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选举制度存在的问题

选举制度存在的问题

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完成各项议程,胜利闭幕了。我们对大会的圆满成功表示热烈祝贺。

这次会议是在我国继续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近3000名代表肩负全国人民重托,依法履行职责,认真审议并批准了政府工作报告和其他报告,通过了选举法修正案,圆满完成了会议的各项任务。会议开得民主、求实、团结、奋进。代表们聚民意、汇民智,讲大局、议大事,重实际、求实效,为做好今年各项工作,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了积极努力和贡献。

会议高度评价温家宝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代表们一致认为,报告贯穿了推动科学发展这个根本、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这条主线、推进改革创新这个关键、着力改善民生这个重点,是一个求真务实、开拓进取、凝聚力量、提振信心的报告。

会议充分肯定了全国人大常委会一年来的工作。代表们一致认为,过去一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高举伟大旗帜、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科学发展、推动依法治国,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紧紧抓住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依法行使职权,积极开展工作,立法工作取得新进展,监督工作取得新成效,代表工作迈上新台阶,自身建设开创新局面,有力保障了各项事业的顺利发展。

选举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重要内容,修改选举法是我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这次大会通过了选举法修正案,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这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举措,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能够更好地体现人人平等、地区平等和民族平等的原则,有利于充分调动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统筹城乡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有利

于进一步扩大人民民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选举法的修改,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发展,是我国人权事业的重大进步。

今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也是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继续迈进的重要一年。新形势新情况对人大工作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这就是,进一步提高立法质量,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如期形成;进一步增强监督实效,着力推动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进一步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联系,保证人大代表依法履职。人大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人大工作任务也越来越繁重,只有加倍努力、奋发工作,更好地行使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权,才能不辱使命,不负重托,圆满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历史任务。

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途径和最高实现形式。坚持好、完善好、发展好这一根本政治制度,才能更好地将各族人民团结起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创造性,集中力量,成就大事。面对复杂多变的发展环境,面对前进道路上的机遇与挑战,需要充分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独特优势和重要作用,把思想统一起来,把力量凝聚起来,同心同德,群策群力,激励奋发的勇气,坚定必胜的信念,把各项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我们的目标催人奋进,我们的使命神圣光荣。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进取,奋发有为,扎实工作,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奏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乐章。

选举制度存在的问题

Array 2009-10-26 21:49:44 阅读276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第一,直接选举的范围相对狭小

我国法律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区的市、自治州的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下一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不设区的市、市辖区、县、自治县、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选民直接选举"。因此,我国地级市及其以上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通过间接选举方式产生,直接选举仅限于县级及其以下的人大代表选举。也就是说,人们只能直选村长和县乡人大代表。

真正行使投票权的是经选民直接选举产生的县级人大代表,但他们未必比普通民众更熟悉候选人的具体情况,也未必充分了解民意,往往仅凭个人好恶或囿于朋友面子行事,这导致了由他们所选举产生的上一级人大代表并非真正代表民意的代表,而仅仅是徒有人大代表的虚名。公民只有在管理自身事务中学会了民主参与、民主管理、民主决策及民主监督的方法,适应民主的生活习惯后,高层次、大范围的民主才

更具实践和民情基础。

第二,人大代表的选举存在非法操作、行政干预等违法、违规现象

在我国,候选人目前主要由党组织和上级机关提名,代表名额有计划地分配,直接由谁当代表,谁不当代表都是事先计划好的。另外,提名候选人时,有关党组织和上级机关单方面追求形式的"广泛"性,把一些缺乏参政、议政能力的人士"选进"人大,如这个选区要选一个女性,那个选区要选一个民主党派人士;这个选区要选一个年轻的代表,那个选区要选一个年老的代表。这类代表在开会时往往成为"哑巴代表"、"观风代表"或"举手代表",未能适应人大代表的角色。他们应当明确自己所扮演的是一种社会角色,即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

为期望,是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

大多数选民在选举代表时,都不了解候选人的状况,只能通过介绍材料来判断代表候选人的基本素质和参政能力,而所提供的代表候选人的介绍材料,仅限于其最简单的经历,如文化程度、从事职业、担任职务、奖惩情况,这些客观、乏味的情况无助于选民判断代表候选人的参政意识、能力,结果许多选民往往随便画圈了事,随便选几个人而已,无形中浪费了手中的选举权。

在选举过程中,有些领导人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选民意志之上,对选举过程进行干预,造成了直接选举的权威性下降,阻碍了民主的发展。"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主流的方式几乎完全根据选举来界定民主。民主被看成是构造权威并使其负责的一种手段……选举是民主的本质。"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中指出,美国的地方分权制度直接产生了民主的诉求,培养了乡镇民主自治的精神,它像一所学校训练公民如何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这种培养和训练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在小事情都没有学会使用民主的老百姓怎么能在大事情上运用民主?""人民插手公共事务,往往会把事情搞得很糟。但是,不扩大人民的思想境界,

不让人民摆脱陈规旧套,他们就参与不了公共事务。

选举中暗箱操作、拉票、贿选等问题在基层人大选举中层出不穷,选票明码标价、请客送礼、空头许诺甚至雇佣具有****性质的势力帮忙已大量出现。这些违法、违规行为不符合政治文明的本质要求,最终影

响了人大作用的发挥。

第三,选举缺乏合理的竞争机制

选举的一个基本问题是:"在竞选候选人中究竟是否存在积极的竞争。民主的国家可能有这样的为公职而进行的竞争,但在不民主的政权下就不可能有这样的竞争。"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国曾搞过一段竞选,但由于后来出现了"自由化"的倾向,竞选就不复存在了,这无形中就剥夺了公民的选举权。选举权是一项

政治权利,政治权利是历史和道德的产物,在公民社会中,个人被授权享有的权利依赖于这一社会的政治制度的公正和实践。现行的《选举法》对候选人的介绍规定为:"选举委员会或者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应当向选民或者代表介绍代表候选人的情况。推荐代表候选人的政党、人民团体和选民、代表可以在选民小组或者代表小组会议上介绍所推荐的代表候选人的情况。选举委员会可以组织代表候选人与选民见面,回答选民的问题。"如此,候选人只能以法律规定的几种方式介绍自己。因而,我国法律实质上是不提倡实行竞选的。这就使得选举过程中代表候选人和选民或原选举单位之间的信息交流不充分,选举几乎演变成一种完成组织意图、程式化的选举表演,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选举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第四,差额选举有时褪变为等额选举

《地方组织法》规定:"人民政府正职领导人员的候选人数一般应多一人,进行差额选举;如果提名的候选人只有一人,也可以等额选举。"但在实践中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倾向于搞等额选举,认为等额选举保险,正职领导人员普遍搞等额选举,副职领导人也想方设法搞等额选举。二是对差额选举缺乏信心。提起差额选举,有些人怕主席团提名的候选人落选了,不好向上面交待;有些人怕差额选举提名候选人多了,要搞预选,麻烦;有些人怕差额选举票数分散,无法达到法定票数,选举难以一次成功。总而言之,是担

心差额选举出力不讨好。

第五,有关选举诉讼的法律、法规不健全

现行《选举法》《行政诉讼法》《民事诉讼法》以及其他关于选举诉讼问题的法律法规不够全面,表现在:对选举诉讼的范围规定过于狭小,只规定了选民资格案件的申诉、起诉、审理程序和破坏选举的犯罪案件,对于诸如选区划分、候选人提名、选民投票、当选计票等纠纷和违法行为,则无明确的规定;而关于选举违法行为及制裁,则规定得过于概括,缺乏具体的程序性规定,制裁手段以及责任承担方式也过

于简单,法律的权威得不到保障。

有0人推荐

阅读(276)| 评论(0)| 引用(0) |举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