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一)
- 格式:pptx
- 大小:2.75 MB
- 文档页数:28
课文知识点一、作者简介马丽华,山东济南人。
1976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长篇散文《藏北游历》《西行阿里》《灵魂像风》,报告文学《青藏苍茫》,散文集《终极风景》《追你到高原》,诗集《我的太阳》,长篇小说《如意高地》等。
被誉为“西藏的歌者和行者”。
二、故事背景1996年,马丽华从遥远的山东来到西藏,正如三毛痴迷于撒哈拉大沙漠一样,马丽华深情地眷恋着藏北高原的雪山草地。
西藏这种自然和人文“秘境”,让马丽华产生了“审美眩晕”。
马丽华的足迹几乎走遍了西藏的每一个角落。
她曾自豪地写道:我所能谈及的西藏已被自己的目光注视过,已被自己的双脚接触过,已被自己的心灵感知过。
多年的西藏游历,让马丽华有机会对自己的所到之处进行观察、欣赏、体验、记录,这段经历不经意间构成了她个人生命中最有价值的部分。
马丽华说:从中提取的关键词,全都响亮而光彩。
三、理解词义1.酝酿:比喻做准备工作,如事先考虑、商量、相互协调等。
2.恭顺:恭敬顺从。
3.豁然:形容开阔或通达。
4.虔诚:恭敬而有诚意。
5.接踵而至:形容人或事物一个又一个接连不断地到来。
6.历历在目:(物体或景象)一个一个清清楚楚的在眼前。
四、课文分段第一部分(①):总写各拉丹冬的特点,交代时代背景。
第二部分(②—⑬):描写“我”在各拉丹冬的所见所感。
第三部分(⑭):发现流水,抒发情感。
五、问题归纳1.“阳光使这位身披白色……富有雕塑感。
”一句运用什么修辞?这句话有何作用?此句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各拉丹冬雪山棱角多、层次分明,富有雕塑感的特点。
2.第①段的结尾句,有什么必要?交代长江考察热及有探险者牺牲在这项事业里,说明“认识长江”是一项既危险又伟大的事业。
这次“我”随摄制组接近各拉丹东也是一件危险而又伟大的事情,为下文描写各拉丹东作铺垫,引起读者的关注。
3.第②段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有什么表达效果?准确生动地刻画出了各拉丹冬严寒气候停留的时间之久。
增强了各拉丹冬的神秘感。
八年级语文下册18《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第1课时教案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八年级语文下册18《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第1课时教案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八年级语文下册18《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第1课时教案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18《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案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体会作者表达的细腻而丰富的情感。
2。
学习作者对景物细致入微地观察,并抓住景物特点的写法.3。
感受文中描写的雪域高原的壮美景色,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1。
理清课文思路,感受雪域高原的壮美景色。
2。
学习作者对景物细致入微地观察,并抓住景物特点的写法。
3.揣摩语句,理解句子丰富的内涵,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教学准备:学案、课前搜集资料、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
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2.了解各拉丹冬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感受祖国山河的壮丽美好。
3。
学习作者对景物细致入微地观察,并抓住景物特点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感受雪域高原的壮美景色。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导语:长江发源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脉各拉丹冬峰西南侧。
“各拉丹冬”,藏语为“高高尖尖的山峰”,神秘的雪域高原,令人向往,充满未知与挑战,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长江的源头去探险吧!二、自主预习,互动交流1.简介作者马丽华,当代女作家,山东济南人,中共党员。
长期从事《西藏文学》编辑工作。
著有长篇报告文学《青藏苍茫—-青藏高原科学考察五十年》,散文集《追你到高原》、《终极风景》、《西藏之旅》,长篇散文《藏北游历》、《西行阿里》、《灵魂像风》,《走过西藏》等。
18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课后解析)一、提示:文章的主要脉络是:跟随摄制组在各拉丹冬的脚下安营扎寨→进入冰塔林一从砾石堆上四面张望一慢慢地接近冰山一→置身于冰窟一第二天再进冰塔林一聆听坚冰之下的流水之声。
按照这一思路复述所见所感即可。
二、参考答案:作者按照立足点的变化,从第5段开始写长江奇观之一的冰塔林。
由远到近,先以砾石堆为观察点,远望冰塔林,冰峰晶莹连绵、冰河平坦辽阔。
第6段作者沿冰河接近冰山,这一壁冰山像屏风,精赚细刻着各种图案;进入后,整座冰塔林由许多冰的庄园冰的院落组成。
第11段写作者置身于冰窟中观察到的冰塔林奇观:“挺拔的,敦实的,奇形怪状的,蜿蜓而立的。
”“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上徐徐垂挂冰的流苏,像长发披肩。
”“太阳偶一露面,这冰世界便熠烟烁烁,光彩夺目。
”作者笔下的冰塔林,如梦如幻,似琼瑶仙境,有一种静穆的晶莹和洁白的神圣感。
解析:抓住文中相关的段落,找出描写冰塔林的句子体会即可。
三、参考答案;这些写出了作者面对死亡时的淡然。
在这种情况下,作者还能欣赏璀璨的冰山仙境,体现了她的乐观精神。
这样写,使我们也能和作者一样,感悟千山之巅、万水之源的各拉丹冬那份独特的美。
解析;联系具体语句,结合语境体会。
四、参考答案;1.“眩晕”指感觉到本身或周围的东西旋转,多由内耳、小脑等功能障碍引起。
“卖弄”指有意显示、炫耀(自己的本领)。
作者被大自然的无穷威力震撼。
2.加点的字,说明了此地的恶劣环境由来已久,并且亘古如此;副去加点的部分,逻辑不严密,人们就认识不到此地环境恶劣的程度。
3.用年轮比喻冰山的裂纹和褶皱,使人感受到,在时间的长河里,唯有大自然是永恒的。
共同点:这些句子形象生动地描写了冰山的奇观,使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威力。
解析: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或修辞手法进行品析,并体会它们在语言表达方面的共同点。
五、提示:应做到切实观看纪录片,通过网络或图书馆查找资料。
注意分清自然景象和人文景观,从而多角度了解长江。
统编教材八年级下册《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课文原文(学习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学校: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教育资料,如知识梳理、古诗鉴赏、阅读理解、计划总结、学习综合、试题大全、教案大全、作文大全、语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education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knowledge sorting, ancient poetry appreciation, reading comprehension, plan summary, learning synthesis, test questions, lesson plans, composition, Chinese, and other materials.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ata format and writing method!统编教材八年级下册《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课文原文18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马丽华1987年3月上旬,我随电影摄制组再一次接近各拉丹冬,在它的脚下安营扎寨。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课文原文1987年3月上旬,我随电影摄制组再一次接近各拉丹冬,在它的脚下安营扎寨。
寒冷季节里汽车可以驶过冰河,直接进到山脚冰塔林中。
熟悉地形的向导布擦达讲,各拉丹冬有阴阳两坡,西北阴坡尽是冰雪,景色单调,东南阳坡才好看。
的确,阳光使这位身披白色披风的巨人变化多端:融雪处裸露出大山黧黑的骨骼,有如刀削一般,棱角与层次毕现,富有雕塑感。
近些年来,骤然掀起一股长江考察热一拨又一拨中外勇士在此迈开了认识长江的第一步。
短短几年里,先后有十多位探险者壮烈献身于这项人类事业。
季节上的隆冬将尽,但严寒还将在此驻守三两个月。
远不是秋高气爽时节的明媚,这一个风云变化的季节里,气势磅礴的密云来去匆匆,形如金字塔的各拉丹冬主峰难得在云遮雾障中一现尊容。
在各拉丹冬以东几公里外有牛粪可捡的草坝子上,我们搭起牛毛帐篷。
安托师傅他们从崖底冰河里背回大冰块,我们喝上了长江源头的水。
海拔接近六千米,力大如牛的安托师傅做起活来也不免气喘吁吁。
他说自己是海拔低些的聂荣县人,所以不很适应。
我就更不在话下了。
此刻倒霉迹象接踵而至,频频小震酝酿着某一两次大地震:手背生起冻疮,肩背脖颈疼痛得不敢活动,连夜高烧,不思饮食,……活动时只能以极轻极慢动作进行,犹如霹雳舞的“太空步”。
这样的身体状况真是大煞风景。
但愿它不要影响我的心态,各拉丹冬值得你历尽艰辛去走上一遭。
我们把车停在冰河上,踏进这块鲜有人迹的冰雪世界,在坚冰丛莽间的一个砾石堆上竖起三脚架。
我双手合十,面向各拉丹冬威严的雪峰行了跪拜大礼,虔诚又愚蠢——各拉丹冬是男性神,据说这方圣地并不欢迎女人,不久它便让我领教了一番。
它还不喜欢人们过于恭顺,在等待云散天晴的日子里,面对大家的恳求它不为所动;等到导演用粗话诅咒那一天,它可就在蔚蓝的天幕下十分情愿地露了面。
这里便是的长江奇观之一的冰塔林。
18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第1课时[教学目标]1.欣赏作者笔下的各种景物,感受其雄伟、圣洁、瑰奇的特点。
2.把握课文的写景顺序和角度,理解作者对自然的感悟与思考。
3.体会本文把对景物的描写与身体状况、内心体验、邈远思绪融为一体的写法。
4.仔细品味本文看似随意实则精巧的语言,体会这种语言的妙处。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品析文中重点语句内涵,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难点:学习文章写景的顺序和方法。
[教学设计思路]1.教材分析这篇文章以时空为顺序,以作者跟随摄制组探险的两天行踪为线索,抒写了自己在不同地点的见闻感受。
本文的语言整体来说比较平实、自由、随性的,有些句子简洁而形象,有些句子则亲切自然。
文章既真实再现了藏北雪域高原的壮美景色,又具体表现了出缺氧、严寒等恶劣的自然环境给人带来的种种不适,从而凸显出人们热爱自然以及不畏艰险、勇于探索自然的精神。
2.学情分析(请按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补充)3.教学方法朗读法、交流讨论、合作探究、教师点拨[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一)情景导入长江,位于我国境内,全长6 380公里,发源于我国青海唐古拉山各拉丹冬,流经11个省区,是中国第一大河流,世界第三长河,与黄河并称为中国的“母亲河”。
她源远流长、磅礴大气,为我们构筑了永恒的大江之美,启发着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的激情与灵感,赢得了世人的赞美与感叹,她是我们的骄傲和自豪。
今天让我们共同学习《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这篇文章,领略这片雪域高原的雄奇壮美。
[设计意图]通过相关资料简介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知识预览1.作者简介马丽华,女,山东济南人,原籍江苏省邳州。
中共党员。
1976年毕业于山东临沂师专(现临沂大学)中文系,199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作家班。
一级作家、编审,现任中国藏学出版社总编辑。
著有长篇报告文学《青藏苍茫——青藏高原科学考察五十年》,散文集《追你到高原》《终极风景》《西藏之旅》,长篇散文《藏北游历》《西行阿里》《灵魂像风》《走过西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