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植物病虫害发生的特点与抗药治理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4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的原理及主要措施园林植物病虫害是指在园林环境中,由于病原微生物和害虫的侵害所引起的植物生理代谢异常、生长受限和外观品质下降等一系列问题。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园林景观的美观与整洁,还可能导致植物的凋亡,对园林的建设和管理带来不利影响。
为了防止和控制园林植物病虫害,必须理清其发病的原理,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本文将对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的原理及主要措施进行介绍。
一、园林植物病虫害的原理1. 害虫和病原微生物的入侵园林植物的病虫害是由害虫和病原微生物引起的。
害虫主要包括蚜虫、螨虫、蛀虫等,它们通过啃食、吸食等方式侵害植物,使植物的叶片、幼芽、果实等部位受损。
病原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它们通过侵入植物细胞,释放毒素或利用植物营养物质生长繁殖,导致植物的组织坏死、生长受限等症状。
2. 植物免疫系统的作用园林植物受到病原微生物和害虫的侵害后,会通过其天然免疫系统来抵抗并排除这些有害生物。
植物的免疫系统主要包括物理防御、化学防御和生物防御三大部分。
物理防御主要包括植物的角质层、绒毛、刺等结构,可以减少害虫的食害和病原微生物的侵入。
化学防御是通过植物产生的抗病物质和抗虫物质来抑制病原微生物和害虫的生长和繁殖。
生物防御则是指植物利用内生菌、内生细菌、内生真菌等微生物来抵抗外来病原微生物和害虫。
3. 外界环境的影响园林植物病虫害的发生还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
例如气候、温度、湿度、日照等因素都会影响植物的健康状况。
气候干燥和温度过高会导致植物水分蒸发过快,易造成植物干旱和叶片凋落,从而使植物更易受到病原微生物和害虫的侵害。
4. 植物的生长状态植物的生长状态也会影响其对病虫害的抵抗能力。
例如植物生长旺盛的时候,其组织结构紧密,细胞壁厚实,免疫系统活跃,抗病能力强;而生长衰老的植物,则对病虫害的抵抗能力较弱。
1. 预防为主园林植物病虫害的防治首先要做好预防工作。
通过加强园艺管理,提高植物的免疫力,降低病虫害发生的可能性。
园林植物病虫害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措施作者:夏雨霞来源:《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09年第06期随着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建设园林生态城市的呼声日益高涨,许多城市逐步开展大规模园林绿化建设。
随着城市园林绿地的大量增加,城市园林植物的病虫害问题也随之而来,成为人们在城市绿化建设中不得不重视的一个重要课题,因此掌握园林植物病虫害的发生特点和防治方法是搞好城市园林绿地建设的重要内容。
一、园林植物病虫害发生的特点1、城市内绿化因其立地条件复杂,小环境、小气候多样化,绿地通风透光性差和密集的灯光引诱,生态系统中一些生物群关系常被打乱,以致造成病虫害的高密度发生。
2、部分绿地内园林植物品种单一,种植密集,病虫害易流行,防治难度大。
3、城市内部分部门、单位因其绿化是附带的一种事业,普遍缺乏园林养护的一般常识,管理上常常不到位,导致植物生长不良,各种生理性病害时有发生,加重了侵染性病害及虫害的发生。
4、城市人口密集,不适合用常规的、污染性大的病虫害防治方法。
二、城市园林植物病虫害综合防治的措施城市园林植物常见的病虫害防治的主要途径措施有植物选择、绿地栽培、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化学药剂防治。
其中高效低毒的化学药剂防治是城市园林植物应用最普遍的方法。
1、植物选择在自然条件下,植物病虫害分布有一定的区域性。
但在城市园林绿化施工中,由于苗木从不同地区调运,人为地将一些危险性病虫害在地域间传播,给城市园林绿化带来极大的威胁。
因此,绿化施工前应严格选择植物,严格选择无病虫害的健康苗木,在绿化施工中发现病虫害时,要立即采取措施,彻底消灭。
2、栽培措施通过科学的栽培管理技术,防止病虫害发生,有利于园林植物的生长发育,抑制或减少病原物的来源。
(1)选用绿化树种与合理搭配。
很多病虫害都是在同品种植物间传播,若同种植物片植面积大就会加重一些病虫害的蔓延,植物种类多、同种植物片植面积小,则病虫因食物出现“断层”而无法传播,有一定防治效果。
浅谈园林植物病虫害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园林植物病虫害是指园林中植物受到各种病害和虫害的危害。
这些病虫害对园林植物的生长发育和外观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严重时甚至会导致植物的死亡。
病虫害的发生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园林植物的抗病虫害性不强。
园林植物由于多年来品种混杂和培育技术的不完善,导致许多品种的抗病虫害性较弱,容易受到各种病虫害的侵袭。
第二,园林植物的生长环境不适宜。
园林植物种植的土壤质量、气候条件、水分供应等不同因素都会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
如果这些因素不合适,会使植物的养分吸收和水分蒸腾能力下降,从而降低了植物的抵抗力,易受到病虫害的侵袭。
园林植物的管理不当。
园林植物在日常的管理中,如果对施肥、浇水、修剪等技术操作不当,容易导致植物缺乏营养、生长过密或过疏,这些都会使植物的抵抗力下降,易受到病虫害的侵袭。
第四,外来有害生物的入侵。
随着人们对园林植物的引种和交流,一些外来有害生物也随之进入园林环境,它们对园林植物没有天敌,天然的生物平衡状况被破坏,从而导致了病虫害的爆发。
为了防治园林植物的病虫害,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选择抗病虫害性强的品种。
在园林植物选种时,要优先选择抗病虫害性强的品种,这样可以降低植物受害的风险。
第二,改善生长环境。
要根据园林植物的需求,提供适宜的土壤质量、水分供应和气候条件,使植物的生长环境更加适宜,提高植物的抵抗力。
加强管理。
在园林植物的日常管理中,要科学施肥、合理浇水、正确修剪,以保证植物的营养供应和生长状态,增强植物的抵抗力。
第四,加强监测和预警。
定期对园林植物进行病虫害的监测和预警,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控制措施,以防止病虫害的扩散和危害。
第五,采用生物防治方法。
利用天敌、有益昆虫等生物来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和传播,减少对植物的危害。
园林植物病虫害的发生原因复杂多样,防治措施也需要综合运用各种手段。
通过选择抗病虫害性强的品种、改善生长环境、加强管理、加强监测和采用生物防治方法等措施,可以有效地减少园林植物病虫害的发生,并保证园林植物的健康生长。
园林植物主要病虫害调查园林植物是城市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能够美化环境、改善空气质量、降低温度并增加人们的生活舒适度。
园林植物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病虫害威胁,给城市绿化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对园林植物主要病虫害进行调查分析,掌握其发生规律和防治方法,对于促进城市绿化工作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病虫害种类及其特点1. 病害(1)叶斑病:叶斑病是园林植物常见的病害之一,其病原菌主要有细菌、真菌等。
受害植物叶片上出现不规则形状的斑点,严重时叶片干枯脱落。
(2)炭疽病:炭疽病是由真菌引起的病害,主要表现为叶片、树枝和果实上出现黑色病斑,严重时造成植物凋谢。
(3)霉病:霉病是由霉菌引起的病害,叶片上会出现白色或灰色的霉斑,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光合作用。
2. 害虫(1)蚜虫:蚜虫是园林植物的一种常见害虫,会在叶片和茎部吸食植物汁液,导致植物叶片卷曲、干枯甚至死亡。
(2)蛾类:蛾类幼虫以植物叶片为食,严重时会造成植物叶片被啃食,影响植物的观赏价值和生长发育。
(3)螨类:螨类害虫主要以吸食植物汁液为生,导致植物叶片出现黄化、卷曲等现象,严重时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光合作用。
二、病虫害的发生规律1. 季节性规律(1)春季:春季气温回暖,适宜病菌和虫类的生长繁殖,易发生霉病、蚜虫等害虫。
(2)夏季:夏季高温多雨,适宜霉病、炭疽病等病害的发生。
(3)秋季:秋季气温适宜,是病虫害的高发期,叶斑病、蚜虫等害虫易发生。
(4)冬季:冬季气温低,病菌和虫类活动减缓,害虫发生相对较少。
2. 空间分布规律(1)外来携带:部分病害和害虫通过外来携带的方式进入城市,如运输、贸易等活动带来的病原菌和虫类。
(2)密集分布:园林植物密集分布的地区更容易引发病虫害,因为病害和害虫能够在植物之间迅速传播。
三、病虫害防治措施1. 生物防治(1)引入天敌:引入天敌来控制害虫的数量,如引入天敌昆虫来控制蚜虫数量。
(2)利用微生物:利用枯草芽孢杆菌等微生物制剂来控制植物真菌病害。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的原理及主要措施园林植物病虫害是园林管理中常见的问题,严重影响着园林植物的健康生长和观赏价值。
园林植物病虫害的防治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就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的原理及主要措施进行详细介绍。
一、防治原理1. 病虫害的生物学特点病虫害是植物生长的一种生物体,它们具有一定的生命特性,包括生长繁殖、取食宿主、适应环境等。
要想有效地防治病虫害,就需要深入了解病虫害的生物学特点,找准它们的发生规律和影响因素。
2. 综合防治综合防治是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的基本原则。
这是因为病虫害的发生往往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包括环境因素、宿主植物因素、外来侵入因素等。
要想有效地防治病虫害,就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采取综合的防治措施。
3. 绿色防治绿色防治是现代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的发展趋势。
绿色防治强调通过合理的园林管理手段,尽量降低对环境的污染,降低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绿色防治还能保护生态系统的平衡,维护生物多样性。
在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中,绿色防治越来越受到重视。
二、主要措施1. 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利用天敌、寄生虫、病毒、真菌等天然生物制剂,来控制害虫的发生和传播。
这是一种天然的、非化学的防治方法,对环境友好,不会对土壤和水源造成污染,也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生物防治在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是一种常见的防治手段。
2. 预防措施预防措施是避免病虫害发生的有效手段。
包括选择抗病虫害品种的植物、密植、适当修剪、保持植被的健康等方法。
通过预防措施,可以有效地降低园林植物病虫害的发生频率,减轻防治压力,保持园林植物的健康生长。
化学防治是利用化学农药来控制害虫和病菌的发生和传播。
化学防治是一种有效的防治手段,可以在短时间内杀灭大量的害虫和病菌,有效地控制病虫害的发生。
但化学防治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包括对环境的污染、对非靶标生物的危害、易产生抗药性等问题。
在化学防治中需要谨慎使用,遵循使用剂量和使用方法的相关规定。
园林病虫害防治虫害原理及防治园林病虫害防治是指通过合理的措施和方法,减少或消灭园林中的病虫害,保护园林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病虫害是园林中常见的问题,如果不加以控制,会对园林植物的健康和整体景观造成很大的破坏。
下面将对园林病虫害防治的原理和防治措施进行详细介绍。
1.生态平衡原理:园林中有很多的昆虫和微生物是自然界中的生态平衡调节者,它们之间会形成一种相互制约的关系。
通过保持良好的园林生态平衡,可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和传播。
2.生长环境改善原理:改善植物的生长环境,加强植物的自身抗病虫害能力。
如合理施肥、浇水适量、排水良好、适度修剪等,可以增强植物的防御能力,减少易感病虫害的发生。
3.病虫害综合防治原理:综合利用物理、生物、化学等手段进行防治,不依赖于单一防治措施。
综合施策可以提高防治效果,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4.早期预防原理:预防优于治疗,对于容易发生病虫害的植物,要提前做好病虫害的预防工作,防患于未然,以减少后期的防治工作和损失。
1.建立健康植物库:选择抗病虫害的优良品种,培育健康的苗木,防止有病虫害的苗木进入园林,从源头上控制病虫害的传播。
2.加强园林管理:定期检查植物的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和处理植物上的病虫害,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
清除落叶、枯木等植物病害源,提供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
3.生物防治:利用天敌和射线病原菌等生物制剂控制病虫害的发生。
例如,使用昆虫的天敌来控制昆虫害虫的数量,或者喷洒含有病原菌的水溶液来杀死病害昆虫。
4.物理防治:利用物理手段阻止病虫害的传播。
如搭建拦截网、设置陷阱、修剪枝叶等,防止害虫进入园林,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5.化学防治:使用化学农药来控制病虫害。
但要注意使用农药的安全和合理性,选择低毒、高效、环保的农药,并按照使用说明进行正确使用。
6.坚果防治:通过园艺技术手段防控病虫害。
如合理施肥、疏果、适时修剪等,增加植物的抗病虫害能力。
7.群防群治:园林病虫害防治是全员参与的工作,需要园丁、管理人员和游客共同努力。
园林植物病虫害特点及综合防治措施摘要:在近几年来城市化建设的不断加快,为了能够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就需要不断加强对生态环境的防治工作,对园林管理制度进行优化和完善,落实园林植物病虫害综合防治工作,为植物的生长提供更加良好的空间环境。
本文首先对园林植物病虫害产生原因进行分析,其次提出目前植物病虫害的特点,最后对综合防治措施进行研究,希望对今后园林建设以及病虫害防治工作的开展,提供基础的参考。
关键词:园林植物;病虫害特点;病虫害防治;防治措施人们在近几年来对生态城市建设的效果有着较高重视,在我国各地城市逐渐加强生态绿化的建设,对园林植物病虫害问题进行有效的治理,加强病虫害防治工作开展的效果和质量,减少病虫害问题对园林绿化建设效果造成危害,是实现城市化建设与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保障,也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目标落实的前提,加强病虫害防治工作,给城市居民创造更加良好的生活环境。
1、园林植物病虫害产生的主要原因现阶段我国城市绿化工程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有着明显的进步和改善,在优化城市环境和质量的同时,实现园林植物多样化的发展。
但是,在城市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城市园林植物的生长环境也出现明显转变,让植物病虫害问题不断加重,严重地阻碍城市的进步和发展。
此外,在城市园林植物移植的过程中,过多的引进外来物种,导致原有植物的生长受到影响,对自然生态的平衡发展造成危害,进一步加重城市园林植物病虫害问题的恶化效果。
本文主要针对目前园林植物病虫害问题形成的主要原因进行简要分析,希望能对后续病虫害综合性防治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
1.1气候因素导致的病虫害问题在现阶段植物病虫害形成原因的分析过程中可以发现,全球气温环境变化和局部地区气候环境变化的影响下,植物的生长发育都会对植物的生产一定影响,气候环境的变化都会导致植物病虫害问题的产生。
同时,气候环境变化的过程能中,经常会出现病菌的传播和繁殖,这都为病虫害的产生和发展创造适应条件,加快病虫害问题的延续。
园林植物病虫害发生的特点与抗药治理
摘要:园林植物病虫抗药性的产生不仅影响农药对病虫害的有效治理,而且使园林绿化事业的进一步发展遇到了新的障碍。
如何开展抗药性综合治理,已经引起园林界人士的普遍关注。
关键词:园林;病虫害;抗药性;养护
Abstract: garden plants pest resistant not only has impact of pesticides on pests and diseases control, but also has encountered new obstacles for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the landscaping business. How to develop resistance to integrated governance has caused widespread concern of the landscape profession.Key words: gardens; pests and diseases; drug resistance; conservation
中图分类号:TU986.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园林是按照人类的愿望塑造出来的,面向全社会的开放型生态系统,园林病虫害的发生和猖獗有它自己的特点。
1园林病虫害的存在是一种正常现象
无树不病,无树不虫,园林病虫是园林生态系统中一个伴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天敌生存、繁衍必不可少的食料。
这种以能量和营养物质形成的各种生物之间的联系是一条客观存在,相互依存和互相制约的生物链。
我国的许多园林风景区为什么比城市病虫害相对少,是由于那里具有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那里的园林植物虽然也遭受病虫危害,但具有较好的自我调节、自我补偿和自我修复能力,自控及互相制约的作用较强,在长期的演化过程中,园林植物与病虫害建立了相互制约的依存关系,在未受到外部因子强力影响时,它们保持着相对的动态稳定,其一般性的轻度危害不足为奇,甚至可以起到自然疏叶自然疏枝的自我调节作用。
例如松枝枯病病菌Ce-nangium ferruginosumFr。
在松林中普遍存在,轻度发生可促进松树树冠的自然整枝。
有虫不成灾是园林生态系统中的一种正常现象,应该允许园林病虫的存在,100%的“彻底消灭论”是不可取的。
2园林病虫害发生的特点
园林病虫害种类多,防治工作复杂。
在千姿百态、功能各异的城市绿地中,品种丰富的植物,经过园林工作者独具匠心的设计和配置,表现形式千变万化。
既有乔、灌、草相结合的复式种植,又有各种植物组成色彩斑斓的优美图案。
多种多样的植物材料为不同病虫害提供了丰富的各取所需的食物源,容易形成多种病虫害共同危害的情况发生。
同时,镶嵌于建筑群落之间的园林绿地已形成了各自的“小气候”,使得对气候条件特别敏感的各种病虫害在不同绿地呈现出不同的发生规律和习性特点。
这样的环境决定了城市园林植物病虫害的种类多,防治工作复杂。
园林植物病虫害危害持久,防治受限制。
城市环境与园林病虫害是一种脆弱的生态关系。
现代化城市必然是综合功能十分健全的场所,为机械化防治和高技术防治园林病虫害提供了有利条件。
但是城市生态中人类控制生物环境的能力减弱,城市“生物链”很难维持良性平衡,在这种环境中植物的生长条件恶劣,经过长期驯化的苗木品种大多数抗逆性减退变弱,容易招致病原寄生物感染侵袭,导致病虫害长期发生。
而对病虫害的防治又受到许多方面的限制。
如要考虑用药的安全性,不能使用剧毒和药剂残留时间长的农药。
这样可以供园林部门使用的农药品种少,重复使用机率高,病虫害容易产生抗药性。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方法要灵活,措施要准确。
园林绿化的功能除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外,还有着与众不同的观赏效益。
各地区花木交流日益频繁增加了苗木病虫地区之间传播的机会,这造成园林病虫害的复杂多变性。
因此,病虫害防治不能墨守陈规,必须随时分析各个绿地病虫害的发生趋势和消长动向,不断调整技术措施,做到防治措施灵活多变,确保防治的准确性。
此外,对于有文物价值的古树名木景点的病虫防治不能停留在“允许少量病虫残留”的生态防治,而应力求“除虫(病)务尽”,这就要求准确掌握这些景点的病虫害情况,采取多样措施,全面防治,确保病去虫除。
3害虫抗药性机制
随着农药的不断使用,病虫害容易产生抗药性,从而影响园林植物的正常生长,在防治病虫害的过程中,要克服单纯依靠化学农药的倾向,应提倡农业、物理、生物等综合防治措施,互相配合取长补短。
(1)害虫表皮和神经膜穿透作用降低,延缓了杀虫剂到达靶标部位的时间,使虫体内的解毒酶有更多的机会降解毒物。
(2)害虫脂肪体等惰性部位储存杀虫剂的能力增强。
(3)活化酶作用降低。
有些杀虫剂进入虫体后在虫体内有关酶作用下,变成毒性更大的化合物时,才呈现出有效的毒杀作用,如果害虫活化作用降低即会出现抗药性增强。
(4)解毒作用增强。
害虫体内有多种解毒酶系,如果解毒酶发生量或质的变化,将药剂解毒变为无毒化合物,药剂即失去致死害虫的能力。
(5)行为抗性机制。
害虫有受体较敏感种群,在接触较低剂量药物时,就能使某些个体产生作用,从而逃离防治存活下来。
4病原菌的抗药性机制
病虫的抗药性抵御外界恶劣环境是生物的一种本能。
在不断遭受农药袭击的环境中,生物体同样有产生抵抗力的反应。
尤其当同一种药剂连续反复使用,这种反应更为强烈。
适者生存,任何生物种群,总有一部分个体对药物敏感,一部分不敏感。
生物体接触到农药以后,敏感的个体易中毒死亡,不敏感的个体存活下来,继续繁殖,会形成不敏感的抗药性种群。
病虫的抗药性,有一个由弱到强的过程。
病虫为了增强自身的防御能力,也在不断修筑自己的堡垒,如改变生物体表皮的通透性,抵抗农药的攻击,一些病虫体内还能产生一种能使农药分解失效的酶。
5病虫抗药性治理策略
病虫抗药性的治理,要科学用药,保护利用天敌,合理保护敏感资源,选择抗病、虫品种和非化学防治措施。
从而达到降低杀虫剂选择压,达到减少环境污染和控制抗药性发展的目的。
从化学防治角度出发治理害虫抗药性可采取以下策略:
(1)避免长期连续使用单一杀菌剂、杀虫剂。
(2)限制使用药剂,使用最低有效剂量,尽可能减少用药次数,降低药剂的选择压。
(3)选用无交互抗性或有负交互抗性的药剂。
(4)进行不同作用机制杀虫剂、杀菌剂的合理混用或轮用。
(5)在病虫害发生和流行的关键时期用药。
参考文献
[1] 徐公天. 我国城市园林植物病虫害的现状及对策[J]. 中国森林病虫, 2002,(01) .
[2] 司改霞. 园林植物病虫害的防治原则[J]. 河南农业科学, 2001,(07) .
[3] 张君达,韩继红,李传省. 试论园林病虫害可持续控制中的几个问题[J]. 中国森林病虫, 2003,(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