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大禹治水
- 格式:doc
- 大小:56.00 KB
- 文档页数:8
部编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第15课《大禹治水》课文原文及教案【篇一】部编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第15课《大禹治水》课文原文很久很久以前,洪水经常泛滥。
大水淹没了田地,冲毁了房屋,毒蛇猛兽到处伤害百姓和牲畜,人们的生活痛苦极了。
洪水给百姓带来了无数的灾难,必须治好它。
当时,一个名叫鲧的人领着大家治水。
他只知道筑坝挡水,九年过去了,洪水仍然没有消退。
他的儿子禹继续治水。
禹离开了家乡,一去就是十三年。
这十三年里,他到处奔走,曾经三次路过自己家门口。
可是他认为治水要紧,一次也没有走进家门看一看。
禹吸取了鲧治水失败的教训,采取疏导的办法治水。
他和千千万万的人一起,疏通了很多河道,让洪水通过河道,最后流到大海里去。
洪水终于退了,毒蛇猛兽被驱赶走了,人们把家搬了回来。
大家在被水淹过的土地上耕种,农业生产渐渐恢复了,百姓重新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
____________________本文根据中国古代神话传说改写。
【篇二】部编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第15课《大禹治水》教案〔教学目标〕1.初读课文,认识本课8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继续培养独立识字、合作识字的能力。
2.熟读课文,理解“倒塌、堵塞、叮嘱、开凿、垒、长年、欣欣向荣、敬仰、爱戴、英雄”等词语,了解大禹治水的故事,理清作者思路。
3.自主阅读课文,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使学生学会在课文情景和语言文字中受到熏陶。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明白大禹为什么成为人们世世代代敬仰和爱戴的英雄,感受大禹的奉献精神,培养学生的奉献意识。
〔教学重点〕了解大禹治水的故事,通过重点词句感受大禹的奉献精神。
〔教学难点〕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引导学生学会在课文情景和语言文字中受到熏陶。
〔课前准备〕1.教师查阅有关大禹治水的资料,制作有关课件。
2.学生预习课文,自学字词,查阅相关资料〔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第一课时一、了解预习,导入课题1.同学们,你们课前都读过那些古代的神话故事呢?2.今天我们还要学习一篇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题目就叫《大禹治水》(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15.大禹治水(相关资料)大禹禹是黄帝的玄孙、颛顼的孙子(但也有说法认为禹应为颛顼六世孙)。
出生在汶山石纽地区,母亲是有辛氏之女,名叫女志,也叫脩己。
禹幼年随父亲鲧东迁,来到中原。
其父鲧被帝尧封于崇。
帝尧时,中原洪水泛滥造成水患灾祸,百姓愁苦不堪。
帝尧命令鲧治水,鲧受命治理洪水水患,鲧用障水法,也就是在岸边设置河堤,但水却越淹越高,历时九年未能平息洪水灾祸。
接着禹被任命为司空,继任治水之事。
禹立即与益和后稷一起,召集百姓前来协助,他视察河道,并检讨鲧治水失败的原因。
禹总结了其父亲治水失败的教训,改革治水方法以疏导河川治水为主导,利用水向低处流的自然趋势,疏通了九河。
治水期间,禹翻山越岭,淌河过川,拿着测量仪器工具,从西向东,一路测度地形的高低,树立标杆,规划水道。
他带领治水的民工,走遍各地,根据标杆,逢山开山,遇洼筑堤,以疏通水道,引洪水入海。
禹为了治水,费尽脑筋,不怕劳苦,也不敢休息。
他亲自率领老百姓风餐露宿,过家门而不入,整天在泥水里疏通河道,把平地的积水导入江河,再引入海洋。
经过13年治理,终于取得成功,消除了中原洪水泛滥的灾祸。
因为治洪水有功,人们为表达对禹的感激之情,尊称他为“大禹”,即“伟大的禹”。
在治水的过程中,禹走遍天下,对各地的地形、习俗、物产等皆了如指掌。
禹重新将天下规划为九个州,并制定了各州的贡物品种。
帝夏禹王还规定:天子帝畿以外五百里的地区叫甸服,再外五百里叫侯服,再外五百里叫绥服,再外五百里叫要服,最外五百里叫荒服。
甸、侯、绥三服,进纳不同的物品或负担不同的劳务。
要服,不纳物服役,只要求接受管教、遵守法制政令。
荒服,则根据其习俗进行管理,不强制推行中央朝廷政教。
禹的轶事典故三过家门而不入传说禹与涂山氏女娇新婚不久,就离开妻子,踏上治水的道路。
后来,他路过家门口,听到妻子生产,儿子呱呱坠地的声音,但一想到开山导流刻不容缓,便顾不上回家,又走上了治水一线。
第三次经过家乡的时候,其子启正被母亲抱在怀里,他已经懂得叫爸爸,挥动小手,和禹打招呼,禹只是向妻儿挥挥手,表示自己看到他们了,还是没有停下来。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15大禹治水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15大禹治水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重点:1、德: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大禹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名为民造福的英雄。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学会本科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课文。
理解课文第二自然段大雨治水的经过。
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来理解整篇课文的内容。
教学挂图3课时第一课时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
2、简介大禹。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学生自由练读课文。
2、检查字读情况。
指名逐段试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3、范读课文。
思考:这篇课文主要写谁?写了大禹的什么?4、口头填空:课文主要讲的诗大禹为了(),三次经过家门都没有()。
三、细读课文。
1、指名读课文。
2、讨论:(1)这一段主要告诉我们什么?(2)从哪儿看出洪水凶猛?(3)“无家可归”是什么意思?(4)这些情况发生在什么时候?3、指导朗读。
指名读。
学生练习。
四、教学生字。
1、出示生字:治、洪、姓,指名读。
2、引导说字形记忆方法。
五、作业:学生在《习字册》上描红。
第二课时一、复习检查。
1、抽读生字卡片。
2、说说“治、洪、姓”的结构和偏旁。
二、细读课文。
1、第2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
(2)大禹是怎么想的?是怎么做的?(3)大禹先干什么?后干什么?(4)哪些词语告诉我们大禹治水很辛苦?(5)“千山万水”、千辛万苦中的“千、万”不是指一千和一万,说明什么?(6)“九条大河、九座大山”表示什么?(7)“挖通九条大河,劈开九座大山”说明什么?(8)想一想大禹可能会吃什么苦?(9)知道朗读。
2、细读第3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
(2)找出表示数量的词。
(3)这些数量词强调什么?表现了什么?(4)知道朗读。
3、细读第4段。
(1)齐读课文。
(2)为什么说大禹是一位伟大英雄?(3)老百姓会怎样感激大禹?(4)齐读课文。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15大禹治水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15大禹治水教案与反思第1篇】一、教学目标:认知:1、了解黄帝、炎帝的主要事迹。
知道黄帝是中华民族的祖先。
中华民族是炎黄子孙。
2、说出大禹的主要事迹和治水成功的原因。
技能:说说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
情感:学习大禹公而忘私的精神,培养人定胜天的信念。
二、教材分析:重点:大禹治水的事迹和精神。
难点:对部落和部落联盟的理解。
三、课前准备:1、大禹像挂图,大禹陵照片。
2、大禹治水的挂图。
四、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师:绍兴有个禹陵,还有禹庙,你们去过吗?是纪念什么人的?禹是我国古代一位治水英雄,世世代代被后人称颂。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大禹治水的故事。
(二)讲授新课:1、黄帝和炎帝的事迹:(1)教师讲述黄帝和炎帝的故事。
然后提问:祖国境内原始社会的遗址主要有哪几个?为什么我们称自己是炎黄子孙?(2)师生归纳: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黄帝是中华民族的祖先。
2、大禹治水:(1)教师让学生观看课中大禹像,将大禹治水的故事,然后提问:鲧治水为什么未成功?禹根据实际采用了什么治水方法?(2)师生归纳:禹根据山脉地形,采用疏导的方法,开沟掘渠,使洪水从江河流入大海。
(3)请学生观察大禹治水插图,教师简介禹与群众同甘共苦,顶风冒雨,他“三过家门而不入”,艰苦劳动十三年,终于把洪水控制住。
反映了中华民族战胜自然灾害的聪明才智和人定胜天的气概。
(4)组织学生讨论:禹为了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这是一种什么精神?(5)归纳:这种公而忘私的精神受到百姓的赞颂,人们为了感谢禹的功劳,称他为“大禹”。
他的精神值得后人继承发扬。
(6)讲一讲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
(同桌同学讲)3、大禹陵和夏朝的建立。
(1)教师出示大禹陵、禹庙的照片,介绍大禹陵(也可以让去过大禹陵的学生讲)。
(2)教师讲解夏朝是怎样建立的。
(三)知识反馈1、课后填空题。
2、请几个学生讲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
《大禹治水》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通过联系生活、字理分析等方式学习“洪、毒蛇、兽、灾难、仍、退、继续”等7个生字词,会写“洪、难、灾、道”4个生字。
初步了解“泛滥、筑坝挡水”等词语的意思。
3.积累“淹没田地”、“冲毁房屋”、“筑坝挡水”等词语,学习动词和名词的搭配。
4.通过关键词句、联系生活,想象治水前的景象,了解洪水使人们的生活非常痛苦。
教学重难点:1.联系上下文,了解“泛滥”、“筑坝挡水”等词语的意思。
2.通过关键词句、联系生活,想象治水前的景象,了解洪水使人们的生活非常痛苦。
教学准备:PPT、生字卡片、词卡。
板书设计:15. 大禹治水泛滥鲧禹淹没田地筑坝挡水冲毁房屋灾难没有消退毒蛇猛兽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1.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古代的神话传说。
传说中的主人公是一位为民造福的英雄,那么他到底为人民做了什么事呢?今天我们学习十五课-大禹治水。
2.谁来读一读课题?(请2人)评价1:(相机)你把“治”的翘舌音读得很标准,真棒!评价2:(如果拖音)你读正确了!如果“禹”和“水”读得更短一些,那就更好了!3. 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课题——大禹治水。
4.看到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呢?(请3人)预设1:他想知道大禹是谁?预设2:他是怎样治水的?预设3:他把谁治理好了没有呢?评价:同学们的疑问提得真好,那么大禹到底是谁呢?[出示ppt]简介大禹1:传说是我国部落连盟的领袖,曾经带领百姓治理洪水,是为民造福的英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过渡]:现在让我们走进课文,去读一读这个故事吧。
请同学们打开书71页。
1.初读课文[ppt出示自读要求](1)同桌合作读。
你一段我一段;(2)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同桌不会读或读得不对的地方,请你帮助他。
读得不通顺的地方,请你叫他再读一遍。
如果同桌全部读正确了,请你在课题旁给他协商一颗星,如果他都读通顺了,请你再给他一颗星。
(在课题旁板书星星)评价1:获得2颗星的请举手,你们真棒!评价2:通过同桌的帮助获得2颗星的请举手。
你们真是互帮互助的好同桌。
2.自读检测1、手势告诉老师,课文有几个自然段?4个自然段。
2、请小朋友来读,边读边想,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请4人]3、交流:填空题。
2.生字词认读[过渡]:现在老师把一些生词宝宝请到了黑板上,你们能读好它们么?[ppt出示]毒蛇猛兽伤害灾难消退继续被驱赶耕种恢复(1)自由读;(2)开火车读;3.重难句认读[ppt出示]:这些词跑到句子里去了,还能读好吗?要读好句子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把句子给读通顺。
(1)自由读;(2)请生读;评价1:后面三处的句子,一处比一处难度大,谁来试试?评价2:读得很好,只有一处打结了,还有没有人再来挑战一下这一句。
评价3:读得真通顺,学着他的样子,谁来?评价4:最难的句子都能读好,相信中间两处也难不到大家,谁来?[过渡]:读准了字音,读通了句子,我们要一起走进这个故事。
我们都知道了大禹要治理的是什么?(洪水)怎样的洪水?洪水又给老百姓带来了怎样的灾难?1.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2)请生读;这个神话传说故事发生在很久很久以前,谁愿意为大家来读一读这个故事的开头呢?(请2人)评价1:读得真通顺,字音都读准了,真棒。
评价2:不仅读准了字音,还特别有感情。
[出示词卡]相机正音:“毒蛇猛兽”这个词看着都有点害怕,我们再来读一读。
2.理解“泛滥”:(1)联系字形理解“泛滥”:在很久很久以前,洪水经常?([出生词卡]——“泛滥”)这个词我们第一次碰到,一起来读准它。
(齐读)小朋友,你能来猜一猜这个“泛滥”可能是什么意思吗?相机提示:我们猜测词语要有一定的依据,大家联系字形来看看。
预设:从字形上看,这两个字的部首都有“三点水”,“泛滥”可能和“水”有关。
(2)联系下文,理解“泛滥”:[ppt出示]为了验证我们的猜测对不对,咱们要到课文当中去寻找答案。
a.课文当中有个小泡泡,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齐读)“联系下文”就是“泛滥”后面的文字内容。
b.[ppt]接下来,老师想请你们仔细地读一读,“泛滥”后面的文字内容,用“____”划一划,哪些词句是在说“洪水泛滥”呢?c.[找一人,拿书投影]一起读一读这个小朋友划的词句。
d.这里哪几个字词给你“泛滥”的感觉?预设:淹没田地、冲毁房屋。
评价:要把田地都给淹没了,要把房屋都给冲毁了,这需要很大很大的水,很多很多的水才能做到。
小朋友真能干,懂得联系下文来理解词语的意思。
[过渡]那么多的水把田地都给淹没了,那么多的水把房屋都给冲毁了,那么多的水把毒蛇猛兽都给吸引出来伤害百姓和牲畜。
小朋友们,你们在生活中、电视上看过洪水泛滥的场景吗?(请3人)[播放视频]a.洪水给你怎样的感受?(害怕、恐惧)b.谁能读出这种恐怖、可怕,让人们都恐慌的感觉呢?(请3人)评价1:老师听出你的语调都有点深沉了。
评价2:我听出你把“淹没”和“冲毁”这两个词语重点了,真不错。
评价3:是呀,百姓们天天生活在这样可怕的、恐怖的洪水泛滥的环境当中,他们的心情一定非常沉重,他们的生活一定非常的痛苦,谁能把这种痛苦读出来。
c.女生齐读。
评价:真是痛苦到了极点啊。
d.男生齐读。
评价:老师看到很多小朋友把自己的眉毛都给皱起来了。
1、联系上文,理解“灾难”:是啊,洪水给百姓无数的灾难。
刚才我们用联系下文的方式,明白了“泛滥”的意思,那你现在能不能用联系上文的方法,来看一看洪水给百姓带来了哪些“灾难”?上文指的就是“灾难”之前的文字。
请你找一找。
(请2人)预设:洪水泛滥、淹没田地、冲毁房屋;师生复述:洪水泛滥是一场(灾难),洪水淹没了田地也是一场(灾难),洪水把房屋都冲毁了,那也是一场(灾难),洪水把毒蛇猛兽都吸引出来伤害百姓和牲畜了,这确实是一场(灾难。
)2、观察字形,理解“灾”[过渡]小朋友们真能干,通过联系上文的方法,知道了“灾难“的意思。
我们再来一起看一看,“灾”这个字。
观察字形:“灾”是一个“宝盖头”,“宝盖头”代表“房子”,下面是一个“火”字,房子里要是着火了,那就是发生了“火灾”。
要是发生了洪水,那就是发生了“水灾”。
[过渡]发生了“火灾”和“水灾”,那都是发生了巨大的“灾难”。
这时候就需要有人来治理它。
于是一个名叫“鲧”的人,带着大家治水。
1、生读。
谁来读一读这一自然段。
(请1人)其他同学仔细听,鲧用什么方法治水?2、鲧用的方法是一个四字词语,一起说——“筑坝挡水”。
3、理解“筑”和“挡”(1)这个词语我们是第一次见到,你能猜一猜其中的意思吗?我们先来看看特别是其中的“筑”和“挡”。
[ppt出示]“筑”a.你能给“筑”找找朋友吗?b.谁来猜猜“筑”的意思。
(请2人)[ppt出示]“挡”a.你能给“挡”找找朋友吗?b.谁来猜猜“挡”的意思。
(请2人)[出示“筑”的字典释义][过渡]:为了验证你们的猜测对不对,老师请来了你们的字典老师。
a.这个“筑”字在字典里一共有几种意思?(3种)b.你看看你刚刚心里想的那个答案,这里有吗?(有)c.是第几种意思?(第一种)评价:恭喜你答对了,给自己鼓励。
[出示“挡”的字典释义]a.这个“挡”字在字典里一共有几种意思?(2种)b.你看看你刚刚心里想的那个答案,这里有吗?(有)c.是第几种意思?(第一种)(2)现在你们知道“筑坝挡水”是什么意思了吗?谁来说一说。
(请)预设:建造一个堤坝来挡住水。
评价:你说的真好,老师奖励你来看一张“筑坝挡水”的图片。
[出示“筑坝挡水”图]瞧,建造起一个大坝,来挡住水。
(3)总结理解词语的方法——先猜测,再查字典。
小朋友们,你们发现了吗?我们刚才通过先猜测词语的意思,再找字典验证的方法知道了“筑坝挡水”的意思。
这个方法有个名称[出示ppt]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其中,猜测的时候要有一定的依据,可以联系它的字形,还可以给它找找朋友。
以后我们遇到不懂的字词,就可以用上这个方法了。
4、理解第二自然段[过渡]小朋友,鲧用筑坝挡水的办法成功治水了吗?你怎么知道?(请1人)预设:九年过去了,洪水仍然没有消退。
评价:很好,你找得可真准确啊!1.师生共同复述:九年过去了,洪水仍然经常(泛滥),洪水仍然经常(淹没田地),洪水仍然经常(冲毁房屋),毒蛇猛兽们还是经常(伤害百姓和牲畜)。
是啊,洪水仍然没有消退,所以人们仍然生活在(灾难之中),生活在痛苦之中。
2.师提问,生复述:(1)小朋友,经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很久很久以前,发生了一件什么样的事?给人们带来了怎样的灾难?预设:很久很久以前,洪水经常泛滥。
大水淹没了田地,冲毁了房屋,毒蛇猛兽到处伤害百姓和牲畜,人们的生活痛苦极了。
洪水给百姓带来了无数的灾难,必须治好它。
(2)这时候出现了一个名叫什么的人,他用了什么方法治水?预设:这时候出现了一个名叫鲧的人领着大家治水。
他只知道筑坝挡水,九年过去了,洪水仍然没有消退。
(3)是啊,洪水仍然没有消退,依然给人们带来了无数的灾难。
筑坝挡水的办法没有成功让洪水消退,谁做到了?(大禹)三、生字教学[过渡]没错,大禹究竟是怎么做到的,用的什么办法呢?小节课我们再来揭晓答案。
现在我们要来学习这节课的四个生字,请你仔细看。
[出示ppt]1.指导生字书写“洪”“灾”“难”“道”(1)你觉得哪个字特别难写,需要老师帮帮你。
(难)a.“难”是一个“左中右”结构的字。
我们在书写的时候可以按照左右结构的口诀,还记得这个口诀吗?一看宽窄,二看高低,三看穿插。
你能不能对照这个口诀观察这个字的字形,说一说,我们应该怎么来写这个字。
一看宽窄:左边宽右边窄。
中间的单人旁要写的瘦瘦长长的。
二看高低:左低右高;三看穿插:单人旁的“撇”要穿插到“横撇”的旁边。
b.拿出右手,你们书空,老师来写。
在左上格起笔,“捺”要变成“点”,“单人旁”要写得又瘦又长,那么“撇”的起笔要高,从竖中线的右边一点点起笔,穿插到“横撇”的右下方,“竖”要写在竖中线上,直而长。
最右边要写在田字格的右半格里,注意起笔的位置,横要紧紧地靠近竖中线,四横之间要等距,上下两横长,中间两横短,最后一横稍长。
c.请小朋友们打开生抄本,描一写一。
(2)指导生字书写“洪”、“灾”、“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