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秋暝公开课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80.50 KB
- 文档页数:6
古诗词三首《山居秋暝》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山居秋暝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目标:①运用自主学习法、朗读品味法,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边读边想象诗词描绘的景象,初步体会秋天傍晚的山林美景。
②运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初步了解体会古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3.情感与价值目标:运用名家配乐朗诵、吟唱视听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走进诗中、进入角色,体会诗人寄情山水和追求高洁的人格志向。
[教学重难点]1.运用自主学习法、朗读品味法,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边读边想象诗词描绘的景象,初步体会秋天傍晚的山林美景。
2.运用情境朗读法、借助微课示范引领等方式,初步了解体会古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3.运用名家配乐朗诵、吟唱视听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走进诗中、进入角色,体会诗人寄情山水和追求高洁的人格志向。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古诗朗诵配乐、吟唱视频[教学过程]课前播放《山居秋暝》古诗吟唱视频,初步感知古诗意境美。
导入:如果古诗词是千百年前的一道光,那老师希望它可以落到我们每一个人的身上,在我们人生顺利时它可以为我们照见更广阔的世界,在我们人生遇到坎坷时,它可以帮助我们照见内心,让我们知道我们还有抬头仰望星空的权利。
经典咏流传,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经典《山居秋暝》。
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活动一、穿越时空会诗人知作者师:学习这首诗之前老师想和大家分享几句我特别喜欢的诗句,请三位同学来帮我读一读: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树深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师:同学们还记得这些熟悉的古诗是哪位诗人写的吗(王维)【设计意图:此环节教学主要回顾旧知,导入新课:首先复习以前学过的王维的三首古诗,引出诗人王维。
通过复习提问的互动方法,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大家对王维并不陌生,接下来,老师即将带领同学们乘坐时光隧道,穿越到1000多年前的大唐盛世长安城。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20.1《山居秋暝》公开课优秀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山居秋暝》是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的一首古诗,作者是王维。
这首诗描绘了山居秋天黄昏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
诗中描绘的景色优美,意境深远,语言朴实,富有诗意。
通过学习这首诗,学生可以领略到大自然的美丽,感受诗人的情感,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词基础,对古诗的韵律、节奏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理解古诗意境、体会诗人情感方面仍需引导。
此外,学生对大自然的描绘和赞美还较为陌生,需要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引导,让学生感受诗中的美景,体会诗人的情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山居秋暝》,理解诗文内容,了解作者王维。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讨论,体会诗中的意境,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山居秋暝》,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中的意境。
2.难点:感受诗人的情感,理解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山居秋暝的氛围,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去感受诗中的美景。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分享自己对诗中美景的理解和感受。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体会诗人的情感。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诗文、图片、音乐等素材。
2.黑板:准备黑板,用于板书重点内容。
3.教材:准备五年级上册的语文教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山居秋暝的图片,配以轻松愉悦的音乐,营造美好的氛围。
教师引导学生在欣赏美景的同时,思考秋天的特点。
2.呈现(5分钟)教师出示《山居秋暝》的诗文,引导学生朗读,注意朗读的节奏和韵律。
随后,教师逐句讲解诗文内容,解释生词,帮助学生理解诗文。
21古诗词三首《山居秋暝》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山居秋暝》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借助注释、联系生活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诗句大意;(2)通过边读边想象诗歌描写的情景,引导学生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3)通过朗读的方式,促进学生体会作者对山居生活的喜爱,感受诗人的隐居山中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诗句大意;边读边想象诗歌描写的情景。
难点:了解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体会作者的隐居情怀。
教学过程环节一:谈话导入,引秋景图1.出示单元页,了解语文要素、明确主题。
2.知诗人(1)交流对诗人的了解。
(2)出示苏轼对王维的评价“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引出古诗《山居秋暝》。
3.解诗题(1)出示诗题,齐读。
(2)师生交流从诗题中获取的信息。
相机点拨:秋写了具体季节,暝写了一天中的具体时间。
诗题意思:诗人在山中居住所看到的秋天傍晚时分的景色环节二:初读感知,读出“秋”韵1.整体出示古诗,自由诵读古诗。
2.请1生根据自己划分的节奏来读。
3.出示划分节奏线,同桌互读。
4.师生齐读,读好古诗韵味。
环节三:想象诗意,想秋景图(一)品读首联“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1.抓住关键词理解:“空山”“新雨"2.联系生活说理解:一场新雨过后,走在这样的大山之中,调动你的感官,你会感受到什么呢?3.朗读指导(二)四人小组活动,品读颔联和颈联。
1.品读“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1)学生自主发言,教师适当点拨。
(2)发现写法:你们发现诗人是怎么来描写景物的?预设:静态描写、动态描写。
这一静一动,写出了山间美,更具有空间感、意境感。
(3)对比诗句,体会意境美。
①借助图片,出示诗句“明月当空照"、“明月松间照”。
②相机点拨:明月松间照,写出了皎洁的月光倾泻而下,透过松林的缝隙洒落在地上,斑斑驳驳,忽隐忽现,更能展现出意境美。
(4)朗读指导(图文配乐读)2.品读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21 古诗词三首《山居秋暝》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古诗词二首》教学设计【教材简析】本单元以“四时景物皆成趣"这一主题来编排,《古诗三首》对景物描写有动态,有静态,动静结合,给人以独特的感受。
本课中前两首是诗,后一首是词。
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感受诗文中通过描写不同的景物,体现景物的美,表达作者的感受。
借助书中注释和学生自学诗词的已有经验,引导学生读好诗词,联系身边生活展开想象走进诗词意境,体会诗中景物的静态美和动态美。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山居秋暝》。
2.通过联想和想象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想象诗词描绘的景象,理解诗句的意思。
3.通过对比,感受诗人情感。
【教学重难点】感受古诗意境,解词义句意,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体会其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教学PPT【教学过程】一、导入(一)想出去玩吗?那我们今天就出去玩!单元导读页上说,四时景物皆成趣,这个单元中的一首首诗,一篇篇文,从不同角度为我们描绘了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景致。
(二)那我们先来看这第一首诗,《山居秋暝》。
你从题目中知道了什么?(山居:山中居所,点明了地点是在一座山上;秋:秋天,点明了季节;暝:傍晚,点明了时间),那题目连起来描绘的就是在秋天傍晚在山中居住的景。
那今天我们就一起游山去,一起看看这山中之景,感悟景中之情。
(三)本诗的作者是王维,谁来说说你对他的了解?一人说一条,其他人补充,不要重复。
(学生交流)王维被称为“诗佛”,他的诗格外有禅意,那他笔下的景色肯定别有一番味道,王维知道你们要去他住的山上游览,特别高兴,但是他先给你们设置了一个小考验,我们要先把这首诗读好。
二、任务一:读诗文获诗人认可。
(一)那怎么才叫把这首诗读好了呢?你来说说(读准字音,读出节奏)你们现在都能自己制定评价标准了。
我们来看,请你来读。
大家来看第二三条,这首诗是五言律诗,五个字为一句,一般都是把这五个字分成两个字和三个字,这就叫二三的节奏。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20《山居秋暝》教案(公开课)一. 教材分析《山居秋暝》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
这首诗描绘了山居秋日的宁静美景,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全诗押韵严格,对仗工整,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本诗收录于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旨在让学生感受古典诗词的魅力,培养他们对自然美景的欣赏能力,同时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在之前的语文学习中,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诗词鉴赏能力,能够理解简单的古诗词。
然而,对于这首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他们可能还难以深刻体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字面意思出发,逐步挖掘诗中的深层含义,让学生在感受美景的同时,体会到诗人内心的情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这首诗;理解诗中的意象,体会诗人对自然的热爱。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诗中的景物描写,学会从自然景观中感悟人生哲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激发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诗中的意象,体会诗人对自然的热爱。
2.难点:感悟诗中所蕴含的哲理,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设置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诗中的美景;运用启发式教学法,激发学生的思维,帮助他们深入理解诗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讨论中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包含诗文、图片、音效等多媒体的课件。
2.教学用具:黑板、粉笔、诗词卡片等。
3.课前准备:让学生预习这首诗,了解作者背景及诗文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山居秋日的美景,让学生在欣赏的同时,激发对诗文的兴趣。
教师简介诗人王维及其创作背景,导入新课。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文,让学生感受诗的韵律美。
随后,逐句解析诗文,引导学生理解诗中的意象,如“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等。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优秀5篇)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三人行,必有我师也。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下面是编辑为大伙儿找到的5篇《山居秋暝》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篇一一、教学目标1、从意象入手,认真品味诗歌(1)自然美、生活美、音乐美(2)形成热爱自然的生活情趣,培养高洁淡雅的生活情操2、品读同类诗歌,古为今用,在认真鉴赏的基础上,组合同类诗歌,进行古为今用的创新实践活动:为旅游公司做一个创意策划二、教学重点(1)分析意象,进入意境的想象(2)品读诗味,初步学会鉴赏近体诗三、教学过程1、导入苏轼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从这句话,我们可以了解到王维能诗善画的人,然而他的本领其实还不止这些,你们知道吗?(讲一典故:王维任太乐丞,音乐上有着非凡的天赋,有人藏有一幅“奏乐图”,在谁都不知道奏的是什么曲子的情况下,王维看了看画,仅仅凭画中演奏人物手的姿势,便断定弹的是《霓裳羽衣曲》,并且说出是此曲中第三叠中的第一拍。
一些好事之徒马上召来乐工奏之,结果奏到第三叠的第一拍的时候,那乐工的姿势和画中人物的姿势果然无一差错。
王维对音乐的功力精至于此,不能不让我们惊叹。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他的一首优美的山水诗。
(1)欣赏图画,导入新课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放映《山居秋瞑》图及朗诵录音,营造欣赏氛围。
(2)、品读诗画美学生齐声朗诵。
想象、描述“诗中画”(参考:(一)天色已瞑,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
山泉清洌,淙淙流泻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有月光下闪闪发光,多么幽清明净的自然美啊!(二)竹林里传来了一阵阵的歌声笑语,那是一些天真无邪的姑娘们洗罢衣服笑逐着归来了;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20《山居秋暝》教学设计(公开课)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课文《山居秋暝》。
–能够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
–能够正确理解课文的意境和情感。
–能够运用所学诗词知识,进行创作。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写作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引导学生感悟诗词背后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的热爱与保护意识。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其人文素养和情感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山居秋暝》的基本内容和意境。
2.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情感表达和创作。
三、教学难点1.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抒情情感。
2.进行自由创作,结合个人体验和感悟。
四、教学准备1.课文《山居秋暝》教材及相关辅助资料。
2.音响设备。
3.教师提前准备的课堂设计和教学素材。
五、教学过程一、热身活动•利用图片、音乐等多媒体形式,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山居秋暝》的意境。
二、导入•通过提出问题或讲故事等方式,引导学生对课文主题进行猜测。
三、正式教学1.听课文朗读。
2.教师讲解课文内容和情感表达。
3.学生分组讨论,探讨诗歌的意蕴和构思创作思路。
4.学生展示创作成果,进行欣赏和互动交流。
四、课堂总结•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肯定和指导,呼应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充分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山居秋暝》的意境和情感,并进行创作表达。
在未来的教学中,应更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表达,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综合能力。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山居秋暝》的背景和作者王维;2. 理解《山居秋暝》的主题和意象;3. 掌握《山居秋暝》的基本词汇和语法;4. 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山居秋暝》的背景和作者王维;2. 教学难点:理解《山居秋暝》的主题和意象。
三、教学准备1. 教材:《山居秋暝》的课文;2. 教具:白板、黑板、投影仪。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将黑板上写上《山居秋暝》四个字,引导学生思考这四个字传达给他们的信息和感受。
通过讨论,引出关于秋天和山居的回忆和感受。
2. 欣赏与学习(15分钟)借助投影仪,将《山居秋暝》的诗句和相关图片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在阅读诗句的同时,欣赏图片,感受诗人笔下的秋天和山居的美景。
随后,讲解《山居秋暝》的背景和作者王维。
介绍王维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和画家,他的诗作以山水田园为主题,以清新淡雅的风格闻名于世。
3. 理解与分析(20分钟)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山居秋暝》的主题和意象。
通过诗歌的语言和意境的描绘,让学生感受到秋天和山居的寂静与宁静,体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教师可以提问一些问题来引导学生的思考,例如:诗中有哪些景物能够给你带来安慰和慰藉?为什么?4. 词汇与语法学习(20分钟)教师将《山居秋暝》中的一些关键词汇和语法进行解释和讲解,例如:山居、秋暝、寒暄、融融、人烟等。
通过例句的分析,帮助学生掌握这些词汇的意思和用法,同时培养学生的诗词语感。
5. 鉴赏与创作(30分钟)引导学生欣赏其他与山居和秋天相关的诗歌和文章,并让学生进行创作。
可以要求学生仿写《山居秋暝》,或者写一篇与山居和秋天有关的散文或诗歌。
6. 总结与评价(10分钟)让学生自由发言,总结今天的学习收获,并评价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和进步。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设计围绕《山居秋暝》展开,旨在通过欣赏、学习、理解、学习与创作等环节,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教学设计(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创意】通过两首诗学习,着眼于指导学生了解一些欣赏古诗的方法,为学生进入高中做过渡与衔接。
【教学内容与目标】1.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指导学生欣赏诗歌,并进行初步实践。
【课时与课型】1.一课时2.学法指导课【预习要求】1.朗读诗歌,读注释,初步理解诗歌的内容。
2.找资料,看看别人是如何品味这两首诗的。
3.查找两位诗人的相关资料。
【教学板块】1自读自诵2.欣赏品诗方法3.学写诗联赏析【教学线索】1.用译写解说内容2.用描述表现诗境3.用吟诵传情达意4.用评说深入赏析【教学内容与过程】教学板块一自读自诵(一)知人论世读经典1学生展示课前收集资料2方法指导1)姓名字号2)朝代3)重要人生经历和思想4)重要成就5)代表作品6)写作背景3示例1)杜甫(712——770),字子美,号少陵野老。
2)唐朝著名现实主义诗人。
3)关怀现实政治,同情百姓疾苦,对社会状况有深刻的体验。
4)四个人生阶段: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
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安史之乱爆发,杜甫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
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随人民逃难到了成都,后再度飘泊,病死在湘江上。
大历五年(770)冬,已半身偏枯的诗人贫病交困,漂零在长沙与岳阳之间湘江的一叶扁舟上,几天后,诗人便溘然长逝了,终年五十九岁。
5)成就:诗现存1500多首,生动的记录了安史之乱前后广阔的社会现实,准确的展示了唐王朝由盛转衰急剧转变,被称为“史诗”。
6)背景:本诗写于767年,离川,漂泊峡中时。
为深秋登高有感而作。
(二)学生自读诗歌,旁批,读注释,背诵。
分三个层次:1、读出节奏,读清楚韵脚2、译读,边读边译。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精选12篇)《山居秋暝》教学设计(精选12篇)《山居秋暝》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学习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
2、学习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法,体会诗人寄情山水的感情和追求高洁的人格志向。
教学重点:1、学习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
2、学习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法。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寄情山水的感情和追求高洁的人格志向。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朗读古诗二、介绍相关文化常识王维,字摩诘,世称王右丞,有《王右丞集》。
有“天下文宗”,“诗佛”的美称。
王维的诗以描绘山水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一类成就最大,与孟浩然同为“山水田园”派诗人。
三、分析本诗1、在这首诗中,作者描写了什么时间,什么地点的景物?地点:山中。
时间:秋天傍晚下过一场雨后。
2、作者为什么要突出“新雨”呢?是为了突出秋雨之后山野间的明丽与清新,给人赏心悦目的感受。
3、作者在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明月,松林,清泉,山石,青竹,浣女,青莲,渔舟。
4、苏轼曾经这样评价过王维的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颔联和颈联中的四句,每一句都是一幅画,小组讨论,用几句话来描绘一幅画面。
5、每一幅画面就象电影中的一个镜头,把这些镜头连起来就是山中的整个景致。
这些景色给你什么感觉?非常宁静,清新,恬然。
6、我们可以看到,洗衣服的少女归来时发出了喧闹声,渔舟经过时莲花也随之摆动,为什么它们给你的感觉仍然是“静”呢?以动衬静。
正因为有这些声音,使得整个环境显得更安静。
7、哪些是静景,哪些是动景?“明月松间照”是静景,“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是动景。
8、诗的尾联“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怎么理解?任凭春天的百花凋谢,山中的美景还是让我留恋。
9、王国维曾经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描写了那么美丽恬然的山中景色,所要表达的是一种怎样的感情呢?(简单介绍王维的生平)所表达的是一种对于山水的留恋,对隐居生活的渴望以及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2.能借助注释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想象诗词描绘的景象。
教学重难点:能借助注释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想象诗词描绘的景象。
一、新课导入1.全班交流:你会背诵哪些写景的古诗?学生背诵,教师相机点拨。
《望庐山瀑布》让我们领略了瀑布的壮观,《春晓》让人感受到了春的美好……我们再来学习两首写景的古诗。
二、学习《山居秋暝》1、了解题目的意思,简介作者。
(1) 教师导人并板书题目:山居秋瞑。
(2) 引导学生读诗题“山居秋暝”并尝试理解:“暝”是什么意思?题目的意思怎样理解?敦师相机点拨:“暝”的“日字旁”说明它和太阳有关,意思是“日落时分,天色将晚”。
因“秋暝”说的是秋天的傍晚。
诗题可理解为诗人在山中居所看到的秋天傍晚时的景色。
(3) 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王维的资料。
2. 朗读古诗,读准字音。
(1) 提出要求:轻声朗读两遍,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 指名朗读,检查是否读正确。
(3) 随文指导写字。
书写“孙”字时,左边的“子”最后一笔横要变成提,右边的“小”的“点”要穿插到“提”的下面。
3. 借助注释和插图,疏通大意。
(1) 提问:学习一首古诗,你一般会用什么方法来理解诗意呢?预设:结合注释理解;结合插图展开想象等。
(2) 提出要求:请用上这些方法再读一读《山居秋暝》,试着说一说诗句的意思,不明白的地方和同桌交流。
(3) 同桌讨论,教师相机指导。
①“空山”指“空旷的山林”,可结合《鹿柴》中的“空山不见人”,体会“空山”的空旷之意境。
②“晚来秋”可以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想象秋天傍晚天气的凉爽。
③“山居、竹喧、春芳”等词,可以通过字义组合的方式理解:“山居”即山中居所,“竹喧”即“竹林里传来喧笑声”,“春芳”即“春天的花草”。
“归浣女”和“下渔舟”可理解为“浣女归”“渔舟下”,即:浣女洗衣归来;渔船顺流而下。
“浣”的意思是“洗衣服”,“浣女”是指“洗衣物的女子”。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公开课教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公开课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掌握这首诗的意思。
2.体会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
3.认识王维诗歌中流露出来的隐逸倾向。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设计一、激趣导入:(出示课件2)1.今天,我们来学习王维的一首诗《山居秋暝》。
板书:山居秋暝2.作者介绍(出示课件3)王维(约701-约7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
唐代山水田园诗人。
其诗似浅而实深,似淡而实腴,体物精细,状写传神,具有独特成就。
他又精通绘画,擅作平远之景,擅绘人物、丛竹等。
有《王右丞集》。
二、诗歌朗读指导1.听朗读。
2.结合注释,读懂全诗。
3.诵读全诗。
诵读指导(出示课件5)诗的首联点题,交代时间、地点,可用叙述口吻读。
颔联、颈联是诗的主体部分,写的是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同时寄托了诗人闲适的感情,当用轻快的调子诵读。
尾联出句是陪衬,对句“王孙自可留”是全诗主旨所在,要用肯定的语气缓慢读出,表现诗人对隐居生活的满足心情。
三、诗中有画(一)题解(出示课件6)标题:“山居秋暝”,“山居”即其隐居的别墅,点明了地点;“秋”点明了季节;“暝”,傍晚,点明了具体时间。
整首诗所写的景物即秋天傍晚在山居所见的景物。
(二)诗中有画(出示课件7)诗人用淡淡的几笔就勾画出一幅雨后山村的晚景图,清新宁静而又洋溢着和平*的气氛,这里犹如世外桃源一般。
板书:诗中有画(出示课件8)既然说“诗中有画”,我们就把诗还原为一幅古典的卷轴画。
1.我们首先找出诗中的写景部分。
(出示课件9)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2.“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首联写出了什么样的意境?(出示课件10)明确: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清新,景*美妙。
这给全诗创造了一个寂静,清新,幽雅的环境。
板书:寂静,清新,幽雅首联与诗题有什么联系?(出示课件11)明确:首联紧扣诗题,点出了时间、地点、季节。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20.1《山居秋暝》公开课优秀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并背诵《山居秋暝》这首诗歌。
2.能够通过阅读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3.能够运用适当的语音语调朗读诗歌。
二、教学重点1.学生能理解诗歌的意思。
2.学生掌握并背诵诗歌。
三、教学难点1.学生能够运用适当的语音语调朗读诗歌。
四、教学准备1.课文《山居秋暝》的课件。
2.老师准备的重点字词、句子的教学PPT。
3.黑板、彩色粉笔。
4.学生课堂表现评价表。
五、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1.师生合作讨论:请学生观察诗歌的标题《山居秋暝》,请问大家对这个标题有什么理解?2.引出课文:教师简要介绍课文《山居秋暝》的背景,引起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第二步:学习课文(15分钟)1.教师朗读诗歌,学生跟读。
2.师生共同解读生字生词,理解整首诗歌的意思。
第三步:诗歌朗诵(10分钟)1.让学生分组进行诗歌的朗诵练习。
2.指导学生调整语音语调,体现诗歌的意境。
第四步:情感体会(10分钟)1.讨论:请学生谈谈诗歌中表达的意境,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
2.引导学生发表对自然的独特理解。
第五步:书写与背诵(10分钟)1.让学生进行《山居秋暝》的书写训练,注意书写规范和字迹工整。
2.学生进行诗歌背诵训练,强化记忆。
第六步:作业布置(5分钟)1.师生共同讨论本节课学习到的内容,强化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2.布置完成《山居秋暝》课文的默写和背诵作业。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了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学习《山居秋暝》这首诗歌,培养了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和发现美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表现活跃,并能够理解诗歌的意境,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加强对诗歌背景的解读,增加学生的文学修养。
以上便是本节课的详织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1古诗词三首《山居秋暝》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山居秋暝》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分析意象,体会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艺术特点,领会诗歌主旨。
过程与方法:1.品味诗歌的语言,鉴赏诗歌的优美意境。
2.培养鉴赏古诗时展开想象,再造诗歌意境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热爱美、发现美、欣赏美。
教学重点:1.借助语法知识,读懂诗歌内容。
2.分析意象,品味意境,领会诗歌主旨。
2.进一步学习阅读和欣赏诗歌的方法。
教学难点:更深层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大诗人苏轼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这摩诘指的是谁呢?是唐代诗人王维。
这一课我们来学习王维的诗《山居秋暝》,一起去感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二、题解1、初步感知:这是一幅以什么为题的画呢诗题中“山居”、“秋暝"分别是什么意思?(诗歌通过具体景物描写,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傍晚秋景图。
)“山居”:山中的居所。
“秋暝":秋天的傍晚。
山居秋暝:诗人在山中看到的一幅美丽的傍晚秋景图。
2、再读诗歌,划分节奏,五律一般节奏:221 / 212三、通大意,定类型。
1、自主学习要求:复述诗歌大意。
是否有难翻译的句子,如何来解决难翻译的句子。
翻译:空旷的群山沐浴了一场新雨,夜晚降临使人感到已是初秋。
皎皎明月从松隙间洒下清光,清清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
竹林喧响知是洗衣姑娘归来,莲叶轻摇想是上游荡下轻舟。
春日的芳菲不妨任随它消歇,秋天的山中王孙自可以久留。
2、如何翻译“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诗歌语言的语序倒装:①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主谓倒装)②遗爱寺钟欹枕听,香炉峰雪拨帘看。
(宾语前置)③香稻啄馀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主宾互换)诗歌语言的省略:①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省主语)②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省谓语)③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山居秋暝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山居秋暝》这首古文的作者和背景;2. 理解诗中表达的主题和意义;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感悟和思考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教师简要介绍《山居秋暝》这首古文的作者及其背景知识;2. 分析诗中的诗境、意境和艺术手法;3. 探讨诗中的主题和意义,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个人理解。
三、教学步骤:1. 引入(5分钟):教师可以通过引用一句诗句或者相关的背景知识来引起学生对《山居秋暝》这首古文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2. 导入(10分钟):教师介绍古代文学名家陶渊明的背景,包括他的生平、身世以及他对自然、生活的热爱等等。
让学生对陶渊明的人物形象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3. 分析诗境和意境(1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分析《山居秋暝》的诗境和意境。
通过引导学生仔细品味诗中描写的山居景色、秋暝时分带来的感受和意象。
学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和感受诗中的景色和意境。
4. 分析艺术手法(20分钟):教师与学生共同分析《山居秋暝》中所使用的艺术手法。
例如,采用对仗和押韵手法,运用修辞手法来表达诗人的感受,营造出出色的视觉效果等等。
学生可以尝试找出一些具体的例子,并集体讨论。
5. 探讨主题和意义(2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山居秋暝》的主题和意义。
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出发,如自然与人的和谐、人的生活态度等等,分析诗中所表达的思想和感受,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思考和表达。
6. 总结(10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山居秋暝》这首古文的重要性和学习收获,鼓励学生加深对古文的学习和探究。
同时,可以提出一些学习建议和思考问题,鼓励学生继续深入思考和研究。
四、课堂延伸:1. 学生可以在课后进行相关的古文阅读和写作练习,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写作能力;2. 学生可以自行查找和学习其他陶渊明的作品,了解他的文学风格和思想内涵;3. 学生可以进行小组讨论或者展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山居秋暝》教案(优秀4篇)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说到古诗,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古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又称古体诗或古风。
那么你有真正了解过古诗吗?问学必有师,讲习必有友,这里是漂亮的小编给大家找到的《山居秋暝》教案【优秀4篇】。
《山居秋暝》篇一教学目的]1.品读王维诗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2.诵读课文。
抓住意象,品味意境。
3.对王维思想的了解。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思考:被苏轼称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诗人是谁?(王维)二、走近王维王维(701—7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
开元九年(721) 进士。
累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
晚年闲居蓝田辋川。
诗与孟浩然齐名,称为“王孟”。
前期写过一些边塞诗,但其作品较主要的是山水田园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
著有《王右丞集》。
王维多才多艺,诗、画、音乐都很有名,受佛家、道家思想影响很深。
三、诵读: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四、初步感知:1.这是一副以什么为题的画呢?诗题中“山居” 、“秋暝”分别是什么意思?“山居”:山中的居所。
“秋暝”:秋天的傍晚。
本诗写秋天傍晚的山景。
2.抓住意象空山新雨后,时间、地点、天气(背景)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景物:月、松、泉、石(主体)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人物:浣女归、渔舟下(主体)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诗人愿望(抒情)王孙自可留。
3.发挥想象,联想意境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山村晚景图。
请抓住意象特别特征,通过创造性想象,补充形象,再现画面,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这幅图画,尽可能描绘细致、语言优美。
(提示:可从光、色、形、静态、动态等方面展开联想。
)(范文)山居秋暝雨说停就停了,村庄被冲洗得清清爽爽。
袅袅娜娜的炊烟似山间某寺院敲响的晚钟,在秋天微凉的空气里缓缓游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