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rruption腐败的经济学分析框架
- 格式:doc
- 大小:75.00 KB
- 文档页数:12
2010年全球清廉度排行榜:中国第78名2010-10-27 12:58:45来源: 黄河新闻网跟贴7626 条手机看新闻核心提示:监视世界各国腐败行为的非政府组织“透明国际”26日公布了2010年度全球腐败指数报告,中国排名第78,比去年上升1位。
丹麦、新西兰和新加坡三国并列第一。
日本“清廉度”在178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第17,与去年持平。
美国7.1分,位列22名,索马里1.1分,为倒数第一。
2010年全球清廉度排行榜2010年全球清廉度排行榜注:2010年度腐败指数(corruption perception index 2010):黄色为非常清廉,红色为非常腐败,颜色渐深代表腐败程度的提高,白色为没有数据。
黄河新闻网10月27日报道监视世界各国腐败行为的非政府组织(NGO)“透明国际”26日公布了2010年度全球腐败指数报告。
日本“清廉度”在178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第17,与去年持平,中国则排名第78,比去年上升1位。
丹麦、新西兰和新加坡三国并列第一。
腐败指数以各国际组织收集的数据为依据,对各国政治家及公务员的“清廉度”进行评分,满分为10分。
自1995年起每年发布一次。
丹麦、新西兰和新加坡取得9.3分,芬兰和瑞典取得9.2分并列第四。
日本7.8分,中国3.5分。
美国7.1分、位列22名,索马里1.1分、为倒数第一。
阿富汗和缅甸1.4分、居第176。
透明国际强调称:“全世界很多贫穷的人是腐败问题的受害者。
”并呼吁国际社会应加强法制建设,铲除腐败现象。
透明国际(Transparency International)即“国际透明组织”,简称TI,是一个非政府、非盈利、国际性的民间组织。
“透明国际”于1993年由德国人彼得·艾根创办,总部设在德国柏林,以推动全球反腐败运动为己任,今天已成为对腐败问题研究得最权威、最全面和最准确的国际性非政府组织,目前已在90多个国家成立了分会。
它的研究结果经常被其他权威国际机构反复引用。
环球盪美国《反渎外扁败法案》执法情况统计分析----兼淹对中国企业的彩响及应对刘印旭(中国农业银行总行,北京100005)【摘要】1977年,美国颁布了《反海外腐败法案}(Foreign Corruption Practice Act,简称FCPA)最初主要是禁止美国企业或个人向外国官员行贿以获取不正当利益;1998年美国对该法案进行了修订,将其适用范围扩展到直接或通过代理人间接造成在美国境内发生腐败性支付行为的外国企业和个人,从而使该法案具有域外效力,即长臂管辖权;特别是2008年以来,美国不断强化该法案的执法力度,多家非美国企业被处以数亿美元的巨额罚款,企业涉美经营风险凸显。
文章通过对2018年以来监管执法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总结执法特点和趋势,并对中资企业在涉美经营中如何规避此类风险,提出管理建议。
【关键词】《反海外腐败法案》;监管执法;反腐败;统计;中资企业【中图分类号JD93/9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3-0166(2020)02-0051-07doi:10.3969/j.issn.1003-0166.2020.02.0100引言由于腐败会降低政府公信力,影响正常经济决策,侵蚀社会经济基础,进而严重阻碍经济发展,反腐败已成为全球面临的共同课题,各个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反腐败措施和要求。
与一般意义上的反腐败相比,美国《反海外腐败法案》在适用对象及管辖范围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20个世纪70年代,美国证监会(SEC)调查发现,有超过400家美国公司曾为外国政府或政党提供不当支付,金额总计超过3亿美元,为阻止对国外政府的贿赂,使公众重拾对美国商业体系诚信度的信心,1977年美国颁布了《反海外腐败法案》,该法案最初主要是禁止美国企业或个人向外国官员行贿以获取不正当利益;随着国际竞争日益加剧,为维护美国企业在国际业务中获得公平的交易机会,1998年美国对该法案进行修订,将其适用范围扩展到直接或通过代理人间接造成在美国境内发生腐败性支付行为的外国企业和个人[1],从而使该法案具有域外效力,即长臂管辖权日。
产权软约束官商合谋与寻租性腐败——国有企业产权改革过程中的腐败机理分析江曙霞①罗杰②黄君慈③厦门大学经济学院金融系福建厦门361005摘要:本文通过对国有产权改革寻租性流失进行深入的剖析,从而揭示在我国转轨经济过程中,当进入以产权改革为主导的改革路径时,必然导致权人利益集团和寻租集团进行产权寻租合作博弈,对高度集中和产权软约束的国有产权进行重新分配,并通过产权交易寻租性市场出清,达到权人利益集团的利益补偿和寻租利益集团的产权瓜分,形成制度性的产权寻租性腐败。
关键词:产权软约束官商合谋寻租性腐败国有产权改革Soft Constraint of Property Rights、Collusion of Official with Businessman and Rent-Seeking Corruption——Study on the Corruption Mechanism in the Process of the State-Owned Property Rights’ ReformXiamen University Department of Finance, Fujian Xiamen 361005ShuXia, Jiang LuoJie JunCi,HuangAbstract: Through analyzing the loss of the state-owned assets in the process of the state-owned property rights’ reform, the paper illuminates the institutional-related rent-seeking corruption by cooperative game between the power interest group and rent-seeking interest group in Chinese transition economy. While the reform enters into the phase in which the property right’s reform is predominant, the power interest group and the rent-seeking interest group will redistribute the state-owned property rights that has characteristics of height concentration and soft constraint, and t hrough rent-seeking market clearing to acquire the interest compensation of the power interest group and the partition to state-owned property rights of the renting interest group. Then it comes into being institutional rent-seeking corruption mechanism in the state-owned property rights’ reform.Keywords: Soft Constraint of Property Rights Collusion of Official with Businessman Rent-Seeking Corruption Reform of State-Owned Property Rights一、引言郎顾之争诱发了我国关于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大讨论,尽管关于国有产权改革经济学家们有不同的理论视角和政策主张,但是关于国有资产流失的社会认同已是不争的事实。
政治学关键词第一章政治学基本概念推荐教材:1,安德鲁.海伍德(Andrew Heywood)《政治学》(第二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 杨光斌:《政治学导论》第2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3,Rand Dyck, S tudying Politics: An Introduction to Political Science (Second Edition), Nelson Education Ltd. 2006第一节,核心概念一,关键词∙政治politics∙权力power∙强制coercion∙说服persuasion∙影响influence∙合法性legitimacy∙权威authority∙默许acquiescence第二章,国家、政府与统治第一节国家的分类∙(单一民族)国家state∙(多民族)国家nation∙民族国家nation-state第二节,政体的分类(统治的模式:依据谁统治和根据谁的利益在统治)∙贵族统治aristocracy∙独裁政府autocracy∙民主政府democracy∙君主政府monarchy∙寡头政府oligarchy∙财阀政府plutocracy∙神权政府theocracy第三节,民主政体的分类∙自由民主制liberal democracy∙转型民主制transitional democracy∙表象民主制facade democracy∙专制政府dictatorship∙极权政府totalitarian第四节,国家合法性建构(recognized)∙国家要素elements of statehood∙主权sovereignty∙合法性legitimacy∙自我决定self-determination.第五节,国体形式∙单一政府unitary state∙联邦政府federation∙邦联confederation第三章政治哲学和意识形态Political Philosophies and Ideologies第一节意识形态理论和关键词1,领导权理论hegemony2,偶然性contingency3,虚假意识false consciousness第二节,意识形态分类和社会运动一,基本分类∙自由主义Liberalism∙保守主义Conservatism∙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Socialism & Communism二,二十世纪基于意识形态最重要的社会运动.∙法西斯主义fascism∙女权主义feminism∙社会民主主义social democracy三,意识形态与实用主义Ideology or pragmatism.第三章政治文化political culture第一节关键词∙政治文化political culture∙亚文化sub-cultures∙政治分歧political cleavages∙政治多元主义political pluralism∙公民文化civic culture第二节,政治文化的作用∙作用于政治体制的制度性结构institutional structures in political system ∙作用于政策决定过程decision-making processes in those institutions∙对一些政治议题具有关键作用kinds of policy issues at stake第四章政治社会化Political Socialization一,政治身份和身份政治Political identity and identity politics二,政治社会化的机构∙家庭family∙教育机构educational institutions∙宗教机构religious institutions∙大众传媒mass media∙工作场所work place∙同群体peer groups∙政府内的行动者state actors三,对待事件和信仰的三种态度:∙情感affective - what he feel emotionally∙认知cognitive - what know or believe we know about something∙评估evaluative - when we think about something & combine what we feel with what we know四,三种态度会影响公民的政治参与∙政治信任感political trust∙政治疏离感political alienation∙政治效能感political efficacy第五章宪法和宪政第一节,关键词∙宪法constitution∙立宪主义constitutionalism∙宪政习惯constitutional conventions∙柔性宪法flexible constitution∙有限政府limited government∙刚性宪法rigid constitution∙法治rule of law∙不成文宪法unwritten constitution∙成文宪法written constitution第二节分权与合作(separation of powers and fusion of powers)一,横向分权国家的三个部门(Three Branches of Government )∙立法机构legislative∙行政机构executive∙司法机构judicial二,纵向分权:中央与地方关系∙单一政府unitary state∙联邦政府federation∙邦联confederation三,“分权”的运作原则分权之目的:保护公民权利The protection of citizens' rights∙非正式政治统治和政治家的自我约束informal political rules and the self-restraint of politicians∙权利的普通法保护the protection of rights through ordinary law∙权利的宪法保护the constitutional protection of rights by 'supreme law'重点提示:在西方宪政体系下,宪政权利的规定非常抽象,所以其具体内容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因不同法官的解释会有很大的区别。
Value Engineering 0引言对于政治之癌———腐败,有史以来,人们就不断地与其作着坚决的斗争,然而,斗争的结果却表明人类种种针对腐败的“药方”都疗效甚微,腐败甚或有愈演愈烈之势。
《联合国反腐公约》的签订,一方面表明了反腐已经走向了国际化以及人类反腐的决心;另一方面,也表明人类在这种顽症面前的无奈。
自人类文明产生以来,从制度的层面来遏制腐败的发生,尽管自联邦党人以来的“权力监督和制约”的理性设计方案趋于完美,但这种设计也没有杜绝腐败的发生,所有的这些事实表明了人类在根治腐败顽症的道路上陷入了困境。
事实上,腐败的发生是和公共权力主体对于公共权力的认识直接相关的,当公共权力主体意识到公共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应该为人民的利益服务,并在行使公共权力时,使得公共权力沿着公共利益的方向运行,他就是称职的,公共权力的行使就具有合法性基础;反之,就导致腐败的发生。
公共权力主体在认识公共权力的过程中,理性和非理性因素共同作用,因此,在执行理性设计的方案感觉不理想时,我们可否从非理性的角度来审视腐败这个问题。
1非理性因素的含义什么是非理性?一般认为,非理性是相对于理性而言的。
因此,要把握非理性的概念内涵,必须先要搞清楚理性的含义。
《辞海》是这样解释理性概念的,所谓理性“一般指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或思维活动”;《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是这样来界定理性概念的,“理性—哲学中进行逻辑推理的能力和过程”,并且“凭借这种能力,基本的真理被直观地把握。
”因此,理性是在特定的主客观条件下,主体从已经获得的知识中合乎逻辑地做出符合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结论和决断的能力,并且这种能力具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性质,能够实现理想的价值目标。
从理性的实质来看,理性符合真的要求,从理性的目的来看,理性符合善和美的要求。
非理性是与理性相对的,在内涵上不属于理性的,包括反理性的人的一切心理和观念的总和。
总的来说,非理性具有以下两层含义:非理性是指与自觉的理性意识相对的、应该受理性指导的、与理性相互补充、相互作用的因素,如潜意识、本能欲求、情绪、情感、习惯性心理、意志、信念、信仰、兴趣、好奇心等;反理性的因素,即与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趋势相违背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
关于经济学中常用的指数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关于经济学中常用的指数1、SPCI 标准普尔商品指数它的成分商品均为美国国内市场交易的品种,目前包含17种商品,权重的设计是按照期货市场中的持仓量大小来确定的。
标准普尔商品指数最大的特点是,采取几何算法来对指数进行计算,在这种算法下,指数的波动性下降,稳定性提高。
2、恒生指数香港股市价格的重要指标,指数由若干只成份股(即蓝筹股)市值计算出来的,代表了香港交易所所有上市公司的12个月平均市值涵盖率的70%,恒生指数由恒生银行属下恒生指数有限公司负责计算及按季检讨,公布成份股调整。
3、日经指数全名叫“日经道·琼斯平均股价指数”,它的采样股票分别来自制造业、建筑业、运输业、电力和煤气业、仓储业、水产业、矿业、不动产业、金融业及服务业等行业,覆盖面极广;而各行业中又是选择最有代表性的公司发行的股票作为样本股票。
同时不仅样本股票的代表公司和组成成份随着情况的变化而变化,而且样本股票的总量也在不断增加,目前已从225种扩增为500种。
因此,该指数被看作日本最有影响和代表性的股价指数,通过它可以了解日本的股市行情变化和经济景气变动状况。
4、纳斯达克指数它是反映纳斯达克证券市场行情变化的股票价格平均指数,基本指数为100。
纳斯达克的上市公司涵盖所有新技术行业,包括软件和计算机、电信、生物技术、零售和批发贸易等。
主要由美国的数百家发展最快的先进技术、电信和生物公司组成,包括微软、英特尔、美国在线、雅虎这些家喻户晓的高科技公司,因而成为美国“新经济”的代名词。
纳斯达克综合指数是代表各工业门类的市场价值变化的晴雨表。
因此,纳斯达克综合指数相比标准普尔500指数、道·琼斯工业指数(它仅包括30个大公司)更具有综合性。
目前,纳斯达克综合指数包括5000多家公司,超过其他任何单一证券市场。
因为它有如此广泛的基础,已成为最有影响力的证券市场指数之一。
2005年第6期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No.6,2005(总第94期) J OURNAL OF MUDANJ IAN G COLL EGE OF EDUCA TION Total No 194[收稿日期]2005-06-10[作者简介]王光石(1976-),男,湖南邵阳人,北京师范大学法律系刑法学研究生。
转型期中国贪污贿赂犯罪的心理原因探析———默顿的紧张理论在特权阶层的运用王 光 石(北京师范大学,北京 100070) [摘要] 正处于转型期的中国,贪污贿赂犯罪数量逐年飙升已成为社会健康发展的一大毒瘤,其严重危及社会的稳定与业已建立的各项协调运行机制,毒害了那些廉洁为公的公职人员之心。
本文运用默顿的紧张理论来分析贪污贿赂犯罪的心理成因———国家公职人员因不能通过合法途径(合法工资收入)达到社会大众文化所界定的成功目标(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而产生紧张情绪,而贪污贿赂犯罪正是这种无以化解的紧张的产物。
[关键词] 贪污贿赂;紧张理论;心理原因[中图分类号]B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23(2005)06-0066-02 一、默顿的紧张理论紧张理论是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默顿于1938年在取舍芝加哥学派社会解组理论的基础上创立的,它的主要内涵是:从更大的社会结构上解释犯罪,强调社会结构对犯罪率的影响,认为犯罪是由于行为人不能通过合法手段取得社会所界定的成功目标而产生的沮丧和气愤情绪即紧张的产物。
其基本思路是:社会结构的解体导致了紧张,而紧张则促成了犯罪。
[1]默顿同时认为:并不是所有不能通过合法手段取得成功的人都会借助于犯罪等非法手段去实现自己的目标,最终犯罪与否还得取决于个人对社会目标和合法手段的态度,人们如果对社会紧张状态采取放弃目标的适应方式,则不会犯罪;如果采取变革的适应方式即用非法手段争取目标的实现,则会实施偷盗、抢劫之类的犯罪行为。
[2]另外,作为紧张理论典型学说的社会反常理论则认为一个社会非常强调由大多文化所界定的成功的目标,而这个社会所提供的达到这些目标的方法却被不平等地在它的成员中分配,这样目标与方法之间的断裂就是反常状态。
社会学研究我国 2000-2009 年腐败案例的 研究报告*——基于 2800 余个报道案例的分析公 婷 吴木銮提要:基于一家中央法制报刊 2000-2009 年的腐败案件报道,本文试图 通过数据来观察我国腐败现状、形态、主体等。
数据分析的结果表明,腐败 规模处于上升状态,政府采购、工程承包成为腐败高发案件领域。
土地腐败 案件更为突出。
同时,处、厅局级干部成为腐败的高危人群,不仅是受贿和 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等问题的主体,还是索贿案的主要查处对象。
因此,我国 廉政建设更趋复杂和艰巨。
为此本文提出若干廉政治理的对策。
本文也指出 腐败数据研究的难点及局限性。
关键词:腐败 土地腐败 采购腐败 廉政建设 贿赂一、引言经过 30 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政治、经济、社会等各方面均取 得重大成就。
与此同时,廉政建设和腐败治理成为深化改革和构建和 谐社会必不可少的步骤和环节。
人们普遍认为,中国社会的腐败问题 已经发展到非治理不可的程度。
政府也不断呼吁必须以党风廉政和反 腐败斗争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
无论是实际工作部门,还是学术界, 对中国腐败现状的认识和研究还有待提高。
那么,当前的腐败状况究 竟处于什么状态?哪些问题较为突出? 构成腐败行为的主导形态是什 么?腐败的涉案数额规模如何?腐败的主体又是哪些人?本文试图 以公开报道的 2802 个腐败案例的资料分析,对于这些问题做个初步 剖析,以求有助于我们回答中国当前腐败状况的上述问题。
*本 文 作 者 感 谢 香 港 大 学 教 育 资 助 委 员 会 研 究 资 助 局 给 予 的 资 助 (CityU 143210; RES-000-22-4407)。
郭曦、周娜为本文研究提供了各种帮助。
感谢《社会学研究》和匿名评审 人的宝贵意见。
1社会学研究基于在腐败研究中“让事实说话, 用数字证明”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本文作者新近在收集《检察日报》2000-2009 年公开报道的 2802 个腐 败案例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数据库。
论我国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下检察机关侦查权的优化设臵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社会进入全面转型期。
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形势严峻,关系人心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是一项的重大政治任务。
党中央高度重视惩治和预防腐败工作。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要“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扎实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
检察机关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具有对于国家工作人员的职务犯罪侦查权。
检察机关通过行使侦查权,可以对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犯罪予以查办,保障检察权能够得到体现,是国家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重要内容。
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中研究检察机关侦查权的设臵与运行,使其在惩防体系中更好的发挥作用,非常具有探讨的必要。
一、检察机关侦查权与惩治与预防腐败体系的含义及其关系(一)检察机关侦查权的定义1、检察机关侦查权的定义侦查权的定义是研究检察机关侦查权的逻辑起点,也是探讨检察机关侦查权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下优化的前提。
许多学者对此提出了各自的表述。
如“侦查权是指国家侦查机关和侦查人员,为实现侦查目的,依法定的侦查程序,运用特定的侦查手段开展侦查活动的权力。
1”“侦查权归根到底是国家法律赋予侦查主体单方面强制调查犯罪事实的权力。
2”“侦查权是指依法收集证据,揭露和证实犯罪,查缉犯罪人,以及实施必要的强制措施的权力。
3”“侦查权属于检察官、司法警官及司法警察,乃实施侦查之上一切处分权也,亦系公1郭晓杉主编:《刑事侦查学》,群众出版社2002年版。
第42页2张步文:《侦查权论》,西南政法大学博士论文,第8页3杨殿升、张若羽、张玉镶:《刑事侦查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4页诉权作用之一种,受处分者应有服从之义务,故侦查机关行使侦查权有绝对性......4”这些不同表述,从各自角度对侦查权下了定义,反映了学者们对于侦查权主体、内容、性质、功能等存在的不同认识。
我国《刑事诉讼法》第82条规定:“侦查”是指“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在办理案件过程中,依照法律进行的专门调查工作和有关的强制性措施。
宗教传统、制度环境与地区官员腐败李摇琴 徐细雄∗摘 要:腐败与反腐败是当前我国面临的重大社会现实问题。
除了制度监管与党纪约束外,中国传统文化及价值观也对官员行为与权力寻租形成重要约束。
与以往围绕经济发展、政治结构、法律制度等视角的研究文献不同,本文重点考察宗教传统及其隐性约束对官员腐败行为的治理效果。
基于1998~2009年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表明,我国传统宗教文化对抑制腐败产生了积极作用,地区宗教文化越发达,官员腐败程度则越低。
同时,与道教相比较,佛教文化的腐败治理效果更明显。
我们还发现,宗教传统与制度监管两种不同力量在防治腐败中存在替代效应:制度环境越落后的地区,宗教传统抑制腐败的积极效果越突出。
关键词:宗教传统 制度环境 反腐败JEL 分类号:Z 12,K 42,P 16 中图分类号:B 824.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249(2016)10-038-16一、引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但腐败问题也愈演愈烈。
腐败是关乎政治民主、经济发展和社会公正的重大问题(孙刚等,2005)。
官僚腐败不仅会严重扭曲社会经济资源的合理配置,也会对行政秩序与政府效率产生巨大负面影响(过勇,2013)。
研究表明,腐败阻碍了经济增长(Mo ,2001),拉大了收入差距(Wu and Zhu ,2011),制约了外商投资(Javorcik and Wei ,2009),甚至影响了社会与政治稳定(Anderson and Tverdova ,2003)。
因此,抑制官员腐败成为我国社会经济体制改革面临的重要任务。
·83·宗教传统、制度环境与地区官员腐败∗李摇琴,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E-mail :lyq910311@ ,通讯地址:重庆市沙坪坝区沙正街174号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A 区,邮编:400030;徐细雄,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E-mail :xuxixiong @ 。
去年以来,我国加大反腐力度(intensified its clampdown on corruption),狠抓中央八项规定(eight-point austerity rules),大批贪官落马,他们所犯的各类贪污腐败罪名(corruption charges)我们也有所耳闻,但用英语怎么说,你知道吗?1 公车私用Personal use of public vehicles公车私用是公车腐败(corruption involving government vehicles)的一种,具体还包括:私车消费公家报销(reimbursement of private car expenses)、公车照坐,车补照发(irregular subsidies)、公车浪费(waste involving government vehicles)、公车采购追求豪华(purchase of excessively luxurious cars)以及公车数量超标(an excessive number of government vehicles)等。
2 隐瞒不报个人事项Failure to report personal matters,such as true income, assets, children and marriages根据规定,领导干部的个人有关事项必须向组织报告,这是一项反腐倡廉的治本之策。
需报告的个人事项主要包括:领导干部收入(true income)、房产(assets)、投资(investment),以及领导干部本人婚姻变化和配偶、子女移居国(境)外、从业情况等等。
3 出入高档会所,私人会馆Frequent visits to private clubs or expensive resorts Private clubs就是我们所说的“会所”。
近年来,一些public parks (公园)和historic sites(历史名胜)的设施被改造成了私人会所,供政府官员私下享乐,或conduct power-for-money deals(进行权钱交易)。
关于腐败的经济学分析(An Economics of Corruption)汪丁丁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浙江大学经济学院载《战略与管理》2000年12期,请勿侵权!一.引言关于‘腐败’的经济学,它的显著特点之一是它不像经济学既有的分析对象那样可以实证地度量和统计,以致实证研究机构例如“透明国际(Transparency International)”不得不采用“腐败感(perceived corruption index)”这类指标。
尽管有如此的实证研究方面的限制,腐败(不论是隐蔽的还是公开的),人们对腐败的切实感受,以及腐败对社会政治经济肌体的侵蚀,仍然是最受公众关注的社会科学研究题目之一。
因此,对腐败的研究文献(主要分布于社会学、政治学、和经济学领域内)自1990年代以来迅速积累,至今已经颇有“浩如烟海”之感。
在西方传统中,‘腐败’一词来自拉丁文动词‘corruptus’,意思是“毁灭”、“破坏”。
它的希腊词根 -意味着丑陋地死去或毁灭(页191,Liddell,1889)。
不难判断,罗马人从希腊文化中借来了这一语词的负面含义,用以指称官员的违法行为。
凡是有组织的地方就必定会有腐败,希腊人和罗马人一样无法免除腐败的侵蚀。
不同的是,后者建立了大规模的帝国组织而前者从来没有机会和欲望以个人自由为代价去建立罗马式的组织。
当组织规模扩大时,权力在组织成员之间的配置可能失去均衡,权力可能迅速集中到少数成员或少数公职那里,于是腐败就成为大规模组织的生死存亡问题,它往往导致整个组织的瓦解。
其次,作为学术研究对象的‘腐败’不同于作为感受的‘腐败’。
前者要求概念的可操作性,可观测性,以及与学科其它概念定义的逻辑自恰性。
一般意义上的‘腐败’如同这一语词在汉语中的含义那样广泛,它泛指一切形式的‘腐败(有机体的分解过程)’。
即便人们已经将腐败按照它发生的领域划分为‘立法的’、‘司法的’、‘行政的’,等类别,它仍然太过宽泛。
例如,当雅典公民大会判决苏格拉底死刑时,整个雅典民主制度被指为‘腐败’,因为它违背了民主的真精神---自由。
作为经济学分析对象的‘腐败’主要涉及经济利益的非法转移。
但是这里仍然出现了众多歧义:(1)腐败是否仅仅指政府官员以公权牟取私利的行为?是否应当包括一切组织内部发生的以权谋私行为?(2)如果‘腐败’泛指一切组织内部的权力滥用,那么如何把不公正的博弈结果与腐败相区分?(3)如何界定‘权力的滥用’?在社会全体或多数成员参与下的权力是否就不会腐败?换句话说,严格符合‘程序公正’的权力运用是否可能免除腐败?(4)‘影响力’是否为一种权力?如何界定这种权力的‘滥用’?更广义地,如何界定‘话语权力’和‘文化权力’的腐败?在这篇文章里,‘腐败’仅仅指政府官员的腐败,并且这一‘腐败’被理解为在给定的监督技术和制度安排下,作为公众利益‘代理人’的政府官员的均衡行为模式。
再进一步,‘腐败’可以被定义为‘委托人利益-代理人利益’平面坐标系(即 Scitovsky graphic)所描述的代理人与委托人之间利益在均衡行为模式下互相悖反的情形。
为突出这一情形,第三节的‘简单模型’干脆把均衡行为模式放置在类似于‘效用可能性边界’的参照系下讨论。
由此而导出的对腐败的分析是对一类均衡行为的分析,在不出现‘角点解’的情况下,这一模型中没有腐败的‘有’或‘无’问题,而只有腐败的‘程度’问题。
第二节是基于个人阅读范围的文献综述。
从这里再进一步提出腐败的制度特征,从而有第三节提出的简单模型。
第四节讨论从这一模型得到的初步政策建议,包括对公务人员的‘年功-报酬’曲线的合理斜率的判断。
二.文献综述贝克尔(Bekcer,1968)关于犯罪与‘最优监督’的理论分析已经成为今天研究腐败的经典文献之一。
在那篇文章里,贝克尔给出‘腐败’作为均衡的行为模式的经济学解释:潜在犯罪分子的理性选择行为依赖于:(1)社会对犯罪的监督成本,(2)犯罪能够获得的超额利益,(3)犯罪分子预期的被抓获的风险及预期会受到的惩罚的强度。
在这些约束条件下,存在对社会而言‘最优的’惩罚强度。
贝克尔之后经济学提供的第一篇关于腐败的经典文献是安.克鲁格(Krueger,1974)的论文,在那篇文章里她提出了权力领域里的‘经济租’概念。
她分析了政府控制、关税、以及国有企业等领域里的寻租行为。
她的这篇文章把‘腐败’纳入了当时兴起的‘新政治经济学’研究范畴。
巴格瓦蒂(Bhagwati,1982)关于非生产性寻租(所谓‘DUP’活动,Direct Unproductive Profit-seeking activities)的论文是经济学关于腐败的研究的另一篇经典文献,其中作者对各种权力寻租活动加以分类,列举了寻租的主要方式,例如从事‘院外活动’以获得:(1)立法保护,(2)市场份额切割,或者(3)专有经营权或其它类型的垄断手段。
作者界定了权力寻租可能转移的资源的上限---被收买的权力为收买者带来的利润总额,从而寻租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资源配置,把相当大量的生产性资源转移到非生产领域(奢侈性消费及低效率实物馈赠)。
进入1990年代以后,部分由于前社会主义各国进入‘转型经济’---私有化与腐败的并行增长,部分由于亚洲金融危机所揭露出来的腐败,部分由于刚刚走出1980年代‘债务危机’拉丁美洲经济在融入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时暴露出来的腐败现象,总之,由于种种原因,关于‘腐败’的研究渐成‘显学’。
这一时期的文献包括了大量来自拉丁美洲各国、东南亚、中国、非洲、和欧洲北美地区的案例研究,以及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欧盟、透明国际、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等机构的研究报告。
关于这些文献,已经发表了若干篇综述文章,它们对任何关注腐败问题的读者都是宝贵的索引性文献(Lambsdorff,1999;Bardhan,1997;Ades and Di Tella,1996;Rose-Ackerman,1996;Khan,1996;Andvig,1991;以及Tansparency International Source book,2000)。
Ades and Di Tella,1997,以新的经验研究支持了克鲁格和巴格瓦蒂关于政府干预与腐败之间有密切联系的论证;另一方面,与政治学和社会学对腐败的批判立场相对,一部分经济学家从‘转型期经济私有化过程’的经验提出了“腐败改善效率论”或所谓‘生产性寻租’理论,从这一角度看,腐败开始获得一定的合理性,例如低收入官员在收取贿赂的同时提供了公共服务(参见Tullock,1996;不过一个更加‘中性’的立场参见Johnson,Kaufmann,and Schleifer,1997)。
这让人想到法律经济学家Posner(1975)的看法:腐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增强竞争的润滑剂。
来自经济学内部的对这一看法的批评包括Murphy,Schleifer,and Vishny,1993;Kurer,1993;Kaufmann, 1997;Mauro,1995,1997。
另外,张五常(1996)给出一种‘一般均衡’视角下的腐败分析,他的结论是:在腐败领域中引入竞争机制(不论是经济领域还是政治领域)是对付腐败的最佳处方。
Braguinsky,1996,关于在竞争性环境下和垄断环境下的经济增长与腐败之间的关系给出了类似的论证。
最后,经济学家提供的另一分析腐败现象的方法来自博弈论(Cadot,1987;Tirole,1996),沿着这一思路,财产权利的合理界定便成为抑制腐败的重要环节(Przeworski,and Limongi,1993)。
以上的综述表明,对作为‘均衡行为模式’的腐败的分析模型,其假设体系当中应当处理这样几个问题:(1)对腐败的监督机制是否有效,其成本与监督强度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2)容易发生腐败的权力机构的制度特征是怎样的,这些权力与什么样的经济利益相联系,以及权力被滥用的程度与权力的‘租’含量之间的关系;(3)是否存在与滥用权力相竞争的其它形式的公共服务或私人服务,这些替代品的费用与权力寻租费用的比较;(4)现行制度对权力使用者提供的保持‘廉政’的经济激励的强度在多大程度上与腐败发生的频率成反比,在多大程度上对腐败的惩罚强度与腐败发生的频率成反比;(5)在多大程度上谋求眼前利益的腐败行为与长期经济效率之间存在反比关系。
三.简单的分析模型假设存在着以公务人员为‘代理方’,以公众为‘委托方’的社会契约关系。
假设Scitovsky图形可用来刻划这一‘委托-代理’关系(见图一)。
图一:Scitovsky图形图一表示:(1)委托人利益与代理人利益当代理人谋求自身利益小于D时是一致的,当代理人谋求自身利益超过D时是悖反的;(2)存在一组代理人在公众利益与私人利益之间的无差异曲线,I;(3)均衡的代理行为发生在平面坐标系的点(C,B)处,此时代理人谋求自身利益超出公众利益所需要的程度为“C-D”,公众利益因此而发生的效率损失为“A-B”。
假设腐败行为对应于图一的‘利益关系边界’,L,的利益悖反部分。
于是各种‘生产性寻租’都不进入此处的模型分析,这里说的‘腐败’总是以损害公众利益为代价来谋求私人利益。
需要讨论的是当委托人把公众委托的权力用于私人目的时,是哪些因素决定了公众利益与私人利益之间的边际转换比率,这一比率在生产理论中就是‘MRTS’---Marginal Rate of Technological Substitution,它对应于Scitovsky图形中的利益转换边界在各个点的斜率。
事实上,这些斜率的任何一个都对应于假设存在的‘权力市场’上的一个均衡价格。
也就是说,决定利益转换比率的供求因素在代理人的利益权衡框架中都被纳入了对代理人而言的‘约束条件’范畴。
因此,为决定这一转换比率的经济学含义,首先需要讨论对‘权力服务’的需求曲线及供给曲线的特性。
由于寻租者对公众代理人掌握的权力的需求是马歇尔所谓的‘诱致性需求’,其最终需求的不是‘权力’本身。
运用马歇尔关于诱致性需求‘弹性’的四条规律不难推导出寻租者对代理人权力的需求弹性取决于下列因素:(1)对寻租者来说,代理人利用权力能够提供的服务在多大程度上是可替代的。
许多政府服务其实是可以替代的,例如宗族裁决对法庭裁决的替代,黑帮组织对警察组织的替代,社团对政府的替代。
如果某出租车公司为贿赂某法官所需请客的费用(包括‘心理’费用)超过了该公司希望胜诉的案子的价值---由肇事方赔偿出租车修理费1600元人民币,那么从代理人那里购买‘权力’是不理性的。
对权力服务的替代手段越昂贵,对权力服务的需求弹性就越小;(2)对寻租者来说,为获取私利而必须的其它方面的投入在多大程度上是可替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