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思维方式的含义与特征(课堂PPT)
- 格式:ppt
- 大小:676.50 KB
- 文档页数:1
第四节自觉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一、培养法治思维 法治思维是将法律作为判断是非和处理事务的准绳,它要求崇尚法治、尊重法律,善于运用法律手段协调关系和解决问题。
(详见教材)(一)法治思维及其内涵法治思维是!旨以法治价值和法治精神为导向,运用法律原则、法律规则、法律方法思考和处理问题的思维模式。
法治思维包含以下几层含义:第一,法治思维以法治价值和法治精神为指导,蕴含着公正、平等、民主、人权等法治理念,是一种正当性思维;第二,法治思维以法律原则和法律规则为依据来指导人们的社会行为,是一种规范性思维;第三,法治思维以法律手段与法律方法为依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解决纠纷,是一种逻辑思维;第四,法治思维是一种符合规律、尊重事实的科学思维。
(详见教材)法治思维是基于对法律的尊崇和对法治的信念判断是非、权衡利弊、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其要义是把对法治的尊崇、对法律的敬畏转化成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做到在法治之下想问题、做决策、办事情,坚持宪法法律至上,坚守法治底线。
(详见教材)(二)法治思维的主要内容法治思维的内涵丰富、外延宽广,一般来讲,法治思维主要包括法律至上、权力制约、公平正义、权利保障、正当程序等内容。
(详见教材)1 .法律至上法律至上是指在国家或社会的所有规范中,法律是地位最高、效力最广、强制力最大的规范。
法律至上具体表现为法律的普遍适用性、优先适用性和不可违抗性。
法律的普遍适用性,是指法律在本国主权范围内对所有人具有普遍的约束力。
任何人不论权力大小、职位高低,只要有违法犯罪行为,就要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详见教材)2 .权力制约权力制约是指国家机关的权力必须受到法律的规制和约束。
只有依法对权力的配置和运行进行有效制约和监督,才能防止权力私用、权力滥用和权力腐败。
国家工作人员就职时应当按照法律规定公开进行宪法宣誓。
(详见教材)权力制约分为权力由法定、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受追究4项要求。
(详见教材) 1E Λ确理解法治思维的主要内容:尊法学法守法用葭悬3.公平正义公平正义是指社会的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和其他利益在全体社会成员之间合理、公平分配和占有。
1.1思维的含义与特征一、教学目标必备知识:1.思维的含义2.思维的表现3.思维的特征关键能力:1.了解思维风格具有差异性,思维有广义与狭义之分,思维的方式具有多样性。
2.掌握思维有共同特征,思维的意义,思维的作用3.能够结合具体材料辨别思维的类型和思维的作用。
二、核心素养1科学精神:正确认识思维的共同特征,明确思维的方式。
2.公共参与:了解思维的基本知识,初步走入思维世界。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思维的含义2.思维的特征教学难点:1.思维的含义2.思维的特征四、课前准备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在生活和学习中,人们常常会遇到一些问题。
遇到问题怎么办?“想一想”怎么解决。
“想”的过程就是思维的过程。
思维方法不同,效果大不一样。
思维科学,问题解决起来事半功倍;思维不科学,往往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
学习科学思维,要把学习同思考、观察同思考、实践同思考紧密结合起来,要用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
就思维自身而言,思路必须清晰。
思路是否清晰,要看思维是否合乎逻辑。
科学思维离不开逻辑。
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一起探索思维的奥秘,揭开逻辑的谜底。
一起学习《逻辑与思维》2.新课讲授(一)思维的含义说一说:你在图中看到了什么?想一想,为什么同样一幅图案会被解读出多种含义?试一试,你能否将解读到的不同含义的画面同时呈现出来。
学生:观察图片,回答问题点拨:(1)图3中既有少女的形象,也有老妪的形象。
(2)思维具有能动性。
思维受主观因素的制约,人们已有的经验和知识不同,对被观察的对象的加工会不同,因而形成的认识也会不同。
(3)不能,至多能够在两种图像之间进行切换,说明思维的加工是受客观条件制约的。
问题:论力气,人比不上野牛和大象;论奔跑,人比不上羚羊和斑马;论攀爬,人比不上猿猴和壁虎,那么为什么人可以成为万物之灵呢?学生:思考回答点拨:由于有思维参与其中的人类社会实践,人成了万物之灵。
思维,就像阳光、空气和食物一样,是我们不可或缺的。
法治思维是以法治价值和法治精神为导向,运用法律原则、法律规则、法律方法思考和处理问题的思维模式。
它要求将法律作为判断是非和处理事务的准绳,崇尚法治、尊重法律,并善于运用法律手段解决问题和推进工作。
从个体层面看,法治思维是一种理性的思维方式和办事原则。
它强调在处理问题时,应遵循法律规则和原则,以法律为准绳进行判断和决策。
这种思维方式要求人们在面对各种复杂情况时,能够保持冷静、客观、公正的态度,不受个人情感、利益等因素的影响。
从社会层面看,法治思维落实为一种有序的社会生活方式。
它表现为一整套有关权利、义务、权力、职责的制度性安排,为人们的社会生活提供了稳定、可靠的保障。
在法治社会中,每个人都应遵守法律,尊重他人的权利和自由,共同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从国家层面看,法治思维体现为一种宏观的国家治理方略。
它要求国家在治理过程中,应遵循法律的原则和精神,保障人民的权利和利益,维护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同时,法治思维也强调国家应通过制定和实施法律来规范和引导社会的发展,确保国家的长治久安。
此外,法治思维还是一种制度性思维。
它强调制度建设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建立起一整套成熟的可预期行为后果的制度,才能有效地抑制人际交往中的机会主义行为,形成社会秩序并增进这种秩序。
制度建设具有根本性和全局性,是现代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
总之,法治思维是一种基于法治价值和法治精神的思维模式,它强调以法律为准绳来处理问题、推进工作、维护社会秩序和国家治理。
在现代社会中,树立和运用法治思维对于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重要意义。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案:了解法律的作用和意义一、引言法律是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在维护社会秩序、促进公平正义和保障人权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对于初中生而言,了解法律的作用和意义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通过道德与法治教案的设计,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法律的基本概念和重要作用,培养他们的法律意识和法治思维。
二、法律的作用和意义1. 维护社会秩序法律作为一种规范行为的制度,起到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作用。
它规范了人们的行为方式,约束着人们的行为,从而保证了社会的稳定。
通过学习法律,学生可以认识到法律对于一个国家或社会的重要性,懂得遵守法律的意义。
2. 促进公平正义法律的另一个重要作用是促进公平正义的实现。
法律的出现和执行,旨在保障每个人的权益平等,确保公平正义的实现。
在学习道德与法治的课程中,学生可以通过案例分析、讨论等方式,了解法律在保护社会弱势群体权益方面的作用,培养对公平正义的追求和关注。
3. 保障人权法律不仅是一种规范行为的制度,还是保障人权的重要手段。
它规定了人们的基本权利和自由,并保证了这些权利和自由的实现。
通过学习法律,学生可以了解到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增强自我保护和维权意识,从而更好地保障自身的权益。
三、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治思维1. 法律意识的培养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是道德与法治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
通过学习法律的作用和意义,学生可以明确法律对于自己、社会和国家的重要性,从而形成遵纪守法、尊重法律的意识。
例如,在课堂上可以通过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体验到法律对于维护社会秩序和保护权益的重要作用,培养他们的法律意识。
2. 法治思维的培养法治思维是指具备正确的法律观念和法律思维方式。
通过道德与法治教案的设计,可以培养学生的法治思维,让他们学会遵守法律规定,同时具备批判性思维,正确判断和评估法律面临的问题。
例如,在课堂上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辩论,讨论某个法律问题的利弊和影响,培养他们的批判思维和法律思维。
法治思维的含义与基本内容
法治思维是指以法律规范为基准,运用法律原则、规则和方法进行思考、分析和判断的思维方式。
其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法律至上:崇尚法治,尊重法律权威,将法律视为最高准则。
2.权利保障:重视公民权利和自由,通过法律保障人权,维护公平正义。
3.程序正义:注重程序的合法性和公正性,确保法律的正确实施。
4.权力制约:强调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防止权力滥用。
5.公平公正:以公平、公正的态度对待所有人,不偏不倚地执行法律。
6.理性思维:运用逻辑推理和分析,客观、理性地看待问题,避免主观臆断。
7.社会责任:认识到法律不仅是约束,也是社会秩序的保障,公民应承担起遵
守法律的社会责任。
培养和运用法治思维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促进公平正义、保障公民权利,是建设法治社会的重要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