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铁路路基设计规范
- 格式:docx
- 大小:385.79 KB
- 文档页数:20
高速铁路设计规范(试行)-之煤合接地21综合接地21. 1 一般规定21、1、1高速铁路应设置综合接地系统。
综合接地系统由贯通地线、接地极、接地端子及 接地连接线等构成。
1、2综合接地系统应遵循等电位连接得原则。
1、3接触网带电体5M 范围以内得铁路电气设备与金属构件应接入综合接地系统。
1、4线路两侧20M 范帀以内得铁路建(构)筑物得接地装置应纳入综合接地系统。
1、5避雷针得接地应设独立接地装置,当接地装置与与贯通地线得距离小于15M 时应接 入综合接地系统,其接入点与通信、信号及其她电子设备得接地连接点得间距宜大于15M •有 困难时应大于5M 。
21、1、6综合接地系统得接地电阻不应大于1Q 、21、1、7综合接地系统应利用桥梁、隧道、接触网支柱基础结构物内得非预应力结构钢筋 作为接地钢筋21、2贯通地线、引接线及横向连接线21、2、1高速铁路应沿线路两侧分别敷设贯通地线。
21、2、2贯通地线得敷设应符合下列规楚:1、 桥梁地段得贯通地线应敷设在在梁体上线路两侧得电缆槽内,每一条贯通地线均应在梁 体端部通过接地端子与桥梁接地极连接一次。
2、 隧道地段得贯通地线应敷设在隧道内线路两侧得电缆槽内,毎一条贯通地线应毎间隔约 100M.通过接地瑞子与隧道接地极连接一次。
3、 路基地段得贯通地线应敷设在线路两侧得电缆槽下方;路堤、土质及软质岩路塹地段, 贯通地线埋在距基床底层顶而-300M-400MM 处;硬质岩路堑地段,将贯通地线埋设于路肩 电缆槽下约-200MM 得沟中,并回填细粒上。
21、2、3贯通地线截面积得选择应符合下列规立:1、 应按照远期得牵引电流讣逢。
2、 满足正常情况下流过贯通地线最大牵引回流得需要。
3、 应满足接触网短路(短路时间按不大于100MS 讣)通过瞬间大电流时热稳是得要求。
4、 应根摇不同区段牵引回流得分布情况每段合理考虑。
21、2、4贯通地线得材质应耐腐蚀。
21、2、5路基地段,对应接触网支柱得同一里程处,设贯通地线得引接线,该引接线应与贯通地 线同材质、同截而。
6 路基6、1 一般规定6、1、1 路基工程应加强地质调绘与勘探、试验工作,查明基底、路堑边坡、支挡结构基础等得岩土结构及其物理力学性质,查明不良地质情况,查明填料性质与分布等,在取得可靠地质资料得基础上开展设计。
6、1、2 路基主体工程应按土工结构物进行设计,设计使用年限应为100年。
6、1、3 基床表层得强度应能承受列车荷载得长期作用,刚度应满足列车运行时产生得弹性变形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得要求,厚度应使扩散到其底层面上得动应力不超出基床底层土得承载能力。
基床表层填料应具有较高得强度及良好得水稳性与压实性能,能够防止道砟压入基床及基床土进入道床,防止地表水侵入导致基床软化及产生翻浆冒泥、冻胀等基床病害。
6、1、4 路基填料得材质、级配、水稳性等应满足高速铁路得要求,填筑压实应符合相关标准。
6、1、5 路堤填筑前应进行现场填筑试验。
6、1、6 路基与桥台、横向结构物、隧道及路堤与路堑、有砟轨道与无砟轨道等连接处均应设置过渡段,保证刚度及变形在线路纵向得均匀变化。
6、1、7 路基工后沉降值应控制在允许范围内,地基处理措施应根据地形与地质条件、路堤高度、填料及工期等进行计算分析确定。
对路基与桥台及路基与横向结构物过渡段、地层变化较大处与不同地基处理措施连接处,应采取逐渐过渡得地基处理方法,减少不均匀沉降。
路基施工应进行系统得沉降观测,铺轨前应根据沉降观测资料进行分析评估,确定路基工后沉降满足要求后方可进行轨道铺设。
6、1、8 路基支挡加固防护工程应满足高速铁路路基安全稳定得要求,路基边坡宜采用绿色植物防护,并兼顾景观与环境保护、水土保持、节约土地等要求。
6、1、9 路基排水工程应系统规划,满足防、排水要求,并及时实施。
6、1、10 路基设计应重视防灾减灾,提高路基抵抗连续强降雨、洪水及地震等自然灾害得能力。
6、1、11 路基上得轨道及列车荷载换算土柱高度与分布宽度应符合表6、1、11得规定。
表6、1、11 轨道与列车荷载换算土柱高度及分布宽度6、1、12 车站两端正线、利用既有铁路地段、联络线、动车组走行线与养护维修列车走行线等路基设计标准按其设计最高速度确定,路基基床结构变化处应设置长度不小于10m得渐变段。
高速铁路设计规范修编路基条文说明高速铁路设计规范修编(路基)条文说明高速铁路设计规范修编(路基)条文说明6.1 一般规定6.1.1 路基工程是铁路轨下基础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列车高速、安全、舒适运行系统中的关键工程。
路基主体工程一旦破坏,维修难度高,对于运营的影响大,因此,必须按结构物设计。
详细的工程勘察是高速铁路路基设计的基础,必须高度重视。
工程实践表明,路基工程必须通过地质调绘和足够的勘探、试验工作,查明基底、路堑边坡、支挡结构基础等的岩土结构及其物理力学性质,查明不良地质情况,在取得可靠地质资料的基础上开展设计,才能保证路基满足高速列车运行的安全、平稳和舒适。
国内大量的铁路路基病害的产生也多为勘察不足,没有查明不良地质情况,设计和施工中路基填料来源和性质差别大,再加上路基施工管理、质量控制不严等造成的。
高速铁路路基主要的工程风险为地基的复杂性和填料性质的变异性,因此必须加强地质勘察工作,查明地质条件和填料工程性质,提供满足评价地基和路基结构物变形的地质资料。
6.1.2 路基工程地基处理、基础结构及直接影响路基稳定与安全的支挡等工程必须具有足够的强度、稳定性和耐久性,其设计使用年限为100年。
填筑路基通过加强排水和防护、严格控制填料材质及压实质量,其强度及变形性能一般不随时间而衰减,甚至会出现增强和提高的情况。
路基排水设施及边坡防护结构设计使用年限依据《铁路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TB10005-2021确定。
6.1.4 高速铁路对路基填料的材质、级配、水稳性和密实度有着较高的要求。
根据秦沈、武广、哈大客运专线、以及京沪高速铁路等施工经验,我国铁路对填料的划分较粗,尤其是粗颗粒填料在实际施工填筑中存在填料组别合格,但由于级配不良,直接碾压不能达到所规定的压实控制指标等问题。
在勘测设计阶段,往往对于填料材质较为重视,对于粒径级配则重视不够,因此应结合土源具体情况进行可压实性能分析及试验,提出具体可行的填料制备工艺。
5填料5.1 一般规定5.1.1 路基填料应通过地质调绘和足够的勘探、试验工作,查明其性质和分布,并开展填料设计工作。
5.1.2 填料设计的内容应包括:填料的来源选择、分布、运距、土石特性、名称、分组、改良措施、施工工艺、无侧限抗压强度、压实标准及检测要求等,取料场的生态恢复。
5.2 普通填料5.2.1路基普通填料按颗粒粒径大小分为三大类别:巨粒土、粗粒土和细粒土。
5.2.2巨粒土、粗粒土填料应根据颗粒组成、颗粒形状、细粒含量、颗粒级配、抗风化能力等,按表5.2.2分为A、B、C、D组。
注: 1 颗粒级配分为:良好(C u ≥5,并且C c =1~3),不良(C u <5,或C c ≠1~3)。
式中:不均匀系数1060d d C u =;曲率系数6010302d d d C c ⨯=;d 10、d 30、d60分别为颗粒级配曲线上相应于10%、30%、60%含量的粒径。
2 硬块石的单轴饱和抗压强度Rc >30MPa ,软块石的单轴抗压强度R c ≤30Mpa 。
3 细粒含量指细粒(d ≤0.075mm )的质量占总质量的百分数。
5.2.3 细粒土填料应按表5.2.3分为粉土类、黏土类和有机土。
粉土类、黏土类应采用液限含水量ωL 进行填料分组:当ωL <40%时,为C 组;当ωL ≥40%时,为D 组;有机质土为E 组。
注:1 液限含水率试验采用圆锥仪法,圆锥仪总质量为76g ,入土深度10mm 。
2A 线方程中的wL 按去掉%后的数值进行计算。
5.2.4 填料根据土质类型和渗水性可分为渗水土、非渗水土。
A 、B 组填料中,细粒土含量小于10%、渗透系数大于10-3cm/s 的巨粒土、粗粒土(细砂除外)为渗水土,其余为非渗水土。
5.3级配碎石、级配砂砾石5.3.1级配碎石或级配砂砾石填料的粒径级配应分别符合表5.3.1-1、表5.3.1-2的规定,且0.5mm筛以下的细集料中通过0.075mm筛的颗粒含量应小于等于66% 。
铁路路基设计规范2016以下是给大家带来的关于铁路路基设计规范2016的相关内容,以供参考。
《铁路路基设计规范(TB10001-2005J447-2005)》修订过程中认真总结了我国铁路路基建设的经验和教训,借鉴了国内外有关标准的规定,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经反复审查定稿。
全书共分11章,主要内容包括总则、术语、路肩高程、路基面形状和宽度、填料、基床、路堤、路堑、路基排水、路基支挡及防护、改建与增建第二线路基等,另有3个附录。
《铁路路基设计规范(TB10001-2005J447-2005)》是根据铁道部《关于印发的通知》的要求,在《铁路路基设计规范》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
铁路路基设计规范图书目录:1总则2术语3路肩高程4路基面形状和宽度4.1路基面形状4.2路基面宽度5填料5.1一般规定5.2填料5.3级配碎石、级配砂砾石5.4改良土6基床6.1基床结构6.2路堤基床6.3路堑基床6.4基床加固措施7路堤7.1地基处理7.2填料要求7.3压实标准7.4边坡形式和坡率7.5过渡段7.6沉降控制7.7取土场设置8路堑8.1一般规定8.2土质路堑8.3岩石路堑8.4弃土场设置9路基排水9.1一般规定9.2地面水9.3地下水10路基支挡及防护10.1一般规定10.2坡面防护10.3冲刷防护11改建与增建第二线路基11.1改建既有线路基11.2增建第二线路基11.3既有建筑物的改建、加固和利用附录A列车和轨道荷载换算土柱高度及分布宽度附录8路基工程混凝土与砌体强度等级及适用范围附录C铁路建设用地C.1一般规定C.2征收土地C.3临时用地本规范用词说明《铁路路基设计规范》条文说明。
高速铁路线形设计技术规范1.1 一般规定1.1.1 线路平、纵断面设计应重视线路空间曲线的平顺性,提高旅客乘坐舒适度。
1.1.2 全部列车均停站的车站两端减加速地段,可采用与设计速度相应的标准;部分列车停站的车站两端减加速地段,应根据速差条件,采用相适应的技术标准,满足舒适度要求。
1.1.3 线路平、纵断面设计应满足轨道铺设精度要求。
1.2 线路平面1.2.1 正线的线路平面曲线半径应因地制宜,合理选用。
与设计速度匹配的平面曲线半径,如表1.2.1 所示。
表1.2.1 平面曲线半径表(m)设计行车速度(km/h)350/250 300/200 250/200 250/160 有砟轨道推荐8000~10000;一般最小7000;个别最小6000;推荐6000~8000;一般最小5000;个别最小4500;推荐4500~7000;一般最小3500;个别最小3000;推荐4500~7000;一般最小4000;个别最小3500;无砟轨道推荐8000~10000;一般最小7000;个别最小5500;推荐6000~8000;一般最小5000;个别最小4000;推荐4500~7000;一般最小3200;个别最小2800;推荐4500~7000;一般最小4000;个别最小3500;最大半径12000 12000 12000 12000注:个别最小半径值需进行技术经济比选,报部批准后方可采用。
1.2.2 正线不应设计复曲线。
1.2.3 区间正线宜按线间距不变的并行双线设计,并宜设计为同心圆。
1.2.4 线间距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 区间及站内正线线间距不应小于表1.2.4 的标准,曲线地段可不加宽。
表1.2.4 正线线间距设计行车速度(km/h)350 300 250线间距(m) 1.0 4.8 4.62 正线与联络线、动车组走行线并行地段的线间距,应根据相邻一侧线路的行车速度及其技术要求和相邻线的路基高程关系,考虑站后设备、路基排水设备、声屏障、桥涵等建筑物以及保障技术作业人员安全的作业通道等有关技术条件综合研究确定,最小不应小于1.0m。
6路基6.1一般规定6.1.1路基工程应加强地质调绘和勘探、试验工作,查明基底、路堑边坡、支挡结构基础等的岩土结构及其物理力学性质,查明不良地质情况,查明填料性质和分布等,在取得可靠地质资料的基础上开展设计。
6.1.2路基主体工程应按土工结构物进行设计,设计使用年限应为100年。
6.1.3基床表层的强度应能承受列车荷载的长期作用,刚度应满足列车运行时产生的弹性变形控制在一定范围内的要求,厚度应使扩散到其底层面上的动应力不超出基床底层土的承载能力。
基床表层填料应具有较高的强度及良好的水稳性和压实性能,能够防止道砟压入基床及基床土进入道床,防止地表水侵入导致基床软化及产生翻浆冒泥、冻胀等基床病害。
6.1.4路基填料的材质、级配、水稳性等应满足高速铁路的要求,填筑压实应符合相关标准。
6.1.5路堤填筑前应进行现场填筑试验。
6.1.6路基与桥台、横向结构物、隧道及路堤与路堑、有砟轨道与无砟轨道等连接处均应设置过渡段,保证刚度及变形在线路纵向的均匀变化。
6.1.7路基工后沉降值应控制在允许范围内,地基处理措施应根据地形和地质条件、路堤高度、填料及工期等进行计算分析确定。
对路基与桥台及路基与横向结构物过渡段、地层变化较大处和不同地基处理措施连接处,应采取逐渐过渡的地基处理方法,减少不均匀沉降。
路基施工应进行系统的沉降观测,铺轨前宜应根据沉降观测资料进行分析评估,确定路基工后沉降满足要求后方可进行轨道铺设。
6.1.8路基支挡加固防护工程应满足高速铁路路基安全稳定的要求,路基边坡宜采用绿色植物防护,并兼顾景观与环境保护、水土保持、节约土地等要求。
6.1.9路基排水工程应系统规划,满足防、排水要求,并及时实施。
6.1.10路基设计应重视防灾减灾,提高路基抵抗连续强降雨、洪水及地震等自然灾害的能力。
6.1.11路基上的轨道及列车荷载换算土柱高度和分布宽度应符合表6.1.11的规定。
表6.1.11轨道和列车荷载换算土柱高度及分布宽度6.1.12车站两端正线、利用既有铁路地段、联络线、动车组走行线和养护维修列车走行线等路基设计标准按其设计最高速度确定,路基基床结构变化处应设置长度不小于10m的渐变段。
6.1.13路基工程应加强接口设计,合理设置电缆槽、电缆过轨、接触网支柱基础、声屏障基础及综合接地等相关工程,避免因相关工程破坏路基排水系统、影响路基强度及稳定。
6.2路基面形状及宽度6.2.1无砟轨道支承层(或底座)底部范围内路基面可水平设置,支承层(或底座)外侧路基面两侧设置不小于4%的横向排水坡。
有砟轨道路基面形状应为三角形,由路基面中心向两侧设置不小于4%的横向排水坡。
曲线加宽时,路基面仍应保持三角形。
6.2.2有砟轨道路基两侧的路肩宽度,双线不应小于1.4m,单线不应小于1.5m。
6.2.3直线地段标准路基面宽度应按表6.2.3采用。
表6.2.3路基面标准宽度6.2.4路基面在无砟轨道正线曲线地段一般不加宽,当轨道结构和接触网支柱等设施的设置有特殊要求时,根据具体情况分析确定;有砟轨道正线曲线地段加宽值应在曲线外侧按表6.2.4的规定加宽。
曲线加宽值应在缓和曲线内渐变。
表6.2.4有砟轨道曲线地段路基面加宽值0.42.3h0.4h0.42.3» ù´ ²µ ײ ãÏ µ ¥Î »£1: ºm » ù´ ²µ ײ ãÏ6.2.5 路基标准横断面如图 6.2.5-1~8 所示。
4.3Ï ß¼ ä¾ à4.33.03.04%4%4%» ù´ ²± í ² ã 4%1:m1:m4%4%» ù´ ²Ò Ô Â ·µ ̵ ¥Î »£ ºm图 6.2.5-1 无砟轨道双线路堤标准横断面示意图4.3 Ï ß¼ ä¾ à 4.31:m3.0 3.04% 4%mµ ¥Î »£ ºm图 6.2.5-2 无砟轨道双线硬质岩路堑标准横断面示意图4.3Ï ß¼ ä¾ à4.31:m3.0 3.04% 4%1:m4% » ù´ ² ± í² ã 4%µ ¥Î »£ ºm图 6.2.5-3 无砟轨道双线非硬质岩路堑标准横断面示意图4.34.33.04%4%4%» ù´ ²± í ² ã4%1:m1:m4%4%» ù´ ²Ò Ô Â ·µ ̵ ¥Î »£ ºm图 6.2.5-4 无砟轨道单线路堤标准横断面示意图0.72.30.20.7h0.72.3ÏÏ4.4Ï ß¼ ä¾ à4.41.41.2 0.5 1.31.30.5 1.21.43.13.11:1.75 4%4% 1:1 .754%» ù´ ²± í ² ã4%1:m» ù´ ²µ ײ ã1:m4%4%» ù´ ²Ò Ô Â ·µ ̵ ¥Î »£ ºm图 6.2.5-5 有砟轨道双线路堤标准横断面示意图4.4Ï ß¼ ä¾ à4.41.41.2 0.51.31.3 0.5 1.21.41:m3.13.11:m1:1.75 4%4% 1:1 .75µ ¥Î »£ ºm图 6.2.5-6 有砟轨道双线硬质岩路堑标准横断面示意图4.4 Ï ß¼ ä¾ à4.4 1.41.2 0.51.31.3 0.5 1.21.41:m3.1 3.11:m1:1.75 4%4%1:1 .754%» ù´ ²± í ² ã4%µ ¥Î »£ ºm图 6.2.5-7 有砟轨道双线非硬质岩路堑标准横断面示意图4.44.41.5 1.1 0.53.11:1 .75 4% 2.6 0.54%1.11:1.75 1.54% »ù´ ² ± í² ã 4% 1£ ºm» ù ´ ²µ × ² ã1£ ºm4%4%» ù´ ²Ò Ô Â ·µ ̵ ¥Î »£ ºm图 6.2.5-8 有砟轨道单线路基标准横断面示意图Á表 6.3.2-1基床表层压实标准注: 无砟轨道可采用 K30 或 Ev2。
当采用 Ev2 时,其控制标准为 Ev2≥120 MPa 且 Ev2/Ev1≤2.3。
表6.3.2-2 基床表层级配碎石粒径级配 注:括号内数字适用于寒冷地区铁路。
¿6.3 基 床6.3.1路基基床应由基床表层和基床底层构成。
基床表层厚度无砟轨为 0.4m ,有砟轨道为 0.7m ,基床底层厚度为 2.3m 。
6.3.2 基床表层应填筑级配碎石,压实标准应符合表 6.3.2-1 的规定。
其材料规格应符合下列规定:1 基床表层级配碎石材料由开山块石、天然卵石或砂砾石经破碎筛选 而成。
2 基床表层级配碎石的粒径级配应符合表 6.3.2-2 的规定。
其不均匀系数 C u 不得小于 15,0.02mm 以下颗粒质量百分率不得大于 3%。
粒径级配 曲线如图 6.3.2 所示。
100 90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0.11 10100· ½ ×É ¸± ß³ ¤£ ¨mm£ © 图 6.3.2 基床表层级配碎石粒径级配曲线表 6.3.3基床底层填料及压实标准注:1..无砟轨道可采用 K30 或 Ev2。
当采用 Ev2 时,其控制标准为 Ev2≥80MPa 且表 6.4.1基床以下路堤填料及压实标准3 基床表层级配碎石与下部填土之间应满足 D 15<4d 85 的要求。
当不能 满足时,基床表层应采用颗粒级配不同的双层结构,或在基床底层表面铺设土工合成材料。
当下部填土为改良土时,可不受此项规定限制。
4 在粒径大于 22.4mm 的粗颗粒中带有破碎面的颗粒所占的质量百分率不小于 30%。
5 级配碎石粒径大于 1.7mm 颗粒的洛杉矶磨耗率不大于 30%,硫酸钠溶液浸泡损失率不大于 6%。
粒径小于 0.5mm 的细颗粒的液限不大于 25%,塑性指数小于 6。
不得含有黏土及其它杂质。
6.3.3 基床底层应采用 A 、B 组填料或改良土,A 、B 组填料粒径级 配应满足压实性能要求,寒冷地区冻结影响范围填料应满足防冻胀要求。
基床底层压实标准应符合表 6.3.3 的规定。
Ev2/Ev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