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者如何思维
- 格式:doc
- 大小:52.00 KB
- 文档页数:18
法学中的体系思维与体系概念
在法学领域,体系思维和体系概念是非常重要的概念。
体系思维是指以整体和系统的观点来分析和理解法律问题的思维方式。
体系思维强调对法律规则、原则、制度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内在逻辑的认识。
通过体系思维,法学家能够把握法律的全貌和内在的一致性,帮助理解法律的本质、目的和功能。
体系概念是指法律中的各个组成要素和规则之间的有机关联和关系。
体系概念强调法律的整体性和内在的逻辑结构。
法律体系由不同层次和不同领域的规则和原则构成,这些规则和原则相互关联、相互制约,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体系概念包括法律体系的层级结构、规范的相互关系以及法律的基本原则等。
体系思维和体系概念对于理解和运用法律都非常重要。
它们帮助法学研究者把握法律的体系性和内在逻辑,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解释法律规则和原则。
体系思维和体系概念也有助于法学研究者将具体的法律问题放在更广阔的背景中考虑,综合不同领域的法律规则和原则,从而提供更全面和准确的法律分析和解决方案。
在法学教学和研究中,体系思维和体系概念的运用能够培养学生系统性思维和综合能力,帮助他们理解法律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提高法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同时,体系思维和体系概念也为法律实施和司法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方法论基础。
民法解释学——怎样进行法律思维民法解释学——怎样进行法律思维林中举中国政法大学博士后课程前言大家好,今天我们将通过民法解释学来讨论一下共同学习一下,怎样进行法律思维,那么法学众所周知它是一门实用的科学,它的目的在于处理实际问题。
那么对法律知识,还有这个法律的学术探讨,那么它的最终目的都是用于指导司法实践或者说是完善司法实践,最近数年来,学习法律的人常自称为“法律人”,而且颇带有几分自傲的。
在一个法治社会,法律人经常会自傲地认为,大者能经国济世,小者能保障人权,将公平带给平民。
法律人为何会如此自负呢?法律人为何会如此自信,法律人与一般人又有什么区别呢?其实仔细想来,这个问题不难明白。
一个人通过学习法律,通常会获得这样的一些能力:首先当然是掌握法律知识的能力,其次是进行法学思维的能力,最后能获得解决争议的能力。
而其中,进行法学思维的能力又尤为重要,它决定了你对法律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决定了你运用法律解决争议的这样的一种效果。
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那么想成为一个合格的法律人,我们首先要做到的是获得法律思维的能力并且不断的培养、提高自己的这种能力,以力求做到正确的解释、运用法律。
那么什么是法律思维,所谓的法律思维就是依循法律逻辑,以价值取向的思考、合理的论证,解释适用法律。
那么简而言之,法律思维也就是如何解释适用法律这样一种思维。
一、法律解释的方法(一)法律解释方法的分类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法律解释的方法,那么在法律方法论学说史上, 最值得一提的莫过于德国法学家萨维尼,他阐释了法律解释的四要素说, 也被称为四准则说, 这一学说一举奠定了经典法律解释学说的基石。
那么在萨维尼看来, 法律解释包括语法解释、逻辑解释、历史解释和体系解释等四项要素。
对此日本学者伊藤正己,他认为法律解释的诸方法有:文学解释,文理解释,扩张解释与缩小解释,扩张与缩小这是一对相对的,那么类推解释与反对解释,这也是一对相对的概念,最后还包括当然解释。
正确理解法治思维社会主义法律思维方式主要包括权利义务相统一、重证据、讲程序。
1权利义务相统一权利义务相统一的思维方式是公民就具有的基本法律修养,权利和义务相互依存、相互贯通,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
要培养社会主义法律思维,必须要培养权利义务相统一的法律思维方式。
2重证据证据是以法律规定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能够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一切客观事实。
在诉讼程序中是凭借证据来认定相应事实的,并以此作为适用法律的根据,这就是重证据的根本原因。
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培养证据意识,注意保存和搜集证据。
3讲程序法律程序是人们进行法律行为必须遵循或履行的法定的时间或空间上的步骤和形式。
是实现实体权利和义务的合法方式和必要条件。
因此,讲程序是法律思维的一个重要特征。
法治思维五个特点1、法治思维是规则思维规则是一定程度上凝聚众人意志并为众人所认同的行为规范,具有确定性、可预期、可执行等特点,是人们对事物理性期待的体现。
规则思维的逻辑起点是:既定的规则告诉人们哪些可为权利、哪些不可为义务,以及如何行为程序;人们的行为后果是可预期的;规则的确定性、可预期是可兑现的。
对政法机关来说,维护社会稳定,首先要严守规则,维护规则的稳定,否则就会破坏人们的预期,理性就变成感性、心安就变成恐惧、有序就变成无序。
作为规则思维,法治思维有两个基本特性:一是普遍性优于特殊性。
即使适用规则眼前会产生不尽如人意的结果,也不能以需要解决问题的特殊性排斥规则的普遍性,更不能以下不为例为借口突破规则。
二是恪守非人格化权威。
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就要自觉接受非人格化制约,用法律规则推动工作、解决问题。
2、法治思维是权利义务思维权利和义务是法律关系的关键要素,是判断是非对错的标准。
法治思维的实质就是从权利和义务角度观察、分析、处理问题,通过权利和义务的运行,实现法的指引、评价、预测、教育、惩罚功能。
法治思维以界定、分析权利义务为主线。
既定规则以权利和义务为核心内容,其意义在于:一是使人们知道可以做什么,应当做什么,不能做什么。
法律人思维苏力一、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复杂化,法律领域的专业要求也逐渐提高。
作为法律从业者,良好的思维能力对于解决问题和提供有效的法律意见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法律人思维苏力的重要性,并提供提升法律人思维能力的方法和技巧。
二、法律人思维苏力的重要性法律人思维苏力是指法律从业者在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时所展现出的能力。
一个具有优秀思维能力的法律人能够更好地理解法律条文,准确把握问题的核心,并能够提供合理而准确的法律建议。
以下是法律人思维苏力的重要性:1. 解决复杂法律问题法律问题往往涉及多个维度和利益相关方的利益冲突。
法律人思维苏力能够帮助从业者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并提供全面而准确的解决方案。
在处理复杂法律问题时,良好的思维能力能够帮助从业者迅速找到关键问题,并提出正确的解决方案。
2. 语言表达能力法律人的工作涉及大量的法律文件和法律意见书的撰写。
优秀的思维能力使得法律从业者能够清晰地组织和表达自己的观点,并通过语言将复杂的法律概念转化为易于理解的形式。
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有助于提高法律专业形象,也能够增加与客户和法庭之间的有效沟通。
3. 逻辑思维能力法律是一门辩证的科学,而逻辑思维能力是法律从业者必备的素质之一。
通过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法律人可以从混乱的信息中提炼出有效的证据和法条,并能够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
4. 创新能力法律问题的解决往往需要创新的思维方式。
良好的思维能力使得法律从业者能够提出新颖的解决方案,并在实践中不断修正和改进。
在不断变化的法律环境中,创新能力能够帮助法律人保持竞争力。
三、提升法律人思维能力的方法和技巧以下是一些提升法律人思维能力的方法和技巧:1. 多角度思考在分析问题时,法律从业者应该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和利益相关方的角度思考。
这可以帮助他们更全面地理解问题,并从中找到最佳解决方案。
2. 学习逻辑思维方法逻辑思维是法律人必备的能力之一。
通过学习逻辑思维的方法和技巧,法律从业者能够更好地分析和解决问题。
六种法学基本思维
标题:六种法学基本思维及其应用
一、逻辑思维
逻辑思维是法学研究的基础,它要求法律人在理解和解释法律条文、分析法律案例时,运用严谨的逻辑推理,确保论据与结论之间存在必然联系。
例如,在案件审理中,法官需要依据事实、援引相关法律规定,按照“大前提-小前提-结论”的三段论方式进行逻辑推演,以保证判决的公正性和合法性。
二、辩证思维
辩证思维强调在法律问题上既要看到矛盾的对立面,又要看到其统一性,避免片面和绝对化。
在处理复杂的法律关系时,法律人应全面审视案件中的各方利益诉求,灵活运用辩证法的扬弃、转化等观点,寻求最优解,实现公平正义。
三、规范思维
规范思维是指法律人在面对具体法律问题时,始终以现行法律法规为指引,坚守法治原则。
在司法实践中,遵循法律规范是保障法律适用统一性的关键,也是维护社会秩序稳定的基石。
四、人文关怀思维
人文关怀思维要求法律人在实施法律、解读法律过程中,充分关注和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以人为本,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情理法的有机统一。
五、历史思维
历史思维是指在法律理解与适用过程中,要基于历史背景和社会变迁来解读法律的精神实质和时代内涵,既不割裂法律的历史连续性,又能根据社会发展适时调整法律的应用方式。
六、系统思维
系统思维注重法律体系的整体性和关联性,强调法律规则之间的相互配合和制约。
在解决实际法律问题时,法律人需将特定法律问题置于整个法律体系中进行考量,通盘考虑,防止出现局部合理而整体失衡的现象。
总结,这六种法学基本思维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法律工作者应当具备的专业素养和思维方式,对于推动我国法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法学的逻辑思维一、引言法学是研究法律的学科,它不仅仅是一门知识体系,更是一种思维方式。
法学的逻辑思维是指在法律领域中运用逻辑思维方式进行问题分析、判断和推理的能力。
本文将以法学的逻辑思维为主题,探讨其特点和应用。
二、法学逻辑思维的特点1. 严密性法学逻辑思维注重推理过程的严密性。
在法律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过程中,需要进行严密的推理和论证,确保结论的准确性和合理性。
2. 归纳与演绎法学逻辑思维既包括归纳思维,也包括演绎思维。
归纳思维是从具体案例中总结出普遍性规律,而演绎思维则是从普遍性规律推导出具体结论。
法学逻辑思维通过归纳和演绎的运用,帮助法学者理清问题的本质和规律。
3. 概念的明确性法学逻辑思维强调概念的明确性。
在法律领域中,概念的准确定义是问题分析和解决的基础。
法学者需要对法律中的各种概念进行准确的界定和理解,以确保思维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4. 案例分析法学逻辑思维常常通过案例分析来进行问题的研究。
通过对实际案例的分析,法学者可以寻找案例之间的共性和差异,推导出普遍性规律,并为类似问题的解决提供借鉴和参考。
三、法学逻辑思维的应用1. 法律问题分析法学逻辑思维可以帮助法学者分析法律问题。
通过对法律条文的解读和案例的分析,法学者可以理清问题的关键点,确定问题的本质,从而进行合理的判断和推理。
2. 法律规则的解释和适用法学逻辑思维可以帮助法官和律师解释和适用法律规则。
在法律适用的过程中,法学者需要通过对法条的解读和案例的分析,确定法律规则的含义和适用范围,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
3. 法律制度的建设和完善法学逻辑思维可以帮助法学者进行法律制度的建设和完善。
通过对法律规则的分析和比较研究,法学者可以发现制度的不足和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和完善方案,以促进法律制度的发展和进步。
4. 法律实务的指导和规范法学逻辑思维可以为法律实务提供指导和规范。
通过对法律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法学者可以总结出实务中的经验和教训,为相关从业人员提供指导和规范,以确保法律实务的合法性和规范性。
法律的思维方式就是法律职业者的思维方式。
特点有:
第一,通过程序进行思考,运用法律术语进行观察,思考和判断;
第二,遵循向过去看的习惯,表现得较为稳妥,甚至保守;
第三,注重缜密的逻辑,谨慎地对待情感因素(即客观公正,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
第四,法律思维追求的程序中的真,不同于科学中的求真;
第五,判断结论总是非此即彼,不同于政治思维的权衡特点。
法律思维方式指,按照法律的规定,原理和精神,思考,分析,解决法律问题的习惯与价值取向。
在正常情况下,法律问题往往还包括着道德,经济或政治问题,可以从道德的,经济的,政治的角度来思考和处理,但一旦这些问题被纳入法律调整的范围,就应当按照法律的规定,原理和精神来思考。
法律思维的特征有讲法律,讲证据,讲程序,讲法理。
培养法律思维方式的途径培养法律思维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而是要付出艰苦的努力。
大学生可以通过学习法律知识,掌握法律方法,参与法律实践等途径,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养成从法律的角度思考,分析,解决法律问题的思维习惯。
法律工作者怎样培养法治思维法治思维是法律工作者必备的素质之一,它指的是用法律的观念和方法来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下面是一些培养法治思维的方法和策略:1. 研究法律原理和体系要培养法治思维,首先要深入研究法律的基本原理和体系。
通过系统研究法学知识,掌握法律的基本概念、原则和规则,从而能够有效解决实际问题时运用法律思维。
2. 注重案例分析和判例研究案例分析和判例研究是培养法治思维的重要方法。
通过分析和研究真实案例和判决文书,可以深入理解法律的具体应用和解释,进而培养运用法律思维进行问题分析和解决的能力。
3. 加强法律实践和经验积累通过积极参与法律实践活动,如参与模拟法庭、法律援助等工作,可以提高法律工作者的实践能力和经验积累。
在实践中不断思考、总结和反思,可以逐渐培养出更加敏锐和深入的法治思维。
4. 多角度思考和分析问题培养法治思维需要具备多角度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法律工作者应该能够从法律、伦理、道德、公平等多个角度全面思考和分析问题,避免片面和狭隘的观点,从而更好地运用法律思维解决问题。
5. 永远保持研究和进取的态度法治思维的培养是一个不断研究与提升的过程。
法律工作者应该持续研究新的法律知识和理论,关注最新的法律发展和改革,积极参与学术研讨和交流活动,不断提升自己的法律水平和思维能力。
6. 典型案例的分析和推理通过分析典型案例,以及运用推理和逻辑思维来理解法律规则的形成和适用,可以提高法治思维的能力。
经典案例的分析有助于培养法律工作者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同时也能加深对法律原理的理解。
这些方法和策略可以帮助法律工作者培养出扎实的法治思维,从而更好地运用法律知识和理念解决实际问题,为维护法治和公平正义做出贡献。
> 注意:以上内容仅供参考,法治思维的培养还需要根据个人情况和实际情况进行具体操作,以及结合实践和学习的过程不断调整和完善。
法律人的思维方式是什么法律思维方法是职业法律人尤其是法官实践法律这门善良和公正的艺术,分析解决法律问题和法律争讼的思维方式、思维手段和思维工具,是法律人必备的职业技艺和职业技能。
下面小编为你整理关于法律人思维方式,希望能帮到你。
法律人的思维方式1、重权利思维(1)耶林大师提出“为权利而斗争”。
认为争取权利既是作为权利人的权利也是权利人作为公民对国家和社会的一种义务。
近年来有很多公益诉讼,如佛山律师状告铁道部春运提价、天津律师状告高速公路公司高速路不高速等诉讼,与其说是权利人主张权利不如说是对社会承担了责任。
(2)烟台大学法学院张平华教授在《私法视野里的权利限制》一文中认为在转型期要强调“权利本位”,而不是国家社会本位,也不是权利本位兼顾社会本位。
对权利行使的限制不是随意的,只有存在权利优先的基础限制才可以对另一种权利的行使进行限制。
广东省惠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审理的原告谭某诉死者陈某妻子以及婚生子女遗产继承案,针对原告谭某提出因其母亲涉嫌与死者陈某同居生下原告,进而申请法院强制抽取被告(死者某与妻子的婚生子女)的体液,证明其是死者陈某的非婚生子女。
作为被告的代理人提出谭某为证明其为死者陈某与另一女子所生并有权继承陈的巨额遗产,在陈某已经去世并无留下DNA的情况下,申请法院强制抽取婚生子女的体液势必损害被告的身体健康权和人格权,建议法院驳回原告的申请。
惠州市中院最终驳回原告的申请正是体现重权利思维。
这里就涉及婚生子女的身体权、人格权的保护以及谭某的生存权和财产权保护的冲突问题。
法院最终采信了生命权、人格权优于财产权乃至生存权。
2、合法性思维马克思曾说:“法官的上级就是法律。
”崇尚法律至上,因此对任何争议的评估首先考虑的是合法性评价。
近年来,法学家对孙志刚案、对公路部门收取养路费养人不养路的质疑以及广州市、珠海市关于禁止助力车上路听证会等事件的关注,均是从合宪性(合法性)审查角度提出质疑的。
3、重程序思维培根提出:一份错误裁判只是污染了河水,违反程序就是污染了水源。
法律职业的思维特点--> 17世纪时,英王詹姆斯一世曾经询问首席大法官爱德华科克:提出法律是以理性为基础的,而国王与法官同样具有理性,法院也应服从国王的命令。
科克回答说:完全正确,上帝的确赋予陛下极其丰富的知识和无与伦比的天赋;但是,陛下对它的英格兰王国的法律并不精通,因为涉及臣民生命、继承、动产或不动产的那些案件是由人为理性和法律判决来决定的,而不是由自然理性来决定的;法律是一门艺术,在一个人能够获得对它的认识之前,需要长期的学习和实践。
科克的回答表达了法律思维的独特作用,即使法律思维也具有理性的特性,但是法律思维却属于法律人的理性。
思维是人类的一种有意识的认识活动,即是一种主观的精神活动。
从思维的形式结构来讲,法律思维与其他一般思维类型没有什么区别,都要运用逻辑工具,遵循逻辑规则;所不同的是法律思维与其他一般思维类型内容结构的区别。
司法一词在汉语构词法上属于动宾结构,司作为动词是掌管、管理之意。
虽然司法作为一个词汇在中国古已有之,而且亦有大量听讼断狱的裁判行为,但是不存在与立法、行政相对应的近代意义的司法和司法机构。
直至清末修律,中文中司法一词才被赋予目前通常使用的含义。
那么什么是司法裁判呢英国的《布莱克威尔政治学百科全书》对司法裁判是这样下的定义:司法裁判是指法官或法庭将法律规则适用于具体案件或争议的活动,是在诉讼案件中,对有关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分配问题作出有约束力的裁决,而这些权利被认为在原则上已为现行的法律所确定。
司法裁判作为一项重要的国家权力,与立法权和行政权构成近现代国家的基本权力体系。
司法裁判权是一项古远的权力,经历了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并在近现代社会中得到了进一步充分发展。
在一定意义上,一个被社会普遍信赖的、有效的司法裁判机构是一个社会安全保障的减压阀,对保障社会的自我完善和良性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现代法治社会中,司法裁判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功能。
司法裁判可以划为直接功能和延伸功能。
法律者如何思维——《法律思维导论》之导论*[德] 卡尔〃恩吉施郑永流译谁打算使初学者或外行了解法学和法律思维,谁就会感到,相比其他科学,自己遭受到各式各样的阻力和疑惑。
[1]假如法律者流览一下自己周围的精神和文化科学,法学也归于其中,那么,他必定会带着羡慕和忧虑发现,大多数科学可能比他自己的科学对于门外汉而言,特别考虑到更多的兴趣、理解和信任。
尤其是语言、文学、艺术、音*本文为已故著名德国法哲学家卡尔·恩吉施《法律思维导论》(1997年第9版)的第一章:导论(Karl Engisch Einführung in das juristische Denken,1956,9.Aufl.1997)。
该书被誉为法律方法论的一本经典之作,自1956年问世以来,它陪伴了几代法律者,至今仍是法科大学生研习法学的必读入门之书。
该书现已纳入“当代德国法学名著”,预计2003年底前出版。
本文标题为译者所加,同时后附《卡尔·恩吉施的生平与著作》一文,由该书第9版编者——德国弗莱堡大学托马斯·维腾贝格尔教授和迪尔克·奥托博士撰写。
[1]兹列如下:J·宾德尔:《法哲学》,1925年版,第836页及以下,第886页及以下,第920及下页;C·A 埃姆盖:《法哲学导论》,1955年版,第380页及以下;K·恩吉施:《法律思维的真实性和正确性》,1963年版;A·安德烈:《何谓法学研究》,载《法律者报》,1970年版,第396页;O·巴尔韦格:《法学和应用法学》,1970年版;R·德赖尔:《论作为科学的应用法学的自我理解》,《法律理论》2,1971年版,第37页;W·瑙克:《法哲学基本概念》,1986年第2版,第148页及以下;F·比德林斯基:《法律方法论和法的概念》,1991年第2版,第57页及以下,第76页及以下;Th·迈尔-马利:《法学》,1991年第5版,第1页及以下;K·拉伦茨:《法学方法论》,1991年第6版,第189页及以下,第239页及以下;H·-M·帕夫洛夫斯基:《法律者的方法论》,1991年第2版,第3边码及以下;H·科英:《法哲学原理》,1993年第5版,第290页及以下;F·米勒:《结构法律学说》,1994年第2版,第13页及以下;K·F·勒尔:《一般法律学说》,1995年版,第69页及以下;R·齐佩利乌斯:《开放社会中的法律和正义》,1996年第2版,第21页及以下。
乐和宗教,用完全不同于法律科学的方式(法律科学与之在实质上和方法论上为近亲),吸引着对教育有兴趣者的外行。
人们会不加思索地将一本考古学的或文学史的书放在礼品桌上,但很少放一本法学书藉,这本法学书藉可能也对读者的知识没有提出特殊的要求。
各种流行的法学导论的出版,只有很少的例外,仅是为未来的法律者,而不是为外行提供点什么。
人们能有几次也在非法律者图书馆里发现一本法典呢?揭示外行对法律和法学没有兴趣的原因,应非难事。
然而,学界很少涉及它们。
几乎没有一个其他的文化领域比法律更近地关乎到人类。
所以,存在着与诗歌,与艺术,与音乐没有活生生关系也能生存和生存着的人类。
但是,不存在不处在法律下而生活、一直与法律无关、不受法律调控的人。
这种人在共同体内部出生和长大,撇开不正常的情况,且从未离开共同体。
但法律是共同体的本质要素。
因此,它不可避免地关涉我们。
同时,也存在着法律应遵循的基本价值:公正,它不退居在美丽、善和神圣等价值之后。
公正的法律‚属于世间的意义‛。
[2]然而,对法律和应用法学(Jurisprudenz)的兴趣为何如此的少呢?那么,人们将提出异议说,法律与法学是两类东西,外行只是对后者有疑惑。
但这忽视了,外行也只是在把法律当作实用的命令时才关照法律,法律与法学决不是绝对两分的。
但无论怎样,它们很少如艺术与艺术科学那样(两分)。
无疑,当艺术科学促进了对艺术的理解时,它也服务于艺术。
同时,这似乎偶尔显得科学的理论影响到艺术实践。
然而一般来说,艺术走着自己的路,并且是艺术科学追随艺术,解释它,反映它,赋予它历史的意义,常常是由艺术家自己带着不信任来思考艺术科学,只要它未全被拒绝和遭到嘲讽。
当然,我绝无意思要去质疑科学的艺术思考的巨大精神意义。
温克尔曼(Winckelmann)赋予了我们的大文豪多大的意义呢? 哪些令人愉悦的见解馈赠给我们一个雅各布〃布克哈特(Jakob Burkhardt)或一个海因里希〃韦尔夫林(Heinrich Wölfflin)呢? 尽管如此,在此仍然是:艺术与艺术科学是两回事。
其他文化[2] G·屈兴霍夫:《自然法和基督学》,1948年版,第6页。
科学与其各自的对象之间的关系,与此相似。
相反,不是陪伴法律和居于法律之后走过来,而是可以在法律之中和根据法律共创法律和生活,是处在文化科学中的法学几近为无法比拟的优点。
自法学存在以来,它就是一门实践科学。
罗马法学家们,应将不朽的伟业归于他们,他们创立了这门科学,非常清楚地意识到,他们曾在法学上拥有什么。
他们称赞法学为‚神事和人事的知识‛(divinarum atquehumanarum rerum notitia),[3]他们认为法学也是一切科学中最具活力的,他们与其法律和法学一道成长壮大。
真正有天赋的和有创造力的法律者所思考的,和在法学知识上所展示的,已成为在任何时候对法律自身的祝福,[4]但愿这已赋予立法者以灵感,但愿这已影响到具体法律案件的裁判。
千百年来靠的是古典罗马法学家们或意大利后注释法学家们(1250年之后)的法律智慧的哺育。
近代法学家[3] D1,1,10.这样一个引证相当于:民法大全学说汇纂(刊载于16.12.533),第一篇,第一章,第十条法律。
参见D·利布斯:《罗马法》,1993年第4版,第61及下页。
[4] J·埃塞尔:《法官续造私法的原则和规范》,1966年第2版,第306页及以下;L·赖泽尔:《法学和法律实践》,载《新法律周刊》,1964年版,第1201页,第1204及下页;L·莱加茨·y·拉卡姆巴拉:《法哲学》,1965年版,第558页及以下;拉伦茨:《法律方法论》,第234页及以下;帕夫洛夫斯基:《法律者的方法论》,第5边码及以下。
当W·卡拉维茨(“法律方法论传授何种方法?”载《法学教育》,1970年版,第425页)“从当代尤其是受语言分析哲学倾向影响的科学学说…立场出发,想把罗马法学不当作科学时”,那么,他可能是从一个非常狭窄的视角作出的判断。
关于罗马“法学”的特点,参见如W·孔克尔:《罗马法史》,1978年第8版,第90页及以下;利布斯:《罗马法》,第16页。
在M·卡泽尔(《罗马司法》第Ⅰ卷,1971年第2版,第3页)那里这意指:共和后期的罗马法学家“走在所有其他西方法学的前列”。
当然,他们坚持“法律发现的实用使命”。
在一切时代,法学(狭义的)共同创造了法律,法学是“实践科学”(但有时被拒绝:H·凯尔森:《纯粹法学》,1960年第2版,第75页注2)。
另一方面,R·v·耶林(《罗马法的精神》第Ⅱ卷2,1869年第2版,第369页)的话仍值得思考:“为了是真正的实用,法学不可局限在实践问题上”。
们,如耶林(Jhering)、温德沙伊德(Windscheid)、宾丁(Binding)、李斯特(Liszt)和弗兰克(Frank)的学说,之于执法(Rechtspflege)和立法(Rechtssetzung),同时也之于法律本身,仍是有益的——更不用说一个法律思想家被委以立法的情况,如欧根〃胡贝尔(Eugen Huber)之于1907年的瑞士民法典,维亚克尔(Wieacker)在其近代私法史中称之为‚十九世纪德语法学在立法中最成熟的果实‛。
[5]没有一个有头脑的人会思考,在此问题上,这些伟大的法律学者意欲超越那些伟大的历史学家、语言研究者和艺术学者,并意欲将法律学者与天才的哲学家、诗人、艺术家和音乐家等同起来。
但是,不论那种直接的文化实效贡献出什么,主要的法学成就是极能与最重要的哲学论断、艺术创造和文学作品相比的。
在此范围里,它们具有一样的效价。
不言而喻,从法学中产生出一种特殊的责任。
对法学的自我维护,这一直有必要反复促成,是用完全不同于在与其他的精神和文化科学的竞争中争得理解和同情的方式,去反击产生于与其[5] F·维亚克尔:《近代私法史》,1967年第2版,第491页。
他自然的诸科学进行比较中的种种怀疑。
在根本上,发生这种比较,可能与法律的规律特点(Gesetzescharakter)相连。
一如自然科学,法学是一门规律科学(Gesetzeswissenschaft)。
但是,谁给我们揭示出自然的规律,谁就向我们展现了存在和必然性。
假如法学家也把我们引向存在,他能使我们笃信各种法律规律(Rechtsgesetze)的必然性吗?在个人的现实领域中,即恰好又在艺术领域中,人的精神不假思索有权得到的自由,在规则(Regeln)和规律(Gesetze)应该统治的法律领域中,显得太容易是偶然、任意、骄横。
当然,艺术家也知晓规则和规律,但规则和规律之于他,只是他应该和可以实现个人意义的‚形式‛(Formen)。
同时,这种‚形式‛虽然被认为是相对恒常的,但在它们身上打上了个人的烙印。
因此,形式是有文化差异的和是历史可变的。
它们不是普遍有效的,也不是严密相连的。
‚大师能打破形式‛(DerMeister kann die Form zerbrechen)。
[6]相反,象对真理和自然规律的期望一样,人们期望规律一直反复地具有普遍有效性(Allgemeingültigkeit) ,规律统治着法律并通过它法律进行着[6] F·席勒:《钟之声》,载《席勒全集》,第一卷,G·弗里克/H·G·格普费特编辑,1965年第4版,第439页,第343诗行。
统治。
当人们未发现普遍有效性时,便深深地失望。
帕斯卡尔(Pascal)以经典的方式,用那句经常被引征的话表达了这种失望:‚…人们 (看到) …没有公正和不公不随着气候而改变其本质。
接近极点三纬度就把整个法学弄得乱七八糟,一条子午线就决定了真理;几年以后基本的法律就改变其有效性;公正有自己的时代…以河为界的滑稽的正义! 比利牛斯山这边是真理,而那边是谬误。
‛[7]尽管大家非常努力,直到今天,法学家们还未做到发现真正的法律,并将它与‚本性‛连起来,或是人类的本性,或是事物(Dinge)的本性,这就使他们的学术常常显得光泽暗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