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校史复习进程
- 格式:doc
- 大小:300.50 KB
- 文档页数:7
新版清华大学科学技术史考研经验考研参考书考研真题考研已落下帷幕考研虽然已经结束好长时间,而它对于我来说,就像是昨天刚发生一样,清晰且深刻。
回首考研的这段经历,我收获了很多,也成长了许多。
开始基础复习的时候,是在网上找了一下教程视频,然后跟着教材进行学习,先是对基础知识进行了了解,在5月-7月的时候在基础上加深了理解,对于第二轮的复习,自己还根据课本讲义画了知识构架图,是自己更能一目了然的掌握知识点。
8月以后一直到临近考试的状态,开始认真的刷真题,并且对那些自己不熟悉的知识点反复的加深印象,这也是一个自我提升的过程。
考研一路走来,真的很辛苦,学长学姐们分享的宝贵经验不仅能让我打起精神背水一战,还使我的复习有条不紊地进行。
初试成绩出来的这两天,酝酿了一下,我也想为将要参加下一届考研的的学弟学妹们写一篇文章,希望你们从复习的开始就运筹帷幄,明年的这个时候旗开得胜。
文章字数很多,大家有时间可以阅读,文末有真题和资料下载分享,谢谢大家。
清华大学科学技术史的初试科目为:(101)思想政治理论(201)英语一或(241)德语或(242)法语(662)科学史(932)科学哲学参考书目为:1、《科学技术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王玉仓2、《科学技术史21讲》,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刘兵杨舰戴吾三关于英语复习的建议考研英语复习建议:一定要多做真题,通过对真题的讲解和练习,在不断做题的过程中,对相关知识进行查漏补缺。
对于自己不熟练的题型,加强训练,总结做题技巧,达到准确快速解题的目的。
虽然准备的时间早但因为各种事情耽误了很长时间,真正复习是从暑假开始的,暑假学习时间充分,是复习备考的黄金期,一定要充分利用,必须集中学习,要攻克阅读,完形,翻译,新题型!大家一定要在这个时间段猛搞学习。
在这一阶段的英语复习需要背单词,做阅读(每篇阅读最多不超过20分钟),并且要做到超精读。
无论你单词背的多么熟,依然要继续背单词,不能停。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清华大学历史沿革与文化积淀》学习心得篇一:清华大学学习心得体会清华大学晋中市中青年干部素质能力提升专题研修班学习体会第*期中青班学员 ***“景昃鸣禽集,水木湛清华”。
9月11日,满怀对前沿知识的渴求、对世界名校的仰慕、对顶级大师的崇敬、对新朋老友的深情,我参加了由市委组织部在清华大学举办的为期8天的中青年干部素质能力提升专题研修班学习。
真实地融入到清华的校园,真切地感受到清华的魅力。
一流的管理、一流的师资、一流的服务、一流的学风,让我饱享知识大餐,饱经思维洗礼,如醍醐灌顶,意犹未尽。
研修班的学习对本人是一种思想再造过程。
一、圆梦在清华当我们走进清华这座百年名校,首先看到的是一幅现代建筑与古代园林交织的美景,是天然美、园林美、建筑美与人情美浑然一体。
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和“行胜于言”的校风,到“爱国奉献,追求卓越”的优良传统,以及“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学风,使我感悟到了“清华”这两个字的厚重和“清华精神”的魅力。
这里造就了一代伟人、无数的科学家和世界级名人,好几位党和国家领导人同志都毕业于清华大学。
今天,我能有机会到清华学习,感悟厚重的清华文化。
使我联想万千,心情非常激动,作为一名学员直接融入其中是梦寐以求的梦想,多年的梦想终于变成了现实。
清华所传承的是培养具有为国家社会服务之健全品格人才的教育理念,建校以来,她共培养出近11万名毕业生,其中包括一大批中华民族引以为豪的学术大师,兴业英才和治国栋梁。
体育馆上“为祖国健康工作四十年”誓言更是真实地凸显了清华学子淳淳报国赤子之心。
也正是因为有这样良好的文化传统,为清华园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走进清华园就是清华人,这是清华独特精神和文化魅力,也是人才辈出的关键所在。
二、学习在清华学校在培训的内容、形式、时间等都作了细致的安排,课程设臵既有宏观分析又有局部解剖;既有理论概述,又有案例分析;既强调理论,又注重实践;既重视讲授,又注重互动;既有行政管理理论知识的学习,也有宏观经济形势分析,还有媒体关系与危机应对课程。
百年清华,从何说起孟凡茂一所学校经历百年的历史,在大庆来临之际,总会有人对学校的历史进行一番探究。
记得北京大学百年校庆之前,陈平原教授写了一组文章细说北大的老故事,而其中有一篇的题目是,“北京大学,从何说起”。
陈教授以“上穷碧落下黄泉”的劲头探讨北京大学的前身——京师大学堂的第一次开学。
在综合考察了档案材料、校史著作、报刊记载之后,陈教授认定大学堂于清光绪三十四年十一月十八日即1898年12月30日开学,但这个日子并没有为北大校方所认同。
为纪念建校110周年,北大出版了《北京大学纪事》,书中认定开学日期是1898年12月31日。
郝平教授所著《北京大学创办史实考源》(修订版)是研究北大早期历史的专著,该书虽认为京师大学堂的第一次开学的准确日期尚不能认定,但在附录中给出的开学日是1899年1月30日。
或有一天之差,或有一月之差,“从何说起”的问题仍然没有解决。
笔者想借用陈平原教授的这个题目,谈谈清华大学前身——清华学堂的第一次开学以及清华大学的校庆纪念日。
一、清华学堂的开办日目前见诸于各种载体的清华学堂开办日期大致有三个:第一个日期,清华学堂于1911年3月30日(清宣统三年三月初一日)暂行开学。
第二个日期,清华学堂于1911年4月1日(April 1)举行了中国形式的开学典礼。
第三个日期,1911年4月29日(清宣统三年四月一日),清华学堂在清华园正式开学,这就是清华历史的开端,以后,学校规定每年四月最末的星期日为校庆日,延续至今。
现在需要搞清楚,开办日的三个日期3月30日、4月1日和4月29日,其中哪一个日期才是正确的?1. 第一个日期,1911年3月30日这个日期出现于历史档案和近年出版的书籍中:(1)来自历史档案,1911年4月9日(清宣统三年三月十一日)外务部会同学部的奏折中说:“已传世诸生分起入堂,于三月初一日暂行开学,俟其余工程一律完竣,于暑假后定期举行开学礼式”。
当日奉朱批“依议,钦此”。
1911年,清华大学的前身——清华学堂带着民族屈辱的印记诞生在中华大地上,从建校伊始,清华便始终同国家的兴衰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
清华大学植根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肥沃土壤,在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中,秉承“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形成了“行胜于言”的纯朴校风和“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优良学风,铸就了爱国奉献追求卓越的光荣传统,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的杰出人才,为我国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化教育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2011年,清华大学将迎来百年华诞。
为此,清华大学校史研究室特为《清华人》杂志“百年清华”栏目编辑系列文章,把清华的发展史向广大关心和爱护清华大学的读者作一简略的介绍和回顾,希望能让读者在历史见证的事件之中、德才兼备的人物身上和一个个寄情益趣的故事里了解清华,认识清华,进而喜欢清华,为清华的发展出谋出力。
这也算是我们为清华百年校庆准备的一份小礼物。
美国退还部分庚款清华的建立,有着特殊的历史背景。
1900年,德、英、法、美、俄、日、意、奥等国组成“八国联军”,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镇压了义和团运动。
1901年9月7日,清政府被迫与11国代表签定了《辛丑条约》。
《辛丑条约》第六款议定,清政府赔偿俄、德、法、英、美、日、意、奥八国及比、荷、西、葡、瑞典和挪威六“受害国”的军费、损失费4亿5千万两白银,赔款的期限为1902年至1940年,年息4厘,本息合计为9亿8千万两,是为“庚子赔款”。
其中,美国作为“八国联军”参战国之一,分得3200多万两(合2400多万美元)。
1904年12月上旬,中国驻美公使梁诚就中国的赔款是用黄金还是用白银一事,与美国国务卿海约翰交涉。
谈话间海约翰透露出一句:“庚子赔案实属过多……”这一信息立刻被梁诚捕捉,他不再去和海约翰纠缠赔款用金还是用银,而是“乘其一隙之明,籍归已失之利”。
于是他不放过任何机会,在美国国会及议员中四处游说退还不实赔款。
经过几年艰苦努力,最终促使美国议会在1908年通过退款决议。
清华发展历程简述一、创办与初期发展(1911—1949)清华大学的前身可追溯到1911年的清华学堂,这是清政府为了振兴中华民族而设立的一所新式学堂。
成立初期,清华学堂主要以培养留学生为主,通过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提高中国的科技和工程水平。
1912年,清华学堂升格为清华学校,并陆续开设了矿业、工业、农业等系,拓宽了学校的专业领域。
1925年,清华学校与北洋大学合并,成立了国立清华大学。
这一重要事件标志着清华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国立清华大学实行了现代大学制度,引进了许多优秀的教育家和学者。
在这一时期,清华大学逐步扩大了专业设置范围,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作出了积极贡献。
然而,国家政治、社会动荡的影响也给清华大学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1937年,中国抗日战争爆发,清华大学因为战争而被迫撤离北京,转移至重庆。
抗战胜利后,清华大学返京,开始恢复和重建工作。
二、建设新中国的重要基石(1949—1978)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清华大学成为新中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毛泽东主席亲自批准了学校名称的改为“清华大学”,并充分肯定了清华在培养科技人才、推动科学研究方面的贡献。
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清华大学逐渐走上了新的发展道路。
20世纪50年代,清华大学经历了一次规模化的建设和发展。
学校的院系设置得到了进一步扩展,开设了更多的学科专业。
同时,清华大学积极参与国家的大型科研项目,为国家的工业化进程提供了重要支撑和技术支持。
文化大革命给清华大学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重创。
学校的教育教学秩序受到严重干扰,许多知识分子被迫下放插队。
然而,清华师生坚持科学思想,保持了独立思考的意识,并在文革后期开始逐步恢复和重建。
三、改革开放与国际交流(1978—至今)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逐渐走向世界舞台,清华大学也积极参与了国际交流与合作。
1978年,清华大学成立了第一个外国留学生教育办公室,招收了一批来自不同国家的优秀学生。
学习清华校史有感今天真聆听了有关清华校史的精彩报告,以下为简要总结,并谈一下我对清华历史和清华人文精神的感想。
清华的历史清华大学的发展分为1911-1949年,1949-1978年以及1978年至今以下这三个阶段。
(1)清华的前身清华学堂,始建于1911年并于1912年更名为清华学校。
1925年设立大学部并开设研究院。
1928年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拥有文、法、理、工等院系。
抗日战争爆发后,清华大学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于1938在昆明组成西南联合大学,并由清华校长梅贻琦出任联大校务委员会主任,实际主持校务。
抗日战争胜利后的1946年,清华大学迁回清华园原址复校。
(2)解放后,1952年经过大规模的院系调整,清华大学成为一所多科性的工科大学,重点为国家培养工程技术人才。
1952年11月蒋南翔出任清华大学校长后,积极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办学道路,在培养又红又专、全面发展的工程技术和尖端科技人才方面成绩卓著。
(3)1978年以来,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过程中,清华逐步复建了理科、经济管理和人文社会科学等各学科,恢复了综合性大学的布局,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
目前,清华大学设有理学院、建筑学院、土木水利学院、机械工程学院、信息科学技术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法学院、美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应用技术学院、医学院等院系。
清华大学已成为一所具有理、工、文、法、医、经济、管理和艺术等学科的综合性大学。
感想:从这近百年的发展历史来看,清华早期的历史诠释了“国之不强则受辱”,清华建校乃清政府利用美国政府“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而办起的留美预备学校──清华学堂。
庚子赔款乃国耻之痕。
国耻的痛楚和重负,与振兴国运的责任和决心,就这样交织着凝结在清华的百年历史和过去一代代清华学子的身上。
如今这种社会责任感在祖国经过改革开放之后日益繁荣昌盛,国际地位与日俱增的环境下对于我们新一辈的清华人却更加强烈。
清华大学校史
清华大学校史
清华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的学校,可溯至民国前一年(公元一九一一年)的「清华学堂」。
最初之酝酿,是在前清光绪三十年至三十一年间,我国驻美公使梁诚,因美国国务卿海约翰(John Hay)氏有「美国所收庚子赔款原属过多」之语,一方面分向美当局劝请核减,一方面上书清廷请以此款设学育才。
中间虽因发生粤汉铁路废约之关系而生阻,但梁氏努力不懈,卒得美国国会之赞同,将处置赔款全权付与总统罗斯福。
照条约我国应付美国赔款二千四百四十四万七百七十八元八角一分,经总统决定将当时尚未付足之一千零七十八万五千二百八十六元一角二分,从一九0九年一月起退还我国。
光绪三十四年(公元一九0八年)七月十一日,美国核减赔款之文告由驻华公使柔克义送达我国,我外务大臣庆亲王答复上述公文说:「体会新近贵国总统希望鼓励我国学生赴美入学校及求高深学问之诚意,并有鉴于以往贵国教育对于我国之成效,大清帝国政府谨诚恳表示此后当按年派送学生到贵国承受教育。
」同日,外务部致美国公使馆函称:「从赔款退还之年起,前四年
我国将次第派送一百学生;迨四年终局,我国将有四百学生在美,从第五年起,直至赔款完毕之年,每年至少派送五十名学生。
」并派唐绍仪为特使赴美表示谢意。
民国前三年(宣统元年,公元一九0九年)是为美国退还赔款之第一年,外务部与美国驻华公使柔克义商定学生游美细则后,会同学部奏请设立「游美学务处」及附设「肄业馆」。
六月初四日游美学务处奉准设立,派外务部丞参周自齐为总办,主事唐国安及学部郎中范源廉为会办,驻美公使馆参赞容揆为驻美学生监督。
初赁北京东城侯位胡同民房一所为办公处,后又迁入史家胡同。
九月奏准将北京西直门外「清华园」作为游美学务处兴建「肄业馆」馆舍之用。
是为清华得名之始。
清华园原系道光帝赐其第五子惇亲王(奕综)之赐园,俗称小五爷园。
惇亲王死后,长子载濂袭爵为王。
庚子之乱,拳匪曾集于园中设坛,事后载濂被削职,赐园为内务府收回。
因外务部在呈奏游美学生办法内,建议在京城外清旷地方设立肄业馆,中堂那桐等颇表赞同,派员各处觅地,认为清华园比较相宜,即拨作馆址。
面积凡五百三十亩。
择定清华园为肄业馆馆址后,即着手修理及建筑,原希望一九一0年秋可以使用,不料工人罢工数月,耽误时期。
迨至馆舍相继完成,将肄业馆改称「清华学堂」,于民国前一年(公元一九一一年)四月初一日(阳历为四月二十九日,是为清华校庆日之由来)正式开学,在工字厅举行开学仪式。
游美学务处亦迁入工字厅办公。
首任教务长为胡敦复。
清华学堂成立之初,乃由正副监督三人管理,即是由游美学务处之总办与会办担任。
同年十月,武昌起义开始,学生纷纷请假回家,清华学堂被迫停课。
经过一阵惊心动魄的革命,清帝宣统于公元一九一二年三月三十日退位,中华民国建立。
民国成立之后,将「清华学堂」改名为「清华学校」,于五月一日重行开课,并裁撤「游美学务处」,使之隶属外交部。
任命唐国安为清华学校第一任校长,周诒春为教务长。
十月,任命周诒春为副校长。
清华学校为将来扩充规模起见,在民国二年春请政府将毗连校西之「近春园」(俗称四爷园,为道光帝赐第四子咸丰帝奕之赐园)并入校址。
近春园西隅有「长春园」,旧名水磨村等邻近地亩,亦并入。
清华之有充裕经费,又得景致悠美的园林以为校园,学习环境得天独厚。
非但如此,清华学校对学生的要求较当时之其它学校深具特色。
譬如:希望学生有强健的体魄,所以对于学生体育特别重视。
除平日积极提倡外,当学生毕业前,必须通过最低标准之五项运动(游泳、百码、跳高、跳远、掷铁球),如有任何一项不及格,扣发毕业文凭,取消出洋资格。
值得一提的是,民国二年二月曾派选手参加在菲律宾马尼拉举行之第一届远东运动会,开我国学校参加国际竞技之先河。
另外,学校亦不时请名人学者来校讲演,像民国三年冬,梁启超先生来校演讲,以「君子」为题。
其引述易经中之「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及「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勉励同学,学校遂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采为校训。
民国二年三月初,唐国安校长病逝校内寓邸。
外交部令周诒春继任校长。
周校长任内,因财政比较宽裕,故对外设法扩充留美学额;对内一面增加在校学生数目,一面添置设备与建筑。
而自民国三年起,更间年选派专科女生十名(有时不足额)留美,由公开考试决定。
民国七年一月四日周校长以力微任重,劳顿成疾,恳请辞职,外交部批准。
自周诒春校长辞职以后,清华校长之人选几经更迭。
起先外交部派张煜全为校长。
张因体弱多病,终日与药瓶为伍,学生大为不满。
民国八年元月张煜全校长以学风(上年十二月廿三日学生会开成立大会,张加以干涉,发生风潮,至于罢课。
)理由辞职获准。
外交部继派罗忠诒继任,但同学对罗表示拒绝,致未能到校而请辞;因当时无人被允任为清华校长,故董事会选其主席严鹤龄为代理校长。
同年八月,外交部派金邦正为清华校长;金邦正校长在民国十一年向外交部辞职。
四月,部令派曹云祥为代理校长,十月六日,曹云祥
正式署理校长,在任约六年。
曹校长任内,清华的学术规模有了巨大之突破。
如在民国十四年春成立国学研究所,聘请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李济诸先生为导师。
同时,也开始招收大学部学生,分文、理、法三院,并附设研究所。
设立大学部之目的,在于由国内造就国家需要之人才,而不仅是为出国留学作预备。
且考虑到退还庚款有限期,恐日后难以为继。
略带一提,在民国十六年由汪鸾翔(字巩庵)撰词,何林一夫人作曲,清华始有中文校歌。
民国十七年曹校长辞职获准。
严鹤龄再度被任命为代理校长,于一月十四日到职,四月请辞。
外交部派温应星继任校长,仅二月,因北伐成功,北京政府消灭,温亦离职。
八月,国民政府改「清华学校」为「国立清华大学」,任命孙科为校长,孙不就,改任罗家伦为校长。
罗校长于九月十八日就职,对校内组织,多所改易。
当国民政府统一北方时,原属外交部之清华董事会因之消灭,而清华之隶属问题又起,大学院欲收归辖下,但外交部则借口外交关系不肯放手,终由二机关会辖,另由二单位合组一董事会治理。
董事会之存在一直为人所诟病,主要是因为清华之整体发展常因董事会之权限过大而处处受阻。
所以民国十八年四月三十日,国民政府行政院议决,将清华基金经整理后,改
由「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管理。
「清华校务及游美学务基金保管委员会」在南京开会通过上项议决案。
民国十九年五月,清华学生对罗校长有不满表示,罗亦以学风为理由而辞职。
罗氏离校后,清华校长虚悬达十一月之久,其间校务由校务会议维持。
另一方面,董事会问题因罗校长的努力,终使大学院及外交部合派之董事会撤销,清华遂直隶于教育部。
之后,于民国二十年三月十七日国民政府任命吴南轩为校长,四月十六日就职。
又因与师生不合,而于六月二十五日离开北平。
教育部在清华师生的压力下,委派翁文灏教授代理校务。
翁文灏于七月起开始代理校务,但于九月中旬即辞去代理兼职,教授会与学生会开会挽留无效。
最后,由于范源濂的极力推荐,中央决定派梅贻琦为校长。
梅贻琦校长终能获得清华师生的充分支持,一直续任至一九四八年底才离开。
一九五五年在新竹复校后,又继任校长,直到一九六二年五月病逝为止,前后共三十一年之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