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颅核磁共振几个成像的意义[业界特制]
- 格式:ppt
- 大小:11.59 MB
- 文档页数:63
头颅MRI不会看?DWI、T1、T2......这篇讲清楚了!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对于神经科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非常重要,准确的识别和判读 MRI 图像不仅仅是影像医师应掌握的技术,也已成为神经科医师的基本功之一。
如何进行磁共振图像的阅片呢?这篇文章对你一定会有帮助。
1磁共振成像(MRI)概述基本原理:磁共振成像是将人体置于强磁场内,此时体内的氢质子发生自旋运动而产生磁矩,操作者给予计算机指令让线圈发出事先设计好的不同外加磁场(即射频脉冲),使得氢质子发生重排,之后去除外加射频脉冲,反复多次并通过接收器采集信号,通过计算机后处理即得到 MRI 图像。
简单的来讲,相当于把一瓶水摇一摇,让水分子振动起来,再停止下来,反复多次,感受振动情况。
而这些不同射频脉冲的排列和组合就形成了不同的检查序列。
对于MRI 初学者,我们无须知道MRI 图像怎么来的、射频脉冲怎么激发的、信号怎么采集的以及扫描参数如何调整优化的,因为MRI 成像原理太复杂了且枯燥乏味很难理解,即使花费很大功夫,当时理解了,如果不常用,很快就会忘的一干二净。
我们只要知道怎么识别各个检查序列以及如何判读就可以了。
下面以神经系统为例,介绍读片的步骤:① MRI 读片的前提:掌握脑部 MRI 的正常解剖及变异;② MRI 读片的基础:识别 MRI 不同检查序列及其应用;③ MRI 读片的核心:分析和判读 MRI 图像及信号特点;④ MRI 读片的目的:图像结合临床信息做出最终诊断。
2磁共振图像如何识别?01. MRI 扫描序列MRI 扫描序列很多,包括:T2 加权成像(T2WI)、T1WI 加权成像(T1WI)、扩散加权成像(DWI)、液体翻转恢复衰减序列(FLAIR)、T1WI 增强扫描、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动脉自旋标记灌注成像(ASL)、灌注成像(PWI)、磁共振波谱成像(MRS)、颅脑动脉成像(MRA)、颅脑静脉成像(MRV)等。
现在的MR都有四个序列:T1、T2、T2压水、ADC并DWI,一般做颅脑时再加脑血管成像(MRA)。
MR的成像基础就是氢原子核的自旋电轴受单向强磁场的作用而偏转再回复原位所发出的信号。
在人体组织中,氢原子核密度最大的就是水了。
而每种组织的含水量与水的状态是一定的,发生病理改变时,水的含量与状态也会相应改变,每种特定的病理改变都有水的相应变化。
而这种变化在不同序列会显示与正常组织不同的差异,这样,通过序列间对比,就可以知道具体发生了什么。
以脑为例,脑脊液是含水量最高的。
脑组织含水量不高。
而脱髓鞘、变性的脑组织含水量比正常脑组织要高,脑梗塞的组织含水量比变性的还高。
这样,就是:脑脊液——脑梗塞--变性--正常脑组织。
在T1序列,脑脊液是黑色的,正常脑是灰白的,变性就比正常脑要灰一些,梗塞的就再灰一些。
而在T2序列,脑脊液是白色的,正常脑组织是灰黑色的。
所以变性与梗塞就比正常脑要白。
我们的视觉有个特点,就是在亮的地方发现暗的东西很困难,而在暗的地方发现一个亮点很容易。
T1序列有黑的脑脊液和灰白的脑,所以看脑组织很好,但要看病灶就很难——看图1。
而T2的脑组织是灰黑的,病灶比脑子亮,所以容易看病灶。
但周围的脑脊液很亮,干扰还是很大的——图2。
所以,我们有了T2压水序列。
这个序列就是把T2的自由水的信号压制住,只让结合水显影。
所以,T2压水序列的脑脊液是黑色的,而脑组织还是灰黑,病灶还是比脑组织要亮——图3。
这下好了。
而且,我们还发现,这个序列看脑组织更清晰。
因为脑的灰质比白质含水量多(因为供血多),而脑脊液水更多,所以看T1和T2都看不清脑的边缘。
但这个序列,灰质是灰白色的,而脑脊液是黑色的。
然而临床的问题是无限的,我们发现,脑梗塞在超早期表现为细胞内水肿,后来发展为细胞外水肿。
上面3个序列都分别不出水肿是内还是外的。
于是,有了DWI(弥散成像)。
其实DWI不能直接成像,而是由ADC序列反转得到的。
ADC的成像基础是水分子的布朗运动(高中物理的东西,不再重复了)。
脑部核磁共振报告解读
一、基本信息
脑部核磁共振(MRI)报告通常包括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检查日期、检查设备型号和序列等信息。
这些信息提供了关于患者的初步背景信息。
二、检查描述
核磁共振报告中通常会详细描述所进行的检查序列、图像类型以及检查过程中所使用的参数。
这些信息有助于了解检查的详细情况。
三、图像分析
核磁共振报告中的图像分析部分是报告的核心。
这部分会对所得到的图像进行详细解读,以确定是否存在异常。
以下是一些可能出现的异常情况:
1. 脑部结构异常:核磁共振图像可以清晰地显示脑部结构,包括大脑、小脑和脑干等。
如果这些部位存在异常,如脑萎缩、脑积水或脑部肿瘤等,都可以在图像中观察到。
2. 信号异常:核磁共振图像中的信号可以反映组织的新陈代谢和血流情况。
如
果某些区域出现异常信号,可能提示存在脑部缺血、脑梗塞、炎症或肿瘤等病变。
3. 功能异常:一些核磁共振序列可以评估脑部功能,如扩散加权成像(DWI)和灌注加权成像(PWI)。
这些序列可以检测到脑部缺血或中风等病变,并及时进行治疗。
四、诊断结论
核磁共振报告的结论部分通常会总结上述分析结果,并给出诊断意见。
如果发现异常,医生会进一步评估病情,并建议相应的治疗方案。
如果未发现异常,医生会建议继续观察或进行其他检查。
核磁共振报告是评估脑部病变的重要依据。
如果您收到核磁共振报告,请务必前往医院就诊,以便及时诊断和治疗。
磁共振扫描各部位基本序列解释【知识文章】标题:磁共振扫描各部位基本序列解释导语:磁共振扫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是一种非侵入性的医学影像技术,通过利用强磁场和电磁波产生的共振信号,对人体内部进行成像。
在临床上,磁共振成像已广泛应用于各个部位的诊疗中。
本文将从头到尾逐个介绍磁共振扫描中各部位的基本序列,帮助读者深入理解并应用于实际诊疗中。
1. 大脑(Brain)1.1 T1加权像(T1-Weighted Image)T1加权像是一种用于显示解剖结构的基本序列。
在T1加权像中,脑脊液呈黑色,脑灰质呈深灰色,脑白质呈浅灰色,这使得我们能够清晰地观察到脑的解剖结构。
1.2 T2加权像(T2-Weighted Image)T2加权像则重点显示组织的水分含量,对于检测异常信号(例如水肿)非常敏感。
在T2加权像中,脑脊液呈白色,脑灰质呈中灰色,脑白质呈深灰色。
T2加权像能够更好地反映脑部异常情况。
2. 胸部(Chest)2.1 胸腔(Thorax)在胸腔的磁共振扫描中,常用的基本序列包括T1加权像、T2加权像和增强扫描。
通过这些序列,我们能够全面了解胸腔内部器官的解剖结构和异常情况。
2.2 心脏(Heart)对于评估心脏功能和心脏异常,我们采用特殊的心脏序列。
其中,心脏T1加权像能够提供心脏的解剖结构,而心脏功能扫描则可以评估心脏腔室的收缩和舒张功能。
3. 腹部(Abdomen)3.1 肝脏(Liver)肝脏磁共振扫描的基本序列主要有T1加权像、T2加权像和增强扫描。
借助这些序列,我们能够评估肝脏的解剖结构、肿瘤的位置、大小、性质等,并对肝脏功能进行全面评价。
3.2 胰腺(Pancreas)胰腺磁共振扫描通常采用T1加权像、T2加权像和增强扫描。
这些序列能够清晰显示胰腺的解剖结构,评估胰腺的血供情况以及检测胰腺疾病。
4. 骨骼(Skeletal)4.1 骨髓(Bone Marrow)骨髓的磁共振扫描常采用T1加权像和STIR序列。
头颅核磁共振报告术语头颅核磁共振(Head MRI)报告通常包含一系列专业术语,这些术语用于描述观察到的结构、病变或异常。
以下是一些可能在头颅核磁共振报告中出现的术语及其简要解释:1.T1加权图像(T1-weighted image):核磁共振图像的一种类型,对脑组织和脑脊液有较好的对比度。
2.T2加权图像(T2-weighted image):另一种核磁共振图像类型,对病变、水肿等异常有较好的显示效果。
3.FLAIR(Fluid-Attenuated Inversion Recovery):一种图像序列,通过抑制脑脊液的信号,突出显示脑组织的异常。
4.脑实质(Brain parenchyma):指的是脑组织,包括大脑、小脑和脑干等部分。
5.灰质(Gray matter)和白质(White matter):脑组织的两个主要成分,灰质主要包括神经细胞体,白质主要包括神经纤维。
6.脑室系统(Ventricular system):脑内含有的液体腔系统,包括侧脑室、第三脑室和第四脑室。
7.脑膜(Meninges):包裹在脑外表面的薄膜,包括硬脑膜、蛛网膜和软脑膜。
8.占位病变(Mass lesion):指的是脑内的肿块、肿瘤或其他异常结构。
9.缺血性病变(Ischemic lesion):由于血液供应不足引起的脑组织损伤。
10.出血性病变(Hemorrhagic lesion):由于血管破裂引起的出血,可能表现为出血性卒中或其他出血性疾病。
11.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血液供应中断导致的脑组织坏死。
12.脑脊液(Cerebrospinal fluid,CSF):脑室系统和脑膜腔中的液体,用于脑的保护和支持。
请注意,这只是一些可能在头颅核磁共振报告中出现的术语,具体报告中的术语可能会根据病患的具体情况而有所不同。
解读头颅核磁共振报告应该由专业医生或放射科医师进行,以确保准确的诊断和治疗。
读懂颅脑核磁报告引言颅脑核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是一种常用的医学影像技术,能够提供详细的颅脑结构信息。
通过阅读颅脑核磁报告,可以了解患者的脑部状况,对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文将介绍颅脑核磁报告的基本结构和常见术语,并解释一些常见疾病在核磁报告中的表现和诊断意义。
报告结构一个完整的颅脑核磁报告一般包含以下几个部分:1.患者信息: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等基本信息。
2.检查方式:描述使用的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常见的有脑部扫描、脑血管成像、增强扫描等。
3.扫描部位:指明了颅脑的具体部位,如脑干、脑室、脑皮质等。
4.检查所见:详细描述颅脑结构的形态、信号强度和分布情况。
5.诊断意义:根据检查所见,提供对疾病的诊断和评估。
6.结论:总结患者的脑部状况和诊断结果。
阅读颅脑核磁报告时应注意以上各部分的内容,并结合临床情况进行综合分析。
常见术语解释在阅读颅脑核磁报告时,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专业术语,下面是一些常见术语的解释:•脑白质小血管病变:指脑白质区域的微小梗塞和微出血,常见于老年人,可能与血管病变和缺氧有关。
•脑脊液信号强度异常:脑脊液是脑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信号强度异常可能与脑积水、脑脊液循环障碍等疾病有关。
•脑萎缩:指脑组织体积减小,常见于老年人,可能与年龄相关的神经退行性病变有关。
•脑室扩大:脑室是脑部中的空腔结构,脑室扩大可能与脑积水和脑组织体积减少有关。
•脑灰质结构异常:指脑灰质区域的形态变化,可能与先天性异常、炎症和肿瘤等疾病有关。
•脑干功能异常:脑干是连接大脑和脊髓的重要结构,其功能异常可能影响对身体各个部位的控制。
常见疾病的表现和诊断意义脑梗死脑梗死是指脑血管突然发生阻塞导致供血不足的疾病。
在核磁报告中,脑梗死表现为一定程度的脑白质小血管病变,信号改变与病变的不同阶段相关。
脑梗死的诊断意义在于判断梗死的范围和严重程度,以指导后续的治疗。
中枢神经系统磁共振检查及临床意义l引言中枢神经系统包括颅脑和脊髓,深藏在骨骼包围的颅腔和椎管内,结构精细,一般物理学诊断不易达到,故影像学检查十分重要。
CT、磁共振的问世提供了直接的断面图像,尤其是磁共振具有高软组织分辨率、多平面、多参数成像等优点,可明确病变的有无,及其位置、大小、数目和性质,为临床诊断和治疗及治疗后随访提供可靠依据。
2适应证目前,磁共振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应用已较为成熟,在临床应用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主要适应证有:脑肿瘤,包括各种良恶性肿瘤;血管性疾病,包括脑梗死、脑出血、动脉瘤、动静脉畸形等;颅脑外伤,包括脑挫裂伤、颅内血肿等;感染性疾病,包括脑脓肿、化脓性脑膜炎、病毒性脑炎、脑结核、脑寄生虫病等;脱髓鞘疾病及变性疾病,如多发性硬化等;先天性颅脑畸形或代谢性疾病:如胼胝体发育不良、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结节性硬化等;各种脊髓病变,包括脊髓肿瘤、炎症、脱髓鞘疾病、脊髓血管畸形、脊髓外伤及先天性畸形等。
3优势和限度磁共振被誉为医学影像诊断领域中继CT之后又一重大突破,其优点有:无电离辐射性损害,磁共振成像是利用原子核在强磁场内发生共振所产生的信号重建成图像的一种成像技术。
它没有电离辐射,是一种安全无创伤的检查手段;多方向切层,磁共振具有直接多平面成像的功能,可进行横断面、冠状面及矢状面等任意平面的成像;多参数成像,磁共振成像参数多,有质子密度、纵向弛豫时间(T一)、横向弛豫时间(T2)以及流动效应等,通过选择不同的射频脉冲序列即可获得某种成像参数的加权像,综合各种不同的脉冲序列成像,便可获得有关病变组织特性的信息;软组织分辨率高,磁共振具有比CT更高的软组织分辨能力,因此显示解剖结构较CT更清楚、直观。
在颅脑显示大脑皮质、髓质、脑内基底核等结构更清晰,且较CT显示病变更敏感,如脱髓鞘病变及微小梗塞灶等;无骨性伪影影响,不受骨质及空气伪影影响,因此对靠近颅底、后颅窝及脑干病变的诊断较CT容易;不需造影药即可获得血管结构的影像,由于流空效应,流动的血液在磁共振表现为无信号,因此磁共振不用造影药便可分辨血管和软组织,了解病变与血管的关系。
颅脑的MRI检查颅脑的常规扫描⽅位包括横轴⾯,⽮状⾯,冠状⾯。
使⽤快速三维定位成像序列,获得冠⽮轴3个定位像。
⼀。
横断⾯(轴位)扫描以⽮状⾯和冠状⾯定位像为参考,设定横断⾯的具体扫描平⾯。
在冠状⾯上,使横断⾯层⾯平⾏于两侧颞叶底部连线,以保证图像左右侧的对称性;在⽮状⾯定位图上,标准横断⾯的扫描平⾯应该平⾏于前联合和后联合的连线,但是⼀般⽮状⾯的图像质量不⾜以清楚显⽰前联合和1.使扫描层⾯平⾏于胼胝体膝部下缘和压部下缘的连线(下图⿊⾊线);这种⽅法⽐较常⽤。
使扫描平⾯平⾏于前颅凹底(下图红⾊虚线)。
2.使扫描平⾯平⾏于前颅凹底(下图红⾊虚线)这两种⽅法设置的平⾯⼏乎与前联合和后联合的连线平⾏。
扫描范围:颅脑底部到顶部参数:相位编码⽅向--左右(为什么是这个⽅向?)层厚:5-6mm;层间距1-2mm。
⼆。
⽮状⾯扫描以冠状⾯和横断⾯定位图为参考,设定⽮状⾯。
在冠状⾯定位图上使成像层⾯与⼤脑纵裂及脑⼲平⾏,在横断⾯上使其与⼤脑纵裂平⾏。
扫描范围:根据头颅左右径和病变的⼤⼩设定。
相位编码⽅向---前后;层厚4-5mm;层间距0-2mm。
三。
冠状⾯扫描以⽮状⾯和横断⾯定位像为参考,设定冠状⾯成像位置。
在横断⾯定位图上使其与⼤脑纵裂垂直,在⽮状⾯定位图上使成像层⾯与脑⼲平⾏。
扫描范围:根据头颅前后径和病变⼤⼩设定。
相位编码⽅向---左右层厚4-6mm;层间距0-2mm。
某些部位的冠状⾯扫描平⾯有特殊要求,如观察⼩脑幕的冠状⾯应该垂直于⼩脑幕;⽽海马像的冠状⾯应该垂直于海马前后长轴。
其他要求:1.任何扫描⽅向的T1WI和T2WI层⾯及其间隔必须是相同的;2.任何扫描⽅位上只要出现T1WI⾼信号病变时,必须在相同位置做T1WI脂肪抑制扫描,以鉴别是脂肪还是出⾎,并且该⽅位在增强扫描时需要加脂肪抑制。
结合序列讲解下,顺便复习下前⾯讲解的内容:轴位的T2WI,GE⼀般是应⽤快速恢复快速⾃旋回波序列,TR=1500ms左右,西门⼦的机器还是⽤快速⾃旋回波(下图),TR=6000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