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之藩:失根的兰花
- 格式:docx
- 大小:13.61 KB
- 文档页数:2
《失根的兰花》教学设计一、教材版本五四制语文初一下册《失根的兰花》第一课时二、目标确立1、课标分析语文负载着传承祖国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任务,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极其辉煌的人文精神。
为此,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在语言能力发展的同时,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提高文化品味、审美情趣。
因此,在阅读《失根的兰花》一课时,我要求学生不仅做到文通字顺,而且能够通过阅读作品,在心中创设美好的情境,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从而主动关心国家和社会,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2、教材分析初一下册共有课文30篇,教材注意训练的整合性和训练的循序渐进,把课文分成五个单元,分别是以“人生”、“成长”、“祖国”、“探险”、“自然”为主题的文章。
《失根的兰花》是以“祖国”为主题的第三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选编了六篇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表现了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人民热爱祖国、奋发图强的高尚情操。
这些作品内容丰富,表现手法多样。
《失根的兰花》是旅美作家陈之藩的一篇散文,抒发了作者飘零异邦,心怀祖国的深情。
我根据本单元“要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整体感知课文的思想内容,培养热爱祖国山河和语言文化的爱国主义深情”这个总的教学要求,以及这篇课文要求的有感情朗读,领会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感情,品味精彩句段这个特殊要求,我分析了本文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的重难点。
3、学情分析初一学生,经过小学和中学初期的语文学习,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具有一定的语文阅读欣赏能力,但对于生活的经验和情感的体验比较匮乏,所以在本课教学中我注意积极创设情境,调动学生自身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顺利理解文本,进入情境,体会情感。
《新课标》对中学生的听、说、读、写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完成这些任务,不仅应当在学习上下功夫,还应运用一些适合的好的学习方法。
例如,怎样准确地朗读课课文、怎样做笔记(如何掌握时间、提高速度),如何背诵课文(先抓住重点字、词背诵每段,然后再串起来),如何写好作文等。
失根的兰花①顾先生一家约我去费城郊区的一个大学里看花。
汽车走了一个钟头的样子,到了校园;校园美得像首诗,也像幅画。
依山起伏,古树成荫,绿藤爬满了一幢一幢的小楼,绿草爬满了一片一片的坡地;除了鸟语,没有声音。
像一个梦,一个安静的梦。
②花圃有两片,里面的花,种子是从中国来的。
一片是白色的牡丹,一片是白色的雪球;在如海的树丛里,闪烁着如星光的丁香,这些花全是从中国来的呀! 由于这些花,我自然而然地想起北平公园里的花花朵朵,与这些简直没有两样;然而,我怎么也不能把童年时的情感再回忆起来。
我不知为什么,总觉得这些花不该出现在这里,它们的背景应该是今雨轩,应该是谐趣园,应该是故宫的石阶,或亭阁的栅栏。
因为背景变了,花的颜色也褪了,人的情感也弱了,泪,不知为什么流下来。
③十几岁,就在外面漂流,泪从来也未这样不知不觉地流过。
在异乡见过与童年完全相异的东西,也见过完全相同的花草;同也好,不同也好,我总未因异乡事物而想过家。
到渭水滨,那水,是我从来没见过的,我只感到新奇,并不感觉陌生;到咸阳城,那城,是我从来没有见过的,我只感觉到它古老,并不感觉伤感。
我曾在秦岭捡过与香山上同样红的枫叶,在蜀中我也曾看到与大庙中同样的古松,我也并未因而想起过家。
我曾骄傲地说过:“我,到处可以为家。
”④然而,自至美国,情感突然变了;在夜里的梦中,常常是家里的小屋在风雨中坍塌了,或是母亲的头发一根一根地白了;在白天的生活中,常常是不爱看与故乡不同的东西,而又不敢看与故乡相同的东西。
我这时才恍然悟出,我所谓的到处可以为家,是因为蚕未离开那片桑叶;等到离开国土一步,即到处不可以为家了。
⑤花搬到美国来,我们看着不顺眼;人搬到美国来,也是同样不安心;这时候才忆起,故乡土地之芬芳与故乡花草的艳丽。
我曾记得,8岁时肩扛小镰刀跟着叔叔下地去割金黄的麦穗,而今这童年的彩色版画,成了我一生中不朽的绘画。
⑥在沁凉如水的夏夜中,有牛郎织女的故事,才显得星光晶亮;在群山万壑中,有竹篱茅舍,才显得诗意盎然;在晨曦的原野中,有拙重的老牛,才显得纯朴可爱。
失根的兰花陈之藩①顾先生一家约我去费城郊区的一个大学里看花。
汽车走了一个钟头的样子,到了校园;校园笑得像首诗,也像幅画。
依山起伏,古树成荫,绿藤爬满了一幢一幢的小楼,绿草爬满了一片一片的坡地;除了鸟语,没有声音。
像一个梦,一个安静的梦。
②花圃有两片,里面的花,种子是从中国来的。
一片是白色的牡丹,一片是白色的雪球;如在海的树丛里,闪烁着如星光的丁香,这些花全是从中国来的呀!由于这些花,我自然而然地想起北平公园里的花花朵朵,与这些简直没有两样;然而,我怎么也不能把童年时的情感再回忆起来。
我不知为什么,总觉得这些花不该出现在这里,它们的背景应该是今雨轩,应该是谐趣园,应该是故宫的石阶,或亭阁的栅栏。
因为背景变了,花的颜色也褪了,人的情感也弱了,泪,不知为什么流下来。
③十几岁,就在外面漂流,泪从来也未这样不知不觉地流过。
在异乡见过与童年完全相异的东西,也见过完全相同的花草;同也好,不同也好,我总未因异乡事物而想过家。
到渭水滨,那水,是我从来没见过的,我只感到新奇,并不感觉陌生;到咸阳城,那城,是我从来没有见过的,我只感觉到它古老,并不感觉伤感。
我曾在秦岭捡过与香山上同样红的枫叶,在蜀中我也曾看到与大庙中同样的古松,我也并未因而想起过家。
我曾骄傲地说过:“我,到处可以为家。
”④然而,自至美国,情感突然变了;在夜里的梦中,常常是家里的小屋在风雨中坍塌了,或是母亲的头发一根一根地白了;在白天的生活中,常常是不爱看与故乡不同的东西,而又不敢看与故乡相同的东西。
我这时才恍然悟出,我所谓的到处可以为家,是因为蚕未离开那片桑叶;等到离开国土一步,即到处不可以为家了。
⑤花搬到美国未,我们看着不顺眼;人搬到美国来,也是同样不安心;这时候才忆起,故乡土地之芬芳与故乡花草的艳丽。
我曾记得,8岁时肩扛小镰刀跟着叔叔下地去割金黄的麦穗,而今这童年的彩色版画,成了我一生中不朽的绘画。
⑥古人说:“人生如萍”——在水上漂流;那是因为古人未出国门,没有感觉离国之苦,萍还有水可借;以我看:人生如絮,飘零在此万紫千红的春天。
《失根的兰花》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我是初中语文组号考生。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失根的兰花》,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阐述。
一、首先我要说的是教材分析《失根的兰花》是鲁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作者陈之藩。
这是一篇诗意盎然的抒情散文。
本文通过作者看花而引起对自己经历的回顾,抒写了自己漂泊异乡之苦,表达了作者深沉真挚的思乡爱国之情。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但品味语言,感悟文章内涵的能力还不够。
二、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及教材分析和学生实际,我特设定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浓浓的思乡爱国之情,这也是本课重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品味文章语言,学习运用排比、比喻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这也是本课难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领会游子的思乡爱国之情,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操。
三、教法学法本着“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在教学方法上,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品读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为达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如下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上课之初,我请学生欣赏歌曲《故乡的云》,并让学生跟着哼唱,唤起学生对故乡的思念和热爱。
之后设计如下导入语:漂泊海外的游子,离家久了,远了,愁肠百结,在他乡看到故乡的一草一木,一虫一鸟都能勾起他们的浓浓的思乡之情。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失根的兰花》,去感受作者陈之藩刻骨铭心的思乡爱国之情。
此时我将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首先请学生默读课文,同时提示学生在读时圈画出生字难词,之后查找工具书,同桌交流解决。
然后我会用多媒体出示“坍塌”“喧哗”等重点字词,采用指名读、接龙读并纠错再齐读的形式为课文学习扫清文字障碍。
接下来我将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并思考如下问题:本文主要内容是什么?学生交流后,我明确:文章以描写看花为契机,抒写了自己漂泊异乡之苦,引发思乡爱国之情。
陈之藩:失根的兰花
顾先生一家约我去费城郊区一个小的大学里看花。
汽车走了一个钟头的样子,到了校园。
校园美得像首诗,
也像幅画。
依山起伏,古树成荫,绿藤爬满了一幢一幢的小楼,绿草爬满了一片一片的坡地,除了鸟语,没有声音。
像一个梦,一个安静的梦。
花圃有两片,一片是白色的牡丹,一片是白色的雪球;在如海的树丛里,还有闪烁着如星光的丁香,这些花
全是从中国来的罢。
由於这些花,我自然而然的想起北平公园里的花花朵朵,与这些简直没有两样;然而,我怎样也不能把童年
时的情感再回忆起来。
不知为什麽,我总觉得这些花不该出现在这里。
它们的背景应该是来今雨轩,应该是谐趣园,应该是宫殿阶台,或亭阁栅栏。
因为背景变了,花的颜色也褪了,人的感情也落了。
泪,不知为什麽流下来。
十几岁,就在外面飘流,泪从来也未这样不知不觉的流过。
在异乡见过与家乡完全相异的事物,也见过完全
相同的事物。
同也好,不同也好,我从未因异乡事物而想到过家。
到渭水滨,那水,是我从来没有看见过的,我
只感到新奇,并不感觉陌生。
到咸阳城,那城,是我从来没有看见过的,我只感觉它古老,并不感觉伤感。
我曾
在秦岭中拣过与香山上同样红的枫叶;我也曾在蜀中看到与太庙中同样老的古松,我并未因而想起过家。
虽然那
些时候,我穷苦得像个乞丐,但胸中却总是有嚼菜根用以自励的精神。
我曾骄傲的说过自己:「我,到处可以为家。
」然而,自至美国,情感突然变了。
在夜里的梦中,常常是家里的小屋在风雨中坍塌了,或是母亲的头发一
根一根的白了。
在白天的生活中,常常是不爱看与故乡不同的东西,而又不敢看与故乡相同的东西。
我这时才恍
然悟到,我所谓的到处可以为家,是因为蚕未离开那片桑叶,等到离开国土一步,即到处均不可以为家了。
美国有本很着名的小说,里面穿插着一个中国人。
这个中国人是生在美国的,然而长大之後,他却留着辫子,说不通的英语,其实他英语说得非常好。
有一次,一不小心,将英文很流利的说出来,美国人自然因此知道他是
生在美国的,问他,为什麽偏要装成中国人呢?
他说:「我曾经剪过辫子,穿起西装,说着流利的英语;然而,我依然不能与你们混合,你们拿另一种眼光
看我,我感觉苦痛……」花搬到美国来,我们看着不顺眼;人搬到美国来,也是同样不安心。
这时候才忆起,家
乡土地之芬芳,与故土花草的艳丽。
我曾记得,八岁时肩起小镰刀跟着叔父下地去割金黄的麦穗,而今这童年的
彩色版画,成了我一生中不朽的绘图。
在沁凉如水的夏夜中,有牛郎织女的故事,才显得星光晶亮;在群山万壑中,有竹篱茅舍,才显得诗意盎然。
在晨曦的原野中,有拙重的老牛,才显得纯朴可爱。
祖国的山河,不仅是花木,还有可歌可泣的故事,可吟可咏的诗歌,是儿童的喧譁笑语与祖宗的静肃墓庐,
把它点缀美丽了。
古人说:人生如萍,在水上乱流。
那是因为古人未出国门,没有感觉离国之苦,萍总还有水流可藉;以我看,人生如絮,飘零在此万紫千红的春天。
宋朝画家思肖,画兰,连根带叶,均飘於空中。
人问其故,他说:「国土沦亡,根着何处?」国,就是土,
没有国的人,是没有根的草,不待风雨折磨,即形枯萎了。
我十几岁,即无家可归,并未觉其苦,十几年後,祖国已破,却深觉出个中滋味了。
不是有说,「头可断,
血可流,身不可辱吗?」我觉得应该是,「身可辱,家可破,国不可亡。
」一九五五年五月十五日於费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