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检疫的种类
- 格式:ppt
- 大小:2.66 MB
- 文档页数:69
动物疫病的检疫方法
动物疫病的检疫方法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临床检查:通过观察动物的外貌、行为、生理状况等,判断是否存在疫病的迹象。
例如,检查动物的体温、呼吸、心率、食欲、精神状态等,以及观察动物是否有异常的肿块、皮疹、呼吸困难、腹泻等症状。
2. 病原学检查:这是确定动物是否感染疫病的关键方法。
包括采集动物的血液、组织、排泄物等样本,进行病原体的分离培养、分子生物学检测、血清学检测等,以确定病原体的存在和类型。
3. 免疫学检测:利用免疫学原理,检测动物体内是否存在针对特定病原体的抗体。
常用的方法包括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荧光抗体检测、血凝抑制试验等。
4. 病理学检查:对病死动物进行解剖,观察其组织器官的病理变化,辅助诊断疫病。
这可以提供关于疫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和病变程度的信息。
5. 流行病学调查:了解动物的来源、饲养环境、接触史等信息,以及调查同一地区或养殖场其他动物是否有类似症状,以判断疫病的可能来源和传播途径。
6. 检疫隔离:对于疑似感染疫病的动物,进行检疫隔离,限制其活动范围,防止疫病的传播。
同时,对接触过疑似病例的动物进行观察和检测。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动物疫病可能需要不同的检疫方法和程序。
检疫工作应由专业的动物卫生检疫机构或兽医进行,以确保准确、可靠的结果。
此外,预防动物疫病的最佳方法是实施良好的动物卫生管理措施,包括疫苗接种、环境消毒、饲养管理等,以减少疫病的发生和传播风险。
动物检疫培训资料动物检疫的目的任务及意义:动物检疫的目的任务在于防止动物传染病、寄生虫及其他有害生物的传入、传出,保护畜牧业生产和人体健康,促进经济贸易,动物检疫的意义在防止动物疫病传播,保障农牧业发展,保护人体健康,造福子孙后代,推动国民经济发展,都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A、动物检疫的范围、对象和种类一、动物检疫的范围:动物检疫的范围是指导动物检疫的责任界限。
动物检疫的范围可以从检疫的实物类别和检疫的性质分别叙述。
1、动物检疫的实物范围,有三种情况:①国内动物检疫的范围,主要是家畜、家禽及畜禽产品。
②进出境动物检疫的范围,是动物、动物产品以及其他检疫物。
③动物及其产品的装运物。
2、动物检疫的性质范围(略)二、动物检疫的对象:是指动物检疫中政府规定的动物疫病。
即将屠宰家畜的检疫对象主要有以下几种:牛:(口蹄疫、炭疽);羊(口蹄疫、炭疽、羊痘);猪:(口蹄疫、传染性水疱病、猪瘟、猪丹毒、猪肺疫)。
三、动物检疫的种类:总体上分为外检和内检两大类,各自又包括若干种检疫,其大致分类如下:1、外检(略)。
2、内检:①产地检疫;②市场检疫;③屠宰检疫;④运输检疫;四、产地检疫1、动物产地检疫概念动物产地检疫是动物出售或调出离开饲养地之前,动物检疫员到场、到户、到点(检疫点)进行的检疫。
2、动物产地检疫意义一是建立科学的动物检疫秩序,即任何流通的动物必须具有检疫证明,这样为监督工作打下了基础,更关键的是严格区分了产地检疫和流通领域补检、重检的关系,执法环节更加清晰;二是加强对生产阶段动物防疫工作的管理,保障防检结合,提高动物防疫措施的落实力度;三是抓住动物检疫工作的源头,提高工作科学性,切实保护人民身体健康;四是确保动物疫病不出村、不出户,不进入流通领域,把动物疫情控制在最小范围;五是利于分析动物疫病流行规律和防治效果,改进防治措施;六是建立动物疫情和畜产品安全追溯制度,实施全过程控制。
3、动物产地检疫的特点第一,动物产地检疫实施的时间是离开饲养之前,是对生产者的规范,也就是任何进入流通领域的动物,不管是进入交易市场或运输,必须具有检疫证明,执法效果是把动物疫情限制在产地的最小范围。
动物检疫的基本方法动物疫病有数百种,它们的发病有共同的规律性,但每种疫病往往由于病原不同而各有其本身的特点。
因此,我们必须综合应用有关理论和操作技术,对动物疫病作出迅速、准确的检疫。
常用的动物检疫方法有:临床检查、流行病学调查、病理检查、病原检查和免疫学检查等。
这些检疫方法,并非每种疫病和每次检查都要使用,而可以根据动物疫病的特点,进行其中的一种或几种检查。
一、临床检查法临床检查主要以感观检查为主,观察动物的各种表现(静、动、起、卧、立、精神、饮水、食欲等)是否正常,体温、脉博、呼吸是否在正常生理指标范围内。
包括群体检查和个体检查。
(1)群体检查。
将来自同一地区或同一批的动物划为一群,或以圈为一群进行检查。
对禽、兔、犬可按笼、箱划分进行群检。
(2)个体检查。
是对在群体检查中剔除的有病或疑似有病动物,仔细进行个体临床检查。
对群体检查中判为无病的动物,必要时还应抽5—20%做个体检查。
如果发现传染病时应再抽检10%,或全部进行个体检查。
二、流行病学调查法准确地掌握动物疫情,可以为检疫动物疫病提供很好的依据。
动物流行病学调查主要是了解当地和邻近地区过去和现在发生疫病的情况,动物疫病的一般和特殊症状,发病率、病死率和死亡数,发病动物的年龄和发病的季节性,疫病的病程经过,治疗的方法和效果,免疫接种情况等。
综合分析所掌握的资料,结合临床和病理材料,对确诊动物疫病将起重要作用。
三、病理学检查法患各种疫病而死亡的动物尸体,多呈现一定的病理变化,有的还有其特征性病理变化,可作为诊断的依据之一。
如发生猪瘟,其体内的病理变化就有很大的诊断价值,如动物的屠宰检疫,对于一些疫病在临床上不显示任何典型症状,而在剖检时却可能找到特征性病变。
对死因不明的动物尸体或临床上难以诊断的疑似患病动物,必要时可进行剖检和病理学诊断。
病理组织学检查,对内眼看不清楚或疑难疫病,可酌情采取病料送实验室作组织切片,在显微镜下检查,观察其细微的组织学病理变化,借以帮助诊断。
法定检疫项目:是指法定动物检疫人员即官方兽医在实施检疫行为时依法检查的若干事项。
如在屠宰检疫中过程中实施的各项检查以及对出售和调运动物、动物产品进行的临床检查项目、实验室检验等。
法定检疫对象:是指由法律、法规或规章规定的必须检疫的动物疫病种类。
目前农业部(第1125号公告)已公布的法定动物疫病种类分为三类157种动物疫病,即一类疫病17种、二类疫病77种、三类疫病63种。
法定检疫标准:是指由国家标准化行政管理部门依法制定的国家标准和农业部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的行业标准。
我国已颁布实施的标准主要有《畜禽产地检疫规范》(GB16549-1996)、《种畜禽调运检疫技术规范》(GB16567-1996)《新城疫检疫技术规范》(GB16550-1996)、《猪瘟检疫技术规范》(GB16551-1996)、《畜禽屠宰卫生检疫规范》(NY467-2001)、《生猪屠宰检疫规范》(NYT909-2004)、《生猪产地检疫规程》、《反刍动物产地检疫规程》、《家禽产地检疫规程》和《马属动物产地检疫规程》等。
检疫标准是依据检疫对象制定并发布实施的技术规范、规程等,两者是进行法定检疫项目检查的基础。
目前,已发布的157种法定动物疫病中,制定了检疫规程或标准的还较少,远不能满足动物检疫工作的需要。
在实际工作中,检疫人员应结合兽医基本理论和实际,探索一些符合实际工作需要的检疫方法或技术规范用以指导工作。
动植物检疫1.动植物检疫基本特征:法制性2.有害生物:指对人类的利益造成损害的生物,或者说对人体健康、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有害的生物。
3.动物疫病:动物的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统称为动物疫病。
4.传染病:由特定病原微生物引起的,具有一定的潜伏期和临床表现,并具有传染性的疾病。
5.动植物检疫:为防止检疫性动物疫病和植物有害生物的传入、传出和(或)扩散,或确保其官方控制的一切活动。
6.动植物检疫的基本属性?(特征)(1)法制性:动植物检疫是依法开展工作的,法制性是其与生俱来的基本特征。
(2)技术性:法制性与技术性是动植物检疫的基本属性,二者相辅相成。
动植物检疫的技术是“快速、准确、有效”的技术。
(3)预防性(4)国际性:国际合作与交流对动植物检疫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国际性成为动植物检疫的一个基本属性,特别是对于进出境动植物检疫,其国际性更为突出。
7.动植物检验检疫的基本类型:(1)自然环境优越型(岛国、半岛国):入境检疫极为严格,出口检疫较松,如新西兰、澳大利亚。
(2)发达国家型:如美国、加拿大等国入境检验要求严,出口检疫较松。
8.动植物检验检疫的重要性:(1)防止危险性动物疫病和植物有害生物的传入、传出及扩散。
(2)保护农、林、牧、渔业生产安全,人体健康以及生态环境。
(3)促进国际及国内经济贸易的发展。
9.动植物检疫的工作程序一般包括:检疫许可(审批)、检疫申报、现场检验和实验室检测、检疫处理、出证放行10.检疫许可的含义:检疫许可是在输入某些检疫物之前,输入单位向检疫机关提出申请,检疫机关审查并决定是否批准输入的法定程序。
11检疫许可的主要作用:(1)避免盲目输入,减少经济损失(2)提出检疫要求,加强预防传入(3)依据贸易合同,进行合理索赔12.检疫许可的类型与范围:(1)针对动物、动物产品、植物种子、种苗及其他繁殖材料等的许可为一般许可。
(2)针对禁止输入物的许可为特殊许可。
具体如下:①动植物病原体(包括菌种、毒种等)、害虫及其他有害生物②动植物疫情流行国家和地区的有关动植物、动植物产品和其他检疫物③动物尸体(例如动物标本)④土壤13.某些检疫物需要提前进行检疫申报,例如种用大动物需提前30d报检;小动物等需提前15d报检;植物种子、种苗及其他繁殖材料需提前7d报检。
动植物检验检疫学名词解释1. 植物产品:未经加工的植物产品(包括谷物)或它们加工后的产品,产品本身或在加工它们的过程中可能会增加有害生物的传入和扩散的风险。
2. 动物产品:指来源于动物未经加工或者虽经加工,但仍有可能传播疫病的产品,如生皮张、毛类、肉类、脏器、油脂等。
3. 检疫物(限定物):指要求进行检疫措施的任何动植物、动植物产品、包裹、容器、运输工具、土壤、贮藏地和任何能够隐藏和传播有害生物的微生物、物体和材料,特别是那些涉及国际运输的地方。
4. 检疫性有害生物:指对某一地区具有潜在经济重要性,但在该地区尚未存在或存在但分布未广并正由官方控制的有害生物。
5.检疫审批:是在输入某些检疫物时,输入单位向检疫机关提前提出申请,检疫机关审查并决定是否批准的法定程序。
6.检疫申报:是检疫物输入或输出时由货主或代理人向检疫机关及时声明并申请检疫的法定程序。
即检疫物在到达前或到达时,货主或代理人必须及时向检疫机关进行检疫申报,以利于办理提货手续.7. 检疫出证:指检疫机关根据进出境或调运的动植物、动植物产品及其他检疫物的检疫和除害处理结果,签发相关单位证书并决定是否准予调运的程序。
8.检疫处理:对国内或国际贸易调运的经检验不合格的动植物、动植物产品和其他检疫物,由检验检疫机关依法采取强制性处理措施的过程。
9.风险分析:指危害因素确定、风险评估、风险管理和风险交流的过程。
10.SPS协定:指实施卫生和植物卫生措施的协定,是WTO针对动植物安全与检疫问题而专门制定和实施的一个国际准则。
11. 现场检疫:是检疫人员在现场环境中对输入或输出的应检物进行检查和抽样,并初步确定是否符合相关检疫要求的法定程序。
12.隔离检疫:将进出境或国内调动的有关动植物在检疫机关指定的场所内,于隔离条件下进行饲养或种植,并在其生长期间进行检验、检测和处理的一项措施。
13.动物疫病:是危害或可能危害动物及动物产品的任何传染病和寄生虫病。
动物疫病检测清单1. 简介动物疫病检测是一项重要的工作,旨在及早发现和控制潜在的疫情,保护动物健康和人类食品安全。
本文将介绍动物疫病检测清单的相关内容,包括检测项目、样本采集和实验室测试等方面。
2. 检测项目动物疫病检测项目根据具体的疫病类型和传播途径而定,常见的检测项目包括:•病原体检测:包括病毒、细菌、寄生虫等病原体的检测,如禽流感病毒、口蹄疫病毒等。
•抗体检测:通过检测动物体内的抗体水平,判断是否接触过某种病原体,如疫苗免疫效果的评估。
•基因检测:通过PCR等分子生物学技术,检测病原体的基因序列,如狂犬病病毒的基因检测。
3. 样本采集样本采集是动物疫病检测的重要环节,合理的样本采集能够提高检测的准确性。
常见的样本采集包括:•血液样本采集:通过静脉采血或耳尖剪血等方式,采集血液样本进行病原体和抗体检测。
•组织样本采集:根据不同疫病的特点,采集相应的组织样本,如咽拭子、肌肉组织等。
•粪便样本采集:通过采集动物的粪便样本,检测其中的病原体或抗体水平,特别适用于肠道疫病的检测。
4. 实验室测试实验室测试是动物疫病检测的核心环节,需要专业的实验室设备和技术人员进行操作。
常见的实验室测试包括:•病原体分离与鉴定:通过培养和鉴定,分离出病原体,并确定其种类和毒力。
•抗体检测:通过ELISA、免疫荧光等技术,检测动物体内的抗体水平,判断是否感染某种病原体。
•PCR检测:利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病原体的基因序列,快速、准确地确定病原体的存在。
5. 结果分析与报告实验室测试完成后,需要进行结果分析和报告。
根据测试结果,可以判断动物是否感染病原体、是否免疫成功等。
结果分析和报告的内容包括:•检测结果:将实验室测试的结果进行整理和解读,准确地描述动物的感染状况。
•风险评估:根据检测结果,评估动物疫病对人畜安全和经济的影响,提出相应的防控建议。
•报告撰写:根据检测结果和风险评估,撰写检测报告,包括检测项目、样本采集和实验室测试等内容。
动物检疫的工作管理1.动物检疫的概念动物检疫是指国家法定的机构和人员,按照法定的方法和技术标准,定性检测和处理畜禽、畜禽产品的健康卫生状况的一种具有强制性的技术性措施。
动物检疫是发现、预防、控制、扑灭畜禽传染病的重要手段,是畜禽防疫的重要内容,也是畜禽传染病防控的一个重要环节,它直接关系到畜牧业生产的发展、对外贸易的信誉以及民众的身体健康等。
2.检疫的范围(1)国内畜禽检疫的范围:包括畜禽和畜禽产品。
畜禽是指家畜、家禽和人工饲养、合法捕获的其他动物,猪、羊、牛、鸡、实验动物、观赏动物和演艺动物等都是畜禽。
畜禽产品是指畜禽的生皮、胚胎、种蛋及未加工的胴体、脏器、血液、骨和蹄等。
(2)进出境畜禽检疫的范围:除了畜禽和畜禽产品之外,还包括其他检疫物。
畜禽是指饲养、野生的活动物,包括畜、禽、兽、蛇、鱼和蜂等。
畜禽产品是指来源于畜禽未经加工或者虽经加工但仍可能传播传染病的产品,如生皮、毛类和肉类等。
其他检疫物是指疫苗、血清和诊断液等。
(3)运载饲养畜禽及其产品的工具:包括车、船、飞机、包装物以及饲料、铺垫材料和饲养工具等。
3.检疫的类型我国动物检疫根据畜禽及其产品的动态和运转形式,在总体上分为国内检疫和国境检疫两大类。
(1)国内检疫:是指为有效地防止重要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根据法律规定由法定机构或人员对境内畜禽及其产品实施的、具有法律效力和法律后果的技术措施和政府行为。
县级以上农牧部门所属的动物检疫站和乡(镇)畜牧兽医站等部门负责执行国内检疫。
国内检疫分为产地检疫、净化检疫、运输检疫、屠宰检疫和市场检疫。
1)产地检疫:是指畜禽在离开饲养、生产地之前进行的畜禽检疫。
实施产地检疫,能把畜禽传染病控制在原地,消灭在转移之前。
主要由乡(镇)畜牧兽医站具体负责产地检疫,而出口畜禽的产地检疫应由当地县级以上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畜禽防疫监督机构负责。
产地检疫合格的应出具畜禽产地检疫合格证明,不合格的应按有关规定处理。
2)净化检疫:又叫作疫区检疫,是指在国内某地发生规定的检疫对象流行时进行的检疫。
动物检疫的分类.
国家高等职业教育畜牧兽医专业教学资源库
动物检疫的分类
一、国内动物检疫(内检)
对国内动物、动物产品,在其饲养、生产、屠宰、加工、贮藏、运输等各个环节所进行的检疫,称为国内动物检疫。
内检由国家农业部主管,县级以上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动物检疫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设立的动物卫生监督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动物、动物产品的检疫及其监督管理工作。
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指派官方兽医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和《动物检疫管理办法》的规定对动物、动物产品实施检疫,出具检疫证明,加施检疫标志。
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可以根据检疫工作需要,指定兽医专业人员协助官方兽医实施动物检疫。
内检有产地检疫和屠宰检疫两种。
销售、运输(包括赶运)和屠宰的动物离开生产、饲养地前实施的检疫为产地检疫;对各种运输工具如火车、汽车、船只、飞机等所运送动物、动物产品所进行的检疫为运输检疫监督。
在宰前、宰后及屠宰过程中,对动物及其产品进行的检疫为屠宰检疫,包括宰前检疫和宰后检验两个环节;对动物及其产品在市场交易过程中所进行的检疫与监督为市场检疫监督。
其主要任务是监督检查,即对市场交易的畜禽及其产品进行验证、查物、抽检、重检、补检、补免等。
二、国境动物检疫(外检)
在口岸对出入国境的动物、动物产品、可疑染疫的运输工具等进行的检疫和检疫处理,称为国境检疫,又称进出境检疫或口岸检疫(简称外检)。
外检有进境检疫、出境检疫、过境检疫、携带或邮寄检疫及运输工具检疫等。
1。
动物检疫的种类动物检疫是对进出口动物及其产品进行的一项重要的卫生检疫工作。
它的目的是防止动物疫病的跨境传播,保障人畜安全和国家农业发展。
本文将探讨动物检疫的种类,以及它们在动物卫生检疫中的作用。
动物检疫的种类1. 目视检查目视检查是动物检疫的最基本方法之一。
它主要依靠检查员的肉眼观察,对动物外观、行为等方面进行检查,可以快速识别出是否有动物疫病的症状。
目视检查一般适用于一些常见的疫病,如口蹄疫、猪瘟等。
2. 实验室检测实验室检测是通过动物体液、组织或排泄物等样品,利用生物学、化学、免疫学等方法进行检测,确定是否携带某种疫病病原体。
实验室检测的主要作用是针对一些难以通过目视检查判断的病原体,如病毒、细菌等。
常见的实验室检测方法有PCR检测、ELISA检测等。
3. 检疫证明检疫证明是国际上通行的一种进口动物、动物产品的必要证明。
检疫证明包含出口国动物检疫机构的证明书和检查报告,以及符合进口国检疫要求的相关资料。
这些文件的作用是说明进口动物及其产品无病无害,合法合规。
4. 动物卫生证书动物卫生证书是确定国际贸易市场上某种特定进口产品符合进口国动物检疫要求的证明。
该证书的作用是证明出口国动物检疫机构认为,出口产品和进口国标准相符,并采取必要的检疫措施,以确保产品没有病毒或其他病原微生物。
5. 处理和消毒处理和消毒是指对进口的动物及其产品,在经过一定的检疫后,按照一定的方法进行处理和消毒,以去除携带的病原体。
处理和消毒的方法有多种,如热处理、辐射处理、化学消毒等。
这些方法可以有选择地使用,具体取决于进口动物及其产品的特性、病原的特点、消毒效率等因素。
动物检疫的作用动物检疫是保障人畜安全和国家农业发展的重要措施。
通过严格的检疫,可以防止动物疫病的传播,避免疫病的发生和扩散。
同时,动物检疫也为进出口商品的贸易提供了保障。
只有通过检疫合格的动物及其产品才能在国际贸易市场上流通,进口国可以更加安心地接收这些商品,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