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秋暝》(公开课)
- 格式:ppt
- 大小:12.63 MB
- 文档页数:106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20.1《山居秋暝》公开课优秀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山居秋暝》是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的一首古诗,作者是王维。
这首诗描绘了山居秋天黄昏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
诗中描绘的景色优美,意境深远,语言朴实,富有诗意。
通过学习这首诗,学生可以领略到大自然的美丽,感受诗人的情感,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词基础,对古诗的韵律、节奏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理解古诗意境、体会诗人情感方面仍需引导。
此外,学生对大自然的描绘和赞美还较为陌生,需要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引导,让学生感受诗中的美景,体会诗人的情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山居秋暝》,理解诗文内容,了解作者王维。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讨论,体会诗中的意境,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山居秋暝》,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中的意境。
2.难点:感受诗人的情感,理解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山居秋暝的氛围,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去感受诗中的美景。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分享自己对诗中美景的理解和感受。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体会诗人的情感。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诗文、图片、音乐等素材。
2.黑板:准备黑板,用于板书重点内容。
3.教材:准备五年级上册的语文教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山居秋暝的图片,配以轻松愉悦的音乐,营造美好的氛围。
教师引导学生在欣赏美景的同时,思考秋天的特点。
2.呈现(5分钟)教师出示《山居秋暝》的诗文,引导学生朗读,注意朗读的节奏和韵律。
随后,教师逐句讲解诗文内容,解释生词,帮助学生理解诗文。
21古诗词三首《山居秋暝》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山居秋暝》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借助注释、联系生活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诗句大意;(2)通过边读边想象诗歌描写的情景,引导学生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3)通过朗读的方式,促进学生体会作者对山居生活的喜爱,感受诗人的隐居山中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诗句大意;边读边想象诗歌描写的情景。
难点:了解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体会作者的隐居情怀。
教学过程环节一:谈话导入,引秋景图1.出示单元页,了解语文要素、明确主题。
2.知诗人(1)交流对诗人的了解。
(2)出示苏轼对王维的评价“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引出古诗《山居秋暝》。
3.解诗题(1)出示诗题,齐读。
(2)师生交流从诗题中获取的信息。
相机点拨:秋写了具体季节,暝写了一天中的具体时间。
诗题意思:诗人在山中居住所看到的秋天傍晚时分的景色环节二:初读感知,读出“秋”韵1.整体出示古诗,自由诵读古诗。
2.请1生根据自己划分的节奏来读。
3.出示划分节奏线,同桌互读。
4.师生齐读,读好古诗韵味。
环节三:想象诗意,想秋景图(一)品读首联“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1.抓住关键词理解:“空山”“新雨"2.联系生活说理解:一场新雨过后,走在这样的大山之中,调动你的感官,你会感受到什么呢?3.朗读指导(二)四人小组活动,品读颔联和颈联。
1.品读“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1)学生自主发言,教师适当点拨。
(2)发现写法:你们发现诗人是怎么来描写景物的?预设:静态描写、动态描写。
这一静一动,写出了山间美,更具有空间感、意境感。
(3)对比诗句,体会意境美。
①借助图片,出示诗句“明月当空照"、“明月松间照”。
②相机点拨:明月松间照,写出了皎洁的月光倾泻而下,透过松林的缝隙洒落在地上,斑斑驳驳,忽隐忽现,更能展现出意境美。
(4)朗读指导(图文配乐读)2.品读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20《山居秋暝》教案(公开课)一. 教材分析《山居秋暝》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
这首诗描绘了山居秋日的宁静美景,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全诗押韵严格,对仗工整,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本诗收录于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旨在让学生感受古典诗词的魅力,培养他们对自然美景的欣赏能力,同时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在之前的语文学习中,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诗词鉴赏能力,能够理解简单的古诗词。
然而,对于这首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他们可能还难以深刻体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字面意思出发,逐步挖掘诗中的深层含义,让学生在感受美景的同时,体会到诗人内心的情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这首诗;理解诗中的意象,体会诗人对自然的热爱。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诗中的景物描写,学会从自然景观中感悟人生哲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激发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诗中的意象,体会诗人对自然的热爱。
2.难点:感悟诗中所蕴含的哲理,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设置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诗中的美景;运用启发式教学法,激发学生的思维,帮助他们深入理解诗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讨论中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包含诗文、图片、音效等多媒体的课件。
2.教学用具:黑板、粉笔、诗词卡片等。
3.课前准备:让学生预习这首诗,了解作者背景及诗文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山居秋日的美景,让学生在欣赏的同时,激发对诗文的兴趣。
教师简介诗人王维及其创作背景,导入新课。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文,让学生感受诗的韵律美。
随后,逐句解析诗文,引导学生理解诗中的意象,如“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等。
《山居秋暝》教案教学目标:1、诵读诗文,置身诗境,借助联想和想象,品味诗歌意境。
2、领悟作者的思想情感,把握诗歌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3、大致理解山水田园诗。
教学重难点:体味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特色,感受诗中的画面美。
教法学法:涵咏、赏读、点拨、讲析相结合。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请同学们看“亦诗亦佛,佛性为诗,诗入佛境;半隐半仕,仕不碍隐,隐在仕林。
”这副对联写的是哪位诗人?(诗佛王维)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诗佛王维,感受一下他的《山居秋暝》的独特魅力!二、作者简介:王维(701?——761),字摩诘,唐朝具有多方面艺术才能的田园诗人。
诗与孟浩然齐名,称为“王孟”。
其思想以四十岁为限分前后两个时期。
早年王维积极用世,是至情至性之人,用诗笔写爱情,写亲情;四十岁后,则清心寡欲,流连山水,寄情田园,他在长安东南置下宋之问的辋川别墅,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山居秋暝》就是他隐居生活中的一个篇章。
三、简略介绍山水田园诗山水田园诗,源于老庄哲学,成于渊明手笔,继于大谢(谢灵运)小谢(谢眺),盛于唐代王(王维)孟(孟浩然)。
山水田园诗以描绘秀丽的山光水色,和谐的田园生活为主要内容,寄托了作者因怀才不遇,或愤世嫉俗,或厌恶官场,或清贫自守而宁愿隐身山林,啸傲烟霞,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愿望。
王维的这类诗的题材代表了唐代山水田园诗的创作成就。
四、解析题目,初步感知:诗题中“山居”、“秋暝”分别是什么意思?明确:标题“山居秋暝”,“山居”即其隐居的别墅,点明了地点;“秋”点明了季节;“暝”,傍晚,点明了具体时间。
整首诗所写的景物即秋天傍晚在山居所见的景物。
五、诵读全诗1、学生结合注释,自由朗读该诗。
2、全班诵读该诗。
六、品读诗文:王维的诗被苏轼称赞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本诗即是“诗中有画”的代表作。
既然说“诗中有画”,那么全诗向人们表达了哪些美丽的画面?1、请同学结合注释,展开联想和想象,再现画面,并为画面命名。
21古诗词三首《山居秋暝》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山居秋暝》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分析意象,体会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艺术特点,领会诗歌主旨。
过程与方法:1.品味诗歌的语言,鉴赏诗歌的优美意境。
2.培养鉴赏古诗时展开想象,再造诗歌意境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热爱美、发现美、欣赏美。
教学重点:1.借助语法知识,读懂诗歌内容。
2.分析意象,品味意境,领会诗歌主旨。
2.进一步学习阅读和欣赏诗歌的方法。
教学难点:更深层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大诗人苏轼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这摩诘指的是谁呢?是唐代诗人王维。
这一课我们来学习王维的诗《山居秋暝》,一起去感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二、题解1、初步感知:这是一幅以什么为题的画呢诗题中“山居”、“秋暝"分别是什么意思?(诗歌通过具体景物描写,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傍晚秋景图。
)“山居”:山中的居所。
“秋暝":秋天的傍晚。
山居秋暝:诗人在山中看到的一幅美丽的傍晚秋景图。
2、再读诗歌,划分节奏,五律一般节奏:221 / 212三、通大意,定类型。
1、自主学习要求:复述诗歌大意。
是否有难翻译的句子,如何来解决难翻译的句子。
翻译:空旷的群山沐浴了一场新雨,夜晚降临使人感到已是初秋。
皎皎明月从松隙间洒下清光,清清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
竹林喧响知是洗衣姑娘归来,莲叶轻摇想是上游荡下轻舟。
春日的芳菲不妨任随它消歇,秋天的山中王孙自可以久留。
2、如何翻译“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诗歌语言的语序倒装:①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主谓倒装)②遗爱寺钟欹枕听,香炉峰雪拨帘看。
(宾语前置)③香稻啄馀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主宾互换)诗歌语言的省略:①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省主语)②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省谓语)③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公开课教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公开课教案第【1】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与交流,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想象诗歌描绘的景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王维诗歌中流露出来的隐逸倾向,培养热爱自然的生活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学习作者诗歌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想象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培养热爱自然的生活情趣。
三、诗词导入提问学生:说一说你知道哪些田园诗歌?(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进而引出古诗《山居秋暝》。
四、初读1.题目:《山居秋暝》怎么理解?(诗人在山中居住时所看到的秋天傍晚时的景色)2.知作者:王维,字摩诘,人称“诗佛”,唐代山水田园诗人。
3.点名读,指导朗读节奏。
五、析读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讨论:这首诗中描绘了哪些画面?(一)雨后秋山图1.你从哪句诗体会到的?(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2.首联写出了什么样的意境呢?(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清新,景色美妙)3.这给全诗创造了一个怎样的环境?(创造了一个寂静,清新,幽雅的环境)4.指导朗读,读出诗人的淡雅。
(二)明月清泉图1.颔联都写了哪些景物?(明月、松、清泉、石)2.这两句诗你怎么理解?(皎皎明月从松隙间洒下清光,清清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流淌)3.试着想象,诗人在这样的优美景色中会听到什么?(听到淙淙的流水声,晚归的鸟鸣声)4.配乐朗读,读出幽静。
(三)浣女渔舟图1.这里具体写了哪些景?(竹、莲、浣女、渔舟)2.颈联写得十分热闹,这与作者要创造一个寂静,清新,幽雅的环境是否相矛盾?(不矛盾)3.你能试着说明原因吗?(写浣女、渔舟的热闹,正是为了烘托出山村环境的寂静、清幽)六、品读这首诗让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诗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里有动有静,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七、小结作业作业:将诗中描绘的景色用手中的笔画出来。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20《山居秋暝》说课稿(公开课)一. 教材分析《山居秋暝》是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
这是一首描绘秋天山居景色的小令,作者通过对大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山居生活的喜爱和内心的宁静。
课文语言优美,富有诗意,充满了秋天的气息。
这首诗是我国古代文学中的佳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在教材中,这首诗安排在第五单元,这个单元的主题是“美丽的秋天”。
通过学习这首诗,学生可以感受到秋天的美丽,培养对自然的热爱。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他们能够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但对于一些较抽象的诗意表达,可能还有一定的困难。
在语言方面,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汉语拼音和汉字书写能力,但对于一些古诗中的字词,可能还不太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理解诗中的意境,感受作者的情感。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一些重点字词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课文的节奏和韵律,培养语感。
通过小组讨论,学会合作学习,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山居生活的喜爱,培养对自然的热爱,增强对古诗的兴趣。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重点字词。
2.教学难点:感受诗中的意境,理解作者的情感。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朗读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诗词卡片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秋天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秋天的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2.学习课文:引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讲解重点字词的意思。
3.感受意境: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课文的节奏和韵律,引导学生想象诗中的画面,体会作者的意境。
4.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诗中意境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阅读理解能力。
5.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山居生活的喜爱,培养对自然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