贿赂的经济学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356.02 KB
- 文档页数:10
行贿受贿的经济学分析行贿受贿的经济学分析寻租理论在国外发展已有四十余年了,它的两个主要分支也正是经济学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的具体体现。
规范寻租理论,即寻租的福利分析,主要分析寻租的社会成本和估算方法,而实证分析则是公共选择理论的一个分支,它主要利用竞争租金的行为来解释利益集团操纵民主政府的行为,以改变政治制度和政策来创造租金。
[①]寻租理论的出现最初是由对垄断的研究引发的,哈伯格对垄断造成的福利损失做出经验估计,得出这部分福利损失不足国民总收入1%的结论,这部分福利损失被称为"哈伯格三角形"(如图1,即△ABE)[②].对此引发了很多经济学家的争议,蒙代尔曾大声惊呼" 除非对这些论文赖以建立的工具的正确性进行全面的理论反思……否则,人们难免会作出经济学不再重要的结论".[③]直到1974年安妮。
克鲁格发表《寻租社会的政治经济学》,通过对关税垄断的经验分析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看法,"寻租"(rent-seeking)一词也是在她的这篇文章中首次被提出来的[④].当出现新的理论或思想的时候,经济学家们总是习惯性的回头搜寻它的历史痕迹。
这时戈登·塔洛克的论文《关税、垄断和偷窃的福利成本》浮出水面[⑤],他甚至在文章中指出"事实上,形成垄断的投资比这个四边形还要大……",相应的四边形被称为"塔洛克方块"(即四边形PPˊAE)。
但真正让寻租理论取得广泛应用的还是从巴格瓦蒂"直接非生产性寻利"(DUP)概念的提出[⑥],此后寻租理论便成为家喻户晓的话题。
正当人们陶醉于分析寻租行为如何使租金消散、社会福利如何损失的时候,K.J.科福特和D.L.科兰德不耐烦了,他们"不是为了界定寻租行为的种类和外延,而是要在治理那些公众所公认的寻租行为的政策措施上有所建树".[⑦]ABEP P寻租理论在我国首次提出当数《经济社会体制比较》在1988年连续刊载的克鲁格、塔洛克等关于寻租的著作。
腐败现象的经济学分析通过从腐败产生的根源寻租活动进行分析,认为其实质就是官僚阶层设租和抽租的过程。
鉴于寻租等腐败活动会造成资源误置、增加成本、妨碍经济体系的正常运行,对如何预防腐败提出相应的经济学措施。
标签:腐败;租金;寻租1腐败的经济学分析从形式上来看,腐败主要表现为贪污贿赂、以权谋私、挥霍国家资财、为特殊利益者提供优惠便利、兼职经商、渎职以及徇私舞弊等多种形式。
尽管腐败具有多样化特点,但从经济学的角度看,腐败的实质就是政治权力与经济财富之间的交换,即“权钱交易”。
在市场经济体制中,由于示范效应的结果,只要有一个人利用手中的权力为自己捞取特殊利益,其他人就会模仿,出现“权力泛化”现象。
于是,市场经济中正常的商品交换被“权利交换”所取代,而权力已经成为一种特殊商品,或者交换资源的资源,“权力上市”最终促成了权钱交易的实现。
那么,权力是如何完成利益交换和资源掠夺这一腐败的过程呢?从经济学上来看,腐败产生的根源在于,控制着政治市场和经济资源配置权力的官僚在个人私利最大化的刺激下,因为制度的欠缺,出现了机会主义行为——“设租”与“寻租”,和直接的非生产性寻利行为。
1.1租金和寻租对腐败产生的根源进行分析,首先需要明确租金和寻租。
租金一词作为特定意义上的术语是20世纪70年代才在应用经济学理论中出现的,经济学家布坎南认为“租金是支付给资源所有者的款项中超出那些资源在任何可替代的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款项的一部分”,因此租金是超出机会成本的收入,我们可以简单地理解为超出资源或商品正常价值的价值,即“垄断利润”。
寻租就是寻求租金,社会生活中最常见的是狭义的寻租,是指利用行政、法律等手段阻碍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经济交易自由竞争,从而达到获取和维护即得利益的行为。
从经济学本质上来看,寻租及腐败是非市场经济(non-market economy)或政府失败(government failure)的一个基本类型,寻租是政府干预的副产品。
(原文发表于《战略与管理》2000年12月) 关于腐败的经济学分析 (An Economics of Corruption)汪丁丁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 浙江大学经济学院 一. 引言 关于‘腐败’的经济学,它的显著特点之一是它不像经济学既有的分析对象那样可以实证地度量和统计,以致实证研究机构例如“透明国际(Transparency International)”不得不采用“腐败感(perceived corruption index)”这类指标。
尽管有如此的实证研究方面的限制, 腐败(不论是隐蔽的还是公开的),人们对腐败的切实感受,以及腐败对社会政治经济肌体的侵蚀,仍然是最受公众关注的社会科学研究题目之一。
因此,对腐败的研究文献(主要分布于社会学、政治学、和经济学领域内)自1990年代以来迅速积累,至今已经颇有“浩如烟海”之感。
在西方传统中,‘腐败’一词来自拉丁文动词‘corruptus’,意思是“毁灭”、“破坏”。
它的希腊词根διαϕθ-意味着丑陋地死去或毁灭(页191,Liddell,1889)。
不难判断,罗马人从希腊文化中借来了这一语词的负面含义,用以指称官员的违法行为。
凡是有组织的地方就必定会有腐败,希腊人和罗马人一样无法免除腐败的侵蚀。
不同的是,后者建立了大规模的帝国组织而前者从来没有机会和欲望以个人自由为代价去建立罗马式的组织。
当组织规模扩大时,权力在组织成员之间的配置可能失去均衡,权力可能迅速集中到少数成员或少数公职那里,于是腐败就成为大规模组织的生死存亡问题,它往往导致整个组织的瓦解。
其次,作为学术研究对象的‘腐败’不同于作为感受的‘腐败’。
前者要求概念的可操作性,可观测性,以及与学科其它概念定义的逻辑自恰性。
一般意义上的‘腐败’如同这一语词在汉语中的含义那样广泛,它泛指一切形式的‘腐败(有机体的分解过程)’。
即便人们已经将腐败按照它发生的领域划分为‘立法的’、‘司法的’、‘行政的’,等类别,它仍然太过宽泛。
贿赂与贿赂经济学大家知道,贿赂行为是一种令人深恶痛绝的社会腐败现象,历代王朝的覆灭,无不与贪污腐败、贿赂成风有直接的联系,而经济学是研究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规律及其应用的综合性学科,这两者可以交叉成为一门学问吗?的确,初听起来似乎有些刺耳,但仔细深思以下,建立这样一门学科是不奇怪的。
首先,贿赂现象不可避免地会渗透到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经济关系的一切领域,一旦形成气候,就会严重地干扰和破坏经济环境和经济秩序,不对这种现象进行系统的剖析和研究,不对它的产生、发展和蔓延进行科学的预测和治理,经济活动的健康发展就会受到严重影响。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研究并建立《贿赂经济学》这门学问,对今后治理经济环境和经济秩序,对建立商品经济新秩序有着不可低估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研究对象和特征贿赂经济学是一门以贿赂现象为观察角度来探索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的学问,从经济学角度观察,贿赂也是一种直接或间接的经济行为,它是一种不上柜台的交易行为,渗透于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交换、分配与消费的各个经济关系环节,其基本特征是以较低的物质或金钱的投入(贿赂)谋取较大的收益。
它即包括直接的经济利益,也包括间接的利益,如谋取官职,进而将权利转化为资本,以及好的工作、出国、户口、住房等。
贿赂经济的成本核算是最简单的,即:Y>X 式中X——贿赂的刺激量,Y——贿赂所获得的收益。
在这一经济交换中,受贿者从中得到X部分,行贿者从中得到Y-X部分,或者得到Y部分(指公款行贿),国家或组织则损失Y部分或者Y+X部分。
由于贿赂现象是一个极为复杂和长效应的过程,实际核算又是异常复杂的。
比如公款行贿,则X与Y谁大谁小就无关紧要了。
又由于X部分与Y部分均不可能是一次行为,而是长效行为,故X部分在某一时刻的总合应为¥—X,Y部分的总合应为¥—Y,这就使得实际核算变为极难极难的了。
必须要多学科的专家协同研究才能找到比较正确的结论。
Legal S ys t em A n d So c i e t y ■圈翟蟹篷豳譬鎏鎏。
竺!型圭!f叁墨!查垒金经济学视角下的贿赂犯罪张翔摘要本文从经济学的视角审视作为法律侦查对象的贿赂犯罪,通过分析贿赂犯罪的社会成本和个体成本,运用经济分析的方法为纪检监察机关、检察机关打击和预防贿赂犯罪提供有益的途径。
关键词贿赂犯罪侦查对象纪检监察机关中图分类号:D92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0)09.262.02一、贿赂犯罪的社会成本分析(一)贿赂犯罪的社会经济成本贿赂犯罪的社会经济成本是多方面的,就其经济危害而言,由于难以具体量化,有学者将其称之为“黑数”。
“黑数”理论隐含着两层意思,一是指能够统计出来的只是贿赂犯罪造成的经济损失的一部分,而暗存的、潜在的和正在发生的损失我们无法统计;二是指贿赂犯罪对经济秩序的破坏及造成的严重后果比直接经济损失要大得多。
学者胡鞍钢曾采用三种方法尝试对贿赂犯罪及有关的腐败行为所造成的损害进行估计:一是根据寻租理论对经济转轨过程中的各类租金进行估计:二是根据官方统计公布的腐败事件引起的损失数字:三是根据官方披露的腐败事件和有关数据进行估计。
据其估计的结果:“在90年代后半期,主要类型的腐败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和消费者福利损失平均每年在9875亿~12570亿元之间,占全国G D P总量的13.2%--16.8%”。
“上述计算结果仍为保守估计,实际经济损失要大得多。
”①从经济学角度进行分析,贿赂是一种“非直接生产得到的利益”(下简称非直接生产寻利),它占用社会总资源但并不增加社会的总产出,同时,这些资源并不用于提高生产效率,还会降低资源的配置效率。
直观来说,这种“非直接生产寻利”活动使得掌握资源使用权的公务人员有动机以损害社会福利的方式,去获得更大的私利和对瓷源的控制力,而不履行社会公共事业的职能。
公务人员通过收受贿赂来谋取私利,造成社会资源的使用成本上升,导致生产要素的实际价格上升,实际价值下降,造成社会总福利的下降,因此,贿赂会妨碍社会公平、效率和稳定。
腐败的经济学分析【摘要】腐败是一个严重影响经济发展的问题,对经济体系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本文通过经济学分析探讨了腐败的定义、成本和影响、监管与预防措施,以及腐败对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和相关经济学理论。
腐败不仅增加了企业成本,阻碍了公平竞争,还损害了经济效率和投资环境。
监管和预防措施对于减少腐败至关重要,需要建立有效的制度和法律体系。
腐败的经济学理论分析有助于深入理解其成因和解决方法。
通过对腐败问题的全面分析和理解,可以更好地推动经济发展和提高社会福祉。
【关键词】腐败、经济学分析、成本、影响、监管、预防措施、经济发展、负面影响、理论分析1. 引言1.1 引言腐败是一个全球性问题,不仅仅存在于政府部门和企业中,还普遍存在于社会各个层面。
腐败不仅是一种道德败坏,更是经济发展的绊脚石。
在经济学领域,腐败被认为是一种资源的浪费和分配不公,进而影响了整个经济体系的运转。
对腐败进行经济学分析,探讨其成本与影响,以及监管和预防措施,对于构建清廉的社会和促进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经济学的角度,对腐败进行深入分析。
我们将探讨什么是腐败的经济学分析,即腐败是如何影响资源配置和经济效率的。
我们将分析腐败的成本与影响,探讨腐败对经济的负面影响,以及可能带来的潜在损害。
接着,我们将讨论腐败的监管与预防措施,探究如何有效遏制腐败现象。
然后,我们将探讨腐败对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揭示腐败对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的威胁。
我们将对腐败的经济学理论进行分析,以期更好地理解和解决腐败问题。
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读者能够深入了解腐败对经济的影响,认识到腐败问题的严重性,以及腐败对经济发展的阻碍作用。
也希望能够为解决腐败问题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路和建议。
2. 正文2.1 什么是腐败的经济学分析腐败是指在行为者为了谋取私利而违反道德、法律规定的行为。
在经济学领域中,腐败被视为一种交易成本,因为它增加了交易的不确定性和风险。
腐败可能出现在政府部门、企业组织、社会机构等各个领域,其形式多样,包括贿赂、权力寻租、偷税漏税等。
基于经济学视角下电子商务网站腐败行为的分析摘要:随着我国电子商务网站的快速发展,一些腐败现象层出不穷,不仅影响到了电子商务网站的正常运行,还严重破坏了电子商务网站的信用基础,必须引起业界的高度重视。
本文从经济学视角对某电子商务网站的腐败行为及其原因进行了分析,并从经济学模型出发,对腐败的预防和治理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电子商务腐败经济学1.电子商务网站的腐败现状随着我国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各种网购网站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2011年度我国网购规模达到8090亿元,网购人数达到2.12亿,诸多严重的腐败问题也随之而出。
根据我们的消费者调查问卷统计结果可知,电子商务网站的腐败现象引起了近97.5%比例消费者的担忧,因此我们必须正视电子商务网站的腐败现象。
在此,我们梳理了目前电子商务网站中常见的腐败现象。
1.1刷信誉根据我们的商家调查问卷统计结果已知,参与过刷信誉的商家占了调查总人数的70%,由此可见刷信誉是电子商务网站最常见的腐败现象。
表现为在网络购物中,买卖双方以抬高信用为目的,通过专门软件或内部管理人员,以技术手段虚增店铺销量,做出好评,带来虚假交易信息,从而提高店铺信誉度以吸引买家。
信誉度越高则越容易给商家带来成交机会。
1.2删差评删差评是商品成交后,卖家对买家所给的差评不满意,因此联系买家想方设法诱导其自行删除或以非法手段强行删除差评的现象。
买家和卖家对信誉的关注,也催生出“职业差评师”这一黑色产业链。
“职业差评师”主要通过拍下多件商品,给差评,然后对卖家进行钱财敲诈后删除差评的现象。
1.3上活动上活动是指卖家通过代理公司或直接联系电商内部员工,将卖家店铺的商品置于推广活动的主页以提高销售量的现象。
为防止自己商品被淹没在巨大的信息世界里,商铺利用手中的金钱千方百计去攀附掌握了稀缺资源的参管人员或者有公关能力的第三方代理以获得上首页等活动机会而产生的腐败现象。
1.4其他方式除以上三种常见的方式外,还有其他的方式:电子商务网站内部参管人员收取贿赂,协助商铺通过进商城的审核;参管人员直接参股或开公司,利用手中职权取得利益;商家们设立“驻杭办”,将办公室置于杭州淘宝总公司附近,以方便行贿和交流,为腐败行为做铺垫等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