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史历史分期
- 格式:doc
- 大小:21.50 KB
- 文档页数:4
一中国电影观念的演变:1.工具论——审美论2。
影戏论——影像论二第一代导演郑正秋、张石川1。
张石川:强调娱乐电影《孤儿救祖记》(第一部长故事片)《难夫难妻》(第一部短故事片)《孤儿救祖记》特点:(1)影片表面上说传统道德伦理下的遗产继承问题,其实质在于提倡教育。
(2)镜头运用上,注意通过特写来表现和突出人物的表情及情绪变化。
(3)演员追求生活化表演,力求摆脱文明戏的舞台痕迹。
中国第一批长故事片:《阎瑞生》《海誓》《红粉骷髅》影戏——————主流电影的特征:1 注重教化:表现人生批评人生调和人生美化人生2 讲求戏剧性:创作原则是以戏剧化冲突为基础的,在出乎意料和偶然天成的魅力中讲故事吸引观众3 强调情节性:新奇趣的剧情曲折的故事强烈的感染力4突出场面性:在环境造型中重指示性轻表现性。
表演与场面调度上注重单向平面和大景别三左翼电影运动:1。
定义:30年代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进步电影运动。
“九一八”事变后,各电影公司的经营者为了摆脱困境,吸引观众,同时也由于广大电影工作者抗日爱国要求的影响,纷纷开始了“向左转”的趋向。
2.导演及代表作:夏衍《狂流》田汉《母性之光》夏衍:默片名家三十年代创作电影剧本上十余部是中国电影剧作的杰出代表《春蚕》第一部文学改编。
田汉:早年以话剧创作出色,作品取材多为知识分子领域或城市革命者的生活斗争,创作内容和时代都争相接近,在中国电影史上,他是浪漫诗情的代表《三个摩登女性》3.分期:(1)迅速兴起(2)曲折绵延(1934——1935)(3)重新高涨(36——37)4.意义影响:(1)提倡电影文化观念,使电影担负文化责任(2)确立现实主义原则(3)在剧作形态导演技巧、摄影艺术、表演方法、电影语言上的革新。
5.吴永刚和《神女》(1)《神女》的构思及表达:《神女》表达的是“母爱”,妓女母亲双重身份,人的生存境遇,社会多方面对母子二人生存权力的否定。
(2)成就:首先是深沉忧郁人性贡奉,其次是朴实蕴藉的画面造型,第三是委婉含蓄的风格。
[摘要] 中国电影从诞生之初到20年代的电影民族化进程,从30年代的电影社会化进程再到40年代的重建传播秩序,直至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电影的发展史都与传播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
而出版于1963年的《中国电影发展史》,无论是从它诞生的背景、编著的经过、性质,还是出版后产生的影响,都无不显示着其作为一种媒介与电影传播的关联。
[关键词] 电影 《中国电影发展史》 传播学目前我们在市面上能看到的《中国电影发展史》一书,都是1980年之后的一次再版,由于此书在“文革”期间被打成“大毒草”,而与这本书相关的人员也都受到过严重的批判,因此当时的存书遭到大量的销毁,其初版几乎没有保存下来。
但是“文革”后此书的价值再次受到肯定,在多方的强烈建议下,于1980年进行了再版。
在刘小磊对程季华的采访中,程季华曾提到对于再版内容的看法,他说:再版时如果要做修改就遇到这样一个问题,究竟定位它是偏“左”还是往右改,还是定位它是极“右”的往“左”改?完全客观或者中立的立场其实是不存在的。
最后我们几个人的意见是一致的,就是不做修改。
《中国电影发展史》是一个历史的存在和见证。
①因此我们现在看到的再版和初版在内容没有做任何的修改。
1949年到1956年是中国电影发展的一个特殊时期,这个时期在中国电影史上被统称为“十七年”。
这十七年间的中国电影批评作为新电影文化的舆论支持,在体现艺术自觉意识的同时,也很大程度上与国家强大的政治意识交融在一起,当时中国电影的艺术已经不仅仅是体现一种人民生活形象或状态如此简单了,更多是要融入一种政治文化,参与一种政治形态,让政治与艺术在电影中体现一种关系已成为当时电影实践以及理论创作的核心。
这也是《中国电影发展史》产生的一个历史环境。
这本《中国电影发展史》出版于1963年,但早在1950年关于这本书的写作任务就已经被提出了。
具体而言,是由当时担任中央电影局艺术委员会的副主任委员陈波儿提出,此后是在内外因素共同作用下开始的这项写作任务。
电影的振兴时期(1967年以来)对世界电影史第四分期的描述峻 冰(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成都 610064)摘要:世界电影与电影史学的新发展要求我们重新审视和界定电影的历史时期。
基于世界电影史的 四分期说! 即形成时期(1895-1927)、成熟时期(1927-1945)、变革时期(1945 1967)和振兴时期(1967年以来),本文对国内研究得很不充分的世界电影史第四分期(直至2000年)的重要电影流派及思潮进行了比较客观、清晰的描述。
关键词:世界电影史;第四分期;振兴时期中图分类号:J992 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3926(2004)02 0191 10收稿日期:2003-10-30作者简介:峻冰(1970-),男,安徽蒙城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电影电视系副教授,主要从事影视理论、影视传播研究,系中国电影家协会、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员,现为韩国又松大学客座教授。
世界电影的崭新发展与新电影史学的研究,要求我们重新审视世界电影史的分期并做出相应客观的描述。
在对一百余年世界主要电影作品及有关文字材料的详细分析和考察的基础上,我们把世界电影史分为四个时期,即已为电影学界公认的形成时期(1895-1927)、成熟时期(1927-1945)和亟待描述的1945年以后的变革时期(1945 1967)、振兴时期(1967年以来)。
[1]对研究得很不充分的1945年以后的世界电影艺术史进行理性、客观的分期并给予其中的重要电影流派及思潮以客观、清晰的描述,于我国当代电影史的研究以及我国电影史、电影理论学科的发展、完善都大有裨益。
鉴于世界电影史第三分期 变革时期!已有专文论述,[1]本文只对世界电影史第四分期 振兴时期!予以探讨。
一、美国电影的兴盛20世纪60年代末以后,一大批被称为 新好莱坞!的青年导演的崛起,为美学及经济上已部分停滞不前的好莱坞电影注入了新的生命。
他们在承认各种电影样式的规律、明星制和工业化生产方式的同时, 把自己亲身的经验倾注到影片中来,反映青年一代的理想、梦想和期望,更加充分地利用各种电影样式的种种美学手段。
中国电影史历史分期:拓荒期(1896-1932)中国电影的传入以及第一个黄金时代探索期(1932-1949)中国点一个的初步成熟发展期(1949-1966)新中国十七年电影创作停滞期(1966-1976)文革十年的中国电影复苏期(1976-1984)新中国电影的恢复繁荣期(1984至今)飞速发展的中国电影走向世界中国电影的发展特点:1:社会历史变革直接影响着中国电影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变革 2:受到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传统和民族的审美心理传统的深刻影响 3:中国戏剧和文学保持了一种特殊联系,尤其是戏剧的影响更加明显 4:与世界电影相比,中国电影相对来说一直比较落后 5:各个创作部门的发展不平衡中国第一座专业影院:1908年西班牙人雷玛斯在上海建起—虹口大戏院电影创作:1913年《难夫难妻》(郑正秋导演编剧)中国故事片开端1913年《庄子试妻》(黎民伟)“香港电影之父”20年代《阎瑞生》(任彭年导演)中国第一部长故事片,中国电影探索期结束《车中盗》(任彭年导演)中国最早类型片,确立了娱乐观众的方向商业投机性:决定中国工业从一开始就缺乏坚实的经济技术基础,创作上一味迎合观众的低级趣味,粗制滥造模仿外国商业影片1920年商务印书馆为梅兰芳拍摄《春香闹学》、《天女散花》郑正秋电影成就:1922年与张石川等组成明星电影公司,是中国电影事业的开拓者❤艺术主张:以艺术形式进行社会教化,把丰富的戏剧经验运用到电影创作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电影创作:《难夫难妻》(中国第一部故事片)《孤儿救祖记》(是中国电影成为一种艺术特色,独立的艺术形式的一种开端)《玉梨观》《劳工之爱情》(滑稽短片)《自由之花》《姊妹花》(最早有声故事片)1923年明星电影公司《孤儿救祖记》(郑正秋编导)是我国第一部艺术片,打破了外国影片独占我国电影市场的局面,掀起了国产电影创作的阵阵高潮。
中国电影创作正式进入长片创作阶段。
郑正秋的制片思想:主张有一选定的教育作用的通俗的大众化的商业电影制片思想。
中国电影分期:早期中国电影(1896-1931年)三、四十年代的中国电影(1931-1949年)新中国电影(1949-)早期电影:第一代导演对于电影与社会、人生的关系有哪些思考?1.早期导演认为电影是商品,要盈利,选择社会事件、焦点《阎瑞生》2.电影为教化的工具(郑正秋结合《劳工之爱情》中国早期电影观念中的“影戏”说主要内涵是什么?1.拍摄镜头:机位固定,舞台剧的展现。
2.核心内涵:矛盾冲突,推动剧情发展。
3.影戏冲突通过演员的夸张表演。
4.善恶分明,惩恶扬善。
5.人物对立面,人物基本类型有好人坏人之分。
影戏的特征:1.鲜明道德对比,具有价值评判的伦理性,担负社会教化任务,有一个劝善的艺术主题,惩恶扬善,女性一般作为被抛弃的对象2.情节模式化,矛盾冲突尖锐且具假定性,易有大团圆结局3.主人公历尽磨难,坏蛋、滑稽傻瓜成为经典类型。
4.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较煽情,迫使观者热烈体验主人公感情,以博同情怜悯。
5.通俗、普及、易懂。
从《劳工之爱情》、《孤儿救祖记》、《姊妹花》等谈张石川、郑正秋的导演艺术特色。
1、郑:(风格)自己为编剧,参与导演(编剧风格)非营利为目的,教化人心;作品内容多为家庭伦理剧;注重艺术注重故事编排的曲折以及人物性格的塑造。
(人物塑造):关注特殊人群,《劳工之爱情》《二八佳人》对女性人物进行塑造,表达对女性的同情和赞美,宣扬女性的自由和解放。
2、张:(风格)自身为导演,参与编剧(导演风格)商业利益特色—喜剧元素;技术上追求特效以及尖端技术;作品内容为家庭伦理剧。
(人物)关注所有人群生活,追求技术上吊威亚、钢丝。
五.四新文化:自由、民主、科学体现在二者的作品中。
第二代导演的民族电影追求:(1)在民族性格刻画中去挖掘民族现实内涵;(2)从民族欣赏趣味着眼去结构叙事:一是在家庭悲欢离合中描绘时代人生;二是在强调镜头影像的同时又注重情节叙事;(3)将民族艺术美学融入镜头影像,如运用对比手法观察现实、构思情节、把中国古典诗词、绘画、戏曲艺术融入影像创造的探索中。
《中外电影史》课程理论教学大纲一、课程编码及课程名称(五号黑体)课程编码:课程名称:中外电影史 The history of World and China movie二、学时、学分及适用专业总学时数:36 学分:2适用专业:广播电视新闻学((本科)三、课程教学目标:电影是一种复杂的历史现象(它既是一种艺术形式,也是一种经济结构、技术体系和文化产品)。
换言之,电影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不仅是构成一个整体的一组成分,而且也是相互关联、互为条件的一组成分。
任何一种电影史的定义都应承认,电影的发展包含了电影作为特殊技术体系的变革、电影作为视听再现系统的变革以及电影作为社会机构的变革。
本课程是向同学介绍评析中国和外国电影各个历史阶段的主要艺术运动和艺术思潮、重要的电影艺术家和代表性作品,梳理出中外电影历史的发展线索和优秀的艺术传统。
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要求从发展比较的观点分析中外电影现象之间的联系、影响,重点透视外国电影对中国电影现状和发展的借鉴价值。
四、课程的性质和任务本课程要求同学了解中外电影发展的历史脉络,对各个历史阶段电影的发展状况,生长的时代背景、具备的艺术特征以及重要人物和经典作品有初步理解和评析。
观摩任课教师指定的具有历史价值和艺术内涵的电影文本,并结合历史语境进行鉴赏分析,把握中外电影艺术发展的历史特点和文化传统。
本课程学时安排为140学时,考试时间不计入内。
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经典片段评析观摩。
同时,由教师指定,要求学生在课余自行看完50部左右的中外电影史上的代表作品,并做好观片笔记。
五、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本课程在教学上要求对电影发展中所涉及到的问题精讲细评,深入讨论、准确掌握。
首先厘清中外电影发展中的诸多观点与争议的主要脉络,在此基础上深入讲解具体的影片创作和理论思潮,并引导学生进行课堂专题讨论和课外小论文写作,促使学生准确、明晰地掌握、分析中外电影发展的主要现象与问题,建立正确宏观的电影史识。
一、填空(每题2分,共20分)1十七年电影是指____年之间的电影2维尔托夫提出的电影理论是________3爱恩汉姆的《电影作为艺术》用了_____法研究电影4《出租车司机》的导演是_____,他的《无间行者》来源于香港的《____》5《卡里加利博士的小屋》导演是________6青年导演宁浩的《____》是首个票房过亿的青年导演7钟惦棐发表的一篇文章《_____》,因而被打成右派8《革命家庭》《烈火中永生》的导演是____,片中女主角____曾获得莫斯科电影节奖二、名词解释:(每题10分,共40分)1乔治。
萨杜尔2物质现实复原理论3《教父》4样板戏电影三、简答:(每题15分,共30分)1近年来好莱坞采用了诸多中国元素,请分析其运用和策略2谈谈当代青年导演的创作和成就四、论述:(60分)01史论:中国本土戏剧尤其是京剧对电影影响很大,试结合某一时期具体影片为例,结合申述中国电影民族化问题02创作:在创作中,导演和摄影师运用了什么造型手法构建视觉语言03表演:谈谈表演中的即兴创作04制片:本年度电影产业化进程中的3件热点大事我填空就一带而过,很多记不起来了。
---------不知大家发现没?广院对好莱坞、香港片、高票房越来越重视了,我觉得他现在已经对自己的学科范儿有了清晰的定位,那就是走商业路线。
走一条不同于北电纯艺术的商业之路。
我复习时看了很多文艺大闷片,看来应该对多看好莱坞骚片才是正经事。
还有一个题是钟惦棐发表的一篇文章《_____》,因而被打成右派电影学专业课要考两门:电影学和艺术基础(综合)1电影学除了最后60分的大论述题,其余的都是有关电影史、理论、产业热点现象。
所以首先要多看几本史论的书,中国、外国各三个版本的,把知识的死角都清除。
对于书中所提及的电影,可以相对应的找来看,加深印象和理解。
书中深奥的理论,可以在图书馆找到相应的专门书籍,各个击破。
然后把自己的知识梳理成笔记。
多看《当代电影》杂志,经常考到,可以适当做笔记。
一、历史分期:(1)1905-1920年襁褓中创造第一从1905年到1920年,中国社会经历了一次重大转变,最后一个王朝被写进历史,进入一个新的时代。
而襁褓中的中国电影,像所有新生儿一样,在不经意间创造了众多个第一次:第一部电影《定军山》;第一位电影演员谭鑫培;第一部故事片《难夫难妻》;第一家影院虹口活动影戏院;第一间电影公司亚细亚影戏公司……在短短的15年内,中国电影在懵懂中完成了从无到有的转变,使电影由西方传到东方,从戏园搬进影院,从记录转向叙事。
最关键的是,电影由新鲜玩意儿演化成中国人日常生活的一种消遣方式,看电影成了一种时髦。
(2)1920-1929年迅速发育的十年在这十年中,中国人自己开设的电影公司越来越多,而且大部分经营状况令人满意,甚至还引发了一场规模不小的商战,电影开始越来越像一门“正经”的生意。
电影明星应运而生。
张织云、杨耐梅、王汉伦、宣景琳被列为四大电影皇后,风光一时。
在这十年中,中国电影不再是简单地模仿西方,各类专业创作者的加入令作品充满了中国式的情怀。
洪深、田汉等文人进入电影界,也使得这段娱乐史厚重深沉了许多。
(3)930-1939年被腰斩的黄金年代经历过飞速发展的20年代,30年代的中国电影进入了全面的繁荣与成熟。
并完成了从无声到有声电影的过渡。
据统计,当时上海的电影杂志就有上百种,而一般综合类刊物中也都有专门的电影版面,影星的照片或电影海报也常被当作封面。
由此可见,当时上海“东方好莱坞”的称号绝非浪得虚名,电影文化已完全渗透到整个城市文化的体系当中。
然而,战争却使中国电影的发展势头被拦腰截断,黄金年代也就此止住了高速的步伐,在踌躇与无奈中停滞下来。
(4)1940-1949年在废墟中歌唱抗战八年,中国电影基本处于停滞阶段。
在抗战胜利后的几年间,上海再度成为中国电影的中心,也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30年代的创作规模。
昆仑、文华等电影公司兴起,费穆、史东山、蔡楚生、桑弧、沈浮等导演迎来了创作的高峰期,张爱玲、黄佐临等文学、戏剧界名流开始参与电影的编剧、拍摄工作,陶金、刘琼、石挥、白杨、秦怡、上官云珠等人的演出也在续写30年代的明星神话。
中国电影史历史分期:
拓荒期(1896-1932)中国电影的传入以及第一个黄金时代
探索期(1932-1949)中国点一个的初步成熟
发展期(1949-1966)新中国十七年电影创作
停滞期(1966-1976)文革十年的中国电影
复苏期(1976-1984)新中国电影的恢复
繁荣期(1984至今)飞速发展的中国电影走向世界
中国电影的发展特点:
1:社会历史变革直接影响着中国电影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变革 2:受到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传统和民族的审美心理传统的深刻影响 3:中国戏剧和文学保持了一种特殊联系,尤其是戏剧的影响更加明显 4:与世界电影相比,中国电影相对来说一直比较落后 5:各个创作部门的发展不平衡
中国第一座专业影院:1908年西班牙人雷玛斯在上海建起—虹口大戏院
电影创作:
1913年《难夫难妻》(郑正秋导演编剧)中国故事片开端
1913年《庄子试妻》(黎民伟)“香港电影之父”
20年代《阎瑞生》(任彭年导演)中国第一部长故事片,中国电影探索期结束
《车中盗》(任彭年导演)中国最早类型片,确立了娱乐观众的方向
商业投机性:决定中国工业从一开始就缺乏坚实的经济技术基础,创作上一味迎合观众的低级趣味,粗制滥造模仿外国商业影片
1920年商务印书馆为梅兰芳拍摄《春香闹学》、《天女散花》
郑正秋电影成就:
1922年与张石川等组成明星电影公司,是中国电影事业的开拓者
❤艺术主张:以艺术形式进行社会教化,把丰富的戏剧经验运用到电影创作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
电影创作:《难夫难妻》(中国第一部故事片)
《孤儿救祖记》(是中国电影成为一种艺术特色,独立的艺术形式的一种开端)《玉梨观》《劳工之爱情》(滑稽短片)《自由之花》《姊妹花》(最早有声故事片)
1923年明星电影公司《孤儿救祖记》(郑正秋编导)是我国第一部艺术片,打破了外国影片独占我国电影市场的局面,掀起了国产电影创作的阵阵高潮。
中国电影创作正式进入长片创作阶段。
郑正秋的制片思想:主张有一选定的教育作用的通俗的大众化的商业电影制片思想。
主要贡献:电影事业的开创者,开创了中国电影从现实社会生活和戏剧舞台方面吸
取丰富的创作养料的优良传统,为中国电影艺术道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
张石川:中国电影的先驱开创了导演艺术的基本形态,以戏剧观念处理电影场面,以再现戏剧化场面为导演创作中心
影戏电影特点:❤❤❤❤❤❤
1:多披着社会教化的外衣,鼓吹“含有褒善贬恶之意义”的主旨
2:创作原则是以戏剧化冲突原则为基础的,把讲故事即情节的曲折生动作为衡量影片叙事的基本标准
3:时空表现上以较大的叙事段落的戏剧场面中展开的故事来完成影片主要的表意任务,并把镜头语言的时空构成主要用于展现这种戏剧性的段落场面
4:在环境镜头语言中重指示性轻再现性,表演与场面调度上注重单向,平面,大景别
影戏电影原则:❤❤❤❤❤❤
从政治社会的功能出发,以叙事(特别是戏剧性叙事)为核心,使电影试听服从和服务于叙事,成为一种叙事技巧,这是中国影戏传统的基本原则
1924年第一个电影剧本《申屠氏》作者:洪深中国现代话剧的开拓者之一(长城电影公司)第一次以景为单位剧本由镜头组成 1926年南国电影社田汉组织
1926年天一电影公司最早投入古装片拍摄
1928年《火烧红莲寺》是中国早期中国电影的类型:第一部武侠片
1932年
《歌女红牡丹》是中国第一部有声片(编剧:洪深导演:张石川主演:蝴蝶)
运用片边光学声带录制《歌场春色》《雨过天晴》
左翼电影运动时间:1932-1937 标志:《电影艺术》创刊
背景:国内九一八一二八事变激发起民族意识,拍摄爱国意识电影,多有革命功利主义色彩,是为党服务的。
特点:1:让时代生活真实的出现在荧幕上
代表:夏衍 1933年《狂流》是左翼电影的第一部作品1933年被称为左翼电影年第一次在电影中提出反帝反封建口号,从社会变革的思想高
度出发,把现实主义的真实性原则与革命文艺倾向性原则结
合起来,开创了中国电影的现实主义传统
1933年《春蚕》对社会现实直接描述细节与环境处理与蒙太奇电影
思维相结合《狂流》评析
导演:程步高编剧:夏衍出品:明星电影公司
第一次描写农村的阶级斗争,镜头处理灵活真实,水灾场面用长江新闻片的真实画面标志着中国电影新时代的开始《春蚕》评析
原著:矛盾导演:程步高编剧:夏衍
①既忠于原著又发展了原著②新文学作品搬上荧幕的首次成就③拍摄手法非常写实④多长镜头,移动镜头取代剪接 2: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
代表:田汉《三个摩登女性》《母性之光》孙瑜《大路》《风云儿女》
蔡楚生:
1932年《南国之春》《粉红色的梦》 1933年《都会早晨》
1934年《渔光曲》是我国第一部在国际上获奖的影片
年《新女性》
1936年《迷途的羔羊》是我国第一部以流浪儿童为题材的影片早期电影特点:①情节曲折结构完整通俗易懂
②注重剪裁节奏起伏张弛有度
③人物形象鲜明④注重叙事传统,讲究故事性和趣味性注重电影化的叙述,形成幽默化风格
吴永刚:(与民族传统文化相结合)
1934年《神女》
出品:联华导演:吴永刚主演:阮玲玉
评析:①无声电影的高峰之作,揭示了当时时代和当时不合理的人际关系
②有意无意将中国传统文化的宁静淡远恬静的审美渗透到影片中来,场景简约空灵,拍摄角度多变③开始涉及靠从叙事和造型不同方面结合的综合效果尝试电影的民族化意蕴的表现④无论题材、人物的心理状态和形式的表现方面,都渗透出民族情趣,形成委婉含蓄的民族风格⑤淡化外部冲突
⑥追求细节描写与刻画⑦追求再现与抒情统一,使影片渗透出一种诗情
沈西苓:
1933年《女性的呐喊》《上海24小时》是我国两部最早描写工人阶级生活的影片 1937年《十字街头》
评析:
①街区社会生活横断面,将历史思考与轻喜剧的艺术风格和谐统一②注重细节描写和展示人物关系,注重电影结构
③将苏联蒙太奇经验和好莱坞叙事剪辑技巧相融合,形成轻快明朗的镜头节奏
有声电影的艺术探索:(从配音到有声:1931-1936)最具影响的还是电影音乐和歌曲的成绩初部配音片:《野草闲花》(1930)主演:阮玲玉
1934年第一家有声电影的左翼电影公司:电通影片公司在上海成立
电通的主要作品:
1934年《桃李街》是最早以有声电影手法创作的影片,音响第一次成为中国电影的一种艺术元素插曲:《毕业歌》(田汉作词聂耳作曲)导演:应云卫
《都市风光》:我国第一部音乐喜剧
《马路天使》:被誉为三十年代最好的影片导演:袁牧之主演:周旋赵丹
重要考点:从《一江春水向东流》看影戏电影的创作原则
补充:
1938年中央电影制片厂拍摄第一部描写抗战的宣传故事片《保卫我们的土地》上海“孤岛”(未被日军侵占的租借地区)拍摄的《木兰从军》(欧阳予倩编剧卜万苍导演)两家民营电影公司:昆仑和文华两部经典作品问世:《一江春水向东流》(昆仑蔡楚生、郑君里)《小城之春》(文华费穆)
1938年开始拍摄人民电影事业的第一部短片《延安与八路军》(编导:袁牧之) 1946年成立了“东北电影制片厂”
《一江春水向东流》【空镜头、平行线所、对比平行、圆月、】第一部史诗片
时间:1947 发行出品:联华导演:蔡楚生、郑君里结构:《八年抗战》《天亮前后》评价:①典型的戏剧式叙事结构,情节完整曲折②戏剧式框架浓缩了众多的人物和复杂关系,把戏剧式电影具有的以线性结构为核心的基
本特点,与叙事过程中几条相对独立的情节线索共同融合在一起,形成了高度概括的结构方式③把社会历史人物性格因素巧妙结合,推动情节发展,反映时代历史真实④人物形象刻画突出(张忠良蜕变过程)⑤把电影艺术技巧运用与影片内容表现成功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