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校史
- 格式:ppt
- 大小:5.38 MB
- 文档页数:14
清华介绍发言稿清华大学位于中国北京市海淀区,是一所享有世界声誉的综合性大学。
作为中国最顶尖的高等学府之一,清华大学在科学研究、教学质量以及学术影响力等方面都占有重要地位。
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清华大学的历史、学术特色、人才培养以及国际影响力。
一、历史沿革清华大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11年,也就是辛亥革命之后。
当时的清华学堂成立于北京的海淀区,是为熙熙攘攘的帝国派出子弟所设立的。
经过多年的发展,清华学堂于1928年升格为清华大学,成为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清华大学作为公立大学得到了强有力的支持,逐渐成为中国乃至全球最顶尖的大学之一。
二、学术特色清华大学以其卓越的研究和教学质量而闻名,几乎涵盖了所有学科领域。
在自然科学方面,清华大学在物理、数学、化学、生物、环境科学等领域都有着出色的学术表现。
同时,清华大学也是工科领域的领军者,特别在电子工程、计算机科学、建筑工程、航空航天等方面享有盛誉。
此外,人文社科也是清华大学的强项之一,历史、哲学、经济学、政治学等学科都具有一定的学术影响力。
三、人才培养清华大学对人才培养非常重视,致力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全球竞争力的人才。
清华大学实行理工科与人文社科平衡发展的教育模式,着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全面素质。
清华大学的教学强调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此外,清华大学还重视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社会责任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并为社会做贡献。
四、国际影响力作为中国最顶尖的大学之一,清华大学在国际上也享有很高的声誉。
清华大学与全球多所一流大学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包括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德国等国家。
清华大学在国际学术交流、科研合作以及师资引进等方面不断加大力度。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际学生选择来清华大学学习,既可接触到世界一流的教育资源,也能体验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创新精神。
五、校园文化清华大学以其美丽的校园环境和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而闻名。
清华大学校史123清华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的学校,可溯至民国前一年(公元一九一一年)的4「清华学堂」。
最初之酝酿,是在前清光绪三十年至三十一年间,我国驻美公使5梁诚,因美国国务卿海约翰(John Hay)氏有「美国所收庚子赔款原属过多」之6语,一方面分向美当局劝请核减,一方面上书清廷请以此款设学育才。
中间虽7因发生粤汉铁路废约之关系而生阻,但梁氏努力不懈,卒得美国国会之赞同,8将处置赔款全权付与总统罗斯福。
照条约我国应付美国赔款二千四百四十四万9七百七十八元八角一分,经总统决定将当时尚未付足之一千零七十八万五千二10百八十六元一角二分,从一九0九年一月起退还我国。
1112光绪三十四年(公元一九0八年)七月十一日,美国核减赔款之文告由13驻华公使柔克义送达我国,我外务大臣庆亲王答复上述公文说:「体会新近贵国14总统希望鼓励我国学生赴美入学校及求高深学问之诚意,并有鉴于以往贵国教15育对于我国之成效,大清帝国政府谨诚恳表示此后当按年派送学生到贵国承受16教育。
」同日,外务部致美国公使馆函称:「从赔款退还之年起,前四年我国将17次第派送一百学生;迨四年终局,我国将有四百学生在美,从第五年起,直至18赔款完毕之年,每年至少派送五十名学生。
」并派唐绍仪为特使赴美表示谢意。
1920民国前三年(宣统元年,公元一九0九年)是为美国退还赔款之第一年,21外务部与美国驻华公使柔克义商定学生游美细则后,会同学部奏请设立「游美22学务处」及附设「肄业馆」。
六月初四日游美学务处奉准设立,派外务部丞参周23自齐为总办,主事唐国安及学部郎中范源廉为会办,驻美公使馆参赞容揆为驻24美学生监督。
初赁北京东城侯位胡同民房一所为办公处,后又迁入史家胡同。
25九月奏准将北京西直门外「清华园」作为游美学务处兴建「肄业馆」馆舍之用。
26是为清华得名之始。
清华园原系道光帝赐其第五子惇亲王(奕综)之赐园,俗27称小五爷园。
惇亲王死后,长子载濂袭爵为王。
1911年,清华大学的前身——清华学堂带着民族屈辱的印记诞生在中华大地上,从建校伊始,清华便始终同国家的兴衰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
清华大学植根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肥沃土壤,在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中,秉承“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形成了“行胜于言”的纯朴校风和“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优良学风,铸就了爱国奉献追求卓越的光荣传统,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的杰出人才,为我国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化教育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2011年,清华大学将迎来百年华诞。
为此,清华大学校史研究室特为《清华人》杂志“百年清华”栏目编辑系列文章,把清华的发展史向广大关心和爱护清华大学的读者作一简略的介绍和回顾,希望能让读者在历史见证的事件之中、德才兼备的人物身上和一个个寄情益趣的故事里了解清华,认识清华,进而喜欢清华,为清华的发展出谋出力。
这也算是我们为清华百年校庆准备的一份小礼物。
美国退还部分庚款清华的建立,有着特殊的历史背景。
1900年,德、英、法、美、俄、日、意、奥等国组成“八国联军”,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镇压了义和团运动。
1901年9月7日,清政府被迫与11国代表签定了《辛丑条约》。
《辛丑条约》第六款议定,清政府赔偿俄、德、法、英、美、日、意、奥八国及比、荷、西、葡、瑞典和挪威六“受害国”的军费、损失费4亿5千万两白银,赔款的期限为1902年至1940年,年息4厘,本息合计为9亿8千万两,是为“庚子赔款”。
其中,美国作为“八国联军”参战国之一,分得3200多万两(合2400多万美元)。
1904年12月上旬,中国驻美公使梁诚就中国的赔款是用黄金还是用白银一事,与美国国务卿海约翰交涉。
谈话间海约翰透露出一句:“庚子赔案实属过多……”这一信息立刻被梁诚捕捉,他不再去和海约翰纠缠赔款用金还是用银,而是“乘其一隙之明,籍归已失之利”。
于是他不放过任何机会,在美国国会及议员中四处游说退还不实赔款。
经过几年艰苦努力,最终促使美国议会在1908年通过退款决议。
清华发展历程简述一、创办与初期发展(1911—1949)清华大学的前身可追溯到1911年的清华学堂,这是清政府为了振兴中华民族而设立的一所新式学堂。
成立初期,清华学堂主要以培养留学生为主,通过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提高中国的科技和工程水平。
1912年,清华学堂升格为清华学校,并陆续开设了矿业、工业、农业等系,拓宽了学校的专业领域。
1925年,清华学校与北洋大学合并,成立了国立清华大学。
这一重要事件标志着清华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国立清华大学实行了现代大学制度,引进了许多优秀的教育家和学者。
在这一时期,清华大学逐步扩大了专业设置范围,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作出了积极贡献。
然而,国家政治、社会动荡的影响也给清华大学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1937年,中国抗日战争爆发,清华大学因为战争而被迫撤离北京,转移至重庆。
抗战胜利后,清华大学返京,开始恢复和重建工作。
二、建设新中国的重要基石(1949—1978)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清华大学成为新中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毛泽东主席亲自批准了学校名称的改为“清华大学”,并充分肯定了清华在培养科技人才、推动科学研究方面的贡献。
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清华大学逐渐走上了新的发展道路。
20世纪50年代,清华大学经历了一次规模化的建设和发展。
学校的院系设置得到了进一步扩展,开设了更多的学科专业。
同时,清华大学积极参与国家的大型科研项目,为国家的工业化进程提供了重要支撑和技术支持。
文化大革命给清华大学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重创。
学校的教育教学秩序受到严重干扰,许多知识分子被迫下放插队。
然而,清华师生坚持科学思想,保持了独立思考的意识,并在文革后期开始逐步恢复和重建。
三、改革开放与国际交流(1978—至今)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逐渐走向世界舞台,清华大学也积极参与了国际交流与合作。
1978年,清华大学成立了第一个外国留学生教育办公室,招收了一批来自不同国家的优秀学生。
清华大学校史清华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的学校,可溯至民国前一年(公元一九一一年)的「清华学堂」。
最初之酝酿,是在前清光绪三十年至三十一年间,我国驻美公使梁诚,因美国国务卿海约翰(John Hay)氏有「美国所收庚子赔款原属过多」之语,一方面分向美当局劝请核减,一方面上书清廷请以此款设学育才。
中间虽因发生粤汉铁路废约之关系而生阻,但梁氏努力不懈,卒得美国国会之赞同,将处置赔款全权付与总统罗斯福。
照条约我国应付美国赔款二千四百四十四万七百七十八元八角一分,经总统决定将当时尚未付足之一千零七十八万五千二百八十六元一角二分,从一九0九年一月起退还我国。
??光绪三十四年(公元一九0八年)七月十一日,美国核减赔款之文告由驻华公使柔克义送达我国,我外务大臣庆亲王答复上述公文说:「体会新近贵国总统希望鼓励我国学生赴美入学校及求高深学问之诚意,并有鉴于以往贵国教育对于我国之成效,大清帝国政府谨诚恳表示此后当按年派送学生到贵国承受教育。
」同日,外务部致美国公使馆函称:「从赔款退还之年起,前四年我国将次第派送一百学生;迨四年终局,我国将有四百学生在美,从第五年起,直至赔款完毕之年,每年至少派送五十名学生。
」并派唐绍仪为特使赴美表示谢意。
?民国前三年(宣统元年,公元一九0九年)是为美国退还赔款之第一年,外务部与美国驻华公使柔克义商定学生游美细则后,会同学部奏请设立「游美学务处」及附设「肄业馆」。
六月初四日游美学务处奉准设立,派外务部丞参周自齐为总办,主事唐国安及学部郎中范源廉为会办,驻美公使馆参赞容揆为驻美学生监督。
初赁北京东城侯位胡同民房一所为办公处,后又迁入史家胡同。
九月奏准将北京西直门外「清华园」作为游美学务处兴建「肄业馆」馆舍之用。
是为清华得名之始。
清华园原系道光帝赐其第五子惇亲王(奕综)之赐园,俗称小五爷园。
惇亲王死后,长子载濂袭爵为王。
庚子之乱,拳匪曾集于园中设坛,事后载濂被削职,赐园为内务府收回。
因外务部在呈奏游美学生办法内,建议在京城外清旷地方设立肄业馆,中堂那桐等颇表赞同,派员各处觅地,认为清华园比较相宜,即拨作馆址。
学习清华校史有感今天真聆听了有关清华校史的精彩报告,以下为简要总结,并谈一下我对清华历史和清华人文精神的感想。
清华的历史清华大学的发展分为1911-1949年,1949-1978年以及1978年至今以下这三个阶段。
(1)清华的前身清华学堂,始建于1911年并于1912年更名为清华学校。
1925年设立大学部并开设研究院。
1928年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拥有文、法、理、工等院系。
抗日战争爆发后,清华大学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于1938在昆明组成西南联合大学,并由清华校长梅贻琦出任联大校务委员会主任,实际主持校务。
抗日战争胜利后的1946年,清华大学迁回清华园原址复校。
(2)解放后,1952年经过大规模的院系调整,清华大学成为一所多科性的工科大学,重点为国家培养工程技术人才。
1952年11月蒋南翔出任清华大学校长后,积极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办学道路,在培养又红又专、全面发展的工程技术和尖端科技人才方面成绩卓著。
(3)1978年以来,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过程中,清华逐步复建了理科、经济管理和人文社会科学等各学科,恢复了综合性大学的布局,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
目前,清华大学设有理学院、建筑学院、土木水利学院、机械工程学院、信息科学技术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法学院、美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应用技术学院、医学院等院系。
清华大学已成为一所具有理、工、文、法、医、经济、管理和艺术等学科的综合性大学。
感想:从这近百年的发展历史来看,清华早期的历史诠释了“国之不强则受辱”,清华建校乃清政府利用美国政府“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而办起的留美预备学校──清华学堂。
庚子赔款乃国耻之痕。
国耻的痛楚和重负,与振兴国运的责任和决心,就这样交织着凝结在清华的百年历史和过去一代代清华学子的身上。
如今这种社会责任感在祖国经过改革开放之后日益繁荣昌盛,国际地位与日俱增的环境下对于我们新一辈的清华人却更加强烈。
清华大学介绍(一)清华大学的发展清华大学的前身——清华学堂,成立于1911年4月29日,是清政府用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所建,当时为留美预备学校。
1925年改办大学,1928年正式命名为“国立清华大学”,成为当时全国一流的高等学府。
“国立清华大学”实行“教授治校”,体制,实施“通才教育”,学制四年,共设文、法、理、工四个学院,16个系。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南迁长沙,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三校组建“长沙临时大学”。
1938年迁至昆明,成立“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抗战胜利后,1946年迁回原址复校,有文、法、理、工、农5个学院,26个系。
1948 年12月,清华园解放。
清华大学开始了新的纪元。
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后,清华大学成为一所多科性工业大学,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工程技术人员,被誉为“工程师的摇篮”。
1978年改革开发以来,逐步恢复了理科、经济管理、人文社会科学等学科。
目前,清华大学已成为一所具有理、工、文、法、医、经济、管理和艺术等学科的综合大学。
(二)清华大学有关统计数据面积:404.6公顷。
建筑面积:239.2万平米院系:15个院,55个系专业: 本科专业62个有权授予硕士学位学科、专业159个;有权授予博士学位学科、专业123个学生:本科生14285人;硕士生14090人;博士生6994人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35人;中国工程院院士32人教职工:7062人(三)清华大学校园“清华园”现泛指清华大学校园。
原来则专指以工字厅为主体的一组清室园林。
清华园原是熙春园的一部分。
熙春园是康熙的行宫,与圆明园同期建设,后各代皇帝世袭。
至道光时分赠子女。
熙春园被分为两处:西部称“近春园”,东部仍用“熙春园”旧名。
咸丰即位后,将“熙春园”易园名为“清华园。
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近春园也被毁于兵火,沦为“荒岛”。
清华园则幸存完好。
今天的工字厅大门是原清华园的二宫门,现悬挂于工字厅大门上的匾额是咸丰皇帝的御笔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