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三
- 格式:doc
- 大小:15.50 KB
- 文档页数:1
六年级语文下册《语文园地三》知识点与例文赏析交流主题本次交流的主题是“如何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
“情以物迁,词以情发。
”写文章就像说话一样,要用恰当的表达方式抒发自己的真实情感。
有时,我们可以采取情景交融的方式,也可以在叙述中自然抒情;有时,我们还可以选择直抒胸臆的方式直接抒情。
初试身手我们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当有关事情给我们以不同心情时,对身边事物的感受也会有所不同。
如:1.一直想养一只小狗,妈妈今天终于答应了。
(事)路旁的一朵朵花儿好像在向我微笑,树上的鸟儿也在欢唱,树叶沙沙作响,好像也在为我高兴。
(情)2.打篮球的时候,我有几个好机会没把握住,结果我们输给了二班。
(事)路旁的花儿耷拉着脑袋,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
树上的小鸟叽叽喳喳地叫着,也像是在讥笑我。
(情)我会写(以《奔跑在田野上》为例):心情好:终于放署假了,我如同出笼的小鸟,飞回到乡下外婆家。
傍晚的田野,空气中弥漫着不知名的清香。
我疾速奔跑在乡间小路上,呼呼的风声从耳边吹过。
我如同长了翅膀的乌儿,在随风飞翔,跑累了就躺在田埂上,抬头一看,似乎连天上的白云都在书写着课本上没有的快乐和自由。
心情不好:真是不可理喻!我奔跑在这片熟悉的田野上,努力用筋疲力尽来麻木心中的钝痛,尽量加速,好任泪水在风中滑落,吹干在面频上,累了就随意躺下,高远的天空似乎从头顶直直压下来,让我的胸腔无比憋闷,好像只有声嘶力竭地大吼几声心里才会舒服。
习作例文赏析别了,语文课钟声响了,第一堂课是语文。
以前我上语文课时总是懒洋洋提不起劲,奇怪,今天我翻开语文书,别有一番滋味,我的脑子也不再胡思乱想,全神贯注地听张先生授课。
我为什么忽然会喜欢上了语文课,觉得张先生每一句话都那么动听?这一堂课好像过得特别快,一下子就听到了下课钟声。
①①文章开头运用对比的手法,写出这节语文课与之前语文课的不同,其中的“懒洋洋提不起劲”与“别有一番滋味”“全神贯注”形成了鲜明对比,写出了“我”对语文课态度的转变。
六年级语文园地三教案六年级语文不只是一门学科,一种本事,更是一门艺术,一门科学,六年级语文老师要让学生感受到六年级语文的魅力。
所有的六年级语文老师都必须知道如何写六年级语文教案,你也来写一篇和我们分享吧。
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六年级语文园地三教案”,下面收集了相关的素材,供大家写文参考!六年级语文园地三教案1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9个生字,正确读写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课文借种树喻育人说明的深刻道理,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体会。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部分。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课文借种树喻育人说明的深刻道理,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体会。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设计理念:阅读教学以读为本,教师应让学生在富有层次的读书活动中自己走进文本,以自己的心灵与文本展开有效对话;应努力创设与学生生活相近的情境,拉近文本与学生生活的距离;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使学生在个性化的阅读中感悟、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个性化的阅读收获。
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交流资料1、揭题板书,齐读课题。
2、学生交流搜集到的有关桃花心木的资料,教师利用课件展示有关图片和文字,补充介绍。
3、同学们一定很想知道课文以“桃花心木”为题写了些什么内容,就让我们一读为快吧!(设计意图:生活在江南的孩子,对桃花心木这种树知之甚少,师生共同搜集资料,把丰富、厚实的信息引进课堂,拉近了文本与学生的距离,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1、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思考课文围绕桃花心木写了哪些内容?2、交流(1)以学生自愿报名的方式分自然段朗读课文,相机检查指导生字新词的朗读。
(2)交流问题,小结:一种树——桃花心木,一个平凡但却古怪的种树人,蕴含着耐人寻味的道理。
下面,就让我们捧起课本细细品味吧!(设计意图:带着问题走入课文,初观其貌,提纲挈领,与文本的初次对话为下面更深层次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语文园地三教案+教学反思语文园地三二、选择题2.高贵的捐赠方冠晴①这是一场惨痛的灾难。
一场大火,夺去了这个家庭女主人的生命,吞噬了这个家庭所有的财产,男主人和他那叫翔子的小孩在消防人员的帮助下,艰难地逃了出来。
②我是在灾难后的第二天去看望他们的,带去了一点点钱,算是对他们的捐赠。
在捐赠的人群中,有一对母女引起了我的注意,她俩显然也是来捐赠的,却待在人群的外围。
那个母亲蹲在地上,絮絮叨叨地向那个只有四五岁的小女孩说着什么,而那小女孩噘着嘴,一脸的不情愿。
③我猜测,可能是这位母亲拿了女儿不愿意拿出的东西来捐赠,才引得小女孩的不高兴。
我走过去,才发现自己的猜测错了。
那位母亲正在指着地上的那堆东西对女儿说:“你瞧,这被褥,是妈妈最好的被褥。
这件衣服,是你爸爸刚买的、最好的一件衣服。
我们都能将自己最好的东西拿来捐给翔子家,你为什么就不能拿你最好的呢?你有那么多玩具,为什么偏偏就拿这个破旧的玩具熊呢?”④小女孩有些局促不安,小声地问:“难道就要将最好的东西送给别人吗?非得最好的吗?”母亲回答说:“我想是的。
咱们能不能不捐这破旧的熊,捐你最宝贝的?”⑤小女孩抬起头来,有点手足无措,但最终还是小声说:“我,舍不得。
”⑥停了几秒,小女孩又问:“我要是将我最宝贝的东西捐给了翔子,他还会还给我吗?”我忍不住就插了嘴,因为小女孩提问的样子实在是太可爱了。
“当然不会,哪有捐出去的东西又要回来的道理?”小女孩有些不死心,抬头看了看她的妈妈,她的妈妈点了点头,算是肯定我的回答。
女孩这才彻底低了头。
⑦我们一道走过去,我将准备好的一点点钱...安慰的话。
....交到翔子父亲的手里,说上一两句小女孩的母亲送上带来的被褥和衣物。
小女孩慢慢走上前去,拉过满脸泪痕的翔子的手,郑重地、小心翼翼地将她母亲的手交到翔子那只小手上,她的脸色已经苍白,咬了咬嘴唇,再咬了咬嘴唇,然后下了很大决心似的说:“翔子,我带我妈妈捐给你了,你以后有妈妈了。
六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三作文好开头,好结尾去年夏天,烈日炎炎,我跟妈妈说,家里要是有点绿色就好了,至少让人在这燥热的天气没那么烦躁,妈妈想了想,决定为阳台增添了一抹绿——种薄荷。
那天下午,我和妈妈到了荷兰小镇挑选薄荷。
在那里,我们挑选了一盆生机盎然的,在我看来最茂盛的薄荷,薄荷的叶子支棱着,像英姿勃发的士兵,那盈满的绿意使其更像碧绿的翡翠。
我兴高采烈,端着盆子走在回家的路上,一个不小心把盆中的泥土洒了出来,连带着惊扰了盆中的薄荷,直到回到家后才发现。
没过几天,一盆薄荷就像打败仗的士兵,全都垂头丧气,无精打采的。
不论我们再怎么浇水,施肥,它都没有一丝丝好转的迹象。
一周过去了,它还是如此。
我的希望就像退潮的水一点点远离了海岸。
两周了,枯黄的薄荷叶像挂在一根细细的麻绳上的纸片似的,毫无生机。
我的希望也变成了失望,但内心依然残存一点希冀,期待奇迹的降临,心想:再等一周,说不定会有转机呢。
直到第三周,我真正地不抱希望了。
妈妈给了我一把剪刀,告诉我既然如此,置之死地而后生,让我把枯萎的部分剪掉,看看怎么样。
我想了想,死马当成活马医吧!决心已定,我举起了剪刀,霎时间,花盆里落满了“残枝败叶”我对它进行了修剪,打理,适度施肥,采取了一系列“挽救性措施”。
真可谓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没想到经过精心打理,科学种植,我的薄荷终于再次焕发生机,给阳台增添绿意和活力,它在阳光的照耀下,茁壮成长。
那一根根弯弯的茎,努力地向上延伸,即使弯曲吧,依然不改它奋然挺拔的信心。
它像一个正值青春年华的少女,给我们绽放了它最迷人的那一面。
看到向死而生的薄荷,我朦胧中觉得,舍得,舍得,有时候只有舍弃,才能获得,我们的成长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语文园地三教案+教学反思语文园地三二、选择题2.部编语文小升初【阅读理解】训练、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20篇阅读理解题和答案第一讲、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技法指导】要理解句子或文章的意思,我们往往需要借助一些重点词语来体会。
那我如何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呢?1.联系上下文词句的字面义来理解词语意思。
有的词语,前面或后面的句子已经充分地表达了它的意思,我们只要从这个词语的上下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去理解提炼就可以。
如《草原》一课中的“洒脱”一词。
它出现在句子“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中,我们联系下文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就能理解“洒脱”的意思是“不拘束”。
2.联系语境,结合词语的感情色彩来理解词语意思。
如《窃读记》中的贪婪”一词。
这个词语一般情况下是贬义词,形容非常贪心,但在本文中我们就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来理解。
¨贪婪”岀现在“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这个句子中,通过本段的阅读我们知道这是形容作者非常急切地读书,从而表现了她非常喜欢看书。
3.近义词替代理解词语的意思。
有些词语的意思我们可以直接用近义词来解释,也就是把它的一个近义词放进文句中,看看有没有改变原句的意思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中“我既腼腆又得意扬扬”一句中的“腼腆”一词,我们就可以直接用它的近义词“害羞”来解释。
4.组词理解词语的含义。
有的词语,我们可以直接用这个词语中的每个字去组词,然后通过所组的词语去理解它的含义。
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中“我敬仰我的父亲”一句中的“敬仰”一词,就可以分别用“敬”和“仰”去组成“尊敬”“仰慕”这两个词语,这两个词语就可以解释“敬仰”的意思。
【典例分析】童年趣事每个人都有童年,而童年趣事就像海边那各色各样的贝壳,在海水的陪伴下闪闪发光,散发着五颜六色的光彩,数都数不完。
而至今,我的手上还握着那一枚最闪亮的贝壳,那也正是我最难忘的一件童年趣事。
六年级语文园地三教案7篇六年级语文园地三教案篇1教学目标:1.让学生知道识字方法有很多,生活中有很多地方都能识字。
2.练习读古诗,让学生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教学重点:1.知道生活中很多地方都能识字。
2.激发学生的情趣,带着童趣读出古诗的韵味。
教学准备:1.相关图片,生字卡片。
(教师)2.生字卡片。
(学生)教学过程:展示台一、读一读,连一连。
1.认读生字卡片,说说这些字宝宝的结构。
2.学生连线。
二、谈话导入新课。
1.小朋友们,我们每天上学,放学,沿路会经过哪些地方呢?2.生展示自己认识的生字或生词卡片。
3.全班交流,生上台贴自己的生字、词卡片。
三、读一读,认一认。
1.指名上台认读以下生词电影院卫生院小卖部报刊亭公交亭百货商场……2.生教读,师相机指正和评价。
3.拓展:我们还知道哪些地方呢?四、师总结收获。
是呀,我们识字的方法有很多,除了书本上老师教的外,生活中有很多地方可以识字,路上,商场里,家里,医院,甚至旅游等,都可以帮我们识字,只要我们是个爱学习的孩子,你一定会成为我们班的识字大王。
日积月累一、谈话导入1.前面我们背诵过唐代诗人骆宾王的《咏鹅》,今天再来学习唐代诗人李白的诗《古朗月行》。
2.教师范读。
3.引导学生借助图画和拼音,把诗读顺,读熟。
4.指导朗读,读出古诗的韵律美。
5.指名读,师生评议。
6.反复读,练习背诵。
二、实践活动。
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读儿歌《谁会飞》。
教学反思:我在本课的教学中“展示台”这个内容,让孩子们充分展示自己课外认识的汉字,多多益善,以此激发孩子们课外识字和阅读的兴趣,让孩子从此爱上学语文。
“日积月累”古诗的背诵,让学生们在朗读中,体会古诗的韵律美,在这种潜移默化的训练中慢慢爱上读古诗,爱上古老的诗词文化。
六年级语文园地三教案篇2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在认、读、说、写的过程中积累和运用语言。
2、能在自主探究学习中发现和运用学习方法。
3、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培养良好的语言习惯。
六年级语文园地三教案六年级语文园地三教案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作者为大家收集的六年级语文园地三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六年级语文园地三教案 1学情分析:六年级学生对于写人记事文章虽说已不陌生,但是要把人物特点写鲜明,把人物形象写具体并不容易。
现在的孩子都是在亲人们的细心呵护下成长起来的,对于他们来说,接受关爱似乎已成为习以为常的事,但他们却很少细心关注身边的人,发现人的真善美,感受真情的美好,懂得去关爱他人。
在这组课文的学习过程中,孩子们对于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有了更多更深的认识。
教学目标:1.写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的事情,要有真情实感,注意环境描写与心理活动的刻画。
养成自己修改习作的习惯。
2.学习通过环境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引导学生再现生活,引发学生倾吐欲望,培养学生习作能力。
3、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人,发现人的真善美,感受真情的美好,懂得关爱他人。
教学重点、难点:学习通过环境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方法刻画人物形象。
教学流程:一、图片导入,引出习作主题。
课件出示图片《地狱和天堂的长勺子》,学生观察后说一说感受。
师小结:爱是人类永恒的主题。
今天咱们就来写写有关关爱的习作。
(板书:关爱)二、读题审题,明确要求1、课件出示课文中的习作要求:生活中,人与人之间需要相互关心、帮助。
这次习作,我们就来写一写体现人们相互关爱的事情。
写之前先想一想,事情发生在怎样的环境里,是怎样发生的,事情发展变化的过程怎样。
写时注意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要表达真情实感。
写完后可以和同学交换意见。
2、学生读一读,想想这次习作为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生读)生:写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的事生:作文中要用上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
3、老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归纳要点师:在这些习作要求中的关键是什么生:写人与人之间关爱的事。
六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三的内容包括以下部分:
1.交流平台:本部分总结了阅读文章时的一些方法和策略,包括抓住重点、体会
文章思想、品味语言等。
2.词句段运用:
•第一题:本题要求学生根据语境填写成语。
这些成语包括“井然有序”、“镇定自若”、“英勇无畏”等,用于形容人们在紧急情况下的表现。
•第二题:本题要求学生仿照给出的例句,用所给的词语造句。
这些词语包括“果然”、“竟然”、“偶然”等,用于表示出乎意料的情况。
•第三题:本题要求学生根据语境填写诗句或名言。
这些诗句或名言包括“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等,用于表达强烈的情感和态度。
1.日积月累:本部分是一首描写田园风光的古诗,诗名为《清平乐·村居》,作者
是宋代词人辛弃疾。
这首诗描绘了农村的宁静和美好,表达了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向往和热爱。
以上是六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三的大致内容,希望对您有帮助。
如果您需要更详细的信息,建议查阅语文教材或咨询语文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