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方社会学理论》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西方社会学理论》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西方社会学理论》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西方社会学理论》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西方社会学理论复习题

(课程代码264004)

第一章孔德的社会学理论

第一节生平和著述

一、生平(life)

孔德(1798——1857),法国社会学家。他的父亲是一个政府官员,也是一个热心的天主教徒和保皇分子,极力鄙视革命。像所有人一样,孔德在青年时代是激情而狂热的,他放弃了家庭的保守信念,树立了自由、共和的信念。

1817年,孔德认识了圣西门(60岁),并作为他的秘书和朋友工作了七年之久。在合作的这段时间里,他受到了圣西门的巨大影响。正是在圣西门的影响下,他开始由自由共和思想转向精英主义,而且把社会作为独特的研究对象来看待,并主张采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来研究社会现象。因名义之争和政见不合,1824年孔德与他的导师分道扬镳,开始了孤独的研究生涯。由于自己的成就,他又和密尔等人成了朋友。

孔德晚年沉迷于“人道教”(the Religion of Humanity)的建立,他再次陷入学术的孤独之中,但是他却开始和许多政界要人联系,来推销自己的人道教思想。

二、著述(works)

1830至1842年,《实证哲学教程》;

1844,《论实证哲学的精神》;

1851至1854年,《实证政治体系》;

1848,《实证哲学概观》;等等

三、社会背景(social context)

1.孔德生活的法国处于社会和政治秩序紊乱的年代。The belated coming of industrial revolution导致了法国社会的急速变迁,整个社会结构出现了迅速分化,不同的社会阶层为了取得政治地位,也促使一浪高过一浪的政治运动。孔德一生便经历了七种政治体制和无数次的群众运动。

孔德出生于罗伯斯庇尔极端统治之后相对温和的热月政府时期;两年后拿破仑通过雾月政变又建立了法兰西第一帝国;1814年拿破仑莱比锡战败,路易十八又统治了法国;虽然拿破仑曾经历过100天的复辟,但路易十八和查尔斯的统治一直维持到1830年的七月革命。直到1848年二月革命后路易?拿破仑建立法兰西第二共和国。

政治运动背后是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的变化。在工业革命之前法国的主要阶层有封建主、手工业者、工艺制作者和农民;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法国出现了资本家和工厂工人。各个阶层为了自己的经济利益,也谋求获得政治地位;1789年法国大革命其实是资本家领导的推翻封建主的资产阶级革命;但1820年后的革命,主要是传统阶层和工厂工人不堪经济衰退带来的生活困境,起来反对现存的资产阶级封建主统治。

2.孔德一代处于社会结构中的尴尬地位。经国大革命和拿破仑统治,大量的年轻人占据了统治和管理地位,出生于1798年的孔德成年以后面临着就业机会的减少。再加上当时的经济萧条的影响下出现的doctor without patient, lawyer without client状况,年轻一代更是对前途一片茫然。于是他们对当时的社会秩序和政府统治产生了不满。

社会状况和个人状况都促使孔德谋求建立新的社会秩序。

四、思想渊源(the intellectual context)

1.进步传统(the tradition of progress)

2.秩序传统(the tradition of order)

3.自由传统(the tradition of liberalism)

4.圣西门的影响(the influence of Saint-Simon)

第二节孔德的社会学方法论

一、人类发展三阶段说(the law of human progress or the law of three stages)

1.早在1822年,孔德便决心找出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从而说明人类社会如何从类人猿一步一步发展到了当时的文明社会。

2.三阶段的内容。他认为,人类智力的发展和个人智力的发展是一致的,他说:“我们每一个重要观点,每一个知识部门,都会相继经历三个不同的理论状态:

神学的或者虚构的阶段(theological or fictitious);

形而上学的或者抽象的阶段(metaphysical or abstract);

科学的或者实证的阶段(scientific or positive)。

在神学阶段,人类试图寻找事物的本质属性、各种现象的最终和直接原因……假设所有的现象都是有超验存在决定的……在形而上学阶段,人类假设抽象力量和不同实体决定了所有社会现象……而在科学阶段,人类放弃了对终极信条的追求,而是寻找宇宙和世界的因果规律。”

3.三个阶段在进化过程当中的关系。新的阶段只有在上一阶段衰败后才会取而代之,因此就的阶段无法预测新阶段的特征。在某一个阶段处于统治地位的稳定时期,社会处于平衡状态,而在新旧阶段的转型时期会出现紧张紊乱态势。

4.三阶段说的影响范围。三阶段说不仅可以用来说明个人智力和人类智力的发展,而且可以用来解释社会组织(social organization)、社会秩序(social order)、人类生活物质条件(material conditions of human life)的发展变化;需要注意的是,孔德虽然强调人类智力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但从未承认人类智力的发展导致了社会的发展。

二、科学分类和层级体系

1.科学分类体系(classification of the science)

整个宇宙现象是一个整体,按照性质不同可以分为五类:天体现象、物理现象、化学现象、生物现象和社会现象。与此相应,科学也划分为五种:天文学(astronomy),物理学(physics),化学(chemistry),生物学(biology),社会学(sociology)。

2.科学等级体系(the hierarchy of the science)

整个宇宙现象是相互联系的,那么研究这些现象的各门科学也是相互联结的。他们既不是平行的,也不是对立的,而是一种顺序有先后、位置有高低的次第结构,这个结构就是科学等级体系。

科学等级体系和人类智力发展三阶段说是一致的。任何一种达到实证阶段的知识和他的一般性(generality)、简明性(simplicity)和独立于其他知识(independence of other department)是相一致的。所以天文学由于其一般性、简明性和不依赖于其他知识的特点,首先达到了实证阶段,取得了科学等级体系中的基础地位,然后是physics, chemistry, biology, sociology。从逻辑的角度看,随着科学阶梯的升高,知识内容的复杂性程度和依赖性在增加。

三、社会学方法论

1.知识论。孔德则认为社会有客观的发展规律而且我们能够利用科学的方法解释这种规律。

2.方法论。在孔德看来,自然科学已经建立了关于自然现象的规律体系,下一个阶段就是在社会学研究中作这项工作。

3.本体论。在论述社会学与科学体系中其他学科的关系时,孔德强调了社会学对相邻学科——生物学的依赖及其相似之处,阐发了关于社会学的学科性质的基本思想。

4.学科功能。社会科学也要像自然科学一样为人类服务,社会学的研究最终要给人类带来福利,用来改善人类生活环境。他认为,一旦发现了社会秩序和社会发展的规律,有益于人类的行动也可能性。

四、社会学研究方法

1.观察法(observation)

孔德断言,科学的形成和发展是建立在观察基础上的,自然科学很早就采用了观察的方法,社会学研究社会规律也要建立在对社会事实(social fact)进行观察的基础上。

形而上学的理论家认为观察是没有理论指导的纯经验活动,因此反对将这种方法应用到对社会现象的研究

中去,这是由他们反实证主义的性质所决定的。孔德非常重视观察中理论指导(the guidance of a preparatory theory)的作用,并把实证理论指导下的观察称为“合理的观察”,认为没有理论的指导,观察看不到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看得的只是一些孤立的事实。

孔德把复杂的社会现象划分为静态现象和动态现象两种,观察也相应地分为静态观察和静态观察,前者在社会静力学的指导下进行,后者在社会动力学的指导下进行。

孔德又根据观察的对象把观察划分为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前者直接观察所要研究的社会事实,后者通过历史和文化遗迹来观察社会事实。

2.实验法

孔德把实验法分为直接实验和间接实验两种,他说:“如果说直接试验用于复杂的生物现象就已很困难,那么这一方法用于社会科学则被认为是不可能的。”“根据共存和演替的规律,对于社会任何一部分的任何人为的干预都会影响到其它部分。所以这一方法如果全部实行,将由于不可能将现象的条件或结果单独分离出来,而失去其全部的科学价值”。

所以,孔德主张在社会学研究中采用间接试验的方法,所以间接试验,是指实验者——社会研究人员,不是在人为的条件下,而是利用社会本身的特殊情况向人们提供的机会开展的社会研究。孔德认为,当社会现象的正常进程(the regular routine of social phenomenon)受到某种确定方式的干扰时,试验的作用就表现出来了,病态现象(pathological cases)是真正具有科学意义的纯实验的同义语,即通过对社会病态现象的分析,比较革命时期和和平时期的不同,从而找出影响社会和谐和演替的原因,进而发现社会现象正常进程的规律。

3.比较法

(1)孔德认为比较法在社会学研究中占有核心地位。这种方法在其他方法中都有体现。

(2)通过人类社会和动物社会的比较,可以了解人类社会关系的萌芽,进一步弄清人类与动物界的联系和区别,澄清人类社会的本质。

(3)直接比较世界各地同时并存的各种社会形式,可以发现社会进化的不同阶段。人类作为一个整体,其各个部分分别低、但以一致的方式在进化,由于种种原因,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进化速度不同,于是造成了在同一历史时期里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由于西方文明在过去的发展阶段上没有留下明显的历史痕迹,研究它的过去就有很大困难,所有通过比较的方法,可以推论出西方文明的过去发展历史。

4.历史法

孔德认为,历史法是社会学研究的专门方法,最适合于是社会现象的考察。历史法是从事物的先后顺序和连续性上考察社会学现象的一种方法。

孔德也指出,历史法本质上是一种比较的方法,只不过他们比较的时空纬度不同。如果说一般的比较方法是相对于现有事物的一种横向的和共时性的比较,那么历史的方法则是相对于过去事物的一种纵向的和历时性的比。

五、评价

关于社会学方法论和研究方法的论述是孔德社会学中最有价值的部分,替充分体现了孔德要把社会学建设成为一门实证科学的思想和努力,为进一步发展和最终形成一门具体学科奠定了基础。

第三节社会静力学(socials statics)

一、社会静力学的研究对象

社会静力学是研究社会有机体的组织和结构及其各个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社会学学科。社会静力学旨在揭示人类社会的基本秩序,研究构成社会有机体的各部分之间的平衡与和谐。在孔德看来,社会结构各部分之间的平衡与和谐的关系,是社会正常运转的基本条件,一旦这种平衡和和谐被打破,就会出现社会病态,社会革命和动荡就是社会病态的具体表现。

二、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社会学的一个基本问题

(一)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孔德强力反对把个人作为社会的组成元素(emphatically refuses to see individuals as elementary parts),而是把家庭看作基本的社会单位(social unit)。这充分体现了他方法论中的整体性观点,

认为社会具有个人所不具有的性质,而且社会会影响个人的情感和行为。

(二)人性假设。人性具有三重品质,由情感、活动和才智构成。情感是人类的灵魂,决定着人的行为,具有利己主义和为他主义两个纬度。活动是人们生活的主题,包括军事阶段和工业阶段两个纬度,分别处理人与人和人与自然的关系。才智是人们的对自然界、人类社会和自身的认识。孔德尤其强调了情感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社会存在的必要条件是用利他心来抑制利己心,达到利己心和利他心的一致和谐。

二、家庭

1.家庭和个人:家庭是社会的最基本单位,是社会的细胞,具有整体性的性

质,在家庭中,个人的利己主义(egotistical propensity)受到了控制,达到了利己心和利他心的一致和和谐。2.家庭和社会。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形成部落,部落形成民族,是社会的基础,也是社会学研究的起点。

三、社会共同体

1.概念。在孔德看来,社会有机体是由作为他真正成分的家庭、形成他真正组织的阶级和种姓,以及最有油作为他的真正器官的城市和乡镇组成的一个整体。

2.社会有机体和生物有机体。孔德经常通过社会有机体和生物有机体的类比说明社会具有整体性的特点,具有个人所不具有的品质,但同时也指出了他们之间的区别:个体的范围局限在个体的皮肉之躯,由物质的界限和纽带;而社会有机体没有这种物质意义上的界限,只能靠精神因素实现各部分之间的联系。3.维持社会秩序的社会制度

(1)所有制

(2)劳动分工和经济合作

(3)语言

(4)宗教

第四节社会动力学

一、研究对象和理论基础

1.社会动力学,是孔德运用人类智力发展三阶段说解释社会历史进步的学科。孔德认为,动力学从属于静力学,提出“进步就是秩序的发展”。

2.之历史社会发展的动力和基础,所以社会发展的阶段与人类智力发展的过程完全相适应,也同样经历三个历史时期:军事阶段、过渡阶段和工业阶段。

二、军事阶段(神学阶段):

远古至中世纪早期,孔德又把这一时期分为三个阶段,他们的知识和统治特征主要是:拜物教时期或万物有灵论时期以家庭或氏族公社为特征;多神教时期以城邦国家为特征;一教独尊的基督教时期教会大量出现,宗教具有普遍的性质,而政治具有地区性的特点,宗教和政治的分离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

三、过渡阶段(形而上学阶段)

大于相当于1300年至1800年期间。由对神灵的崇拜转向对人类智力和知识的崇拜,由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军事阶段转向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工业阶段,学者和实业家组成的共和政府成为社会的主导力量。

四、工业阶段(实证阶段)

大约1800之后的发展阶段。在知识方面,以科学的普及、实证主义理论的创立以及科学社会作用的增长为标志,在科学影响下,工业发展是人类资源获得大量的开发和利用,社会由牧师、银行家和工业家共同管理。

五、影响社会发展的各种因素

1.智力发展

2.人口

3.种族

4.气候与地理环境

5.政治活动

第五节孔德的社会改革思想

一、理论基础

在人性三分法的基础上,孔德认为社会也有三种力量:一是建立在行动基础上的表现为财富的物质力量;二是建立在思考基础上的表现为观念的智力力量;三是建立在博爱基础上的表现为命令与服从的道义力量。社会组织和改建的最高任务和最大的困难是将这三种力量合理地结合起来,不是任何一种获得必要的特权。国家的社会阶级同样也体现了以上三种力量:牧师,指引我们思考;妇女,激发我们的仁爱;实际首领指导我们的战争和平日的生产活动。

二、实行普遍的道德教育

1.社会的改组不是建立在政治或经济的基础上,而是依靠新的工业社会的道德,仅靠政治手段,不仅会引起社会的不满,并且会破坏工业活动。(中国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国家的权力“体制内”还是非常大的,但是如果他的意识形态和他的实际相符合还可以,但是现在的宣传和实际又不大相同,因此造成了社会的不满)

2.通过普遍的道德教育,纠正社会的弊端,依赖于精神权力的建立,而实证主义的科学恰恰具备这种能力。在精神权力的指导下,普遍的道德教育将不惧怕资产阶级的专职行为,使富人把自己看作社会的道义保护者,从而维持社会的道德和秩序。

三、社会舆论的控制作用

1.社会舆论是社会控制的有效手段和形成社会道德的重要保证。

2.合理组织社会舆论需要有以下三个先决条件:第一,确定社会行动的现有原则;第二,公众接受这些原则,并同意在特殊情况下运用这些原则;第三,设立工人的机构,负责制订这类原则并付诸于日常生活实践。

3.狂傲的孔德认为,自己的学说里包含了公众行为的准则,无产阶级提供行动的力量,实证哲学家是正确表现民意不可取代的机构。

四、人道教思想

1.孔德非常强调宗教在维持社会秩序中的作用,并且在《实证政治体系》第四卷中提出了他关于人道教的思想。

2.背景:孔德生活在一个动乱不安的年代,孔德认为工业革命虽然使法国社会脱离了神学和形而上学阶段,但是也破坏了法国原来的社会秩序,天主教的信仰被破坏,而且也没有提供社会重组(reorganization of society)的方案。鉴于宗教在维持社会秩序中的重要作用,孔德主张建立一个“人道教”(the religion of humanity)或者“实证宗教”(positivistic church),来解决旧秩序衰弱和工业革命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3.主要内容。

(1)教义:人道教强调崇拜人的人性,而人的本性中处于核心地位,它是人类一切行动的永恒动力和主题,支配着人的理性、知识和行动,因此要以人类之爱代替上帝之爱。

(2)组织:人道教的牧师不再是天主教的牧师,而是实证科学家;人道教的中心在法国的巴黎;孔德本人是“大教主”,指导着世界上所有的牧师;孔德认为他的人道教能够吸引妇女和工人的加入,成为他们的教众,因为他为他们设立了良好的生活环境。

4.评价:人道教,是孔德在实证社会学理论基础上提出的一种社会改革方案,充分体现了利用科学知识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心,但是他的这套理论过于软弱无力,既得不到当时资产阶级的赞赏,也不能为工人阶级所接受。

第二章斯宾塞的社会学思想

第一节生平和著述

一、生平

二、著述

1842年《政府的作用范围》和1851年《社会静力学》阐述了他关于国家在社会中发挥的作用的理论。

1873年发表《社会学研究》,1897年中国社会学第一人严复把此书翻译为中文,名叫《群学肄言》,这是中国引入社会学思想的开始。

1890年代发表《社会学原理》系统阐释了他的社会学思想。

第二节社会背景和思想渊源

一、思想渊源

虽然斯宾塞是个有心人,但也不是个严谨的人,他在作文献综述的时候从很多人那里汲取了营养,但并没有认真地读书,而是道听途说,或者偶然机遇从他们那里学到了东西。

1.首先我们学习斯宾塞做个有心人,要把别人的观点融入到自己的知识框架中,慢慢地就会形成自己的知识框架。

2.我们还要学习斯宾塞的作文献综述的时候,要广播地吸取不同领域思想家的影响,注意收集资料的完备性。我们从下面的名单当中,可以看到它受到影响的广泛性:George Lewes, a biographical history of philosophy; Malthus(马尔萨斯),essay on population; Adam Smith, the wealth of nation; Lyell(莱伊尔), principles of geology; Harvey, embryological inquiry; Coleridge(柯尔雷基), the idea of life; Comte; George Eliot(艾略特,诗人);Huxley; Darwin; 等等

3.我们要避免的是,不要像他那样通过道听途说来作文献综述,而是要在收集资料的基础上,通过认真读书、做笔记来吸取营养。

第三节社会学方法论

一、个人主义和社会有机体

1.斯宾塞总是宣传自己是个自由主义者,但是他是不是一个自由主义者存在疑问;他在论述国家的作用范围的时候,强调个人的重要性,但是他的研究方法中还是把社会比拟为有机体,从整体上研究社会的结构和发展规律。因此在唯实论和唯名论的争论中,斯宾塞主要是站在唯实论的立场上的。

2.个人通过相互依赖组成一个整体,在这个社会整体中,任何一个人的死亡不会导致社会整体的解体,一个人只有在社会中才能找到他们的本质属性。

二、社会学方法论

1.学科论:知识的各个部门是一个整体;

2.知识论:社会具有普遍客观的规律,人类可以发现和利用这些规律;

3.方法论:社会学研究中要用实证的或者科学的方法来研究社会现象;

4.研究的价值问题:

(1)价值问题的由来。

在社会学研究领域,价值问题起源于它成立之初,来源于如何研究社会现象这个问题。我们曾经讲过社会学理论和其他社会思想的区别,它们的本质区别就在于一个要进行价值相关的研究,讨论社会应该是什么样子;一个要进行价值中立的研究揭示社会事实上是什么样子,那么价值和事实之间的关系也成为社会学研究中的一个核心话题。

(2)斯宾塞明确提出,社会学研究者采用科学的方法研究社会现象时,必须脱离自己的偏见和情感,保持研究过程和结果的客观性。

(3)斯宾塞还说明了影响研究客观性的因素:爱国主义的偏见(the Bias of patriotism);阶级偏见,(the class-bias);政治偏见(the political bias);理论偏见(the theological bias)。

第四节社会有机体论和社会进化论

社会有机体论和社会进化论是贯穿斯宾塞社会学的两条主线,使他关于社会的基本理论观点,我们本节主要介绍他的这两种思想。

一、社会有机体论

1.社会有机体和生物有机体的类比。在斯宾塞看来,社会与生物有机体之间存在着许多相似之处,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生长过程,指社会规模由大到小。

(2)结构进化,指社会组织形式由简单到复杂。

(3)功能分化,指随着社会结构的进化,社会的各个部分分别发挥不同的功能,共同维护整体的存在;(4)相互依赖,是指执行各种不同功能的社会各部分之间相互联系和制约。斯宾塞认为,社会结构越复杂,功能越分化,各部分之间的功能联系和相互依赖程度就越高,社会也变得更加脆弱。而且随着社会各部分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增强,导致了社会控制系统的出现,用以调节各部分之间的活动,保证整体活动的正常进行。

2.生物有机体和社会有机体的对比

3.结论:社会有机体如同单个的生物有机体一样,机能的均衡引起了结构的均衡,从而使社会得以生存、进化。

二、社会进化论

(一)斯宾塞早期的社会进化论思想:

1.社会进化的方式:单线进化

2.社会进化的动力:外力作用

(二)斯宾塞成熟期的社会进化思想

1.社会进化的方式:平面进化

2.社会进化的动力:优胜劣汰,物竞天择

第五节发展社会学——军事社会和工业社会

斯宾塞从他的社会有机论和社会进化论的思想出发,试图对社会进行分类。

一、关于社会分类的标准

1.按照社会进化的程度或社会结构的复杂程度的进化,把社会划分为简单社会、复合社会、二次复合社会和三次复合社会。

2.按照社会内部管理形式作为标准,可以把社会划分为军事社会和工业社会。这种分类方法只着眼于一个社会同作为其主要环境的其他社会之间的关系和由此对社会内部管理方式的影响。如果一个社会同期周围的社会是和平的关系,那么社会内部的管理就会呈现出相对松散和衰弱的情况;如果处于交战状态,那么就会导致强制性的和中央集权的社会控制。

3.循环和进化。斯宾塞的两种划分标准没有直接联系,如果说按照社会复杂程度的划分体现了他的进化论思想和乐观精神的话,那么按照内部管理形式划分则体现了他的循环论思想和悲观情绪。

第六节政治社会学——关于国家的政治理论

在论述社会有机体和生物有机体的不同的时候,斯宾塞认为在生物有机体中,部分为整体而存在,而在社会有机体中,则是社会为成员的幸福服务。这与孔的截然相反,孔德认为个人要坚决服从社会整体,而斯宾塞认为社会只是个人目标的工具和手段。

需要理解的是方法论上的个人主义和意识形态上的个人主义是不同的。前者指在研究过程当中的研究层次;后者是实践过程中的政治立场。

一、国家和政府的概念及其权力基础

1.国家的概念。社会上存在着两种类型的合作,一种是自发的私人合作,一种是有意设计的合作。国家是社会的一种特殊形式,是社会为了进行必须的合作而有意识建立的政治组织。

2.政府的概念。国家是进行社会调节的机制,政府则是具体执行调节职能的一种器官,是在一定的时间和场合下的政治组织的特殊形式,是进行国家管理的职能机构。

3.国家和政府权力的基础。“对活人的恐惧”是政治权力的基础,“对死人的恐惧”是宗教权力的基础。政治统治者不仅利用人们对活人的恐惧心理,也借助对死人的恐惧情绪加强其控制的力量。

二、国家活动的领域和范围

1.理论背景。自然主义认为,动物生活得较高级组织形式是从较低级的组织形式中独立、自发地发展起来的;社会进化也是一个不依赖于人们一致的自发过程,人们想以任何方式加速这一过程的努力都是不可能的,这样做的结果只会是阻碍或转移这一过程。

2.国家的任务。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都享有同样的自由权利,国家活动不能侵犯个人的自由,国家的任务是执法,就是维护人们的同等自由,保护个人的生命安全和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3.政治不干涉主义。国家和政府的干预,不仅限制个人的活动自由,加重人们的经济负担,也会妨碍社会的发展。因此在贸易、宗教、慈善、移民等等领域,国家都不应该干预,应任其自由发展。

在此基础上,斯宾塞提出了“专门化管理”的概念,就是政府应该放弃对个人活动的正面干涉,只保留其反面的或否定的管理职能。所谓的反面的管理是指只要求国家和政府对威胁个人生命安全和破坏、侵犯私人财产行为予以制裁,而不对个人其他方面的自由活动施加任何限制。

第三章涂尔干的社会学理论

涂尔干是古典社会学时期,实证主义社会学的集大成者,不仅明确了社会学的研究对象,而且完善了社会学的研究方法,有人(Nesbit)说:“涂尔干,是所有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都要学习的思想家,他为后来的人文学者和社会学者树立了榜样,他的成绩成为后代树立了信心。”

第一节生平和著述

涂尔干是第一个职业社会学家,前面讲过的孔德、斯宾塞虽然对社会学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他们对于实证主义方法的讨论往往局限在哲学思辩式的理论探讨,没有将这种方法应用到实践领域,所以往往被称为“实证主义哲学家”。

《社会学方法论的准则》(1895)

《社会分工论》(1893)

《自杀论》(1897)

《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1912)

第二节社会背景和思想渊源

一、社会背景

法国大革命是一场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法国的政治制度、教育制度和文化价值观都发生了彻底变化,自由、平等、权利的概念深入人心,因此每个人都想在国家政治生活中获得自己的地位,所以在其后的法国发展史上,法国的政治制度和政治权力一直处在动荡当中。在涂尔干生活的年代,正处于第三共和国时期,这个时期不仅存在专制和民主之间的斗争,还存在着中产阶级和大资本家的冲突,还有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更有知识分子和权力集团的斗争,这也使得法国政治处于不断的政治运动当中,涂尔干就从这些社会现象出发,一直在探索思索恢复法国社会秩序的问题,当然这种考察也是放在历史发展背景中的。

二、思想渊源

和斯宾塞不同,涂尔干作为第一个职业社会学家,是个杂食动物,读了大量的文献,从各个不同领域吸取营养,所以也很难理清他的思想发展脉络。但是我们可以简要说一下它的主要思想来源:

(一)法国启蒙思想和实证主义哲学

孔德为代表的实证主义哲学直接继承了启蒙思想的传统,涂尔干也受到了他们的深刻影响:比如,涂尔干主张把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而维持这个整体存在的是个人之间的联合程度,即社会团结,而不象功利主义那样把社会归因于人的心理因素,也不象霍布斯主义那样把社会归因于国家权利。

孔德重视社会分工在形成社会整体中的作用,也直接受到孔德的影响

(二)当时法国思想家的影响

任何一个成功人物背后都有两部分人的贡献:朋友式的人物和敌人式的人物,当然这里的朋友有可能是相对而言的,有时候作为朋友的人可以变为朋友,作为敌人的人也有可能变为自己的朋友,这里主要就他们之间的观念和思想而言的。我们在宿舍卧谈会的时候,经常对书目和文章进行评价,有时候我们就观点不同,然后激烈地争论,可能会达成一致的意见,找出各自的适用范围,找出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有时候我们最终也形不成统一的意见,那样的话,可以悬而未决。比如说,实证主义方法论,有人就认为具有普

遍意义,可以客观地揭示社会现象,但是也有人认为,这种防范根本就不能揭示社会的本来面目,因为他忽略了对人的思想的考察,而人的思想才是人的生活。

1.涂尔干的一个朋友:新康的哲学家查理?瑞努尔。他非常强调伦理和道德在社会中的作用,认为道德和伦理才是哲学的核心话题,也只有依靠伦理和道德才能重建法国的社会秩序。

2.涂尔干的一个敌人:加布里?萨德。他们的观点截然相反,但正是在和他的辩论中,涂尔干的思想一步步走向成熟。他认为,虽然可以通过模仿社会制度可以扩大其影响,但是就社会制度创建和推广而言,还是要依赖于精英集团的作用,所以社会的发展史要以精英的性格和心理活动为研究对象。

(三)其他国家思想家的影响

1.斯宾塞的影响

2.威廉?罗伯逊?斯密《论塞姆族人的宗教》对涂尔干的宗教社会学有很大影响。

第三节社会学方法论

——实证主义方法论的集大成者

一、社会本体论

1.涂尔干的社会观是社会唯实论和社会整体观。

2.社会是独立存在的客观实体,社会唯实论并非把社会奉为某种先于个体或者可以摆脱个体而超验存在的东西,社会的实体性仅仅指社会是一种相对个人来说处于更高层次上并具有特殊性质的客观存在,这种独特的性质无法在单个个人身上找到。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二、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社会事实(social fact)

1.社会事实的概念:社会事实是任何可以对个人是一外在制约作用的固定或不固定的行为方式,或在一个社会中普遍出现的、同是不依赖于个人而独立存在的任何行为方式。也就是说,一种思想和行为,如果仅仅发生在单独的个人身上,不能算作社会事实,只有通过某种方式或过程成为多数人的共同思想和行为时才获得社会事实的性质。社会和组成社会的个体处于两个层次,需要不同的许可对他们分别进行研究,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事实。

2.社会事实的特征:

(1)外在性。

(2)强制性。

(3)普遍性。

(4)稳定性。社会事实不是单独个体的属性,而是一种集体属性,尽管组成社会的个体可能因生死去留而不断更替,但社会事实却不受个体变化的影响,依旧保持其稳定、独立的性质。只有发生了社会整体层次上的变化,社会事实才有可能发生变化(即社会变迁)。

3.社会事实的内容(讨论:社会有哪些要素组成?)

(1)社会形态学方面的社会事实,即物质性的社会事实。主要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分布、数量及密度、交通状况、住房样式等等。

(2)社会生理学方面的社会事实,即非物质性的社会事实。主要包括宗教、道德、法律、习惯、风俗、时尚、舆论、公共情感。

三、社会事实的研究程序和原则

(一)把社会事实当作“物”来考察

1.社会事实是独立的客观存在物,因此社会学必须以自然科学的那种客观的态度对社会现象进行研究。2.直接观察和操作性定义:研究者必须排除自己的情感因素、道德判断、先入为主的观念和世俗成见的干扰,站在价值中立的立场上,从具有稳定性的社会现象入手,根据现象的共有的外在特征给该现象下明确的操作性定义,从而使描述现象的语言具有科学性

3.统计数字的客观性。直接观察是一切科学研究的前提,但是社会现象中有一些社会事实无法直接观察到,因为这些社会性现象是以孤立的个人行为和思想表现出来的,如自杀现象、信仰缺失等等。这时候统

计数字可以作为直接观察的补充,帮助人们区分个人现象和社会现象,因为统计数字是综合了大量的个体事实的社会事实。

(二)区分正常现象和病态现象的原则

1.划分标准:正常现象和病态现象的划分不是价值评判,而是一种价值中立的客观划分方法。在一般人看来,正常现象是表现为“应该是什么样子”的样子的事物;病态现象则是没有表现为“应该是什么样子”的样子的事物,而涂尔干所说的正常现象是具有普遍形态的现象,而病态现象则是不具有普遍形态的现象。2.这种划分标准不仅仅局限于“有或者没有”,还可以统计数据的方式来表示。比如作弊现象是有考试地方就存在的正常现象,如果有考试而没有作弊现象那可能是不正常的,那样的话监考也就没有必要了。再比如,如果一个学校的作弊的比率是1/10000,那么这时一个正常现象;如果在一定时期内作弊比率突然提高到1/100,那么这种现象就是不正常的病态现象了。

(三)社会事实能够而且只能用其他社会事实加以解释

1.某个社会事实的的决定性原因应该到先行的社会事实中去寻找,而不是到个人或诸多个人的意识状态中去寻找,这一原则确定了社会学研究的解释层次。

2.这种解释原则明确反对任何形式的还原论。

(四)对社会现象的完整解释必须包括因果考察和功能分析

1.针对的问题:许多科学家在解释社会现象时,往往只着眼于他所完成的功能,而不去解释他为什么存在,这就以功能分析替代了因果考察。

2.这种问题存在的原因:目的论。目的论认为,个人自觉地目的导向是社会现象产生的充分原因。杜尔科姆认为,社会现象是一种独立的、高于个体层次的现象,它绝不仅仅是人类认识到自己的利益而采取的有目的的行动综合而成的。

3.功能分析的方法。社会现象尽管有时因为与特定的目的相符合而显现出某种功能,但是社会现象功能,是它满足某种社会需要的作用,功能分析是对各种社会事实的那些独立于主观动机的客观社会后果的分析,这种分析始终在社会层次上,要正确运用功能分析的方法,首先要把同他纠缠在一起的目的论剔出出去。另外功能分析是对既存社会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考察的方法,绝不允许对这现象进行追溯和推论,那是因果考察的任务。

4.因果考察的方法

(1)因果分析的概念:从社会现象的历史起源说明原因的解释,意味着从某一社会现象的所处的历史环境中找出对其发生主要影响的因素。

(2)社会现象因果分析的条件:因果分析的层次,因果分析也要在社会层次上进行,个体的或心理的现象绝不能作为社会现象的原因,社会现象必须有社会事实来解释;因果分析的时间顺序,因果分析是具有时间顺序的一种历史关系,一个社会现象的原因必须到先于它发生的其他社会事实中寻找;因果分次的逻辑关系,社会现象和作为他原因的先行社会事实是一种逻辑上的因果关系。

(3)因果分析的方法和研究步骤。

共变原则:如果两个社会现象,经常以某种固定方式发生同步变化,就强烈地暗示着他们之间可能存在着因果关系。但是又不能仅仅根据这种共变关系来决定两者具有因果关系,因为可能存在着第三种社会现象同时决定着两者的变化,而第三种现象才是他们的真正原因。因果关系必然是相关关系,但相关关系却不一定都是因果关系。

控制比较的方法:为了弥补共变法的缺陷,涂尔干提出了控制比较的方法。在不同的社会条件下,在不同的群体之间,根据研究对象的特殊属性所作的分类的各个类别之间进行广泛的比较。

假设—推测—检验的研究步骤。虽然两个社会现象之间的共变关系对于确定因果关系是不充分的,但是我们可以根据这种共变关系提出关于两个社会现象具有逻辑关系的理论假设;从这种假设出发,对新的未曾考察过的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做出推断和预测;然后根据实证材料对预测进行验证,从而肯定或推翻或修正理论假设。(这种方法直接影响了后来的假设检验逻辑)

第四节社会秩序论和社会变迁论

在涂尔干看来,社会学以社会事实为研究对象,而社会的本质是个人组成的、超越于个人的社会有机体,所以这种有机体的基础及其变迁便成为他关注的核心。社会团结在形成和维持社会有机体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说社会秩序的本质是社会团结的形成,社会变迁的本质就是社会团结类型的变化,

他关于社会秩序和社会变迁的论述,就是以社会团结的概念为主线展开的。

一、社会秩序论

(一)社会秩序的本质:社会团结:

社会的本质是个人组成的有机整体,具有超越个人的品质,那么特殊的品质就是人与人之间形成的社会团结。社会团结(social solidarity)是指把个人结合起来的社会纽带,是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相互结合的联系状态。

(二)社会团结的基础:集体意识(collective conscience)

集体意识:社会成员平均共有的信仰和情感的总和,社会意识尽管依赖于个人意识而存在,但它又不同于个人意识,它弥漫于整个社会空间,是社会的精神象征,既有自己的特性,又有自己的生存条件和发展模式。

(训练:名词解释“集体意识”,提出者、概念内容、特征、意义)

(三)社会变迁的研究视角

社会的本质是社会团结,那么社会变迁的本质就是社会团结方式的变迁;集体意识是社会团结的基础,那么社会变迁的基础就是集体意识存在方式的变迁;研究社会变迁也就是研究集体意识的发展模式。涂尔干从当时的社会变迁的实际状况出发,把社会团结划分为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并认为社会变迁的本质就是从机械团结到有机团结的变迁。

三、社会变迁论

(一)社会团结的类型

1.划分标准:涂尔干根据社会各部分之间的结合方式和紧密程度来划分社会类型,并依此建立了机械团结的社会和有机团级的社会这种两分法,并把这两种社会是为统一的进化链条上的两个环节。因此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的划分不仅仅是一种社会形态的静态考察,也是对社会变迁过程的描述。

机械团结(mechanical solidarity)的概念:通过共同的宗教信仰、价值规范和道德情感基础上的强烈的集体意识(collective conscience)将同质性的个体团结在一起的社会联系纽带。

有机团结(organic solidarity)的概念:在社会分工(the division of labor)的基础上形成的通过社会异质性的社会成员之间的相互依赖性成的社会联系纽带。

2.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的比较:

比较维度机械团结有机团结

存在时期不发达的古代社会和现代的传统农村社区现代发达社会和城市社区

存在条件社会分工程度较低发达的社会分工

成员性质个人的相似性和同质性个人具有异质性

集体意识社会成员具有同样的生活方式、心理情感、道德准则和宗教信仰抽象、一般、模糊的思维、价值和情感;各种职业群体内部共同的职业道德

相互依赖性低高

法律特征压制性制裁恢复性法律

(二)社会分工和社会变迁

前面讲了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的概念,斯宾塞用这两个概念描述了社会变迁的形态,本部分内容则主要讲述社会变迁的原因是什么?

1.人口的增加导致了社会密度和社会容量的扩大,提高了社会生活的集约化程度。社会密度增大又表现为物质密度和道德密度的两个方面;

2.社会容量、物质密度和道德密度的加强,导致了个人之间的社会互动比率的提高;

3.人口增加和互动增多又产生了两种后果:(1)生存竞争的加剧促使他们提高自己的专业化水平和工作效率,以养活大量增殖的人口,在这种条件下,劳动分工是推动社会进步、建立新型社会团结的最近手段;(2)分工的发展和互动增加也使人们之间的相互合作和相互依赖得以加强。

4.职业专门化首先影响了人们的活动方式,使得不同职业的人在生活经历、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道德规范方面的同质性下降,消弱了建立在成员同质性基础上的集体意识。

5.集体意识下降的结果一:集体意识的控制范围逐渐缩小,由全面渗透到社会一切领域、控制个人全部活动的共同行为规范演变为仅仅在高度抽象层次上的共同价值观念。

6.集体意识下降的结果二:社会分工创造出了中层的职业道德规范,来取代它所破坏的整体社会的集体意识。职业道德就是那些从事同一职业活动的人们所具有的同质性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集体意识。而且涂尔干认为,当时法国社会出现的混乱局面,是由于社会分工的发展削弱了传统的集体意识,而没有建立起来的新的职业道德,因此他把完善中间群体的职业道德作为解救社会危机的改良主义手段。

(三)社会变迁面临的风险

社会解组指的是由于丧失了社会联系,社会整体蜕变为一种个体相互分裂的原子式堆积的状态。“社会解组”概念,建立在他对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这一社会学基本问题的独特看法上,这一看法以强调社会道德规范的调节作用为显著特征。

人不同于一般生物,他的欲望不会因为满足而自动停止。人的欲望是永无止境的。现存的社会之所以没有陷入人欲之争,是因为人的欲望受到社会道德规范的控制和调整。社会道德规范不仅是一种外在于个人、具有普遍期待性质和一定制裁手段的强制性力量,而且也是一种被个人所认可的权利和义务的规定,是存在于个体之内的带有自愿倾向的普遍的共同心理状态。对个人来说,社会道德规范的功能不仅仅表现在对个人欲望和行为的消极限制和禁止以及对越轨行为的惩罚,更主要的是体现在对个人的欲望实行积极的引导,帮助人们自觉的将内心的冲动和欲望转化为特定目标,并向人们提供达到目标打消各种超越现实可能的不切实际的非分之想,从而使个人生活免受不断挫折的困扰,获得一种相对的满足,感到某种人生的意义。在道德规范的作用下,人的行为才可能出现模式化倾向。

因此,社会结构的整合,即人们之间稳定结合的关系模式的维持,不能离开道德规范的调节作用。这种调节处于正常的良好状态,意味着个人自觉的将其欲望限定为对应目标,并通过某种社会任何的合法手段来实现目标,这是,社会的宏观结构便呈现出稳定、团结和整合状态。相反,道德规范的调节作用发生了故障,意味着放松了对个人的欲望及其行为的限制,人的欲望我限制的膨胀,因而处于永不满足的状态,人与人的模式化关系也遭到破坏,这时,社会宏观结构处于紊乱和解组状态。

社会解组从根本上来说,是社会道德规范的调节作用发生了故障,从而使社会连接纽带出现了松弛和断裂。

1.社会解组的风险

(1)社会秩序的形成:社会是由人组成的共同体,但使人的欲望是永无止境的,如果人们的欲望不受到控制,在欲望的驱使下,个人就会为了自己的利益而相互斗争,人们就不能形成稳定的合作关系和社会秩序;因此为了形成社会秩序,就要用社会道德规范来控制人的欲望,调节人的行为。在道德规范的约束下,把个人的欲望转化为合理的特定目标,并为这种目标的实现提供合法的渠道,惩罚那些违反共有规范的行为。

(2)社会解组的风险。在社会团结类型转变的过程中,由于传统强烈的集体意识受到削弱,可能会出现社会解组的危险。社会解组指的是由于丧失了社会联系纽带而出现的个人之间相互分裂的原子堆积状态。

2.社会解组的直接原因:

(1)道德调节作用的缺失。

在社会变迁的过程中,传统的强烈的集体意识分化为两种道德规范:抽象的整体层次上的道德规范,新的中间层次上的职业道德,他们共同作用维护社会团结。如果集体意识衰弱后,没有及时形成新的职业道德,就会影响道德对个人的规范和约束作用;如果集体意识太弱,各个职业群体缺乏整体上的联系纽带,当各个职业群体发生利益冲突时,就会应为缺少控制规则而诉诸强力,从而削弱社会的有机团结,扰乱社会秩序;当集体意识和职业道德都不能控制个人的欲望时,就会出现极端的个人主义。

(2)极端个人主义的危险。

文艺复兴开始,西方思想界就开始从宗教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强调人的地位和意义。启蒙时期,更是把人的自由、权利、理性推崇到了核心地位,涂尔干生活的年代就是一个颂扬个人自由和个性解放的时代。而且社会的转型也带来了集体意识的衰弱,为个人的独立和发展开打开了道路。

但是涂尔干认为,人的欲望是无穷的,如果没有道德和信仰的控制和调整,他们的欲望就会造成社会混乱,接着就是他们的欲望不能得到满足,产生心理的恐惧和紧张;最终使个人感到生活根本没有幸福可言,生命毫无意义,失去幸福感。

3.社会解组的深层原因:反常的社会分工

上述关于社会解组的原因的论述,只是从表面现象上描述了社会解组的直接原因,涂尔干认为,社会变迁的根本原因是社会分工的发展,那么社会解组的危险也植根于那些反常的社会分工当中。正常的社会分工随着社会分工出现了相互补充和相互依赖的社会分工,这个过程中,形成了共有的价值规范和职业道德,维持了社会团结和社会秩序。反常的社会分工就是那些没有发展出有效的发挥调节作用的道德基础,从而破坏社会团结的社会分工。涂尔干具体分析了三种反常的社会分工:失范的分工、强制的分工和不协调的分工。

(1)失范的分工

失范的分工,是指由于社会分工增长速度过快,在削弱了传统的集体意识的同时,没能及时建立新的道德规范,致使社会调节发生故障,人们的欲望和行为得不到有效控制,从而造成了过渡阶段社会联系过于松散、甚至解组,涂尔干把这种状态称为“失范状态”。

(2)强制的分工

强制的社会分工,是指社会分工是在不平等的基础上进行的一部分强制另一部分人接受不平等的社会规范的分工。这种分工造成了偏离有机团结的社会不平等现象,家具社会冲突,从而威胁社会秩序,只有在机会均等的基础上消除不平等并达到公正合理的条件下,才能产生共有的道德规范,从而维护社会团结的建立。

(3)不协调的分工

不协调的分工是指,由于出于经济利益、工作效率或者社会公平的考虑进行分工,却导致了社会成员行动的不和谐,劳动积极性缺乏,从而破坏了社会团结。(计划经济时代的农村合作化运动,就是处于社会平均的考虑,却造成了“干和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的局面,造成了技术较高的人的不满,造成了劳动积极性的下降。)

第五节宗教社会学

书目:《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乱伦禁忌及其起源》

一、宗教的概念

1.概念的本质在于揭示一事物之所以为该事物而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特征,因此,对一个事物的界定,要放在与其他事物的比较中去看待。

2.神圣事物和世俗事物的比较:。

3.宗教和巫术的比较

4.宗教的概念:

二、宗教的起源

1.针对的问题:泛灵论和自然崇拜论

2.研究路径:宗教的本质特征是神圣性,因此宗教的起源便是要探索这种神圣性的来源;人和自然本身不具备神圣性,对人、自然的崇拜仅仅是神圣性的表现,而不是神圣性的来源。这种社会事实的起源只能在社会现象中寻找。

3.研究过程:社会力量是这种神圣性的真正来源。每个人都的行为都要受到一种外在力量的制约,当他们不能揭示这种力量的真面貌的时候,就把这种力量归因于各种非人格的神,或者归因于象征这种力量的各种符号。而外在于个人的、非个人的、强制个人的力量就是社会本身,因此宗教的起源是社会本身,而其他只是一个符号。

三、宗教的功能

1.宗教的功能:涂尔干人为宗教和社会之间存在一种紧密的相互依赖关系,一方面,宗教的经验和神圣的观念是集体生活的产物,另一方面,宗教的信仰和仪式强化了集体生活所依赖的社会联系。

2.宗教强化集体生活的机制。外在强制和内化规范。在早期的著作中,涂尔干非常强调社会事实对个人行为的外在强制作用,也就是说外在的、普遍的、强制的和稳定的各种社会事实对个人具有强迫作用,无论是谁都要按照社会规范做事情,才能够在社会中生存。而在晚年的《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中他更加强调个人内化社会事实的过程,认为虽然社会事实对个人具有强制作用,但是个人并不感到这是一种强制,因为个人可以包集体意识内化的个人意识中,认为按照集体意识行动,不是一种强迫行为,而是自觉自愿的,这不仅发挥了集体意识的控制作用,而且个人也更加自愿地整合到集体生活中。

3.宗教强化集体生活的方式:宗教仪式。

第六节知识社会学

一、知识社会学的基本问题:知识从哪里来?

二、涂尔干的观点:不仅宗教而且知识也是以来并反映他的社会基础的。整体如宗教是社会力量的体现一样,致使中的概念、分类甚至科学理论都是以社会生活为基础而形成和发展的。

三、各种表现:

1.时间概念产生于原始人的社会生活节奏。

2.空间观念来自于并反映了一个特定地理区域内社会成员的空间分布。

3.等级观念一群体内的社会分化为基础。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社会的等级观念是不一样的,就在于家庭生活中成员分工不同,他们在维持家庭当中的作用不同。

4.力量观念是建立在集体对其所有成员施加的强制力量的主观意识上的。

5.因果观念也是从人们的社会生活经验中产生的。

第七节《自杀论》

要从他的社会学方法论和社会学理论出发来理解他关于自杀现象的研究。比如我们再看自杀论的时候,更多的要考虑,他在研究过程中是怎样把自杀现象作为社会事实来看待的,又是怎样贯彻它的社会事实的研究程序和研究原则的,还要考虑他是怎样用他的核心概念来解释自杀现象的:社会团结或者社会整合对自杀的影响,集体意识或者社会规范对自杀的影响等等。四种类型的自杀:利己型自杀;利他型自杀;宿命型自杀;失范型自杀。

第四章马克思的社会学理论

二、学习目的:从学术的角度,关注研究视角和社会理论

三、学习方式:讨论

四、社会学方法论

1.学科论:人的认识对象包括自然世界、社会世界、思维世界,它们的本质都是物质或者客观实在;学科的本质就是人的意识对客观实在做出正确反映。

2.知识论:运动是物质存在的根本属性,运动是有规律可循的。社会秩序和社会变迁也是有规律可循的。而且马克思把人对客观世界的正确反映成为真理,又把真理性的认识划分为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这也构成了知识社会学的主要内容。

3.本体论:人的本质或者人的根本属性是人的社会性,社会的本质在于社会关系或者社会交往,而且非常强调生产关系在社会关系的作用,把社会作为生产关系基础上的各种关系的总和。

4.研究方法:要完成两次飞跃,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理性认识向实践的飞跃,然后认识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过程中不断接近绝对真理。

5.价值问题:基于认识来源于实践,并用来指导实践的认识,马克思非常强调研究过程中的价值介入,这也是他社会批判视角的基本立场。“我们的任务不仅仅是认识世界,还要改造世界。”

五、社会秩序论和社会变迁论:社会冲突的视角

1.历史唯物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适应,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适应,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出,马克思的“经济决定论”倾向,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了人与人之间的生产关系,人与人之间的生产关系,决定了其他各种经济关系,经济关系又决定了各种意识形态。

2.社会秩序论:

(1)社会的组成部分:阶级分化

(2)阶级的本质:生产资料占有制度

(3)社会秩序的条件:生产方式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4)社会秩序的表现:社会各个阶级之间为了共同的目标相互配合,打破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其他社会形态,从而促进物质资料生产的发展,此时阶级意识还没有形成,还没有形成阶级对立的观念。

3.社会变迁理论

(1)社会变迁的形式:生产关系的变化及其基础上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变化;马克思依此划分了社会进化的几个阶段: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

(2)社会变迁的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尤其是生产方式的变化。社会变迁的动力:阶级斗争。由于资源的稀缺性和人们物质消费的需求扩大,使得社会各部分人根据生产资料的占有权分化为不同的阶级,他们的这种分化更多的是一种社会分工,从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后,使得各个阶级产生了不平等的感觉,

(3)从而慢慢发展出了阶级意识和对立意识,为了取得和统治阶级相同的地位和机会,他们开始产生冲突,由于阶级矛盾非常尖锐,最终会通过暴力革命的方式完成社会的变迁。

六、社会批判理论

1.人的本质: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在于劳动。劳动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三点:1.劳动人将自己的意识转化为客观存在的方式,即“物化”;2.劳动能够满足人的生活需要,提高生活水平;3.劳动可以塑造人的生产技能和需求水平。

2.劳动的异化: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不再是人们表现自己的意识的方式,而是机械工业中的一种生产工具;劳动也不再满足人的需要,而是为资本家赚的利润,是为了满足别人的需求;劳动力作为一种生产工具和谋生方式,妨碍了人自由全面的发展。

3.劳动异化的原因:生产关系。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是以剩余价值为盈利手段雇佣和被雇佣关系。劳动异化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因此要寻求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幸福自由生活,就只有改变这种剥削的生产关系。

4.社会革命:要对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进行变革,就要通过工人阶级对资产阶级的暴力革命,

七、分支社会学:

1.知识社会学

2.宗教社会学

3.政治社会学

4.经济社会学

第五章韦伯的社会学理论

从方法论上来说,社会学或者社会科学中存在着两种观点:实证主义和人文主义,如果说孔德、斯宾塞和涂尔干力图从自然科学那里吸取营养完善了实证主义方法论的话,那么韦伯则从人文学科和历史学中吸取营养完善了人文主义的方法论。从社会理论上来说,社会学的基本理论视野包括结构功能论、社会冲突论、符号互动论、社会交换论,孔德、斯宾塞和涂尔干确立了结构功能论的理论基础和基本议题,马克思确立了社会冲突论的理论基础和基本议题,韦伯则对符号互动论产生了重大影响。

第一节生平和著述

韦伯的著述主要有:《经济与社会》《宗教社会学论文集》,目前中国出了一套书,十本,感兴趣的可以读一下,主要包括:

第二节思想渊源和社会背景

一、社会背景

韦伯(1864——1920)生活的年代正处于德国社会急剧转型、国力开始增强的时代,陴斯麦的改革虽然是德国获得统一,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但是也由于其封建主义和民族主义的影响,使德国走上了对外扩张的道路。韦伯经历过普鲁士战争,以50高龄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并随德国代表团参加过巴黎和会,参与讨论签署《凡尔赛条约》。

韦伯的关怀是如何使德国通过工业生产和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走向富强大的路。面对的主要问题就是当时的保守主义和封建主义道路,与资本主义和自由主义道路之间的斗争。从民族主义倾向上说,他更同意前者,从社会发展道路上说,他更同意后者,因此韦伯的关心的核心问题就是西方文化和德国文明的理性化过程。

二、思想渊源

(一)德国唯心主义的影响

韦伯主要受到德国唯心主义思潮的影响;德国唯心主义的核心观点是人的本质不是肉体,而是精神,人作为文化领域和历史领域中积极的、有目的的、自由的行动者,是不能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来研究的,人文科学的分析方法应该是对特殊行动者和历史事件的过程和意义诠释。这种思想由康德总结形成,后由温德尔班、李凯尔特和狄尔泰继承下来,并对韦伯产生了很大影响。

1.狄尔泰

(1)精神科学的任务:精神科学和自然科学是两种性质根本对立的科学,人作为理性的载体和历史的行动者,不仅具有各种能力和关系,而且还有各种感觉和意愿,人的行动和历史事件都是人赋予意义的,因此用一种心理学的方法揭示人们赋予意义的方式才是历史科学的根本任务。

(2)心理内省的方法:内心世界和外部世界之间的关系。外部世界不过是内心世界的外化,内心世界具有独立性可以脱离外部世界而存在;外部世界只不过是外部世界的表现。因此要达成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就要对自我和他人的内心世界进行“内省”。

2.李凯尔特

(1)自然科学和文化科学的划分。李凯尔特用“自然科学和文化科学”的划分取代“自然科学和精神科学”的划分,首先说明研究自然世界的自然科学和研究社会世界的社会科学在性质上是完全不同的,其次说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区别不仅仅在于心理方面,还在于文化方面,最后还说明对社会现象的研究不能仅仅信赖心理学的方法,还要关注文化对社会现象的影响。

(2)研究方法:价值相关和个别记述。文化事件和历史事件具有特殊的性质、价值和意义,因此不能用自然科学那种“普遍化的方法”进行研究,而要采用个别记述的方式揭示事件的个别价值。

(二)和马克思的思想交锋

1.两者都注重对现实现象的理解上,而不是对抽象概念的思索,马克思强调了物质生产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韦伯则把自己的研究对象定为社会行动。

2.研究的问题相似,但研究视角却不相同,它们都在寻求对当时社会变迁的解释,但是马克思诉诸于物质层面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而韦伯更加强调意识层面的人类行动的意义类型。

第三节社会学方法论

一、学科论

1.在自然主义和反自然主义的方法论争论中,韦伯受到狄尔泰和李凯尔特的影响。认为社会生活领域的独特性就在于,人的行动有行动者赋予它一定的意义,社会学的任务就是理解行动者对社会行动赋予的意义。

2.韦伯不同意狄尔泰那种只研究行动者心理机制的方法,他主张要找出行为的外在表现,并客观地理解说明主观意义,从而形成关于社会生活普遍性的结论。

二、价值问题的讨论

1.价值相关和价值中立并不是两个水水不容的立场,它们只是研究过程中所要遵循的两个原则。每一个人不仅仅作为研究者而存在,还作为社会成员而存在,作为研究者,要客观地描述和说明社会现象,回答“实际是什么”的问题,作为社会成员,要对社会现象进行价值判断,回答:“应该怎么样”的问题。2.韦伯认为,在研究的不同阶段,研究者要遵循不同的原则。

(1)价值相关性是指研究这在研究过程中研究者所便显出来的主观目的、价值判断、个人兴趣等;这种价值相关性主要表现在两个阶段:研究工作开始之前,研究者在选题和收集材料上所表现出来的主观兴趣;研究得出结论之后,研究得出结论以后,应用这些结论的过程中所便显出来的主观目的性。

(2)价值中立性是指在研究过程中研究者所便表现出来的客观性和科学性,这主要体现在研究者在选定了研究对象之后,必须放弃任何主观的价值观念,严格以客观的、中立的态度进行观察和分析。

三、知识论

1.韦伯同时批判和吸取了自然科学和历史科学关于规律性的认识。自然科学的方法论认为世界有普遍的规律,只要发现这些规律就可以对各种现象进行描述、解释和预测;历史科学强调历史事件的独特性,研究的任务是对特殊的个别历史事件进行描述、理解。韦伯虽然不像自然科学那样承认客观规律的存在,但是他也认为历史事件具有客观的因果性;虽然韦伯要对个别历史事件的主观意义进行理解,但是这种理解中也要包括事件的因果解释,即通过找到行动这对于行动赋予的主观动机,对社会行动进行解释,从这一点上来说,解释就是理解,理解就是解释。孔德从以上观点出发提出了主观恰当性、因果恰当性和客观可能性观点。

2.主观恰当性:对具体社会行动的过程和动机的理解,使表示对行动者的主观精神状态及其特定目的地认识程度;即由于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能够对事物和行动赋予意义,因此在研究过程中首先要理解这些意义。

3.因果恰当性:韦伯反对单线的、普遍的因果规律的存在,但是根据时间的先后顺序,可以发现关于事件的经验规则,这些经验规则可以用来以“客观可能性”的方式预测和把握事件的发生。

4.客观可能性:韦伯主张因果多元论,不承认普遍规律的存在,对事件的意义和过程进行解释的因果关系,只是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做出预测,而不能完全预测事件的发生。

四、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社会本体论——社会行动

1.社会学的性质:社会学是一门致力于解释地理解社会行动并通过理解对社会行动的过程和影响做出因果说明的科学。可以看出,韦伯把社会行动作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2.社会行动的概念。社会行动,是行动者以他主观认为的意义而与他人的行为相关,即社会行动是以过去的、现在的或者将来所期望的他人的行为为取向的行为。

3.社会行动的两个条件:一、行动者赋予行动意义,;二、行动者采取的行动包含着以他人的行为为目标,即主观意识上与他人相联系,如果没有以他人为取向就不能叫作社会行动,模仿行为不能成为社会行动4.韦伯的个人主义方法论。关于社会本体论有两种观点:唯实论,即整体主义;唯名论,即个人主义。

韦伯把行动者个人的社会行动作为社会学研究对象,认为其他的社会组织,如国家、公司、行会、家庭等都不过是个人的社会行动的社会产物,是个体的派生物,只有以个人的社会行动进行理解,才能解释这些社会产物的性质。

5.需要主义的是,韦伯把个人主义方法论和个人主义理论是有区别的。把个人社会行动作为研究对象,只是一种研究路径,不具有价值评判的性质,即不意味着把个人主义的信仰;对社会行动的研究最终要要得出关于社会的研究结论,而且只有通过社会行动的研究,才能得出社会现象的正确结论。

五、社会学的研究方法:理解和解释

1.理解的含义。社会行动是有意义的,意义是可以被理解的,理解就是对行动者赋予社会行动的意义进行剖析的过程。

2.理解要求:明晰性。这种明晰性包括两种情况,理解也相应地划分为两种类型:理智上合逻辑上明晰性,即合理明晰的;情感体验和艺术感受的明晰性,即移情明晰的。

对那些以理性为取向的行为的阐释——对所应用的手段的理解,都是合理明晰的,具有高度的明晰性。

对于那些以情感和价值为意义的社会行动的理解要获得明晰性,就只有通过经验再体验的方式获得“移情明晰性”。

3.理解的方式:韦伯把获得社会行动意义的方式分为两类:现实的理解和解释的理解。现实的理解是通过直接观察的方式回答“是什么”的问题,从而把握社会行动的意义;解释性的理解就是通过揭示行动者的行为意向回到“为什么”的问题。

六、社会学的研究工具:理想类型

1.建立理想类型的原因:社会学要想成为一门科学,就要建立自己的概念体系,但是由于现实当中并不存在客观的规律,所以这种概念体系只有经过“理想”中的类型建立起来。

2.内容:当前的概念体系都陷入了一种困境之中,或者由于过于宽泛脱离了现实,从而不能很好地解释现实,或者由于过于具体而失去了它的理论性,从而不能形成包含所有的现实。为了创建一种能够解释现实的理论体系,韦伯从现实出发,抽象出社会现象的本质特征,创建出纯粹的类型,组成概念体系。3.理想类型的特点:一方面,理想类型作为理智上构建的观念,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抽象性,不同于经验事实;另一方面,理想类型作为考察现实的概念工具,可以反映现实的规律性东西。

4.理想类型的应用:“理想”类型显然是“现实”当中没有的,或者说理想类型作为现实的某种变异形式,与现实本身保持有距离。

第四节社会行动和理性化过程

一、社会行动的理想类型

韦伯把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定义为社会行动,社会行动本质就是行动者赋予的以他认为取向的意义,而且只能通过理解的方式来揭示社会行动的意义。根据社会行动的意义不同,韦伯从经验事实中抽象出了分析社会行动的理想类型。

1.目的合理性行动。通过对外界事物的情况和其他人的举止的期待,并利用这种期待作为条件或手段,以期实现自己合乎理性所争取和考虑的作为成果的目的的行动。

2.价值和理性行动。通过有意识地对一个特定的举止的无条件的固有价值的纯粹信仰采取的,不管这种行动是否取得成就的行动。

3.情感行动。由现实的情绪或情感和状况决定的行动。

4.传统行动。有约定俗成的习惯决定的行动。

二、社会行动和社会结构、社会变迁

1.社会行动的两种性质:理性行动和非理性行动

2.社会行动包含社会关系,社会关系组成社会结构

3.两种不同的社会结构:共同体化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化的社会结构

4.当时西方社会变迁的本质就是社会行动的理性化,现代性的本质就是社会行动的理性特征,近代欧洲文明所取得的成果也都是理性主义的产物。这里理性的含义是指通过精益求精地设计合适的手段,有计划、

有步骤地达到某种特定的目的,根据行动者对行动赋予的不同目的,理性行动包括目的合理性行动和价值和理性行动。

社会行动理性化是贯穿韦伯学说的一条主线,在他的政治社会学中说明了现代社会的政治组织中出现的理性化趋势,在他的宗教社会学中则论述了西方文明中理性化的来源和过程。

第五节政治社会学

韦伯的政治社会学,也是以理性化为分析视角,在对政治类型进行理想类型划分的基础上,考察了以下问题:理性化如何渗透至政治领域,这种渗透又带来了什么问题,以及如何避免这些问题。

一、基本概念

1.权力(power):处于社会关系中的行动者贯彻自己的意志并排除抗拒其意志的可能性,而不论这种可能性的基础是什么;

2.统治(domination):具有特殊内容的命令得到特定人群服从的可能性;权力强调支配方和被支配方互动关系中单向性和自上而下的强制性;而统治则强调权力的合法性,同时涉及到统治方的统治心理和被统治方的服从心理,这里权力获得合法性的基础上,变成了权威。

3.纪律(discipline):在所属的多数人员中找到由于训练有素而自觉地、机械地、公式化地服从某一命令的机会,使统治关系中的一种情况。

二、政治统治的理想类型及其应用

前面说过,统治的本质是一种合法性基础上的权威,然后,根据统治的合法性的来源不同,韦伯把统治划分为三种类型:传统型统治、魅力型统治和法理型统治。

(一)传统型统治

1.统治的行动基础:传统性行动

2.统治的合法性来源:风俗习惯和道德伦理基础上的忠诚关系

3.统治的特点:

4.统治的存在范围:传统的风俗习惯和道德伦理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形成了社会秩序,这个社会秩序凭借一种神秘的力量使统治具有合法性,被统治者对统治者产生了忠诚心理。老人统治、家长制、世袭制、封建制;

(二)魅力型统治

1.统治的行动基础:情感性行动

2.统治的合法性来源:领袖人物的崇拜和信赖

3.统治的特点:

4.统治的存在范围:打破传统、破坏现存秩序的革命时期;领袖人物具有非凡的、超人的特征,使他具有吸引力和感召力;追随者拥戴和服从领袖人物,甚至对领袖人物产生狂热崇拜和盲目服从,这种统治依赖于领袖人物的存在,因此具有暂时性。

(三)法理型统治

1.统治的行动基础:合理性行动(价值合理性和目的合理性)

2.统治的合法性来源:根据合理性制定出来的正式的规则,如法律等。

3.统治的特点

4.统治的存在范围:遵循理性原则,为了达成自己的目标,实现自己的价值,大家形成了同意基础上的规则,人们的行为不是受情感和传统的统治,而是自愿地按照规则办事,如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统治关系。三、科层制及其限制

1.科层制的性质:科层制事发理性统治的一种特殊的、最典型的、最纯粹的形式,是建立在目的合理性行动基础上统治类型,这种统治中,传统、情感和信仰的作用逐渐淡化。

2.科层制的内容

3.科层制的范围:科层制实际上就是伴随西方社会理性化趋势所出现的资本主义过的组织和管理形式,而且这种组织形式逐渐渗透到了各种组织行为当中,如教会、军队、政党、企业、利益集团、协会等等,代

表着资本主义统治形式的发展方向。

4.科层制的限制

(1)科层制的优点:纯粹科层制的、文牍式的管理,在精确性、稳固性、纪律性、严谨性和可信性上都达到了技术上的完善程度。在这种组织中,作为客观的服务和管理机构,排除了一切人格化的因素,仅仅奉行法律程序和公务原则,因此功能方面是严格合理的,这里既没有人情世故,也没有良心问题,既排除贪赃枉法,有不介入党派之争。

(2)科层制的限制:但是由于科层制追求特定的利益和目的,奉行的是形式合理性原则,把技术和效益放在首位,却忽视了任何技术以外的目的和价值,这就使得社会组织成了一个没有人情味的、运转良好的机器,人只是机器上的齿轮,因此人淡化了情感和信仰,生活变得单调乏味。

第六节宗教社会学

一、宗教的研究路径和性质

1.研究路径:在《经济与社会》的宗教社会学一章中,韦伯首先说:“我们并不关心宗教的本质,只是把研究特定类型的社会行动的条件和后果当作我们的任务”;也就是说,他把宗教作为一个客观的社会现象,并从教徒的价值观念出发研究特定宗教的教会组织、教规、教义、宗教伦理,并考察它与教徒日常生活行为之间的相互关系,从宗教这一特殊角度认识和研究社会。

2.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韦伯和涂尔干研究宗教的路径是不一样的,涂尔干把宗教当作一个社会事实,在并主张用其他的社会事实来解释宗教,从而发现宗教的本质,这可以说是从外部对宗教进行研究,把宗教放在更大的社会背景中去研究。而韦伯主张从内部对宗教进行研究,把宗教作为一种影响个人行动的一种社会现象,并从教会、教规、教义和宗教伦理等方面揭示宗教生活中的行动方式。从宗教内部教徒的行动方式来看,韦伯认为一切宗教的核心问题就是通过信仰是人的灵魂得到拯救的问题,所以他把宗教视为一种救赎论。

3.基督教:原罪说,即人都有罪过,只有通过信仰上帝来忏悔才能得到救赎,使自己的灵魂得到净化。

二、宗教的理想类型

1.理想类型的划分标准一:根据宗教教义(先知类型)和组织(救赎方式),韦伯把宗教划分为两种,伦理先知和楷模先知。

(1)伦理先知:这里先知是发布上帝的命令及其意志的工具,布道者接受上帝的命令,从而要求人们把布道者把自己作为伦理责任而服从。

(2)楷模先知:这一类先知不宣扬人们必须服从的神圣使命和伦理责任,而是宣扬人们渴望得到救赎的自身利益;他引领人们信仰宗教的方式是凭借个人的榜样向人们显示救赎的方式。

2.理想类型的划分标准二:根据宗教徒达到救赎的方式,韦伯把宗教划分为两类:入世的和出世的。(1)入世的:以介入尘世的态度,在日常生活的实际行动中作到禁欲达到救赎,这里的禁欲是指依照神的意志所指引的方向而实行现世的行动,以人神对立为特征。

(2)出世的:以逃避的态度通过冥想默祷进入附体状态达到救赎。这里的附体,是指通过学习、修行进入的一种人参合一的神秘状态,它以人神合一为基础。

3.宗教的四种理想类型

三、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1.资本主义精神

(1)引用富兰克林的话说明资本主义的精神;

(2)资本主义的劳动观

(3)资本主义的企业家

2.新教伦理

(1)路德的职业观

(2)加尔文的恩宠论和预定论

小学五年级下册《体育与健康》期末测试题及答案

小学五年级下册《体育与健康》期末测试题 班级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 一、选择题。50% 1.()以12″88的成绩打破 110米栏的世界记录。 A.刘翔 B.田亮 C.史东朋 D.姚明 2.黑板距第一排学生距离应达()。 A.2米 B.3米 C.1米 D.4米 3.连续看电视最好不要超过()。 A.1小时 B.2小时 C.3小时 D.4小时 4.下列哪种颜色可以抗眼疲劳()。 A.白色 B.绿色 C.红色 D.黑色 5.为预防近视,下列措施中()项是错误的。 A.不要在光线太暗或直射阳光下看书 B.不要在走路乘车时看书 C.连续长时间看书 D.看书时间不宜过长 6.以下哪种做法不会引起近视?() A.趴在桌上看书写字 B.躺在床上看书 C.连续看书1小时休息片刻或远眺 D.走路看书 7.为了预防近视,看电视时眼与屏幕的高度最好是()。 A.眼比屏幕稍高一些 B.屏幕比眼稍高一些 C.两者等高 D.两者都无所谓

8. 注意用眼卫生要做到连续看书写字()左右休息片刻或向远处眺望。 A.1小时 B.2小时 C.3小时 D.4小时 9. 看电视的卫生要求正确的是()。 A.连续看电视3小时应休息片刻 B.观看者离电视屏幕1米以上 C.室内开一盏3-8瓦的小灯,避免眼睛疲劳 D.永远不看电视 10. 学生晚自习灯光照明的要求错误的是()。 A.将灯设在距眼0-45(度)以外的区域,不要暴露在学生视力范围内 B.在保证光照充分的前提下,适当提高灯的悬挂高度,使光线均匀 C.台灯用裸露灯 D.灯的位置不要距离眼睛太近 二、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50% 1. 教室前排边座学生与黑板远端形成的水平视角应不小于30度。() 2. 沙眼是沙子落人眼睛里而引起的。() 3. 教室采光照明条件要好,光线应从人左侧来。() 4. 多食蔬菜、海产品、动物肝脏可以保护眼睛、预防近视。() 5. 做眼保健操可以保护眼睛,故眼睛发炎时更应操练。() 6. 视疲劳除表现为视力模糊外,还可以表现为头痛、恶心等。() 7. 近视眼的患者眼轴一定比正常视力者长。() 8. 因看不清物体,眼长时间进行调节,就易引起视疲劳。() 9. 少儿用眼镜矫正近视时,就应该充分矫正,看得越清楚越好。() 10. 近视眼看远处不清楚,远视眼看近处不清楚。()

c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完整版

c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HUA system office room 【HUA16H-TTMS2A-HUAS8Q8-HUAH1688】

AutoCAD 试卷 一、 单项选择 1、AutoCAD 默认扩展名是 A 、dwt B 、dwg C 、bak D 、dxf 答案:B 2、在CAD 中,以下哪个命令可用来绘制横 平竖直的直线 A 、栅格 B 、捕捉 C 、正交 D 、对象捕捉答案:C 3、按哪个键可切换文本窗口和绘图窗口 A 、F2 B 、F8 C 、F3 D 、F5答案:A 4、默认情况下,命令提示行显示为几行 A 、3 B 、5 C 、2 D 、8答案:A 5、在CAD 中为一条直线制作平行线用什么命令 A 、移动 B 、镜像 C 、偏移 D 、旋转答案:C 6、在图层特性管理器中不可以设定哪项 A 、颜色 B 、页面设置 C 、线 宽 D 、是否打印答案:B 7、绘制建筑图步骤为 A 、墙线、轴线、门窗 B 、墙线、 门窗、轴线 C 、轴线、门窗、墙线 D 、轴线、 墙线、门窗答案:D 8、哪个命令可用于绘制直线与圆弧的复合 体 A 、圆弧 B 、构造线 C 、多段线 D 、样条曲线答案:C 9、如何在图中输入“直径”符号 A 、%%P B 、%%C C 、%%D D 、%%U 答案:B

10、如果要在一个圆的圆心写一个“A”字,应使用以下哪种对正方式 A、中间 B、对齐 C、中心 D、调整答案:A 11、在哪个层创建的块可在插入时与当前层特性一致 A、0层 B、在所有自动产生的层 C、所有图层 D、新建的图层答案:A 12、一个完整的尺寸由几部分组成 A、尺寸线、文本、箭头 B、尺寸线、尺寸界线、文本、标记 C、基线、尺寸界线、文本、箭头 D、尺寸线、尺寸界线、文本、箭头 答案:D 13、要将图形中的所有尺寸都为原有尺寸的2倍,应设定以下哪项A、文字高度 B、使用全局比例 C、测量单位比例 D、换算单位 答案:B 14、三维模型中哪种模型可以进行布尔运算 A、线框模型 B、实心体模型 C、表面体模型答案:B 15、渲染三维模型时,哪种类型可以渲染出物体的所有效果 A、一般渲染 B、普通渲染 C、照片级真实感渲染 D、照片级光线跟踪渲染答案:D 16、样板文件的括展名是 A、BAK B、SVS C、DWT D、DWG 答案:C 17、以下哪种相对坐标的输入方法是画8个单位的线长 A.8, 0 B.@0,8 C.@0<8

古代汉语期末考试模拟题和答案

九、期末考试试题及参考大案 古代汉语试题(A) 一.填空题(每空2分,10空,共20分) 1.许慎六书“假借”的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异体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字学家辨别汉字的本义主要依靠汉字的_________。 5.我国第一部字典是东汉许慎着的_________________。 6.判断句是以___________________作谓语。 7.上古汉语判断句很少用判断词_______来表示。 8.教材第一篇文章《郑伯克段于鄢》选自《十三经》中的_______。 9.“莫”的本义是______,“莫”的今字是________。 二.解释下列词语意义并指出词性(每题1分,共20题,共20分)1.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雉: 2.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 诸: 3.一之为甚,其可再乎? 其: 4.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行李: 5.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 焉: 6.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克: 7.贼民之主,不忠。 贼: 8.此车一人殿之,可以集事。 殿: 9.虽然,必告不谷。 不谷: 10.晋侯问嗣焉,称解狐。 称: 11.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过: 12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 发: 13.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 顾: 14.赵诚发使尊秦昭王为帝,秦必喜,罢兵去。 诚: 15.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 息: 16.君子于其言,无所茍而已矣。 茍:

体育期末题目及答案

1.健康的内涵有哪些?结合你自己的实际谈谈你对健康的认识 健康不仅是免于疾病和虚弱,而且是保持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完美状态。对健康的理解,一般人认为,没有疾病就是健康。其实这种对健康的理解是很不全面的。当今对健康的科学定义是指机体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动态平衡,是一种身体、精神和社会的完满状态。 2.倘若你的同伴在一次运动中踝关节严重损伤,你该如何处理? 关节韧带损伤是常见的软组织损伤,由于间接外力使关节发生超常范围的活动而造成的。 关节韧带损伤的表现主要是受伤部位疼痛、肿胀、有瘀血、关节活动受限。严重者有关节不稳或松动。 急性闭合性软组织损伤的处理大致分为早、中、晚3个时期。 (1)早期是指伤后24~48小时之内。该期的处理原则是制动、止血、镇痛、防肿及减轻炎症。冷敷、加压包扎并抬高伤肢:这种方法应在伤后立刻使用,有制动、止血、止痛及防止或减轻肿胀的作用。注意损伤早期禁止用热敷和按摩的方法,以免加重肿胀和出血。 (2)中期是指受伤24~48小时以后。治疗方法有理疗、按摩、针灸、药物痛点注射、外贴活血膏或外敷活血、化瘀、生新的中草药等,可选用几种方法进行综合治疗。热疗和按摩在此期的治疗中极为重要,但是,按摩手法应从轻到重,从损伤周围到损伤局部,损伤局部的前几次按摩必须较轻。 (3)后期一般是指受伤1 ~2周后,此时处理原则是恢复和增强肌肉、关节的功能。治疗方法以按摩、理疗和功能锻炼为主,配合绷带固定及中草药的熏洗等。 慢性损伤可由急性损伤因处理不当或运动过早转变而来,或因长期局部负荷过度,由微细损伤的积累引起劳损。处理原则主要是减轻患部肢体负担,改善伤部的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处理方法与急性损伤中后期基本相同。 3.运动性晕厥(重力休克)是怎样产生的?如何避免? 在运动中或运动后,由于脑部缺血或脑血管痉挛,而引起的暂时性知觉丧失现象,称为运动性晕厥。 原因:造成暂时性脑缺血的原因较多,精神过分激动、有病参加运动、长时间的站立或久蹲后突然站起的情况下,都可能发生晕厥。特别是在赛跑后立即停止不动,由于下肢毛细血管和静脉失去了肌肉收缩时对它们的节律性挤压作用,加上血液本身受到的重力影响,致使大量血液积聚在下肢舒张的血管中,造成回心血流量和心输出量的减少,使脑部供血不足,就可引起晕厥,也称作“重力性休克”。 预防:平时要坚持锻炼身体,运动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运动时,量和强度要控制好。赛跑后要继续放松慢跑,并配合做深呼吸。身体虚弱或患病时不要参加较剧烈的运动。 4.试述运动中腹痛出现的原因,出现后如何处理,如何进行预防。 原因:(1)准备活动不充分。由于内脏器官还处于“惰性”状态,就开始进行较大强度的运动,致使内脏器官跟不上运动系统的需要,引起肝脾瘀血而发生腹痛。 (2)呼吸肌痉挛。剧烈运动时,容易打乱均匀、有节奏的呼吸方式,导致呼吸变得急促、表浅,造成肌肉疲劳。膈肌在疲劳后就减弱它对肝脏的“按摩”作用,致使肝脾发生瘀血肿胀引起腹痛。 (3)胃肠痉挛。运动前吃的过饱,喝得过多(尤其是冷饮),饭后过早运动,空腹运动引起胃酸过多或冷空气对胃的刺激等,都可引起胃痉挛;运动前吃了容易产气或难以消化

数据库期末考试模拟试题及答案(一)

四、程序设计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对于教学数据库的三个基本表 学生student (sno,sname,sex,sage,sdept) 学习sc(sno,cno,grade) 课程course(cno,cname,cpno,ccredit) 试用SQL语句表示:下列语句。 (1)"查询全男同学信息情况" "select * from student where sex='男'" (2)"查询选修了1号课的学生的学号和成绩" "select sno,grade from sc where cno='1'" (3)"查询所有选修过课的学生的姓名,课程名及成绩" "select sname,cname,grade from student,sc,course where student.sno=sc.sno and https://www.doczj.com/doc/4d631756.html,o=https://www.doczj.com/doc/4d631756.html,o" (4)"查询选修了数据库原理课的最高成绩" "select max(grade) as '最高成绩' from student,sc,course where student.sno=sc.sno and https://www.doczj.com/doc/4d631756.html,o=https://www.doczj.com/doc/4d631756.html,o and cname='数据库原理'" (5)查询所有选修了1号课程的同学的姓名" " select sname from student where student.sno in (select sc.sno from sc where cno='1')" 2.设有一个SPJ数据库,包括S,P,J,SPJ四个关系模式(20分)供应商表S(SNO,SNAME,STATUS,CITY); 零件表P(PNO,PNAME,COLOR,WEIGHT); 工程项目表J(JNO,JNAME,CITY); 供应情况表SPJ(SNO,PNO,JNO,QTY);SPJ表 J表 S表 P表 请用关系代数完成如下查询: 1.求供应工程J1零件的供应商号 SNO 2.求供应工程J1零件P1的供应商号吗SNO 3.求供应工程J1零件为红色的供应商号码SNO 4.求没有使用天津供应商生产的红色零件的工程号JNO 5.求至少用了供应商S1所供应的全部零件的工程号JNO 1.∏sno(σJNO=‘J1’(SPJ)) 2.∏sno(σJNO=‘J1’ΛPNO=’P1’(SPJ)) 3.∏sno(σJNO=‘J1’(SPJ)∞σcolor=‘红’(P)) 4.∏jno(SPJ)-∏jno(∏sno(σcity=‘天津’(S))∞∏sno,jno (SPJ)∞∏jno σcolor=‘红’(P)) 5.∏jno, pno(SPJ)÷∏pno(σsno=‘s1’(SPJ)) 五、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5分本大题共30分) 1. 学生运动会模型: (1)有若干班级,每个班级包括: 班级号,班级名,专业,人数 (2)每个班级有若干运动员,运动员只能属于一个班,包括:运动员号,姓名,性别,年龄

《体育理论》期末考试试卷(开卷)答案

xxx学院xx学年第x学期 《体育理论》期末考试试卷考核形式(开卷) 第一题、论述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论述什么是终身体育?大学体育对终身体育的影响有哪几个方面? 答:(1)、终身体育是90年代以来体育的改革和发展中提出的一个新概念。终身体育,是指一个人终身进行身体锻炼和接受体育教育。终身体育的含义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指人从生命开始至生命结束中学习与参加身体锻炼,使终身有明确的目的性,使体育成为一生生活中始终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二是在终身体育思想的指导下,以体育的体系化、整体化为目标,为人在不同时期、不同生活领域中提供参加体育活动机会的实践过程。 (2)、大学体育在终身体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大学体育,可以使使学生通过学习,掌握 系统的体育科学知识、体育运动技能和科学锻炼身体的原理与方法,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增强体质,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习惯和能力。总而言之,大学 阶段是学生接受学校体育教育的最后阶段,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帮助学生掌握自我锻炼的方法和和提高体育能力的主要阶段,是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重要衔接点,可以说是实施终身体育的重要环节,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观的主要场所。它对终身体育具有明显的影响 作用和长远效益。 2、论述大学生营养的特点及合理营养的原则?谈谈造成肥胖的原因有哪些? 答:(1)、大学生的营养特点大学生时期主要以用脑力学习知识为主,脑力消耗量大,故大脑对各种营养素的需要量也应随之大幅度增加;2大学生时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的顶峰时期,人体的生长发育需要大量的全面的营养素进行补充,以促进青春发育的完成。 合理营养的原则:平衡性原则;适当性原则;全面性原则;针对性原则。 (2)、肥胖症是一种由多种因素引起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以体内脂肪细胞的体积和细胞数 增加导致体脂占体重的百分比异常增高并在某些局部过多沉积脂肪为特点。其原因主要有:遗传因素、社会环境的因素、心理的因素、与运动有关的因素。 二、材料分析题(每小题20分,共60分) 材料略 1、根据以上材料,分析说明体育锻炼对人们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表现在哪方面? 并对每一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改善情绪状态 情绪状态是衡量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影响的最主要的指标。人生活在错综复杂的社会中,经常会产生忧愁、紧张、压抑等情绪反应,体育锻炼则可以转移个体不愉快的意识、情绪和行为,使人从烦恼和痛苦中摆脱出来。大学生常因名目繁多的考试、相互间的竞争以及对未来工作分配的担忧而产生持续的焦虑反应,经常参与体育锻炼可使自己的焦虑反应降低。

最新软件测试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一,判断 1 √ 2.× 3.√ 4.× 5. × 6. ×7. ×8. ×9.√10. ×二,选择 1. D 2. D 3. B 4. B 5. B 6. A 7. D 8. B 9. C 10. A 三填空 1. 测试计划、测试用例 2. 稳定性测试、负载测试、压力测试 3. 非增量是集成测试自顶向下增量式测试、自底向上增量式测试 4. 回归 5. 软件需求 四简答题(30分) 1.试描述软件测试的定义?(3分) 答:利用手工或者自动化的方式,按照测试方案对系统执行测试用例的过程叫做软件测试。 2.什么是软件缺陷?(4分) 答:满足以下条件的问题都叫缺陷: 软件未达到产品说明书中已标明的功能 软件出现了产品说明书中指明不会出现的错误 软件功能超出了产品说明书指明的范围 软件未达到产品说明书虽未指出但应达到的目标 软件测试员认为软件难以理解,不易使用,运行速度缓慢,或者最终用户认为该软件使用效果不好。 3.常见的黑盒测试用例的设计方法?并分别简单介绍一下各自的思想。(8分)答:等价类划分:等价类划分法是一种重要的、常用的黑盒测试方法,它将不能穷举的测试过程进行合理分类,从而保证设计出来的测试用例具有完整性和代表性。 边界值分析:对输入输出的边界值进行测试的一种黑盒测试方法。 决策表法:决策表是分析和表达多逻辑条件下执行不同操作的情况的工具 因果图分析法:是一种利用图解法分析输入的各种组合情况,从而设计测试用例的方法,它适合于检查程序输入条件的各种组合情况。 错误推测法:基于经验和直觉推测程序中所有可能存在的各种错误,从而有针对

性的设计测试用例的方法。 4. 列举常见的系统测试方法。答出来5个即可。(5分) 答:恢复测试 安全测试 强度测试 性能测试 正确性测试 可靠性测试 兼容性测试 Web测试 5.文档测试主要测试哪些内容?答出来5点即可(5分) 答:(1)检查产品说明书属性 (2)检查是否完整 (3)检查是否准确 (4)检查是否精确 (5)检查是否一致 (6)检查是否贴切 (7)检查是否合理 (8)检查代码无关 (9)检查可测试性 6. 单元测试主要测试那几方面的问题?(5分) 答:模块接口、局部数据结构、边界条件、独立的路径和错误处理。五,设计题

开放英语期末考试模拟试题及答案

开放英语(1)期末考试模拟试题(及答案) 一、语音知识 ( 每题1分, 共5分) 比较下列各组单词的读音, 从A、 B、 C、 D中找出一个其划线部分与其它三个划线部分发音不同的选题。 1.( ) A. fast B. water C. dance D. ask 2. ( ) A. cup B. but C. rush D. during 3. ( ) A. food B. soon C. cool D. book 4. ( ) A. hear B. earn C. dear D. near 5. ( ) A. article B. sharp C. quarter D. harm 二、词语填空 ( 每题1分, 共5分)

6. The boy looked, but he could not ________ anything. A. look B. looked C. look at D. see 7. Speak loudly, please. I can’t ________ you. A. listen B. listen to C. hear D. heard 8. Lei Feng liked helping ________. A. some B. another C. other D. others 9. He was late ________ the bus. A. because B. because of C. for D. but 10. She can ________ English well. A. say B. talk C. speak D. tell

数据库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数据库期末考试试题 ━━━━━━━━━━━━━━━ 一、填空共30题(共计30分) ━━━━━━━━━━━━━━━ 第1题(分)题号:2385 ORDER BY 子句实现的是【1】. 答案: =======(答案1)======= 排序 第2题(分)题号:2374 如果列上有约束,要删除该列,应先删除【1】 答案: =======(答案1)======= 相应的约束 第3题(分)题号:2394 在每次访问视图时,视图都是从【1】中提取所包含的行和列. 答案: =======(答案1)======= 基表 第4题(分)题号:2372

1.在增加数据文件时,如果用户没有指明文件组,则系统将该数据文件增加到【1】文件组.答案: =======(答案1)======= 主 第5题(分)题号:2371 查看XSCJ数据库信息的存储过程命令是【1】 答案: =======(答案1)======= sp_helpdb 第6题(分)题号:2392 创建视图定义的T-SQL语句的系统存储过程是【1】. 答案: =======(答案1)======= sp_helptext 第7题(分)题号:2379 1.表的外键约束实现的是数据的【1】完整性. 答案: =======(答案1)======= 参照 第8题(分)题号:2390 要进行模糊匹配查询,需要使用【1】关键字来设置查询条件.

答案: =======(答案1)======= LIKE 第9题(分)题号:2380 定义标识列的关键字是【1】. 答案: =======(答案1)======= identity 第10题(分)题号:2383 在进行多表查询是,必须设置【1】条件. 答案: =======(答案1)======= 连接 第11题(分)题号:2363 联系两个表的关键字称为【1】 答案: =======(答案1)======= 外键 第12题(分)题号:2382 用【1】字句可以实现选择行的运算. 答案:

《国际贸易实务》期末考试模拟试题及答案

《国际贸易实务》 期末考试模拟试题及答案 参考答案: 一、是非判断题(正确用“√”表示,错误用“X”表示。每题1分,共20分) 1.按照INCOTERMS2000的规定,卖方在CIF术语下承担的风险、责任和费用要比FOB术语下的大。(X )2.按照INCOTERMS2000的规定,在所有的贸易术语下,出口强制检验的费用都由卖方承担。(X )3.按照INCOTERMS2000的规定,按CIF术语成交,海运途中的风险由买方承担,卖方对货物的延误或灭失不承担责任,因此,合同中如果作出相反的规定是无效的。(X ) 4.按照FOB Under Tackle的规定,卖方的交货地点是买方指定船舶的吊钩所及之处。(X ) 5.在品质公差范围内的货物,买方不得要求调整价格。(√ ) 6.某商品每箱体积为30cm×40cm×50cm,毛重为62kgs,净重为59kgs,如果班轮运费计收标准为W/M,则船公司应按尺码吨计收运费。(X ) 7.海运货物保险中的战争险责任起讫不是采用“仓至仓”,而是仅限于“水面危险”。(√ ) 8.ICC恶意损害险不承保出于政治动机的人的行动所造成的货物的灭失和损害。(√ ) 9.不清洁提单是指带有宣称货物及/或包装有缺陷状况的条款或批注的提单。如,提单上批注“货物由旧麻袋包装”。(X ) 10.航空运单和海运单都不是物权凭证,收货人都是凭到货通知提货。(√ ) 11.UCP500规定,信用证修改通知书有多项内容时,只能全部接受或全部拒绝,不能只接受其中一部分而拒绝另一部分。(√ ) 12.UCP500规定,在分期装运中任何一期未按规定装运,则本期及以后各期均告失效。(√ ) 13.在国际贸易中,如果买方没有利用合理的机会对所收到的货物进行检验,就是放弃了检验权,也就丧失了拒收货物的权利。(√ ) 14.在国际货物买卖中,如果交易双方愿意将履约中的争议提交仲裁机构裁决,则必须在买卖合同中订立仲裁条款,否则仲裁机构将不予受理。(X ) 15.按《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的规定,发盘可以撤回,其条件是发盘人的撤回通知必须在受盘人发出接受通知前传达到受盘人。(X ) 16.在票汇业务中,收款人是持以银行为受票人的银行汇票办理提款手续,所以,票汇业务属于银行信用。(X ) 17.光票托收是指金融单据不附有商业单据的托收,而跟单托收是指金融单据附有商业单据的托收。(X )18.银行汇票的付款人是银行,而商业汇票的付款人可以是银行,也可以是商号、个人。(√ ) 19.按国际招标惯例,如招标人在评标过程中认为所有的投标均不理想从而不想选定中标人,也可宣布招标失败,拒绝全部投标。(√ ) 20.卖期保值是指从事现货交易的商人为避免现货市场价格变动的风险,在买进现货的同时,在期货市场上卖出同等金额、同一交货期的期货,然后再以多头进行平仓的做法。(X ) 二、选择题(答案可能为一个或多个选项,每题2分,共20分) 1.以下贸易术语中,(BC )只适用于水上运输。 A.DEQ B.FOB C.FAS D.DDU 2.在国际贸易中,如果卖方交货数量多于合同规定的数量,根据《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的解释,买方可以(ACD )。 A.接受全部货物B.拒绝全部货物C.只接受合同规定货物而拒绝多交部分D.接受合同规定数量及多交部分中的一部分

2019年小学六年级体育期末考试试题包含答案

2019年小学六年级体育期末考试试题包含答案 (一)选择题 1、XX年的夏季奥运会在( B )举行。 A、悉尼 B、雅典 C、巴黎 D、北京 2、XX年的欧洲杯在( C )进行 A、德国 B、比利时 C、葡萄牙 D、荷兰 3、第一届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是( B )年在希腊举行的 A、1894 B、1896 C、1900、 D、189 4、脊柱一般至(C)才巩固,在整个发育时期均易受外界影响而变形。 A、18-19 B、19-20 C、20-21 D、21-22 5、某个人进行100米比赛时,假设平均步长2米平均步频4步/秒则用了(C )。 A、12″40 B、12″45 C、12″50 D、12″60 6、在NBA篮球比赛的总决赛中采用的是( C )制。 A、五局四胜 B、五局三胜 C、七局四胜 D、六局四胜 7、现代的足球运动起源于( C ) A、法国 B、美国 C、英国 D、德国 8、奥运会的会旗为白色的底色,中央有五个套联的环,自左至右的颜色为( A ) A、蓝、黄、黑、绿、红 B、蓝、黑、黄、绿、红 C、蓝、黑、黄、绿、白 D、红、绿、黑、黄、蓝 9、1984年(B )获得的奥运金牌,实现了我过在奥运史上金牌的“零”的突破 A、郎平 B、许海峰 C、李宁 D、黄志红 10、在双杠的支撑摆动动作中,应以(B )为轴摆动 A、手 B、肩 C、宽 D、腰 11、行进间单手肩上投篮又称“三步上篮”,是在行进间接球或运球后做近距离投篮时所采用的一种方法。“三步”的动作特点是(A ) A、一大、二小、三高 B、一大、二大、三高 C、一小、二大、三快 D、一小、二小、三快 12、在有13个足球队参加的比赛中。若采用淘汰共需( C )场就可决出冠军。 A、10 B、11 C、12 D、13 13、《体育与保健》课开始上课整队时,老师(或体育委员)一般按( A )顺序发出队列口令。 A、立正—向右看齐—向前看—报数—稍息 B、稍息—立正—报数—向右看齐—向前看 C、立正—报数—向右看齐—向前看—稍息 D、立正—向前看—报数—稍息—立正 14、走和跑的区别在于( D ) A、跑的速度快,走的速度慢 B、跑时身体重心起伏大、走时身体重心起伏小 C、跑的步副大,走的步幅小 D、跑时身体有腾空,走时身体没有腾空 15、个性心理特征包括( D ) A.气质、性格、动机 B.气质、性格、需要 C.兴趣、动机、需要 D.能力、气质、性格 1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颁布于( D ) A、1993.10.31 B、1992.10.31 C、1994.1.1 D、1986.4.12 1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颁布于( D ) A、1992年3月 B、1993年3月 C、1994年3月 D、1995年3月 18、有一位体育教师品行不良,在自己情绪不好时常侮辱学生,影响恶劣,一次课中将学生踢伤。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

数据库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 1.在数据管理技术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人工管理阶段、文件系统阶段和数据库系统阶段。在这几个阶段中,数据独立性最高的是( A )阶段。 A. 数据库系统 B. 文件系统 C. 人工管理 D.数据项管理 2.数据库三级视图,反映了三种不同角度看待数据库的观点,用户眼中的数据库称为(D)。 A. 存储视图 B. 概念视图 C. 内部视图 D. 外部视图 3.数据库的概念模型独立于(A)。 A.具体的机器和DBMS B. E-R图 C. 信息世界 D. 现实世界 4.数据库中,数据的物理独立性是指(C)。 A. 数据库与数据库管理系统的相互独立 B. 用户程序与DBMS的相互独立 C. 用户的应用程序与存储在磁盘上的数据库中的数据是相互独立的 D. 应用程序与数据库中数据的逻辑结构相互独立 5.关系模式的任何属性(A)。 A. 不可再分 B. 可再分 C. 命名在该关系模式中可以不惟一 D.以上都不是 6.下面的两个关系中,职工号和设备号分别为职工关系和设备关系的关键字: 职工(职工号,职工名,部门号,职务,工资) 设备(设备号,职工号,设备名,数量) 两个关系的属性中,存在一个外关键字为( C )。 A. 职工关系的“职工号” B. 职工关系的“设备号” C. 设备关系的“职工号” D. 设备关系的“设备号” 7.以下四个叙述中,哪一个不是对关系模式进行规X化的主要目的( C )。 A. 减少数据冗余 B. 解决更新异常问题 C. 加快查询速度 D. 提高存储空间效率 8.关系模式中各级X式之间的关系为( A )。 A. B. C. D. 9.保护数据库,防止未经授权或不合法的使用造成的数据泄漏、非法更改或破坏。这是指数据的( A )。 A. 安全性 B.完整性 C.并发控制 D.恢复 10.事务的原子性是指( B )。 A. 事务一旦提交,对数据库的改变是永久的 B. 事务中包括的所有操作要么都做,要么都不做 C. 一个事务内部的操作及使用的数据对并发的其他事务是隔离的 D. 事务必须使数据库从一个一致性状态变到另一个一致性状态 11.下列哪些运算是关系代数的基本运算( D )。 A. 交、并、差 B. 投影、选取、除、联结 C. 联结、自然联结、笛卡尔乘积 D. 投影、选取、笛卡尔乘积、差运算

2019-2020年小学六年级体育期末考试试题包含答案

2019-2020年小学六年级体育期末考试试题包含 答案 (一)选择题 1、XX年的夏季奥运会在( B )举行。 A、悉尼 B、雅典 C、巴黎 D、北京 2、XX年的欧洲杯在( C )进行 A、德国 B、比利时 C、葡萄牙 D、荷兰 3、第一届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是( B )年在希腊举行的 A、1894 B、1896 C、1900、 D、189 4、脊柱一般至(C)才巩固,在整个发育时期均易受外界影响而变形。 A、18-19 B、19-20 C、20-21 D、21-22 5、某个人进行100米比赛时,假设平均步长2米平均步频4步/秒则用了(C )。 A、12″40 B、12″45 C、12″50 D、12″60 6、在NBA篮球比赛的总决赛中采用的是( C )制。 A、五局四胜 B、五局三胜 C、七局四胜 D、六局四胜 7、现代的足球运动起源于( C ) A、法国 B、美国 C、英国 D、德国 8、奥运会的会旗为白色的底色,中央有五个套联的环,自左至右的颜色为( A ) A、蓝、黄、黑、绿、红 B、蓝、黑、黄、绿、红 C、蓝、黑、黄、绿、白 D、红、绿、黑、黄、蓝 9、1984年(B )获得的奥运金牌,实现了我过在奥运史上金牌的“零”的突破 A、郎平 B、许海峰 C、李宁 D、黄志红 10、在双杠的支撑摆动动作中,应以(B )为轴摆动 A、手 B、肩 C、宽 D、腰 11、行进间单手肩上投篮又称“三步上篮”,是在行进间接球或运球后做近距离投篮时所采用的一种方法。“三步”的动作特点是(A ) A、一大、二小、三高 B、一大、二大、三高 C、一小、二大、三快 D、一小、二小、三快 12、在有13个足球队参加的比赛中。若采用淘汰共需( C )场就可决出冠军。 A、10 B、11 C、12 D、13 13、《体育与保健》课开始上课整队时,老师(或体育委员)一般按( A )顺序发出队列口令。 A、立正—向右看齐—向前看—报数—稍息 B、稍息—立正—报数—向右看齐—向前看 C、立正—报数—向右看齐—向前看—稍息 D、立正—向前看—报数—稍息—立正 14、走和跑的区别在于( D ) A、跑的速度快,走的速度慢 B、跑时身体重心起伏大、走时身体重心起伏小 C、跑的步副大,走的步幅小 D、跑时身体有腾空,走时身体没有腾空 15、个性心理特征包括( D ) A.气质、性格、动机 B.气质、性格、需要 C.兴趣、动机、需要 D.能力、气质、性格 1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颁布于( D ) A、1993.10.31 B、1992.10.31 C、1994.1.1 D、1986.4.12 1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颁布于( D )

期末考试题及答案

绝密★启用前 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 2009-2010_学年第_2_学期609各班期末考试A 卷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一、多项选择(2分*10=20分) 1、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涵义是( ) A .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B.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C .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D .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 E .是符合中国实际的革命理论 2、下列关于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认识正确的是( ) A 、革命的性质是无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革命 B 、这场革命已经不再是一般的旧式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而成为新式的资产阶级革命。 C 、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条件下革命的任务是为了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革命有资产阶级的参加,要把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变为农民土地所有制,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扫清道路并保护之 D 、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是要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其前途是经由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 E 、新民主主义革命就是社会主义革命 3、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三大法宝”是( )。 A 农村包围城市 B 武装夺取政权道路 C 统一战线 D 武装斗争 E 党的建设 4、马克思列宁设想的对资产阶级和平赎买在中国之所以能够实现,是因为( ) A 、新中国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 B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弱小 C 、民族资产阶级在新中国建立后依然有两面性 D 、中国共产党制定并实行对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利用、限制、改造”政策 E 、新中国建立了强大的政权机构 5、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这段话深刻的揭示了( ) A 要坚持科学发展观 B 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目的 C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D 社会主义发展的路径 6、中国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的特点有( ) A 、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B 、通过一系列逐步过渡的由低级到高级的社会主义改造形式 C 、和平改造特别是对资产阶级实现了和平赎买 D 、对经济制度的改造与对人的改造相结合 E 、对民族资产阶级的改造实行了专政 7、邓小平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这一论断表明( )。 A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B .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没有什么本质区别 C .社会主义以计划经济为主,资本主义以市场经济为主 D ,计划与市场的多少不是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 8、在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出富裕程度的差别是() 。 A .贯彻按劳分配原则的必然结果 B .实行多种所有制形式和多种分配方式的必然结果 C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然结果 D .科技发展水平低的结果 9、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 ) 装 订 线 装 订 线 内 不 要 答 题 学号 姓 名 班 级

C#期末考试模拟试题及答案

考试模拟题 /////////////////////////////////////////////////// 1.— MSIL __________ 是独立于CPU的指令集,它可以被高效地转换为特定于某种CPU的代码. A.CLR B.CLS C.MSIL Microsoft 中间语言 D.XML Web Service 正确答案: C 2.在Visual https://www.doczj.com/doc/4d631756.html, 窗口中,在_________ 类视图______ 窗口中可以察看当前项目的类和类型的层次信息 A.解决方案资源管理器 B.类视图 C.资源视图 D.属性 正确答案: B 3.关于C#语言的基本语法,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 A.C#语言使用using关键字来引用.NET预定义的名字空间; B.用C#编写的程序中,Main函数是唯一允许的全局函数; C.C#语言中使用的名称严格区分大小写; D.C#中一条语句必须写在一行内; 正确答案: A 、C 4.C# 中每个int 类型的变量占用_________ 个字节的内存. A. 1 btye(0---255) sbtye(-128---127) bool(ture,false) B. 2 short(-32768---32767) unshort(0---32767) char C. 4 int uint float D.8 lo ng ulo ng double 12 decimal 精确的十进制值 object不定(其他所有类型的基类型) stri ng不定(任意长度的Uni code字符序列) 正确答案: C 5.在C#中,表示一个字符串的变量应使用以下哪条语句定义? A.CString str; B.string str; C.Dim str as string D.char * str; 正确答案: B 6.在C#编制的财务程序中,需要创建一个存储流动资金金额的临时变量,则应使用下列哪条语句? A.decimal theMoney; B.int theMoney; C.string theMoney; D.Dim theMoney as double 正确答案: A 7. C# 中, 新建一字符串变量str, 并将字符串”Tom's Living Room ”保存到串中, 则应 该 使用下列哪条语 句? A. string str = 's“LTivoinmg Room ”; B. string str = “ Tom's Living Room ”; C. string str( Tom's Living Room ” );

《学校体育学》期末考试试题A卷及答案

《学校体育学》期末考试试题A卷及答案 客观题部分(一、二大题为客观题,共30分,时间为40分钟,将答案涂在答题卡上。) 一、单项选择(每题1分,共20分) 1、我国古代学校体育开始出现于()社会 A、奴隶 B、封建 C、社会主义 D、资本主义 2、国民体育的基础是() A、大众体育 B、终身体育 C、学校体育 D、竞技体育 3、西周“六艺”中与体育有关的内容是() A、礼、乐 B、书、数 C、诗、书 D、射、御 4、毛泽东同志发出的三好号召是()年 A、1950年 B、1953年 C、1954年 D、1955年 5、新中国统一的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颁发于() A、1950年 B、1956年 C、1957年 D、1958年 6、学校体育的主要特点之一是() A、场外性 B、竞技性 C、基础性 D、技术性 7、文艺复兴以后,第一个倡导“三育”学说的教育家是() A、洛克 B、卢梭 C、夸美纽斯 D、斯宾赛 8、体育教师的特殊性语言是() A、专业术语 B、口令 C、方言 D、艺术语言 9、体育教学的组织形式较其他学科() A、单一 B、多样 C、没有差异 D、有差异,但不大

10、体育教学目标在教学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应()全面贯彻 A、必须 B、不一定 C、一定不能 D、有所侧重地 11、体育教学中负荷量和负荷强度的关系是() A、反比关系 B、正比关系 C、抛物线关系 D、不存在 12、任何动作的完成都要有相应的力量,而起决定作用的是() A、人体的内力 B、人体外力 C、支撑反作用 D、摩擦力 13、体育教学中,为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纠正错误动作时可采用() A、分解法 B、快速示范 C、常速示范 D、正误对比示范 14、体育课的综合密度应是() A、越大越好 B、越小越好 C、适中为好 D、练习强度大时小些好 15、在教学班级学生人数多,器材较少,新授教材比较容易,复习教材比较简单 的情况下,宜采用() A、两组一次等时轮换 B、三组两次等时轮换 C、先合后分 D、先分后后 16、布置场地器材时,可移动器材与固定器材之间应尽可能() A、分开 B、相对靠拢 C、保持距离 D、保持较远 17、在哪种情况下采取分组不轮换的教学形式() A、人数不多场地器材设备条件充足 B、人数多场地器材不足 C、人数多 D、人数少 18、不论技术环节有多少个,其中必定有一个环节对动作的质量和效果起决定性 的作用,这一环节即为() A、技术基础 B、技术环节 C、技术关键 D、技术细节 19、一节课中各项活动合理运用的时间与上课总时间的比率,即为体育课的() A、综合密度 B、专项密度 C、练习密度 D、一般密度

2018毛概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毛概期末考试试题 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5分)1、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关键在

D、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7、我国的工业化任务还没有完成,总体上看,现在还处于< C) A、农业社会 B、现代化工业社会 C、工业化中期阶段 D、工业化高级阶段 8、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重点和难点在< D) A、大城市 B、中等城市 C、小城镇 D、农村 9、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必须长期坚持。稳定和完善这一双层经营体制的关键和核心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