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生物绿色植物的分类教学设计
- 格式:pdf
- 大小:643.64 KB
- 文档页数:13
济南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绿色植物的主要类群》教案课时课题:第二单元第一章第一节绿色植物的主要类群第1课时课型: 新授课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 概述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
(重点、难点)?了解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与人类的关系。
2.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初步比较三种植物类群在生活环境,形态结构上的发展变化,向学生渗透生物进化的观点。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验探究、讨论交流,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
教学方法及学法指导: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本节课主要的学习方法是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和比较归纳法。
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是本节的重点,通过学生课前资料的搜集和多媒体图片及视频的展示使学生识别不同类型的植物类群,了解它们的生活环境、外部形态,增加对植物相关知识的感性认识。
通过观察实验,让学生深入地认识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的形态结构特点;将三种植物类群进行比较认识,向学生渗透生物进化的观点。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观察实验的材料用具:葫芦藓、肾蕨、放大镜、直尺、镊子、刀片、白纸等。
学生搜集各类植物的图片及与人类关系等资料。
教学过程:教学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环节复习生物的分类大家知道吗,迄今为止,自然界是为了让学生了解中已经发现和命名的生物大约复习本单元包含的主要有200多万种。
那么对于这些生学生回答:动物、植物、微提问章节的学习内容。
物,我们通常将其分为哪三类, 生物从本节课开始,我们就要对这三1分钟大生物类群逐一进行学习。
【过渡】请同学们先来看一组图片视频,并思考图片中出现的是哪类生物,(点击课件,见PPT学生观看后回答:植物。
通过图片视频,让学,1视频链接)创设生对植物的种类及绿色植物的种类繁多,现已知的学生阅读教材,找出植物的情景多样性有一感性认植物就有30多万种,有的植物主要类群:藻类植物、苔藓识,并通过阅读自己高大挺拔,有的矮小低伏,有的植物、蕨类植物、种子植物。
初中植物的分类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植物的分类依据和分类方法。
2. 能够识别并分类常见的植物。
3. 理解植物分类的重要性,提高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收集各种植物的标本或图片,准备分类卡片。
2. 学生准备:观察周围的植物,了解植物的基本特征。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里的植物,提问学生:“你们能看出这些植物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吗?”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植物的分类可以根据形态、结构、生活习性等特征进行。
二、植物分类的基本依据(10分钟)1. 介绍植物分类的基本依据,如根、茎、叶、花、果实等特征。
2. 展示分类卡片,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各个植物的主要特征。
三、植物分类的方法(10分钟)1. 介绍植物分类的方法,如形态学分类法、分子生物学分类法等。
2.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植物的形态特征进行分类,分组讨论并给出分类结果。
四、实践活动(10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种植物进行观察,根据植物的特征进行分类。
2. 每组给出分类结果,与其他组进行交流和讨论。
五、总结与评价(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植物分类的依据和方法,以及植物分类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自己在实践活动中的收获和感受。
教学延伸:1. 邀请植物学家或生态学家进行专题讲座,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植物分类的意义和应用。
2. 组织学生参观植物园或植物研究所,亲身体验植物分类的工作。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和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植物分类的依据和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同时,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到植物分类的重要性,提高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激发学生对植物分类的兴趣和好奇心。
绿色植物的主要类群教案1七年级生物教案教材分析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作用最大的一类生物,它对生物圈的存在和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绿色植物通过它的生命活动直接或间接地为其他生物提供食物和能量,并对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和水循环发挥着重要作用。
绿色植物分布广泛,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十分密切。
高等绿色植物中的粮食作物、蔬菜、瓜果、花卉等都是人类种植栽培的主要对象,在它们的生活中有许多适合学生观察、探究的内容,教学中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探究活动,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1、概述藻类、蕨类、裸子和被子植物的形态特征和生活环境并识别当地常见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2、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小组内采集标本、实验、调查等活动,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
3、学生整理资料和调查报告,关注藻类、蕨类、种子植物与人的密切关系。
4、通过自主学习,提高获取知识的能力。
并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观察、探究能力、分析比较综合等多种能力。
5、通过比较几种植物类群在形态结构,生殖方式上的发展变化,向学生渗透生物进化的观点。
教学重点:1、藻类植物、蕨类、裸子和被子植物的形态结构。
2、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的区别。
3、通过比较几种植物类群在形态结构,生殖方式上的发展变化,向学生渗透生物进化的观点。
教学难点:1、淡水藻类植物--水绵的观察以及藻类和蕨类植物的孢子生殖。
2、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小组内采集标本、实验、调查等活动,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
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水陆环境及具有代表性的植物的录像、几种藻类植物标本和图片、蕨类植物的用途的录像,有孢子囊的铁线蕨或其他有孢子囊的蕨类植物标本。
实验材料用具:新鲜的水绵、显微镜、载玻片、镊子、滴管等常见的裸子植物、被子植物的图片;种子植物有关种子萌发和靠种子繁殖后代的录像;常见的裸子植物、被子植物及其种子的传播方式和途径的课件;动态展示桃的桃的果实(完整)纵向剖开(展示种子)的课件。
《绿色植物的主要类群》教学设计【设计理念】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作用最大的一类生物,它对生物圈的存在和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绿色植物通过它的生命活动直接或间接地为其他生物提供食物和能量,并对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和水循环发挥着重要作用。
绿色植物分布广泛,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十分密切。
高等绿色植物中的粮食作物、蔬菜、瓜果、花卉等都是人类种植栽培的主要对象,在它们的生活中有许多适合学生观察、探究的内容,教学中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探究活动,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创意】学生自学为主,简化教学内容【教学目标】1、概述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种子植物的形态特征与生活环境。
2、了解藻类、苔藓、蕨类、种子植物对生物圈的作用及与人类的关系3、明确它们的进化关系,由低等到高等、由简单到复杂等。
【教学重点】1、了解藻类植物、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2、区分种子植物和孢子植物【教学难点】1、理解植物的进化关系2、说出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的不同【教学活动】1、自主学习2、合作讨论3、探究分析【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回顾旧知:(学生自主完成)1、细胞的基本结构包括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植物特有的细胞结构包括_____、______和_______2、植物体的结构层次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不同的组织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有一定功能的结构,叫器官。
植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新课讲授:探究点一: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一、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41-P43,回答下列问题:1、藻类植物的生活环境:藻类植物一般生活在______ 中,只有少数种类生活在陆地上_________的地方。
2、藻类植物的结构特点:藻类植物结构_______ ,大多为_______个体,即使是多细胞的个体也没有____、____、_____的分化,属于低等植物。
第一节绿色植物的主要类群 (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概述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
(重点、难点)②了解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与人类的关系。
2.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①比较三种植物类群在生活环境,形态结构上的发展变化,向学生渗透生物进化的观点。
②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验探究、讨论交流,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
教学方法及学法指导: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本节课主要的学习方法是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和比较归纳法。
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是本节的重点,通过学生课前资料的搜集和多媒体图片及视频的展示使学生识别不同类型的植物类群,了解它们的生活环境、外部形态,增加对植物相关知识的感性认识。
通过观察实验,让学生深入地认识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的形态结构特点;将三种植物类群进行比较认识,向学生渗透生物进化的观点。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观察实验的材料用具:葫芦藓、肾蕨、放大镜、直尺、镊子、刀片、白纸等。
学生搜集各类植物的图片及与人类关系等资料。
教学过程:组织交流(6分钟)【过渡】我们已知道了三类植物的主要特征,那么它们都有哪些常见的植物,与我们人类的关系如何呢?首先让我们通过课件图片来认识一下其他的藻类植物吧。
(点击课件,见PPT-11左上链接PPT-20)(图一)教师补充:藻类植物有的生活在淡水中(衣藻、水绵)有的生活在海水中(海带、紫菜、石花菜、鹿角菜、石莼、裙带菜、马尾藻、巨藻),少数生活在阴湿的陆地(发菜)。
交流1:(点击课件,见PPT-11)1.藻类植物与人类的关系如何?学生观看图片来认识其他的藻类植物。
学生根据自己收集的材料,回答:藻类植物为人类提供食品,原料,工业材料,药物等。
学生通过观看图片资料可以了解更多的植物种类,并通过自己收集的资料说出各类植物与人类的关系,可以培养学生的收集信息资料的能力,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视野。
姓名单位E-mail:课时课题:第一节绿色植物的主要类群(第一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概述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重点)○2概述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2.能力目标通过对肾蕨和葫芦藓的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植物不同类群的认识,体会植物种类的多样性,培养学生关注和保护生物圈中多种多样的绿色植物的情感。
教学方法及学法指导: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三类植物的形态结构特征,这些植物,有的同学在生活中有接触,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但是也有错误的认知,如海带,很多同学都认为吃的是海带叶,即使学习了藻类植物的特点,有些同学也不能改过来。
因此我指导学生从生活经验入手,观察模型,实物和课本插图,采用问题引导,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对比分析方法,让学生逐步建构自己的知识,纠正错误的认知。
突破难点的方法主要是给学生提供丰富的事实依据,如用叶的剖面模型和海带的切面对比,海带切面无组织的区别;展示水绵的图片和结构,使藻类植物的结构特征更加明确。
蕨类植物和苔藓植物的教学,主要通过实物观察,测量,切开孢蒴孢子囊观察孢子,完成图表等活动来突破重点。
没有准备葫芦藓,而是用了学校教学楼后面的墙藓来教学,高度上比葫芦藓矮了点,但结构特征相同。
本节课学生的学习方法主要是观察法,实验法,合作探究法,对比分析法,来进行学习。
课前准备:1观察实验的材料用具:肾蕨,墙藓,水发海带,直尺,刀片,放大镜,白纸,镊子,叶片的剖面模型2将水发海带留一半,另一半切成丝3制作多媒体课件排创设情景激发兴趣3分钟展示:一盆肾蕨和一块带墙藓的草皮和海带。
同学们知道这些是什么植物吗?世界上的植物有很多,我们为了认识它们,将它们分为不同的类群。
这三种分别是什么类群呢?我们一起学习《绿色植物的主要类群》来寻找答案吧。
同学们很兴奋都想知道是什么植物。
有的同学大喊海带,青苔实物展示,引起同学们的好奇心,激起学习兴趣目标领学重点明确2分钟展示学习目标1概述藻类植物、蕨类植物、苔藓植物的主要特征(重点)2概述藻类植物、蕨类植物、苔藓植物与人类的关系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目标明确,学习才有方向问题引导层层推进25分钟藻类植物一自主学习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41 文字和图片找出以下问题:1植物可以分为几类?2藻类植物生活在什么环境中?3举例说明藻类植物的结构特征?二点拨指导找学生回答问题,检查学习成果:1植物可以分为几类?2藻类植物生活在什么环境中?师:同学们的回答不一致,究竟哪自主学习,找出答案学生展示:1种子植物,藻类植物、蕨类植物、苔藓植物2有同学说是淡水中,有的说是水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先学习进行知识建构,有利于老师的教学,可以使教学更有针对性,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学生自己修正一个正确?请大家观察课本41页图片,看一下生活环境,确认一下答案。
绿色植物初中生物教案课程目标:1. 了解绿色植物的形态特征和生理功能。
2. 掌握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3. 探索绿色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1. 绿色植物的形态特征和生理功能。
2.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教学难点:1.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机理。
2. 绿色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教学准备:1. 植物样本或图片。
2. 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实验材料。
3. 生态系统示意图。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环境,注意到的绿色植物。
2. 提问:你们对绿色植物有什么了解?二、绿色植物的形态特征(10分钟)1. 介绍绿色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的形态特征。
2. 展示植物样本或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其特征。
三、绿色植物的生理功能(10分钟)1. 介绍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定义和过程。
2. 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并解释实验结果。
3. 讲解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重要性。
四、绿色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10分钟)1. 展示生态系统示意图,引导学生理解绿色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位置。
2. 讲解绿色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如提供食物和氧气,维持碳氧平衡等。
五、小结与作业(5分钟)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复述绿色植物的形态特征、生理功能和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2. 布置作业:让学生观察身边的绿色植物,记录其特征和作用。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绿色植物,让学生了解绿色植物的形态特征和生理功能,掌握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探索绿色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通过展示植物样本和图片,进行实验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相关知识。
同时,通过布置观察作业,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案:植物的分类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生物初中七年级的一节课,主要内容是植物的分类。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够让学生了解不同种类的植物,并能够进行分类。
同时,通过分类的学习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提高他们的科学学习能力。
二、学情分析初中七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比较有限。
他们对植物的分类概念和分类方法可能并不了解。
因此,本节课需要通过活动和实践来培养学生的分类能力。
同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植物的分类进行简化和归纳。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植物的分类方法。
(2)了解常见的植物种类。
2.能力目标:(1)能够用简单的分类方法将植物进行分类。
(2)能够观察和描述植物的特征。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植物的兴趣,增强他们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探究的兴趣。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植物的分类方法。
(2)植物的观察能力。
2.教学难点:如何通过简单的分类方法对植物进行分类。
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树”为例,让学生观察和描述一棵树的特征,如树的形状、叶子的形状、颜色、茎的形状等。
2.植物分类的基本概念介绍(1)通过导入活动,引导学生发现植物的多样性,了解植物的分类是为了更好地研究和认识植物。
(2)引导学生了解植物分类的基本概念,即如何按照共同的特点将植物划分成不同的类别。
3.活动一:分类植物的形状(1)教师给出几种不同形态的植物图片,让学生组织起来,按照植物的形状进行分类。
(2)学生讨论并将植物分类。
(3)教师带领学生总结归纳不同的植物形状分类。
4.活动二:分类植物的生长地(1)教师给出几种不同生长地的植物图片,让学生组织起来,按照植物的生长地进行分类。
(2)学生讨论并将植物分类。
(3)教师带领学生总结归纳不同的植物生长地分类。
5.活动三:分类植物的叶子(1)教师给出几种不同叶子的形状的植物图片,让学生组织起来,按照植物的叶子形状进行分类。
(2)学生讨论并将植物分类。
(3)教师带领学生总结归纳不同叶子形状的植物分类。
《绿色植物的主要类群》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选自济南出版社《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2单元《多彩的生物世界》第1章《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第1节《绿色植物的主要类群》。
本节课是本章第一节,总体介绍了什么是绿色植物、绿色植物的分类,为后面学习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呼吸作用、光和作用做铺垫。
同时,本节介绍了四类植物和人类的关系,与《生物的生活环境》相互联系,深化学生的认识,关注生物圈,就是关注人类自己。
二、学情分析学生已经认识多种植物,但对于植物的认识只是停留在感性阶段。
学生多关注植物的外部形态,且多接触是种子植物,对于孢子植物了解较少,对本节课的学习有一定的障碍。
三、教法与学法教师为学生提供多种可供观察的材料:图片、视频资料、标本、实物等,学生能够更加直观的进行学习,并帮助理解。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解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学习输导组织、种子、果实出现对植物的影响,认识到植物的进化顺序及方向。
四、学习目标1.通过观看图片、视频,描述四类植物的形态特征与生活环境,分析植物的形态特征对环境的适应性2.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说出四类植物对生物圈的作用及与人类的关系3.结合地球生命的诞生、进化论等学说,明确四类植物的进化顺序,由低等到高等、由简单到复杂五、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四类植物的形态特征与生活环境教学难点:藻类、苔藓、蕨类植物的孢子生殖七、教学反思除了绪论,这是第一堂正式的生物课,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是我格外关注的。
在小组讨论的环节,学生讨论的非常热烈,如何保证小组合作的效率是我所担心的。
另外,讲到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的区别,学生会从直觉上认为银杏果是果实。
在还没有讲到种子、果实的发育前,如何跟学生解释明白是我困惑的问题。
其次,学生在生活中较少接触蕨类植物,在教学中展示图片、视频可以帮助学生认识蕨类植物,但是也可以放一些在花鸟市场可以找到的蕨类植物,帮助学生在生活中识别蕨类植物。
绿色植物初中生物教案课题:绿色植物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绿色植物的基本特征和生长繁殖方式;2. 掌握绿色植物的分类和结构特点;3. 理解绿色植物对环境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1. 绿色植物的分类和结构特点;2. 绿色植物对环境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1. 绿色植物的基本特征和生长繁殖方式;2. 绿色植物的分类和结构特点;3. 绿色植物对环境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1. 教材《生物》;2. PowerPoint课件;3. 绿色植物的图片、标本等教学辅助材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各种绿色植物,引起学生对主题的兴趣,从而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二、讲解绿色植物的基本特征和生长繁殖方式(15分钟)1. 讲解植物的细胞组织结构和生长方式;2. 讲解植物的生殖方式和传粉传粉的过程。
三、讲解绿色植物的分类和结构特点(20分钟)1. 介绍植物的分类原则和分类等级;2. 讲解植物的根、茎、叶、花等结构特点。
四、探讨绿色植物对环境的重要性(15分钟)1. 分析绿色植物对氧气、二氧化碳、土壤等物质的作用;2. 讨论绿色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
五、练习与讨论(15分钟)让学生进行相关练习,并组织小组讨论,加深对绿色植物的理解和认识。
六、课堂总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回顾和总结,并展望下节课的内容。
七、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相关的学习任务,例如预习下节课内容、整理本节课知识点等。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全面了解绿色植物的基本特征、分类和结构特点,以及绿色植物对环境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对植物的兴趣和保护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生动形象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绿色植物的主要类群教案2七年级生物教案藻类植物(一课时)●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教师播放录像:地球水陆环境及具有代表性的植物如海洋中海带、紫菜、马尾藻、巨藻、陆地上的苔藓、肾蕨及种子植物若干把学生带入千奇百怪植物世界,创设问题的情景,指导学生观察,进行适当的启发和引导。
教师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大胆发言,以此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从而顺利地导入新课--绿色植物的主要类群。
引导学生对植物进行简单分类,教师强调水中藻类植物数量远远多于陆地上的种子植物,以此来激发学生探究藻类植物的兴趣。
●二、藻类植物的生活环境1、CAI课件展示刚才录像中几幅藻类植物的图片(如海带、紫菜、石莼等)指导学生观察,进行适当的启发和引导。
教师可参与小组讨论,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大胆发言:①同学们请看这几种就是藻类植物,哪些是你所认识的呢?②它们大多生活在什么环境中?老师针对每个小组的发言给予肯定并加以完善和总结:藻类植物大多生活在水中,只有极少数生活在陆地上。
并引导学生过渡到淡水藻类植物-水绵的学习。
2、实验探究-----观察水绵(1)生物兴趣小组的成员为大家介绍采集水绵的环境。
并激发学生了解水绵结构的欲望。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
教师巡视课堂及时地纠正学生在实验中的不足和不规范之处,使整个实验在良好的探究氛围中进行。
(2)学生交流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水绵的结构,教师强调水绵所特有的螺旋带状叶绿体。
(3)针对有的组没能观察到的情况,师生共同讨论影响其观察的因素,学生在这种良好的学习氛围中,体会到了合作的乐趣以及科学实验的严谨态度。
3、藻类植物的形态结构特点多媒体课件展示衣藻、水绵、海带等几种藻类植物的图片以及一株玉米的图片。
提示学生善于发现它们之间的不同,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见解。
通过学生热烈得讨论,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大多数藻类植物是单细胞生物体,即使是多细胞也没有根、茎、叶的分化属于低等生物。
细心学生会发现问题:为什么录像中看到的藻类植物颜色不同呢?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使问题得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