贿赂的经济学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356.02 KB
- 文档页数:10
行贿受贿的经济学分析行贿受贿的经济学分析寻租理论在国外发展已有四十余年了,它的两个主要分支也正是经济学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的具体体现。
规范寻租理论,即寻租的福利分析,主要分析寻租的社会成本和估算方法,而实证分析则是公共选择理论的一个分支,它主要利用竞争租金的行为来解释利益集团操纵民主政府的行为,以改变政治制度和政策来创造租金。
[①]寻租理论的出现最初是由对垄断的研究引发的,哈伯格对垄断造成的福利损失做出经验估计,得出这部分福利损失不足国民总收入1%的结论,这部分福利损失被称为"哈伯格三角形"(如图1,即△ABE)[②].对此引发了很多经济学家的争议,蒙代尔曾大声惊呼" 除非对这些论文赖以建立的工具的正确性进行全面的理论反思……否则,人们难免会作出经济学不再重要的结论".[③]直到1974年安妮。
克鲁格发表《寻租社会的政治经济学》,通过对关税垄断的经验分析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看法,"寻租"(rent-seeking)一词也是在她的这篇文章中首次被提出来的[④].当出现新的理论或思想的时候,经济学家们总是习惯性的回头搜寻它的历史痕迹。
这时戈登·塔洛克的论文《关税、垄断和偷窃的福利成本》浮出水面[⑤],他甚至在文章中指出"事实上,形成垄断的投资比这个四边形还要大……",相应的四边形被称为"塔洛克方块"(即四边形PPˊAE)。
但真正让寻租理论取得广泛应用的还是从巴格瓦蒂"直接非生产性寻利"(DUP)概念的提出[⑥],此后寻租理论便成为家喻户晓的话题。
正当人们陶醉于分析寻租行为如何使租金消散、社会福利如何损失的时候,K.J.科福特和D.L.科兰德不耐烦了,他们"不是为了界定寻租行为的种类和外延,而是要在治理那些公众所公认的寻租行为的政策措施上有所建树".[⑦]ABEP P寻租理论在我国首次提出当数《经济社会体制比较》在1988年连续刊载的克鲁格、塔洛克等关于寻租的著作。
腐败现象的经济学分析通过从腐败产生的根源寻租活动进行分析,认为其实质就是官僚阶层设租和抽租的过程。
鉴于寻租等腐败活动会造成资源误置、增加成本、妨碍经济体系的正常运行,对如何预防腐败提出相应的经济学措施。
标签:腐败;租金;寻租1腐败的经济学分析从形式上来看,腐败主要表现为贪污贿赂、以权谋私、挥霍国家资财、为特殊利益者提供优惠便利、兼职经商、渎职以及徇私舞弊等多种形式。
尽管腐败具有多样化特点,但从经济学的角度看,腐败的实质就是政治权力与经济财富之间的交换,即“权钱交易”。
在市场经济体制中,由于示范效应的结果,只要有一个人利用手中的权力为自己捞取特殊利益,其他人就会模仿,出现“权力泛化”现象。
于是,市场经济中正常的商品交换被“权利交换”所取代,而权力已经成为一种特殊商品,或者交换资源的资源,“权力上市”最终促成了权钱交易的实现。
那么,权力是如何完成利益交换和资源掠夺这一腐败的过程呢?从经济学上来看,腐败产生的根源在于,控制着政治市场和经济资源配置权力的官僚在个人私利最大化的刺激下,因为制度的欠缺,出现了机会主义行为——“设租”与“寻租”,和直接的非生产性寻利行为。
1.1租金和寻租对腐败产生的根源进行分析,首先需要明确租金和寻租。
租金一词作为特定意义上的术语是20世纪70年代才在应用经济学理论中出现的,经济学家布坎南认为“租金是支付给资源所有者的款项中超出那些资源在任何可替代的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款项的一部分”,因此租金是超出机会成本的收入,我们可以简单地理解为超出资源或商品正常价值的价值,即“垄断利润”。
寻租就是寻求租金,社会生活中最常见的是狭义的寻租,是指利用行政、法律等手段阻碍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经济交易自由竞争,从而达到获取和维护即得利益的行为。
从经济学本质上来看,寻租及腐败是非市场经济(non-market economy)或政府失败(government failure)的一个基本类型,寻租是政府干预的副产品。
(原文发表于《战略与管理》2000年12月) 关于腐败的经济学分析 (An Economics of Corruption)汪丁丁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 浙江大学经济学院 一. 引言 关于‘腐败’的经济学,它的显著特点之一是它不像经济学既有的分析对象那样可以实证地度量和统计,以致实证研究机构例如“透明国际(Transparency International)”不得不采用“腐败感(perceived corruption index)”这类指标。
尽管有如此的实证研究方面的限制, 腐败(不论是隐蔽的还是公开的),人们对腐败的切实感受,以及腐败对社会政治经济肌体的侵蚀,仍然是最受公众关注的社会科学研究题目之一。
因此,对腐败的研究文献(主要分布于社会学、政治学、和经济学领域内)自1990年代以来迅速积累,至今已经颇有“浩如烟海”之感。
在西方传统中,‘腐败’一词来自拉丁文动词‘corruptus’,意思是“毁灭”、“破坏”。
它的希腊词根διαϕθ-意味着丑陋地死去或毁灭(页191,Liddell,1889)。
不难判断,罗马人从希腊文化中借来了这一语词的负面含义,用以指称官员的违法行为。
凡是有组织的地方就必定会有腐败,希腊人和罗马人一样无法免除腐败的侵蚀。
不同的是,后者建立了大规模的帝国组织而前者从来没有机会和欲望以个人自由为代价去建立罗马式的组织。
当组织规模扩大时,权力在组织成员之间的配置可能失去均衡,权力可能迅速集中到少数成员或少数公职那里,于是腐败就成为大规模组织的生死存亡问题,它往往导致整个组织的瓦解。
其次,作为学术研究对象的‘腐败’不同于作为感受的‘腐败’。
前者要求概念的可操作性,可观测性,以及与学科其它概念定义的逻辑自恰性。
一般意义上的‘腐败’如同这一语词在汉语中的含义那样广泛,它泛指一切形式的‘腐败(有机体的分解过程)’。
即便人们已经将腐败按照它发生的领域划分为‘立法的’、‘司法的’、‘行政的’,等类别,它仍然太过宽泛。
贿赂与贿赂经济学大家知道,贿赂行为是一种令人深恶痛绝的社会腐败现象,历代王朝的覆灭,无不与贪污腐败、贿赂成风有直接的联系,而经济学是研究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规律及其应用的综合性学科,这两者可以交叉成为一门学问吗?的确,初听起来似乎有些刺耳,但仔细深思以下,建立这样一门学科是不奇怪的。
首先,贿赂现象不可避免地会渗透到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经济关系的一切领域,一旦形成气候,就会严重地干扰和破坏经济环境和经济秩序,不对这种现象进行系统的剖析和研究,不对它的产生、发展和蔓延进行科学的预测和治理,经济活动的健康发展就会受到严重影响。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研究并建立《贿赂经济学》这门学问,对今后治理经济环境和经济秩序,对建立商品经济新秩序有着不可低估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研究对象和特征贿赂经济学是一门以贿赂现象为观察角度来探索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的学问,从经济学角度观察,贿赂也是一种直接或间接的经济行为,它是一种不上柜台的交易行为,渗透于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交换、分配与消费的各个经济关系环节,其基本特征是以较低的物质或金钱的投入(贿赂)谋取较大的收益。
它即包括直接的经济利益,也包括间接的利益,如谋取官职,进而将权利转化为资本,以及好的工作、出国、户口、住房等。
贿赂经济的成本核算是最简单的,即:Y>X 式中X——贿赂的刺激量,Y——贿赂所获得的收益。
在这一经济交换中,受贿者从中得到X部分,行贿者从中得到Y-X部分,或者得到Y部分(指公款行贿),国家或组织则损失Y部分或者Y+X部分。
由于贿赂现象是一个极为复杂和长效应的过程,实际核算又是异常复杂的。
比如公款行贿,则X与Y谁大谁小就无关紧要了。
又由于X部分与Y部分均不可能是一次行为,而是长效行为,故X部分在某一时刻的总合应为¥—X,Y部分的总合应为¥—Y,这就使得实际核算变为极难极难的了。
必须要多学科的专家协同研究才能找到比较正确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