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收支-收入分析法
- 格式:doc
- 大小:104.00 KB
- 文档页数:9
第一章国际收支⏹国际收支(Balance of Payments,BOP)是指一国居民在一定时期内与非居民之间因政治、经济、文化往来所产生的全部经济交易的系统货币记录。
⏹国际收支平衡表是指将国际收支按特定账户分类和复式记账原则表示出来的报表。
⏹国际收支平衡:在国际收支平衡表中自主性交易项目差额为零⏹国际收支均衡(BOP Equilibrium):指国内经济处于均衡状态下的自主性国际收支平衡,即国内经济处于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下的自主性国际收支平衡。
⏹经常账户记录一国对外最经常发生的经济交易。
是国际收支平衡表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账户。
它反映了一国和他国之间实际资源的转移,表现了一国的创汇能力,影响和制约着其他账户的变化。
货币和服务账户;初次收入账户(收入);二次收入账户(经常转移)⏹资本和金融账户是对引起资产所有权在国际间转移的交易以及引起对外资产和负债发生变化的交易进行记载的账户,主要反映资本的国际流动。
资本账户(Capital Account):主要反映资产所有权在居民与非居民之间的转移。
包括两个子项:资本转移:包括债务减免和投资捐赠;非生产资产、非金融资产的收买/放弃。
金融账户(Financial Account ):主要记录引起一经济体对外资产和负债增减变化的交易。
(1)非储备性质的金融账户。
具体包括:直接投资证券投资金融衍生工具和雇员认股权。
其他投资:包括贸易信贷、贷款、货币和存款等。
(2)储备资产:一国货币当局所持有的用来调节国际收支的资产。
错误与遗漏(Errors and Omission)在国际收支平衡表中人为设置的、以轧平借贷差额的一个项目。
(原因:资料来源渠道复杂,资料不够全面,资料本身不够准确和真实)⏹自主性交易(Autonomous Transactions):指一国居民根据自主的或自发的获取商业利润的动机而进行的交易。
⏹调节性交易(Accommodating Transactions):指为调节或弥补自主性交易不平衡而进行的交易,又称补偿性交易。
国际收支分析第一节国际收支与国际收支表一、国际收支与国际收支表1、广义国际收支与狭义国际收支狭义的国际收支概念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一样为一年),同其他国家由于贸易、劳务、资本等往来而引起的资产转移。
其特点是仅计入现在或今后有外汇收支的交易。
广义国际收支概念是指:系统记载的在特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一个经济体与世界其他地点的各项经济交易。
大部分交易是在居民与非居民之间进行的。
今天各个经济体使用的差不多是广义的国际收支概念。
这是流量的概念,国际借贷概念那么强调的是存量的概念。
国际收支强调居民的概念,即国际经济交易应该是不同国家的居民之间的交易,而居民除了在本国生活的公民外,还含有在该国居住一年以上的外国的特定个人与机构,留学生、外交人员、国际经济组织以及在飞地的个人、机构不计入居民范畴。
在国际收支中所强调的全部经济交易大多为商品贸易、服务贸易、金融资产与商品贸易、无偿的金融、商品服务的转移,等等。
2、国际收支表的构成IMF编写的第五版国际收支手册,国际收支表的标准组成有经常帐户与资本和金融帐户两个差不多组成部分:〔1〕经常帐户经常帐户包括的项目有:物资和服务、收入和经常转移。
〔2〕资本和金融帐户这一帐户下包括的项目有:资本帐户、金融帐户。
另外,关于这一帐户还有一个补充信息的表格。
〔3〕国际头寸不属于国际收支表的标准组成,它与国际收支表构成一国全面的国际帐户,是一国对外金融资产和负债存量的平稳,其数值为等于一个经济体给予或从世界其他地点得到的那部分净值。
二、国际收支表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1、国际收支表各项目之间的关系经常帐户反映了国内经济的储蓄和投资行为。
一国国际收支的改善必须通过调整国内吸取来进行〔吸取为C+I+G之和〕。
在国际收支中,经常帐户的差额一定要等于资本和金融帐户的净余额加上储备资产交易,即能够利用金融资产的净流入和储备资产为经常帐户赤字融资。
在国际收支表中反映的是利用金融资产的净流入和储备资产为经常帐户赤字融资,最终保持国内的投资等于储蓄的差不多公式成立。
《国际金融》知识点归纳第二章1.国际收支:指一具国家或地区与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之间,由于贸易、非贸易和资本往来而引起的国际资金挪移,从而发生的一种国际资金收支行为。
讲明:国际收支>外汇收支与国际借贷→金融资产→商品劳务2.国际收支平衡表:⑴编制原则:复式记账法: 借:资金占用类项目(外汇支出:进口 - )贷:资金来源类项目(外汇收入:出口+ )权责发生制:先付后收,先收后付市场价格原则单一货币原则⑵内容:经常项目:贸易收支(出口>进口,贸易顺差/盈余,出超)(出口>进口,贸易逆差/赤字,入超)非贸易收支(服务、收入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长期资本、短期资本)平衡项目(储配资产、净误差与遗漏)3.国际收支分析(按交易性质的别同):⑴自主性交易:经常项目、资本与金融项目中的长期资本与短期资本中的私人部分。
⑵调节性交易:调节性交易、短期资本中的政府部分与平衡项目。
注:①贸易差额=出口- 进口②经常项目差额=贸易差额+劳务差额+转移差额差额:③基本差额=经常项目差额+长期资本差额④官方结算差额=基本差额+私人短期资本差额⑤综合差额=官方结算差额+官方短期资本差额①微观动态分析法:差额分析法、比较分析法⑶国际收支与国民收入的关系:(封闭)Y=C+I+G分析法:②宏观动态分析法:(开放)Y=C+I+G+X-M与货币供给量的关系:Ms=D×R×E4.国际收支失衡的缘故及经济妨碍:⑴缘故:①季节性、偶然性缘故②周期性因素:a.繁荣期:X↑M↓,劳务输出↓劳务输入↑,资本流入↑,资本流出↓→顺差b.萧条期:X↓M↑,劳务输出↑劳务输入↓,资本流入↓,资本流出↑→逆差③结构性因素:产出结构调整④货币因素: 货币 a.对内价值→贬值→P↑→X↓M↑→国际收支变化价值 b.对外价值→贬值→e↑→X↑M↓→国际收支改善⑤收入因素:C、S→X、M↑I↑→X、M,资本流淌⑥别稳定的投机和资本流淌⑵妨碍:①对国民收入的妨碍:Y=C+I+G+X-M②对金融市场的妨碍:Ms↑→物价↑→利润率r↑(商品市场)流入Ms↑→r↓→I↑(货币市场)↑ Ms↑→有效证券价格↑→经济过热房价↑→泡沫(资本市场)③对国际储备的妨碍:国际储备↑→Ms↑→扩张性国际储备↓→Ms↓→紧缩性5.国际收支理论的演变:⑴重商主义阶段:大卫休默“物价,铸币流淌机制”⑵一战后:弹性理论⑶二战后:汲取理论⑷20世纪60年代—70年代:货币分析办法6.国际收支理论(一)物价—铸币流淌机制理论:逆差→黄金净流出→黄金供给量↓→P↓→X↑→M↓→平衡↓平衡←P↑←X↓←M↑←黄金数量↑←黄金流入←顺差(二)弹性理论:⑴弹性系数: Ed>1,富有弹性,P↓Ed=ΔQ/Q÷ΔP/P Ed<1,缺乏弹性,P↑Ed=1,单位弹性⑵贬值对后出口的妨碍:e↑→x↑m↓①Es别变:Ed>1→x↑ Ed<1→x↓ Ed=1→x②Ed别变:a. Es=0时,→x↑(E↑→P↓→Q↑→P↑收入增加时由于供给别脚而导致价格上升使收入增加而非由于出口量的增加)b. Es=∞时, Ed<1,x↓Ed>1,x↑c.0<Es Px↓→Qx↑→出口的成本↑→x↓Sa. b. c.③Ed、Es并且作用: Ed<1,x↓;Es越小越有利Ed>1,x↑;Es越大越有利⑶贬值对进口的妨碍:e↑→贬值→Pm↑→m↓①当Ems=∞时,e↑→Pm↑→m↓别利于进口②当Ems<∞时,e↑→Pm↑→m↓dx>1,不管dm=0 或dm>0,国际收支盈余总结: dx=1,dm>0 X-M↑dx1⑷马歇尔—勒纳条件:指以贬值手段改善贸易收支逆差的充分条件在于:进口商品的需求弹性之和大于1。
1.产业间贸易:即工业品与处级产品或资本密集型产品与劳动密集型产品之间的贸易。
2.有效保护率:是指某一行业生产或加工中增加的那部分价值(即附加值)受保护的情况。
或者:关税或其它贸易政策措施所引起的国内生产附加值的变动率。
3.出口补贴:指一国政府为鼓励某种商品的出口,对该商品的出口所给予的直接补贴或间接补贴。
4.铸币平价:两国货币间的比价要用其各自所含的含金量来折算。
两种货币的含金量之比称为铸币平价。
1生产可能性曲线:又称为生产可能性边界(production possibility frontier ),是分析供给的工具之一,表示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一国的全部资源所能生产的各种物品或服务的最大产量的组合。
3.马歇尔-勒纳条件(Marshall-Lerner condition )首先是由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与勒纳推导出来的,指的是在供给弹性无穷大的情况(即国内外价格不变)下,本币贬值能够改善贸易收支的进出口需求弹性条件。
令ηX 、ηM 分别表示出口需求价格弹性与进口需求价格弹性,当且仅当1>+M X ηη时,才有0>de dB ,即本币贬值才能够改善国际收支。
4.所谓支出调整政策(expenditure-changing policy ),主要由凯恩斯理论所表明的需求管理政策,即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组成。
通过实施支出调整政策可达到相对于收入而改变支出水平的目的。
1. 需求逆转:当某一国对于某一商品享有生产上的比较优势,但因其国民在消费上又特别地偏好该商品时,将会使得原来依据H -O 定理所决定的进口方向发生改变,即发生了需求逆转。
2. 美国经济学家里昂惕夫利用1947年美国的投入-产出表,测算了美国进、出口商品的要素含量。
在测算之前他推断,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美国应该是资本相对丰裕而劳动相对稀缺的国家,这样,按照H-O 定理,可以预测美国应该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而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但实证检验结果却与根据H-O 定理所得出的预测情况相反,这个理论预测与实证检验结果之间的矛盾被称作里昂惕夫之谜。
第5章 国际收支的国民收入分析法国际金融 international finance目录01乘数分析法02吸收分析法03本章小结国际金融 international finance5.1 乘数分析法国际金融 international finance乘数分析法的假设条件 经济处于非充分就业状态 价格固定和汇率固定而国民收入可变 不考虑国际间的资本流动,即国际收支差额仅仅是经常账户的差额核心思想 自主性支出的变动会通过乘数效应引起国民收入的数倍变动,进而影 响进口支出的变动,从而影响本国国际收支的差额。
国际金融 international finance【5.1.1小型开放经济的贸易乘数】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国民收入均衡恒等式为:Y =C+I+G+X+M其中:消费 C=Ca+cY,0<c<1假设不考虑净要素收入和净转移支付,因此一国国民可支配收入就是本国国内生产总值。
为简化起见,这里将国民可支配收入简写为 Y。
开放经济下的本国消费包括两部分:C=Cd+M,前者指本国生产的消费品,后者指进口的消费品(暂时假定进口品中没有用于投资的半成 品和原材料),这里用 M 来表示。
国际金融 international finance等式Cd=Cad+cdY M=M0+mY Ca=Cad+M0c=cd+m说明Cad指自主性对国内产品的消费,M0是自主性进口, cdY是引致性消费,mY是引致性进口,cd和 m 分 别为对本国货物与服务的消费需求边际倾向和边际 进口倾向,这两者之和 c为边际消费倾向(MPC)这里还可以推导出平均消费倾向(APC),用公式可以表示为:APC = C/Y。
国际金融 international finance【Y的三个表达式】1Y=cdY+Cad+mY+M0+I+G+X-mY-M02Y=cY+Ca+I+G+X-mY-M03Y=(Ca+I+G+X-M0)/(1-c+m)C=cY+Ca是指包括进口品在内的总的消费函数,其中:c=cd+m; 1-c指边际储蓄倾向国际金融 international finance消费的收入弹性∆C ∆Y ∆C / ∆YYEC =÷==c<1CYC /Y(C a + cY ) / Y说明 边际消费倾向与平均消费倾向之比,其结果小于 1。
第二讲开放经济下国民收入、国际收支与国际收支平衡表第一节开放经济下的国民收入一、开放经济下的国民收入等式封闭条件下的国民收入等式:Y=C+I+G说明开放经济下的国民收入等式的构成:Y=C+I+G+X-M。
及其意义。
二、开放经济下的国民收入分明GDP和GNP的概念。
GDP+NFP=GNP三、均衡国民收入的确定我们首先抽象掉货币因素,讨论商品市场平衡时确定的开放经济的国民收入。
这一分析有如下假定:(1)在某一固定价格水平上,厂商可以提供所需要的全部产品,所以产出完全由总需求决定。
(2) 不考虑货币因素。
(3) 不考虑资金流动及服务的进出口、经常转移,因此国际收支完全反映为商品的进出口。
(4) 一国只生产一种可贸易商品,这一商品部分供本国消费,部分供出口。
1.贸易余额与国民收入用实际变量表示的贸易余额:T=X-M=PM*-eP*M=TN/P=M*-(eP*/P)M=M*-qM (q=eP*/P)表示扣除了价格水平因素后用本国商品直接表示的所进口的外国商品的相对价格,实际汇率q是我们分析的核心变量。
本国产品的出口,是由外国对本国产品的需求决定的。
由商品的相对价格及外国国民收入水平决定的,即:M*=M*(q,Y*)M=M(q,Y)可得本国贸易余额函数为:T=M*(q,Y*)-qM(q,Y)=T(q, Y*, Y)=T-mY 0<m<1表示本国的贸易余额是由实际汇率、外国国民收入与本国国民收入这三个变量决定的。
在第三行中,则简单地将贸易余额分为两部分:与本国国民收入无关的自主性贸易余额以及随本国国民收入增加而改变的部分贸易余额mY,这里m 指一国边际进口倾向。
本国贸易余额就可以表示为本国国民收入的函数,如下图所示:2. 国内吸收与国民收入我们可以简单地将国内吸收表示为国民收入的线性函数,即:cα=,其中G和I都是自主性变量+YcA=G+I+C=A+αY,A=G+I+c上式中,国内吸收被分为两部分:与国民收入无关的自主性吸收A,以及随国民收入增加而增加的部分国内吸收αY。
一、单选题1、关于价格-铸币流动机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盈余国价格水平下降B.赤字国黄金流出C.以金本位为背景D.价格-铸币流动机制能够自动调节国际收支正确答案:A2、关于弹性分析法,下列哪项表述不正确A.进、出口商品的本币价格不受汇率变化影响是假设条件之一B.对进出口商品的需求不受国民收入的影响同样是假设条件之一C.消费者对进出口商品的需求受可得价格的影响D.消费者对进出口商品的需求受本国利率的影响正确答案:D3、假设本国国际收支大体平衡,但本国非常依赖进口产品,而别国亦非常依赖本国的出口产品,那么本币贬值对国际收支的影响为A.恶化国际收支B.无法确定C.改善国际收支D.对国际收支没有影响正确答案:A4、本币贬值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出口额总是增加的B.以外币计价的进口额总是减少的C.国际收支的净变化是出口额与进口额的变化之和D.出口额的净变化要考虑出口的数量效应和价格效应正确答案:A5、关于马歇尔-勒纳条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出口供给价格弹性与出口需求价格弹性之和大于1时,本币贬值就能够改善国际收支B.进口需求价格弹性与出口需求价格弹性之和大于1时,本币贬值就能够改善国际收支C.进口需求价格弹性与出口供给价格弹性之和小于1时,本币贬值就能够改善国际收支D.进口需求价格弹性与出口需求价格弹性之和小于1时,本币贬值就能够改善国际收支正确答案:B6、关于J曲线效应,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出口品的需求越缺乏弹性,J曲线持续时间越长B.替代品越多,J曲线持续时间越短C.产出的调节能力越强,J曲线持续时间越短D.进口品的需求越有弹性,J曲线持续时间越长正确答案:D7、下列哪项不是J曲线效应的存在原因A.资本管制B.不完全竞争因素C.生产调整的反应时滞D.消费调整的反应时滞正确答案:A8、J曲线的三个阶段中,进、出口品需求价格弹性之和最小的是哪个阶段?A.在三个阶段都一样B.价格传导阶段C.货币合同阶段D.数量调整阶段正确答案:C9、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从短期看,本币贬值可能恶化国际收支B.严格来说,马歇尔-勒纳条件是贬值改善国际收支的临界条件C.弹性分析法忽略了收入效应对贸易收支的影响D.考虑J曲线效应,货币合同阶段时,进、出口品需求价格弹性较大正确答案:D10、国际收支调节的收入分析法理论的基础来源是A.新自由主义学派B.货币学派C.供给学派D.凯恩斯学派正确答案:D11、下列有关乘数分析法,不正确的是A.其分析考虑了国际间的资本流动B.探析了各国经济通过进出口途径相互影响的机制C.理论建立在凯恩斯乘数原理之上D.阐述了对外贸易与国民收入的关系正确答案:A12、关于消费需求的收入弹性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如果一国边际消费倾向小于平均消费倾向,那么随着国民收入提高,消费占国民收入的比重会下降B.如果一国边际消费倾向大于平均消费倾向,那么随着国民收入提高,消费占国民收入的比重会上升C.它等于平均消费倾向与边际消费倾向之比D.它的含义为国民收入变动1%会使消费变化多少正确答案:C13、在乘数分析法中,考虑两国之间影响,本国国民收入可以表示为A.Y=(Cd+I+G+m2Y2+M2)/ (1-cd)B.Y=(C+I+G+m2Y2+M2)/ (1-cd)C.Y=(Cd+I+G+m2Y2+M2)/ (1-c)D.Y=(C+I+G+m2Y2+M2)/ (1-c)正确答案:A14、贬值将会影响国民收入。
第二章国际收支与国际收支平衡表2.1复习笔记一、国际收支1.国际收支的概念国际收支是指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一个经济实体的居民同非居民所进行的全部经济交易的系统记录。
对国际收支概念的理解着重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国际收支记录的是一国居民与非居民之间的交易。
居民是指一个国家的经济领土内具有一定经济利益的经济单位。
(2)国际收支是一个流量概念。
国际收支是对一定时期内(一年)的交易的总计,因此国际收支平衡表中各账户记录的是增减额而不是总额。
(3)国际收支反映的内容是以货币记录的交易。
国际收支以交易为基础。
经济交易的内容包括了实物(货物、服务)和金融资产的交换、经济资源的单方面转移以及由移居或其他特殊形式而产生的居民与非居民间的经济活动。
2.国际收支与重要宏观经济变量的相互影响(1)经常账户与进出口贸易经常账户除包括贸易账户外,还包括收入账户和经常转移账户。
当净要素收入(NEP)为零时,经常账户(CA)反映的便是出口(X)和进口(M)情况。
即:CA=X-M(当NEP=0时)(2-1)当净要素收入不为零时,经常账户与进出口贸易的关系就会受该国国际投资头寸的影响。
经常账户余额与贸易账户余额之间的关系见图2-1。
图2-1经常账户余额与贸易账户余额之间的关系(2)国际收支与汇率①国际收支对汇率的影响当国际收支逆差时,意味着该国的进口大于出口,即外汇需求大于外汇供给,从而在浮动汇率制下引起外币升值、本币贬值。
反之,国际收支顺差通常会导致本币升值或形成升值压力。
②汇率对国际收支的影响(弹性分析法)a.马歇尔-勒纳条件假设其他因素不变,当本国货币贬值时,以外币表示的本国出口品价格下降,本国商品的相对竞争力上升,使得出口数量增加,但出口数量增加的幅度取决于外国对本国出口品的需求价格弹性E x。
当本币贬值而进口品的外币价格不变时,以本币表示的进口品价格(eP)上升,进口数量下降,下降的幅度取决于本国对进口品的需求价格弹性E m。
收入分析法一、国民收入均衡原理1. 均衡国民收入均衡的国民收入就是与总需求相等的国民生产总值。
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就是指在自然失业率的状态下和总需求相等的国民收入。
在国民收入核算中,总需求是从不同的角度对同一个国民收入的衡量,因而总需求永远等于总供给。
国民收入核算中的总需求指的是实际总需求,它包括消费和实际投资。
而决定均衡国民收入的总需求不是实际总需求,而是意愿总需求,即AD=C+I 。
2. 两部门经济中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在两部门经济中,总需求由消费和投资构成,总供给由消费与储蓄构成,因此有,C+I=C+S或 I=S可以采用两种方法来决定国民收入:1) 总需求—总供给法:可以用解方程的方式来说明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
均衡条件:Y=C+I消费函数:C=C 0+cY投资函数:I=I 0 均衡国民收入:c I C Y -+=100 2) 投资—储蓄法:均衡条件:I=S储蓄函数: S=-C 0+(1-c)Y投资函数:I=I 0 均衡国民收入:c I C Y -+=103. 三部门经济中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在有政府的情况下,消费不再取决于国民收入,而是取决于可支配收入。
可支配收入等于收入加上转移支付,再减去税收,即YD=Y+TR-TA。
则消费函数为:C=C0+cYD=C0+c(Y+TR-TA)假设:G=G0TR=TR0TA=tY这样,消费函数可写为C=(C0+cTR0)+c(1-t)Y引入政府部门后,消费函数出现了两个变化:一是转移支付的出现使自发消费增加;二是所得税降低了各个收入水平的消费支出。
如果来自可支配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仍然是c,则来自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现在就是c(1-t),其中(1-t)是纳税后剩下的收入部分。
这时总需求函数可以写为:AD=C+I+G=(C0+cTR0+I0+G0)+c(1-t)Y推导:均衡条件:Y=C+I+G消费函数:C=(C0+cTR0)+c(1-t)Y投资函数:I=I0政府购买:G=G0均衡国民收入:)1(10tc GIcTRCY--+++=4.四部门经济中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在四部门经济中,进出口对国民收入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进口的影响上。
因而一般假定出口为一个外生变量,即将进口看成是收入的一个函数:M=M0+mYM0为自发进口,即不取决于收入的进口部分。
m表示边际进口倾向,即收入每增加1单位时所引起的进口的增加量。
均衡条件:Y=C+I+G +X-M消费函数:C=(C0+cTR0)+c(1-t)Y投资函数:I=I0政府购买:G=G0出口函数:X=X0进口函数:M=M0+mY均衡国民收入:mtc MGIcTRCY+---+++=)1(10 0二、外贸乘数论基本思想1.投资乘数的推导在两部门经济中(国内经济只有消费和储蓄,没有对外贸易等活动,经济封闭)从总供给角度有:Y=C+S(国民收入=消费+储蓄)从总需求角度有:Y=C+I(国民收入=消费+投资)所以S= I(储蓄=投资)而S=Y-C得△S=△Y-△C设边际消费倾向为c,即则即:投资乘数是1减边际消费倾向的差的倒数,或是边际储蓄倾向(Marginal propensity of Saving ,MPS,以s表示)的倒数。
投资乘数与边际消费倾向成正比,边际消费倾向越高,投资乘数越大,反之,则相反。
2.对外贸易乘数的推导对外贸易乘数理论是凯恩斯的主要追随者马克卢普和哈罗德等人在凯恩斯的投资乘数原理基础上引申提出的。
第一个提出外贸乘数(Foreign Trade Multiplier)的经济学家是哈罗德(R.F.Harrod),他在1933年出版的著作中提出了外贸乘数。
在有对外贸易活动时,一国经济处于开放状态下。
开放经济下的国民经济平衡为:从总需求的角度有: Y = C + I + XC:国内消费I:国内投资X:出口从总供给的角度:Y = C + S + MC:国内消费S:储蓄M:进口所以:I + X = S + MS – I = X – M如果S>I (国内需求不足,产品积压),应增加出口;如果 S<I (投资过度,国内需求过大 ),应增加进口。
一国的出口和国内投资一样,相当于投资“注入”,对就业和国民收入有倍增作用;一国的进口与国内储蓄一样,相当于投资的“漏出”对就业和国民收入有倍减作用。
Y = C + S + M△Y =△C + △S +△M左右两边同时除以△Y,得到等式右边三项分别为边际消费倾向、边际储蓄倾向、边际进口倾向,Marginal propensity of Consume ,MPC,以c表示Marginal propensity of Saving ,MPS,以s表示Marginal propensity of Export ,MPX, 以x表示=++c s m-=+c s m在出口增加时,边际储蓄倾向和边际进口倾向越小,国民收入最终增加的倍数就越大;反之则越小。
这样,在开放经济情况下国民收入为出口扩大所增加的收入可循环往复地连续推动国民收入和就业量一轮一轮地增加。
在现实中,边际储蓄倾向和边际进口倾向之和总小于1,即出口扩大所增加的收入中总会有一部分用于购买本国产品,这样便可循环往复地连续推动国民收入和就业量一轮一轮地增加。
基本结论:在开放条件下,对外贸易的增长可以使国民经济成倍增加。
3.对外贸易乘数的局限性(1)贸易顺差与国内投资是不同的:投资增加会形成新的生产能力,使供给增加,而贸易顺差增加实际上是出口相对增加,它本身并不能形成生产能力。
(2)对外贸易乘数在实践上是很模糊的,它常会受一国闲置资源和其他因素的影响,资源稀缺会限制该国国民收入的下一轮增长(3)只有在世界总进口值增加的条件下,一国才能继续扩大出口,从而增加国民收入和就业。
如果世界的总进口值不变或减少,一国将无法增加出口,除非降低出口商品价格,但降低出口商品价格,企业会因利润下降而不愿扩大生产、增加产量,因此,增加出口也无从谈起。
三、吸收论的基本思想1.吸收分析法(吸收论)的概述吸收论(Absorption Approach)又称支出分析法,它是1952年詹姆士·爱得华·米德和当时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工作的西德尼·亚历山大(Sidney Stuart Alexander)提出,在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上,从国民收入和总需求的角度,系统研究货币贬值政策效应的宏观均衡分析。
它从凯恩斯的国民收入方程式人手,着重考察总收入与总支出对国际收支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国际收支调节的相应政策主张。
2.理论基本假设(1)贬值是出口增加的唯一原因(2)生产要素的转移机制运行流畅(3)国际收支等同于贸易收支3.主要内容国际收支差额由国民收入与国内吸收间的差额决定,只有增加收入或者减少吸收,才能改善国际收支。
该理论从一国的国民收入和支出(吸收)的关系出发研究国际收支调节。
在封闭经济中引入进口M和出口X,得到开放经济中均衡的国民收入等式:Y=(C+I+G) +(X-M)移项得(X-M)=Y-(C+I+G)令B表示贸易收支差额,即X-M;A表示内部吸收,即C+I+G。
的基本公式B=Y-A1)Y=A,B=0,贸易收支平衡;2)Y>A,B>0,贸易收支顺差;3)Y<A,B<0,贸易收支逆差。
因此贸易收支差额由总收入Y与总支出A的对应变化来决定,国际收支调节的关键渠道:收入和吸收。
4.贬值的效果分析1)亚历山大将总吸收进一步分解为两部分:a)诱发性吸收,即随收入Y变化而变化的吸收c∆Y, c为边际吸收倾向。
c<1时社会总收入的增加才会大于总吸收的增加b)自主性吸收,及独立于收入之外的吸收,是贬值对吸收的直接效应,以∆Ad表示。
对基本公式区增量形式得:∆B=∆Y-∆A整理得:∆B=∆Y-(c∆Y+∆Ad)= (1-c) ∆Y-∆Ad∆Y反映了贬值如何影响收入,c反映了收入变化如何影响吸收,及c∆Y,这二者与(1-c)∆Y构成贬值的收入效应:∆Ad反应吸收效应。
上式得出本币贬值改善贸易收支的条件是:∆B= (1-a)∆Y-∆Ad>0(1-a)∆Y>∆Ad2)贬值的收入效应a)资源闲置效应作用机理:如果一国存在闲置资源,一方面,本币贬值影响出口增加,并通过外贸乘数来增加国民收入,∆Y>0;另一方面,在收入增加的同时,国内投资和消费也相应增加,即a∆Y>0。
在收入和吸收都有所增加时,只有当收入增加量∆Y>吸收增加量a∆Y,才能改变该国贸易收支,需满足边际吸收倾向c<1。
c<1, 国内吸收的增加小于国民吸收的增加,国际收支改善;c>1, 国内吸收的增加大于国民吸收的增加,国际收支恶化;c=1, 国内吸收的增加等于国民吸收的增加,国际收支不变。
b)贸易条件效应作用机理:本币贬值以外币表示的出口商品价格下降进口商品价格上升国民收入下降吸收减少本币贬值对贸易收支差额的贸易条件分为两级:第一级是价格变化的最初效应,本币贬值导致贸易收支最初变化t,其数量等于一国与贸易条件恶化相联系的实际收入的减少,也就是说最初效应表现为贸易差额与实际收入的同步等量减少;第二级是通过收入引至吸收变化,即收入下降引致吸收减少ct,其数量取决于边际吸收倾向c。
贸易条件效应的结果:一方面是国民收入下降,另一方面使国内吸收下降。
贸易条件对贸易收支的总效应为:(1-c)t这样结果将取决于c的大小当c>1时,国内收支的下降大于国民收入的下降,国际收支改善;当c<1时,国内收支的下降小于国民收入的下降,国际收支恶化;当 c=1时,国内收支的下降等于国民收入的下降,国际收支不变。
3)贬值对吸收的直接效应a)现金余额效应(又称“庇古效应”)。
指人们愿意以实际货币余额形式持有固定比例的实际收入。
如果该国货币供应量不变,贬值后物价上涨使公众手中的现金余额减少,为保持原有现金余额,就会减少直接吸收。
b)收入再分配效应。
贬值导致的物价上涨能促进收入再分配。
一般来讲,物价上涨有利于利润收入者,不利于工薪收入者,但前者的边际吸收倾向低于后者,所以再分配的结果是整个社会吸收总额的减少,减少幅度取决于各阶层的边际吸收倾向a。
c)货币幻觉效应。
充分就业状态下,贬值造成价格水平的上升以及货币收入的提高。
在价格水平较高时,即使人们的货币收入也提高了,但他们依然以为现在购买力与以前一样。
由于这种幻觉,人们用货币表示的支出量会与贬值前相同,从而导致实际消费支出下降,也降低了直接吸收水平。
改善了国际收支。
d)价格预期效应。
贬值引起物价上涨后,人们愿意持有流动性强的现金,不愿持有长期有价证券。
他们会抛售长期有价债券,是债券价格下降,市场利率上升,投资和消费受到抑制,直接吸收减少,从而改善国际收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