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泼水节》教案(第一课时)
- 格式:docx
- 大小:20.94 KB
- 文档页数:4
《难忘的泼水节》word版教案【可编辑】章节一: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泼水节的来历和意义;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1.2 教学方法:图片展示:展示泼水节的图片,让学生初步了解泼水节的情景;提问讨论:引导学生分享对泼水节的了解和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
1.3 教学内容:泼水节的来历和意义;泼水节的庆祝方式和习俗。
章节二:泼水节的历史与文化2.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泼水节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民族自豪感。
2.2 教学方法:资料展示:介绍泼水节的历史起源和文化特点;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泼水节的文化意义,分享各自的观点。
2.3 教学内容:泼水节的历史起源和发展;泼水节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
章节三:泼水节的庆祝活动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泼水节的庆祝活动和相关习俗;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参与积极性。
3.2 教学方法:视频观看:播放泼水节庆祝活动的视频,让学生直观了解庆祝方式;角色扮演:让学生分组扮演泼水节庆祝活动中的不同角色,进行实践活动。
3.3 教学内容:泼水节的庆祝活动:泼水、舞龙舞狮、放烟花等;泼水节的相关习俗:戴花冠、挂灯笼、吃年糕等。
章节四:泼水节的社会意义4.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理解泼水节的社会意义和价值;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
4.2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分享泼水节对社会和谐、民族团结的积极影响;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泼水节对个人和社会的意义。
4.3 教学内容:泼水节的社会意义:促进民族团结、传承文化、增强社会凝聚力;泼水节的价值:欢乐、和谐、团结、进步。
章节五:泼水节的传承与创新5.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了解泼水节的传承与创新情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传承责任感。
5.2 教学方法:图片展示:展示泼水节传承与创新的实例;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传承和创新泼水节。
5.3 教学内容:泼水节的传承:传统习俗、音乐、舞蹈等的传承;泼水节的创新:现代元素、新媒体技术等的融入。
难忘的泼水节》教案(第一课时)敲门、敲窗、敲钟等等。
那么“象脚鼓”是什么?(课件出示图片)它是一种传统的打击乐器,形状像大象的脚,所以叫做“象脚鼓”。
它的声音很响亮,可以吸引更多的人来参加泼水节。
②请同学模仿象脚鼓的声音。
句子二:他们手里拿着凤凰花、龙船花,互相泼洒。
1)交流“凤凰花”“龙船花”。
①出示图片,介绍这两种花的外形和寓意。
凤凰花是南亚热带地区的常绿乔木,象征着幸福和美好;龙船花是一种蔷薇科植物,花瓣像小船,象征着吉祥和平安。
②请同学模仿泼水的动作。
句子三:人们载歌载舞地走着,把泼水节的欢乐气氛传递给每一个人。
1)交流“载歌载舞”。
①教师解说:这个词语是形容人们在欢庆节日时,唱歌跳舞,表达自己的喜悦和祝福。
我们也可以在其他的节日或者庆祝活动中“载歌载舞”,让自己更快乐。
②请同学模仿载歌载舞的动作。
四)动词表情,感受泼水节。
1.教师出示动词:“欢呼”“喊叫”“跳跃”“拥抱”“祝福”“祈祷”“祝愿”“神往”“期盼”“期待”“期望”“期望着”“憧憬”“向往”“热爱”“忆起”“回忆”“留恋”“怀念”“难忘”。
2.请同学们结合课文和自己的想象,用这些动词造句,表达自己对泼水节的感受。
3.同桌交流,展示自己的句子。
4.请几位同学上台,用这些动词表演泼水节的场景。
其他同学可以扮演观众,欣赏表演。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感受文字之美,理解泼水节的隆重热闹,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对民族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通过动词造句和表演,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泼水节的场景和氛围,培养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同时,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度高,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2)理解欢呼的原因。
①为什么傣族人民会欢呼XXX的到来?看看课文第二自然段。
(课件出示)指名读出原因。
②交流:你们有没有见过名人?见到他们你们会有什么反应?为什么?③老师引导,齐读这句话,感受傣族人民对XXX的热情和敬意。
句子五:XXX微笑着向大家挥手。
小学二年级语文《难忘的泼水节》原文及教案(优秀10篇)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作文吧,作文一定要做到主题集中,围绕同一主题作深入阐述,切忌东拉西扯,主题涣散甚至无主题。
你写作文时总是无从下笔?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下内容是壶知道为您带来的10篇《小学二年级语文《难忘的泼水节》原文及教案》,希望能够对困扰您的问题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难忘的泼水节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认识“泼、族”15个生字,会写“忘、泼”8个字,读准多音字“铺、盛”。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练习用“象脚鼓、凤凰花、银碗”等讲述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泼水的情景,体会周总理和傣族人民心连心的深厚情意。
3、积累描写总理样子的句子,感受总理的平易近人。
【教学重点】体会周总理和傣族人民心连心的深厚情意以及各民族之间的和谐共处。
【教学难点】了解课文内容,会用给定词语描绘描述情景。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导入类型:出示图片:介绍泼水节。
泼水节是傣族最隆重的节日。
节日清晨,傣族男女老少就穿上节日盛装,挑着清水,先到佛寺浴佛,然后就开始互相泼水,互祝吉祥、幸福、健康。
人们一边翩翩起舞,一边呼喊“水!水!水!”,鼓锣之声响乇云霄,祝福的水花到处飞溅,场面十分壮观。
教师口述:西双版纳的山美,水美,人更美,傣族人民最有特色的节日就是泼水节,这么开心的活动,让我们一起跟随作者去体验一下吧!(板书:17难忘的泼水节)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出示泼水节图文,再引导课文的学习中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初读感知1、听范读。
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
要求: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检查初读情况(1)认读生字练读生字,识记。
①注意读准:平舌音“族踩”,翘舌音“驶容盛祝寿”前鼻音“民碗健”,后鼻音“康”。
②识记生字联系生活实际做动作识记:“泼、踩、敲、驶”。
《难忘的泼水节》教案第一课时本文是关于《难忘的泼水节》教案第一课时,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一、欣赏激趣,情境导入,学习第1、7、8段。
1、(课前播放音乐)在我国云南省西双版纳有一个能歌善舞的少数民族——傣族。
(认识“傣”)大家猜猜看,傣家人民最开心的日子是什么节日呢?板书“泼水节”。
“泼”字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2、泼水节也就是傣历的新年。
在每年的4月13日到15日,为期3天,是傣家人一年中最喜庆的日子。
当火红火红的凤凰花开时,泼水节也就到了。
“火红火红的凤凰花”读得这么棒,咱们来动动笔,看谁写得也棒。
书写“凤凰”,说说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反馈。
3、理解“一年一度”。
说话:一年一度的()4、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傣家的泼水节。
(看图片)看,清清的水啊,传递着人们彼此美好的祝福。
5、欣赏完这些图片,你眼中的泼水节又是怎样的呢?6、直到今天,还有不少傣族人民也想像我们一样来说一说1961年的那个泼水节,你们想听听他们说了什么吗?7、齐读7、8段,质疑:多么幸福哇!多么令人难忘啊!在傣族人民的眼中,这是一个怎样的泼水节啊?板书“难忘的”。
齐读课题。
为什么1961年的泼水节令傣族人民如此难忘呢?二、学习课文,朗读感悟。
2、3段1、请大家打开书本,不会读的字看看拼音。
想一想为什么1961年的泼水节令傣族人民如此难忘呢?2、卡片认读生字。
看到生字能找朋友的就请站起来带大家读一读。
3、指名分段读课文。
思考:为什么这个泼水节令人难忘?4、齐读第二段。
还记得我们读过的一篇文章“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吗?少年时期的周恩来就有这么远大的志向,也正是这掷地有声的话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刻苦学习,忘我工作,创造了新中国发展史上一个又一个奇迹,让全世界的人都知道中国人了不起!能和这样了不起的总理一起过泼水节,你的心情会怎么样?5、再次有感情地朗读第2段。
你高兴吗?你呢?难道傣族人民也像你们一样,只顾着说“高兴”“高兴”,就没有以行动来欢迎周总理的到来吗?6、你从哪段话中读出了傣族人民“特别高兴”的心情?请你再读读第3自然段。
《难忘的泼水节》第一课时的优秀教学设计篇5课文叙述了1961年周总理在西双版纳同傣族人民过泼水节的情形,表现了周总理亲民、爱民、和人民群众心连心的情怀,也表达了人民对周总理的崇敬和爱戴。
文章图文并茂,紧扣“难忘”二字展开,内容突出“景难忘”“人难忘”“情难忘”。
二年级学生对泼水节的来历周总理与傣族人民的关系了解不多,课前应布置他们搜集有关的资料。
1.根据教材特点,本课教学宜运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
2.可采用创设情境、诵读感悟等方法,让学生感受泼水节的欢乐场面,获得情感体验,完成学习任务。
【知识与技能】1.会认15个生字,会写8个字,掌握2个多音字,会写11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练习用“象脚鼓”等词语,描述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情景。
3.图文对照,积累描写周总理样子的句子,感受总理的平易近人。
【过程与方法】观察图画,借助插图理解课文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周总理和傣族人民心连心的深厚情意。
重点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用“象脚鼓”等词语描述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情景。
难点体会周总理和傣族人民心连心的深厚情意。
教师:傣族人民过泼水节的录像,课件。
学生:查阅有关傣族人民过泼水节的资料,了解一些周总理的故事。
2课时第一课时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重点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难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1.师: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有56个民族,你知道哪些是少数民族吗?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傣族。
2.师: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节日,对于傣族人民来说,一年之中最重要的节日就是“泼水节”。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1961年的泼水节。
二、自主学习1.自由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字词。
2.检查自学情况。
(1)课件出示生字,“小老师”领读。
(2)认读词语。
课件出示:难忘?泼水节?一年一度?四面八方??龙船?花炮?欢呼?人群?欢乐?柏树枝?多么(3)认读长句。
17 难忘的泼水节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泼、族”等1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铺、盛”,会写“忘、泼”等8个字,会写“难忘、泼水节”等12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受傣族人民和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的幸福和快乐。
3.学习课文第1、2自然段。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播放泼水节视频,激发学习兴趣。
2.介绍泼水节,导入新课。
过渡:当火红火红的凤凰花盛开时,傣族人民迎来了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
这一天,人们穿上节日的盛装,互相泼水祝福。
身上泼到的水越多,代表收到的祝福越多。
这个节日就是——(生答,师板书:泼水节)。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描写的是一次与众不同的,令傣族人民难忘的泼水节。
(板书“难忘”,结合实际理解“难忘”一词)这次泼水节为什么令傣族人民难忘?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遇到难读的词语要多读几遍,把它读准确。
同时标出每个自然段的序号。
2.检查生字学习情况。
(1)出示词语,指名读。
(2)交流识字方法。
①字音强调:“盛、祝、寿、驶”是翘舌音;“族、踩”是平舌音;“龙、容、康”是后鼻音;“敲、健”是三拼音节。
②比较学习多音字。
pū(铺路)(铺垫)铺pù(床铺)(店铺)shènɡ(茂盛)(盛大)盛chénɡ(盛饭)(盛满)③联系生活实际做动作识记:“泼、踩、敲、驶”都表示动作,可做一做相关动作。
④在句子中认读。
◇他接过一只象脚鼓,敲着欢乐的鼓点,踩着凤凰花铺成的“地毯”,同傣族人民一起跳舞。
◇傣族人民一边欢呼,一边向周总理泼水,祝福他健康长寿。
3.指名分段读课文,教师正音。
三、规范书写,练习提高1.课件出示带会写字的词语,学生自由读一读,多读几遍。
泼.水一年一度.龙.船花炮.穿.着开始.令.人难忘.2.(课件出示会写字)学生观察字形。
3.鼓励学生说一说:你记住了哪个字?是怎么记的?哪个字容易写错?4.学生自由交流,按字形结构分类指导。
《难忘的泼水节》word版教案【可编辑】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泼水节的历史背景和习俗,知道泼水节是傣族人民的传统节日。
(2)培养学生运用汉字、词语和句子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泼水节的风俗习惯。
(2)采用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泼水节的相关知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尊重和热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教学重点:(1)泼水节的历史背景和习俗。
(2)运用汉字、词语和句子描述泼水节的情景。
2. 教学难点:(1)泼水节习俗的深入了解。
(2)如何运用汉字、词语和句子生动地描述泼水节的情景。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泼水节的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关注泼水节的热闹场景。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泼水节的了解和印象。
2. 探究新知:(1)介绍泼水节的历史背景和习俗,让学生了解泼水节的重要性。
(2)讲解汉字、词语和句子的运用方法,引导学生学会描述泼水节的情景。
3. 课堂练习:(1)让学生分组讨论,运用汉字、词语和句子描述泼水节的情景。
(2)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大家互相评价、学习。
(2)鼓励学生在课后深入了解我国其他民族的节日,感受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四、作业布置:1. 观察家人或朋友过泼水节的情景,用汉字、词语和句子描述下来。
2. 调查了解我国其他民族的节日,简要介绍其习俗和特点。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泼水节的历史背景和习俗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能够运用汉字、词语和句子描述泼水节的情景。
但在课堂上,部分学生对泼水节的了解还不够全面,需要在课后加强搜集资料的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要加强对学生的鼓励和表扬,激发他们对民族文化的热爱。
六、教学策略1. 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视频、图片等资料,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泼水节的热闹氛围。
【导语】《难忘的泼⽔节》是以爱祖国、爱家乡为主题的⼀篇充满温情的课⽂。
⽆忧考⼩编整理了⼩学⼆年级上册语⽂《难忘的泼⽔节》教案三篇,希望对你有帮助!难忘的泼⽔节教案⼀ ⼀、教材简析 《难忘的泼⽔节》是⼀篇充满温情的课⽂。
教材配有⼀幅充满热情洋溢的插图,全⽂共有8个⾃然段。
课⽂记叙了1961年新中国总理周恩来参加傣族⼈民⼀年⼀度泼⽔节的欢乐场⾯,表达了⼈们的激动、幸福和难忘的⼼情。
由于年代久远,⼆年级的学⽣对周总理知之甚少,因此,课前可以布置学⽣搜集有关周总理的资料,也可以让学⽣询问⾝边的长辈,了解周总理的感⼈事迹,为学习课⽂做好铺垫。
《义务教育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第⼀学段⽬标与内容中指出,结合上下⽂和⽣活实际了解课⽂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基于此,教学时应抓住课⽂中的关键词语让学⽣品词、析句、朗读课⽂,⼀⽅⾯感受泼⽔节欢乐的场⾯,⼀⽅⾯体悟字⾥⾏间所表达的激动、幸福和难忘。
⼆、教学过程 (⼀)谈话导⼊,揭⽰课题 1.师:同学们,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拥有56个民族,⽽在我们云南省西双版纳⽣活着⼀种少数民族──傣族。
你们知道傣族⼈民每年都要过⼀个隆重的节⽇,这个节⽇叫什么? 指名回答,师板书:泼⽔节,指导学⽣认读并书写“泼”。
师:泼⽔节是傣族⼈民最隆重的节⽇,也是云南少数民族中影响⾯,参加⼈数最多的节⽇。
泼⽔节是傣族的新年,⼀般是在公历的4⽉中旬过泼⽔节,时间持续3⾄7天。
2.师:1961年,我们新中国的总理周恩来就来到了西双版纳参加了傣族⼈民的泼⽔节,你们对周总理有哪些了解? 指名交流,师相机出⽰周总理简介。
周恩(1898—1976)⽆产阶级⾰命家、军事家、政治家,中华⼈民共和国开国总理。
字翔宇,祖籍浙江绍兴,⽣于淮安,并在淮安度过童年时代。
1949年后,任中华⼈民共和国政务院(后改称国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中央军委副主席、中国⼈民政治协商会议主席、中共中央副主席。
【部优】《难忘的泼水节》公开课教案(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读本课的词语,会写“度”“泼”“炮”三个生字;
2.学习第三自然段,从人们的行为表现中感受泼水节的隆重、热闹;
3.借助动词说说泼水节的隆重场面。
教学重点:抓住重点词句,通过朗读,体会课文的文字之美,感受泼水节的隆重热闹。
教学难点:借助动词说说泼水节的隆重场面。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1.谈谈过春节的事儿。
2.介绍苗族、水族、哈尼族、独龙族的新年。
(一)情系新年,激趣导入。
1.课件出示课题。
过渡: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跟傣族的泼水节有关。
2.出示课题中的两个生字“忘”“泼”。
交流自己的发现。
(1)做泼水的动作。
(2)谁有好办法记住它?(水把头发都泼湿了。
)
(3)教师范写“泼”(三点水,长又瘦,要给发字让让路。
左窄右宽放放好,最后一点不要漏。
)学生练写。
评价。
3.联系生活实际理解“难忘”。
4.指名读课题,齐读。
注意“的”读得又轻又短。
5.读题质疑: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
(二)说文解字,聊“泼水节”。
1.初读课文。
过渡: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呢?请小朋友们拿出课文纸,大声读读课文,读通读顺,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读完以后,思考刚才提出的两个问题。
2.课件出示词语:
傣族人民一年一度
象脚鼓凤凰花龙船花炮银碗柏树枝
周总理笑容满面祝福健康长寿
(1)指名分别读三排词语。
(2)字理识记“族”。
(3)出示其中的四字词语,理解词语意思。
笑容满面(指名表情理解)
一年一度(联系学校生活理解)
健康长寿(你在什么时候听过这个词?课件出示寿星,老人)
(4)出示表示泼水节中事物的词语。
学习生字“碗”。
(5)为什么要用银碗蘸了清水向人民泼洒呢?(课件播放微课)
3.齐读词语。
4.解惑:这个泼水节为什么难忘?你从哪儿知道的?(课件出示第二自然段)后半句很长,指名读通顺。
指名交流傣族人民是怎样过泼水节的,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三)迎周总理,读句悟情。
1.交流这个泼水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读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找一找,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泼水节的隆重、热闹?
句子一:那天早晨,人们敲起象脚鼓,从四面八方赶来了。
(1)交流“敲起象脚鼓”。
①(板书:敲起,课件出示“敲”)教师解说:左边是高高的城墙,右边一只手拿着武器防御前来入侵的敌人,就是“敲”。
现在我们会说“敲”什么?
②这里还有一个表示动作的词,板书“赶来”。
“赶”与“走”区分,读句子。
③小结:这两个表示动作的词,用的真好!学着老师的样子把它们圈出来。
(2)交流“四面八方”。
①理解“四面八方”。
人们可能是从哪里赶来的?
②过渡:人们纷纷从寨子里,坪坝里,从各个地方赶来。
很多人在天还没亮就打着火把出发了,走了好几个小时才赶到。
齐读句子。
句子二:为了欢迎周总理,人们在地上撒满了凤凰花的花瓣,好像铺上了鲜
红的地毯。
(1)说一说,从哪里感受到这个节日的隆重,在什么情况下会铺上鲜红的地毯?(特别隆重的场合,迎接最尊贵的客人)
①师生交流:凤凰花的花瓣和红地毯有什么地方相似?有多红?你怎么知道的?(课件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
②“火红火红”:老师把它改一改,感觉上有什么不一样?同样的词语连用两个,程度就更深了。
(出示句子“火红火红的凤凰花开了”)比较“火红的凤凰花”“火红火红的凤凰花”。
③教师引导,齐读。
(2)为什么傣族人民用这么隆重的礼仪欢迎周总理?(课件出示,周总理简介)学生谈感受。
指名读句子,齐读。
句子三:一条条龙船驶过江面,一串串花炮升上天空。
(1)读出节奏感
①这两句话你读得真有节奏感。
让我看到了很多龙船,很多花炮。
②指名再读,说说自己的发现。
(2)理解并板书“驶过”。
(马儿跑得快,很迅速)
①给“驶”组词。
(驾驶,行驶)
②出示一本驾驶证,指名读上面的字。
(课件出示)
③生活中我们也经常用到“驶”,有一句俗话叫“小心驶得万年船”,里面就有“驶”这个字,这句话是说做任何事都要深思熟虑的意思。
(3)交流“一条条”“一串串”。
①过渡:课文中驶过江面的有几条船?你猜。
说说从哪儿读出来的。
(板书:一条条)那天可能有很多条船,但绝对不会是一条船。
指名说原因。
②这句话中,还有一个这样的词,是——告诉我们什么?
③交流这场面给你什么感觉?(课件出示图片)指名再读。
男生读,女生读,齐读。
句子四:人们欢呼着:“周总理来了!”
(1)交流“欢呼”。
①讨论:什么时候会欢呼?怎么样叫“欢呼”?
②指名欢呼文中的这句话。
③评价句子是否读到位。
“!”读出傣族人民激动的心情。
指名三人读。
第一组,第二组,全班。
(2)教师小结:我们不但可以通过动词读出泼水节的隆重,还可以通过叠词读出泼水节的隆重、热闹,甚至从标点符号中也能读出人们的心情。
我们的文字真奇妙!齐读第三自然段。
3.创设情境:很多傣族孩子也参加了欢迎活动,他们很想把欢迎周总理的情景说给大家听。
小朋友,你能帮帮他吗?借助黑板上的板书,试着说一说。
4.同桌互相练说。
指名说。
(四)端正书写,小结全文。
1.(课件出示“度”“炮”)他们分别是什么结构的?要注意什么呢?
2.教师范写“度”。
广字旁,里面是个“廿”,下面一个“又”。
“又”在甲骨文中是手的意思。
古代多用手或手臂来测量长度,所以“度”的下面是一个“又”字。
(一点一横刚刚好,一撇舒展长又长。
里面是个廿和又,躲在屋下别露头)
3.教师范写“炮”(火字旁,有点胖,短撇长撇别相撞。
挤一挤,让一让,炮字写得真漂亮)
4.学生各练写一个。
评议。
5.小结全文:泼水节的难忘仅仅是在迎接周总理的时候吗?我们下节课再学习。
板书设计:
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
敲起赶来火红火红(度、泼)
撒满驶过一条条
升上欢呼一串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