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养》教学设计知识讲解
- 格式:doc
- 大小:22.00 KB
- 文档页数:6
初中语文《论教养》经典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准确运用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型。
(1)能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2)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论点进行思考和论述。
1.1.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分析课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讨论和思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教养的重视和认识。
(2)培养学生的自我反省和自我提升的意识。
1.2 教学内容本章主要教学内容是介绍课文《论教养》的基本信息和作者背景,并让学生通过阅读和分析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第二章:教学步骤与方法2.1 教学步骤2.1.1 导入:(1)利用图片或故事引导学生对教养的思考。
(2)介绍课文《论教养》的基本信息和作者背景。
2.1.2 阅读理解:(1)让学生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2)通过问题讨论和回答,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2.1.3 分析与讨论:(1)分析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型。
(2)讨论课文中的论点,并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论点进行思考和论述。
2.1.4 总结与反思:(1)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2)让学生反思自己在教养方面的优点和不足,并提出自我提升的计划。
2.2 教学方法2.2.1 阅读理解: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2.2.2 分析与讨论: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2.2.3 总结与反思:采用自我反思法,培养学生的自我提升意识。
第三章:教学评价与反馈3.1 教学评价(1)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
(2)阅读理解测试:通过测试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3)自我反思报告:评价学生的自我反思和自我提升的意识。
3.2 教学反馈根据教学评价的结果,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法和提高学习效果。
鼓励学生积极提问和参与课堂讨论,提高课堂氛围和学习效果。
初中语文《论教养》经典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课文《论教养》。
(2)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结构。
(3)分析作者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学会欣赏和评价文学作品,培养审美情趣。
(3)学会运用课文中的观点,解决实际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2)培养学生谦虚有礼、注重教养的良好品质。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课文《论教养》的朗读与理解。
2. 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结构。
3. 作者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式结构。
2. 作者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2)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重点词语和句式结构。
3. 合作学习(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难点问题,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协作。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共同解决问题。
4. 探究学习(1)引导学生分析作者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2)让学生联系实际,运用课文中的观点,解决实际问题。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论教养》。
2. 结合课文内容,总结作者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3. 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教养的理解。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朗读展示:让学生朗读课文,评价其语音、语调和表达准确性。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其对课文知识的巩固程度。
七、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设定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学习兴趣。
教学设计新2024秋季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论教养》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语言建构与运用: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并概括《论教养》一文的主要观点,掌握文中关于教养定义的表述及具体表现,学会运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教养观念。
2.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文本分析,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使其能够深入理解教养的内涵,并思考教养在个人成长和社会交往中的重要性。
3.审美鉴赏与创造:引导学生欣赏文章中的语言美和思想美,体会教养所展现的人格魅力,鼓励学生结合个人经历创作短文,表达对教养的理解和追求。
4.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并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关于教养的思想精髓,增强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促进个人品德修养的提升。
二、教学重点•理解“教养”的概念及其在个人行为和社会交往中的体现。
•分析文章中关于教养的具体论述,把握作者的观点和论证方法。
三、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将“教养”的概念与自身实际相结合,形成正确的教养观念和行为习惯。
•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和创造性表达能力,使其能够用生动的语言阐述对教养的理解。
四、教学资源•《论教养》课文文本及相关注释。
•多媒体课件,包括图片、视频等辅助材料,展示不同情境下教养的表现。
•预习任务单,要求学生提前阅读课文并思考相关问题。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文章背景、作者及文章大意。
•讨论法:组织学生围绕“教养”的主题进行讨论,分享个人见解。
•情境模拟法:通过模拟不同社交场景,让学生体验教养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读写结合法: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写作练习,表达对教养的理解和追求。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故事导入:讲述一个关于教养的小故事,如公共场合的礼貌行为、对他人的尊重与关怀等,引发学生对教养重要性的思考。
•提问引导:提问学生:“你认为什么是教养?教养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具体表现?”引导学生进入新课学习。
(二)新课教学1.初读感知:•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标注生词难句,初步了解文章大意。
《论教养》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文章中的核心观点,认识到教养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分析、概括、推理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思辨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重点词汇解析:解释文中出现的重点词汇,帮助学生理解文章。
3. 观点分析:引导学生分析作者提出的关于教养的观点,并阐述自己的看法。
4. 案例讨论:让学生结合课文中的案例,分析教养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教养的重要性。
2.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3. 重点词汇解析:讲解文中重点词汇,帮助学生理解文章。
4. 观点分析:引导学生分析作者提出的观点,并阐述自己的看法。
5. 案例讨论:让学生结合课文中的案例,分析教养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6.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主要观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观点阐述:评估学生在分析作者观点和阐述自己看法时的逻辑性和准确性。
3. 案例分析:评估学生在分析案例时的思考深度和观点独到性。
五、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论教养》原文。
2. 相关资料:关于教养的其他文章或研究报告。
3. 投影仪:用于展示课文文本和相关资料。
4. 教学课件:用于辅助讲解课文内容和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六、教学策略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
2. 案例分析法:利用课文中的案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教养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3. 小组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他们分享观点,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七、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教养的重要性。
2.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3. 重点词汇解析:讲解文中重点词汇,帮助学生理解文章。
4. 观点分析:引导学生分析作者提出的观点,并阐述自己的看法。
《论教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梳理文章的论证思路。
2.学习本文正反论证相结合的论证方法,体会其作用。
3.品味文章准确、严谨的语言风格,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
4.认识教养的重要性,培养良好的教养,做一个有教养的人。
【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1)梳理文章的论证思路,把握作者的观点。
(2)学习本文正反论证相结合的论证方法。
2.教学难点:(1)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体会文章的语言风格。
(2)引导学生将教养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培养良好的教养。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教师讲述故事:有一次,列宁下楼,在楼梯狭窄的过道上,正碰见一个女工端着一盆水上楼。
那女工一看是列宁,就要退回去给让路。
列宁阻止她说:“不必这样,你端着东西已走了半截,而我现在空手,请你先过去吧!” 他把“请” 字说得很响亮,很亲切。
然后自己紧靠着墙,让女工上楼了,他才下楼。
2.教师提问:同学们,从这个故事中,你们能看出列宁具有怎样的品质?3.学生回答:列宁具有尊重他人、有礼貌的品质,他很有教养。
4.教师引导:那么,什么是教养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利哈乔夫的《论教养》,看看作者是如何论述这个问题的。
二、作者简介1.介绍作者德米特里・利哈乔夫的相关信息:德米特里・利哈乔夫,(1906—1999),是 20 世纪俄罗斯著名的知识分子之一,政治家、作家、文艺理论家。
长期从事古代俄罗斯文学和文化研究。
著作有《善与美书简》《思考俄罗斯》《俄罗斯文化》等。
他被誉为“俄罗斯知识分子的良心”“俄罗斯民族的良心”,被俄罗斯前总统叶利钦称为“是唯一没有污点的人”。
作为文化大师,他把他的一生都献给了他的祖国,成为 20 世纪俄罗斯的知识象征。
2.教师提问:从作者的简介中,你们能感受到他是一个怎样的人?3.学生回答:明确:作者是一个有学问、有思想、有责任感的人,他对俄罗斯的文化和民族有着重要的贡献。
三、字词积累1.出示本课的生字词:贸然(mào)涵养(hán)恪守(kè)自持(chí)汲取(jí)遵循(zūn)箴言(zhēn)彬彬有礼(bīn)大发雷霆(tíng)随心所欲(yù)一意孤行(xíng)自吹自擂(léi)矫揉造作(jiǎo róu)附庸风雅(yōng)忸怩作态(niǔ ní)随机应变(yìng)2.教师带领学生朗读生字词,纠正读音。
公开课《论教养》完整版课件一、教学内容1. 教养的定义与内涵:分析教养的含义,探讨教养在个人成长和社会交往中的重要性。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教养的定义和内涵,认识到教养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3.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教养问题,学会从多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教养的内涵及其在生活中的具体表现。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笔记本、教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一个实际生活中的教养案例,引发学生对教养的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教养的定义和内涵,引导学生认识到教养的重要性。
3. 课堂讲解:a. 通过PPT展示,讲解教养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表现。
b. 举例说明,阐述培养良好教养的方法。
4. 随堂练习:设计一些关于教养的情景题,让学生分析并给出解决方案。
5. 例题讲解:分析一个典型的教养问题,讲解解题思路和技巧。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生活中遇到的教养问题,分享经验和心得。
六、板书设计1. 教养的定义与内涵2. 教养的表现与培养a. 生活中的具体表现b. 培养良好教养的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课堂所学,分析自己生活中的教养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a. 问题:在公共场所乱扔垃圾。
b. 解决方案:加强自身修养,养成垃圾分类、不乱扔垃圾的好习惯。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讨论、练习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对教养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但课堂时间有限,部分学生对教养的理解可能还不够深入。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关注教养方面的书籍、文章,提高自己的教养素养。
同时,组织一些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养水平。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养的定义与内涵2. 教养的表现与培养3.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养的定义与内涵1. 教养的含义:教养是指个体在道德、礼仪、知识、能力等方面的修养和培养。
《论教养》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论教养》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论教养》,使学生了解什么是教养,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和要求,并通过思辨探究,形成自己的价值观。
2.培养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团队合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教学内容:《论教养》全文阅读和理解。
2.学习重点:教养的概念、教养的要求和教育方法。
3.学习难点:如何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自主创新能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通过展示一些优秀人物的事迹,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教养,并引发学生对教养的重要性的讨论。
2.概念解释(20分钟)向学生介绍教养的概念,并引导学生思考教养的内涵和外延。
3.教材解读(40分钟)分组阅读《论教养》全文,每个小组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悟,撰写简要总结和主要观点,并进行小组间的分享和讨论。
4.个人思考(20分钟)学生个人进行思考和写作,回答以下问题:a.你认为现实生活中有哪些具有教养的人和事?请简要描述。
b.在你看来,教养的核心是什么?应该如何培养自己的教养?5.展示和分享(30分钟)学生依次展示自己的思考和写作成果,并进行同学间的交流和互动。
教师提供指导和点评,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进一步完善自己的观点。
6.总结(10分钟)教师对全文进行总结和归纳,提出一些值得学生进一步思考的问题,并鼓励学生继续关注教养的话题,并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和理念。
四、教学评估1.参与度评估: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个人思考和展示分享环节的参与和表现情况。
2.写作评估:根据学生的个人思考和写作成果,评估学生对教养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反思本次教学设计通过激发学生对教养的兴趣,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以达到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自主创新能力的目标。
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和展示交流的方式,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和语言表达能力。
可以通过提供更多的实例和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进一步提高学生对教养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论教养》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本文的论证思路、论证方法,理解教养的内涵及教养对于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2.理解本文的语言风格,揣摩重要词语的含义。
【教学重点】:学习作者运用生活中的实例进行论证观点及立驳相结合的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作者对有教养的论述,弄清有教养在生活中的具体表现,培养做有教养的人的意识。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养,是表现在行为方式中的道德修养状况,是社会影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个人修养的结果。
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关于“教养”,中国古时《三字经》就提到了,指的是人从小就应该习得的一种规矩,待人接物处事时的一种敬重态度。
今天我们学习利哈乔夫的《论教养》,进一步理解教养的核心内涵以及学习如何做一个有教养的人。
【教学提示】设计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关注,为学生更好地学习本文奠定基础。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初读课文,理清层次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朗读指导:抓住议论性的句子,把握作者的观点,理解观点和材料之间的关系。
2.小组讨论。
给课文划分层次,理清作者思路,理解议论文结构的一般特点。
明确:第一部分(1—2):开门见山,引入论题——良好的教养。
第二部分(3—12):把有无教养的表现进行对比,指出教养的思想核心是尊重他人。
第三部分(13—17):剖析优雅风度,指出一切优雅风度的基础其实是一种关照态度。
第四部分(18):总结全文,点明我们必须以尊重的态度对待别人。
目标导学二:再读课文,理解内容和段落之间的关系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把握段落之间的关系,句子的含义,本文的语言风格。
1.细读1—2段,思考第1段有什么作用。
明确:直接引入论题——教养,用递进复句强调,“良好的教养”的养成更主要的是“得之于自身”,为下文的论述张本。
2.速读3—12段,思考以下问题。
(1)第3段有什么作用?明确: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2)说一说第4段与5—10段之间的关系。
明确:总说与分说的关系。
《论教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教养的真正内涵,明确有教养的表现和重要性。
2、学习本文通过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来阐述观点。
3、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行为,培养良好的教养,做一个有教养的人。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教养的本质,掌握有教养的表现。
(2)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体会其作用。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将教养的理念落实到日常生活中,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提问法、朗读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评价一个人有没有教养。
那么,到底什么是教养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利哈乔夫的《论教养》,探寻教养的真谛。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圈画出文中的生字词,借助工具书解决。
2、思考: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如何展开论述的?(三)精读课文,深入探究1、作者认为教养首先体现在哪里?明确:一个有教养的人,必定从心里愿意尊重别人,也善于尊重别人。
2、文中列举了哪些有教养和无教养的表现?(1)有教养的表现:如“一个有教养的人,必定从心里愿意尊重别人,也善于尊重别人”“无论何时何地,他的行为举止都保持一致——无论是在家里、在学校、在研究所、在供职的单位,还是在商场,或者在公共汽车上,他都始终如一,稳重随和”。
(2)无教养的表现:如“假如一个人已经进入成年,仍把接受父母的关爱看作理所当然的事情,与此同时却看不到父母也需要关爱和帮助,那么同样不能说他是个有教养的人”“有一些人,他们在社会上甚至可以称得上是德高望重,可是在自己的亲人面前,却毫无顾忌地大发雷霆,让亲人饱尝痛苦”。
3、作者在论述过程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1)举例论证。
如“假如一个人已经进入成年,仍把接受父母的关爱看作理所当然的事情,与此同时却看不到父母也需要关爱和帮助,那么同样不能说他是个有教养的人”,通过具体的事例,使论述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2)对比论证。
论教养教学设计(含五篇)第一篇:论教养教学设计“教养”很具体,因为它总是体现在言谈举止的细节中;“教养”也很深刻,因为它折射出一个人对自己和他人乃至对社会和自然的态度。
《论教养》作为一篇写给青少年的“书简”,透过众多“有教养”及“无教养”的现象,探究“真正的教养”和“优雅风度”的本质,深入浅出,富有现实意义。
1.理解文章内容,明确作者的观点。
2.理解教养的真正内涵。
3.通过讨论、合作探究,归纳本文的中心论点,掌握本文所采用的论证方法。
4.联系实际,谈谈怎样才能做一个有教养的人。
一、新课导入播放社会上一些不文明现象的视频。
(画面:公共场合大喊大叫,随地乱扔垃圾,影院里看电影把脚跷到前排的座椅上,从公共花圃中剪折花朵……)在播放的过程中,我看到有的同学已皱起了眉头。
视频中出现的这些不文明的现象,你在生活中可能也遇到过。
这些现象比较令人反感,而做出这些行为的人也会让人觉得缺乏教养。
那什么样的人才是有教养的人呢?怎样做才是有教养呢?通过今天的这堂课,我们就能找到答案。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朗读课文,圈点课文的生字词。
恪守(kè)箴言(zhēn)自吹自擂(léi)允诺(yǔn)妨碍(ài)矫揉造作(jiǎo)愚蠢(chǔn)尴尬(gān)絮絮叨叨(dāo)积淀(diàn)谚语(yàn)大发雷霆(tíng)2.理解课文的重点词语。
贸然:轻率地,不加考虑地。
彬彬:文雅的样子。
涵养:本文中指能控制情绪的功夫;修养。
恪守:严格遵守。
矫揉造作:形容过分做作,极不自然。
矫,把弯的弄直。
揉,把直的弄弯。
附庸风雅:为了装点门面而结交文人,参加有关文化活动。
箴言:劝诫的话。
箴,劝告、劝诫。
絮絮叨叨:形容说话啰唆、唠叨。
疲惫不堪:形容非常疲乏。
堪,能忍受。
随机应变:随着情况的变化灵活机动地应付。
3.作者链接。
德米特里·谢尔盖耶维奇·利哈乔夫(1906-1999)是20世纪苏联著名的知识分子之一,政治家、作家、文艺理论家和基督教活动家。
【导语】《论教养》⼀⽂通过列举众多“有教养”及“⽆教养”的现象,深⼊浅出地探究“真正的教养”和“优雅风度”的本质,启发我们思考教养的真谛,⾃觉做⼀个有教养的⼈。
以下是⽆忧考为⼤家精⼼整理的内容,欢迎⼤家阅读。
1.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第⼋课《论教养》教案 【教学⽬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词语,读准字⾳,记清字形,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理解观点和⽀撑观点的材料之间、中⼼论点和分论点之间的关系。
3.培养独⽴阅读、认真探究、积极讨论的能⼒。
过程与⽅法 1.在快速⾼效的默读中,把握⽂章的结构,理解⽂章的思路,了解议论⽂中常⽤的道理论证、举例论证的⽅法。
2.体会本⽂语⾔严谨平和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创造性思维在实际⽣活中的重⼤意义,⿎励学⽣争做⼀个具有创造精神和创造⼒的⼈。
【教学重难点】 1.掌握本⽂紧扣中⼼逐层展开论述的论证思路以及运⽤事实论证的⽅法。
2.理解观点和⽀撑观点的材料之间的关系。
3.理解“发挥创造⼒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知识”这⼀句话的含意。
4.品味设问句的表达效果。
【教学⼯具】 教学PPT,朗读⾳频 【教学⽅法】 1.情境教学法。
2.互动探究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课时 ⼀、趣味导⼊ 同学们,⼀张⽩纸有四个⾓,假如你把它剪掉⼀个,它还有⼏个⾓?(3个、5个……这取决于剪的⽅法,可能是沿对⾓线剪,可能是只剪⼀个⼩⾓,也可能是弯曲着⼀个⾓剪……)可见,⽣活中事物的正确答案不⽌⼀个,正如苏东坡的诗句所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低各不同。
”每⼀种事物从不同的⾓度去观察、思考,结论也各不相同,这就需要我们具有创造性思维。
今天我们⼀起来学习⼀篇讲述这个道理的课⽂——《谈创造性思维》。
⼆、知识卡⽚ 1.作者档案 罗迦·费·因格,1948年⽣,美国实业家、学者、创造学家。
发表过《踢醒沉睡之⼼》《当头棒喝》等著作。
“真正快乐的⼈们是⼉童和富有创造性的那⼀部分⼈”是他的名⾔。
初中语文《论教养》教案教案:《论教养》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论教养》这篇文章,使学生了解教育的重要性和方式方法,提高对教育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2.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分析力和思考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观点,培养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教学难点:通过对文章的分析和思考,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对教育的看法,并通过写作表达出来。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Warming-up通过提问学生,调动学生对教育主题的兴趣,例如:你觉得好的教育是怎样的?你遇到过什么好老师?2. Pre-reading教师出示《论教养》的标题,让学生讨论、猜测文章的内容和观点。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教养?”、“你觉得教养的重要性是什么?”等问题。
3. While-reading让学生预读文章,并给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进行思考:a.文章主要谈论的是什么?4. Post-reading让学生就前面提到的问题进行讨论,并和全班分享自己的观点。
第二课时:1. Review2. Language focus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例如:教育、教养、待人接物等,并引导学生进行语法分析和词义理解。
3. Task-based activity分组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就以下问题展开讨论:a.你认为什么样的教养方式更好?为什么?b.你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什么?c.你认为教育应该关注什么方面?4. Presentation让学生分组展示自己的讨论结果,其他同学进行评价和补充。
第三课时:1. Writing practice教师要求学生根据之前的讨论内容,以《论教养》为标题,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对教育和教养的理解、认识和看法。
2. Peer review让学生互相交换作文,进行互评和修改,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
《论教养》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3)掌握课文的主要观点和论证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2)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3)通过写作练习,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尊重教育的态度;(2)引导学生认识到教养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价值观;(3)激发学生自我修养,努力提升自身素质。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课文的理解和背诵;(2)掌握课文的主要观点和论证方法。
难点:(1)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2)如何正确地运用课文中的观点进行论证。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和作者;(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2)学生通过思考题目,巩固对课文的理解。
3.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2)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2)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观点进行论证。
5. 写作练习:(2)教师批改作业,给予评价和建议。
四、课后作业:1. 背诵课文;2. 完成课后练习题;五、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2.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3. 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运用能力;4. 学生价值观的树立和自我修养的提升。
六、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论教养》;2. 相关背景资料;3. 课件PPT;4. 视频资料(如果有的话);5. 作业模板和评价标准。
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对课文中的重点内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2. 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3. 写作练习:通过写作训练,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考能力;4. 案例分析:如果可能,可以引入一些实际案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课文中的观点。
初中语文《论教养》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3)分析课文中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文学,喜欢阅读的好习惯。
(2)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注重个人修养。
二、教学重点1. 课文重点词语和句式的解析。
2. 课文中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深层次含义。
2. 如何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和团队协作精神。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解析重点词语和句式。
2.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4. 案例分析法:分析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课文作者及作品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3. 讲解课文:讲解课文内容,解析重点词语和句式。
4.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5. 案例分析:分析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7. 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后作业评价: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价:评估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团队协作等方面。
七、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准备《论教养》的文本材料,确保课文内容的准确性。
2. 多媒体教学设备:电脑、投影仪等,用于展示课文内容、案例分析等。
《论教养》教案一、教学目标1.把握作者观点,思考“教养”的真正含义,能够领悟怎么样做一个有教养的人。
2.体会本文观察细致、事例生动、说理深刻明晰、行文自然晓畅的特点。
3.联系生活中的正反实例进一步理解“教养”对为人处世的重要性。二、教学重难点1.体会本文观察细致、事例生动、说理深刻明晰、行文自然晓畅的特点。
2.联系生活中的正反实例进一步理解“教养”对为人处世的重要性。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导入语一个人的高贵不在能力,在于骨子里的教养。
在《傅雷家书》中,傅雷一直教育儿子要注意生活中的习惯和礼节。
例如:到别人家中,要脱下围巾,以示礼貌;见到师长或老年人,“手要垂直,人要立直”,以表敬重。
在他看来,一个人真正的高贵,不在于声名的大小,财富的多少,能力的好坏,而在于内心的教养与修为。
那么,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有教养的人呢?获得教养的途径又有哪些呢?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利哈乔夫的《论教养》一文,一同探讨什么是真正的教养。2.作者简介利哈乔夫(1906—1999),全名德米特里.利哈乔夫,前苏联学者、作家。
他把一生都奉献给了祖国,成为20世纪俄罗斯的知识象征,被誉为“俄罗斯知识分子的良心”“俄罗斯民族的良心”代表作有《俄罗斯思考》《善与美书简》等。3.文体解读议论文,又叫说理文,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主张的常用文体。
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常见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议论文的常见结构是提出论点——分析论点——得出结论。
(二)整体感知,理清层次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一个有教养的人,必定从心里愿意尊重别人,也善于尊重别人。
2.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中心论点的?预设:第一部分:(1)开门见山,引出论题,分析良好的教养来自哪里。
第二部分:(2-12)分析讨论真正的教养的表现。
第一层:(2-10)从反面展开论述,列举“无教养”的种种表现。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9 论教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掌握“恪守、箴言、矫揉造作、附庸风雅”等易考词语,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2.体会本文观察细致、事例生动、说理深刻明晰、行文自然晓畅的特点。
(重点)3.联系生活中的正反实例进一步体会“教养”对为人处世的重要性。
(难点)4.理解“教养”的真正含义,领悟怎样做一个有教养的人。
(重点)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播放视频:教养在细节2.经常听见有人在骂:“你真是没教养!”那么,教养是什么呢?教养来自哪里?体现在哪里?教养,离我们有多远呢?教养和礼貌、教养和风度之间存在什么样的联系?今天,我们就走进利哈乔夫的《论教养》,去一探究竟。
二、自主学习1.作者简介利哈乔夫(1906—1999),全名德米特里·谢尔盖耶维奇·利哈乔夫,苏联学者、作家,被誉为“俄罗斯知识分子的良心”。
他长期从事古代俄罗斯文学和文化研究,关心青少年教育,代表作有《善与美书简》。
书中有四十七封信,论述心灵美、行为美、自然美与艺术美,文笔亲切、平易、生动,深入浅出,联系生活阐述哲理,耐人寻味。
2.文体知识说理散文是散文的一种,是既有形散神聚的散文特点,又有一定议论说理特色的散文形式。
说理散文往往拥有一个或多个中心思想,以抒情、记叙、议论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某个观点,一般都会阐述一个道理,也有人叫它哲理散文。
特点:理中含情,情中有理,意蕴深广,给人以哲理的启示和情感的熏陶。
在艺术上,多用象征思维、联想思维、情感思维等。
3.字词积累PPT7-11贸然:轻率地,不加考虑地。
彬彬有礼:形容文雅、有礼貌的样子。
恪守:严格遵守。
矫揉造作:形容过分做作,极不自然。
附庸风雅:为了装点门面而结交文人,参加有关文化活动。
絮絮叨叨:形容说话啰嗦,唠叨。
一意孤行:指不接受别人的劝告,顽固地按照自己的主观想法去做。
自吹自擂:自己吹喇叭,自己打鼓。
比喻自我吹嘘。
扭捏作态:形容言语举止不大方、不爽快。
随机应变:比喻自然随着情况的变化灵活机智地应付。
《论教养》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贸然、疲惫不堪、自持”等字词的音形义。
2.通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
1.理顺文章的论证思路。
理解什么是真正的教养和优雅风度。
2.理解本文使用的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明确作者的观点,学会做一个真正有教养和优雅风度的人。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顺文章的论证思路。
教学难点
理解本文使用的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的作用。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大家都知道,有教养是一件很重要的事。
不过,每个人对教养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
那么,在著名作家和文艺理论家德米特里·利哈
乔夫的眼里,怎样才能算是有教养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论教养》这篇文章,探索这个问题的答案。
(二)自主预习
1、背景资料
德米特里·利哈乔夫(1906-1999),是20世前苏联著名的知识分子之一,政治家、作家、文艺理论家和基督教活动家。
他生于圣彼得堡,目睹了十月革命。
17岁时进大学学习人类学与语言学。
1938年,入列宁格勒的俄罗斯文学研究所。
参加过惨烈的列宁格勒保卫战。
从1946-1953年,在列宁格勒大学任教授。
1971年,被推举为苏联科学院(现俄罗斯科学院)院士。
1986年,他开始重新寻找基督教和俄罗斯文化之根。
苏联解体后其地位相当于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
作为文化大师,他把他的一生都献给了他的祖国,成为20世纪俄罗斯的知识象征。
2、检查预习
(1)订正字音
贸然(mào)疲惫不堪(kān)大发雷霆(tíng)
涵养(hán)恕我直言(shù)自吹自擂(lěi)
恪守(kè)允诺(nuò)自持(chí)汲取(jí)
矫揉造作(jiāo)扭捏(niē)箴言(zhēn)
嚼(jué)絮絮叨叨(xù)尴尬(gān)
原处(chù)教书(jiāo)困难(nán)
处境(chǔ)教养(jiào)灾难(nàn)
(2)词语释义
漠不关心:态度冷淡,毫不关心。
漠:冷淡。
随心所欲:随着自己的意思,想要干什么就干什么。
随,任凭;欲,想要。
一意孤行:指不接受别人的劝告,顽固地按照自己的主观想法去做。
自吹自擂:自己吹喇叭,自己打鼓。
比喻自我吹嘘。
擂,打鼓。
矫揉造作:形容过分做作、极不自然。
矫,把弯的弄直。
揉,把直的弄弯。
附庸风雅:为了装点门面交结文人,参加有关的文化活动。
随机应变:随着情况的变化灵活机动地应付。
机,时机,形势。
(三)合作探究
整体感知
1、本文的主旨是什么?
答案示例:本文透过众多“有教养”及“无教养”的现象,对众多事例进行了比较、分析,自然而然地得出自己的结论,探究“真正的教养”和“优雅风度”的本质。
2、这篇文章的论证思路是怎样的?
答案示例:第一部分(1、2段):开门见山,引入论题。
第二部分(3-12段):先谈“无教养”的例子,再谈“有教养”的表现,论说什么是“有教养”。
第三部分(13-18段):通过列举事例和现象,论证什么是“优雅风度”。
研读分析
1、突破重难
(1)第5-10段主要论述了什么?这几段的论述有什么共同点?
答案示例:第5-10段主要从反方面论述了没有教养的表现。
这几段的论述都是先假设一个人在外面的表现彬彬有礼,但是在家里却表现的不尊重家人。
在对比中反映了一个人怎样才算有教养。
(2)作者在论说“风度”时的论证思路是怎样的?
答案示例:首先由谈论“风度”的书籍谈起,提出待人接物的问题,然后批驳错误的观点。
接着解说风度的缘起。
接着列举有风度的现象,论述优雅风度遵循的准则。
最后得出结论::必须以尊重的态度对待别人,才能保持优雅的举止。
(3)举例说明本文主要的论证方法。
答案示例:①举例论证。
本文的5—10段,17段都进行了集中举例论述。
5—10段集中列举了无教养的例子,17段集中列举了优雅风度的具体表现。
这些例子都鲜活地证明了怎样才是真正的教养和优雅的风度。
②对比论证。
本文多处使用了对比论证方法。
5—10段每一段都是通过假设、对比,列举了没有教养的表现,体现了没有教养的具体指向。
第二部分的两层也是前一层为先谈“无教养”的例子,再谈“有教养”的表现,这样对比起来,更能体现真正的教养。
2、写法探究
这篇文章的写作特色有哪些?
答案示例:(1)行文活泼、灵动,思路清晰。
本文从讨论教养本身,到剖析教养的重要表现——“优雅风度”,其中贯穿着作者的基本见解:教养的本质是尊重。
作为一片写给青少年的“书简”,文中有探讨问题的逻辑和推论,又有大量生动的事例,加上精辟的观点和格言式的句子,引人深思,值得反复咀嚼、品味。
(2)方法多样,论证有力。
举例论证:本文的5—10段,17段都进行了集中举例论述。
5—10段集中列举了无教养的例子,17段集中列举了优雅风度的具体表现。
这些例子都鲜活地证明了怎样才是真正的教养和优雅的风度。
对比论证:本文多处使用了对比论证方法。
5—10段每一段都是通过假设、对比,列举了没有教养的表现,体现了没有教养的具体指向。
第二部分的两层也是前一层为先谈“无教养”的例子,再谈“有教养”的表现,这样对比起来,更能体现真正的教养。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有教养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才能做到有教养。
相信作者的观点一定给了大家许多启示。
当然,大家对于教养一定也有许多自己的看法,课下可以继续探索讨论。
但无论如何,我们都要向作者学习,做一个有教养的人。
六、作业布置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