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八所重点校2018届高三四月联考语文试卷
- 格式:docx
- 大小:77.34 KB
- 文档页数:24
★注意事项: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2.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卷,选择题的答案应填在答题卷卷首相应的空格内,做在试题卷的无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城市的规模到底该多大李侠缪秋民一个城市的规模通常是其历史自然演化的结果,即通过市场的作用最终形成资源承载量的合理配置,从而使城市达到最佳规模。
这个过程最初是自生自发的自然选择结果,但随着社会的进步,现在城市的规模也开始日益受到政策引导的强烈影响。
人类社会之所以会发展出城市,是因为城市更适合人类生存。
这一切皆源于城市自身所具有的优势。
首先,城市能够形成各种资源的集聚效应;其次,城市的市场能够提供更多的机会;第三,城市能有效地降低信息的获取成本,有助于市场分工的细化与个体发展空间的拓展。
对于很多人来说,城市是发展的孵化器、新观点的播种机,城市更是文明的载体,文明随着城市扩散。
纵观世界,城市化不高的国家是无法成为文明与发达国家的。
由于各个国家人口基数差异,以及地理空间的限制,城市的规模不能按照一个简单的比例一刀切,但是,在信息化时代,随着社会治理水平的稳步提升,治理半径随之扩大是必然趋势,支持城市规模扩大的各种条件已经具备,香港、新加坡与东京都是很好的例子。
造成中国主要城市目前发展规模受阻的原因有三:其一,采用计划经济模式控制的结果,并不能真实反映群体的心理偏好与需求;其二,我国城市的核心区域与边缘区域的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城市开发率不充分;其三,诸多政策壁垒严重制约了外来常住人口转为户籍常住人口的数量,使得我国主要城市的规模难以达到理想状态。
中国城市人口的统计,是以户籍常住人口和外来常住人口为准的。
城市规模达不到理想状态,导致的后果有二:首先是各种资源要素无法实现最优配置,造成资源的效率损失;其次是无法形成规模经济效应,不能最大限度上降低公共服务的成本,使得城市集聚效应的优势丧失。
江西师大附中高三语文四月月考试题(教师版)命题:高三语文备课组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翰林院与翰林翰林院自出现便与科举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发轫于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是教育制度和选举制度相结合的产物。
此制尽管有其种种欠缺与不足,而在当时社会条件下,却不失为一项较为公正的选材制度。
科举制度给无数栖身社会下层的民间士子带来了出头的希望,为其扶摇直上提供了可靠的阶梯。
历代王朝统治者则藉此网罗到大批知识精英,既提高了统治效能,巩固了统治,也消弭了民间可能孕育的躁动与不满,在延长王朝寿命、缓解统治危机等方面发挥过重要作用。
科举制的发展过程中,翰林院逐渐成为文化层次最高的官僚机构。
自唐代创翰林学士草诏并应奉文字之责后,靠科举而晋升者的比例逐渐增加。
宋代,科举制度与翰林院制度接轨。
至明代,翰林院成为外朝官署,并规定一甲进士三人直接入翰林之制,状元授修撰(从六品),榜眼、探花授编修(正七品);还创立庶吉士制度。
所谓庶吉士,就是在新科进士中再行选拔,以《尚书·立政》篇中所云‚庶常吉士‛之简称名之,在院学习三年后再试,合格者留院,称留馆,余者外委为他官。
但因曾就学于翰林院,世人对不能留馆之庶吉士也以翰林称之。
自此,‚非进士不入翰林‛。
而自明太祖废丞相之后,成祖设内阁,置大学士,与丞相相类。
大学士均出自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
翰林院成为培育高级文官的摇篮和涵养高层次学者的场所。
清代科举,沿袭一甲进士直入翰林之成法,二三甲进士则通过考选庶吉士才得入翰林。
殿试名义上由皇帝亲自主持,合格者由皇帝亲笔勾定,称‚钦点翰林‛。
为了防止冒考,还在会试与殿试间增设复试,复试合格者方准参加殿试。
另外,对已经跻身翰林者,创立大考制度加以监督和激励。
制度之严格、措施之细密可见一斑。
前人阐述明清科举制度,多囿于成说,只谈秀才、举人、进士三级结构,以考中进士为科举制度的终结。
江西师大附中高三语文试卷高三备课组 2018.4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毎小题 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近10年来,上百位的小小说个人专著作为“素质教育读本”成为了大中小学生换代的课外文学读物。
陈建功在《中国小小说50强》的出版序言中说:“不少作家的作品深深影响了中国青少年阅读近三十年,相当多的作品入选小学、中学、大学语文教材乃至国外的中文教材。
还有的作品成为了中考、高考、研究生入学考试的试题。
”中国的小小说已从专门的期刊走出,与出版、与教育深度合作,出现了令其它小说品种和其它文学体裁羡慕的境界。
中国的小小说参与了民族的素质教育,成为出版事业的重要文体,在凝练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整合世界范围内的汉语文学创作,重建和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正在发挥着越来越明显和重要的作用。
如果说,邢可的“小小说是立意的艺术”是“文体学”重要定义的话,那么杨晓敏的“小小说是平民艺术”是“文化学”的定义。
中国小小说的这个“文化学”定义,涵盖了、提升了以往人们对小小说文体的各种认识,并是目前中国小小说从“文体现象”演化为“文化现象”的内涵鲜明、外延周全的精辟概括。
因为“小小说是大多数人都能阅读(单纯通脱)、大多数人都能参与创作(贴近生活)、大多数人都能从中直接受益(微言大义)”,这里面就涉及了大众文化的基本的寓教于乐的功能,也兼有了精英文学的“主旋律意识”,还涉及了现代社会包括平民百姓在内的“人全面发展的主体创造精神”。
因为“小小说作为一种文体创新,自有其相对规范的字数限定(1500左右),审美态势(质量精度)和结构特征(小说要素)”等艺术规律上的界定(杨晓敏),这个文体理论基本上从内容到形式归纳了30年来人们对小小说文体特征上的种种认识——小小说是一种字数在1500字左右,在立意和结构上有特殊的创作要求的特殊的小说文体。
这就顺理成章地得出结论:小小说是一种高品位的大众文化,也是一种人们走向精神全面和谐和全面发展的“主旋律审美文化”。
绝密★启用前试卷类型:全国卷江西省2018届高三4月新课程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卷本试题卷共10页,22题。
全卷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祝考试顺利★【注意事项】1.答卷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合乎要求的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选考题的作答:先把所选题目的题号在答题卡上指定的位置用2B铅笔涂黑。
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5.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阅读题(7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表是一根直立于余平地上的杆子,古人用来测量日影长短。
古人何以学会了立表测影?原因就在于人们对自己身影的了解。
由于古人最早认识的日影只能是自己的身影,因此最原始的测影工具也就是人体自身。
然而,长期以人身测影既不现实,也不准确。
于是古人为解决他们在空间与时间上所遇到的麻烦,就必须创造出一种足以替代人体测影的天文仪具,这便是表。
正是由于原始的表为模仿人体测影而出现,所以支撑人体直立而完成测影的股骨之名便被自然地移用作为表的名称。
《周髀算经》说:“周髀长八尺。
髀者,股也。
髀者,表也。
”很明显,原始的表名“髀”,而髀的本义正是人的股骨。
由于先民测影历史悠久,这种以髀股作为表的创造,至迟在公元前第四千纪的中叶就完成了。
传统的表的高度被规定为八尺,刚好相当于人的身长,这同样显示了早期人体测影的遗俗。
古人立表必先校正表的垂直,这使他们逐渐认识了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并以直立的表取于人的髀股而名“股”,晷之长名“勾”,完成了对勾股定理的证明。
2018年高考语文第四次大联考试卷(金太阳)2018年高考语第四次大联考试卷(金太阳) 2018年高考语第四次大联考试卷(金太阳)5 c 2018年高考语第四次大联考试卷(金太阳)江西省九江市教研室张青云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1至4页,第Ⅱ卷5至8页。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在答题卡上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并贴好条形码。
请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和科目。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本卷共14小题,每小题3分,共42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一、(18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曲折(qǔ) 场(chǎng)院欸(aǐ) 乃庠(xiáng)序之教 B.倨(ū)傲商贾(gǔ) 怃(fǔ)然妍媸(chī)毕露 c.惶悚(sǒng) 编纂(zuǎn) 衅(xìn)钟硝烟弥(í)漫D.忖(cǔn)度欢谑(xuè) 徘徊(huí)怙(gū)恶不悛答案cA 曲折(qū) 场(cháng)院B 倨(ù)傲,怃(ǔ)然, D 徘徊(huái)怙(hù)恶不悛。
2下列各组词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纨袴连绵字掺和铤而走险 B.担心沼汽池毕竟丰富多彩c.浮浅冷不妨良宵食不果腹D.稀有出洋相抉择平心而论答案DA 纨绔联绵字 B 沼气池c 冷不防。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经过一年的苦干实干,我司产值大幅度增长,全年共 50多万元。
②原“终不能复入石矣”有失望而放弃得很斩截的,改为“终不能入”便觉索然无味。
③汉武帝曾筑扶荔宫,把荔枝移植到长安,没有栽活,迁怒于养护的人,对他们施以极刑。
江西省等三省十校2018届高三下学期联考语文试题学校 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总体来看,近年来我国社会心态正变得越来越理智成熟、开放多元、积极主动,并且更加具有世界意识。
但也不可否认,目前仍存在一些不良社会情绪。
比如,自卑自馁情绪有之,“牢骚太盛”情绪有之,懈怠散漫情绪亦有之。
这些社会心态虽不是主流,却会对社会发展和改革进程产生消极影响。
如不及时修复,不仅会伤及个人幸福生活,还会影响整个社会心态,其至会阻滞社会主义现代化脚步。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社会心态必须强起来。
社会心态是一段时间内社会成员惜绪基调、社会共识和价值观的总和,属于社会意识范畴。
一个国家的社会心态与其发展实际密切相关,是时代的“晴雨表”“风向标”:它同时会影响每个社会成员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甚至影响整个国家发展大局。
积极健康的社会心态是个人、社会.国家发展进步的重要社会心理基础,也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中国自成立以来,用短短儿十年时间从“饥寒交迫”变为总体小康、从“一穷二白”发展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从世界边缘走近世界舞台中心,现在正阔步走在“强起来”的大路上。
在这个“强起来”的新时代,应当有与之匹配的社会心态。
心态强起来应增强自尊自信。
中华民族是一个自尊自信的民族,自尊自信是中华民族精气神的集中体现。
新时代,自尊自信源于深入了解“我们从哪里来” ”“我们走向何方” O它要求我们既不妄自菲薄,看到中国独特的文化传统、历史命运和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拒绝照抄照搬别国发展模式;也不妄自尊大,拒绝其他文明优秀成果。
只有清醒认识我国历史走向、准确定位我国历史方位,才能更加自尊自信。
只有不断增强自尊自信,才能更加敢于正视自身不足、敢于承认别人长处,进而取长补短,更好迈向伟大复兴。
全国名校大联考2018届高三第四次联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汉字是世界上起源最早的文字之一,传承数千年,从未中断.为世界各国文化源流所仅见,见证了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文化。
以汉字的独特性为基础,在儒释道思想的浸润下.中国书法成为具有丰富文化含量的独特艺术形式。
与中国画相比,书法以汉字为基础,其思想性、抽象性都让它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更为紧密、直接的关系。
哲学家、艺术家熊秉明认为,实际上中国书法处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部分,因为中国文化的核心在于哲学.而要使哲学精神的抽象落到现实生活,书法正起了桥梁的作用。
书法家沈鹏则强调书法的艺术性,他认为书法作为一门艺术,在本质上不给人输送知识.因此它在文化中无法担当核心的重负。
书法是纯形式的艺术.形式即其内容。
历史地看.书法的发展过程实际上就是书法风格的发展史。
近代以来.西方各种文化思潮的进入.挤压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存空间。
汉字、书法中的文化精神不断消减。
很多书法工作者丧失了对文化传承的兴趣和能力,这是书法传承和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
书法既是艺术,更是文化,它是一种真正地对人、社会、国家、民族和整个人类有滋养作用的艺术。
这滋养的力量正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共同涵养。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源流的儒释道思想给书法的传承与发展打上了深刻的烙印,儒家给了书法中正平和.道家则让书法飘逸超迈,佛家赋予它空灵玄远。
无论是书写工具,还是艺术形式。
抑或是文化内涵,书法有着悠久的历史传承。
要健康有序地发展,继承和创新之间的关系是它在每一个历史时期都需要处理好的问题。
传承至极是经典,经典至极才是创新。
失去传统的参照,创新只能是造作概念,闭门造车。
针对文化传统缺失和盲目创新之风盛行的现实状况.书法当下最切实的做法应该而且必然是回归传统——回归它文化的传统,艺术的传统。
书法回归文化传统,回到儒释道的文化根源是要获得思想的滋养。
江西省南昌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9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艺术与中国社会宗白华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这三句话挺简括地说出孔子的文化理想、社会政策和教育程序。
中国古代的社会文化与教育是拿诗书礼乐做根基。
教育的主要工具、门径和方法是艺术文学。
艺术的作用是能以感情动人,潜移默化培养社会民众的性格品德于不知不觉之中,深刻而普遍。
尤以诗和乐能直接打动人心,陶冶人的性灵人格。
而“礼”却在群体生活的和谐与节律中,养成文质彬彬的动作、步调的整齐、意志的集中。
中国人由天地的动静、四时的节律、昼夜的来复、生长老死的绵延,感到宇宙是生生而具条理的。
这“生生而条理”就是天地运行的大道。
这种最高度的把握生命和最深度的体验生命的精神境界,具体地贯注到社会实际生活里,使生活端庄流丽,成就了诗书礼乐的文化。
礼和乐是中国社会的两大柱石。
“礼”构成社会生活里的秩序条理。
“乐”涵润着群体内心的和谐与团结力。
然而礼乐的最后根据,在于形而上的天地境界。
《礼记》上说:“礼者,天地之序也;乐者,天地之和也。
”人生里面的礼乐负荷着形而上的光辉,使现实的人生启示着深一层的意义和美。
礼乐使生活上最实用的、最物质的衣食住行及日用品,升华进端庄流丽的艺术领域。
三代【注】的各种玉器,是从石器时代的石斧石磬等,升华到圭璧等等的礼器乐器。
三代的铜器,也是从铜器时代的烹调器及饮器等,升华到国家的至宝。
而它们艺术上的形体之美、式样之美、花纹之美、色泽之美、铭文之美,集合了画家书家雕塑家的设计与模型,由冶铸家的技巧,而终于在圆满的器形上,表出民族的宇宙意识(天地境界)、生命情调,以至政治的权威、社会的亲和力。
在中国文化里,从最低层的物质器皿,穿过礼乐生活,直达天地境界,是一片混然无间、灵肉不二的大和谐、大节奏。
因为中国人由农业进于文化,对于大自然是“不隔”的,是父子亲和的关系,没有奴役自然的态度。
江西省重点中学盟校2018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参考答案2018年4月8日1.A(B项,“体现出令人满意的环保认知度”错误,从文中看,“人们对于周边生态环境越来越重视”,但“对于环保认知的深度、广度和准确度还有所不足”,“拥有较高的环保期望,但自我行为约束意识较差”,可见,人们对周边生态环境越来越重视,环保期望越来越高,并不能体现出令人满意的环保认知度。
C项,“积极完善环保奖惩机制”只是条件之一,文中还提出“各种积极的政策鼓励并培育绿色生活方式”等内容。
D项,“比其他形式能更有效地调动群众的积极性”错误,文中没有将这种形式和其他形式进行比较。
)2.C(“用大量篇幅阐述生态理论”错误。
文中更多的是紧密结合现实问题展开论述。
)3.B(B项,“而不是去关注负面环保问题”错误。
文中“但多数人更关注一些负面环保意为在对待负面环保问题与正面环境议题应该只关注负面环保问题。
)4.B(B项,“表现了其居民觉悟低下”分析有误。
)5.①交代了老八杂的来历、位置和特点。
(2分)②为下文故事设定了环境背景。
(2分)③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发展做了铺垫。
(1分6.①中国的改革开放如火如茶,取得了巨大进步,城市的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
(2分)②城市化过程中充斥着各种利益间的矛盾。
(2分)③城市棚户区改造困难重重,开发商过度逐利7.B(“83%”是指与中国做石油生意的核心产油国,不是所有产油国家。
)8.AE(B项,“生意越大关系越好”,文中无据:C项“旧有成员排位依然故我,毫不动摇”有变化:D项,“对世界经济的良性发展有最大的帮助”绝对化。
)(答对一项得2分,答对两项得5分)9.①人民币在国际市场可以自由使用自由兑换。
②中国是全球最重要的出口国之一。
③中国经济稳中向好和市场化成功改革。
④人民币汇率基本保持稳定。
⑤加强的金融管控保障了中国经济安全。
⑥特别提款权货币代表性日益下降。
(答对一点得一分,共4分)10.B(判官赵令佳同心誓守,城陷俱被执。
江西省2018届重点中学联考语文试题江西省2018届重点中学联考语试题江西省2018届重点中学联考语试题
5 c 江西省2018届重点中学联考语试题
(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36分)
一、基础题(共5题,每小题1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掾吏uàn 罗绮qǐ 瘐毙ǔ 惨怛dàn 煞有介事shà
B.舷窗xián 勖勉xù 打烊àng 觇视chān 人影幢幢chuáng
c.绦虫tā 渊薮sǒu 谂知shěn 罪愆qiān 踽踽独行ǔ
D.低徊huí 瓦楞léng 妆奁lián 缫sā丝强颜欢笑qiáng
2.下列词语中,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攀缘脉搏厮守再接再厉尾大不掉
B.痉挛忌恨落漠买椟还珠兵慌马乱
c.宣泄启锭磋商藕断丝连筚路蓝缕
D.差池因缘嗥叫矫揉造作饥肠漉漉
3.将下列词语依次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季羡林先生为人所敬仰,因为他的学识,因为他的品格,他说在最困难的时候,没有丢掉自己的良知。
他在“革”期间偷偷地翻译印度史诗《罗摩衍那》,又完成了《牛棚杂记》一忆书。
他的书,不仅是个人一生的,也是近百年中国知识分子历程的。
A.不仅还虽然但写照反应
B.既又即使也映照反映
c.不仅还即使也写照反映
D.既又虽然但映照反应
4.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江西省南昌市八一、赣州中学等校2018届高三联考检测考试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此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东汉的《张迁碑》方厚凝重的笔意往往被学书者看做医治笔弱之病的良方,因此学习《张迁碑》若是不能够得其“方”,也就谈不上得其情味,更谈不上登堂入室了。
基于此熟悉,很多学书者在临习该碑时,常常会刻意摹画,乃至夸张其笔画的“方”形,力求做到棱角分明。
可是如此处置的结果却不能尽如人意,随之而生的,那么是古板、僵硬、做作等问题。
那么,关于《张迁碑》的“方”,咱们究竟应该如何明白得呢?从笔画层面上看,《张迁碑》的“方”主若是由刀刻二次加工所致,例如“也”“门”“贡”等许多字都表现出浓厚的刀刻痕迹,因此,当有些人还过度着眼于《张迁碑》笔法之“方”的时候,事实上已经落入了窠臼。
由于刀刻痕迹浓重,咱们很难从中清楚地看到毛笔锋颖最初运行的痕迹,因此《张迁碑》的“方”,绝不能仅仅从笔法的层面去明白得,而需要悉心体会其中丰硕的意趣。
这种“方”的意趣具有两种内涵。
其一,峻而能健。
“峻”指的是方硬当中棱角分明的审好心味。
梁武帝萧衍在《答陶隐居论书》一文中曾云:“婉婉暧暧,视之不足,棱棱凛凛,常有动气。
”可见在笔画的起收处表现出鲜明的棱角,便能增强笔画的力感,展现出令人肃穆的精神。
但这种棱角必需具有特殊的质感与生命力,才会表现出丰硕的意态美,不然会有单薄古板的弊病。
《张迁碑》的方笔往往具有浑厚饱满的张力,这种张力也确实是咱们所说的“健”。
例如“迁”字的末笔波磔,在方峻中饱含了强劲的筋力,这种“筋”的质感极大增强了方笔的表现力与感染力。
其二,峻而能朴。
所谓“朴”即指一种自然成形、毫不做作的审好心味。
很多人在临习《张迁碑》时,常会把方笔处置得呆呆板涩、机械类似。
但咱们认真体味《张迁碑》的方笔,能够发觉其魅力不仅表现为劲健的力感,更体此刻形态不一的笔形上,这是一种朴实无华、自然尚真的秦汉文化精神的自然流露。
江西省重点中学盟校2018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解析版】2018年4月8日第一版,2018年5月23日修订(高映东)序图:迟子建、王维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基于生态环境问题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推动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生态环境的维护和生态问题的治理,形成全社会协同效应,是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所在。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逐步实现生态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使得生态治理被提升到更高的战略高度。
生态治理不仅是政府和社会的责任,更需要人民群众的内在认同与积极参与。
广大人民群众是社会建设的主体和实践者,其环保认知水平如何,直接关系到生态治理能否顺利推进。
不可否认,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人们对于周边生态环境越来越重视,尤其对于环境污染的关注度不断提高,但现实中人们对于环保认知的深度、广度和准确度还有所不足。
生态文明价值观整体呈积极良好态势,但多数人更关注一些负面环保问题,而且有相当一部分人对于国家、社会和他人一般拥有较高的环保期望,但自我行为约束意识较差,对于一些“环境不友好”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早已习以为常,这些都是当前提升人民群众生态环保认知不可回避的问题。
人民群众应在日常生活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国家环保事业。
但调查中发现,人们在一些行为习惯性方面,仍然表现为生态行为能力较弱的状况,个体生态行为习惯的养成更多与自我需求相关,虽认知面广但参与程度较低,行为跟进的广度不够,主动参与环保行动和环境监督的意愿不强,环保自觉性还有着较大的提升空间。
强化人民群众生态行为的主体自觉性,需要注意在生态治理的实践中积极完善环保的奖惩机制,通过各种积极的政策鼓励并培育绿色生活方式,努力提高个体生态行为的主体自觉性。
生态环境治理必须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社会合力作用。
构建全民参与的社会行动体系是发挥人们合力的必要保证。
这就需要积极畅通群众的参与渠道,不断健全举报、听证、舆论监督等制度,引导环保领域各类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地发展,为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提供更多的组织依托,提高人们参与的组织化、规范化水平。
2018年江西高三语文八校联考试题(含答案)
c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轴线(zhòu) 国玺(xǐ) 揩地板(āi) 轻鸢剪掠(uān)
B.宵柝(tuó) 壬戌(rén) 胳肢窝(gē) 圆凿方枘(ruì)
c.鲑珍(guī) 榫头(sǔn) 发横财(héng) 殒身不恤(xù)
D.潦水(liá) 敛裾(ū) 拗不过(niù) 挥斥方遒(qiú)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传诵旗杆辨证法绿树成阴
B.泄漏蕴籍毡笠子哀声叹气
c.戮力攀缘订书机归根结蒂
D.简捷喋血侯车室坚忍不拔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第一次庭审时,原告律师向法庭所作的,揭露了三年原告在这起家庭暴力案中遭受虐待的真相。
②正如严锋评价莫言的作品所说的“恣肆汪洋,元气充沛,想象力惊人,中国的历史与现实都挖掘很深。
”
③浙江是的海岛大省,海岛总数约占全国的一半,海岛开发利用一直是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的一个重点。
A.申诉对于名副其实 B申诉关于名正言顺
c 申述对于名副其实 D申述关于名正言顺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方法,切实通过建设教育园区促进解决教育不平、发展不均衡等问题,推动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为我省科学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B.健康的主流化能不能真正占领手机化市场,能不能真正对众产生影响,关键在于具有化创新的思维。
c.为避免楼市调控不遭遇这种尴尬的局面,地方政府除继续“给。
【题文】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当代知名人文学者刘再复说,孔夫子是中国最可怜的人。
在中国历史上,孔子的命运可谓变化多端,时而是圣人,时而是罪人;时而是真君子,时而是“巧伪人”;时而是文曲星,时而是“落水狗”;时而是王者师,时而是“丧家犬”。
对于孔子的命运,一直有两种不同说法。
一种观点认为:孔子是无辜的,孔子只不过被后人利用了。
另一种观点认为:为什么偏偏是孔子被利用了?一定与孔子思想学说中的某些缺陷相关。
你是怎么看的?请结合《论语》中的相关内容,就上述分歧谈谈自己的理解。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脱离材料的含意和范围,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我心目中的孔子我心目中的那位孔圣人离我们已经有两千多年了。
虽然他已经不在我的这个高度文明的时代,但是他的思想仍活在我们的身边。
在我上初中的时候,我就接触了这位老人的那些儒雅的思想。
记得,我跟着语文老师背诵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自有远方来,不亦乐乎------”当时的我对孔老圣人有了一种神圣的感觉。
他的许多的教育思想,在我的学习当中,还是比较适用的。
另外,他讲述的许多做人的道理,至今我还是需要借鉴的。
例如,“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是我做人的基本标准之一。
我读了孔子的生平,对孔圣人的做人这方面是值得比较称道的。
鲁昭公让他去管理仓库,他就去把这差事作的井井有条。
是年孔子改作乘田,管理畜牧。
孔子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无论孔子做什么事,都是从一点一滴做的。
其实,我们之所以把他称为“圣人”,是因为他也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但是他在做人上确实是达到了人生的很高的境界。
孔老圣人不光是我的教育老师,他也是我身边生活的一位指路人。
每当,我在生活上感到失意的时候,我总会想到孔子在失意的时候,仍然认认真真地对待每一件事,最后在不起眼的事情上成功,像我这样的泛泛之辈更应当把精力投入的自己的目标上去。
在我的心目中,孔圣人不是一个神,他是一位和蔼可亲的老人。
江西省樟树中学2018届高三年级第四次月考语文卷及答案江西省樟树中学2018届高三年级第四次月考语卷及答案江西省樟树中学2018届高三年级第四次月考语卷及答案
5 c 江西省樟树中学2018届高三年级第四次月考语卷及答案
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36分)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错误最多的一组是()A.颓圮(pǐ)喋血(dié)蜕变陨身不恤
B.重创(chuāng)马嵬(éi)砥砺唉声叹气
c.弄堂(lòng)椽条(uán)就序以身做则
D.岑寂(cén)癸丑(uí)逡巡责无旁待
2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最恰当的一项是()
A传说,屈原死后被一条大鱼驮回秭归,终于从流放之地回归楚国,这一切听起过于神奇荒诞,却正反应了人们对屈原的无限怀念之情。
B在世锦赛体操比赛中,他双杠的动作完成得简直无可挑剔,以致全体裁判员无一例外地对他亮出了满分。
c 从奥运会开幕式看,张艺谋实在太钟爱那些所谓传统化的符号了。
而且,他的运用是非常具象的、一成不变的。
如果他不那么胶柱鼓瑟,开幕式会不会更好一点?
D这则笑话因为对漠不关心人民疾苦的官员讽刺得很有力量,在民间流传很广,影响极大。
3下列语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北京麦当劳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美国化”,为了吸引更多的家庭聚餐,北京麦当劳把《欢聚麦当劳,共享家庭乐》作为他们的广告主题之一。
2018届江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4月月考语 文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I 卷(选择题)一、选择题1.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随着4G 时代的到来,国产智能手机纷纷登堂入室,截至今年第一季度,联想、华为、中兴和小米等品牌手机在全球市场已占有三分之一的份额。
②辛弃疾继承并发扬了苏东坡的豪放风格,以翻云覆雨的笔力、激昂跌宕的气势,抒情言志,针砭时弊,形成了南宋词坛的一大流派。
③一些作者很喜欢把一些鸡毛蒜皮的故事弄得很煽情,但是内容却又空洞无奇,即使内有其物,又故意夸大一些细节,令人不堪卒读。
④莫言的代表作《红高粱》平铺直叙,把富有地域特色的民间故事原汁原味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也把民族心灵深处的诉求直接地呈现出来。
⑤2016年10月22日下午,中国足协宣布正式聘用马塞洛·里皮先生担任中国国家男子足球队主教练。
里皮这次的临危授命,无论结果如何,都足以让大家热血沸腾。
⑥老舍先生的《茶馆》聚国事家事、世态人情于一室,句句如探骊得珠,让我们在啼笑中感知着民众的无奈以及时代的黑暗。
A. ①②④B. ②⑤⑥C. ①③⑤D. ③④⑥。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杰出的尼日利亚剧作家、激进的人道主义者沃莱·索因卡严厉批评了美国当选总统特朗普在移民问题上引起强烈争议的言论和墨西哥边境的造墙计划。
B. 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记录了真实的珍贵文物修复过程,讲述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传承人的日常工作和生活状态。
江西省八所重点校2018届高三四月联考语文试卷2018.4一、现代文阅读(共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除却先秦不论,中国古代社会有三大转折。
这转折的起点分别为魏晋、中唐、明中叶。
社会转折的变化,也鲜明地表现在整个意识形态上,包括文艺领域和美的理想。
就敦煌壁画来说,由中唐开始的这一转折也是很明白的。
盛唐壁画中那些身躯高大的菩萨行列在中唐消失,更多是渲染“经变”;人物成为次要,着意描绘的是热闹繁复的场景,它们几乎占据了整个墙壁。
到晚唐五代,这一点更为突出;“经变”种类增多,神像(人物)却愈发变少。
色彩俗艳,由华贵而趋富丽,装饰风味日益浓厚。
初盛唐圆润中带遒劲的线条、旋律,到这时变得纤纤秀柔,有时甚至有点草率了。
菩萨(神)小了,供养人(人)的形象却愈来愈大,有的身材和盛唐的菩萨差不多,个别的甚至超过。
它们一如当时的上层贵族,盛装华服,并各按现实的尊卑长幼,顺序排列。
如果说,以前还是人间的神化,那么现在凸出来的已是现实的人间——不过只是人间的上层罢了。
很明白,人的现实生活这时显然比那些千篇一律、尽管华贵毕竟单调的“净土变”、“说法图”和幻想的西方极乐世界,对人们更富有吸引力,更感到有兴味。
壁画开始真正走向现实:欢歌在今日,人世即天堂。
试看晚唐五代敦煌壁画中的《张议潮统军出行图》、《宋国夫人出行图》,它们本是现实生活的写真,却涂抹在供养佛的庙堂石窟里,并且占有那么显赫的位置和面积。
在中原,吴道子让位于周昉、张萱,专门的人物画家、山水花鸟画家在陆续出现。
在敦煌,世俗场景大规模地侵入了佛国圣地,它实际标志着宗教艺术将彻底让位于世俗的现实艺术。
正是对现实生活的审美兴味的加浓,使壁画中的所谓“生活小景”在这一时期也愈发增多,虽然其中有些是为了配合佛教经文,许多却纯是与宗教无关的独立场景,它们表现了对真正的现实世俗生活的同一意兴。
它的重要历史意义在于:人世的生活战胜了天国的信仰,艺术的形象超过了宗教的教义。
禅宗在中唐以来盛行不已,压倒所有其他佛教宗派,则是这种情况的理论上的表现。
哲学与艺术恰好并行。
本来,从魏晋玄学的有无之辨到南朝佛学的形神之争,佛教以其细致思辨来俘虏门阀贵族这个当时中国文化的代表阶级,使他们愈钻愈深,乐而忘返。
哲理的思辨竟在宗教的信仰中找到了丰富的课题,魏晋以来人生悲歌逐渐减少,代之以陶醉在这思辨与信仰相结合的独特意味之中。
也因为这样,在信仰中仍然保持了一定的理性思辨,中国永远没有产生像印度教的梵天、湿婆之类极端神秘恐怖的观念和信仰。
印度传来的反理性的迷狂故事,在现实生活稍有改变后就退出历史和艺术舞台。
更进一步,在理论上终于出现了要求信仰与生活完全统一起来的禅宗。
这样,结论自然就是,并不需要一种什么特殊对象的宗教信仰和特殊形体的偶像崇拜。
正如宗教艺术将为世俗艺术所替代,宗教哲学包括禅宗也将为世俗哲学的宋儒所替代。
宗教迷狂在中国逐渐走向衰落。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这一切,当然又是以中国社会由中古进入近古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关系的重要变动为现实基础的。
可见,把历时数百年之久的中国佛教艺术当作一个混沌的整体对待是不行的,重要的是历史的分析和具体的探索。
从天上人间的强烈对照到它们之间的接近和谐,到完全合为一一体;由接受和发展宗教艺术到它的逐渐消亡,这是一个漫长而曲折复杂的过程,但艺术思潮和美的理想这种发展变化却完全是合乎规律性的。
(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有删改)【注】经变:据佛经故事所做的绘画、雕刻等。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社会转折的变化会体现在社会的整个意识形态上,如就敦煌壁画而言,人物成为次要,着急描绘热闹繁复的场景,是中唐开始的社会转折变化之一。
B.晚唐五代时期的敦煌壁画中菩萨形象和供养的人的形象的大小有了很大变化,这说明佛教以前展现的是人间的神化,现在展现的是人间的上层。
C.中唐以后,敦煌壁画中出现了大量的世俗场景,他们侵入了之前的佛国圣地,这表明宗教艺术已最终让位于世俗的现实艺术。
D.人们对现实生活审美兴味的加浓,使禅宗压倒了其他佛教宗派,使壁画中所谓的“生活小景”愈发增多,它们纯是与宗教无关的独立场景。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从敦煌壁画中神像逐渐变小变少、经变种类增多等变化阐述人们对宗教和现实生活的看法的变化,并得出人们越来越看重现实生活的结论。
B.作者以《张议潮统军出行图》为例,是为了说明世俗场景大规模的侵入了敦煌的佛国圣地。
C.中国人在宗教信仰中保持着一定的理性思辨,所以中国永远没有产生像印度教中的湿婆等极端神秘恐慌的观念和信仰。
D.作者以壁画的变化、禅宗的出现,从现实和理论两个方面论述中唐以来的社会转折变化,最后阐述对中国佛教艺术应当作历史的分析和具体的探索。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唐时的敦煌壁画比较注重渲染“经变”,到了晚唐五代时期,“经变”的种类增多,壁画装饰风味变浓,色彩变得俗艳。
B.敦煌壁画在中唐有了明显的变化,比如盛唐壁画中那些身躯高大的菩萨形象在此时消失,绘画手法也由初盛唐的圆润中带着遒劲变为纤秀甚至有点草率。
C.佛教的细致思辨使得当时中国文化的代表阶层门阀贵族越来越深地钻研佛教,哲理的思辨在宗教信仰中找到了丰富的课题。
D.中国社会由中古进入近古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关系的重要变动影响了人们对佛教的态度,使得宗教迷狂在中国逐渐走向衰弱。
(二)文学文本阅读(本题共3分,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后园萧红祖父的眼睛是笑盈盈的,祖父的笑,常常笑得和孩子似的。
祖父是个长得很高的人,身体很健康,手里喜欢拿着个手杖。
嘴上则不住地抽着旱烟管,遇到了小孩子,每每喜欢开个玩笑,说:“你看天空飞个家雀。
”趁那孩子往天空一看,就伸出手去把那孩子的帽给取下来了,有的时候放在长衫的下边,有的时候放在袖口里头。
他说:“家雀叼走了你的帽啦。
”孩子们都知道了祖父的这一手了,并不以为奇,就抱住他的大腿,向他要帽子,摸着他的袖管,撕着他的衣襟,一直到找出帽子来为止。
祖父常常这样做,也总是把帽放在同一的地方,总是放在袖口和衣襟下。
那些搜索他的孩子没有一次不是在他衣襟下把帽子拿出来的,好像他和孩子们约定了似的:“我就放在这块,你来找吧!”祖父不怎样会理财,一切家务都由祖母管理。
祖父只是自由自在地一天闲着。
我想,幸好我长大了,我三岁了,不然祖父该多寂寞。
我会走了,我会跑了。
我走不动的时候,祖父就抱着我;我走动了,祖父就拉着我。
一天到晚,门里门外,寸步不离,而祖父多半是在后园里,于是我也在后园里。
我小的时候,没有什么同伴,我是我母亲的第一个孩子。
我记事很早,在我三岁的时候,我记得我的祖母用针刺过我的手指,所以我很不喜欢她。
我家的窗子,都是四边糊纸,当中嵌着玻璃。
祖母是有洁癖的,所以她屋的窗纸最白净。
别人抱着把我一放在祖母的炕边上,我不加思索地就要往炕里边跑,跑到窗子那里,就伸出手去,手指一触到窗上,那纸窗像小鼓似的,嘭嘭地就破了。
祖母若来追我的时候,我就越得意了,笑得拍着手,跳着脚的。
有一天祖母看我来了,她拿了一个大针就到窗子外边去等我去了。
我刚一伸出手去,手指就痛得厉害。
我就叫起来了。
那就是祖母用针刺了我。
祖父一天到晚是闲着的,祖母什么工作也不分配给他。
只有一件事,就是祖母的地榇【注】上的摆设,有一套锡器,却总是祖父擦的。
每当祖父一擦的时候,我就不高兴,一方面是不能领着我到后园里去玩了,另一方面祖父因此常常挨骂,祖母骂他懒,骂他擦得不干净。
祖母一骂祖父,我就拉着祖父的手往外边走,一边说:“我们后园里去吧。
”我拉着祖父就到后园里去了,一到了后园里,立刻就另是一个世界了。
决不是那房子里的狭窄的世界,而是宽广的,人和天地在一起,天地是多么大,多么远,用手摸不到天空。
而土地上所长的又是那么繁华,一眼看上去,是看不完的,只觉得眼前鲜绿的一片。
一到后园里,我就没有对象地奔了出去,好像我是看准了什么而奔去了似的,好像有什么在那儿等着我似的。
其实我是什么目的也没有。
只觉得这园子里边无论什么东西都是活的,好像我的腿也非跳不可了。
等到自己实在跑不动了,才坐下来休息,那休息也是很快的,也不过随便在秧子上摘下一个黄瓜来,吃了也就好了。
休息好了又是跑。
后园中有一棵玫瑰。
一到五月就开花的。
一直开到六月。
花朵和酱油碟那么大。
开得很茂盛,满树都是,因为花香,招来了很多的蜂子,嗡嗡地在玫瑰树那儿闹着。
别的一切都玩厌了的时候,我就想起来去摘玫瑰花,摘了一大堆把草帽脱下来用帽兜子盛着。
在摘那花的时候,有两种恐惧,一种是怕蜂子的勾刺人,另一种是怕玫瑰的刺刺手。
好不容易摘了一大堆,摘完了可又不知道做什么了。
忽然异想天开,这花若给祖父戴起来该多好看。
祖父蹲在地上拔草,我就给他戴花。
祖父只知道我是在捉弄他的帽子,而不知道我到底是在干什么。
我把他的草帽给他插了一圈的花,红通通的二三十朵。
我一边插着一边笑,当我听到祖父说:“今年春天雨水大,咱们这棵玫瑰开得这么香。
二里路也怕闻得到的。
”就把我笑得哆嗦起来。
我几乎没有支持的能力再插上去。
等我插完了,祖父还是安然的不晓得。
我跑得很远的站着,我不敢往祖父那边看,一看就想笑。
所以我借机进屋去找一点吃的来,还没有等我回到园中,祖父也进屋来了。
那满头红通通的花朵,一进来祖母就看见了。
她看见什么也没说,就大笑了起来。
父亲母亲也笑了起来,而以我笑得最厉害,我在炕上打着滚笑。
祖父把帽子摘下来一看,原来那玫瑰的香并不是因为今年春天雨水大的缘故,而是那花就顶在他的头上。
他把帽子放下,他笑了十多分钟还停不住,过一会一想起来,又笑了。
祖父刚有点忘记了,我就在旁边提着说:“爷爷……今年春天雨水大呀……”一提起,祖父的笑就来了。
于是我也在炕上打起滚来。
就这样一天一天的,祖父,后园,我,这三样是一样也不可缺少的了。
刮了风,下了雨,祖父不知怎样,在我却是非常寂寞的了。
去没有去处,玩没有玩的,觉得这一天不知有多少日子那么长。
(选自《呼兰河传》,有删节)【注】榇:chèn,棺材。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呼兰河传》是一篇自叙传小说。
萧红主要运用了描写的表达方式,多层面地展现了自己的童年生活记忆,故事情节散淡,戏剧冲突性不大。
B.萧红的祖父很喜欢和小孩子开玩笑,比如那个摘帽、藏帽的游戏,他老是把帽子藏在同一个地方,小孩子都玩厌烦了,他却自得其乐,浑然不觉。
C.这篇小说的叙事表层,采用的是儿童视角,但在其深层,却是萧红的成人视角。
这一成人视角会在作品中情不自禁地发议论,流露真情实感。
D.小说的主要环境是“后园”,它既是作者童年玩乐的场所,同时也是白由、安全和开阔的心灵家园的象征,是作者早年记忆中不可割舍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