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明清的婚礼服饰看中国的礼仪文化
- 格式:docx
- 大小:17.42 KB
- 文档页数:3
中国历史上的风俗习惯明清时期的礼仪与娱乐活动中国历史上的风俗习惯:明清时期的礼仪与娱乐活动中国历史悠久,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风俗习惯。
明清时期,作为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封建王朝,也有其特殊的礼仪与娱乐活动,影响了当时的社会生活。
本文将从明清时期的礼仪、宴会、戏曲等不同方面,探讨这些风俗习惯的特点和影响。
1. 礼仪在明清时期,官方礼仪是非常重视的,礼仪规范了人们的社交行为和身份地位。
对于官员和贵族来说,礼仪是维系封建秩序和等级制度的重要手段。
他们必须遵循严格的礼仪准则,如穿着特定的服饰、行走、鞠躬、言谈举止等,以示对上级的尊重。
除了官方礼仪,明清时期还有一些民间礼仪,如婚礼、丧葬、宴会等。
婚礼是一个重要的礼仪场合,需要遵循一系列规定,如嫁妆、婚车、婚宴等。
丧葬礼仪也非常讲究,需要进行一系列仪式以示对逝者的敬意。
2. 宴会明清时期的宴会是社交活动的重要形式之一,也是展示主人身份和地位的重要场合。
各级官员和贵族常常在重要庆典、婚嫁、生日等场合举办宴会,以示荣耀和至高无上的权力。
宴会的准备工作通常需要提前安排,包括场地、座次、菜肴等。
在宴会上,人们需要按照规定的礼仪行为进食,如用特定的筷子、盘子、碗等,体现出尊贵与身份地位。
同时,举办宴会还需要邀请乐师演奏音乐,以增加宴会的气氛。
3. 戏曲明清时期的戏曲是人们娱乐的主要方式之一,也是传承历史文化的重要途径。
戏曲包括了很多不同的剧种,如京剧、越剧、豫剧等,各自有着独特的演唱方式、服装、道具和舞台布景。
京剧是当时最为流行的戏曲剧种之一,其扮演形态复杂多样,有武生、文生、净行、丑行等。
京剧融合了演唱、念白、唱腔、表演等多种艺术形式,以其独特的唱腔和精彩的表演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
戏曲表演通常在剧院进行,许多官员和富商会赞助戏曲演出,以显示他们的声望和财富。
同时,戏曲也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交流方式,推广了中国古代文化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总结:明清时期的中国社会,其礼仪和娱乐活动反映了封建等级制度和社会等级之间的关系。
古代婚嫁服饰在我国不同朝代的婚礼习俗也有很大差别,在婚礼服饰方面也各有特色。
那么古代婚礼服饰都是怎样的呢?下面由店铺为你整理古代婚嫁服饰的相关内容,希望大家喜欢!中国古代婚礼服饰1、周制昏礼服:爵弁玄端——纯衣纁袡周礼婚制中的礼服崇尚端正庄重,与后世婚制中有所不同。
昏服的色彩遵循“玄纁制度”。
【新郎服饰】爵弁,玄端礼服,缁衪纁裳,白绢单衣,纁色的韠,赤色舄(或履)。
【新娘服饰】礼服:正婚礼的时候,穿玄色纯衣纁袡礼服,拜见公婆时则宵衣。
*发饰:纚、笄、次。
新娘头戴“次”,以“纚”(宽二尺二,长六尺,古代二尺二约50厘米)束发,有一尺二长。
以周制婚服为蓝本设计的典雅版现代汉服婚礼——因为它用到了先秦以后的元素:帷帽2、唐制婚礼服:梁冠礼服——钗钿礼衣唐制婚礼服融合了先前的庄重神圣和后世的热烈喜庆;唐制是男服绯红,女服青绿,所谓红男绿女是也。
【钗钿礼服】晚唐时期宫廷命妇的礼服,在花钗大袖襦裙或连裳的基础上发展出钗钿礼服。
层数繁多。
穿时层层压叠着,然后再在外面套上宽大的广袖上衣。
日本的著名古代宫廷和服“十二单”就是从此款礼服演变过来的。
穿着这种礼服,发上还簪有金翠花钿,所以又称“钿钗礼衣”。
钿钗礼衣常作为为唐代通用的归嫁礼服。
唐以后,繁复的钗钿礼衣有所简化,成为一般意义上的花钗大袖衫。
3、明制婚服:九品官服——凤冠霞帔庶民女子出嫁时可享属于命妇衣装凤冠霞帔的殊荣,如同庶人男子亲迎可着九品官服一样。
据笑非说红色婚服起源于准庶人着绛纱袍亲迎的先例,大概在唐代左右;但实际直到宋代,宫廷命妇的婚服还是青色。
“真红对襟大袖衫+凤冠霞帔”出现在明代比较肯定,这种起源很晚的婚服样式目前是国人心中理解的华夏婚礼服装,而且根深蒂固。
浅析明清时期的服饰文化变革与融合明清时期是中国服饰文化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
在这一时期,中国的服饰文化发生了许多变革与融合,反映了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变化。
本文将从时代背景、服饰风格、文化融合等方面,对明清时期的服饰文化变革与融合进行浅析。
一、时代背景在明朝时期,由于宣扬儒家思想,社会上形成了一种尚礼重仪的风气,服饰也受到了礼仪观念的影响,男女服饰有明显的区别,服饰尺度相对保守。
随着经济的繁荣和文化的交流,明朝时期的服饰风格逐渐呈现出一种新的趋势,侨服、崇尚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等。
而在清朝时期,由于满族的入主,服饰文化出现了新的变化。
满族的服饰文化影响了整个社会,汉族服饰也因此发生了一些变化。
清朝时期的服饰以“宽袍大袖”的特点为主,男女服饰也开始有了一些相似之处。
随着西方文化的影响,清朝时期的服饰还出现了一些新的元素,西式礼服、西洋化的发饰等。
二、服饰风格明清时期的服饰风格具有浓厚的时代特色,反映了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审美观念。
明朝时期的服饰以华丽、厚重、绚丽为主,注重礼法,男服饰主要有袍衫、蟒袍、褶子、袄,女服饰主要有长衫、鱼尾裙、对襟、褙子等。
在服饰图案方面,明朝时期的服饰主要以龙、凤、花鸟等为主题,寓意吉祥、美好。
而清朝时期的服饰则以宽松、简洁、大气为主,男女服饰开始趋于统一,男子穿长袍、马褂、鹘印、长靴,女子穿旗袍、对襟、马面、小鞋。
清朝时期的服饰风格受到了满族的影响,服饰材质更加注重实用性和舒适度,而且开始有了一些西式服饰的元素。
在服饰图案方面,清朝时期的服饰以花鸟、山水、绘画等为主题,寓意大气、灵动。
三、文化融合明清时期的文化融合对服饰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明朝时期,由于社会的繁荣和对外文化的交流,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发生了一些融合。
这种文化融合也表现在了服饰文化上,侨服的兴起,满族服饰的影响等。
在侨服的兴起方面,随着明朝时期对外贸易的兴起,一些侨胞纷纷回国或者去往外国,他们的服饰也受到了外国文化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服饰与礼仪文化中国古代的服饰与礼仪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古代中国的服饰与礼仪文化既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学观念,又反映了社会等级和身份地位的差异。
本文将介绍古代中国的服饰与礼仪文化,从衣着风格、礼仪仪式、服饰的象征意义等方面进行讨论。
一、衣着风格古代中国的服饰风格历经了多个朝代和时期的演变。
总体来说,古代中国的服饰色彩丰富多样,面料讲究,设计独特。
男子的主要服装有衣、裤、袍、襕等,女子的主要服装有旗袍、褙子、裙和饰物等。
不同朝代和社会地位的人们在服饰上有着明显的差异,比如皇帝和贵族身穿的服饰更加华丽富丽,而平民百姓则以朴素实用为主。
二、礼仪仪式古代中国非常重视礼仪仪式,在各个方面都有严格的规定和要求。
比如婚礼、葬礼、宴会等场合,都需要遵循特定的礼仪程序。
古代婚礼通常以“三礼”为主,即纳采、问名、纳吉。
葬礼中的礼仪讲究更为复杂,包括告别式、灵车队伍、阿片、烧香等环节。
而古代的宴会则有着严格的座次规定,每个人的身份地位都会直接影响他们的坐位和受宠程度。
三、服饰的象征意义古代中国的服饰不仅仅是一种装饰品,更是身份和社会地位的象征。
比如,明代的举人和进士身穿紫袍,象征着雄才大略;皇帝则穿黄色龙袍,代表至高无上的地位和权威。
同时,服饰还表示性别和职业。
古代女子穿旗袍,缠足,都是为了展现女子的温柔和优雅;而士人则喜欢穿文人服饰,以显示他们的学问成就。
总结起来,中国古代的服饰与礼仪文化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和文化传统。
它不仅仅是一种外在的表现形式,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符号。
通过研究古代中国的服饰与礼仪文化,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中国社会的形态和价值观,进一步认识中华民族千年来的文明成就。
保护和传承古代服饰与礼仪文化,对于维护中华民族的团结和繁荣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明清婚礼服饰看中国的礼仪文化摘要:论文对我国的婚礼服饰问题展开了研究,主要从明朝的凤冠霞帔,以及清朝满汉融合、洋为中用为主题,探讨了我国的礼仪文化以及民族特性,感受了蕴含在我中华民族内部的优秀品质,以及几千年来我国深刻的历史积淀。
关键词:礼仪文化;历史;服饰;凤冠霞帔;明朝;晚清引言我国素以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著称于世。
特别是儒家的思想深深渗透到了人们生活的各个层面。
包括服饰,这一社会风尚的突出表现,当然也深深地烙上了礼制文化的印痕。
可以说这种礼仪文化源远流长,它们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更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
这里面表现了我国传统优秀的价值观念与审美意识等精神层面的内容。
从婚礼礼服的角度讲表现得更为突出。
婚姻者所以合二姓之好也。
古代的婚姻不仅仅是对夫妻双方负责,而且而是对夫妻双方家族负责。
这种及其重视“家庭价值”的观念,与西方一些礼仪传统是不谋而合的,同样都是人类作为“情感动物”“社会成员”特殊的表现。
作为素称“衣冠王国”的中国,自周代至清代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国的服饰也有着同样长的衣冠制度史。
本文这里主要对明清婚礼礼服进行回顾,从我国宏大的历史画卷中管中窥豹,感受其所蕴含的历史积淀与文化底蕴。
1从“凤冠霞帔”谈明朝婚礼礼服说起传统的婚礼服饰,更多的人最熟悉的应该是彩绣龙凤的凤冠霞帔、大红盖头以及大红吉服。
《醒世姻缘传》如此描写婚礼的场景:“.......公服乘马,簪花披红,童寄姐穿着大红纻丝麒麟通袖袍儿,素光银带,盖着文王百子锦袱......”从这些典章文献里,我们还能看到一些明代婚礼礼服的印记。
唐代白居易在《霓裳羽翼舞歌》中咏到“虹裳霞帔步摇冠,钿璎累累佩珊珊”,人们眼前会呈现一片“红红火火”的景象。
然而鲜有人知周代婚礼服的颜色是玄黑色和纁红色,发展到隋唐以乃至南北朝时,一度出现过白色,宋代各种宫廷命妇们的六种礼服里,婚服为青色。
大红婚服其实到了明代才有明确的定制。
明代起始将男子婚娶视为“小登科”,可饰九品官服,新娘能用凤冠霞帔。
明代嫁娶礼仪明代嫁娶礼仪篇一:明代礼仪首先发个至少是大家都知道的一般明清未出阁女子要在额前留刘海,不能绞清汗毛,头发一开始是把头顶头发扎起,其他头发扎成小辫子垂下来拿个红楼梦的图举例子!然后呢?长大一些,便把两鬓头发扎起,但是后面的头发要扎辫子垂下或者挽起,但是绝对不能拿簪子弄到头顶!那是已婚妇女发饰!然后就是已婚妇女了已婚妇女要开脸子,就是把脸上的汗毛和鬓角绞干净,就不能有刘海了,以及要把头发全部扎起来别误会,左边两个还没有开始做姿势是双手交叠放在小腹,目视下微屈膝记住左上右下,中国古人以左为尊,左右左右以及作揖也是这个道理,右手在左手上的是凶拜、大家闺秀笑的时候不能露牙!别给我扯什么豪放不羁古代这叫没礼貌,没家教大多摘自红吧作揖的正确手势是:作揖的基本手势是右手握拳,左手成掌,对右拳或包或盖,这样的作揖手势是“吉拜”,反之,“右手成掌,左手握拳”则为凶拜,一般用于吊丧。
中国古代讲究以左为尊(中国说左右是用“左右”这个词),直至今天,中国官方依然是继承这一传统的。
比如领导人的排序,二号领导人一定在一号领导人的左侧。
国际通行的惯例则是以右为尊(比如英语说左右是“rightleftright”),所以在接见外宾时,外宾都是坐在右侧的。
老版里面,不管男女老少,都注意这个问题,没有谁会随便右手抱左手弄个凶拜,请看:祭祖时,左手抱右手,吉拜篇二:明朝习俗史之婚姻习俗明朝习俗史之婚姻习俗发布时间:20XX-6-6阅读次数:468字体大小:【小】【中】【大】婚姻习俗明代的婚嫁制度与礼仪习尚,在继承传统礼制的同时,对古代礼制既有损益也有发展创新,表现出了明代的社会发展风貌。
如在婚制方面,明代的《会典》、《明史》等典籍中,对天子的纳后仪礼,皇太子的纳妃仪、亲王的婚礼、公主的婚礼、品官的婚礼、庶民百姓的婚礼以及婚俗中存在的纳妾、重婚、退婚、改嫁与冥婚、指腹婚等,都有详尽的规定与限定。
其目的就是想利用礼制这个治理国家的精神武器,宣扬维护尊卑贵贱、上下有等的封建等级制度的存在,从而企求达到封建国家的长治与久安。
中国的传统服饰和礼仪有何特点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国家,其传统服饰和礼仪是中华民族众多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传统的服饰和礼仪在不同的地区和历史时期可能有所不同,但总体上却展现出独特的特点。
本文将从服饰和礼仪两方面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一、传统服饰的特点传统的中国服饰以华丽、色彩丰富、注重细节和纹饰为主要特点。
传统服装主要分为男女两种,其中男性的传统服饰通常包括长袍、褂子、对襟衫和马褂等,女性的传统服饰则包括旗袍、褙子、对襟衫和长衫等。
1. 颜色与纹饰的运用中国传统服饰善于运用各种鲜艳的颜色和丰富的纹饰,以展示独特的美感。
比如,红色通常被认为是中国传统服饰中最吉祥的颜色,常用于婚礼和重大节日。
此外,龙、凤、花鸟等图案也经常出现在传统服饰上,这些图案通常具有寓意吉祥和祝福的含义。
2. 剪裁与款式的特点传统中国服饰注重柔美的剪裁和合适的身材比例。
男性服饰通常以直身剪裁为主,注重线条的简洁和平整;女性服饰则强调曲线美和娇小的腰身。
此外,袖子的形状也是传统服装的一个特点,有的袖子宽大飘逸,有的袖子修长而细腻。
3. 配饰的运用中国传统服饰还注重配饰的使用。
男性常常佩戴帽子、腰带和各种饰物,女性则可以搭配头饰、耳环和项链等,以增加服饰的华丽感和装饰效果。
二、传统礼仪的特点中国传统礼仪以尊重和和谐为核心价值观,体现出对家族、社会和寓意的尊重以及对人际关系的细致呵护。
下面我将介绍几个传统礼仪方面的特点。
1. 恭敬尊重的礼仪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长辈和上级的尊重是非常重要的。
人们通常会以鞠躬、磕头等方式来表达对他人的敬意和尊重。
这种尊重不仅体现在家庭中,也体现在社交场合和公共场所中。
2. 走亲访友的礼节中国人重视家庭和亲情,走亲访友是中国人传统的社交方式之一。
在走亲访友时,人们通常会带上礼物表示诚意和尊重,同时还需要注意进门时的顺序和姿势等社交礼仪。
3. 餐桌礼仪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餐桌礼仪非常重要。
明朝的风俗习惯与礼仪规范明朝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朝代之一,它不仅在政治、经济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也在文化、社会生活方面有着独特的风俗习惯与礼仪规范。
本文将从婚姻、葬礼、宴会等方面介绍明朝人民的风俗习惯以及他们对礼仪的重视。
一、婚姻习俗在明朝社会中,婚姻被认为是一桩十分重要的事情,它不仅代表着两个家庭的联姻关系,更关系到整个族群的繁衍和延续。
明朝的婚姻习俗充满了独特的仪式和传统。
首先,在明朝的婚礼中,红色被视为吉祥的颜色,于是庆祝婚礼的场所都会布置成红灯笼、红色窗帘和红色鲜花等,以表达喜庆之情。
此外,明朝的新娘也要穿戴大红色的嫁衣,象征幸福和美满。
其次,明朝的婚礼仪式也非常庄重。
新郎和新娘会分别跪拜双方的长辈,以示恭敬和致谢。
接着,双方会交换婚戒,并通过敬茶仪式表达对长辈的感谢之情。
最后,新郎和新娘还要在婚礼上举行三拜九叩的仪式,表示彼此的尊重和承诺。
二、葬礼习俗在明朝社会,葬礼被视为一个人的最后送别,也是对逝者的一种尊重和纪念。
明朝人对葬礼有着独特的习俗和规范。
在明朝的葬礼中,首先要进行传承祭祀仪式,以表达对逝者的敬意。
然后,家人会选择适宜的葬地,根据逝者的身份和地位来安排墓地的规模和风格。
富贵人家的墓地通常都非常豪华精美,以显示家族的地位和财富。
随后,明朝人还会举行丧礼。
在丧礼中,家属们会穿戴孝衣,戴着孝帽和白巾,以示对逝者的倾慕与怀念。
除了家属,还会邀请亲朋好友前来送别,他们也会穿戴素服,以示哀悼之情。
三、宴会礼仪在明朝社会,宴会是重要的社交场合,人们通过宴会来增进友谊、维系人际关系。
因此,明朝人对宴会礼仪十分讲究。
首先,在宴会开始之前,主人会在客人到来时以茶水或酒水表示欢迎,并宣示宴会的开始。
随后,主人会安排座次,按照礼仪和人际关系来确定客人的座位。
在宴会期间,人们会以敬酒的方式表达对客人的尊重和感激。
在饮食方面,明朝宴会非常注重菜肴的质量和搭配。
不同的宴会有着不同的菜品和烹饪技巧,主人会精心挑选并安排菜肴的顺序和数量,以取悦客人的味蕾。
古代中国的服饰与礼仪古代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自古以来就有丰富多彩的服饰与礼仪文化。
这些服饰与礼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智慧和情感的体现。
本文将从古代中国的服饰和礼仪两个方面展开讨论。
一、古代中国的服饰古代中国的服饰多种多样,不同的朝代、不同的社会阶层有着不同的着装风格和规范。
一般来说,古代中国的服饰主要分为上衣、下衣和鞋袜三个部分。
上衣方面,男性主要穿长衫、褂子和袍子等,女性则穿旗袍、襦裙和对襟衫等。
这些衣服通常都采用丝绸、棉布和麻布等高质量的面料制作而成,颜色以明亮、淡雅为主,寓意吉祥和美好的象征。
下衣方面,男性一般穿长裤,女性一般穿裙子。
在一些特殊场合,男女都会穿褶裙和马褂等,以显示其高贵和庄重的身份。
鞋袜方面,古代中国的鞋子比较简单,主要有布鞋、高底鞋和靴子等,女性也有所不同,有的穿绣花鞋,有的穿草鞋。
而袜子则采用丝绸、棉布等优质材料制作。
古代中国的服饰注重整体的协调和配搭,色彩上注重搭配,纹样上注重繁复而精美的刺绣技巧。
人们通过穿戴漂亮的服饰,展现自己的身份和地位,同时也对美的追求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古代中国的礼仪古代中国的礼仪非常重要,往往被视为一种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
不同的场合有着不同的礼仪要求。
举例来说,古代中国的婚礼仪式是一种独特而庄重的仪式。
在婚礼上,新郎与新娘穿着华美的婚服,接受家族和亲友的祝福。
他们要行拜帖礼、过门礼、进香房礼等,以示尊重和对家庭的承诺。
同时,新郎新娘还要遵循传统的酒仪礼节,进行敬酒、敬茶等环节,以表达对亲友的感激之情。
除了婚礼,古代中国的其他场合也有着严格的礼仪要求。
例如宴会上的敬酒仪式、拜访他人时的见面礼、悼念祭奠时的祭拜仪式等等。
这些礼仪规范标志着古代中国人对他人的尊重和关爱,也是维护社会和谐的一种方式。
在古代中国,服饰与礼仪紧密相连,两者相辅相成。
合适的服饰能够彰显个人的身份和地位,也能够彰显时代的风尚和文化。
而恰当的礼仪则能够传递出对他人的敬意和友好,也能够维护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的和谐。
古代中国的服饰与礼仪文化在古代中国,服饰与礼仪文化一直被视为社会地位和个人品位的象征。
古人注重外表的表达,通过服饰和礼仪来展示自己的身份、地位和社会关系。
本文将从服饰和礼仪两个方面来探讨古代中国的服饰与礼仪文化。
一、古代中国的服饰文化古代中国的服饰多样且丰富,不同的朝代有着不同的风格和特点。
正如诗人李白所言:“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窥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古代中国各个时期的服饰都有独特的韵味,彰显着当时社会的文化特征。
1. 早期服饰:早期的服饰以皮革、兽齿、兽毛等为材料,主要体现了对自然力量的崇拜和动物图腾信仰。
早期人们的服饰以动物皮毛为主,形式简单朴实,适应了古人对自然环境的要求。
2. 春秋战国:在这个时期,服饰开始多样化,出现了裙子、衣裳等不同种类的服装。
春秋战国时期,男子的服饰多采用束腰的形式,女子的衣着则更加注重细节,出现了身份和地位的区别。
3. 汉代服饰:汉朝是中国古代服饰发展的高峰时期。
汉代服饰注重色彩和细节的设计,以丰富的图案和绣花为特点。
男子的衣着注重整洁,女子则注重裙摆的宽松舒展。
4. 唐朝的服饰:唐朝是中华服饰文化的黄金时代。
唐朝的服饰以宽松、华丽为特点,男子的衣着多为宽袍长袖,女子则注重衣饰上的繁复和华美。
5. 宋代以后的服饰:宋代以后,服饰逐渐回归简约、端庄的风格。
男子的服饰开始注重曲线的和谐和协调,女子则以文雅、大方为主。
二、古代中国的礼仪文化古代中国的礼仪文化十分重要,被视为民族文化的瑰宝。
礼仪不仅仅是一种行为习惯,更是一种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
1. 宗族礼仪:古代中国人格外注重宗族礼仪,以家族为单位举行各种婚丧嫁娶等重要仪式。
宗族礼仪注重家族的凝聚力和血缘关系的传承。
2. 宴会礼仪:古代的宴会礼仪非常严谨,注重座次、敬酒和言谈举止。
宴会上的各种礼节被视为交际和社交的重要方式。
3. 官方礼仪:在古代中国,君主和官员之间的礼仪尤为严肃庄重。
朝廷礼仪具有多种规定,以等级和官职为基础,体现了社会等级和地位的不同。
明清时期的社会习俗与民俗文化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一个时期,不仅在政治经济上有着巨大的变革,社会习俗与民俗文化也发生了许多变化和演变。
本文将从七个方面探讨明清时期的社会习俗与民俗文化。
第一,明清时期的婚姻习俗。
在明清时期,婚姻习俗是社会生活中的一大重要组成部分。
尤其是相亲和婚礼,几乎成为了每个人生活中必经的环节。
相亲通常是通过媒人来介绍双方家庭的情况,并决定是否符合条件。
婚礼的时候,一般会举行隆重的仪式,比如婚礼前会有拜堂儿、划龙舟等环节,而婚礼当天,则会有接新娘、入洞房等传统仪式。
第二,明清时期的饮食习俗。
明清时期,饮食文化也有了很大的发展。
除了传统的中式饮食,还有许多外来文化的影响,比如西餐、满汉全席等。
同时,在明清时期,还形成了一些独特的食俗,比如端午节吃粽子、农历八月十五吃月饼等。
各个地方的食俗也有很大的差异,比如湖南的辣椒、四川的火锅,都成为了当地人饮食文化的代表。
第三,明清时期的服饰习俗。
明清时期,人们的服饰非常考究,尤其是贵族阶层。
男性通常穿着长袍、礼服等,女性则穿着旗袍、长衫等。
而且,在明清时期,衣着还有很多讲究,比如官服的颜色、纹样等都有很多规定。
此外,不同的职业也有着不同的服饰,比如医生、工匠等。
第四,明清时期的节日习俗。
明清时期,节日习俗也是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比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在这一天,人们会放鞭炮、贴对联、包饺子等。
还有清明节,人们会扫墓、祭奠祖先等。
各个地方的习俗也有所不同,比如南方的端午节赛龙舟,北方的元宵节猜灯谜等。
第五,明清时期的戏曲习俗。
明清时期,戏曲是社交娱乐的主要形式之一。
各种各样的戏曲剧种在明清时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比如京剧、评剧等。
人们喜欢去戏园子观看戏曲演出,同时也会有创作、研究等各种相关活动。
第六,明清时期的礼仪习俗。
明清时期,社会礼仪也非常重要。
比如宴会时的座次安排、礼品的赠送等都有着严格的规定。
尤其是官员之间的礼仪,更是讲究到了极致。
中华上下五千年,有着不可超越的历史文化。
婚礼习俗在各个朝代也会有不同的特性,下面给大家列出一些在历史上有重大影响朝代的婚礼观念。
一、中国古代婚姻制度的奠定者是周朝,当时的婚姻制度属于“礼”制的一部分,他们制定的三大婚姻原则: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同姓不婚。
周代还设有官媒,专司判合之事。
结婚遵循“六礼”程序、离婚遵守“三不去”和“七去”的原则。
就结婚制度的“六礼”来说,分为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个程序。
其中,亲迎更为复杂,根据《礼记》的记载,要求男方先到女方的家庙拜祭其祖先,然后再用车接女方到男家,要举行夫妇同器共餐、饮交杯酒等仪式,厦门情侣写真摄影工作室才算完成结婚之礼。
另外还有“结发为夫妻”的说法,也都是从周朝开始的。
这些制度和习俗的形成,历经多少朝代后,还一直流传至今。
二、汉代人看婚礼把婚礼看成是一件很庄严肃穆的事情,如同看待国家之间歃血为盟,兄弟之间结拜为盟,婚约就是一场盟誓。
破坏这种应当永恒的约定,要受到起码是道义的惩罚,因此盟誓有咒语的性质。
汉人以人法天,自然界的万物,乃是天阳、地阴所化生。
男女则是社会的阴阳两极,是人类的渊源,是一切伦理的起点。
完整的婚礼习俗包括了婚前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正婚礼(亲迎→妇至成礼→合卺→餕余设袵);婚后礼,也叫成妇礼(妇见舅姑→舅姑醴妇→妇馈舅姑)。
从一些文学作品中来看,汉代人婚礼是用青布幔搭成帐篷,举行交拜之礼。
《世说新语.假谲》篇记载:“魏武少时,尝与袁绍好为游侠。
观人新婚,因潜入主人园中,厦门情侣写真夜叫呼云:‘有偷儿贼!’青庐中人皆出观。
魏武乃入,抽刃劫新妇。
”另外,礼服的颜色是玄黑色和纁黄色的婚礼服。
同时也有了闹洞房的习俗,但是起初的意思是为了驱邪。
三、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极盛的一个时代,无论从服装还是人的观念上来看都更为开放,婚礼习俗方面比前朝有简略的趋势,但是仍然遵从沿袭下来的制度,大体上婚礼包括六个步骤,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称“六礼”。
中国茶文化参考文献唐宋中国茶文献(清至民国版本)唐代以前国人对茶的认识仍未形成系统,茶文献零星散落。
进入唐代后,茶的发展首次进入关键时期。
而陆羽《茶经》就是创造于唐中期,奠定中国传统茶学及茶文化之基础,历代茶学研究皆在其基础上发展。
其他茶文献亦具新见及独创性,其中论水品汤的《煎茶水记》、《十六汤品》之出现,意味着细化论茶之趋向。
宋代茶文化文献承袭唐代,有更大的发展。
这时茶已成为民生的必须品,进入茶文献的盛世,茶书文章数量甚多,其中,宋代出版的《宣和北苑贡茶录》附有各种茶团图模,图文兼备,增加了书籍的吸引力。
此外,宋代茶文献保存大量有关茶政、茶法之文献极为丰富,如《本朝茶法》。
另当时社会风尚斗茶,《茶录》、《东溪试茶录》、《斗茶记》,皆是反映斗茶现象的特色文献。
元明中国茶文献(明至民国版本)清代中国茶文献(清至民国版本)民国至现代中国茶文献(民国至1963年版本)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是中国茶文化典籍文献的滥觞期。
中国茶文化的漫长足迹,印进了中国先秦典籍的字里行间。
虽然对于这些零星记载,由于时代的变迁,用词的变更,认识的不同,也在学术界引起争议。
但专家学者们一致推崇,并在世界茶史上具有不可动摇地位的唐代陆羽《茶经》,对先秦的茶事则是首肯的。
南北朝之后,关于茶事的记载逐渐增多,特别是有关南北饮茶习俗的不同,时人饮茶追求的轶事,有了更多的文化意味和价值。
气度恢弘、舞台壮阔的唐代,是中国茶文化典籍文献的定型期。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一代之文学的唐诗,也融汇了更多的茶文化内容,反映了更广阔的生活画面。
不仅陆羽、皎然、卢仝等终身许茶者有颇多茶诗,连文坛大诗人李白、白居易、皮日休等也有茶诗名篇传世。
这种流风遗韵,影响到其后。
宋辽金元和明、清时代,都是中国茶文化典籍文献的发展期。
在这跨越几个朝代的950来年中,茶文化典籍文献的进展和风貌又是各不相同的。
宋代近30种茶书,记载了这一时代茶业生产的兴盛和品饮艺术的探索。
宋徽宗赵佶的《大观茶论》,记载了程序繁复、要求严格、技巧细腻的宋代斗茶;丁谓的《i匕苑茶录》,记载北苑园焙之数和图绘器具,以及叙述采制入贡法式;蔡襄的《茶录》记载斗茶时色香味的不同要求,提出斗茶胜负的评判标准,追求整合技巧和审美内涵的统一,都是当时有影响的茶书。
婚庆礼仪中国古代婚礼婚庆礼仪中国古代婚礼所谓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婚礼自古代起就是一个严肃而重要的话题。
与之相对应的,也形成了一整套与婚礼相关的文化。
古人认为,家族和血统的延续,是做晚辈不容推卸的重任,即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因此,把交合男女阴阳、产生子嗣的婚姻之礼放在一个很重要的地位。
婚礼和婚姻制度有密切联系,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们的文明教化程度。
中国的.婚礼就不同于西方。
整个婚礼的主色调是红色,这也是中国的传统的代表喜气的颜色。
这也就使婚礼变的喜气洋洋。
在传统婚礼中,新娘一般穿着红色罗衣,头戴凤冠,上面还有一块红色丝巾。
而新郎就穿着红色的长衫马褂,头戴红色大沿帽。
新娘乘着大红花轿在后,新郎骑着马在前,随着红娘和迎亲队伍到新郎家中拜堂。
双方家长坐在上堂,而新郎新娘在下堂成婚。
整个婚礼由司仪主持,在他的指挥下,新郎新娘一拜天地,下拜高堂,然后夫妻对拜,送入洞房。
闹洞房是婚礼的高潮,新娘先回洞房等待新郎,新郎就在外招待客人。
酒足饭饱后,郎在一大堆人的簇拥下来到洞房。
众人就开始闹洞房了,新郎新娘在大家的起哄下做各种游戏……这样整个婚礼就在一片笑声中结束了。
问名问名是指男家询问女家关于女家女儿的姓名、时辰八字,如女家接纳男家的提亲,就会把女儿的姓名和时辰八字等交给男家,放在神前或祖先前以占卜吉凶,如卜吉兆的话,就会决定娶女家的女儿。
纳吉纳吉,即过文定,有一点像西方人的定婚,这时其实婚事已初步议定。
纳征纳征,即过大礼;“纳”是的意思是聘财,而“征”就是“成”的意思,亦即是说男家需要纳聘礼后才可成婚的意思。
过大礼时,男家会请两位或四位女性亲戚(须是全福之人)约同媒人,带备聘金、礼金及聘礼到女方家中;完成纳征的仪式后,婚约便正式定立。
请期请期即是“择吉日”成婚的意思。
男家会择定一个成婚的良辰吉日,再准备婚期吉日书和礼品给女家,女家受礼及同意后,便可确定婚期。
亲迎亲迎亦称迎亲,就是在结婚之日,新郎会与媒人和亲友一起前往女家迎娶新娘。
古代结婚间的礼仪(中国古代婚嫁礼仪有那些)文章目录[+]古代婚嫁的礼仪婚礼嫁娶,古今中外都被认为是人生中更大的礼仪。
和其他习俗相比,婚嫁礼仪随世情而多变。
从一定的程度反映出了人类当时文明教化的程度。
古代的婚姻中间有许多繁琐的程序,尽管如此人们却也都认认真真,绝不马虎,目的只有二个:一是使婚姻得到社会的确认,二是为新婚夫妇清除邪恶,祈求美满幸福的生活。
时下有一部分年轻人在结婚的时候,为了使自己的婚礼与众不同,又有一部分开始走向了传统。
在这里我将我国古代的婚嫁礼仪与大家做一下介绍,以作为大家的参考。
一、说媒“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上无媒不成亲”。
在传统的婚姻中,男女双方必须经过媒人的说合才能喜结连理。
媒人可以主动的揽活,为男女双方牵线搭桥,也可以是受人之托,成人之美。
还有一句话就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二、批八字与推生肖古人十分讲究婚配,若男家要娶媳妇,先向女家取得女子的八字,然后便交给算命先生推算,看与儿子合不合,俗称“夹吾夹”。
如果女命克夫或与儿子的八字相冲,两家便不能结成姻亲了。
也可以将写有女子生辰八字的帖子置于男方家的神前暨祖先案上,卜吉。
三日内,如家中平安无事,男女双方能成为亲家。
关于推生肖,民间有许多俗谣,相合的有:青兔黄狗古来有,红马黄羊寿命长,黑鼠黄牛两兴旺,青牛黑猪喜洋洋,龙鸡更久长……蛇盘兔,必定富等等。
不合拍的有:白马怕青牛,羊鼠一担挑,蛇虎如刀挫,龙兔怕交流,金鸡怕玉犬,猪猴不到头等等。
三、定聘定及定议,聘又称小聘,也就是相当于现在的定婚礼。
定聘时必须用一种大帖,故乡人称定定日为回大帖或者是压大帖。
帖之外又有聘书,俗称婚书。
聘书一般都由男家备办。
定聘之前一切礼金都已定列成礼单。
男家只纳礼金的一小半,俗称上半礼。
定聘时也可以以金戒指为定聘礼的。
定聘的那一天男女两家皆设宴席,宴请亲朋好友,参加者只凑热闹,并不送礼。
四、送礼送礼大约在婚娶前二十日或一两个月内进行,送礼最重要的是送礼金。
清朝的传统婚礼与婚姻习俗清朝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朝代之一,而其传统婚礼与婚姻习俗也具有独特的魅力和特点。
本文将介绍清朝的传统婚礼和婚姻习俗,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一时期婚姻文化的风貌。
一、红盖头的寓意与婚礼程序在清朝的传统婚礼中,红盖头是一个重要的象征。
新娘会在婚礼前戴上红盖头,这是表示结婚的意思。
红盖头寓意着两个人的喜悦相聚和家庭的完整。
婚礼一般分为订婚、娶亲、迎亲和过门四个阶段。
订婚是婚姻定约的开始,通常由媒人安排。
双方家庭商定好婚姻细节,确定婚期等。
随后是娶亲,这一仪式是由新郎的家人前往新娘家,迎接新娘回家。
接下来是迎亲,清朝的迎亲仪式通常豪华且庄重。
新娘会坐在轿子中,由男方的家人抬上新郎家的大门。
最后,新娘则会通过行过门的仪式正式成为婆婆家的新成员。
二、婚礼服饰与化妆清朝的新娘在婚礼上通常会穿上华丽的嫁衣,这些嫁衣多由红色丝绸制成,象征幸福和吉祥。
嫁衣的样式和款式因地域而略有不同,但大致都是注重细节、雍容华贵的。
此外,新娘还会佩戴配饰,如饰金饰品、头饰等,以彰显新娘的美丽。
而在婚礼前,清朝的新娘也会经过一系列的妆容处理。
妆容常采用粉底、胭脂、口红等,使妆容光彩照人。
粉底的用色会选择白色,寓意美丽纯洁。
胭脂选用红色,以突出脸颊和嘴唇的红润色泽。
三、婚宴与婚礼习俗婚礼之后,通常会举办婚宴来庆祝。
清朝的婚宴分为三餐:请亲饭、迎新郎饭和庆贺饭。
请亲饭是在婚礼前夜举行的,主要是新娘家为亲朋好友准备的一顿丰盛的饭菜。
迎新郎饭则是在新娘过门仪式之后的一顿饭,新娘家为新郎家庭准备。
庆贺饭是在结婚当天的宴会,邀请亲朋好友共同庆祝。
这些宴会都是举办盛大的,人们欢聚一堂,共同庆祝喜事。
在婚礼进行过程中,还有一些婚礼习俗需要遵循。
比如,在婚车到达新郎家门前,新郎需要借助一块红布绕住新娘,以表示两人结为夫妻。
同时,在婚宴上,新娘还需要穿越“幸福门”,象征美好的婚姻生活。
四、婚姻习俗与家庭地位在清朝的婚姻习俗中,家族地位和社会地位非常重要。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服饰与礼仪传统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其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中的服饰与礼仪传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服饰与礼仪被视为人们展示身份和社会地位的重要方式。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服饰与礼仪传统,并分析其在当代社会中的影响。
一、服饰传统中国传统服饰源于古代,经过漫长的发展与演变,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在古代,中国人的服饰分为男女两种,男性通常穿着长袍和褂,女性则穿着旗袍和汉服。
这些服饰不仅体现了中国人的审美观念,还反映了不同社会阶层和地区的文化特色。
古代的服饰传统在当代社会中仍有一定的影响力。
例如,在一些重要的场合,如婚礼和节日,人们仍然选择穿着传统的汉服或旗袍,以表达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此外,一些年轻设计师也将古代服饰元素融入到现代时尚中,创造出独特的服装风格,使传统与现代相结合。
二、礼仪传统中国人讲究礼仪,礼仪传统在中国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
在中国,人们通过礼仪来展示自己的教养和修养,以及对他人的尊重和关心。
中国的礼仪传统包括了许多方面,如宴会礼仪、婚礼礼仪、葬礼礼仪等。
中国的宴会礼仪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宴会上,人们要遵循一定的规矩,如座次安排、用餐顺序等。
此外,人们还要注意言谈举止,尊重长辈和客人,以及注意餐桌礼仪等。
这些礼仪规范体现了中国人对待他人的尊重和关心,也是中国文化中的传统美德。
婚礼礼仪在中国文化中也占据重要地位。
中国的婚礼仪式通常包括订婚、婚礼和婚宴等环节。
在婚礼上,人们要遵循一系列的礼仪规范,如拜堂、敬茶、交换戒指等。
这些礼仪传统体现了中国人对婚姻的重视和对家庭的尊重。
葬礼礼仪是中国文化中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在中国,人们对逝者进行丧葬仪式,以表达对逝者的尊重和哀悼。
葬礼礼仪包括了一系列的仪式和规范,如守灵、告别、下葬等。
这些礼仪传统体现了中国人对逝者的敬意和对生死的思考。
三、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服饰与礼仪传统在当代社会中仍然有着重要的影响力。
明朝的风俗与礼仪文明与繁华的象征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其风俗与礼仪文明成为了当时社会繁荣与繁华的象征。
本文将从不同方面探讨明朝的风俗与礼仪,带领读者了解这一时期的文明与繁荣。
一、宴会和饮食文化明朝的宴会和饮食文化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明代各级官员常常举行宴会,以此彰显自己的品位和身份。
宴会上的酒菜丰盛多样,从清淡素食到美味佳肴,种类繁多,给人口福的享受。
在宴会上,每道菜都有相应的礼仪和顺序,人们讲究用筷子取菜,注重餐桌礼仪,极具规范性和仪式感。
二、服饰和仪容仪表明朝的服饰和仪容仪表也是其文明与繁荣的象征。
当时的人们注重个人形象的展示,男子和女子的服饰都非常精致而华丽。
男子常穿着长袍和宽松的裤子,女子则喜欢穿着宽袖长袍和腰带。
人们追求的是以丰富的图案和华丽的细节彰显自身的尊贵和地位。
此外,明朝人对仪容仪表也非常看重,注意穿戴整齐,注重头发的造型和修饰,体现了整体外观的美感。
三、婚礼和嫁娶仪式明朝的婚礼和嫁娶仪式是社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婚礼上,人们注重礼仪和规范。
婚礼前的准备工作十分繁琐,从婚姻介绍到婚姻契约,每个环节都有相应的礼仪。
在婚礼仪式上,新郎和新娘会进行拜堂、交杯酒、敬父母等仪式,以表达对长辈和亲人的敬意。
嫁娶过程中,人们还传承了一些习俗,如新娘出嫁时为了象征幸福和祝福,需要举起锅盖跨过火盆等。
四、乐舞和戏曲演出明朝时期,乐舞和戏曲演出也是社会繁华的象征。
宫廷和富裕家庭常常有舞蹈和演出的表演,以增添节日的喜庆气氛。
其中的乐舞多以宫廷舞蹈为主,舞姿婀娜多姿,给人以美的享受。
而戏曲演出则广泛流行于民间,根据明代的记载,明朝时期各种戏曲剧种非常丰富,如京剧、豫剧、越剧等皆盛行于社会各个层面,戏曲演出让人们有机会欣赏到精湛的表演和精彩的故事,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
五、书画和文人雅士明朝是中国文化艺术繁荣的时期,书画和文人雅士成为社会文明的象征。
当时的文人雅士追求个性与创新,他们擅于书法、绘画、诗词等艺术形式。
从明清的婚礼服饰看中国的礼仪文化陶晓慧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一班 1420090122 我国素以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著称于世。
特别是儒家的思想深深渗透到了人们生活的各个层面。
包括服饰,这一社会风尚的突出表现,当然也深深地烙上了礼制文化的印痕。
可以说这种礼仪文化源远流长,它们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更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
这里面表现了我国传统优秀的价值观念与审美意识等精神层面的内容。
从婚礼礼服的角度讲表现得更为突出。
婚姻者所以合二姓之好也。
古代的婚姻不仅仅是对夫妻双方负责,而且而是对夫妻双方家族负责。
这种及其重视“家庭价值”的观念,与西方一些礼仪传统是不谋而合的,同样都是人类作为“情感动物”“社会成员”特殊的表现。
作为素称“衣冠王国”的中国,自周代至清代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国的服饰也有着同样长的衣冠制度史。
本文这里主要对明清婚礼礼服进行回顾,从我国宏大的历史画卷中管中窥豹,感受其所蕴含的历史积淀与文化底蕴。
从“凤冠霞帔”谈明朝婚礼礼服
说起传统的婚礼服饰,更多的人最熟悉的应该是彩绣龙凤的凤冠霞帔、大红盖头以及大红吉服。
《醒世姻缘传》如此描写婚礼的场景:“.......公服乘马,簪花披红,童寄姐穿着大红纻丝麒麟通袖袍儿,素光银带,盖着文王百子锦袱......”从这些典章文献里,我们还能看到一些明代婚礼礼服的印记。
唐代白居易在《霓裳羽翼舞歌》中咏到“虹裳霞帔步摇冠,钿璎累累佩珊珊”,人们眼前会呈现一片“红红火火”的景象。
然而鲜有人知周代婚礼服的颜色是玄黑色和纁红色,发展到隋唐以乃至南北朝时,一度出现过白色,宋代各种宫廷命妇们的六种礼服里,婚服为青色。
大红婚服其实到了明代才有明确的定制。
明代起始将男子婚娶视为“小登科”,可饰九品官服,新娘能用凤冠霞帔。
明朝皇后礼服的冠饰有九龙四凤。
明神宗定陵出土了四顶凤冠,龙凤数目各不相同。
其中一顶为六龙三凤,龙在顶两端,口衔长串珠滴,似有戏凤之意。
霞帔也被叫做"霞披"、"披帛",以之艳丽如彩霞而得名。
披帛以一幅丝帛绕过肩背,交于胸前。
一般说来这是贵足所拥有的特权:二品命妇霞帔为蹙金绣云霞翟纹(翟意为长尾山雉);三、四品为金绣云霞孔雀纹;五品绣云霞鸳鸯纹;六、七品绣
云霞练鹊纹;而八、九品绣缠校花纹。
然而为何此代表阶级与身份的衣着,可以在婚礼礼服上出现呢?
《清稗类抄》记载“凤冠为古时妇人至尊贵之首饰,......明时,皇妃常服,花钗凤冠。
其平民嫁女,亦有假用凤冠者,相传谓出于明初马后之特典。
然《续通典》所载,......所谓凤冠霞帔,于典制实无明文也。
”这里可以看到并没有明文规定的,允许如此“贵族”之服可用于寻常百姓之家。
一般说来按照《大明律》与《大诰》里严苛的规定,也是明令禁止非法越级而服的。
在历史传说里,记载凤冠霞帔用于民间女子的婚嫁是明太祖朱元璋特许的恩典。
具体情况不得而知,然有一点可以确定的就是对于凤冠霞帔在民间女子婚嫁中使用,确实得了皇室的承诺与默许。
总的说来,明代社会物质财富是丰富的,技术是先进的。
江南蚕桑丝织业、丝绸织绣技高超缂丝、刺绣、织金、妆花、孔雀羽线等很多方法确实具有相当高超的水平。
服饰种类繁多、风采各异、蔚为大观。
服饰制度作为权利、阶级的附属品,等级森严,而且由于制度的限制也一定程度扼杀了“官家”服饰文化的发展。
明代凤冠霞帔能够得以在民间流行且不断推陈出新,不断发展。
这里面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皇家对人民“婚庆”、“家庭”价值观的理解,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而且也反映出蕴含在劳动人民内部强大的智慧,表现了充满生机和变革力量的服饰繁荣景象,也能看出礼仪制度在我国悠悠的历史长河中,确实处处都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清代婚礼服饰诠释着我国文化的包容性
满族建立清王朝的第二年,再次开始实行剃发易服。
清政府命令如果有“仍存明制,不随本朝之制度者杀无赦。
”与剃发相配合的是强行更改汉人服饰。
顺治九年钦定《服色肩舆条例》正式执行,从那时起就禁止了浓厚汉民族色彩的冠冕衣裳。
在明代男子都是蓄发挽髻,宽松衣,用长统袜、浅面鞋;而到了清朝,都是剃发留辫,辫垂脑后,穿瘦削的马蹄袖箭衣、紧袜、深统靴。
而且官民服饰依律泾渭分明。
清代小说家吴研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十八回恽来与咸水妹“择了吉日迎娶,一般的鼓乐彩舆,凤冠霞帔,花烛拜堂,成了好事。
”当时新娘婚服必须使用凤冠霞帔,不用凤冠霞帔已成为一种忌讳。
一是担心不吉利,二是有“不
是嫡妻”之嫌疑。
可以说,清代婚礼服饰一定程度上延续了明朝的传统。
这点为何能够在清廷满服制度中存留呢?其后这里主要是由于汉族人民的长期抵制与满清政权的基本稳定使清政府考虑做出一些让步。
特别是接受了被人称为“从明从贼又从清,三朝元老大忠臣”的明代遗臣金之俊“十从十不从”建议,其中二条是:“男从女不从,仕宦从而婚姻不从”。
汉族女子婚嫁时穿红喜裙,红喜裙是用于婚嫁时的裙子的一种统称,式样主要有单片长裙及襕干式长裙,以大红色地绣花,上配石青或大红绣花袄褂,凤冠霞帔。
到了晚清,在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倡导下社会上掀起了移风易俗思潮。
这股思潮从剪辫易服、禁烟禁赌到废除奴裨、男女平等和破除尊卑观念,几乎囊括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在中国各大城市中,要求解放妇女、兴办女学、反对缠足、提倡天足。
很有意思的一件事是男子反满要求恢复汉装,而辛亥革命以后汉族妇女反而以穿着旗袍为时尚。
“髻鬓钗朵满街香,辛亥而还尽弃藏。
却怪汉人家妇女,旗袍各各斗新装。
”反映出女子在服饰方面对美的追求起着主导作用,也反映出她们审美意识的变化,体现了女子自我解放意识的提高。
特别是在晚清末期,连婚礼上的装扮也发生了变化,新的文明婚礼中新娘常常梳一东洋头,披件西式衣,穿双西式履,凡凤冠霞被衣绣红鞋绿袜一概不用。
从这里我们可以感受良多。
笔者在这里觉得感触最深的,是中华民族文化博大之精深,其实并不是汉族一家的荣耀。
炎黄子孙的发展与融合正是中国的多民族相交融的过程。
从婚礼服饰的变革上也展现了我中华民族广阔的胸襟,这种文化传统的传承过程,也在不断吸收新的营养。
比如满族与汉族服饰的融合,清末的洋为中用,都深深地体现了这一点。
当今社会仍然有很多现在女性喜欢穿旗袍参加婚礼,为自己的人生留下最美丽的一页。
中国服饰文化作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不仅是一种个人躯体文化的表达方式,也是一种社会语言,它以其独特的方式展示着社会风貌。
今天丰富多彩的服饰也反映出服饰文化的繁荣。
婚礼服饰作为我国服饰文化的代表,彰显了我国重人文、重礼仪的文化传统,诠释了中华民族对家庭的重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展示了中华民族兼容并包的民族性格,以及蕴含在劳动人民中的创造性。
看中国礼仪文化,品中华历史之厚重,作为炎黄子孙,感到由衷的关荣与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