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期期末复习 文言文阅读
- 格式:doc
- 大小:70.00 KB
- 文档页数:4
初中语文试卷马鸣风萧萧一、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甲】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
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
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
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
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案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
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
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宋史·赵普传》)【乙】宋太祖尝弹雀于后园,有群臣称有急事请见,太祖亟见之,其所奏乃常事耳。
上怒,诘其故,对曰:“臣以尚急于弹雀。
”上愈怒,举柱斧柄撞其口,堕两齿。
其人徐俯拾齿置怀中。
上骂曰:“汝怀齿,欲讼我耶!”对曰:“臣不能讼陛下,然自当有史官书之。
”上既惧又说,赐金帛慰劳之。
(司马光《涑水记闻》)1.解释下列句中点的词语。
(1)卒.用其人()(2)太祖尝.弹雀于后园()(3)上怒,诘.其故()(4)自当有史官书.之()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B.太祖乃.悟乃.不稳中有降有汉,无论魏晋C.普又以.其人奏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D.太祖尝弹雀于.后园苛政猛于.虎也3.翻译下列各句。
(1)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
(2)臣以尚急于弹雀。
(3)汝怀齿,欲讼我耶!4.【甲】文中的赵普和【乙】文中的某臣在性格或品质上有什么共同点?请结合两段选文的内容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乙]自荷钱①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劲叶②既生,则又日高一日,日上日妍,有风既作飘飘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态;迢至菡萏③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乃花中既谢,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玉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练习五、古代寓言二则(一)郑人买履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duó)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suì)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nìng)信度,无自信也。
”(二)刻舟求剑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jù)契(qì)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一、基础练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郑人买履.( lǚ ) 自度.其足( duó ) 遂.不得履( suì ) 宁.信度( nìng)涉.江者( sha ) 遽契..其舟( jù)(qì)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先自度.其足( 量长短) (2)乃.曰( 就,才)(3)而.忘操.之(表转折)(拿,携带) (4)涉.江者( 搭船渡过 )(5)而.置之其坐(表承接,译为:就,然后(6)及.反(等到,到)(7)宁.信度(宁可)(8)无.自信也(不)3、文学知识填空。
(1)《郑人买履》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作者韩非,是战国末期哲学家,法家的主要代表人物。
(2)《刻舟求剑》选自战国末(朝代)秦相吕不韦组织编写的《吕氏春秋》,是杂家的代表著作。
(3)这两篇短文从体裁上看,都属于寓言故事。
4、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1)而置之其坐(“坐”同“座”,义:座位 )(2)反归取之(“反”同“返”,义:返回)5、解释“之”字在句子中的意义。
(1)反归取之.:代“量好的尺寸”(2)何不试之.以足:代“鞋”(3)至之.市:到……去(4)而置之.其坐:代指“量好的尺寸”(5)而忘操之.:代“量好的尺寸”(6)是吾剑之.所从坠: 的(7)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指“剑”6、《郑人买履》说明了什么道理?不能墨守成规,迷信教条而不尊重客观事实。
【初中文言文阅读】苏教版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复习题苏教版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复习题一、古代寓言二则(全文背诵默写)(一)郑人买履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复习题一、两个古代寓言(全文背诵和听写)(一)郑人买履想买鞋子的人先用脚坐在鞋上。
去城市,但忘了操作它。
我有鞋子,但我说:“我忘了拿。
”拿去吧。
而恰恰相反,市场罢工,所以他们不能上台。
那人说:“为什么不试试呢?”日期:“,。
”(二)刻舟求剑楚人有涉水过河的人。
他们的剑从船上掉入水中。
他们突然同意了他们的船,说:“这是我的剑落下的地方。
”停船,。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一、按原文填空。
(1)填出文中空白的句子。
(2)“郑仁买鞋”选自,作者是战国末期的哲学家《划船寻剑》选自,作者是战国末期秦相该组织准备的论文集。
2解释下列句子中增加的单词。
①先自度其足()② 我忘了拿()③反归取之()④ 那他就不能表演了()⑤遽契其舟()⑥ 不困惑()3在下面的句子中解释“直”这个词。
①反归取之()② 芝芝市()③何不试之以足()④ 因此,事物之外有兴趣()4翻译下列句子。
①何不试之以足?② 如果你要一把剑,你不也会感到困惑吗?③是吾剑之所从坠。
④ 去城市,但忘了操作它。
5用课文中的句子回答。
郑人买不到鞋子的原因是什么?6《郑人买鞋》讽刺的是什么样的人?《刻舟求剑》讽刺了什么样的人呢?七、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类似的例子。
请你举一个例子。
语言简洁明了。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与古诗文复习习题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期期末复习文言文阅读一、阅读《郑人买履》,完成文后问题。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思。
①履()②操()③度()④宁()2.翻译: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译文:3.这则寓言故事包含了什么道理?答:二、阅读《刻舟求剑》,完成文后问题。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涉()②遽()③是()④求()2.分别指出加点词所指代的内容。
①其.剑自舟中坠于水()②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3.解释下加点的“之”的意思,并按要求归类。
A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B至之市,而忘操之。
C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⑴做代词,代物的:()⑵做动词用的:()4.翻译:是吾剑之所从坠。
译文:5.这则寓言故事包含了什么道理?答:三、阅读《幼时记趣》,完成文后问题。
①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
故时有物外之趣。
②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
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③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
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④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
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是()①于.土墙凹凸处(在)②神.游其中(想像)③项为之强.(僵硬)④留蚊于素.帐中(朴素的)⑤盖.一癞蛤蟆也(原来是)⑥鞭.数十(鞭子)⑦以土砾凸者为邱.(同“丘”,土山)⑧鹤唳.云端(高亢地鸣叫)2.解释一词多义:①之时有物外之趣()昂首观之()心之所向()项为之强()②观昂首观之()作青云白鹤观()③以徐喷以烟()以丛草为林()④为项为之强()以虫蚁为兽()⑤故故时有物外之趣()温故而知新()⑥其常蹲其身()神游其中()3.下面的词语大多作为成语保留在现代汉语中,请解释它们的意思。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复习一、阅读《郑人买履》,完成文后问题。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思。
①履()②操()③度()④宁()2.翻译: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译文:3.这则寓言故事包含了什么道理?答:二、阅读《刻舟求剑》,完成文后问题。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涉()②遽()③是()④求()2.分别指出加点词所指代的内容。
①其.剑自舟中坠于水()②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3.解释下加点的“之”的意思,并按要求归类。
A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B至之市,而忘操之。
C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⑴做代词,代物的:()⑵做动词用的:()4.翻译:是吾剑之所从坠。
译文:5.这则寓言故事包含了什么道理?答:三、阅读《幼时记趣》,完成文后问题。
①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
故时有物外之趣。
②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
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③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
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④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
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是()①于.土墙凹凸处(在)②神.游其中(想像)③项为之强.(僵硬)④留蚊于素.帐中(朴素的)⑤盖.一癞蛤蟆也(原来是)⑥鞭.数十(鞭子)⑦以土砾凸者为邱.(同“丘”,土山)⑧鹤唳.云端(高亢地鸣叫)2.解释一词多义:①之时有物外之趣()昂首观之()心之所向()项为之强()②观昂首观之()作青云白鹤观()③以徐喷以烟()以丛草为林()④为项为之强()以虫蚁为兽()⑤故故时有物外之趣()温故而知新()⑥其常蹲其身()神游其中()3.下面的词语大多作为成语保留在现代汉语中,请解释它们的意思。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期末考试复习题第一部分一、阅读《以虫治虫》回答文后问题。
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
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千万蔽地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
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
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
1.在画线的文段中该停顿的地方用“//”隔开。
2.解释加点字。
其喙有钳( ) 岁以大穰( )悉为两段( ) 旬日子方皆尽( )3.下列各组中的加点字相同的两项是( )( )。
A.方为秋田之害方两三级B.而动如初匠师如其言C.以钳搏以瓦布之D.问塔动之因其虫旧曾有之E.旬日子方皆尽人皆伏其精练4.翻译: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
译文:5.填空(用原语句填写)。
文章一开始就用一个“ ”字显示虫害的紧迫,治虫实为当务之急。
接着介绍子方虫的天敌,用“ ”说明为数众多,用“ ”说明它剿灭害虫时威力大。
最后用“ ”的结果突出了“以虫治虫”的成功。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期末考试复习题第二部分二、阅读《梵天寺木塔》,完成文后问题。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二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
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
”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
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
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
”匠师如其言,塔遂定。
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月去)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
人皆伏其精练。
1.《梵天寺木塔》选自,作者,代科学家、政治家。
2.解释带点的词。
患其塔动( ) 未布瓦( )贻以金钗( ) 盖钉板上下弥束( )人皆伏其精练( )3.分别指出加点词所指代的内容。
钱帅登之 ( ) 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 )匠师如其言( ) 此易耳 ( )4.解释句中文言虚词。
于杭州梵天寺( )贻以金钗( )但逐层布板讫( )5.“匠师如其言,塔遂定。
”的意思是:。
6.“皓笑曰”中的“笑”表现了喻皓当时怎样的心态?答: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期末考试复习题第三部分三、阅读《狼》,完成文后问题。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期末温习课内文言文阅读一、阅读《郑人买履》,完成文后问题。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思。
①履()②操()③度()④宁()2.翻译: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译文:3.这则寓言故事包括了什么道理?答:二、阅读《刻舟求剑》,完成文后问题。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涉()②遽()③是()④求()2.别离指出加点词所指代的内容。
①其.剑自舟中坠于水()②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3.解释下加点的“之”的意思,并按要求归类。
A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B至之市,而忘操之。
C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⑴作代词,代物的:()⑵作动词用的:()4.翻译:是吾剑之所从坠。
译文:5.这则寓言故事包括了什么道理?答:三、阅读《幼时记趣》,完成文后问题。
①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
故时有物外之趣。
②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
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③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
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④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
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是()①于.土墙凹凸处()②神.游其中()③项为之强.()④留蚊于素.帐中()⑤盖.一癞蛤蟆也()⑥鞭.数十()⑦以土砾凸者为邱.()⑧鹤唳.云端()2.解释一词多义:①之时有物外之趣()昂首观之()心之所向()项为之强()②观昂首观之()作青云白鹤观()③以徐喷以烟()以丛草为林()④为项为之强()以虫蚁为兽()⑤故故时有物外之趣()温故而知新()⑥其常蹲其身()神游其中()3.下面的词语大多作为成语保留在现代汉语中,请解释它们的意思。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期期末复习文言文阅读一、阅读《郑人买履》,完成文后问题。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思。
①履(鞋子)②操(拿)③度(量长短)④宁(宁可)2.翻译: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译文:等他赶回来时,集市已经关了,他终于没买到鞋。
3.这则寓言故事包含了什么道理?答:启发人们要一切从实际出发,根据实际情况解决问题。
二、阅读《刻舟求剑》,完成文后问题。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涉(渡江)②遽(急忙)③是(这儿)④求(寻求)2.分别指出加点词所指代的内容。
①其.剑自舟中坠于水(涉江者)②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3.解释下加点的“之”的意思,并按要求归类。
A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B至之市,而忘操之。
C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⑴做代词,代物的:(A、C)⑵做动词用的:(B)4.翻译:是吾剑之所从坠。
译文:这儿是我的剑掉落下去的地方(我的剑是从这儿掉落下去的。
)5.这则寓言故事包含了什么道理?答: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
三、阅读《幼时记趣》,完成文后问题。
①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
故时有物外之趣。
②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
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③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
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④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期期末复习文言文阅读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期期末复习文言文阅读一、阅读《郑人买履》,完成文后问题。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思。
①履()②操()③度()④宁()1.翻译: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译文:2.这那么寓言故事包含了什么道理?答:二、阅读《刻舟求剑》,完成文后问题。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假设此,不亦惑乎?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涉()②遽()③是()④求()2.分别指出加点词所指代的内容。
①其剑自舟中坠于水()②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3.解释下加点的“之”的意思,并按要求归类。
A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B至之市,而忘操之。
C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⑴做代词,代物的:()②不愤不启,不俳不发:。
18.“默而识之”说的是学习态度还是学习方法?O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期期末复习古诗文默写填空1.“今夜月明人尽望,”是唐代诗人《十五夜望月》中的咏月名句。
2.《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作者,是代著名文学家,号东坡居士。
词中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的词句是:“,”;直接写明月的词句是:“,,”;表现作者感悟人生哲理的旷达胸襟的词句是:“,,”;道尽千载离人心愿说明诗人对远方亲人美好祝愿的名句是“,二3. 一首律诗可分四联,代诗人《次北固山下》的颔联是:“,二诗中有一个对偶句,暗示时光流逝,蕴含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解体之时的哲理,这两句诗是:5.代诗人的《赤壁》中,“,”两句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历史的慨叹;更妙的是“,”两句议论,以两个美女象征国家命运,真可谓以小见大,别出心裁。
6.《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是北宋文学家写的一首词。
词中“,!”两句表现出作者虽处困境,仍力求振作的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初一上册苏教版语文期末文言文复习资料一一、阅读《郑人买履》,完成文后问题。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思。
① 履( ) ② 操( )③ 度( ) ④ 宁( )2.翻译: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译文:3.这则寓言故事包含了什么道理?答:初一上册苏教版语文期末文言文复习资料二二、阅读《刻舟求剑》,完成文后问题。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1. 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涉( ) ②遽( )③是( ) ④求( )2.分别指出加点词所指代的内容。
①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 ②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3.解释下加点的“之”的意思,并按要求归类。
A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B至之市,而忘操之。
C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⑴做代词,代物的:( )⑵做动词用的:( )4.翻译:是吾剑之所从坠。
译文:5.这则寓言故事包含了什么道理?答:初一上册苏教版语文期末文言文复习资料三三、阅读《幼时记趣》,完成文后问题。
①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
故时有物外之趣。
②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
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③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
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④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
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 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是( )①于土墙凹凸处( 在) ②神游其中 ( 想像 )③项为之强 ( 僵硬) ④留蚊于素帐中 (朴素的)⑤盖一癞蛤蟆也(原来是) ⑥鞭数十(鞭子)⑦以土砾凸者为邱(同“丘”,土山) ⑧鹤唳云端(高亢地鸣叫)2.解释一词多义:①之时有物外之趣( ) 昂首观之( )心之所向( ) 项为之强( )②观昂首观之( ) 作青云白鹤观( )③以徐喷以烟 ( ) 以丛草为林( )④为项为之强 ( ) 以虫蚁为兽( )⑤故故时有物外之趣( ) 温故而知新( )⑥其常蹲其身 ( ) 神游其中( )3.下面的词语大多作为成语保留在现代汉语中,请解释它们的意思。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期期末复习文言文阅读一、阅读《郑人买履》,完成文后问题。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思。
①履()②操()③度()④宁()2.翻译: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译文:3.这则寓言故事包含了什么道理?答:二、阅读《刻舟求剑》,完成文后问题。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涉()②遽()③是()④求()2.分别指出加点词所指代的内容。
①其.剑自舟中坠于水()②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3.解释下加点的“之”的意思,并按要求归类。
A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B至之市,而忘操之。
C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⑪做代词,代物的:()⑫做动词用的:()4.翻译:是吾剑之所从坠。
译文:5.这则寓言故事包含了什么道理?答:三、阅读《幼时记趣》,完成文后问题。
①余忆童稚时,驱之别院。
1.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是()①于.土墙凹凸处(在)②神.游其中(想像)③项为之强.(僵硬)④留蚊于素.帐中(朴素的)⑤盖.一癞蛤蟆也(原来是)⑥鞭.数十(鞭子)⑦以土砾凸者为邱.(同“丘”,土山)⑧鹤唳.云端(高亢地鸣叫)2.解释一词多义:①之时有物外之趣()昂首观之()心之所向()项为之强()②观昂首观之()作青云白鹤观()③以徐喷以烟()以丛草为林()④为项为之强()以虫蚁为兽()⑤故故时有物外之趣()温故而知新()⑥其常蹲其身()神游其中()3.下面的词语大多作为成语保留在现代汉语中,请解释它们的意思。
(1) 明察秋毫:____________________。
(2)怡然自得:_____________________。
(3)庞然大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翻译下列句子①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译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
译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译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选文第二段写的趣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只用4个字)6.对选文第三段文字意思的理解,有下面两种不同的概括。
你赞成哪一种?简要说明你的理由。
(1)神游丛草(2)神游山林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第一段中统领全文的一个词语是。
8.什么是“物外之趣”?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
9.“我”能得到许多闲情之趣的原因是。
10、没有想象就没有神游的感受,请用原文写出第三段中作者想象的句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1.说说“项为之强”的表达作用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2.第四段中具体表达“神游其中,怡然自得”的句子是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3.第二段中“又”的用法应该是:()A.表示重复或继续B.表示几种情况或性质同时存在C.表示意思上更进一层D.表示转折,有“可是”的意思14.第一段与二、三、四段的关系是:。
15.文章具体叙述了幼时的几件趣事,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性格和情趣?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鹤”在我国古代有着丰富的文化内容,请你写出两个带有“鹤”字的成语或诗句。
1、_________________ 2、_____ __ ________四、阅读《三峡》,完成文后问题。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含义。
略无阙.处()夏水襄.陵()良.多趣味()属引..凄异()沿.溯阻绝()飞漱.其间()晴初霜旦.()2.解释下列词语的不同含义。
⑪自:自三峡七百里中()自非亭午夜分()⑫长:常有高猿长啸()巴东三峡巫峡长()3.翻译下列句子。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译文:(2)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译文:(3)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译文:4.“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描写得形神兼备,试分析好在哪里?答:5.有一句话把三峡春冬季节山水草木的秀丽景色概括无遗,这句话是:。
6.文章为何没有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来描写三峡的景色?谈谈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文中画波浪线句子内容与唐朝哪位诗人写的哪首诗一致?请将诗人的名字及其诗写出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8.作者描写三峡壮丽景色,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9.作者引用“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的作用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五、阅读《以虫治虫》回答文后问题。
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
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千万蔽地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
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
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
1.在画线的文段中该停顿的地方用“//”隔开。
2.解释加点字。
其喙.有钳()岁.以大穰()悉.为两段()旬日子方皆.尽()3.下列各组中的加点字相同的两项是()()。
A.方.为秋田之害方.两三级B.而动如.初匠师如.其言C.以.钳搏以.瓦布之D.问塔动之.因其虫旧曾有之.E.旬日子方皆尽人皆伏其精练4.翻译: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
译文:5.填空(用原语句填写)。
文章一开始就用一个“”字显示虫害的紧迫,治虫实为当务之急。
接着介绍子方虫的天敌,用“”说明为数众多,用“”说明它剿灭害虫时威力大。
最后用“”的结果突出了“以虫治虫”的成功。
六、阅读《梵天寺木塔》,完成文后问题。
钱氏据两浙时,。
人皆伏其精练。
1.《梵天寺木塔》选自,作者,代科学家、政治家。
2.解释带点的词。
患.其塔动()未布.瓦()贻.以金钗()盖钉板上下弥束..()人皆伏.其精练()3.分别指出加点词所指代的内容。
钱帅登之.()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匠师如其.言()此.易耳()4.解释句中文言虚词。
于.杭州梵天寺()贻以.金钗()但.逐层布板讫()5.“匠师如其言,塔遂定。
”的意思是:。
6.“皓笑曰”中的“笑”表现了喻皓当时怎样的心态?答:七、阅读《狼》,完成文后问题。
一屠晚归, ^^^止增笑耳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止.有剩骨()并驱如故.()顾.野有麦场()一狼洞.其中()2.把下边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译文:3.解释下列各组句子中的加点字。
①其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屠乃奔倚其下()②以以刀劈狼首()投以骨()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可以为师矣()③之复投之()两狼之并驱如故()久之,目似瞑……()又数刀毙之()4.《狼》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答:5、“屠大窘”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问题。
(1分)6、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的句子。
(4分)( l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2 )其一犬坐于前7、文章通篇写“狼”,最后归结到“禽兽”上,请你说一说作者这样写的深刻含义。
(3分)8、汉语里有关狼的成语比较多,请写出3个。
(3分)9、蒲松龄如何看待狼?你怎样看待狼?(4分)八、阅读《〈论语〉八则》,完成文后问题。
1.解释下面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⑪默而识.之()⑫不耻.下问()⑬不亦说.乎()⑭不亦.君子()⑮学而不厌.()⑯人不知而不愠.()⑰学而不思则罔(..)⑱思而不学则殆.()2.“而”的用法有:表并列、表转折、表承接,请解释下列句子中“而”的意思:⑪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⑫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⑬温故而知新()⑭学而不思则罔()⑮择其善者而从之()3.翻译下列句子:⑪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译文:⑫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译文: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何有于我哉!”子曰:“三人行,必有我视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15.《论语》是记录的书。
“论”是的意思。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家、家,的创始人。
16.解释下列加点的字①默而识之..( )( ) ②学而.不厌.( )( )③必有我师焉.()④举.一隅.不以三隅反.()()()17.翻泽下列句子①何有了我哉:。
②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18.“默而识之”说的是学习态度还是学习方法? 。
背诵默写18.《幼时记趣》选自《》。
作者,代文学家。
文章以生动的笔调记述了作者儿时的一些“神游其中,”的趣事,充满童真童趣。
19.《论语》是经典著作之一,主要记录。
孔子,名丘,字仲尼,时期家、家,学派的创始人。
《论语》中阐述学习与思考的关系的句子是: ,。
②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
③孔子借题发挥,教育弟子勤学好问的句子是:,;④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常用,来表示;⑤阐述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的句子是:,,;⑥能表明孔子自谦的句子是:,,!⑦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⑧在欢迎会上,主持人说:“孔子说过:“,?”欢迎大家来到我校。
”⑨“,, ,则不复也。
”孔子的这些话强调了学生用心思考主动学习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