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浮床设计
- 格式:docx
- 大小:35.82 KB
- 文档页数:3
武汉光谷行政中心西侧公园水生态施工方案二0一五年十月武汉光谷行政中心西侧公园水生态施工方案一、编制依据1、武汉光谷行政中心西侧公园景观工程施工图纸;2、有关技术及安全操作规范;3、施工现场实际情况及我单位类似工程施工经验;二、组织施工的原则及要求1、坚持执行基本建设程序,严格按照施工工期要求组织施工,发挥工程效益和基本投资效益;2、加强施工总平面管理,合理安排施工场地,组织好现场文明施工;3、加强施工中的计划性,克服盲目性,在确保安全生产,搞好工程质量的前提下,节约材料,降低成本,多快好省的完成施工任务;4、坚持安全施工及文明施工。
5、积极推广应用“四新”成果,充分利用下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施工设备、做到机械化作业和标准化作业。
6、强化管理质量,加强工序监控,做到事前预防,确保工程达到合格标准。
7、调配组织管理能力强,施工生产经验丰富的中青年技术管理人员组建项目部,建立项目部负责制的管理、质保、安全保证体系,严格管理,优化配置。
三、工程概况武汉光谷行政中心西侧公园景观工程,位于武汉市光谷中心区西侧,上游至九峰一路,下游在光谷四路与高新大道交汇处。
九峰湖作为景观之一设计规划总面积约为21267 m2,其中旱溪3596 m2,内湖17671 m2,旱溪建设:规划湿地面积为3596m2。
在清理完现状湿地淤泥后,将湿地依据高程采用水景灰石堆砌分成四段,每段高差约0.4~0.8米。
每段平整高度后采用约200mm~500mm种植土换填,然后采用鹅卵石Φ50mm~100mm满铺至自然标高,湿地内间隔布置褐色叠石景观;内湖建设:规划内湖面积为17617m2。
在清理完现状内湖淤泥后,依据高程对内湖进行修整。
修正后采用周边质量良好的底质土回填至设计标高,以便于水生植物的种植,回填深度大约为0.20~0.40米。
四、施工部署1、原则要求针对目前建筑市场竞争激烈的状况,工程施工中的各项工作,应充分体现“信誉至上,质量第一”的宗旨,并根据本工程的具体情况,重点抓住“加快施工进度”和“提高工程质量”及“加强现场和环境管理”这三项内容组织施工。
生态浮床的结构、设计、布局及管理目录1概述 (3)1.1生态浮床概念 (3)1.2基本原理 (3)1.3分类 (4)2生态浮床结构 (4)3生态浮床设计 (8)3.1设计原则 (8)3.2准备工作 (8)3.2.1环境现状调查 (8)3.2.2工程目标 (9)3.2.3适应水质 (9)3.3已有设计及优缺点 (9)3.3.1传统型生态浮床 (9)3.3.2高科技型生态浮床 (10)3.4实用新型生态浮床 (12)4浮床植物设计 (16)4.1浮床植物选择原则 (16)4.2主要植物种类 (16)4.3种植成活率及密度 (17)4.4种植时间 (18)5浮床位置和布局 (18)6浮床系统保护 (19)7运行管理措施 (19)7.1浮床维护 (19)7.2植物收割和清理 (19)7.3病虫害 (19)生态浮床的结构、设计、布局及管理1概述1.1生态浮床概念生态浮床,又称生物浮岛、生物浮床、人工浮岛或浮床无土栽培等,是一种水环境治理与水生态修复相兼顾的技术,其内涵是运用无土栽培技术原理,以可漂浮材料为基质或载体,采用现代农艺和生态工程措施综合集成的水面无土种植技术。
1.2基本原理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生态浮床在国内外得到广泛关注,最早的人工浮床是1979年由德国建造的floating campus。
90年代中期,日本等国家也相继开展了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浮床净化技术在收获农产品、美化水域景观的同时,可有效去除水体中的N、P等元素,净化水质,保护水域环境。
生态浮床技术作为生物-生态修复的一项重要技术,其基本原理为:一方面,浮床植物可吸收、富集水体中的营养物质和一些重金属等元素,同时植物通过植物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改善根系周围DO、pH等微观环境;另一方面,浮床植物庞大的根系为摄食藻类的大型浮游动物提供了庇护场所、分泌他感物质等抑制藻类生长繁殖,同时植物根系为微生物提供载体,改善微生物生存环境,提高水体微生物的活性,对净化污染水体,提高河流水生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作用,如图1.1-1所示。
不同类型生态浮床对水质的净化效果1. 引言1.1 背景介绍生态浮床是一种利用湿地植物生长与微生物降解协同作用,通过悬浮在水中的浮框或浮筒,利用湿地植物根系吸附和吸收水中废弃物质,降解有机物质,净化水体的技术。
它具有结构简单、投资少、维护方便等优点,被认为是一种环保、高效的水处理方法。
不同类型的生态浮床在水质净化方面具有各自的特点,选择适合的生态浮床对水体净化效果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不同类型的生态浮床及其对水质的净化效果,探讨影响净化效果的因素,为提高水质净化效果提供参考依据。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评估不同类型生态浮床对水质的净化效果,探讨其在水体生态修复中的应用潜力。
通过对不同类型生态浮床的设计、构建和运行进行系统分析,可以深入了解其对水体污染物的去除效率、生态系统恢复速度及成本效益等影响因素。
研究还旨在揭示不同类型生态浮床在不同水质条件下的适用性,为在不同水域环境下选择合适的生态浮床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这项研究,可以为生态浮床在水体净化和生态修复领域的应用提供理论支持和技术指导,促进水体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的实现。
1.3 研究意义生态浮床是一种利用植物和微生物降解有害物质的生态工程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水体净化领域。
研究不同类型生态浮床对水质的净化效果,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其在水资源管理中的作用和潜力。
其研究意义如下:1. 提升水质净化效率:通过研究不同类型生态浮床对水质的净化效果,可以优化其设计和运行参数,提高水体的净化效率,为环境保护和水资源管理提供有效手段。
3. 促进水体生态系统健康:水质污染是当前全球面临的重要环境问题之一,影响水体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生物多样性。
研究不同类型生态浮床对水质的净化效果,可以有效改善水体环境,保护水生态系统,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管理。
研究不同类型生态浮床对水质的净化效果具有重要的科学、环保、社会意义,对于推动生态工程技术的发展和保护水环境具有积极意义。
2. 正文2.1 浮床的分类生态浮床是一种利用植物和微生物协同作用净化水体的技术。
生态浮岛/浮床净水技术采用生态技术对河道湖泊进行水质恢复是一种经济而有效的生态途径,目前在国经济发达地区已经被广泛应用。
生态技术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人工湿地、生态浮岛/浮床,它包括微生物、水生植物、水生动物等组成的生态平衡系统。
城镇河道、湖泊由于空间和水位变化的限制,湿地技术的应用受到很大的影响。
而人工生态浮岛/浮床作为一项新兴技术,不受水位变化的影响,维护管理方便。
现在,生态浮岛/浮床因具有净化水质、创造生物的生息空间、改善景观、消波等综合性功能,在水位波动大的水库或因波浪的原因,难以恢复岸边水生植物带的湖沼或是在有景观要求的湖泊、河道等封闭性水域得到广泛的应用。
水生植物在生态浮岛/浮床上的应用水生植物包括湿生植物、挺水植物、浮叶植物、沉水植物、漂浮植物五种类型。
其中湿生植物、挺水植物、浮叶植物及漂浮植物在富营养化条件下其生产力可以超过陆生植物。
利用水生植物富集N、P 是治理、调节和抑制水环境富营养化的有效途径之一。
※生态浮岛/浮床水生植物选择原则1.选择的植物应为适宜水系水质条件生长的多年生水生植物;2.以耐污抗污、且具有较强的治污净化潜能的植物为主;3.根系发达、根茎分蘖繁殖能力强,即个体分株快;4.植物生长快、生物量大;5.选择冬季常绿的水生植物或驯化后的具有景观价值的陆生植物;6.满足景观空间形态的需求,综合岸线景观和湖面倒影、水面植物进行适当的景观组织。
※常用水生植物一般的水生植物都适合在生物浮岛上种植,即使是陆生植物经驯化后也可以在浮岛上种植。
但考虑到浮岛的净水作用及成本控制,一般选择种植:美人蕉、旱伞草、香蒲、石菖蒲、凤眼莲、大漂、浮萍、紫萍、槐叶萍等。
下表是几种典型的水生植物干重体氮、磷、钾的含有率及对营养物质的吸收量:结果表明:四个月生长期间,其中美人蕉每平方米提取的TN的量,相当于把48.1立方米水中的TN浓度由五类降为四类的量;旱伞草每平方米提取TN的量相当于把80.8立方米水中的TN浓度由五类降为四类的量。
人工浮床的结构、设计与应用之后,以日本为代表的国家和地区成功地将人工浮床应用于地表水体的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
近年来,我国的人工浮床技术开发及应用正好处于快速发展时期。
研究与应用结果表明,在藻化严重的富营养化水体致力于修复过程中,采用人工浮床作为先锋技术可以使得一部分水生动物得到自然恢复或在人工协助下恢复。
人工浮床类型多种多样,通常按其功能主要分为消浪形、水质净化性和提供栖息地型三类,扶床的外观形状有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圆形等多种。
利用生态浮床(ecological floating bed)技术是以水生植物为主体,运用无土栽培技术原理,以高分子材料等为载体和基质,应用物种间共生关系和充分利用水体空间生态位和营养生态位的原则,建立高效的人工生态系统,以削减水体中的污染负荷。
其最大的优点就是直接利用水体水面面积,不另外占地。
生态浮岛是绿化技术与漂浮技术的结合体,一般由四个部分组成,即浮岛框架、植物浮床、水下固定装置以及水生植被。
框架可采用亲自然的材料如竹、木条等,植物生长的浮体一般是由高分子轻质材料制成,质轻耐用,浮岛上植物一般选择各类适宜的陆生植物和湿生植物。
生态浮床的净化作用原理:一方面,表现在利用表面积很大的植物根系在水中形成浓密的网,吸附水体中大量的悬浮物,并逐渐在植物根系表面形成生物膜,膜中微生物吞噬和代谢水中的污染物成为无机物,使其成为植物的营养物质,通过光合作用转化为植物细胞的成分,促进其生长,最后通过收割浮岛植物和捕获鱼虾减少水中营养盐;另一方面,浮岛通过遮挡阳光抑制藻类的光合作用,减少浮游植物生长量,通过接触沉淀作用促使浮游植物沉降,有效防止“水华”发生,提高水体的透明度,其作用相对于前者更为明显,同时浮岛上的植物可供鸟类栖息,下部植物根系形成鱼类和水生昆虫生息环境。
生态浮床有净化水质、美化水面景观、提供水生生物栖息空间及进行环境教育等多种功能。
其优点如下:(1)浮岛浮体可大可小,形状变化多样,易于制作和搬运;(2)跟人工湿地相比,植物更容易栽培;(3)无需专人管理,只需定期清理,大大减少人工和设备的投资,降低了维护保养费和设备的运行费用等。
不同材质生态浮床的对比近年来,随着工农业的发展,大量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被直接排入河流,致使河流的富营养化问题异常严重。
生态浮床技术以其治理富营养水体的独特优点,既美化环境,又带来了一定的社会效益,且成本低,是一种极具发展潜力的技术。
这里我介绍不同材质生态浮床的对比。
1.泡沫浮床。
泡沫浮床是采用白色塑料泡沫,在泡沫上钻出若干小孔后,利用无土栽培技术等将一些耐污染并且具有观赏效果的水生植物(如美人蕉、旱伞草等)种植到里面,再将泡沫板用铁丝、竹片连接起来,固定在早已打好的桩子上。
浮床可以像船一样从深水区拉到浅水区,收割,栽种都很方便。
2.HDPE材质浮床。
HDPE材质浮床是采用全新高密度聚乙烯(HDPE)材质制作而成,每一块浮床用连接扣连接起来,用pvc管等做成框架将浮床固定。
再将浮床固定在打好的桩子上。
3.泡沫浮床和HDPE浮床的对比①HDPE材质的浮床具有坚固耐用,绿色环保,良好的抗腐蚀性和稳定性,不入水下沉。
现在瀚潮环保的HDPE浮床还具有特殊的边角设计啊,防撞放挤压,大幅度提高浮床抗风浪性能,延长浮床使用寿命。
而泡沫浮床不具备这些性能,稳定性、风浪和耐用性都很差。
②净化水体效果。
泡沫浮床的植物是不直接接触水体的,而HDPE材质的浮床的植物是直接接触水体,所以净化水体的效果要比泡沫浮床要好。
③二次污染。
泡沫浮床具有不耐用性,稳定性差,造成了大量废弃的泡沫浮床堆放,产生二次污染。
而HDPE材质浮床耐用性好,稳定性好,拆除方便,不会产生二次污染。
泡沫浮岛稳定性差,耐用性差,净化水体效果差,造成二次污染HDPE材质浮岛稳定性好,耐用性强,净化效果好。
生态浮床实施方案为了有效改善水体环境,提高水质,保护水生态环境,生态浮床作为一种新型水处理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湖泊、河流、水库等水域。
本文将介绍生态浮床的实施方案,包括选址、设计、建设和维护等方面。
选址。
选择合适的水域是生态浮床实施的首要步骤。
一般来说,生态浮床适用于水流缓慢、水深适中的水域,如湖泊、池塘、人工湿地等。
在选址时,需要考虑水域的水质、水深、水流情况以及周边环境等因素,确保生态浮床的有效性和稳定性。
设计。
生态浮床的设计需要充分考虑水域的实际情况和治理目标。
设计时需要确定生态浮床的尺寸、材料、植物种类等。
一般来说,生态浮床由浮体、植物和根系组成,浮体可以采用泡沫塑料、塑木材料等,植物选择具有吸收养分和抗污染能力的水生植物,如菖蒲、香蒲、芦苇等。
根据水域的实际情况,设计合理的生态浮床布局,确保其在水域中的有效分布和利用。
建设。
生态浮床的建设需要严格按照设计方案进行,确保浮床的稳固性和功能性。
在建设过程中,需要注意浮床的固定方式、植物的种植方式以及浮床与水域之间的连接方式。
此外,建设过程中需要考虑生态浮床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平衡,避免对水域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维护。
生态浮床的长期运行需要进行定期维护和管理。
维护工作包括清理浮床表面的污物、修剪植物、补充养分等。
定期对浮床进行检查,确保其结构完好,植物生长正常。
同时,需要密切关注水域的水质变化,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生态浮床的运行方式,确保其水质净化效果。
总结。
生态浮床作为一种新型水处理技术,具有较好的水质改善效果和生态环境保护效果。
通过合理的选址、设计、建设和维护,生态浮床可以在水域中发挥重要作用,提高水体的生态质量,为水生生物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
因此,在实施生态浮床时,需要充分考虑水域的实际情况,确保生态浮床的有效性和稳定性,为水域的生态环境改善做出积极贡献。
生态浮床:
用于生态修复城市农村水体污染或建设城市湿地景区,把特制的轻型生物载体按不同的设计要求,拼接、组合以及搭建成所需要的面积和几何形状,放入受损水体中,并将经过筛选、驯化的水生或陆生植物(这些植物可以强力吸收水中有机污染物),植入预制好的漂浮载体种植槽内,让植物在类似无土栽培的环境下生长。
植物根系自然延伸并悬浮于水体中,吸附、吸收水中的氨、氮、磷等有机污染物质,降低COD(化学需氧量);
生态浮床通过与其他环保设备配合使用能形成一个净水能力更加强大的生态浮岛系统。
大大降低治水效果的反复风险。
净化原理
1.根系网络
利用表面积很大的植物根系在水中形成浓密的网,能过滤吸附水体中大量的悬浮物,并形成富氧环境;此外,逐渐在植物根系表面形成生物膜,而根系膜内微生物既产生多聚糖,有效吸附水中悬浮物,也能吞噬和代谢水中的污染物,转化成为无机物。
通过植物的根系吸收或吸附作用,削减水体中的氮、磷及有机污染物质,使其成为植物的营养物质,通过光合作用转化为植物细胞的成分,促进其生长,最后通过收割浮岛植物和捕获鱼虾减少水中营养物质;
2.遮光作用
浮岛通过遮挡阳光抑制藻类的光合作用,减少浮游植物生长量,通过
接触沉淀作用促使浮游植物沉降,有效防止“水华”发生,提高水体的透明度,其作用相对于前者更为明显,同时浮岛上的植物可供鸟类栖息,下部植物根系形成鱼类和水生昆虫生息环境。
生态浮床的构成与设计
1浮床的大小与形状 整个浮床有多个浮床单体组装而成,每个浮床单体边长可为1~5m 但为了方便 搬运和施工及耐久性等问题,一般采用2~3m 在形状方面,以四方形为多但考 虑到景观美观 结构稳固的因素,也有三角形及六边蜂巢型等。
2浮床材料的选择
典型的湿式有框浮床组成包括 4个部分:浮床的框体、浮床床体、浮床基质、 浮床植物。
见图1
圈]淀式有框浮床构造
Fig +1 Struclure of floating bed
(1)浮床框体。
浮床框体要求坚固、耐用、抗风浪,目前一般用 PVC 管、不锈 钢管、木材、毛竹等作为框架。
PVC 管无毒无污染、持久耐用、价格便宜、重 量轻,能承受一定冲击力;不锈钢管、镀锌管等硬度更高、抗冲击能力更强,持 久耐用,但缺点是质量大,需要另加浮筒增加浮力,价格较贵;木头、毛竹作为 框架比前两者更加贴近自然,价格低廉,但常年浸没在水中,容易腐烂,耐久性 相对较差。
(2)浮床床体。
浮床床体是植物栽种的支撑物,同时是整个浮床浮力的主要提 供者。
目前主要使用的是聚苯乙烯泡沫板, 这种材料具有成本低廉、 浮力强大性 能稳定的特点, 而且原材料来源充裕, 不污染水质材料本身无毒疏水, 方便设计 和施工,重复利用率相对较高,此外还有将陶粒、蛭石、珍珠岩、等无机材料作 为床体, 这类材料具有多孔机构, 适合于微生物附着而形成生物膜, 有利于降解 污染物质, 但局限于制作工艺和成本的问题, 这类浮床材料目前还停留在实验室 研究阶段, 实际使用很少对于以漂浮植物进行浮床栽种, 可以不用浮床床体, 依 靠植物自身浮力而保持在水面上, 利用浮床框体、绳网将其固定在一定区域内 这 种方法也是可行的。
( 3)浮床基质 浮床基质用于固定植物植株, 同时要保证植物根系生长所需的水
1 .浮床牠体
2•浮床床体
3.浮乐安质
4 ■浮床植物
分、氧气条件及能作为肥料载体,因此基质材料必须具有弹性足固定力强吸附水分、养分能力强,不腐烂,不污染水体,能重复利用特点,而且必须具有较好的蓄肥保肥供肥能力,保证植物直立与正常生长。
目前使用的浮床基质多为海绵椰子纤维等,可以满足上述的要求另外也有直接用土壤作为基质,但缺点是重量较重,同时可能造成水质污染,目前应用较少,不推荐使用。
(4)浮床植物植物是浮床净化水体主体,需要满足以下要求:适宜当地气候、水质条件,成活率高,优先选择本地种;根系发达根茎繁殖能力强;植物生长快生物量大;植株优美,具有一定的观赏性;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目前经常使用的浮床植物有美人蕉、芦苇、荻、水稻、香根草、香蒲、菖蒲、石菖蒲、水浮莲、凤眼莲、水芹菜、水雍菜等在实际工作中要根据现场气候、水质条件等影响因素进行植物筛选。
3 浮床的设计原则
生态浮床有多种类型,能实现不同的功能要根据不同的目标、水文水质条件、
气候条件、费用,进行浮床的设计,选择合适的类型、结构、材质和植物。
浮床的设计必须综合考虑以下 4 个因素:
(1)稳定性:从浮床选材和结构组合方面考虑,设计出浮床需能抵抗一定的风浪水流的冲击而不至于被冲坏。
(2)耐久性:正确选择浮床材质,保证浮床能历经多年而不会腐烂,能重复使用。
(3)景观性:考虑气候水质条件,选择成活率高去除污染效果好的观赏性植物,能给人以愉悦的享受。
(4)经济性:结合上述条件,选择适合的材料,适当降低建造的成本。
(5)便利性:设计过程中要考虑施工、运行、维护的便利性。
THANKS !!!
致力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同协议,策划案计划书,
学习课件等等
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