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西市概况
- 格式:doc
- 大小:40.50 KB
- 文档页数:12
定西市市情概况第一篇:定西市市情概况定西市市情概况(2013年4月)定西古称“陇中”,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黄河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曾孕育了马家窑、齐家、寺洼、辛店等灿烂的史前文化,绵延300公里的战国秦长城西起定西市临洮县。
自战国秦置陇西郡以来,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
定西位于甘肃中部,北与兰州、白银相连,东与平凉、天水毗邻,南与陇南接壤,西与甘南、临夏交界,座中四联,是古丝绸之路重镇和新欧亚大陆桥必经之地,距兰州98公里。
陇海铁路和兰定、兰临、平定、天定高速公路及312、310、316、212国道穿境而过,正在建设的兰渝铁路和宝兰客运专线也途经定西。
2003年定西撤地设市。
全市总面积2.033万平方公里,辖安定区及通渭、陇西、渭源、临洮、漳县、岷县1区6县,119个乡镇、2个街道办事处,户籍人口296万。
总耕地770万亩,农民人均3.83亩。
海拔1420—3941米,年降水量350—600毫米,年均气温7℃,无霜期140天。
按2011年国家新的扶贫标准,全市贫困人口115.83万,贫困面43.39%。
全市地处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西秦岭交汇地带,大致分为黄土丘陵沟壑区和高寒阴湿区两个自然类型区。
境内山大沟深、生态脆弱、灾害频发、水土流失严重,尤其是北四县(区)“十年九旱”。
全市水资源总量62.9亿立方米,其中自产水资源量16亿立方米,人均占有自产水资源量不足540立方米,仅为全国、全省的四分之一和二分之一,耕地亩均占有水资源量200立方米左右,仅为全国、全省的十分之一和三分之一,且有限的水资源相当一部分水质超标、利用率不高。
长期以来,干旱缺水一直是制约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生产生活的瓶颈,给工农业生产、人民生活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定西特色农产品资源丰富、品质优良。
全市马铃薯、中药材种植面积稳定在300万亩和100万亩以上,分别约占全省的三分之一和二分之一、位居全国地级市第二和第一。
定西市地理环境
定西市地理环境是指定西市所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地形地貌、水系及植被等
自然环境因素的综合体现。
定西市位于甘肃省中部偏西、黄土高原东北边缘,东邻陇
南市,西接兰州市,南靠天水市,北与甘南藏族自治州接壤。
定西市地处山地与丘陵
交错的地带,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整体呈现出西北向东南倾斜的地势格局。
气候方面,定西市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气候。
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多雨,昼夜温差较大。
全年降水分布不均,以夏季为主,冬季较少。
气候条件适宜农林业生产,是典型的黄土高原生态脆弱地区。
地形地貌上,定西市主要地貌类型有丘陵、沟壑和平原。
丘陵起伏连绵,山地沟
壑纵横交错,地形复杂多变。
定西市地处黄土高原东缘,地表岩层受侵蚀剥蚀作用,
形成了众多的黄土丘陵。
水系方面,定西市属黄河上游流域,境内有涔天河、渭河、渭水河等重要河流。
河流纵横交错,流域面积广阔,为当地农业生产和生活用水提供了重要保障。
植被覆盖以灌木草地为主,森林覆盖率较低。
受气候和地形的影响,定西市植被
类型丰富多样,植被生长状况良好,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良好基础。
定西市地理环
境的独特性和多样性,为当地经济发展、生态保护和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和条件。
安定区基本情况及资源优势安定区基本情况及资源优势一、地理位置及地形地貌定西市安定区位于甘肃省中部,定西市北部,是定西市委、市政府所在地,是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古“丝绸之路”要塞,西靠工业重镇兰州,东临古都西安,区内属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总流域面积363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79万亩。
全区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地势最高处为西南部高峰乡城门寨村,海拔2577.3米,最低处在北部关川河谷地,海拔1671.3米,城区海拔为1898.7米。
全区地形大体可分为四类:1、北部高丘陵沟壑区。
其相对高度在150米以上,地表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荒山秃岭,深沟大涧,水源紧缺,农业生产很不稳定。
2、中部丘陵沟壑区。
其相对高度在150米以下,坡度在15度以下,地势稍平缓,耕地多在山的中下部缓坡地带,属半干旱山区,适宜农作物生长。
3、南部低山浅山区。
低山区相对高度250-500米,坡度在30度以上,地势高,气候湿润,植被好,历史上是灌木丛生地,但因热量条件差,作物成熟多无保障。
4、河谷区。
关川河、西巩河、西河、东河、称钩河沿岸,多为冲积平川,地势平坦,地形起伏在10米以下,河谷宽度为2500米-5000米,水利条件好,是全区人口稠密,文化、交通发达,农业生产水平较高的地区。
二、气候、降水、气象全区属大陆性气候,是中温带干旱、半干旱地区,年平均太阳辐射量141.4千卡/厘米2,年平均日照2500.1小时,年平均气温6.3度,无霜期仅141天,平均无霜期最长为东北部河谷区的西巩驿146天,最短为西南部低山区高峰乡112天,全区大部分地区在131-146天之间。
全区年平均降水量为425.1毫米,,年最多降水量毫米(2007年),年最少降水量248.7毫米(1969年)年蒸发量为1526.6毫米。
全年主导风向为东南风,多在春秋两季出现。
冬季积雪最厚为17厘米,最大冻土深度97厘米。
全区气象灾害海上生产频繁,旱灾、雹灾、暴洪及霜冻等灾害时有发生,尤以旱灾最多,威胁最大。
甘肃定西调研报告甘肃定西调研报告我于某日期前往甘肃定西进行调研,以下是我对该地区的情况的观察和总结。
1. 交通状况:甘肃定西的交通状况相对较为落后。
公路网络发展不完善,特别是边远山区的交通条件较差。
这导致了企业物资运输困难,给经济发展带来了一定困扰。
2. 经济发展:甘肃定西的经济以农业为主导,农业产业链相对完整。
主要农产品有小麦、马铃薯、玉米等。
然而,农业的发展方式仍然比较传统,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低。
此外,工业发展相对滞后,缺乏高新技术和支柱产业的培育。
3. 教育和医疗:甘肃定西的教育和医疗水平相对较低。
教育资源匮乏,教育设施不完善,教师素质普遍较低。
医疗设施也缺乏现代化设备和专业医疗人才。
这给当地居民的教育和医疗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4. 农村发展:甘肃定西的农村发展仍然面临一系列问题。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农田灌溉和排水工程不完善,农民收入普遍较低。
此外,农村劳动力外流现象比较严重,造成了农村人口减少和农业生产力下降。
综上所述,甘肃定西在交通、经济、教育和医疗、农村发展等方面存在一系列问题和困难。
为了促进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建议:1.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特别是交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修建新的公路和桥梁,改善农村供水、供电和排水设施,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农业生产效率。
2. 鼓励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
引入高新技术,培育当地的支柱产业,提升甘肃定西的经济竞争力。
3. 加强教育和医疗资源建设。
提升教育设施质量,提高教师素质。
引进现代医疗设备和专业医疗人才,改善当地居民的医疗条件。
4. 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和增加农民收入。
推动农村经济产业化和农村电商发展,吸引更多企业投资和产业转移,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总之,甘肃定西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很多,但也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通过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我相信甘肃定西的发展前景一定会更加美好。
定西名字的典故【定西名字的典故】在中国各个地区,许多城市和乡镇都有独特的名字,这些名字背后常常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定西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城市,也不例外。
本文将介绍定西名字的典故,探讨这些名字背后的文化意义和历史渊源。
一、定西市概况定西位于中国西北地区,是甘肃省下辖的一个地级市。
该市地处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地理环境条件。
定西市下辖11个县级行政区,人口超过300万。
二、定西名字的来源1. 关于“定”的解释定西市名字中的“定”字,是源自古代的称谓,主要表示该地区的特定定位或地位。
在历史上,定王是各个时代的统治者,因此“定”字可以表示统治或者是区域的稳定。
2. 关于“西”的含义“西”字则表示定西市位于甘肃省的西北方向。
在古代,定西是西北地区重要的行政中心和商业交流枢纽,因此取名为“定西”也是为了突显这一特征。
三、定西名字的典故定西市的各个县级行政区都有其独特的名字典故,这些名字与当地的历史、地理和文化紧密相关。
1. 临洮县:临洮是因为该地位于洮河边而得名,洮河是定西市流经各县的一条重要河流。
2. 漳县:漳县名字的典故与传说中的一位女巫有关。
相传,女巫在漳县一带生活,常常帮助乡亲解决困难,功德无量。
为了纪念她,人们将该地命名为漳县。
3. 岷县:岷县是中国唐朝的著名将领李靖的故乡。
李靖在定西地区有着丰功伟绩,岷县名字中的“岷”字即是为了纪念他。
4. 通渭县:通渭县名字的典故与渭河有关。
通渭县位于渭河流域,以此来命名表示地域和河流的相通。
5. 安定区:安定区的名字源于汉朝时期,当时的安定属于河西走廊的重要道路节点,因此命名为安定,寓意着这里安定稳固。
6. 渭源县:渭源县的名字来源于渭河的源头,渭河是黄河的最大支流之一,渭源县位于渭河发源地,因此得名渭源。
7. 陇西县:陇西这个名字有两种解释,一种是因为该地位于泾河的西岸而得名;另一种解释是因为陇山横亘于该地的西部,因此命名为陇西。
定西市旅游必去景点
定西市是甘肃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黄河上游,是一个充满历史文化底蕴的地方。
定西市拥有众多旅游胜地,让游客流连忘返。
本文将介绍定西市旅游必去的景点。
1. 七彩丹霞
七彩丹霞位于甘肃定西通渭县,是定西市著名的自然景观。
这里的丹霞地貌色彩
斑斓,错落有致,壮观而神秘。
游客来到七彩丹霞,仿佛置身仙境,尽情领略大自然
的鬼斧神工。
2. 马蹄寺
马蹄寺是定西市著名的佛教圣地,位于陇西县城南5公里处。
寺内保存有丰富的
历史文化遗产,建筑风格独特。
游客可以在这里感受佛教文化的庄严肃穆,领略古建
筑的魅力。
3. 广武古城
广武古城是定西市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址,位于岷县。
这座古城建于明代,保存完好,是明代城池的典范。
漫步在广武古城内,仿佛穿越时光隧道,感受古代文明的魅力。
4. 西峰石窟
西峰石窟位于定西市安定区,是一处规模宏大的石窟群。
这里保存了大量的佛像
和壁画,展现了古代艺术的精湛技艺。
游客可以在西峰石窟中感受佛教艺术的魅力,
领略历史的厚重。
结语
定西市拥有众多独特的旅游景点,丰富多彩的自然风光和悠久的历史文化吸引着
众多游客。
无论是追寻历史的足迹,还是感受自然的奇观,定西市都能满足您的需求。
来定西市旅游,一定不要错过以上介绍的必去景点,让您的旅程更加丰富精彩。
定西市土地利用现状定西市的总面积19609平方千米,人口300万人。
海拔高度在1640~3900米之间。
年降水量350~500毫米,年平均温度7℃,无霜期100-160天。
以渭河为界,大致分为北部黄土丘陵沟壑区和南部高寒阴湿区两种自然类型。
前者包括安定区和通渭、陇西、临洮三县和渭源北部,占全区总面积的60%,为中温带半干旱区,降水较少,日照充足,温差较大;后者包括漳县、岷县两县和渭源南部,占全市总面积的40%,为南温带半湿润区,海拔高,气温低。
安定区——地处内陆,远离海洋,系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属温带半干旱区,年平均降水量420毫米,多集中在七、八、九3个月,占年降雨量的50%以上,蒸发量1536毫米,年平均气温6.3℃,极端最高气温30.5℃,极端最低气温-20.1℃,平均相对湿度64%,无霜期144天。
全区辖12镇7乡和2个街道办事处,总人口48万,其中农业人口38万。
共有耕地面积172万亩,其中梯田144.7万亩,有效灌溉面积13.4万亩。
主要种植的粮食作物夏粮有春小麦、豌豆、扁豆、蚕豆,秋粮有马铃薯、玉米、糜子、谷子,经济作物主要有胡麻和中药材,其它作物为蔬菜和青饲草。
区内地带性性土壤为黑垆土和灰钙土,其中黑垆土分布在南部、中部和北部,海拔2000米以上的丘陵区,约占全区流域面积的70%以上。
黑垆土的有机质积累大于或等于分解,因而腐殖质层一般较厚,土壤粘化作用弱,而钙化作用强,质地疏松,呈弱碱性,土壤较潮湿、土温低、土口松,有机质含量1-2%,土色较深,含氮量较高,是主要的耕作土壤。
灰钙土分布在与会宁接壤的北部关川河、西巩河谷川和黑窑沟一带,约占全区流域面积的10%左右,土壤质地为轻壤,有机质积累小于分解,土色浅,土壤呈碱性反应,蓄水保墒性差,易受侵蚀和干旱威胁。
全区共建立各类马铃薯示范带、片(点)40个,示范面积30.2万亩,其中万亩以上示范片带13个20.1万亩,5000—10000亩示范片带14个7.686万亩,3000亩以上2个0.74万亩,1000-3000亩11个1.67万亩。
104°12′48″至105°01′06″之间,南北长82.9公里,东西宽73.3公里。
安定区东北及东部邻会宁,东南接通渭,南部与陇西、渭源毗连,西南连临洮,西部至西北与榆中接壤。
地形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地势最高处为西南部高峰乡城门寨,海拔2577.3米;最低处为北部关川河谷地,海拔1671.3米。
城区所在地海拔为1898.7米。
气候属中温带干旱、半干旱区,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
年平均太阳辐射量141.4千卡/平方厘米,年平均日照2500.1小时。
年均气温6.3℃,极端最高温34.3℃,极端最低气温零下27.1℃。
无霜期141天。
全区正常年降水量400毫米左右,多集中在秋季,蒸发量高达1500多毫米。
位于黄河上中游地区,分属祖厉河流域和渭河流域,其中祖厉河流域占全区总流域面积的99.5%。
主要河流有祖厉河一级支流关川河、西巩河及其二级支流东河、西河和称钩河,以及渭河一级支流秦祁河。
安定区辖2个街道、12个镇、7个乡。
分别为:中华路街道、永定路街道、凤翔镇、内官镇、巉口镇、称钩驿镇、鲁家沟镇、西巩驿镇、宁远镇、李家堡镇、团结镇、香泉回族镇、符家川镇、葛家岔镇、白碌乡、石峡湾乡、新集乡、青岚山乡、高峰乡、石泉乡、杏园乡。
安定区户籍人口453062人(其中农业人口362641人)。
全年出生人口4207人,出生率为9.14‰;死亡人口2551人,死亡率为5.54‰;人口自然增长率3.6‰,计划生育率91.99%。
境内有回族、东乡族、蒙古族、满族、壮族、土族等少数民族分布。
通渭县位于甘肃省中部,定西市东侧,介于东经104°57′~105°38′、北纬34°55′~35°29′之间。
东南、南分别与秦安、甘谷县接壤,西南、西分别与武山、陇西县相邻,西北、北、东北分别与安定区、会宁和静宁县毗邻。
属陇中黄土高原丘陵壑区,多黄土梁、峁和河谷阶地。
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拔1600米~2200米。
1 社会概况和能源现状................................. 错误!未定义书签。
1.1定西市概况简述.................................. 错误!未定义书签。
1.2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错误!未定义书签。
1.3能源和资源...................................... 错误!未定义书签。
1.4交通运输条件.................................... 错误!未定义书签。
1.5工业经济发展.................................... 错误!未定义书签。
1.5.1工业经济发展现状............................ 错误!未定义书签。
1.5.2未来几年的良好机遇.......................... 错误!未定义书签。
1.5.3工业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 错误!未定义书签。
1.5.4工业经济发展目标............................ 错误!未定义书签。
1.6电力系统概况.................................... 错误!未定义书签。
1.7能源与环境现状.................................. 错误!未定义书签。
1.7.1能源生产现状................................ 错误!未定义书签。
1.7.2能源消费现状及预测.......................... 错误!未定义书签。
1.7.3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错误!未定义书签。
安定区临洮县陇西县通渭县岷县渭源县嶂县定西市概况简述定西地处黄河上游,位于甘肃中部,是一片古老、广袤、神奇的土地。
全市辖安定、通渭、陇西、临洮、渭源、漳县、岷县1区6县,119个乡(镇),总人口296万人,总面积2.03万平方公里。
定西历史悠久,区位优势明显。
这里是黄河上游文明的重要发祥地。
有新石器时代著名的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寺洼文化和辛甸文化。
自古就是丝绸之路的“重镇”,又是新欧亚大陆桥的必经之地,同时还是甘肃省会兰州市的东大门,距兰州市仅98公里。
陇海铁路和310、312、212、316国道穿境而过,特别是近年来,宝兰铁路复线的建成和兰定、兰临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车,使定西“兰州门户”的区位优势更加突出。
社会经济发展状况2009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131.9亿元,增长10.3%。
其中第一产业达到40.60亿元,增长5.5%;第二产业达到31.10亿元,增长14.2%;第三产业达到60.24亿元,增长11.7%。
人均生产总值达到4493元,年均增长6.66%,三次产业对定西市经济增长发挥了不同程度的积极推动作用,其中:第一产业对定西市经济增长贡献率为17%,第二产业为32%,第三产业为51%;财政收入达到7.36亿元,年均增长11.26%;粮食总产量达到98.15万吨,人均335公斤,创历史新高。
在经济总量迅速扩大的同时结构调整大见成效,经济质量显著提高。
全市一、二、三产业比重调整为31︰24︰45。
能源和资源定西境内主要有洮河、渭河、祖厉河水系,水资源量62.86亿方,水力总蕴藏量为87.84万千瓦,建成和正在建设水电站10个;境内已发现矿产资源产地186处,分属3个大类40个矿种,已开发利用的主要有金、锑、铝锌、萤石、方解石、大理石、花岗岩、石灰岩、粘土、地热等矿产。
定西的旅游资源比较丰富,境内拥有驰名中外的李氏祠堂,漳县贵清山、遮阳山国家4A级景区为代表的自然景区和渭源县的莲峰山、首阳山,被列入全国百个红色旅游景点景区的红军长征岷县“岷州会议”纪念馆,通渭县“榜罗会议”纪念馆,自然风景区在甘肃都是数一数二的旅游胜地。
市委、市政府提出将定西打造成“中国薯都”战略以来,马铃薯产业作为定西第一大支柱产业,为定西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
2009年,全市种植马铃薯316.84万亩,总产量530万吨,面积居全国地级市州第二、产量居首位。
马铃薯产业总产值达17.6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16.7%;全市6个较大规模的马铃薯专业批发市场和50多个中型马铃薯交易市场,年外销量达150万吨以上。
定西自古以来就以“千年药乡”著称。
以打造“中国药都”为战略主导产业力促发展,使中药材基本完成了产业聚集和规模扩张的历史性跨越。
2009年,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达102.12万亩,总产量15.65万吨,占全省的49%、全国的8%,种植面积在全国地级市中稳居第一。
其中当归25.8万亩,占全国的70%,全省的90%,当参31.5万亩,占全国的40%,全省70%,黄(红)芪26.3万亩,规模以上中药材加工企业达到78家,中药材产业总产值15亿元。
全市6个大中型中药材专业市场年交易量达27.6万吨,交易额达29.4亿元。
劳务经济已成为定西的一大优势产业。
目前,定西市在各地有劳务基地1135处,每年培训城乡劳动力10万人次以上,每年向东南沿海、新疆、俄罗斯等地输转剩余劳动力60.51万人,其中组织输转28.6万人,创劳务收入38亿元。
定西市是陇上名优土特产品的主要产区之一,全市果品栽植面积达20万亩,水果产量达4万吨。
花卉、食用菌、畜牧业等支柱产业迅速发展,新兴产业的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74%。
交通运输条件定西是古丝绸之路重镇和新欧亚大陆桥必经之地,在区域发展中处于“座中联七”的交通区位优势,东接天水、平凉,西靠兰州,北邻白银,南与陇南、甘南、临夏接壤,具有承东启西,南连北展的交通优势,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素有“甘肃咽喉、兰州门户”之称。
陇海铁路、建设中的兰渝、宝兰城际高速铁路和310、312、316、212国道穿境而过,兰定、兰临、天定、平定高速公路途经定西,使资源区位优势更加突出。
同时便利的交通优势为工业强市提供了支撑,工业已形成了有色金属冶炼加工、水电开发、现代制药、农产品加工、精盐化工、建筑建材等为主的工业体系,产品涉及31个行业、50多个大类、320多个品种。
这种经济区位和交通枢纽优势是定西市成为甘肃省内的现代物流中心,同时,为推进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工业经济发展近年来,我市工业保持较快增长,工业企业运行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项目建设成效明显,工业经济进入较快发展阶段。
但我市工业基础薄弱、总量小、竞争力不强,非公有制企业规模小、实力弱、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工业化水平低仍然是制约我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目前,我市工业发展既面临良好机遇,也面临严峻挑战。
国家统筹区域发展,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加大对西部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以及省上继续实施“工业强省”战略,构筑“一个振兴、六个做大做强”的工业发展格局和出台的配套扶持政策,都对我市发展工业尤其是培育农畜产品加工、现代制药、有色冶金、精盐化工、装备制造等产业带来直接而现实的机遇。
同时,随着引洮工程和平定、天定高速及兰渝铁路的开工建设,制约我市工业发展的“水”和“路”等问题将会得到有效解决,工业发展条件将会得到极大改善。
我市精心打造“中国薯都”、“中国药都”的战略构想,也会为加快工业发展拓宽渠道。
工业强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只有加快工业发展,提高工业发展水平,才能使我市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增强经济实力,带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才能提供和增加更多的就业岗位,提高城市化水平;才能较快地增加财政收入,改善人民群众生活。
全市上下要充分认识加快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紧抓发展机遇,积极应对挑战,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把发展差距转化为发展动力,推动全市工业大发展、大跨越。
未来几年的良好机遇工业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一)充分认识工业强市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我市工业保持较快增长,工业企业运行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项目建设成效明显,工业经济进入较快发展阶段。
但我市工业基础薄弱、总量小、竞争力不强,非公有制企业规模小、实力弱、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工业化水平低仍然是制约我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目前,我市工业发展既面临良好机遇,也面临严峻挑战。
国家统筹区域发展,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加大对西部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以及省上继续实施“工业强省”战略,构筑“一个振兴、六个做大做强”的工业发展格局和出台的配套扶持政策,都对我市发展工业尤其是培育农畜产品加工、现代制药、有色冶金、精盐化工、装备制造等产业带来直接而现实的机遇。
同时,随着引洮工程和平定、天定高速及兰渝铁路的开工建设,制约我市工业发展的“水”和“路”等问题将会得到有效解决,工业发展条件将会得到极大改善。
我市精心打造“中国薯都”、“中国药都”的战略构想,也会为加快工业发展拓宽渠道。
工业强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只有加快工业发展,提高工业发展水平,才能使我市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增强经济实力,带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才能提供和增加更多的就业岗位,提高城市化水平;才能较快地增加财政收入,改善人民群众生活。
全市上下要充分认识加快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紧抓发展机遇,积极应对挑战,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把发展差距转化为发展动力,推动全市工业大发展、大跨越。
(二)明确工业强市的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项目建设为抓手、技术进步为动力、集中区建设为平台、多形式融资为保障,立足现有企业孵化新产业,沿着产业链条上项目,依托资源优势搞开发,推动工业集群化发展,努力建立以有色冶金、精盐化工为龙头,电能产业、装备制造、矿产开发、现代物流有序跟进,现代制药、特色优势农产品精深加工协调发展的地方工业体系。
(三)科学制定工业强市的奋斗目标。
通过努力,全市工业经济总量明显扩大,发展方式明显转变,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到2012年,全市工业增加值翻一番多,由2007年的16.2亿元增加到40亿元,五年间年均增长20%;工业性固定资产累计投入超过100亿元,年均投入20亿元以上;培育5—8户年销售收入过10亿元、20户年销售收入突破1亿元、50—60户年销售收入达到1000万元以上的大企业、企业集团和骨干企业。
工业经济发展目标工业强市的工作重点是全力实施十大行动计划。
(一)铝产业基地建设行动计划。
充分发挥中铝西北铝加工分公司、东兴铝业陇西分公司、临洮铝业公司等大企业品牌优势、技术优势,着力研究和解决“生产基地”问题,加快中铝西北铝加工分公司10万吨铝箔和20万吨铝热轧板带、东兴铝业陇西分公司10万吨产能置换和25万吨技改扩产、20万吨阳极炭块、临洮铝业公司20万吨电解铝大型预焙槽生产线等重大项目建设,积极发展下游产品开发企业和配套生产企业,培育产业集群,壮大生产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