还有高楼林立的现代气息,更有厚重的人文内涵,因而成了中外游客心驰神往的胜地。
但20世纪20年代的水乡绍兴又是怎样的呢?l让我们随着文坛泰斗的笔一起走进《故乡》。
{百度搜索微视频}:/v_show/id_XNTE5NDc5NzYw.html2、了解小说创作背景:【百度百科】/view/8dcb293231126edb6f1a10c6.html课件(3)三、初读课文,思考:小说以什么为线索来组织故事情节的?依据这一线索可以把文章分为哪三个部分?【百度百科】/view/8dcb293231126edb6f1a10c6.html课件(4)四:听录音朗读课文,整体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