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红楼梦对传统生命观的超越
- 格式:pdf
- 大小:386.05 KB
- 文档页数:9
古代文学中的人生哲理与价值观古代文学作为中华文化瑰宝的一部分,承载着丰富的人生哲理与价值观。
通过古代文学作品,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作者们对生活的思考与体验,还能够探寻到人类智慧的源泉。
本文将从各个方面,探讨古代文学中蕴含的人生哲理与价值观。
一、古代文学中的生命价值观古代文学作品中对于生命的看法,与现代有着截然不同的思考方式。
在《道德经》中,老子提出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观点,强调了生命的无限价值。
在古代文学中,生命被赋予了极其重要的意义。
例如,《诗经》中的《生民之乐》一诗,表达了作者对人民生活幸福的期待与祝福,体现了对生命的崇尚。
二、古代文学中的人性哲理人性哲理是古代文学中重要的一部分,它关乎到人们对于自身和他人行为的判断。
《孟子》中提到的“君子之道”就是对人性的精确把握与诠释。
《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则是古代文学中一个经典的人物形象,他的善良、纯洁与矛盾性格体现了人性的复杂性。
通过古代文学作品,我们可以深入思考人性的本质,反思自身行为,进而增进自我修养。
三、古代文学中的人生哲理古代文学作品中关于人生的思考与探索常常是作者对生活的总结与感悟。
《论语》中的孔子就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关于人生的智慧箴言。
《诗经》中的《无衣》一诗,表达了作者对于物质欲望的思考,提醒人们要珍惜当下的幸福,不要追逐虚无的财富。
古代文学作品中的这些智慧,启示着我们正确对待人生,珍惜生命与幸福。
四、古代文学中的道德观念道德观念在古代文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古代文学作品往往通过描写人物的行为与思想,来表达对于道德的探索与呼唤。
《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就是一个典型的道德英雄形象,他通过自身的奋斗与成长,最终领悟到了正义与真理。
通过古代文学作品,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人对待道德价值的高度重视,并从中汲取道德行为的力量。
五、古代文学中的社会价值观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社会价值观往往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息息相关。
《红楼梦》中通过对贾家荣辱得失的描写,反映了封建社会中的阶级与家族观念。
红楼梦之贾宝玉的哲学思维《红楼梦》之贾宝玉的哲学思维《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作品以丰富的情节和生动的人物形象塑造,描绘了一个富贵世家的兴衰荣辱,其中贾宝玉作为一个重要的主角,其哲学思维也成为作品中一大亮点。
本文将探讨贾宝玉的哲学思维,深入探索其对于生命、爱情、欲望等重要主题的独到见解。
一、贾宝玉的生命观贾宝玉在整个《红楼梦》中展现出一种对于生命的独特理解。
他深刻认识到生命的短暂和无常,对于生命的珍贵有着深切的感悟。
在贾宝玉的哲学思维中,他主张珍惜眼前的每一天,把握当下的美好。
他看到了人世间的善恶悲欢,领悟到了生命的无常和脆弱,因此他更加注重内心的修养,追求心灵的平静与安宁。
二、贾宝玉的爱情观贾宝玉的爱情观十分独特,他深知爱情的复杂和痛苦,对于爱情的追求充满了无奈和无尽的思索。
他对黛玉一往情深,但又无法与之走到一起,这使得他对于爱情的认知更加深入。
贾宝玉的哲学思维中,他将爱情看作是一种美好的想象和追逐,同时也意识到了爱情的不完美和脆弱。
他用诗词抒发自己的情感,寄托对黛玉的思念和爱慕,通过艺术来弥补现实生活中的遗憾和痛苦。
三、贾宝玉的欲望观《红楼梦》中贾宝玉对于欲望的认知和思考也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他深知欲望的强大和容易令人迷失,因此他对于欲望有着深入的思考和警醒。
贾宝玉的哲学思维中,他认为欲望是一个人内心的驱动力,但也是容易导致内心的纷扰和迷失。
他通过修身养性和修道求真来平衡欲望与理智的关系,力图摆脱欲望的束缚,追求内心的自由与坦然。
贾宝玉的哲学思维贯穿于整个《红楼梦》中,通过对于生命、爱情、欲望等主题的思考,他使得作品更加富有哲学深度和人生哲理。
他的思想启示了人们对于人生意义和追求的思考,引导着读者对于自身与世界的关系进行深刻的思考。
《红楼梦》中的贾宝玉不仅仅是一个文学形象,更是一个具有哲学内涵和启迪意义的形象。
通过对于贾宝玉的哲学思维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一经典之作,对于人生和人性有着更深刻的思考与认知。
2022——2023学年海南省高考全真模拟卷(二)1.本试卷满分150分,测试时间150分钟,共8页。
2.考查范围高考全部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总之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
可以说这是迄今为止对《红楼梦》思想艺术成就所作的最言简意赅的概括。
在总的思想倾向上,它打破了历来小说传统的“大团圆”结局,以深刻的悲剧精神,写出了一个贵族家庭的彻底败落,并由此把批判的锋芒指向了封建社会的全部上层建筑,预示了业已腐朽的封建阶级正无可挽回地走向灭亡的历史命运。
在爱情婚姻问题上,它突破了历来才子佳人作品仅仅是由于“怜才爱色”才引起的爱情,而提出了以思想性格的一致作为爱情基础的新的具有近代色彩的情爱观,并就爱情展开了丰富而深入的艺术描写。
在题材选取上,它一反中国古典小说戏曲题材因袭的痈疾,完全从现实生活中提取人物和情节,特别是它较之以往的任何一部作品都更发扬了以作者亲身经历过的生活作为创作基础的现实主义原则。
在人物塑造上,它第一次向世人展示了一个鲜活的女性世界,并在具体描写时,打破了历来野史小说“恶则无往不恶,美则无一不美”的套路,在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成功地塑造了具有复杂性格内涵的艺术典型。
在情节结构上,它摆脱了传统小说追求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的倾向,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掘艺术的宝藏,从平淡无奇的生活散文中抽出生活的诗并在结构上一反传统小说的线形结构形式,而创造了错综复杂的圆形网状形式。
在文学语言上,它纠正了以往小说或片面重视书面语言、或过多运用方言土语的弊病,创造了一种生动新鲜、精练隽永的文学语言,极大地丰富了语言的表现力,代表了我国古典小说语言艺术的最高成就。
(摘编自孙逊《<红楼梦>对于传统的超越与突破》)材料二《红楼梦》的意蕴极其丰富,所以对它的解释往往只能照亮它的某一个侧面,而不可能穷尽它全部的意蕴。
有人说《红楼梦》此一开篇具有《圣经》《创世纪篇》之恢弘气势。
不过此处女娲是“补天”而非“创天”。
然则曹雪芹为何要从神话开始写起,神话究竟何谓。
“神话”者,神之话语也。
神话蕴含着人类精神发展之原型结构,并为灵界之图景化显现。
惟有借助于神话,我们才能弄清楚自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从而安顿我们的精神生命。
与神话之深刻精神意蕴关系之断裂,实际上导致了现代人的精神分裂和无家可归之漂泊处境。
《红楼梦》自女娲炼石补天开始写起真是大有深意。
“天裂”究竟意味着什么!在我看来,此处“天裂”乃是天人关系之断裂。
在《圣经》里面,亚当夏娃被逐出伊甸园是因为他们想像神那样能够判断善恶,从而偷吃了知识树上的果实。
其实这个故事说的就是人的自我意识之诞生。
同样,中国文化里人天关系的断裂也是因为自我意识,贾宝玉衔“欲”而生。
道家所重乃是未经打磨之璞玉即石头,认为其乃本真之质。
相反,儒家所重乃是玉,认为玉乃是石头经过“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打磨之后造就的人类本质,所谓“谦谦君子,温润如玉。
”这样看来,人类因生命欲求而产生了自我意识,为限制此种自我意识膨胀的文明之规训则又导致了本真天性之异化。
故此处之“天裂”乃有双重含义:一是人类由于自我意识而导致的人天分离;二是为规训此自我意识而产生的文明异化。
所谓炼石补天即是一种精神修炼,炼掉由自我意识而来的情欲执著和克服人类文明对本真天性的异化,这就是为什么要从女娲炼石补天开始写起。
孔子之道作为文明之结晶已经是异化的表现,是需要修炼超越的人为之“伪”,因此必须返归文明诞生之前创世之初的原初真朴。
曹雪芹创作《红楼梦》展现的也是自我精神修炼的历程,其意图乃是如女娲一般补天的雄心。
其实小说一开始就暗示了自我意识觉醒之后的死亡焦虑。
“高经十二丈”暗示一年十二个月,“方经二十四丈”暗示二十四节气,“三万六千五百块”石头暗示三万六千五百天,即人生百年,这是一个人肉体生命的局限。
随这种死亡意识而来的生命虚无感就是存在之荒诞性。
红楼梦的文化内涵与代表意义“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珍品之一,是清代文学家曹雪芹所著的一部长篇小说。
这部小说从三十年代即开始被评为十大名著之一,受到读者及评论家的广泛关注和热爱。
这是一部情节曲折、情感深刻、文人雅士喜爱的作品,从中不仅可以了解到清代社会风貌,更可以领略到中国古典文学的博大精深。
下面将从多角度来探讨“红楼梦”的文化内涵与代表意义。
一、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红楼梦”是中国文化的一部组成部分,它延续了中国古代文学的传统,传达了中华文化的价值观。
小说的情节、气氛、人物等,均受到了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哲学等方面的影响,其中包括道家、佛家、儒家等各种文化观念。
它为我们呈现出了清代时期的社会生活、官场命运、家族文化、婚姻伦理、人性本质等方面的问题;同时也折射了中国的道德观念、哲学思想、人性观等方面的独特价值,是一部中国古代文化的代表作品。
“红楼梦”的文化内涵以及代表意义在于其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同时也体现了时代变迁对文化产生的影响,这种根植于传统文化的创作方式是左右了后人文化创作的重要地方。
二、人性观与情感世界“红楼梦”刻画了多种类型的人物形象,每个人物形象都有着不同的生命力和独特的性格,他们的行为和思想不仅反映了一个时代的价值观念和人性观,也表现出了理智与情感的矛盾,对人性的深情描绘更是令人感慨。
在“红楼梦”之中,贾府家族世代而来的终将消失,尽管有贾母的念想和凤姐的尽心呵护,但是贾家的衰败之因是来自于其家族内部的腐败和固守旧观念的根深蒂固。
与此相对的是,林黛玉、薛宝钗等对于情感关系的追求和自我价值的实现,与传统的故态也有所改变。
所以说这部小说不仅仅是描绘了一个家族的兴隆与衰败,更是通过人物形象和其生命的因缘来描画人类的生命,为读者们展示情感世界的复杂与真实。
三、艺术创作的审美价值“红楼梦”是充满美学价值的作品,其语言、景色、人物赋予了作品高超的艺术美感。
小说运用优美的诗词、寓意深刻的典故、华美的描写手法,刻画了一个与众不同的世界,这种仙境般的美感的根源,在于它是黄土里的鲜花与素丝里的佳人。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声明:本人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
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人完全了解云南财经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和论文电子版,允许学位论文被查阅或借阅;学校可以公布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发表学位论文;授权学校将学位论文的全文或部分内容编入、提供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遵循此规定)论文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摘要“生”与“死”是一对对立统一,又密不可分的哲学问题,死亡哲学名义上虽是谈死,实乃谈生,其明显的具有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意义,或更明晰的讲,它是人生哲学、生命哲学的一种深化与扩展。
这不仅仅是源于人唯具有死亡的意识,才有可能获得对人生整体观念及有限性的认识,使得生命具有紧迫感从而以克服生命的惰性!更是源自死亡哲学的中心问题——死亡的意义或价值,即人正是源自死亡而生命被赋予了有限性,进而才使得整个人生有了“永恒”的意义或价值。
本文以充满了死亡意识的中国经典文学著作《红楼梦》为切入点,选择具有系统性的西方死亡哲学作为研究的理论基垫,将真实的死亡意义用虚构的文学形象加以言说,即不脱离生活的本真,又希望可以给《红楼梦》这部经典著作的研究开辟一个新的维度,望可通过论述,将死亡对每个人的意义问题进行探索,从而理解死之于生的真谛。
本文的第一部分是一个死亡哲学的发展史和当代红学界之于《红楼梦》文本死亡研究的前沿方向。
西方死亡哲学自古希腊至当代已有了一个清晰系统的发展轨迹,笔者用时间顺序将死亡哲学这一否定之否定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加以综述;同时,整理出当代红学研究对于“死亡”这一视角的主要维度,此部分主要是笔者进行《红楼梦》死亡意识研究的理论基础,同时在此基础上笔者将做进一步进行拓展。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红楼梦》对人生的启示意义《红楼梦》据说是明清曹雪芹的作品,该书问世不久便风靡一时,直至今日仍是人们啧啧称道的作品,还成立了有名的“红学”研究会。
全书一共120回,后40回一半认为是高鹗所作。
红楼梦以“天上人间诸景备”的大观园为舞台,以贾宝玉为中心的“女儿国”展开的家族兴衰史。
鲁迅说:“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
”曹雪芹当年将《红楼梦》一书“于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后,曾题写一绝:“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这也成为“红学”家和读者永远说不完的话题。
《红楼梦》作为四大奇书之一,它的叙事宏伟,人物繁多,故事情节丰满,有许多值得我们去研究和学习的地方。
这部内涵丰富的作品,展示了一个多层次、又互相融合的悲剧世界,展示了三重悲剧——悲欢离合的个体悲剧、众生沉浮的社会悲剧、善恶对抗的社会悲剧。
这样一个悲剧的作品,蕴含着许多人生哲学,给予我们许多现实启示。
关于《红楼梦》的现实启示有许多人写过研究,比如悲剧启示、爱情观启示、人生观启示、人本思想启示、女性观启示等等。
本文主要阐述《红楼梦》对我的人生观和自我意识启示。
启示一:《红楼梦》对人生意义问题的思考(人生观)哲学的开始就是从“我是谁?”“我从哪来?”“我要到哪去?”这几个问题开始的,人类生命存在的价值意义问题,是人类面临的至大至深的人本问题。
这个问题也是曹雪芹通过贾宝玉阐释的问题。
《红楼梦》中,贾宝玉由大荒山而入世,最后又回归青埂峰下,他的身上带着先天的感伤气质和对于人生意义有着形上的本体叩问。
宝玉从虚无中来又回到虚无中去体现了一种无意义的虚无感伤情调。
在贾宝玉看来。
在那样一个封建价值观念压抑个性发展的地方,唯有“情”才是人生意义之所在,“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
作品对众女子的美好描写,对她们的赞美,也透露出一种生命价值的关怀。
作者生于官宦家族,少年时代经历过一段富贵繁华的贵族生活,后来家道中落,贫困潦倒。
红楼梦给人们的启示红楼梦给人们的启示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它描绘了一个富贵家族的生活和衰落,是一部充满人性关怀和哲学智慧的小说。
在阅读这部小说的过程中,人们可以领略到大量的启示和教益,下面是本文总结的一些关键点。
一. 人际关系的复杂性红楼梦中的人物关系错综复杂,情感纷繁复杂。
人们可以从中学到如何处理自己和他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看待不同人之间的纠葛和复杂情感。
在与他人相处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懂得察言观色、善于沟通,并且保持清醒的头脑。
二. 生命的无常和价值红楼梦中的人物在面对生命的逝去时表现出了各自不同的态度,有些人对此非常淡然,甚至不屑一顾,而有些人却将生命看作是无价之宝,珍惜每一分每一秒。
通过对这些不同态度的反思,人们可以明白生命的无常和价值,懂得活在当下,珍惜生命。
三. 家庭的重要性红楼梦中的家族和家庭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个家族有着独特的文化底蕴,包括传统的礼仪、道德、文化和价值观念。
这个家族的成员维护家族的尊严和荣誉,保持着家族的凝聚力和稳定性。
从中人们也可以感受到家庭的重要性和家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四. 功利主义和人性之间的矛盾红楼梦中的多数人物无不追求功利,他们的行为和价值观念都被物质利益所左右。
这与人类的本性相悖,人们也可以从中感觉到功利主义和人性之间的矛盾。
学会把握人性之美和物质之间的平衡是人们在生活中所必需的。
五. 爱情的多样性红楼梦中有很多复杂的爱情故事,包括真爱、不和谐、卑微和恶毒等不同的类型。
人们可以从中发现到,爱情是如此多样化和动人的,它深刻地影响着一个人的行为和处世方式。
了解不同类型的爱情,可以更好地理解我们的社会和人类内心。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这部作品所展示出的人性关怀和哲学智慧深刻而丰富,给人们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启示。
通过对这些启示的领会和反思,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面对社会中的人际关系、价值观念和爱情多样化等问题,成为一个更加完整和成熟的人。
红楼梦第一章甄士隐梦幻识通灵的生命观红楼梦,是一部中国古代长篇小说,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在小说的第一章中,描述了主人公贾母的梦境,这个梦境揭示出了甄士隐对于生命的独特看法。
本文将从甄士隐的梦境入手,探讨其所体现的生命观。
甄士隐是贾府的地位崇高的僧人,他在梦中遭遇到了许多离奇的场景,这些场景不仅反映出了他个人的想象力和梦幻情境,更深层次地揭示了生命的虚幻和无常。
首先,在梦中,甄士隐看到了一个巨大的湖泊。
这个湖泊美丽而神秘,湖水中漂浮着各种各样的花朵和玉器。
这个湖泊象征着生命的丰富和多样性。
每一朵花、每一件玉器都代表着一个生命的存在,而它们在湖泊中漂浮,暗示着这些生命注定要在时光的洪流中消失。
甄士隐从这个场景中感受到了生命的短暂和无常。
接着,在梦中,甄士隐又看到了一个仙境般的花园。
这个花园里生机盎然,处处都是美丽的花朵和常青的树木。
然而,当甄士隐靠近这个花园时,他发现花园中的一切都是由人工制品组成的,只是一种幻象。
这个花园的幻象象征着人类对于生命美好的向往和追求,然而,现实却告诉我们,生命中的美好常常只是一种虚幻的幻象。
最后,在梦中,甄士隐遇到了一个仙女,这个仙女告诉他,世间所有的事物都是虚幻的,生命的一切都是无常的。
甄士隐深受感动,他意识到,人生无常,一切都是短暂的。
他认为,人生的真正价值不在于凡尘的荣华富贵,而在于自我修养和内心的升华。
通过甄士隐的梦境,我们可以看出他对生命的独特看法。
他深信生命是短暂和无常的,一切都只是幻影。
这种生命观与佛教的因果律和轮回思想相契合,强调了个人内心的修养和超越。
甄士隐的梦境不仅反映了他个人的体验和思考,也对整个红楼梦的主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结起来,红楼梦第一章甄士隐梦幻识通灵的生命观通过甄士隐的梦境展现了生命的虚幻和无常。
在甄士隐看来,生命如同湖水中的花朵和玉器,注定要在时光的洪流中消失;生命的美好常常只是一种虚幻的幻象。
这种生命观与佛教的因果律和轮回思想相契合,强调了个人内心的修养和超越。
《红楼梦》的思想文化价值“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大概不会想到,在他身后,一部《红楼梦》成为世人永远评说的对象。
一部小说要受到读者的关注,决不仅仅是因为它讲了一个精彩的故事,或塑造了一系列个性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更重要的是通过精彩的故事和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所表达出来的主题。
对于《红楼梦》来说,似乎还不止于它那个众说纷纭的主题,更重要是它所透露出来的信息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提升和超越。
首先,《红楼梦》在艺术上突破了中国传统小说自宋元以来的话本模式注重故事情节的特点,把诗歌这种文学形式完美地融入了小说这种文学样式中,使小说这种文学形式也具有中国古典诗歌富于诗情画意的特色。
中国古典小说成熟于宋元时期的话本和拟话本小说。
话本和拟话本小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故事的情节性和内容的道德说教性。
这与中国古典文学的主流形式诗歌注重诗情画意的意境美和浓郁的抒情性是相悖的。
《红楼梦》突破了中国古典小说和中国古典诗歌之间的隔阂,把古典诗歌的审美趣味和表现技巧引入了小说的创作之中,使之呈现出与传统古典小说皆然不同的审美趣味。
《红楼梦》不是以情节的故事性取胜,而是以充溢其中的诗情画意吸引读者。
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红楼梦》中有大量的诗词歌赋,其数量之多,超过了任何一部中国古典小说,并且这些诗词歌赋不像其他小说那样仅仅是故事情节的点缀,而是全书的有机组成部分,缺少了这些诗词歌赋,整部小说的结构就会受到伤害。
另外,《红楼梦》中的这些诗词歌赋几乎都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如《红楼梦曲》、《葬花吟》、《秋窗风雨夕》等。
另一方面,《红楼梦》中很多场景和情节都极富诗情画意,最典型的如“宝钗扑蝶”、“黛玉葬花”、“宝琴立雪”、“秦雯撕扇”、“湘云醉眠海棠”、“黛玉焚稿断痴情”等,这些场景和情节都深得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美,简直就是一首首优美的小诗。
其次,《红楼梦》在思想上突破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重男轻女的价值取向,明确表达了“褒女贬男”的价值取向。
《红楼梦》对传统生命观的超越张 平 仁提要:《红楼梦》在现实故事叙述层面上,通过对林黛玉的感伤人生、贾宝玉的“化灰化烟”论、家族的整体败落三个主要方面的描述,超越了以往小说对人生感悟的抒发,达到了与诗文同等的高度。
石头下凡历劫的神话框架一定程度上把死亡当作一个独立的对象加以理性思考,追问人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展示个体灵魂的孤独,突出了个体生命的主体性,从而超越了以往文学和哲学中对生命的思考深度。
《红楼梦》生命观的超越与对个体生命的重视和小说文体有关。
关键词:《红楼梦》;生命观;超越对于生命的终极思考,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后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之一,是哲学得以发生、发展的重要源动力之一,也是文学主题表现的最高层面。
中国文学有着深厚的生命感发传统,与哲学思潮一起不断推进着对这一问题的思考。
至《红楼梦》,则把传统的生命观推向了一个新的层面。
一人类从原始社会进入私有制社会后,开始出现死亡意识。
中国先哲面对死亡意识的冲击,不是像古希腊文明那样把它当作一个独立的对象加以理性思考,而是采取把个体融于群体现世事业中、把人类融于自然中的方式,来消解它带来的焦虑,儒家和道家分别是这两个方面的代表。
①儒道两家虽然从不同角度阐述了生命的本质和意义,但并未直面死亡。
佛教传入后,文人接受了其万物皆空的思想,形成了人生如梦的生命观,并在诗文中得到了充分表现。
白话小说起源于民间,随着文人意识的羼入,主题不再限于娱人和教化,而在诗文影响下渐次注入了人生如梦的思想。
《红楼梦》之前甚至之后的小说虽不乏甚至有浓厚的人生如梦思想,但对现实人生始终没有完全放弃(这里的现实人生主要指情感和审美之外的功名富贵、伦理规范,也即世俗生活追求),作品一再流露的人生空幻感实际上并非彻底的空幻。
在《红楼梦》中,人生如梦思想彻底摆脱了世俗追求的羁绊,真正成为一个独立的向度。
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林黛玉的感伤人生,贾宝玉的死亡观和家族的整体败落。
林黛玉彻底摒弃了世俗生活追求,把生命纯然升华为审美化的情感追求。
她的全部人生希望在于爱情抚慰,但这恰恰是最无望的希望,抒发由此产生的感伤便成为生命的支柱。
爱情本身还不是她感伤的全部,青春必逝是更深沉的绝望。
作为历史上女儿灵性的集中体现,林黛玉已成为审美的象征,青春的灵性美是其必不可少的组件,或者说是基点。
既然生命全部押给了审美化的情感,那么青春的逝去也就意味着生命意义的结束,爱情自然更属虚妄,所以《葬花吟》最终感叹的不是“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下的爱情难以实现,而是“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第二十七回)的青春悲歌。
“绿叶成荫子满枝”(第五十八回)毕竟还有现实的成果作为“花落”后的替代和延续,但在林黛玉这儿,“花落”的审美剥落直接意味“人亡”的存在消失,生命自—902—《红楼梦》对传统生命观的超越身的存在价值被拔至空前的高度。
贾宝玉除了与林黛玉一样摒弃世俗追求外,对死亡有着更为通达的认识,那就是他的“化灰化烟”论。
人生如梦在一定程度上并不直面死亡,对空幻的感叹正意味着对存在的牵挂,使精神与自然同在的消解方式更是把肉体的消亡转化成精神的长存,以不死来对抗死。
贾宝玉的“化灰化烟”则在相当程度上直面死亡本身,并不想长生(哪怕是精神的永存),“自此再不要托生为人”(第三十六回)便是对人世,甚至人本身彻底的否定。
以往的小说不管人生如梦的感慨有多浓厚,叙事上却总留着光明的尾巴,故事与情感不能完全协调。
《红楼梦》克服了这一点,叙事上以整个家族衰败、“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第五回)作结,营造了一个整体的悲剧氛围,使人生空幻感得到了强化。
从逻辑上讲,个人体悟人生空幻与家族衰败并无必然关系,林黛玉、贾宝玉对人生的敏悟也并非他们看出了家族的颓势。
不过家族作为个人的栖息地,关联着个人与现实利益、与伦理规范等世俗存在,国人最大、最普遍的世俗愿望即是个人及所在的家族富贵、绵远。
家族的兴败实际上反映着主人公对世俗社会的取舍,其衰败意味着尘世彻底地不足依恋,达到真正的由色悟空。
否则,便如《林兰香》那样,主人公虽有浓郁的空幻感,但只是作者思想的一个侧面,作者思想的另一面牢牢钩在家族兴旺的“不空”意念上。
从这个意义上讲,《红楼梦》中四大家族的衰败主要是作为小说空幻意蕴的心理背景存在,并不必然地在现实层面上意味着封建社会的没落。
可以看出,《红楼梦》在现实故事叙述层面上对人生感悟的表现,已经使它在小说史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取得了与诗文同等的深度。
不过它在生命观上的超越还不止于此。
—012—红楼梦学刊・二○○五年第三辑二进入私有制后,古希腊人把人类与自然界、个体与群体比较彻底地区分开来,斩断了与原始思维的联系;而中国文明尽量消解人类与自然界、个体与群体的对立,较多地保留了原始思维,形成了一种诗性文化。
相应的,西方死亡观的本质在于把死亡当作一个独立的对象,承认其客观存在性,并加以理性的思考,以消解死亡带来的焦虑。
②因此,面对死亡时主体的存在问题,或者说认识自我的问题便成为西方哲学探讨的核心问题,正如卡西尔所说:“认识自我乃是哲学探究的最高目标……它已被证明是阿基米德点,是一切思潮的牢固而不可动摇的中心。
”③对这一问题更加清晰和普遍的表述是:我是谁?我从何处来,到何处去?这一提问成为西方死亡哲学探究主体存在意义的经典性表述。
与西方相比,中国古代的生死观表现在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重视现世人生,强调与自然融合。
老子指出人是“出生入死”,④韩非子进一步明确说:“人始于生,而卒于死。
始之谓出,卒之谓入。
”⑤《周易》认为:“原始返终,故知死生之说。
”⑥张载对此解释说:“谓原始而知生,则求其终而知死必矣。
”⑦认识到人的生与死是一个客观的过程。
“原始”与“求终”只限于生之始与生之终,并不延伸至生前与死后。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明确知道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所谓“出”、“入”,即出于自然、入于自然,“有生者必有死,有始者必有终,自然之道也。
”⑧人由气聚而成,死后复归于气散于宇宙。
人既然不完全独立于大自然,主体性不突出,个人的生死也就没有独立地位,当然也不必孜孜探究“我是谁?我从何处来到何处去”的问题。
即使是已较多突出主体性的人生如梦观,慨叹的依然是现世生命的短暂和空幻,并不追究生命的来去和个人在宇宙中的位置,像帕斯卡尔那样的疑惑和执著是不存在的。
⑨—112—《红楼梦》对传统生命观的超越《红楼梦》的石头神话框架把对生命的思考进一步引向深入,具有了一定的西方式理性思考的意味。
石头经历了一个石头———下凡为人———复归于石头的历程,对应着人的前生———现世———来世三个阶段。
在中国俗文化传统中,本有着深厚的前生———现世———来世思想,这就是因果报应观念,但它带有强烈的伦理功利思想,并不具备生命本体思考的价值。
石头———现世为人———石头的构思一定程度上思考了人从何处来、到何处去的问题:人从渺远的宇宙走来,经历短暂的现实人生后,又归于渺远的宇宙。
生命的历程不再限于现世的“出生入死”,而另有其来处和归宿为之延伸。
把人生设置在茫茫宇宙(携石头入人世的茫茫大士、渺渺真人之名即源于此)中来思考,与传统生死观有相通之处,但人与宇宙不再天然地融为一体,他的存在有独立性———石头虽然只是大荒山无稽崖的一部分,且与天地相始终,但并非泯然无迹地消融于其中。
这与传统哲学认为人生于气,死后复化为气的气一元论是不同的。
以往诗文中感慨人生短暂时,普遍的作法是衬以无穷延伸的自然宇宙,如“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⑩、“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λϖ等等。
这种无穷宇宙衬托的是人世的短暂与空幻,石头所在的渺远空间显示的却是石头存在的无穷,即人的前生与来世(加上下凡历劫的人世正构成完整的生命存在)的无穷。
石头并非自然之石,而是经锻炼后已有了灵性,是作为人的灵魂、精神甚至替身出现的。
人的现世存在虽短,但自有无穷的两端为之延续,现世的结束不过意味着重归生命本来渺远的延续线。
石头所在的大荒山之名出自《山海经》,《山海经・大荒西经》谓大荒山中“有人焉三面,是颛顼之子,三面一臂,三面之人不死。
”λω石头亦如三面之人一样“不死”。
生命既无尽期,当然就不再空幻,死亡的焦虑由此被克服。
因为人与自然、个体与群体较彻底地分离开来,西方哲学在追—212—红楼梦学刊・二○○五年第三辑问“我是谁?我从何处来,到何处去”时,伴随的另一个问题就是个体深刻的孤独感。
中国传统的生死观建立在个体与群体融和、人类与自然融和的基点上,如儒家认为“未知生,焉知死”, λξ“礼者,谨于治生死者也。
生,人之始也;死,人之终也。
终始俱善,人道毕矣。
” λψ关注的首先是个体生时对社会的价值,只要生有价值,死即得其所。
道家认为“万物一府,死生同状。
” λζ“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
” λ{人与自然一体,生死即是自然界交替变换的一部分,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既然个体与群体融和、人类与自然融和,个体也就没有了孤独感。
即使是突出了主体性的“人生如梦”观念,也紧随着“一樽还酹江月”的解脱之道。
虽然人生空幻,江月(月影)也只是皮相,但它的轻柔毕竟可以与心灵为偶,把心灵托付给长存的月亮,也就可以与之长存不那么空幻了。
“白发渔樵江渚上” λ|是对抗人生空幻感的良方,融入自然就没有了自我,所谓“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λ},当然也不会有孤独。
《红楼梦》中作为生命表征的石头始终是有形的独立存在,独立必然意味着孤独。
单单剩了一块未用的出身已决了石头的孤单,“大荒”的环境更把它推向了万古不偶、萧索沉寂的生存境地。
在这里,它没有同伴和类的归属,也没有优美和谐的大自然可供亲近和寄托。
传统生命观所依赖的两大基点———群体和自然在很大程度上被剥离了,只能由个体独自承担自身的孤独。
追问人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展示人灵魂的孤独,核心在于突出个体生命的主体性。
石头并没有化成气消融于自然,而是长存于天地之间,意味着人不再是自然的附属,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与其同等的地位。
作为现世人生前后延续的石头不仅具有叙述功能,而且还统摄着现世人生,这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不是世俗人生,而是生命本身成为整个作品思考的最高层面。
—312—《红楼梦》对传统生命观的超越三《红楼梦》在生命观上的超越首先与对人的极端重视有关。
人的存在有两个基本向度:为个人和为社会。
传统社会重视群体的伦理道德价值,忽视个体的情感体验与灵魂追问,《红楼梦》之前的小说所写与此大体相应。
曹雪芹身处封建末世,社会伦理观念及专制空前强化,个体备受压抑,前代播洒的重视个体的种子在他笔下顽强地成长起来。
什么才是一个人存在的根本意义和价值?审美化的情感。
再崇高的外在规范———诸如精忠报国、尽孝事亲等———在个体灵魂面前都未免虚妄,真正属于自己、能够将灵魂从个体生命的消亡中拯救出来的,只有情感及其产生的审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