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丽水龙泉介绍PPT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5.44 MB
- 文档页数:17
龙泉概况龙泉市位于浙江省西南部浙闽赣边境,东临浙江温州经济开发区,西接福建武夷山风景旅游区,是浙江省进入江西、福建的主要通道,素有“瓯婺八闽通衢”和“驿马要道、商旅咽喉”之称,是著名的青瓷之都、宝剑之邦、世界香菇生产发源地和“中华灵芝第一乡”,被誉为“处州十县好龙泉”。
全市3059平方公里,总人口28万,辖8镇8乡3个街道444个行政村。
龙泉历史悠久,文化灿烂。
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劳作生息,唐乾元二年(公元759年)置县,1990年12月撤县设市,现为浙江省历史文化名城,以青瓷文化、宝剑文化、龙文化、香菇文化和民俗文化闻名于世。
龙泉窑是中国制瓷史上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窑系,从三国两晋到清末延续了近1700年,它以敦厚玉立的造型体系,拙朴自然的釉色纹片和高雅清纯的艺术风格享誉海内外。
龙泉宝剑为春秋战国时期欧冶子在龙泉剑池湖始创,经历代大师们2600多年匠心独运的创造,形成了“坚韧锋利,刚柔并寓,寒光逼人,纹饰巧致”四大特色,被公认为剑中之魁。
今年,龙泉宝剑锻制技艺与龙泉青瓷烧制技艺双双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而且,龙泉还拥有大窑、源口等龙泉青瓷古窑址,欧冶子始创龙泉宝剑遗址剑池湖,明代廊桥安仁永和桥,浙江大学龙泉分校旧址曾家大屋等一批国家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龙泉人杰地灵,俊贤辈出。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涌现了众多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和能工巧匠。
宋代永嘉学派主要代表和集大成者叶适,思想博大精深,成为温州模式和温州精神的源头活水;南宋龙泉诗人叶绍翁的诗句“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传为千古绝唱;北宋政治家何执中,官至宰相,“虽居富贵,未尝忘贫贱时”;同知枢密院事管师仁一生为官,廉洁奉公,政绩卓著;明初章溢,辅佐朱元璋开国立业,与刘伯温等被称为“四先生”;浙江同盟会领导人徐仰山、广州起义领导人之一季步高等,则是近现代龙泉人民的杰出代表。
龙泉资源丰富,物华天宝。
境内森林茂密,森林覆盖率达78.4%,林木蓄积量1018万立方米,居浙江省之冠,素有“浙江林海”之称;丰富的毛竹资源更是“龙泉一宝”,现有笋竹两用林60万亩,是浙江省第二大竹乡。
基本情况1 地理位置龙泉市地处浙江省西南部,瓯江上游,地理位置在东径118°42′~119°25′,北纬27°69′~28°20′,东西长70.25km,南北宽70.8km,东邻云和县,南连景宁、庆元县,西与福建省浦城县毗邻,北接遂昌、松阳县,是我国南方48个重点林业县(市)之一,全市总面积3059km2,素有“瓯婺入闽通衢”、“驿马要道,商旅咽喉”之称。
2 地形地貌龙泉市地处浙闽赣边境,“九山半水半分田”是全市地貌的基本特征。
境内层峦叠嶂,东南洞宫山,西北仙霞岭两支山脉绵亘,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有730余座,黄茅尖海拔1929米,为江浙沪最高峰。
区域大地构造属华南皱褶系,境内岩石东部、西北部为侏罗系火山凝灰岩,中西部和西南部为前泥盘系变质岩,伴有中生代的岩浆侵入体。
龙泉市基本农田主要处于山间盆地,河道贯穿盆地,盆地上、下游河谷一般均为峡谷,河槽宽度较小。
盆地四周地势崎岖不平,周围山顶高出盆地350~500m左右,为剥蚀的中低山地貌,形成不发育的多级剥夷面。
龙泉处于丽水——余姚深断裂南西段北西侧,断裂构造发育,岩浆活动强烈,是个较活动地块,新构造运动时有发生。
虽然处在区域性深大断裂附近,地质构造理应比较复杂,但近期没有明显的新构造活动迹象,区域地震发生频率稀疏,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划分,区域地震峰值加速度为<0.05g,场地地震动反应该特征周期为0.35s。
3 区域地质龙泉地下水按地质地貌条件可分为两种类型,即高阶地坡残积层地下水和低阶地大溪堆积层地下水。
高阶地坡残积层地下水,通过冲击的卵石层向河流排泄,地下水位高出河水位5~6米,其水量较小。
低阶地砂卵石层中地下水水量较大,根据水文地质勘测资料,地下水位埋深0.89~2.9米,含水层厚2.9~6.3米。
地下水分为深层地下水和浅层地下水。
深层地下水埋藏较深,和大气降雨的水力联系较少,本次规划不涉及这类水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