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摇的玩具PPT
- 格式:ppt
- 大小:616.50 KB
- 文档页数:15
《会摇的玩具》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会摇的玩具》这一主题,内容涉及教材第七章“物体的运动”第三节“振动与波动”。
详细内容包括:理解振动的基本概念,探讨如何利用振动制作会摇的玩具,掌握基础的波动原理及其在玩具设计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振动的概念,并掌握影响振动的因素。
2. 学生能够设计并制作一个简单的会摇的玩具,展示对波动原理的理解。
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与振动相关的现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波动原理在玩具设计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振动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会摇的玩具的设计与制作。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振动演示仪、波形展示板、会摇的玩具样品。
学具:塑料尺、橡皮筋、小纸片、剪刀、胶水。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0分钟)展示不同类型的会摇的玩具,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其工作原理。
提问:你们玩过会摇的玩具吗?它们是如何摇动的?2. 知识讲解(15分钟)讲解振动的基本概念,通过振动演示仪展示振动的波形。
探讨影响振动的因素,如频率、振幅、质量等。
3. 例题讲解(10分钟)通过一个会摇的玩具的例子,讲解波动原理在玩具设计中的应用。
展示如何利用橡皮筋和纸片制作一个简单的会摇的玩具。
4. 随堂练习(15分钟)学生分组,每组根据所学知识设计并制作一个会摇的玩具。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5. 展示与评价(15分钟)各组展示制作的会摇的玩具,并解释其工作原理。
教师和学生共同评价各组的玩具,提出改进建议。
六、板书设计1. 振动的概念2. 影响振动的因素3. 波动原理在玩具设计中的应用4. 会摇的玩具制作步骤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设计一个会摇的玩具,并解释其工作原理。
答案:学生需提交设计图纸和制作过程的文字描述。
2. 拓展延伸:查找生活中应用振动原理的例子,并简要说明其原理。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环节,让学生掌握了振动的基本概念和波动原理在玩具设计中的应用。
一年级美术下册教案:《第17课会摇的玩具》一、教学目标1.掌握细节观察和表现的基本技能。
2.提高描绘能力和色彩感受能力。
3.培养艺术创造力和审美情趣。
4.通过绘画创作,培养学生对美的认识和理解能力。
二、教学重点1.细节观察和表现的基本技能;2.描绘能力和色彩感受能力的提高。
三、教学难点1.如何将对玩具的细节观察和表现运用到绘画创作中;2.如何通过颜色、线条和形状的运用,表现玩具的特点。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先与学生讨论家中是否有卡通玩具或普通的摆设玩具。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图片或实物,让学生通过观察、摸索,感受玩具的形状和特点。
2. 观察让学生观察教师提供的图片或实物玩具,特别是一些细节的部分,如:表面的花纹、卡通人物的五官、车轮的细节等等。
教师可以让学生等待一段时间,在观察多次之后,再发表自己的看法。
3. 分析根据观察到的细节和特点,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回答。
比如:卡通人物的嘴巴是什么形状的?卡通人物的眼睛在哪里?车轮的边缘有什么特点?等等,以此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玩具的特点。
4. 创作让学生发挥学习过的知识和技能,选择自己喜欢的玩具,然后通过绘画的方式,表现出玩具的细节特点,并且能够把握色彩感受和形状运用,让玩具更加形象生动。
5. 展示让学生相互观摩作品,并进行简短的评价,以此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五、教学评价在教学开始之前,教师应该先准备好上述的所需物品和素材,以免耽误教学进度。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意学生的观察和表现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在教学结束后,可以通过学生作品和表现,来评价教学效果。
同时,教师也需要总结课堂教学的成果和不足,以便下一次教学的完善。
《会摇的玩具》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小学劳动与技术》教材第四单元“动手动脑,创意无限”中的第二章“会摇的玩具”。
详细内容包括:了解会摇的玩具的基本结构、制作原理及设计方法;学习并掌握基本的纸工技巧,如剪切、折叠、粘贴等;通过动手制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会摇的玩具的基本结构、制作原理及设计方法,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
2. 培养学生运用纸工技巧制作会摇的玩具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3.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审美观念。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会摇的玩具的制作原理及设计方法。
教学重点:纸工技巧的运用,如剪切、折叠、粘贴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剪刀、胶水、直尺、圆规、彩纸等。
学具:每组一份剪刀、胶水、直尺、圆规、彩纸。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展示各种会摇的玩具,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共同特点。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手中的材料制作一个会摇的玩具?2. 例题讲解(1)介绍会摇的玩具的基本结构:底座、摇杆、连接部分。
(2)讲解制作原理:通过摇杆与底座的连接,使玩具产生摇摆动作。
(3)展示设计方法:以纸为例,介绍剪切、折叠、粘贴等技巧。
3. 随堂练习(1)分发彩纸,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设计一个会摇的玩具。
(2)学生动手制作,教师巡回指导。
4. 展示与评价(1)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制作过程。
(2)师生共同评价作品,从创意、技巧、美观等方面进行评价。
六、板书设计1. 会摇的玩具2. 内容:(1)基本结构:底座、摇杆、连接部分(2)制作原理:摇杆与底座的连接(3)设计方法:剪切、折叠、粘贴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制作一个会摇的玩具2. 答案:(1)底座:圆形,直径10cm(2)摇杆:长20cm,宽2cm(3)连接部分:用胶水粘贴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学生是否掌握了会摇的玩具的制作方法?2. 拓展延伸:(1)鼓励学生尝试用其他材料制作会摇的玩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