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A文】中国舞蹈古典舞身韵教材法
- 格式:doc
- 大小:51.00 KB
- 文档页数:4
古典舞身韵舞蹈教学内容古典舞是一种源远流长、充满优雅和灵气的舞蹈形式。
它起源于欧洲,由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的舞蹈发展而来。
随着时间的推移,古典舞不断发展并与不同的文化相融合,形成了独特的舞蹈风格和技巧。
在古典舞蹈的教学中,一些关键的内容需要确保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
首先,在古典舞的教学中,基本的身体姿势和动作是非常重要的。
学生需要学习如何站立、行走、转身和跳跃等动作。
这些动作需要在正确的姿势下进行,以确保身体能够保持平衡和优美的线条。
同时,教师需要以身作则,通过示范和指导来帮助学生正确地掌握这些基本动作。
其次,古典舞的教学还需要注重身体的柔韧性和力量训练。
柔韧性是古典舞蹈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帮助学生在舞蹈中展现出更大的舞姿。
在教学中,应包括一些拉伸和伸展的训练,以增加学生的柔韧性。
同时,力量训练也是必不可少的,它可以帮助学生完成一些需要力量支持的动作,如高抬腿、跳跃等。
第三,古典舞的教学还需要注重舞蹈技巧的培养。
舞蹈技巧包括节奏、节拍、转向、跳跃等。
学生需要学会如何根据音乐的节奏和节拍来完成舞蹈动作,如保持稳定的节奏和将动作与音乐相结合。
此外,学生还应学会如何正确地转向和跳跃,以展现出优美的舞姿和流畅的舞蹈动作。
除了以上提到的内容,古典舞的教学还需要注重舞台表演的技巧。
学生需要学会如何在舞台上展示自己的舞蹈技巧和表演能力。
这包括表情、手势、眼神等方面的训练。
学生需要学习如何通过面部表情和眼神来传达情感和意义,同时还需要学习如何使用手势来强调和表达动作。
最后,古典舞的教学还需要关注学生的舞蹈情感和艺术修养。
学生需要能够将自己的情感和体验融入到舞蹈中,以展示出真实和动人的表演。
同时,学生还需要学习一些古典舞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以增加他们对古典舞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综上所述,古典舞的教学内容应该包括基本的身体姿势和动作、身体的柔韧性和力量训练、舞蹈技巧的培养、舞台表演的技巧以及舞蹈情感和艺术修养。
教师应该采取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通过示范和指导帮助学生掌握这些内容。
中国舞蹈古典舞身韵教材法————————————————————————————————作者: ————————————————————————————————日期:ﻩ1.身韵的基本动律元素包括了“提、沉、冲、靠、含、腆、移、拧、倾、仰”等10种。
2.横拧是髋关节固定在一个水平面上,以腰部为中心,向左或右作水平横向转动的动作元素。
3.穿手亦称“穿掌”,穿手的形象含义是包含了钻和穿这两层意思,一般地讲,“钻”是指它的运动路线是和“含”的元素结合在一起,“穿”是指它的运动感觉是有向外放送的形象。
它的动作特点偏向于干脆,利落的。
4.“云肩转腰”是武术上的叫法,实质上,它是综合了“提沉、冲靠、含、腆、移”的七种基本动律元素,并将其串起来,使腰部作横向水平转圆的一种运动形式,他是中国古典舞的一切平圆动作的基础,也是古典舞风格性,韵味性集中体现的动作之一。
分析题5.穿手是一个系列动作,它包含了单臂穿手、双臂交叉穿手、平穿手、反平穿手、斜上穿接背手穿、横拧反平穿、反平穿接背手下穿等形态。
它的动作特性,包括“穿”与“钻”,动作用力特点偏向于干脆、利落。
6.云手的教学要求:1云手整个过程要连绵不断,保持圆弧线的运动轨迹。
2在起始后,一直要有揉球的形态和运动路线。
3身法,眼要协调地与之相随。
7.燕子穿林动作要点:1前一动律是后一动律的铺垫和对比,如冲、靠、含均是“穿”—仰的铺垫,仰、旁提恰是后一动律蹲,横拧的准备。
2整个燕子穿林动作的完成要连绵不断,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3大开大合,高低起落是它的特点,所以,就要求有一个良好的重心支撑,要求要掌握它的动势特点。
8.圆场有快,慢之分,对于初学者,一般以慢圆场“开法儿”,无论是慢,快圆场都要求在行进过程中,膝关节以下的松弛和裸关节的放松。
归纳起来膝关节的微弯是走好圆场保持平稳的关键,勾,压脚掌是形成圆场中国风格的外形所在,腿部(膝关节以下),裸关节的放松是圆场灵活,具有行云流水般舒畅的重点。
中国古典舞中的身韵教学方法中国古典舞中的身韵教学方法一、中国古典的起源、形成及其发展中国古典舞有着极为悠久的历史,它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宫廷舞蹈或更为遥远时代的民间舞蹈,在周礼乐《六代舞》、汉魏“舞戏”、唐代《十部乐》等乐舞中都有其痕迹。
新中国建立以后至五十年代初期,舞蹈工作者为发展、创新民族舞蹈艺术,建立了一套中国古典舞教材,一直到80年代,中国古典舞不断发展,从外形到内涵突破局限,整理和创造出了许多别具一格的古典舞,更创建了古典舞身韵。
它把以往古典舞中的动作规律提炼为以腰为中心、进行圆运动的基本动作,极大地拓展了中国古典舞的运动空间,不仅从外形上,而且从内在神韵上,都使中古典舞形成了细腻圆润、刚柔相济、情景交融、技艺结合,以及精、气、神和手、眼、身、法、步完美结合与高度统一的美学特色。
二、身韵的概念及基本元素“身韵”是“身法”和“韵律”的统称。
其中,“身法”侧重外部技法范畴,“韵律”则侧重内部意蕴风骨,两者的完美融合,才能将中国古典舞的审美特色及风貌展露无遗。
也就是说,“身韵”指的是“形神兼备,身心并用,内外统一”。
而“形、神、劲、律”是身韵形成必备的四大要素。
其中,形指的是外部动作,姿势仪态、动作的运动流程等均在此范畴;神是古典舞的灵魂意蕴所在,具有核心统领地位;劲指的是力,即动作的徐缓、轻重、刚柔等力道;律指的是动作过程中自身的律动以及运动所遵循的特定规律。
只有四者达到内外融通之境,才能使得整支舞看起来和谐唯美、心意相合、气韵共生。
三、中国古典舞中的身韵教学方法(一)从训练角度出发,做好素质训练从训练角度讲,中国古典舞中身韵的教学任务主要囊括形体训练、技巧训练、艺术张力训练、素质训练以及舞台艺术美感训练等。
因此,肌肉素质、柔韧性、爆发力、忍耐度以及表现力等要素在古典舞身韵教学中不可或缺。
在平时,对运动频率和幅度、肌肉群的强化、韧带的柔软性等方面的训练也要加大强度。
例如,在完成180度“前旁搬腿”时,主力腿、动力腿必须直膝,且主力脚必须保持最高程度的半脚尖,保持时间务必达到自身的极限(通常为两个八拍)。
古典舞身韵舞蹈教学内容
古典舞是一种优美、高雅的舞蹈形式,它源于中国古代宫廷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艺术价值。
在古典舞的身韵舞蹈教学中,有许多重要的内容需要注意。
古典舞的身韵舞蹈教学需要注重基本功的训练。
基本功是古典舞的基础,包括身体的柔韧性、力量、平衡感、节奏感等方面。
只有通过基本功的训练,才能够更好地掌握古典舞的技巧和表现力。
古典舞的身韵舞蹈教学需要注重舞蹈技巧的训练。
古典舞的技巧非常繁复,需要学习者掌握各种舞步、转身、跳跃、手势等技巧。
在技巧的训练中,需要注重细节和精度,只有做到每个动作的精准和流畅,才能够更好地展现古典舞的美感和艺术价值。
古典舞的身韵舞蹈教学还需要注重表现力的培养。
古典舞是一种富有表现力的舞蹈形式,需要学习者通过舞蹈来表达情感和意境。
在表现力的培养中,需要注重学习者的情感体验和表达能力,通过不断的练习和演出,才能够更好地展现古典舞的艺术魅力。
古典舞的身韵舞蹈教学需要注重文化传承的意义。
古典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
在教学中,需要注重学习者对古典舞文化的了解和认识,通过舞蹈来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精髓。
古典舞的身韵舞蹈教学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需要注重基本功、技
巧、表现力和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培养。
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和练习,才能够更好地掌握古典舞的精髓和艺术魅力,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贡献。
中国古典舞身韵女班教材完整教程
中国古典舞身韵女班教材完整教程是一部丰富而全面的教材,适合各个级别的古典舞学员。
本教材包括了舞蹈基本功的训练、古典舞基本步法、古典舞的身体表现技巧、古典舞剧目的演绎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在训练基本功方面,本教材从身体柔韧性、力量、平衡、协调等多个方面入手,通过一系列的动作训练,提升学员的身体素质和舞蹈技巧。
在古典舞基本步法方面,本教材详细介绍了古典舞的基本步法,包括行走、转体、跳跃、旋转等,通过详细的图文讲解和示范,让学员掌握基本步法的要领。
在古典舞的身体表现技巧方面,本教材介绍了古典舞的姿势、手势、面部表情等多个方面的技巧,通过练习和演绎,让学员具备更加细腻和准确的表现能力。
在古典舞剧目的演绎方面,本教材详细介绍了古典舞剧目的演绎要领,包括角色的塑造、情感的表达、舞蹈的技巧等多个方面,通过实践演绎,让学员深入理解古典舞的内涵和艺术魅力。
总之,中国古典舞身韵女班教材完整教程是一部严谨而全面的教材,无论是初学者还是高级学员都能从中受益匪浅。
- 1 -。
中国古典舞身韵教学设计(范文大全)第一篇:中国古典舞身韵教学设计(3)中国古典舞身韵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通过基本功软、开度的展示,树立学生的自信,并为课堂作好准备活动。
2、3、通过学习古典舞身韵组合,培养学生的韵律感和节奏感。
通过即兴舞蹈,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对音乐的感受能力。
二、课时:2学时三、教材内容分析:中国古典舞身韵包括元素和短句部分。
元素是古典舞身韵教材中最基本、最单纯的动律,主要有提、沉、冲、靠含、腆、移等,从元素逐渐到动作的深化练习,同时辅以手、头、脚的基本位置的规律和眼神的配合,体现中国古典舞“拧、倾、圆、曲”的动作特点和审美风格。
短句训练是元素向动作过渡的桥梁。
这部分训练主要是增强肢体的协调性、适应性和表现性,同时加强肢体的流动意识及提高肢体表现的动作旋律性。
四、教学过程:1、2、3、压腿(前压腿、旁压腿、后压腿)踢腿(前踢腿、后踢腿)挑胸腰接控腿把下动作:1、2、劈叉(竖叉、横叉)腰部(旋腰、后弯腰、后腰贴脸)3、前手翻、侧手翻(二)新课内容1、2、3、4、由教师示范古典舞身韵——盘腕分解动作学习跟音乐完整跳一次。
分组展示,学生互评。
(三)即兴舞蹈先放一遍音乐让学生熟悉音乐风格,以个人或双人的形式跟音乐即兴舞蹈。
五:小结。
第二篇:中国古典舞身韵教学之我见中国古典舞身韵教学之我见中国古典舞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结晶。
作为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学习古典舞身韵课程是非常必要的。
通过中国古典舞身韵的学习与训练,可以提高学生舞蹈的表现力,为其学习民族舞打下良好的基础,使其在表演传统风格的舞蹈时更加完美地表现中华民族的神韵和气质。
本人从事舞蹈教学多年,就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中国古典舞身韵课的教学:一、元素教学的积极作用一切从元素出发,从韵律入手。
地面元素的训练作为最基础的身韵教学,对“云间转腰”这个动作进行分解,提炼出“提、沉、冲、靠、含、腆、移”七个字。
为了更加有效地强化上身的韵律,我们选择地面盘坐来固定下肢,并对上肢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
中国古典舞身韵教学大纲古典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优美的身姿和动作表达华夏民族的精神,传承千年而不衰。
为了系统、规范地掌握中国古典舞的基本功与技巧,制定了《中国古典舞身韵教学大纲》。
本文旨在详细介绍《中国古典舞身韵教学大纲》的内容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目标:《中国古典舞身韵教学大纲》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舞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舞蹈艺术修养和技巧水平。
具体目标包括:1. 掌握古典舞的基本动作和技巧;2. 学会表达古典舞的情感与内涵;3. 培养舞台表演能力和舞蹈创作能力;4. 培养舞蹈的审美能力和欣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中国古典舞身韵教学大纲》的教学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古典舞的基本功:包括身体韵律训练、基本步法与技巧、对称性与动态平衡的训练等。
2. 古典舞的基本姿势:包括站立姿势、手臂和手型等基本动作。
3. 古典舞的舞蹈动作:包括转体、旋转、扭摆等动作的训练与练习。
4. 古典舞的舞蹈技巧:包括提踮步、大跳步、包步、踢步、腿法、手法等技巧训练。
5. 古典舞的表演技巧:包括肢体表情、面部表情、眼神、呼吸与情感的表达等。
三、教学方法:为了更好地实施《中国古典舞身韵教学大纲》,我们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
具体方法包括:1. 示范教学法:教师通过身体动作示范给学生直观的感受,让学生模仿学习。
2. 分组练习法: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练习,互相观摩、互相学习,不断提高。
3. 对比学习法:通过对比不同舞者的表演,让学生注意观察和分析,学习他人的优点进行改进。
4. 录像回放法:将教学过程录像带回学生进行评估和自我反思,找到不足之处进行改进。
5. 舞台表演法:组织学生参与实际舞台演出,提高学生的舞蹈表演能力和自信心。
四、教学评估:为了确保教学效果,《中国古典舞身韵教学大纲》提出了相应的教学评估方法。
评估内容包括学生的基本功、技巧水平、舞蹈表演能力、舞蹈创作能力等。
评估方式可以采用考试、观摩、互评等方法,提供具体的评价标准,使学生和教师对学习进程有清晰的认知。
《中国古典舞身韵》教案精品文档《中国古典舞身韵》教案【授课班级】 中等职业教育二年级学前教育专业 【学生人数】 30人教案2011年10月 “神州数码杯”2011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信息化教学设计大赛【教材】中等职业教育《舞蹈》(主编:吴彬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教学内容】古典舞训练单元——古典舞身韵【授课形式】课堂教学【授课时间】2个课时(连排)【教材分析】本课选自第二章第四节“中国古典舞身韵”训练。
对于学习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不仅仅要做到动作协调熟练地掌握身韵元素动作,更重要的是要掌握中国古典舞的韵律所在,即气息的运动规律,做到灵活运用,自主运用。
因此,本课内容结合了中职学生的专业特点,巩固和运用所学知识,又进行了扩展练习,培养学生的气息、韵律以及肢体表现力,最终增强了学生在幼儿园中的实际工作能力。
【学情分析】本课是针对中职学校幼教专业二年级学生来设计的。
作为未来的幼儿教师,必须具备为一定的舞蹈表演能力和创编能力,才能满足将来工作的需要。
因此,在教学中我力求将舞蹈表演中与气息、动作舒展有关的理论都结合在具体的组合和作品中讲解,再辅以作品的欣赏来加以理解和巩固。
【教学目标】通过身韵组合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到气息的存在,感受到气息的流动,以及气息对动作所产生的影响,同时掌握气息运用的方法及规律,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知识目标1.明确气息在舞蹈中的重要作用。
2.掌握气息起承转合的韵律: 欲下先上、欲左先右、欲前先后。
(二)能力目标1.训练肢体动作的协调能力,以及对音乐节奏的感知能力。
2.使学生具备将气息运用到舞蹈表演中去,使动作舒展、流畅、优美且传情达意的能力。
3.通过对气息的掌握,增强今后在工作中作为一名幼儿教师的肢体示范能力。
(三)情感目标发挥学生在学的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主动参与活动,提高自信心,感受学习舞蹈的愉悦心情并学会与他人交流合作;引导学生去追求真、善、美;同时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表现力以及审美能力。
中国古典舞身韵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古典舞的基本概念和特点,掌握古典舞身韵的基本元素。
2. 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舞的兴趣和审美情感,提高学生的舞蹈素养。
3. 训练学生的身体协调性和柔韧性,增强学生的艺术表现力。
二、教学内容1. 中国古典舞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 古典舞身韵的基本元素:手势、步伐、身姿、眼神等3. 古典舞的基本动作和组合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中国古典舞的基本动作和组合,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舞的兴趣和审美情感。
2. 教学难点:古典舞身韵的到位和表现力,动作的连贯性和流畅性。
四、教学方法1. 讲解法:讲解古典舞的基本概念、特点和动作要领。
2. 示范法:示范古典舞的动作和组合,让学生跟随模仿。
3. 纠正法:纠正学生的动作错误,指导学生到位。
4. 互动法:分组练习,让学生相互交流、观摩和纠正。
五、教学过程1. 热身活动:进行简单的身体拉伸和关节活动,准备舞蹈练习。
2. 基本概念讲解:介绍中国古典舞的基本概念和特点,让学生了解舞蹈背景。
3. 基本动作学习:教授古典舞的基本动作和组合,让学生跟随示范进行模仿练习。
4. 身韵训练:重点训练学生的手势、步伐、身姿和眼神等身韵元素,提高学生的舞蹈表现力。
5. 组合练习:让学生按照所学动作进行组合练习,加强动作的连贯性和流畅性。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掌握中国古典舞的基本动作和组合。
2. 学生的身体协调性和柔韧性有所提高。
3. 学生能够表现出古典舞的身韵特点,具备一定的艺术表现力。
4. 学生对中国古典舞有更深入的了解,培养了对舞蹈的兴趣和审美情感。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加舞蹈比赛或演出,展示所学成果。
2. 邀请专业舞蹈教师进行guest lecture,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古典舞。
3. 引导学生观看舞蹈表演或纪录片,拓宽视野,激发创作灵感。
八、教学资源1. 教学视频:中国古典舞的基本动作和组合教学视频。
2. 舞蹈音乐:为中国古典舞练习提供合适的背景音乐。
《中国古典舞身韵》课程介绍中国古典舞身韵课程介绍中国古典舞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以其独特的韵律和优美的动作赢得了全球观众的赞赏。
《中国古典舞身韵》课程致力于传承和弘扬中国古典舞的经典之美,给学员提供一个深入了解和学习古典舞的机会。
本文将对《中国古典舞身韵》课程进行详细介绍,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门课程。
一、课程概述《中国古典舞身韵》课程旨在系统地介绍中国古典舞的基本知识、技巧和艺术内涵。
课程分为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两个部分,共分为六个模块。
1.古典舞起源与发展:从古代舞蹈的起源,到中国古典舞的发展历程,学员将了解古典舞的悠久历史和文化背景。
2.古典舞基本功:学员将学习古典舞的基本体态、步法和手势,掌握正确的舞蹈姿势和优雅的动作。
3.舞蹈表演技巧:课程注重培养学员的舞台表演技巧,包括肢体表达、面部表情和舞蹈情绪的传达等。
4.古典舞剧目欣赏:通过观赏经典的古典舞剧目,学员将对古典舞的艺术特点和表现形式有更深入的了解。
5.古典舞编排与创作:学员将有机会参与古典舞的编排与创作,提升他们的创造力和舞蹈表达能力。
6.舞蹈欣赏与鉴赏:通过鉴赏不同风格的舞蹈作品,学员将培养对舞蹈艺术的鉴赏能力,提升审美水平。
二、课程特色《中国古典舞身韵》课程具有以下特色:1.权威课程:本课程由资深古典舞专家和教师团队组成,他们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深厚的古典舞背景。
学员将受益于专业的指导和深入的学习。
2.多样化教学方法: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理论讲解、示范演示、实践训练等,帮助学员全面提升舞蹈技巧和艺术水平。
3.注重实践训练:《中国古典舞身韵》课程强调实践训练,通过大量的实操环节,学员将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古典舞的精髓。
4.培养创意与表达能力:课程鼓励学员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在舞蹈编排与创作中展现个性与才华。
三、适合对象《中国古典舞身韵》课程适合对古典舞有兴趣的各个年龄段的学员。
无论是初学者还是已有一定舞蹈基础的学员,都可以通过这门课程提高自己的舞蹈技巧和艺术修养。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古典舞身韵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通过身韵训练,提高学生的身体柔韧性、协调性和表现力。
3. 培养学生对古典舞的热爱,激发其艺术创造力。
二、教学对象适合初学者或有一定舞蹈基础的学生。
三、教学内容1. 古典舞身韵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身韵的基本元素:含、腆、提、沉、冲、靠、移、合。
3. 身韵的基本动作:云肩转腰、风火轮、燕子穿林等。
4. 身韵的练习方法与技巧。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理论教学1. 导入:简要介绍中国古典舞的历史、特点和身韵在舞蹈中的地位。
2. 讲解:详细讲解身韵的基本概念、特点、元素和动作。
3. 示例:教师示范身韵的基本动作,让学生了解动作要领。
第二课时:实践训练1. 身韵基本元素练习:- 含:让学生体会含胸、收腹、沉肩的感觉。
- 腆:让学生体会腆胸、挺腹、沉肩的感觉。
- 提:让学生体会提臀、挺胸、沉肩的感觉。
- 沉:让学生体会沉肩、塌腰、沉胯的感觉。
- 冲:让学生体会冲胸、提臀、沉肩的感觉。
- 靠:让学生体会靠肩、塌腰、沉胯的感觉。
- 移:让学生体会重心移动、身体平衡的感觉。
- 合:让学生体会身体各部位协调配合的感觉。
2. 身韵基本动作练习:- 云肩转腰:让学生体会腰部拧转的感觉。
- 风火轮:让学生体会腰部环动的技巧。
- 燕子穿林:让学生体会轻盈、灵动的舞姿。
3. 组合练习:将基本元素和动作组合起来,进行连贯的练习。
第三课时:巩固与提高1. 回顾身韵的基本概念、元素和动作。
2. 针对学生的不足之处进行个别指导。
3. 进行小组合作练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 邀请学生上台展示,提高学生的舞台表现力。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身韵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学生身体柔韧性、协调性和表现力的提高。
3. 学生对古典舞的热爱和艺术创造力的激发。
六、教学注意事项1. 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学生的安全,避免发生运动损伤。
2.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进度。
中国古典舞身韵》教案讲解本节课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解、示范、练、欣赏等。
其中,重点采用示范和练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气息对动作的影响,并通过欣赏表演来加深对气息韵律的理解。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简单的舞蹈动作引导学生感受气息的存在和流动,同时提出本节课的主题——古典舞身韵。
二、讲解(10分钟)通过多媒体演示和口头讲解,详细介绍气息在古典舞中的作用和规律,并引导学生掌握欲下先上、欲左先右、欲前先后的韵律。
三、示范与练(30分钟)老师进行古典舞身韵的示范,让学生跟随练,并在练中逐渐感受气息的流动和对动作的影响。
同时,老师针对学生的不同水平进行个别指导和调整,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气息运用。
四、欣赏(10分钟)通过欣赏古典舞表演,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气息韵律的运用,并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五、总结(5分钟)回顾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重点,强调气息在古典舞中的重要作用,并鼓励学生在今后的研究和工作中多加练和运用。
教学评价】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深入体验气息在古典舞中的作用和规律,并掌握了初步的气息运用方法。
同时,通过欣赏表演和讲解,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对古典舞的认识。
整体上,教学效果良好。
情景教学法是一种启发学生研究的方法,通过设定不同情景来讲解、演示和感受气息对动作产生的影响。
这种方法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点,并在实践中运用。
小组合作探究研究法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的方法,通过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讨论研究等方式来获得知识和技能。
小组内的成员互相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增进感情交流。
本教学设计有两条主线:教师引领和学生活动。
这两条主线交织运行,将知识点的研究融入到一系列的学生活动中。
通过小组展示的形式,引导学生解决由于不会运用气息导致的动作生硬、不流畅的现象。
同时,逐步引导学生从“认识气息”、“感知气息”、“训练气息”、“运用气息”到“拓展认识”,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达到增长知识、提高能力的目的。
《中国古典舞身韵》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古典舞的基本概念和特点,掌握古典舞的身韵基本元素。
2. 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舞的兴趣和审美情感,提高学生的舞蹈素养。
3. 通过对古典舞身韵的学习,增强学生的身体协调性和节奏感。
二、教学内容:1. 中国古典舞概述:介绍中国古典舞的起源、发展历程和代表作品。
2. 古典舞身韵基本元素:提、沉、冲、靠、含、腆、移、冲靠组合。
3. 古典舞动作组合:云手、横拧、提沉、冲靠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古典舞的身韵基本元素和动作组合。
2. 教学难点:身韵的内在感觉和动作的准确性。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古典舞的基本概念、特点和动作要领。
2. 示范法:教师示范动作,学生跟随模仿。
3. 练习法:分组练习,相互纠正,教师指导。
4. 反馈法:学生展示,教师点评,及时反馈。
五、教学步骤:1. 热身活动:进行简单的舞蹈动作,活动身体各部位关节,提高身体柔韧性。
2. 讲解与示范:介绍中国古典舞的起源、发展历程和代表作品,讲解身韵基本元素和动作组合。
3. 实践练习:学生跟随教师示范,分组练习身韵动作,相互纠正,教师指导。
4. 动作巩固:学生独立完成身韵动作,教师点评,及时反馈。
六、教学拓展:1. 介绍古典舞的代表性作品,如《踏歌》、《剑器舞》、《飞天》等,让学生欣赏并了解其艺术特点。
2. 引导学生关注古典舞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了解古典舞与现代舞蹈的融合。
七、课后练习:1. 学生回家后,自行练习所学身韵动作,录制视频,相互分享进步。
2. 选择一部古典舞作品进行欣赏,写一篇观后感,分享对古典舞的理解和感受。
八、课程评价:1. 学生自评:评价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态度、进步和表现。
2. 同伴评价:相互评价对方的学习态度、进步和表现。
3. 教师评价: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课后练习和作品展示,给予综合评价。
九、教学反思:2.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了解学生的需求,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
“神州数码杯”2011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信息化教学设计大赛教案2011年10月《中国古典舞身韵》教案【授课班级】中等职业教育二年级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人数】30人【教材】中等职业教育《舞蹈》(主编:吴彬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教学内容】古典舞训练单元——古典舞身韵【授课形式】课堂教学【授课时间】2个课时(连排)【教材分析】本课选自第二章第四节“中国古典舞身韵”训练。
对于学习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不仅仅要做到动作协调熟练地掌握身韵元素动作,更重要的是要掌握中国古典舞的韵律所在,即气息的运动规律,做到灵活运用,自主运用。
因此,本课内容结合了中职学生的专业特点,巩固和运用所学知识,又进行了扩展练习,培养学生的气息、韵律以及肢体表现力,最终增强了学生在幼儿园中的实际工作能力。
【学情分析】本课是针对中职学校幼教专业二年级学生来设计的。
作为未来的幼儿教师,必须具备为一定的舞蹈表演能力和创编能力,才能满足将来工作的需要。
因此,在教学中我力求将舞蹈表演中与气息、动作舒展有关的理论都结合在具体的组合和作品中讲解,再辅以作品的欣赏来加以理解和巩固。
【教学目标】通过身韵组合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到气息的存在,感受到气息的流动,以及气息对动作所产生的影响,同时掌握气息运用的方法及规律,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知识目标1.明确气息在舞蹈中的重要作用。
2.掌握气息起承转合的韵律: 欲下先上、欲左先右、欲前先后。
(二)能力目标1.训练肢体动作的协调能力,以及对音乐节奏的感知能力。
2.使学生具备将气息运用到舞蹈表演中去,使动作舒展、流畅、优美且传情达意的能力。
3.通过对气息的掌握,增强今后在工作中作为一名幼儿教师的肢体示范能力。
(三)情感目标发挥学生在学的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主动参与活动,提高自信心,感受学习舞蹈的愉悦心情并学会与他人交流合作;引导学生去追求真、善、美;同时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表现力以及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1.感受气息、掌握规律并初步控制气息;2.将气息初步运用到所学动作中,使动作灵活舒展,传情达意。
一、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舞蹈身韵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舞蹈素养。
2. 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身韵动作要领,提高学生的舞蹈表现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二、教学内容1. 身韵基础知识2. 基本身韵动作3. 身韵组合练习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基本身韵动作的掌握,动作的准确性和协调性。
2. 教学难点:动作的连贯性、身体的协调性以及动作的节奏感。
四、教学过程一、热身活动1. 活动时间:10分钟2. 活动内容:慢跑、关节活动、拉伸运动等,帮助学生放松身体,为接下来的舞蹈身韵学习做好准备。
二、身韵基础知识讲解1. 活动时间:10分钟2. 活动内容:讲解身韵的定义、起源、特点以及在中国古典舞中的地位。
三、基本身韵动作教学1. 活动时间:30分钟2. 活动内容:a. 教师示范基本身韵动作,如“云手”、“鹤步”、“蹲身”等。
b. 学生跟随教师学习动作,教师逐一纠正动作中的错误。
c. 学生分组练习,互相帮助、纠正动作。
四、身韵组合练习1. 活动时间:20分钟2. 活动内容:a. 教师示范身韵组合动作,如“春江水暖”、“渔舟唱晚”等。
b. 学生跟随教师学习组合动作,教师逐一纠正动作中的错误。
c. 学生分组练习,互相帮助、纠正动作。
五、总结与反馈1. 活动时间:5分钟2. 活动内容:a.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b.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给予点评和鼓励。
六、课后作业1. 活动内容:学生回家后,复习本节课学习的身韵动作,并进行练习。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动作准确性和协调性。
2. 课后练习:通过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身韵动作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资源1. 教学视频:收集有关身韵动作的教学视频,供学生观看和学习。
2. 教学课件:制作身韵动作的课件,方便学生直观学习。
本教案模板仅供参考,具体教学过程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舞蹈素养。
古典身韵教案一、古典舞的起源舞蹈的萌芽和形成时间可以远溯到人类发展的洪荒时期,远远超出了人类的记忆范围。
中国古典舞作为我国舞蹈艺术中的一个类别,是在民族民间传统舞蹈的基础上,经过历代专业工作者提炼、整理、加工、创造,并经过较长期艺术实践的检验流传下来的具有一定典范意义的古典风格的特色舞蹈。
它本身就是介于戏曲与舞蹈之间的混合物,也就是说还未完全从戏曲中蜕变出来,称它为戏曲,它已去掉了戏曲中最重要的唱与念;说它是舞蹈,它还大量保持着戏曲的原态。
戏曲中的歌也好,舞也好,是为了读故事服务的。
即便是不唱不白的武戏也还是戏,其舞对角色行当的从属性也是十分鲜明的。
古典舞从其源来说,是古代舞蹈的一次复苏,是戏曲舞蹈的复苏,是几千年中国舞蹈传统的复兴。
十分明显,它的审美原则不是什么新发明,而是几千年中华文化的流传和延续,是用一根长线从古串到今的,这些原则非但在戏曲中可见,在唐宋乐舞中,在汉魏“舞戏“中,甚至在商周礼乐中,都能见其蛛丝马迹它的文化特征,就其流来讲,它是在原生物上生成的一个崭新的艺术品类,这是一个可以和芭蕾舞、现代舞相媲美的新的舞蹈种类,这个衍舞种是地道的中国货。
二、古典舞的节奏特点古典舞在节奏上特点也很突出,这与我们民族音乐的特点是分不开的,我们民族音乐很少象西洋音乐那样强弱相同、有规律的匀速、脉动式的节奏,一般表现为弹性节奏和点线结合的特点。
体现在节奏上多为附点(抻——赶)或切分(赶——抻)或是两头抻中间赶,或是两头赶中间抻,或是紧打慢做,或是慢打紧做等等。
因此,所形成的动作的内在节奏,诸如则柔、动静、缓急、放收、吞吐……抑扬顿挫、点线结合等,从而产生我们特定的动律特点和韵律感。
三、身法韵律的贯穿身段课提炼的身法韵律是我们基训课必须加以贯穿的,而且要从基训的风格性、身体艺术表现力和技巧的民族性的高度在基训课中加以结合和运用,并逐渐形成基训教材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比如在动作中贯穿提、沉、冲、靠、含、腆、移、旁提的动律元素;贯穿呼吸的要求;贯穿节奏特点的要求;贯穿手、眼、身、法、步的要求。
1.身韵的基本动律元素包括了“提、沉、冲、靠、含、腆、移、拧、倾、仰”等10种。
2.横拧是髋关节固定在一个水平面上,以腰部为中心,向左或右作水平横向转动的动作元素。
3.穿手亦称“穿掌”,穿手的形象含义是包含了钻和穿这两层意思,一般地讲,“钻”是指它的运动路线是和“含”的元素结合在一起,“穿”是指它的运动感觉是有向外放送的形象。
它的动作特点偏向于干脆,利落的。
4.“云肩转腰”是武术上的叫法,实质上,它是综合了“提沉、冲靠、含、腆、移”的七种基本动律元素,并将其串起来,使腰部作横向水平转圆的一种运动形式,他是中国古典舞的一切平圆动作的基础,也是古典舞风格性,韵味性集中体现的动作之一。
分析题5.穿手是一个系列动作,它包含了单臂穿手、双臂交叉穿手、平穿手、反平穿手、斜上穿接背手穿、横拧反平穿、反平穿接背手下穿等形态。
它的动作特性,包括“穿”与“钻”,动作用力特点偏向于干脆、利落。
6.云手的教学要求:1云手整个过程要连绵不断,保持圆弧线的运动轨迹。
2在起始后,一直要有揉球的形态和运动路线。
3身法,眼要协调地与之相随。
7.燕子穿林动作要点:1前一动律是后一动律的铺垫和对比,如冲、靠、含均是“穿”—仰的铺垫,仰、旁提恰是后一动律蹲,横拧的准备。
2整个燕子穿林动作的完成要连绵不断,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3大开大合,高低起落是它的特点,所以,就要求有一个良好的重心支撑,要求要掌握它的动势特点。
8.圆场有快,慢之分,对于初学者,一般以慢圆场“开法儿”,无论是慢,快圆场都要求在行进过程中,膝关节以下的松弛和裸关节的放松。
归纳起来膝关节的微弯是走好圆场保持平稳的关键,勾,压脚掌是形成圆场中国风格的外形所在,腿部(膝关节以下),裸关节的放松是圆场灵活,具有行云流水般舒畅的重点。
9.古典舞身韵训练的方法和步骤是:以腰的动律元素为基础,云肩转腰为重点。
“三园”路线为运动路线为运动轨迹,以传统典型动作为依据,组合为归宿的由浅入深,层层发展的方法。
按照以上的方法和原则,身韵训练要遵循从元素,动律训练过渡到完整的动作训练,再由动作训练发展到单句,复句型的小组合训练到,最后发展成为具有较强艺术表现力和性格型的组合训练。
10.形神劲律的有机融合和完整体现是身韵的典范,所谓“形”是指外部动作,凡是动作,舞姿等一切可视的包括动作之间的点线连接,都是“形”的范畴。
“神”是指人内在的气质,舞蹈的韵律,它是古典舞“形”的生命力之所在。
“劲”:是指内在的动作节奏处理和有层次,有对比的动作幅度处理。
律身韵”从字面上来解释,可以说是“身法”与“韵律”的总称。
“身法”属于外部的技法范畴,“韵律”则属于艺术的内涵神采,它们二者的有机结合和渗透,才能真正体现中国古典舞的风貌及其审美的精髓。
换句话说,“身韵”即“形神兼备,内外统一,身心并用”的同义语,通过“身韵”的训练达到“以神领形,以形传神”正是它的目的。
它实际上是中国古典舞的艺术灵魂所在。
虽然把训练“身法”与陶治“神韵”的方法统称为“身韵”,但进一步去剖析,便可了解它包涵着“形、劲、律”这四个不同而又不可分割的方面。
一、形:一切外在的、直观的体态、动作;动作与动作之间的连接;姿态与姿态之间的过渡、路线;凡是一切看得见的形态与过程都可称之为“形”。
“形”是形象艺术最基本的特征,“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没有“形”作为艺术表现和传达的媒介。
任何艺术的审美性都是不能存在的。
作为中国古典舞而言,它在解决“形”的训练上要注意以下3点要领:1、舞蹈者在静止的体态(或姿态)情况下所必须具备的自我审美意识与气质。
比如:“挺拔而含蓄”、“刚劲而柔韧”这种矛盾而统一的审美意识。
2、掌握姿态与姿态、动作与动作的运动过程中所经过的路线与轨迹。
正如书法艺术上的笔法一样,“横、竖、点、撇”是有极其严格的规范而又有充分的发展余地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人体运动艺术也是具有其自身严谨的规范和规律的。
3、“由动到静”或“由静到动”这瞬间变化的运动法则。
“由动到静”在戏曲艺术中称之为“亮相”,“亮相”是戏曲艺术的精华之一;舞蹈虽不于戏曲,但舞者在千变万化的运动之后,将一切美凝于富有回味的如雕塑般的一个造型上,这种对于美凝聚于富有回味的如雕塑般的一个造型上,这种对于审美的要求是绝不亚于戏曲的。
“由静到动”对于舞者来说必须具备某种“预动”,俗称为“起法儿”;而“起法儿”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事,它是进入艺术情况前心理给予身体的发动力。
我们必须寻找形成千变万化中最核心的、本质性的形态特征,即“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归一”的“一”。
从所周知,通过传统艺术审美特征和各种典型舞姿的剖析,得出了在“形”上必须首先解决体态上的曲线美和“刚健挺拔、含蓄柔韧”的气质美。
中国舞在人体形态上强调“拧、倾、圆、曲”决不是什么人杜撰出来的审美标准,从出土的墓俑和敦煌壁画中不难看出这一点是自古至今一脉相承而不断发展演变的。
如秦汉舞俑的“塌腰蹶臀”,唐代的“三道弯”,戏曲舞蹈中的“子午相”、“阴阳面”、“三块瓦”、“拧麻花”,中国民间舞中的“辗、拧、转、韧”,中国武术中的“龙形”、“八卦”,无一不贯穿着人体的“拧、倾、圆、曲”之美。
而掌握体态及造型的曲线美还需具有相应的素质能力,因而它也是一种技法,人体的“拧、倾、圆、曲”是整体形象。
从局部来看“头、颈、胸、腰、胯”,“肩、肘、腕、臂、掌”“膝、踝、脚、步”都有其特定的要求而进行训练的必要。
舞蹈真正的生命力在于运动的过程。
人们对古典舞常用“行云流水”、“龙飞凤舞”、“曲折婉转”、“闪转腾挪”等加以赞誉,这一切形象化的描述,实际上离不开运动中“圆”和“游”这两个特征。
古曲舞确实太注重“圆”的空间美和“游”的流动美了!这也许和中国人崇尚龙的图腾和把宇宙看成是“阴阳”和“八卦”这咱心理分不开的。
但不论有多少千变万化的“圆”,其根本规律是离不开“平圆、立圆、8字圆”这三种最基本、最典型的运动路线和轨迹的。
因此这正是我们通过认识而必须紧紧抓住的训练环节和特点。
从技法和方法上来分析,不难发现形成人体“三圆”运动的根本关键在于腰部的运用。
有人说“身法即腰法”,从腰部的运动中,又提炼出了以腰部运动为核心的“提、沉、冲、靠、含、腆、移”这七个最基本的动律元素,这些动律元素不但可以为多种千变万化的“圆”作做准备,而且可以由些派生出更丰富、更典型的以“圆”和“游”为特征的舞蹈动作。
中国戏曲舞蹈和武术原有一套典型动作,如“云手、五花、大刀花、风火轮、乌龙盘打、燕子穿林、青龙探爪”等等,它们那丰富的身法性、鲜明的风格性是极富表现力的。
但是如果它们只是一个个凝固不变的动作,它们又是缺乏生命力的。
我们用“提炼元素”、“强化元素”、“发展元素”这种方法来分析它们,便可使它们“一生二、二生三”、“扬其神、变其形”,从而获得新的表现力和生命力。
综上所述,“身韵”在“形”的训练中,是以“拧、倾、圆、曲”的体态美为重点、以腰部的动律元素为基础、以“平圆、立圆、8字圆”的运动路线为主体、以传统中优秀的典型的动作为依据,以由浅入深并层层发展的教材为方法来培养真正懂得并掌握中国古典舞形态美的演员。
二、神:古人说是一种“无迹可求,透彻玲珑,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境中之缘,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感觉。
言下之意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
还有人说“神韵真如神龙,令人首不见尾,或者首皆不能见”,难道神韵真是如此之重要而又无法弄明白吗?我们认为至少在古曲舞中人体的运动方面,神韵是可以认识的,是可以感觉的。
而且只有把所握住了“神”,“形”才有了生命力。
著名京剧教育家钱宝琛先生有一句精辟的概括,他说:“开三,劲六,心意八,无形者十”。
在他看来,舞蹈动作中,“形”只占三分,“劲”只占三分,“劲”占六分,“心意”(即“神”)却占八分。
我们理解这并不是说“形”不重要,而是说“形”是可以通过模仿去做,而“劲”和“心意”是必须通过潜心揣摩才能掌握的。
正因为有了动作的“劲”和“心意”,从而给予了“形”以生命力。
当形、劲、心意融汇贯通于一体之后,从而进入到一个更深的艺术境界,即“无形者”,那即是真正的的“形神统一”、“无迹可寻”了。
这正是舞蹈训练和艺术表现的真正目的所在。
“心意”或“神”正是舞蹈者心态和内涵的表达。
它的真实涵义应该是指通过自觉的意识、意念、感觉来支配舞蹈动作,而不是盲目地、纯功能地去完成动作。
自觉的意识同时也包括丰富的艺术想象力。
马不波《论盖叫天》一文中说到,盖叫天之所以与众不同,是他在舞蹈时往往把动作想象成“变化的云彩、飞翔的老鹰、风吹的柳条、冉冉的青烟……”,多么形象的动态啊!在上一段“形”中谈到的“动律元素”和“平圆、立圆、8字圆”运动,事实上无一不是和主观的意念紧密相连的,即便是一个简单的“提沉”,也是一次由意念支配的艺术呼吸过程。
上文还提到舞蹈开展前的“心理预动”,它正是循着这样的规律而运动的,即“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力与形合”。
所谓“心、意、气”正是“神韵”的具体。
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睛是传神的工具”,而眼神的“聚、放、凝、收、合”并不是指眼球自身的运动,恰恰是受着内涵的支配和心理的节奏所表达的结果,这正是说明神韵是支配一切的。
“形未动、神先领、形已止、神不止”这一口诀形象地、准确地解释了形和神的联系及关系。
因此,在《身韵》的训练中,每一最细微的过程、最简单的动作都应是陶治神韵的过程。
因而我们说人体动作中的神韵并不是虚玄抽象而不可知的,恰恰是起着主导支配作用的艺术灵魂。
三、劲:“劲头”即赋于外部动作的仙在节奏和有层次、有对比的力度处理。
比如运动时“线中的点”(即“动中之静”)或“点中之线”(即“静中之动”),都是靠劲头运用得当才得以表现的。
中国古典舞的运行节奏往往和有规则2/4、3/4、4/4式的音乐节奏不大相同,它更多的情况是在舒而不缓、紧而不乱、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自由而又有规律的“弹性”节奏中进行的。
“身韵”要培养舞者在动作过程中力度的运用不是平均,而是有着轻重、强弱、缓急、长短、顿挫、附点、切分、延伸等等的对比和区别。
这些节奏的符号是用人体动作表达出来的,这就是真正掌握并懂得了运用“劲”。
“劲”不仅贯穿于动作的过程之中,在结束动作时的“劲”更是十分重要的。
它有如下几种典型的亮相劲头:“寸劲”——体态、角度、方位均已准备好,运用一寸之间的劲头来“画龙点睛”。
“反衬劲”——给予即将结束的体态造型以一个强度很大的反作用力,从而强化和烘托最后的造型。
“神劲”——一切均已完成,而用眼神及肢体作延伸之感,使之“形已止而神不止”。
除此之外,还有“刚中有柔”、“韧中有脆”、“急中有缓”等等“劲”的区别。
这一切都是通过《身韵》教材加以训练才能达到的。
四、律:“律”这个字包含动作中自身的律动性和它依循的规律这两层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