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物流案例比较及其启示
- 格式:pdf
- 大小:271.93 KB
- 文档页数:6
多式联运案例来源:作者:日期:11-05-20国际货物集装箱多式联运1、案情介绍1988年10月,中国土蓄产进出口公司×畜产分公司委托×对外贸易运输公司办理333只纸箱的男士羽绒滑雪衫出口手续,外运公司将货装上××远洋运输公司的货轮并向畜产进出口公司签发了北京中国对外贸易运输总公司的清洁联运提单,提单载明货物数量共为333箱,分装3只集装箱。
同年6月29日,货轮抵达目的港日本神户,7月6日,日方收货人在港口装卸公司开箱发现其中一个集装箱A的11只纸箱中,有5箱严重湿损,6箱轻微湿损。
7月7日,运至东京日方收货人仓库,同日由新日本商检协会检验,10月11日出具的商检报告指出货损的原因是由于集装箱有裂痕,雨水进入造成箱内衣服损坏,实际货损约合1868338日元。
在东京进行货损检验时,商检会曾邀请×远洋运输公司派人共同勘察,但该公司以“出港后检验无意义”为由拒绝。
日方收货人从AIU保险公司取得赔偿后,AIU 公司取得代位求偿权,于1989年9月25日向上海海事法院提起诉讼,要求被告货运代理人和实际承运人赔偿日方损失,并承担律师费和诉讼费。
两被告答辩相互指出应由另一被告承担全部责任,并要求原告进一步对减少货损的合理措施进行举证.2、案件结果上海海事法院认为,根据两被告1982年签订的集装箱运输协议以及提单条款,两被告有相当的责任牵连,但日方收货人于×远洋运输公司在开箱时交割不清,商检又在港口外进行,故原告对货物损害索赔及所受损害的确切数额的请求举证不力。
经法院调解,1990年3月28日,原被告三方大城协议,两被告根据损害事实及提单条款规定,赔付原告人民币8000元(其中300元为原告预知的诉讼费),赔款先由货运代理人先行给付,再由他与实际承运人自行协商解决,案件受理费由原告负担。
3、基本理论集装箱运输是以集装箱作为运输单位进行货物运输的一种现代化的先进运输方式,目前它已成为国际海上货物运输主要航线上居于主导地位的运输方式。
商务谈判案例分析----中日汽车索赔案例一、案例中谈判策略具体分析我国从日本S汽车公司进口大批FP—148货车,使用时普遍发生严重质量问题,致使我国蒙受巨大经济损失.为此,我国向日方提出索赔。
谈判一开始,中方简明扼要地介绍了FP148货车在中国各地的损坏情况以及用户对此的反应.中方在此虽然只字未提索赔问题,但已为索赔说明了理由和事实根据,展示了中方谈判威势,恰到好处地拉开了谈判的序幕,日方对中方的这一招早有预料,因为货车的质量问题是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日方无心在这一不利的问题上纠缠.日方为避免劣势,便不动声色地说:“是的,有的车子轮胎炸裂,挡风玻璃炸碎,电路有故障,铆钉震断,有的车架偶有裂纹.”中方觉察到对方的用意,便反驳道:“贵公司代表都到现场看过,经商检和专家小组鉴定,铆钉非属震断,而是剪断,车架出现的不仅仅是裂纹,而是裂缝、断裂!而车架断裂不能用‘有的’或‘偶有’,最好还是用比例数据表达,更科学、更准确……”.(中方使用针锋相对策略,针对日方对于货车质量的描述,逐一予以驳回,进而坚持自己立场的毫不客气的做法。
)日方淡然一笑说:“请原谅,比例数据尚未准确统计.”“那么,对货车质量问题贵公司能否取得一致意见?”中方对这一关键问题紧追不舍中国的道路是有问题的.”日方转了话题,答非所问.(日方使用声东击西策略,有意识地将货车质量问题引导到中国道路问题上,故作声势,想转移中方注意力,以求实现自己的谈判目标。
)中方立即反驳:“诸位已去过现场,这种说法是缺乏事实根据的.”“当然,我们对贵国实际情况考虑不够……”“不,在设计时就应该考虑到中国的实际情况,因为这批车是专门为中国生产的.”中方步步紧逼,日方步步为营,谈判气氛渐趋紧张.中日双方在谈判开始不久,就在如何认定货车质量问题上陷入僵局.日方坚持说中方有意夸大货车的质量问题:“货车质量的问题不至于到如此严重的程度吧?这对我们公司来说,是从未发生过的,也是不可理解的.”此时,中方觉得该是举证的时候,并将有关材料向对方一推说:“这里有商检、公证机关的公证结论,还有商检拍摄的录像.如…….”“不!不!对商检公证机关的结论,我们是相信的,我们是说贵国是否能够作出适当让步.否则,我们无法向公司交待.”日方在中方所提质量问题攻势下,及时调整了谈判方案,采用以柔克刚的手法,(日方使用以柔克刚策略,对于中方拿出的公证结论,日方谈判出现危难局面,采取软的手法来迎接中方硬的态度,要求适当让步,避免冲突。
DIALOGUE 40物流技术与应用·冷链增刊/2020.12日本冷链物流发展及对中国的启示文/本刊记者 喜崇彬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推进,中国与日本经济和贸易交流必将进一步加深。
作为经济先发国家,日本建有世界上较为先进成熟的冷链物流体系。
在对话中,北京物资学院物流学院院长姜旭深入分析了日本冷链物流发展现状,总结其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可为中国冷链物流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借鉴。
——访北京物资学院物流学院院长姜旭2020年11月15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正式签署,这是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里程碑。
这必将有力促进地区经济复苏、拉动全球经济增长。
对中国来说,RCEP的另一重大意义在于中日首建自贸区关系,相信中日两国经济和产业能够更好相互促进发展。
日本作为农产品物流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拥有世界上较为成熟先进的冷链物流体系,对其冷链物流发展状况进行研究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借鉴性。
因此,通过分析日本冷链物流的发展现状及特征,能够为构建中国冷链物流体系提供经验借鉴与启示。
日前,本刊记者就“日本冷链物流发展及对中国的启示”话题采访了北京物资学院物流学院院长姜旭教授。
姜教授是留日经济学博士、博士后,对日本物流发展有深入研究和深刻理解。
记者:日本冷链物流产业发展的历程是怎样的?姜旭: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冷链物流产业的产生与发展的主要原因是日本国内经济的复苏和居民消费的升级,促使冷冻企业数量大幅增加。
1960~1965年,日本冷冻食品行业开始发展,为后来的快速发展打下了扎实基础。
随后的1965~1985年,日本进入到了第二次经济增长时期,促使日本冷冻食品 北京物资学院物流学院院长姜旭运汽车的比重大致为2.65%,冷藏运输率则高达90%以上,运输过程中的产品腐损率低至5%以下。
记者:目前,日本冷链物流产业的发展呈现出怎样的特点?姜旭:第一,在经过多年市场竞争之后,目前日本冷链物流产业已经形成比较成熟的市场结构,产业集中度比消费进入了成长期,日本冷链物流开始构建。
一、日本物流业发展概况日本的物流发展大致为四个阶段:1、切实保证运输的时代(1955年—1964年)。
这个时代是供不应求的时代,由于经济急速发展,企业的重要任务是切实保证运输能力。
2、对物流成本进行管理的时代(1965年—1974年)。
由于生产的优化组合,市场销售竞争激烈,企业效益难以保障,降低成本的问题日益突出,因而将物流作为“第三利润源泉”。
这时为降低企业物流成本,推行所有的物流合理化措施。
3、从战略的高度考虑物流的时代(1975年—1984年)。
经济进入低增长的时期,由于销售竞争激烈的结果,不仅商品要创造独自特色,物流也应创造独自特色。
这一时期,企业将物流作为销售竞争的手段之一,也就是将物流看作是销售战略的一环。
4、综合物流的时代。
这个时代是生产销售一体化时代。
物流的功能不只在于满足生产和销售的要求,而是把物流和生产、销售看作是一个整体,使物流成为企业经营战略的重要方面。
1990年,日本颁布了《物流法》。
《运输法》虽然未被废除,但实际上已经被《物流法》所取代。
《物流法》的颁布对日本物流业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和保障作用。
根据1998年的统计数字,全日本从事物流业的公司多达几百家,从业人员约150万人。
物流业的发展不但未与公路运输、铁路运输、航空运输、海洋运输等运输业发生冲突,反而大大推动了各种运输业的发展。
物流公司和卡车公司、铁路公司、航空公司及海运公司一起,组成了庞大的立体物流网络。
与我国的情况有所不同,在日本,卡车、铁路、航空、海运等运输公司直接承揽的业务极少,它们主要是为物流公司提供运输服务,一家物流公司的运输车队也通常由自有车辆和其他多家卡车运输公司的车辆共同组成,采用统一的标志。
1998年4月,日本内阁会议决定由政府颁布一个至2001年的《物流业发展对策大纲》,大纲提出:在国际化竞争时代到来的时候,为了提高产品制造业的竞争力,日本的综合物流业必须积极改革,加快发展,以便更好地为产品制造业服务。
中日物流之对比分析:沿革、特点及发展趋势摘要:与日本相比,我国物流业起步晚,依然面临着较大的市场需求约束,整体经营管理水平仍有待提高。
今后,应借鉴日本的发展经验,强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进一步完善物流的基础设施,做好物流发展规划,加快物流企业的现代化管理进程。
关键词:日本物流业;中国物流业;物流企业;物流管理;物流信息化一、中日物流的发展阶段和产业政策比较日本物流的概念是20世纪50年代从美国传入的。
1956年日本生产本部组派了首批“物流专业考察团”到美国各地考察。
在考察报告中,首次引用了“physical distribution”这一科学概念,后译为“物的流通”,被日本产业界普遍采用。
尽管日本发展物流的历史不长,但他们非常重视物流的理论研究,比较著名的物流理论有“物流冰山说”和“第三利润源说”。
前者指出物流像隐藏在水下的一座冰山,我们看到的仅仅是水面上的部分,水下的黑色区域应是研究的重点;后者指出物流是除了自然和人力资源之外的可开发的“第三利润源泉”。
两者突出了效益与服务,充分反映了日本对物流理论的认识。
我国在考虑了物流发展的现实以后,于2001年开始实施的《物流术语》中,给物流下的定义是:“物流即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结合。
”我们沿用了日本“物流”这个名称,在物流理论方面,接受了日本的“物流冰山说”、“第三利润源说”等,还借鉴了欧美的“成本中心说”、“战略说”等学说,形成了一套理论基础。
按照物流发展的进程,从物流理论、经济和技术的发展、特点等方面对我国和日本的物流业进行比较,可以看出(参见表1),我国与日本的物流业不仅在时间上存在着差距,在理念、政策、技术方面都存在一些差距。
二战后,日本经历了一个由重生产轻流通到重物流、发展物流的转变过程。
二战后到20世纪60年代这段经济恢复时期,是日本物流发展的萌芽期。
案例分析案例一:日本大和运输公司于1976年推出了一种全新的运输服务。
这种运输服务和传统的运输服务有着明显的不同,它既完成了城市范围内的短距离运输,又实现了城市间的长距离运输。
同时,它所运输的商品都是原来由邮局或铁路承担的与商流活动关系不大的小件物品。
正是由于它的独特性,使得这种运输方式很快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请问:1.这种运输方式的名称是什么?如何解释?答:名称是宅急便运输;宅急便运输是家庭到家庭、企业到企业以及企业到家庭的小件物品的道路快运服务。
2.这种运输方式有哪些特点?答:(1)快速化:翌日送达;(2)便利化:通过电话委托取货或送到就近代办点;(3)简洁化:运费按件计算,托运不需复杂包装;(4)网络化:代办点遍布城市,24小时服务,实现了规模效益。
3.简述这种运输方式的运输模式。
答:它实现了运输与配送的有机结合;具体作业流程上是小货车取货——中转站集货——干线运输——中转站配送。
案例二:有一销售企业,主要对自己的销售点和大客户进行配送,配送方法为销售点和大客户有需求就立即组织装车送货,结果经常造成送货车辆空载率过高,同时往往出现所有车都派出去而其他用户需求满足不了的情况。
所以销售经理一直要求增加送货车辆,由于资金原因一直没有购车。
思考题:(1)如果你是公司决策人,你会买车来解决送货效率低的问题吗?为什么?答:不会。
因为本来空载率就过高了,再买车为应急会更高;是送货方式不对,不是车太少了。
(2)请用配送的含义分析该案例,并提出解决办法。
答:配送是指在经济合理的区域范围内,根据用户要求,在配送中心或其他物流结点对物品进行拣选加工、包装、分割、组配等作业,以合理的方式,按时送达指定地点的物流活动。
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送货而是有组织、有计划地送货,要求先配货再送货。
具体做法为:制定配送时间表,确定配送时段;要求各个门店和大客户的销售代表在各时段前半个小时将所需商品报到配送中心;配送中心根据所报内容配货,并确定配送路线和配车计划,保证低空载和一次配送多个客户。
物流成本案例2008—04—23 16:40案例1、布鲁克林酿酒厂的物流成本管理一、基本情况:布鲁克林酿酒厂在美国分销布鲁克林拉格和布郎淡色啤酒,并且已经经营了3 年。
虽然在美国还没有成为国家名牌,但在日本市场却已创建了一个每年200亿美元的市面。
Taiyo资源有限公司是Taiyo石油公司的一家国际附属企业。
在这个公司的Keiji Miyanmoto访问布鲁克林酿酒厂之前,该酿酒厂还没有立即将其啤酒出口到日本的计划.Miyanmoto认为,日本消费者会喜欢这种啤酒,并说明布鲁克林酿酒厂与Hiroyo贸易公司全面,讨论在日本的营销业务。
Hiroyo贸易公司建议布鲁克林酿酒厂将啤酒航运到日本,并通过广告宣传其进口啤酒具有独一无二的新鲜度.这是一个芝销战略,也是一种物流作业,因为高成本使得目前还没有其他酿酒厂通过航空将啤酒出口到日本。
二、物流成本管理1、布鲁克林酿酒厂运输成本的控制。
布鲁克林酿酒厂于1987年11月装运了它的第一箱布鲁克林拉格到达日本,并在最初的几个月里使用了各种航空承运人。
最后,日本金刚砂航空公司被选为布鲁克林酿酒厂唯一的航空承运人。
金刚砂公司之所以被选中,是因为她向布鲁克林酿酒厂提供了增值服务.金刚砂公司在其J.F.K.国际机场的终点站交付啤酒,并在飞往东京商航上安排运输,金刚砂公司通过其日本报关行办理清关手续.这些服务有助于保证产品完全符合新鲜要求。
2、布鲁克林酿酒厂物流时间与价格的控制。
与啤酒之所以能达到新鲜要求,是因为这样的物流作业可以在啤酒酿造后的1周内将啤酒从酿酒厂直接运达顾客手中,而海外装运啤酒的平均订货周期为40天。
新鲜并的啤酒能够超过一般价值定价,高于海运装运的啤酒价格的5倍。
虽然布鲁克林拉格在美国是一种平均价位的啤酒,但在日本,它是一种溢价产品,获得了极高的利润。
3、布鲁克林酿酒厂包装成本控制。
布鲁克林酿酒厂将改变包装,通过装运小桶装啤酒而不是瓶装啤酒来降低运输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