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不敢忽视的小字 《一个小农家的暮》整体赏析
- 格式:doc
- 大小:39.50 KB
- 文档页数:3
一、诗歌整体内容赏析示例:《一个小农家的暮》写于1921年的伦敦,在西方现代化的都市里,诗人思念着祖国,回想农村的生活情景,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祖国、故乡、农村、农民的深情。
或许这首诗也代表了诗人对故乡江阴浓郁的怀念之情吧?这首诗以叙事的笔调朴实无华地写了一个小农家的傍晚生活。
黄昏时分,下了田的丈夫回到家里,妻子在灶下烧饭,丈夫在这个空儿里,逗逗狗、探探牛,问一声新酿的酒怎样了;月亮出来了,孩子们数着星,看着月,唱着,跳着,戏耍着。
一幅多么安详和乐的农家生活图。
这首诗最感动人的是它的亲切、真实。
每一个住过农村的孩子,心中都有这份甜美的回忆。
城市里长大的人,透过诗人忠实的描写,也能想象体会出这份安详的幸福。
这一首诗的调子自然、流畅。
诗的描写不仅感人,而且是美丽的。
第一段“嫣红的火光”“殷红的脸”“闪红”的“青布衣裳”,透过“颜色”的处理,美化了诗境。
读者情不自禁地要认定,这妻子的容貌是美丽的,这妻子的性情是温柔的,这妻子的心地是善良的。
妻子如此,丈夫呢?透过“便坐在稻床上/调弄着只亲人的狗”,以及踱到栏里去看牛,回过头问声“怎样了——/我们新酿的酒?”等“动作”的处理,也表现了他的温柔善良与可亲,读者同时也认定这丈夫是强烈地关爱着这个家的。
最后诗人描写孩子们的歌唱——“地上人多心不平,天上星多月不亮。
”世间的人啊心常不平,心不平的人啊哪有快乐?二、问题探究1、作者为什么把在军阀统治下的农村生活写得如此诗情画意?这首诗写的是被诗人理想化了的农村生活。
诗人以欣赏的态度,跳荡的旋律,便于表现欢快情绪的“阳”韵,描写一个农家的傍晚——年轻的女主人和她的丈夫、孩子,荡漾着幸福、和谐与欢乐的生活。
描写平淡,而诗意盎然。
有的论者说,诗人所写的是现实中不曾有的“世外桃源”,美化了军阀统治下的农村生活。
这是一种误解。
刘半农当时并非不知道农村的贫富对立,也并非不知道农民生活的苦楚。
应从生活的多样化去理解这种“农家乐”。
一个小农家的暮-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分析《一个小农家的暮》这首现代诗歌的主旨和内涵,加深对农家的印象与理解;2.培养学生欣赏现代诗歌的能力,学会用诗歌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情感;3.通过阅读中国现代散文,感受现代社会的变化,培养审美品味和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一个小农家的暮》中所蕴含的深层内涵,学会欣赏现代诗歌。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现代散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电脑与投影仪;2.书本: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四;3.作品原文。
学生准备:1.课前预习,了解课文内容,知道教学目标和所要求的班前个人思考的问题;2.带着问题阅读文本,提供自己的观点,积极参与讨论。
四、教学步骤与方案第一步:导入(1)呈现课题:一个小农家的暮-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2)呈现问题:你在读懂这个课题的同时,马上会不约而同的想到一个问题:这是怎么回事呢?(3)课堂探讨: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自己的角度回答这个问题,引发学生对这个课题的思考。
(4)导入新课:通过对问题的探讨,提出新的问题:《一个小农家的暮》与中国现代诗歌的关系是怎样的?第二步:课堂教学1. 学习诗歌《一个小农家的暮》(1)阅读理解:教师发放诗歌文本,让学生先读一遍,并作一些短文回答问题。
(2)班内讨论:让学生,请两三个人一组,分享自己的回答和自己对这一首诗歌的理解。
(3)学习诗歌的内涵:教师引导学生再次朗读诗歌,通过诗歌的形式、修辞手法和主题等方面,理解这首诗歌所蕴含的内涵。
2. 学习散文(1)学习提问:教师发放散文文本,让学生以提问的方式,来阅读学习这篇散文。
(2)班内阅读:让学生分为小组阅读,每个小组分析讨论一个问题,并给出自己的回答和解释。
(3)学习散文的内涵:教师引导学生从散文的语言、感情和寓意等方面,理解这篇散文所蕴含的意义、美感和深层内涵。
第三步:课后延伸(1)情感驱动: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情感出发,自由发挥,以文字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
刘半农《一个小农家的暮》赏析一个小农家的暮刘半农她在灶下煮饭,新砍的山柴,必必剥剥的响。
灶门里嫣红的火光,闪着她嫣红的脸,闪红了她青布的衣裳。
他衔着个十年的烟斗,慢慢地从田里回来;屋角里挂去了锄头,便坐在稻床上,调弄着只亲人的狗。
他还踱到栏里去,看一看他的牛,回头向她说:“怎样了──我们新酿的酒?”门对面青山的顶上,松树的尖头,已露出了半轮的月亮。
孩子们在场上看着月,还数着天上的星:“一,二,三,四……”“五,八,六,两……”他们数,他们唱:“地上人多心不平,天上星多月不亮。
”一九二一年二七日,伦敦【课文赏析】异域的风物、文化,总能勾出游子的乡愁。
当暮色苍茫,身在他乡的诗人凝神回望,浮现于眼前的,是珍藏的记忆,是少小生活的吉光片羽,是“一个小农家的暮”。
首先是一幅“母亲夜炊图”。
木柴燃烧的必剥声,伴奏着母亲的辛勤;嫣红的火光,温暖着家,也烘托着母亲忙碌的身影。
青布的衣裳,体现母亲的质朴;嫣红的脸庞,体现母亲的温婉和贤惠,也体现她内心的恬静和满足。
母亲是在做晚饭,更是在营造家的温暖和幸福。
母亲做的晚饭,只是乡野间寻常的米饭菜茹,但散发着自然乡土的清香,浸透着家的温馨,那是诗人在从故乡高飞远离之后,在喧闹冷漠的城市,在殊俗的异乡,再也享用不到的。
二、三两节,是一幅“父亲耘归图”。
荷着锄头,衔着烟斗,披着暮色,缓缓而归,坐床歇息,逗弄小狗,既写父亲辛劳一天身体上的疲倦,更写其内心的安适从容——他用辛勤的劳动,为妻儿谋得衣食。
那栏里的牛,是他的重要家产,也是他依赖的朋友;那酿着的新酒,是他辛劳人生的微薄索求。
从所谓现代文明的角度看,父亲的生产落后,生活单调。
但当诗人怀着乡愁,凭着慧眼,透过现代文明的迷雾回望父亲卑微劳碌的人生时,清晰地看到的,是父亲的勤劳、担当、坚韧、质朴、善良等等可敬可贵的品格。
后三节,是一幅“孩子观月图”。
半轮月亮爬上山顶,悬于树梢;在这片静谧美丽中,孩子们出现了,他们在月下的谷场嬉戏,看月亮,数星星,唱淳朴的童谣……山的静谧,月的皎洁,星空的浩瀚,孩子们的未琢天真,构成了充满着自然气息、涂染着童话色彩的画面。
也许——葬歌一个小农家的暮秋歌——给暖暖妈妈2+5=10000闻一多有一次给学生上课,他走上讲台,先在黑板上写了一道算术题:2+5=?学生们疑惑不解。
然而闻先生却执意要问:2+5=?同学们于是回答:“等于7嘛!”闻先生说:“不错。
在数学领域里2+5=7,这是天经地义的颠扑不破的。
但是,在艺术领域里,2+5=10000也是可能的。
”他拿出一幅题为《万里驰骋》的图画叫学生们欣赏,只见画面上突出地画了两匹奔马,在这两匹奔马后面,又错落有致、大小不一地画了五匹马,这五匹马后面便是许多影影绰绰的黑点点了。
闻先生指着画说:“从整个画面的形象看,只有前后七匹马,然而,凡是看过这幅画的人,都会感到这里有万马奔腾,这难道不是2+5=10000吗?”[识作者]坚定的民主战士——闻一多闻一多(1899-1946),汉族,原名亦多,又名家骅,字友三、友山。
湖北浠水人。
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诗人、学者。
他是新月派代表诗人,提出了建立现代格律诗的主张,主要作品有诗集《红烛》《死水》等。
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健将——刘半农刘半农(1891-1934),著名的诗人、翻译家、语言学家。
原名刘复,字半农,号曲庵,江苏江阴人。
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健将,是最早发表白话诗的诗人之一。
代表作有诗集《瓦釜集》《扬鞭集》。
翻译安徒生的童话《皇帝的新衣》《茶花女》,高尔基的小说《二十六人》。
他是我国语言及摄影理论奠基人,是中国新诗的开拓者,白话文的倡导者、实践者。
他还倡导文学作品的分段和运用新式标点,并创造了“她”“它”二字,沿用至今。
少产的著名诗人——痖弦痖弦,1932年生,原名王庆麟,河南南阳人。
1949年去台湾,1966年12月退伍。
1954年与洛夫、张默共同创办《创世纪》诗社,1975年任幼狮文化公司期刊总编辑。
1977年10月起担任台湾《联合报》副总编辑兼副刊主任、联合文学杂志社社长。
现移居加拿大。
主要诗集有《痖弦诗抄》《深渊》《盐》《痖弦诗集》等。
高中-语文-资料-打印版
《一个小农家的暮》写作特色
1.巧妙运用白描手法
《一个小农家的暮》运用白描手法,给我们刻画了几个典型的农村生活的场景,如第一节的灶下生火做饭。
这些画面充满了田园风情,读之让人心生向往,在不动声色的描写中,传达出作者对静穆和谐的农村田园生活的向往,同时表现了诗人对祖国的思念之情。
2.诗句口语化
这首诗语言质朴无华而富有变化。
在写女主人公时运用色彩的变化来映衬她的勤劳、贤淑和美丽。
“灶门里嫣红的火光,/闪着她嫣红的脸,/闪红了她青布的衣裳。
”“嫣红”和“青布”颜色的对比鲜明,动词“闪”逼真地写出了火光闪动的画面,生动地描写了农家生活最细腻的厨房场景。
而在描写男主人公时主要用动作,“衔着”烟斗从田里“回来”,“挂去”了锄头,“坐”在稻床上,“调弄着”狗,“踱”到栏里去看牛,从这些动作我们看出了农村生活的悠闲、与自然生命的贴近。
孩子们的活动是看月、数星和“借景抒情”地唱着民谚。
精心校对版本。
不敢忽视的“小”字——《一个小农家的暮》整体赏析
刘半农《一个小农家的暮》选入人教版高中语文《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编者在“导读”部分提出了一个探究话题:“地上人多心不平,天上星多月不亮”这话有什么深意?许多教者采用了参考书上的观点——这两句普通的江阴民谚,如果说单从孩子的口里唱出来的话,只能说明它是一种流传的歌谣,孩子只是把它哼唱出来。
那么,从字面上,从传播的广度看,它代表大众的心声,对地上苍生的艰难生活的申诉。
另外,也体现出诗人当时大力提倡写作民歌、儿歌,从各地方言中吸取精华用于诗歌创作的诗歌理念。
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感觉到这种理解完全脱离了文本,和作者的创作意图大相径庭。
首先,我认为这两句话在这首诗歌中没有什么深意。
从全诗看,作者描摹了三幅画面,一幅是“妻子晚炊图”,另一幅是“丈夫暮归图”,最后一幅是“孩子观月图”。
这两句话属于“孩子观月图”的一部分。
这群孩子着实太小,他们对数字的认识是错乱、颠倒的:“孩子们在场上看着月,还数着天上的星:‘一,二,三,四……’‘五,八,六,两……’”细心的老师首先能抓住这节诗歌里的标点符号启发学生:八个数字孩子们并列读出,应该用顿号,作者却用了逗号,为什么呢?因为孩子太小,对简单的数字一时半会想不出来,停顿时间长,用逗号隔开符合孩子数数时的神态。
同样的道理,“四”“两”后面用了省略号,也是由于孩子太小,一时想不起下面的数字。
更为有意思的是上一句用了“二”,下一句用了“两”,说明这些孩子不明白“二”和“两”表示相同的数目,足见其“小”。
这些小孩子天真无邪,无忧无虑,淳朴自然,率真可爱。
刘半农用了数星星表现这些天真烂漫的孩子可算是笔墨省俭,数语传神。
最后一节写孩子们唱歌,这句“地上人多心不平,天上星多月不亮”乃江阴民谚。
说句老实话,这个民谚是有学问的。
从表现手法上说它“比中有兴”前一句是本体,后一句是喻体,说明白点就是“地上人多心不平”好似“天上星多月不亮”一样,这是个典型的比喻句;“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按照民歌惯例,先言自然之物,以引起所吟咏的生活之物,如《诗经*氓》中“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就是这种写法。
那么这两句的顺序应该是“天上星多月不亮,地上人多心不平。
”才符合常理。
如果江阴民谚按常理排序,刘半农在这里让孩子们倒着念还是为了表现他们记忆的错乱,显示其“小”,一看见皎洁的月亮,首先就想到了“天上星多月不亮”,后来又觉得忘了前一句,接着就补上了“地上人多心不平”,至于什么“比兴”手法他们不懂。
在大人们的意识里“地上人多心不平”的确是有深意的,人多了互相攀比,羡慕嫉妒恨就多了,心里哪会平衡呢?孩子们吃饱穿暖,就知道玩,哪管人心平与不平?他们唱歌来自于模仿,目的是取乐。
他们把高深的用于教育人的一本正经的谚语,用作蹦蹦跳跳,无拘无束的唱歌素材,这种选材上的反其意而用之正是刘半农的高明之处,它更能表现孩子们的天真无邪。
你如果看到牙牙学语的孩子把“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块宝……世上只有妈妈好,没妈的孩子像根草”唱成“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根草……世上只有妈妈好,没妈的孩子像快宝”,你不会觉得可笑,反而觉得可爱。
有个笑话说妈妈教育儿子男子汉应该一个人睡,儿子说爸爸是男子汉咋和妈妈一块儿睡。
多么天真无邪,多么朴实可爱。
综上所述,这一句话的理解不能断章取义,他是孩子们唱歌的内容,刘半农只是用它作为素材,表现可爱的孩子无拘无束的生活,通过他们的活动营造安谧静寂的农家生活的,只不过是个典型的
选材,没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我们给他强加各种深刻含义的帽子是我们忽视了整首诗的主题,忘记了这句话特有的语境,如果从孩子的“小”入手,就最容易理解作者选材上的良苦用心。
纵观全诗,妻子、丈夫、孩子,是一个小家庭。
必必剥剥响的山柴(用微弱的响声衬托静谧的环境),悠闲惬意的丈夫,无不营造出寂静舒适的生活环境,可见描摹对象不是个大村庄,的确是个小农家。
题目是《一个小农家的暮》是相当准确的,特别是这个“小”字,更是不容忽视的。
刘半农推崇陶渊明,力求写实,文笔清新自然,他笔下的农家生活不但宁静,而且富足,这富足是来自于追求的有限——“小”,欲望小,幸福感就强。
怎么才能寡欲呢,人少,攀比少,内心清净,欲望就“小”,也许饱经世事沧桑的刘半农心中向往的正是“小小农家”的恬淡闲适的“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田园牧歌式的生活。
如果我们从整体上把握住了这个“小”字,可能就抓住了解读这首诗歌的一把钥匙。
附:一个小农家的暮
刘半农
她在灶下煮饭,
新砍的山柴,
必必剥剥的响。
灶门里嫣红的火光,
闪着她嫣红的脸,
闪红了她青布的衣裳。
他衔着个十年的烟斗,
慢慢地从田里回来;
屋角里挂去了锄头,
便坐在稻床上,
调弄着只亲人的狗。
他还踱到栏里去,
看一看他的牛,
回头向她说:
“怎样了──
我们新酿的酒?”
门对面青山的顶上,
松树的尖头,
已露出了半轮的月亮。
孩子们在场上看着月,
还数着天上的星:
“一,二,三,四……”
“五,八,六,两……”
他们数,他们唱:
“地上人多心不平,
天上星多月不亮。
”
一九二一,二,七,伦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