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共振成像诊断-颅脑其他疾病
- 格式:ppt
- 大小:5.70 MB
- 文档页数:86
头颅MRI扫描规范颅脑磁共振检查技术【适应症】1、颅脑外伤(尤其适用CT检查阴性者)。
2、脑血管疾病,脑梗塞、脑出血。
3、颅内占位性病变,良恶性肿瘤。
4、颅内压增高、脑积水、脑萎缩等。
5、颅内感染。
6、脑白质病。
7、颅骨的骨源性疾病。
【操作方法及程序】一、平扫(1)检查体位:患者仰卧在检查床上,取头先进,头置于线圈内,人体长轴与床面长轴一致,双手置于身体两侧或胸前。
头颅正中矢状面尽可能与线圈纵轴保持一致,并垂直于床面。
(2)成像中心:眉间线位于线圈横轴中心,移动床面位置,使十字定位灯的纵横交点对准线圈纵、横轴中点,即以线圈中心为采集中心,锁定位置,并送至磁场中心。
(3)扫描方法:1) 定位成像:采用快速成像序列,同时做冠状位、矢状位、轴位三方向定位图。
在定位片上确定扫描基线、扫描方法和扫描范围。
2) 成像范围:从听眶线至颅顶。
3) 成像序列:SE序列或快速序列,常规行横断面T1WI、T2WI、矢状面的T1WI,颅脑外伤患者加做SWI或者T2 herom 。
4) 扫描野(FOV):200-250mm。
可根据临床检查要求设定扫描范围及扫描野。
5) 成像层厚:5-10mm。
6) 成像间距:为相应层厚的10% -50%。
7) 矩阵:128×256。
二、增强扫描。
(1)快速手推注射法:注射完对比剂后即开始增强扫描,成像序列一般与增强扫描前T1WI相同,常规做横断面、矢状面和冠状面T1WI。
(2)磁共振高压注射器注射方法:注射完对比剂后即开始增强扫描,成像序列一般与增强扫描前T1WI相同,常规做横断面、矢状面和冠状面T1WI。
(3)垂体强化行动态扫描:单次采集时间20-30s,动态采集10次。
在第一次空扫后,立即注射对比剂,同时连续成像7次,用冠状面扫描。
颅脑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检查技术【适应症】1、脑血管性病变。
2、颅内肿瘤及肿瘤样病变。
3、脑血管性病变术后或治疗后随访。
4、筛选可疑又不能行DSA检查的脑血管性病变。
颅内及脊髓各病变MRI表现长T1长T2信号(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AVM(属脑血管畸形):平扫:见毛线团状(或蜂窝状血管流空影),(于T1WI呈低信号(或无信号)且于T2WI上呈高信号)或(长T1长T2信号),无明显占位征象,与血管(大脑前或中或后动脉)关系密切,边界欠清晰,形态欠规则,团块状边缘于FLAIR呈高信号。
MRA:见供血动脉、异常血管团、引流静脉及静脉窦。
椎管内血管畸形:平扫:双侧上颈段脊髓增粗,内部可见排列紊乱异常流空血管团。
由双侧椎动脉颅内、颅外分支供血。
增强扫描:畸形血管团明显强化,清晰显示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
星形细胞瘤Ⅰ、Ⅱ级:平扫:见片状(于T1WI呈低信号(或无信号)且于T2WI上呈高信号)或(长T1长T2信号),(Ⅰ级周边见片状稍长T1稍长T2信号、Ⅱ级周边见片状长T1长T2信号),(Ⅰ级未见明显占位征象;Ⅱ级轻度占位征象,周围组织见稍受压)。
诊断要点:1)肿瘤直接造成的信号强度及占位征象。
2)Ⅰ、Ⅱ级坏死囊变少,占位效应轻,强化程度低。
3)Ⅲ、Ⅳ级信号多不均匀,占位效应重,强化明显。
4)小脑星形细胞瘤,多位于小脑半球,囊肿有瘤,瘤中有囊,坏死囊变多见,占位效应重,强化明显。
(分级主要依据累及范围,形态,钙化、坏死程度,占位效应,主要根据DWI扩散程度)。
少突胶质细胞瘤:平扫:见片状异常信号灶,于T1WI呈低信号,T2WI上呈高信号,边界清晰,形态规则,周边见小片状长T1长T2信号,轻度占位效应(Ⅰ级)、占位征象重(Ⅱ级)。
增强扫描:明显强化。
诊断要点:1)多发于幕上半球。
2)钙化少,水肿重,囊变,出血,强化明显。
3)多见于成年人。
鉴别:星形、钙化性脑膜瘤、室管膜瘤、钙化性AVM、海绵状血管瘤、结核球。
室管膜肿瘤:第四脑室多见。
平扫:于第几…..脑室(侧脑室、或脑池、或脑实质)见斑片状异常信号灶,T1WI呈低信号(或等信)T2WI呈高信号(为主),内见多个片状长T1长T2信号区(囊变)。
30种颅脑疾病MR诊断经典总结正常脑MRI——正常脑组织在MRI像上,灰⽩质界限清楚,在T1WI上⽩质信号⾼于灰质,在T2WI上灰质信号⾼于⽩质,各脑叶,脑沟,脑裂,脑池及脑室形态⾃然,⽆变形及增⼤或缩⼩,各中线结构居中。
脑⾎管疾病——脑梗死MRI平扫缺⾎性脑梗死表现为⽚状或扇形长T1长T2信号,可伴有不同程度的占位效应,出⾎性梗死则表现为病变区内含合并短T1信号,增强扫描梗死早期可见病变区内动脉强化影象,亚急性期则出现脑回样强化,陈旧性梗死⼀般⽆强化,腔隙性梗死则表现为⼩斑点样长T1长T2信号,⼀般⽆需要做增强扫描。
病例1:缺⾎性梗死脑梗死的部位,形态,平扫信号特点及增强扫描所见是诊断本病的主要依据。
⼤⾯积梗死合并脑⽔肿或脑肿胀时可产⽣显著的占位效应,甚⾄可以引起中线移位,不可误认为脑肿瘤。
病例2:出⾎性脑梗死出⾎性梗死是在缺⾎性梗死基础上因在灌注发⽣的梗死区内出⾎,因此,其主要MRI表现为在⽚状长T1长T2信号中出现出⾎信号,其内的出⾎信号在急性出⾎⼀般为短T1短T2信号,亚急性期出⾎为短T1长T2信号。
病例3:多发腔隙性脑梗死腔隙性脑梗死为深部脑组织的⼩⾯积梗死,好发部位为基底节,丘脑,脑⼲,⼩脑及脑室旁⽩质区。
应写清病灶的部位,⼤⼩,数⽬,鉴别诊断时应注意与脑⾎管周围腔隙相鉴别。
颅内出⾎颅内出⾎在MRI检查中除具有CT的⼀般形态学表现外,主要表现为出⾎信号的不同,在出⾎信号⽅⾯,超急性期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现⾼信号,T1WI呈现低信号或中⼼呈现低信号,周边⾼信号,T2WI呈现低或极低信号,亚急性期T1WI和T2WI均表现为周边⾼信号,中⼼低信号;慢性期T1WI和T2WI均为⾼信号,T2WI⾼信号周围可见含铁⾎黄素沉积的⿊边;残腔期T1WI呈现低信号,T2WI呈现极低信号。
脑出⾎周围⽔肿呈现长T1长T2信号,有⼀点需要说明,在疾病分类上⼤多数作者将硬膜下,硬膜外及蛛⽹膜下腔出⾎分在脑外伤中,本书之所以将这些疾病归⼊颅内出⾎⼀并讨论,主要考虑到各种颅内出⾎在MRI信号演变⽅⾯有共同规律。
头颅核磁的诊断标准
头颅核磁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脑沟、脑室、脑池的形态和信号:正常脑沟、脑室、脑池没有异常增宽或变窄,信号均匀。
若出现异常增宽或变窄,或信号不均匀,可能存在脑积水、脑萎缩或其他脑部病变。
2. 大脑半球对称性:正常大脑半球是对称的。
若出现不对称,可能存在半球萎缩、半球发育不全或其他半球病变。
3. 脑实质:正常脑实质应无异常信号。
若出现异常信号,可能存在炎症、梗塞、出血或其他脑实质病变。
4. 脑干和小脑:正常脑干和小脑的形态、大小和信号应无异常。
若出现异常,可能存在脑干和小脑的病变。
5. 颅骨:正常颅骨应无异常信号。
若出现异常信号,可能存在颅骨病变。
请注意,以上仅为一般性的诊断标准,具体诊断还需结合临床表现和其他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颅内及脊髓各病变MRI表现长T1长T2信号(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A VM(属脑血管畸形):平扫:见毛线团状(或蜂窝状血管流空影),(于T1WI呈低信号(或无信号)且于T2WI上呈高信号)或(长T1长T2信号),无明显占位征象,与血管(大脑前或中或后动脉)关系密切,边界欠清晰,形态欠规则,团块状边缘于FLAIR呈高信号。
MRA:见供血动脉、异常血管团、引流静脉及静脉窦。
椎管内血管畸形:平扫:双侧上颈段脊髓增粗,内部可见排列紊乱异常流空血管团。
由双侧椎动脉颅内、颅外分支供血。
增强扫描:畸形血管团明显强化,清晰显示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
星形细胞瘤Ⅰ、Ⅱ级:平扫:见片状(于T1WI呈低信号(或无信号)且于T2WI上呈高信号)或(长T1长T2信号),(Ⅰ级周边见片状稍长T1稍长T2信号、Ⅱ级周边见片状长T1长T2信号),(Ⅰ级未见明显占位征象;Ⅱ级轻度占位征象,周围组织见稍受压)。
诊断要点:1)肿瘤直接造成的信号强度及占位征象。
2)Ⅰ、Ⅱ级坏死囊变少,占位效应轻,强化程度低。
3)Ⅲ、Ⅳ级信号多不均匀,占位效应重,强化明显。
4)小脑星形细胞瘤,多位于小脑半球,囊肿有瘤,瘤中有囊,坏死囊变多见,占位效应重,强化明显。
(分级主要依据累及范围,形态,钙化、坏死程度,占位效应,主要根据DWI扩散程度)。
少突胶质细胞瘤:平扫:见片状异常信号灶,于T1WI呈低信号,T2WI上呈高信号,边界清晰,形态规则,周边见小片状长T1长T2信号,轻度占位效应(Ⅰ级)、占位征象重(Ⅱ级)。
增强扫描:明显强化。
诊断要点:1)多发于幕上半球。
2)钙化少,水肿重,囊变,出血,强化明显。
3)多见于成年人。
鉴别:星形、钙化性脑膜瘤、室管膜瘤、钙化性A VM、海绵状血管瘤、结核球。
室管膜肿瘤:第四脑室多见。
平扫:于第几…..脑室(侧脑室、或脑池、或脑实质)见斑片状异常信号灶,T1WI呈低信号(或等信)T2WI呈高信号(为主),内见多个片状长T1长T2信号区(囊变)。
颅脑影像学检查颅脑影像学检查简介颅脑影像学检查是一种用于诊断和评估颅脑疾病和损伤的非侵入性检查方法。
它通过使用不同的影像技术,如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CT)、磁共振成像(MRI)等,来获取颅脑的详细结构和功能信息。
本文将介绍常见的颅脑影像学检查方法、其应用领域以及使用注意事项。
常见的颅脑影像学检查方法X射线简介:X射线是一种使用电磁辐射来获取影像的常规颅脑影像学检查方法。
应用领域:X射线可以用于检查颅骨骨折、钙化、头盖骨形态等病变。
注意事项:X射线无法准确显示软组织结构,对于某些病变的诊断有一定局限性。
计算机断层扫描(CT)简介:CT是一种颇为常见的颅脑影像学检查方法,通过连续的X射线照片来重建颅脑的横断面图像。
应用领域:CT可以用于检查颅骨骨折、颅内出血、中风、肿瘤等颅脑疾病。
注意事项:CT使用X射线,因此会产生一定的辐射,对于孕妇和儿童应慎重使用。
磁共振成像(MRI)简介:MRI是一种使用强磁场和无线电波来获取颅脑影像的非侵入性检查方法。
应用领域:MRI可以用于检查颅内肿瘤、脑梗死、白质病变等颅脑疾病。
注意事项:MRI对于有金属植入物或装置的人士不适用,并且对于有严重焦虑或恐惧症状的患者,可能需要考虑使用镇静剂。
颅脑影像学检查的应用领域颅脑影像学检查被广泛应用于以下领域:1. 脑卒中诊断:CT和MRI可以用于确定脑血管病变,如脑梗死或脑出血,帮助医生制定最佳治疗计划。
2. 颅脑损伤评估:CT和MRI可以帮助识别颅骨骨折和脑损伤,并评估其严重程度,以指导治疗决策。
3. 神经系统疾病检查:颅脑影像学检查可以用于检查脑肿瘤、多发性硬化症、脑积水等神经系统疾病。
4. 脑部手术引导:在进行脑部手术前,CT和MRI可以提供详细的脑部结构信息,帮助医生制定手术计划和导航手术位置。
注意事项1. 辐射安全:X射线和CT会产生辐射,因此在使用这些影像检查方法时,需要注意辐射剂量,尤其是对于孕妇和儿童。
2. 金属物体:MRI的磁性强烈,因此对于身上有金属植入物或装置的患者,不宜进行MRI检查。
《颅脑70T磁共振成像诊断学》读书札记1. 颅脑70T磁共振成像基本原理在阅读《颅脑70T磁共振成像诊断学》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对其中涉及的颅脑70T磁共振成像的基本原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以下是我关于这部分内容的详细札记。
磁共振成像(MRI)是一种基于核磁共振原理的生物医学成像技术。
与传统的医学影像技术相比,MRI技术具有极高的图像质量和诊断精度。
颅脑70T磁共振成像作为一种高级的影像技术,对于诊断脑部的病变、肿瘤以及神经疾病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它的基本原理如下:磁共振成像的基本原理是原子核在磁场中的共振现象,当人体处于强磁场环境中时,体内的氢原子会排列成一个有序的磁场环境。
通过射频脉冲激发这些氢原子,它们会吸收能量并返回到稳定的能级状态。
这个过程会产生一种共振信号,也就是磁共振信号。
通过对这些信号的收集和处理,可以生成身体内部的结构图像。
这一过程是一种无损的、无放射性的检查方法,因此对人体无害。
颅脑70T磁共振成像的优势在于其高场强的磁场和先进的成像技术。
高场强的磁场可以提供更高的信号强度和更好的图像分辨率,使得医生能够更准确地观察到脑部细微的结构和病变。
先进的成像技术如三维成像、功能成像等,使得颅脑70T磁共振成像在脑部疾病的诊断上具有更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这种成像技术的普及和发展也在不断提高,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医院开始引入颅脑70T磁共振成像设备,为广大患者提供更加精确的诊断服务。
对于相关技术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需要他们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以确保诊断结果的准确性。
1.1 磁共振成像的发展历程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磁共振成像(MRI)技术以其非侵入性、无辐射的特点,在医学领域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从最初的T MRI机到如今先进的70T磁共振设备,磁共振成像技术在分辨率、图像对比度及对疾病的诊断能力上取得了飞跃性的进步。
早期发展:1980年,第一台临床T MRI机问世,开启了磁共振成像的新纪元。
颅脑影像学检查颅脑影像学检查概述颅脑影像学检查是一种通过使用X射线、磁共振成像(MRI)、计算机断层扫描(CT)等技术,对颅脑进行评估和诊断的方法。
它能够提供详细的图像信息,有助于医生诊断颅脑疾病和异常,包括肿瘤、脑梗死、脑出血等。
本文将介绍颅脑影像学检查的常见技术和应用。
常见的颅脑影像学检查技术X射线检查X射线检查是一种常见的颅脑影像学检查方法。
它通过使用低剂量的X射线穿过头部,然后通过摄影片或数字方式记录下射线所产生的图像。
通过X射线检查,医生可以观察头骨和颅腔的异常情况,如颅骨骨折、颅内钙化等。
磁共振成像(MRI)磁共振成像是一种利用核磁共振原理进行影像重建的技术。
在进行MRI检查时,患者要躺在一个大型的磁共振机中,机器通过产生强大的磁场和无线电波来获取颅脑的具体图像。
MRI技术能够提供高分辨率、详细的颅脑图像,对软组织的观察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常用于检测脑肿瘤、脑梗死、脑出血等疾病。
计算机断层扫描(CT)计算机断层扫描,又称为CT扫描或CAT扫描,是一种利用X射线和计算机技术横断面图像的方法。
它通过旋转X射线源和相应的接收器,沿不同方向对患者进行多个切片的扫描,然后通过计算机将这些切片合成为三维图像。
CT扫描在颅脑影像学检查中广泛使用,可以快速、准确地检测出脑部病变和异常,如血肿、肿瘤、脑积水等。
颅脑影像学检查的应用诊断脑肿瘤颅脑影像学检查是诊断和评估脑肿瘤的重要手段。
通过MRI和CT等技术,医生可以观察脑肿瘤的位置、大小、形态等特征,进而判断病变的性质和严重程度,辅助制定治疗方案。
检测脑血管疾病颅脑影像学检查对于检测脑血管疾病也具有重要价值。
例如,通过CT和MRI可以检测脑出血、脑梗死等病变,帮助医生确定病变范围和可能的原因,为治疗提供依据。
评估脑损伤在外伤性脑损伤情况下,颅脑影像学检查是评估损伤程度和病变范围的关键方法之一。
通过X射线、MRI、CT等技术,医生可以观察到颅骨骨折、脑震荡、脑水肿等异常情况,帮助制定适当的治疗方案。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在颅脑疾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摘要:目的:评价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ransformation Imaging, DTI)对颅脑疾病的诊断意义。
方法:参与到本次研究的患者均是来自我院在2020年12月-2023年12月收治的颅脑损伤患者,共计70例患者,所有患者的检查方式均是DTI,同时选取同期进行体检的70位健康检查者作为对照分析。
结果:观察组的各数值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在颅脑疾病的诊断中具有操作简便,无创,准确率高等特点,是一种值得在临床中广泛使用的方法。
关键词: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颅脑疾病;临床应用引言在功能磁共振成像中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是非常关键的技术,其利用水分子的弥散食物特性,实现对体素内中不同方位的弥散特性的定量检测,从而实现对体素内组织中水分子扩散行为的定量检测。
弥散张量成像技术可对病变部位的结构完整性、病理变化以及结构与功能的相关性进行评估。
本文着重介绍了弥散张量成像技术在颅脑疾病中的应用。
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本文选取本院在2020年12月-2023年12月间住院的颅脑损伤病人70名作为观察组,同时选取同期进行健康体检的70名人员作为对照组。
观察组45名男性,25名女性;患者年龄21-60岁,平均年龄为(32.36±11.58)岁。
对照组中36名男性和34名女性;患者年龄20-59岁,中位(31.29±12.08)岁。
两组病人都是处于昏迷状态,受伤后持续6小时以上,并且排除严重脏器疾病,内分泌疾病,代谢疾病,器质性脑病,且没有任何一位患者有过颅脑疾病手术的经历。
经过对比分析两组间的性别,年龄方面并没有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过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所有患者及其家属均对本研究知晓且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方法应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对70例颅脑损伤病人和70名正常体检者进行检测并对其结果进行对照分析。
颅脑MRI检查颅脑MRI检查介绍:颅脑MRI检查是对脑部进行MRI检查,用于观察脑部有无病变,能明确该患者是否由脑结构改变所致,颅内肿瘤常引起癫痫,MRI对脑内低度星形胶质细胞瘤、神经节、神经胶质瘤、动静脉畸形和血肿等的诊断确认率极高。
颅脑MRI检查正常值:正常脑组织在mri像上,灰白质界限清楚,在t1wi上白质信号高于灰质,在t2wi上灰质信号高于白质,各脑叶,脑沟,脑裂,脑池及脑室形态自然,无变形及增大或缩小,各中线结构居中。
颅脑MRI检查临床意义:异常结果:mri平扫缺血性脑梗死表现为片状或扇形长t1。
左侧额顶部白质区域见大片长T1长T2指状水肿,局部经胼胝体体部侵犯至对侧,T2WI上见水肿内类圆形病灶边缘呈稍低信号,并见附壁小结节,T1WI增强后见病灶壁呈“花环样”明显强化,中心未见明显强化表现,结合患者年龄,考虑高级胶质瘤可能性最大。
各种疾病需结合具体病症加以诊断。
需要检查的人群:老年人,脑部经常性疼痛的人群。
颅脑MRI检查注意事项:不合宜人群:1、安装人工心脏起博器者及神经刺激器者禁止做检查。
2、颅内有银夹及眼球内金属异物者禁止做检查。
3、心电监护仪不能进入MRI检查室。
曾做过动脉病手术、曾做过心脏手术并带有人工心瓣膜者禁止做检查。
4、各种危重病患者:如外伤或意外发生后的昏迷、烦躁不安、心率失常、呼吸功能不全、不断失血及二便失禁者等等。
5、检查部位有金属物(如内固定钢针钉等)不能检查。
6、妊娠妇女慎做检查,如有可能怀孕者,请告知检查医生。
检查前禁忌:无特殊禁忌。
检查时要求:检查放松心情,听从医生吩咐进行检查,请将病历、X线平片、CT片、既往MRI片等资料随同带来MRI室供参考。
颅脑MRI检查检查过程:磁共振成像(MRI)是根据有磁距的原子核在磁场作用下,能产生能级间的跃迁的原理而采用的一项新检查技术,MRI有助于检查癫痫患者脑的能量状态和脑血流情况,对变性病诊断价值很大。
MRI是通过体外高频磁场作用,由体内物质向周围环境辅射能量产生信号实现的,成像过程与图像重建和CT相近,只是MRI 既不靠外界的辅射、吸收与反射,也不靠放射性物质在体内的γ辅射,而是利用外磁场和物体的相互作用来成像,高能磁场对人体无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