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辅料验收制度
- 格式:docx
- 大小:11.82 KB
- 文档页数:1
原材料采购、验收制度1.木材坯料:无虫眼、树皮、腐烂等现象,含水率在允许范围内;材种、等级、品质、材积应符合采购要求,含水率在允许范围内:国内南方水份____%,北方水份____%,国外依客户要求确定(均不高于____%)。
2.胶合板、中高密度纤维板:种类、等级、品质、数量应符合采购要求.用做出口的原料应符合国标GB18580-____中规定的E1级标准。
首次采购时应经成品验证甲醛释放量符合进口国要求后方可投入批量使用。
用做内销产品用的原材料可采购符合E2级标准的产品。
但成品应符合E1级标准。
3.胶粘剂本公司采购胶种均为脲醛胶,粘剂为环保型;品种、质量应符合采购要求,首次采购时应要求供应商提供符合国标GB18583-____的检测报告。
4.油漆采购的油漆型号、品种、质量应符合采购要求;首次采购时应要求供应商提供符合国标GB18581-____的检测报告。
用作出口产品的原料应经成品验证油漆涂层中总铅量600ppm方可投入批量使用。
三、验收程序1.原辅料凭厂家的合格凭证及权威检测机构出具的型式检测报告(首次采购时必需)进厂进行签收后转品管部。
2.品管部验收人员根据《买卖合同》及《来料检验规范》中的要求对来料进行检验。
2.1验收合格的原辅料,在送货单上签字归还仓库管理员,做入库台帐。
2.2验收不合格的原辅料,单独存放固定区域,坯板由统计员整理清点数量后____采购退回供应商,辅料由负责的仓管人员安排退货或退换手续。
3.仓库管理员与统计员对进出库的原辅料做详细的验收,如实填定进出台帐,同时注明来料的批次号,台帐符合溯源要求。
三、引用相关文件《来料检验规范》原材料采购、验收制度(2)是指企业在采购原材料的过程中,建立一套规范的制度和流程,确保采购的原材料符合质量要求,并进行验收,防止采购到不合格的原材料。
原材料采购制度包括以下内容:1. 采购需求确认:根据生产计划和库存情况,确定采购原材料的种类、数量和质量要求。
原材料采购、验收制度范文一、目的与背景为确保原材料采购的质量和供应商的信誉,确保生产过程的顺利进行,特制定本制度。
二、参考法规与标准1. GB/T 19001-2016 质量管理体系要求2. GB/T 2828-2012 采样检验程序及抽样表法3. GB/T 12345-2008 供应商选择和评价指南三、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公司所有原材料的采购和验收。
四、采购流程1. 采购需求确认1.1 由生产部门提供原材料的种类、规格、数量和交付时间等信息。
1.2 由采购部门根据生产需求编制采购计划,并确认所需原材料的供应商名单。
2. 供应商选择2.1 采购部门根据供应商选择和评价指南,综合考虑供应商的信誉、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情况、产品性能和价格等因素,进行供应商的初步筛选。
2.2 采购部门与供应商进行谈判、签订合同,并明确质量标准、交付期限和价格等具体事项。
3. 采购订单下达3.1 采购部门根据谈判结果与供应商签订正式采购订单。
3.2 采购订单应明确包括原材料的品名、规格、数量、单价、总金额和交付日期等信息。
4. 采购实施4.1 供应商按照采购合同的要求进行供货,并及时提供相关证明文件,如质量合格证明、检验报告等。
4.2 供货过程中如有任何问题或变更需求,供应商应及时与采购部门联系并沟通协商解决。
五、原材料验收1. 收货检查1.1 仓库工作人员或质量部门按照采样检验程序及抽样表法,对收到的原材料进行抽样检查。
1.2 抽样检查应按照质量标准对原材料进行外观、尺寸、重量等方面的检验。
2. 检验与测试2.1 抽样的原材料交由质量部门进行质量检验与测试,包括外观、性能、安全性等方面的检测。
2.2 检验结果应与采购合同中的质量标准进行对比,并记录在检验报告中。
3. 不合格品处理3.1 如发现原材料存在质量问题或不符合质量标准,应立即通知供应商,并要求供应商及时处理或进行重新供货。
3.2 不合格品应进行合理的统一处理,包括报废、退还供应商或重新加工等。
HQ质量安全管理制度原辅料采购查验管理制度编号:HQGK/ZL-2012-04日期:保管人:沧州汇泉食品饮料有限公司原辅料采购查验管理制度1.目的:为了使公司对采购原料、辅料、包装材料的质量实施有效控制,确保采购物资的质量符合规定要求,价格合理、交货及时,特制定本制度。
2.适用范围:适用于本公司生产所需的原料、辅料、包装材料的采购。
3.职责:生产技术部制定所需采购物资的质量标准和要求,并对样品进行检验和实验;生产车间根据技术部提出的工艺要求做小批量生产试验;副总经理负责对合格供方名单的审批;总经理负责采购计划的审核与批准。
4.工作程序:4.1.采购应及时收集添制《供方调查表》,内容包括:供方的名称、产量、供货能力、质量保证能力和供货情况等方面的资料,由主管人员汇总分类归类建立档案。
供方的档案应包括以下内容:a.法人资料、资质、资信等;b.产品的质量状况;c.价格与交货期;d.历史业绩等。
根据以上内容确定《合格供方名单》。
4.2.对合格供方的控制:a.质检员对供方每次供货时进行抽样检验;b.供方每次供货如产品质量不合格按《不合格品控制程序》执行,如交货期、交货数量等没按合同履行时,可由采购员对供方提出警告,严重时发出暂撤销供方关系的通知。
4.3.采购资料对主要原材料的采购由采购部门根据订货合同对原材料的需求量要求和库存情况制定采购计划,注明品名、规格、数量、采购依据等报总经理批准。
在《合格供方名单》上选择供方,并与之取得联系,拟制采购合同。
《采购合同》的拟制必须符合国家《合同法》的有关规定。
《采购合同》由采购部门保管。
4.4.采购产品的验证:4.4.1.采购产品的验证按《原辅料、包装材料标准》的规定执行。
采购产品出现不合格按《不合格品控制程序》处理。
4.4.2.原辅材料及包装材料必须符合相应的国家标砖、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及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实行。
生产许可证的必须采购有“QS”标志的产品,品管部严格按照标准要求进行验收,不合格的拒收,合格的办理入库手续。
原、辅料检验制度模版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原、辅料检验工作,提高产品质量,保障消费者健康,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所有原、辅料的检验工作。
第三条原、辅料的检验工作应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的要求。
第四条原、辅料的检验工作应由具备相应资质和能力的人员负责。
第二章原、辅料的验收第五条物料员应按照产品要求,对原、辅料进行验收检查。
第六条原、辅料的验收检查内容包括:(一)原、辅料的标识和标签是否符合规定;(二)原、辅料的外观是否符合要求;(三)原、辅料的质量指标是否符合要求;(四)原、辅料的包装是否完好。
第七条验收合格的原、辅料应及时入库,做好相应记录。
第八条验收不合格的原、辅料应报告相关部门,按照规定程序处理。
第三章原、辅料的抽样检验第九条原、辅料的抽样检验应由质检部门按照国家有关标准和方法进行。
第十条抽样检验的样品数量和方法应根据原、辅料的性质和检验要求确定。
第十一条抽样检验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一)外观性状检查;(二)物理性能检测;(三)化学成分分析;(四)微生物检验。
第十二条抽样检验合格的原、辅料可以使用,不合格的原、辅料应按照规定程序处理。
第四章原、辅料的定期检验第十三条原、辅料应定期进行质量检验。
第十四条定期检验的内容应根据国家有关标准和行业要求确定。
第十五条定期检验的频率应根据原、辅料的使用情况和风险等级确定。
第十六条定期检验合格的原、辅料可以继续使用,不合格的原、辅料应按照规定程序处理。
第五章原、辅料检验记录和报告第十七条对于每一批次的原、辅料,应完整记录检验过程和结果。
第十八条检验记录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一)原、辅料的名称;(二)检验日期和批次;(三)样品的编号和来源;(四)检验方法和结果;(五)检验人员和负责人签字。
第十九条检验记录应保存至少一年以上。
第二十条对于重大问题或质量事故,应及时编写检验报告,并报告相关部门。
第六章原、辅料的不合格处理第二十一条对于不合格的原、辅料,应按照公司相关制度进行处理。
原辅料验收管理制度一、目的1.为了规范原辅料验收的流程和规定,确保公司采购的原辅料质量符合标准要求,保证产品质量、安全和合规性。
2.加强原辅料采购和验收工作的管理,提高原辅料的采购效率和验收效率。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公司所有原辅料的采购和验收工作。
三、相关定义1.原辅料:指生产过程中所需要的各种原材料、辅料等。
2.采购:指公司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购买原辅料的活动。
3.验收:指对采购的原辅料进行检验、确认符合要求的活动。
四、责任分工1. 采购部门负责对原辅料的采购工作,包括供应商选择、报价比较、合同签订等。
2. 生产部门负责对原辅料的使用工作,包括使用计划、生产过程中的控制等。
3. 质量管理部门负责对原辅料的质量把控,包括验收标准的制定、验收过程的监督等。
五、验收标准1.原辅料的外观应符合产品标准,不得有明显的色泽、异物、污渍等缺陷。
2.原辅料的质量指标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要求,不得有超标的成分、含量、杂质等。
3.原辅料的包装应完好无损,不得有破损、漏气、受潮等情况。
六、验收程序1.采购部门在完成原辅料采购后,将原辅料送交质量管理部门进行验收。
2.质量管理部门按照验收标准对原辅料进行检验,不合格的原辅料立即通知采购部门处理。
3.采购部门对不合格的原辅料向供应商提出退货、换货等要求,并对供应商的质量进行评价和追责。
4.合格的原辅料进入库存,由生产部门进行领用,使用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标准进行控制。
5.对于原辅料的使用记录、质量问题、供应商评价等情况,质量管理部门进行记录和归档管理。
七、相关记录1.原辅料的采购记录,包括供应商资料、报价比较、合同签订等。
2.原辅料的验收记录,包括验收标准、验收结果、验收人员签字等。
3.原辅料的使用记录,包括领用记录、使用数量、使用日期等。
4.原辅料的质量问题记录,包括质量抽查、质量投诉、质量追溯等。
八、培训和管理1.公司应对相关部门的员工进行原辅料采购和验收的相关培训,确保员工了解公司的验收标准、流程和说明。
原辅料进货验收管理制度一、制度目的为规范原辅料进货的验收工作,确保原辅料的质量和安全,保证产品生产的合格率和质量稳定,制定本管理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管理制度适用于公司所有原辅料的进货验收工作。
三、定义1.原辅料:指用于产品生产的各种物料,包括但不限于原材料、包装材料、助剂等。
2.进货验收:指对原辅料到货后的检查和判定,确定原辅料的质量和数量是否符合要求,并作出相应处理。
四、责任与义务1.公司领导层:负责制定和监督执行本管理制度,保障原辅料的质量和安全。
2.采购部门:负责与供应商进行合同签订、采购原辅料,并按照本制度的要求进行验收。
3.仓储管理部门:负责原辅料的收货、入库和出库等工作。
4.质量控制部门:负责对原辅料的质量进行监督和检测,对验收结果进行确认。
五、进货验收程序1.采购部门与供应商签订合同,并明确原辅料的品名、规格、数量、质量标准等要求。
2.供应商将原辅料送至公司仓库,采购部门对原辅料的外包装进行初步检查,确认包装完好无损。
3.采购部门通知仓储管理部门进行收货和入库工作。
4.仓储管理部门对原辅料进行数量核对,并填写收货单和入库记录。
5.质量控制部门对原辅料进行抽样检测,检测项目包括但不限于外观、尺寸、重量、气味等。
6.质量控制部门将检测结果与质量标准进行比对,判断原辅料是否合格。
7.若原辅料不合格,采购部门将通知供应商进行退换货,并记录不合格原辅料的处理情况。
8.合格的原辅料按照质量控制部门的要求进行入库,并填写入库记录。
六、进货验收记录1.采购部门应对每一批原辅料的进货验收进行记录,包括供应商名称、原辅料名称、规格、数量、质量标准、检测结果等信息。
2.质量控制部门应对每一批原辅料的抽样检测结果进行记录,并与进货验收记录进行核对。
3.进货验收记录和抽样检测记录应保存至少两年以上,以备查阅。
七、进货验收的处理措施1.若原辅料不合格,采购部门应及时通知供应商进行退换货。
2.对于严重不合格的原辅料,采购部门应及时报告公司领导层,商讨相应的处理办法。
原辅料进货验收制度目的:为了规范采购验收流程,明确验收标准,保证采购原、辅料、添加剂、包装物等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食品安全生产行业的标准,特制订以下制度:范围:本制度适用于采购部、品控部、生产部、财务部、行政部。
内容及职责:一、采购索证管理1、采购部按照产品标准和公司原辅料、包装内控标准进行采购物品2、采购部应向供货单位索要有效的营业执照、生产许可证、税务登记证、组织机构代码证、产品执行标准及其他质量保证证明原件或者复印件交质检部存档。
供货单位是代理商的,除索取生产单位的资质证明外还应索取代理商的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和组织机构代码证等证件的复印件。
(复印件上加盖企业红色公章,每年更新一次。
)3、采购部应索取每批产品的合格证明(出厂检验报告、第三方检验报告、),随货物一起交送给仓库管理员。
检验报告中的检验项目符合《原辅料验收标准》中相应原辅料的规定。
首次供货的生产单位,应提供第三方检验报告单,以后每半年索提供一次。
第三方检验报告中,应包含企业不能自检的项目。
4、进口原辅料必须索取同批次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出具的《卫生证书》和生产国出具的检验报告。
二、进厂验收及发放使用管理1、仓管员根据供应商发货单核对确认货物产品名称、规格、数量是否符合质量要求。
2、仓库管理员审查随货提供的合格证明材料是否符合要求。
如确认是否有生产单位的资质证明,是否有每批产品的出厂报告和第三方报告,报告是否清晰等。
3、应提供的证明材料审查合格后,通知品控部抽样检验,同时安排人员准备卸车。
4、仓库管理员在卸车前应检查运输车辆是否清洁,是否与其他有毒有害物品同车运输。
检查原辅料外包装是否完好,包装标识是否符合要求。
外包装应标识的内容包括:名称、规格、净含量、生产日期、成分或者配料表、生产单位名称、地址、电话,保质期、产品标准代号、贮存条件、生产许可证编号和QS标志。
进口产品应有中文标识。
外包装不清洁、破损、标识内容不完整者,拒绝收货,并及时把验收情况报告品控部,由品控部出具不合格品通知单,通知采购部处理。
化工原辅材料验收制度范本一、目的为确保原材料、辅料的质量安全,规范原材料、辅料的验收管理,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特制定本验收制度。
本制度旨在保证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原材料、辅料符合预定的质量标准,从而确保产品质量和企业信誉。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公司所有原材料、辅料的采购、验收、储存、使用等环节的管理。
三、职责与权限1. 采购部门负责提供合格的供应商信息,并对供应商的质量保证能力进行评估。
2. 质量管理部门负责对原材料、辅料的质量进行监督、检验和评价,对供应商的质量保证能力进行审核。
3. 仓储部门负责原材料、辅料的储存管理,确保储存条件符合要求。
4. 使用部门负责原材料、辅料的使用管理,确保使用过程中符合相关标准和要求。
四、验收程序1. 采购部门在采购原材料、辅料时,应选择有资质的供应商,并与供应商签订采购合同,明确质量要求。
2. 供应商应按照合同约定,提供符合质量标准的原材料、辅料。
3. 质量管理部门对供应商提供的原材料、辅料进行抽样检验,检验项目应包括产品标准规定的所有指标。
4. 检验合格的材料,由质量管理部门出具检验报告,允许进入仓库储存。
5. 检验不合格的材料,由质量管理部门通知采购部门退货或要求供应商更换。
6. 仓库管理部门应按照规定的储存条件对原材料、辅料进行妥善保管,确保材料质量稳定。
7. 使用部门在领取原材料、辅料时,应核对其标签、检验报告等相关信息,确保使用合格的材料。
五、记录与追溯1. 质量管理部门应建立原材料、辅料的质量档案,记录采购、验收、储存、使用等环节的相关信息。
2. 记录应真实、完整、准确,便于追溯和查询。
3. 如发生质量问题,应及时调查原因,采取措施,并追溯相关责任。
六、培训与沟通1. 企业应定期对员工进行原材料、辅料验收知识的培训,提高员工的质量意识。
2. 各部门之间应保持良好的沟通,确保原材料、辅料验收工作的顺利进行。
七、监督与改进1. 企业应定期对原材料、辅料验收制度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确保制度得到有效执行。
原料验收管理制度范文一、目的和适用范围1.1 目的:为确保原料进货的质量和数量符合公司的要求,规范原料的验收流程,保证产品质量和生产安全。
1.2 适用范围:适用于所有进货原料的验收管理,包括但不限于原辅料、包装材料等。
二、基本原则2.1 质量第一原则:原料必须符合公司的质量标准,不合格的原料将被拒收。
2.2 数量准确原则:原料的数量必须与进货合同或订单保持一致,不得多收或少收。
2.3 随货票据原则:原料的验收必须在货物到达时进行,并且需要携带随货票据进行核对。
三、原料验收流程3.1 收货准备工作3.1.1 接收部门收到供应商发来的发货通知后,需做好相关准备工作,包括但不限于:准备验收所需的测试设备、验收记录表格、验收标准等。
3.1.2 接收部门应通知仓库和生产部门,并告知进货日期和数量。
3.2 原料进货到达验收3.2.1 原料到达时,接收部门应仔细核对货物的数量和品质,并与随货票据进行比对。
3.2.2 接收部门应对货物的外观进行检查,确保没有损坏、变质或其他异常情况。
3.2.3 接收部门应对货物的质量进行检验,根据验收标准进行必要的测试和检测。
3.2.4 接收部门应将验收结果记录在验收记录表格上,并在随货票据上签字确认。
3.2.5 如果发现原料不符合质量标准,接收部门应立即通知供应商,并进行退货处理。
3.3 原料验收结果处理3.3.1 接收部门应将验收记录表格和随货票据归档保存,做好档案管理。
3.3.2 接收部门应将验收结果及时通知仓库和生产部门,以便进行后续的存储和使用安排。
3.3.3 如果原料质量不合格,接收部门应及时通知相关部门进行处理,并记录不合格原因和处理结果。
四、原料质量监控4.1 原料质量监控的目的是为了确保原料的稳定性和可追溯性,及时发现和解决质量问题。
4.2 接收部门应对原料的质量进行定期抽查,检验各批次原料的质量,并记录抽样结果。
4.3 接收部门应建立原料质量问题的反馈机制,及时通知供应商并跟踪处理情况。
产品原辅料验收管理制度一、总则为规范产品原辅料的采购验收管理,确保产品的质量和安全,保证企业产品生产的合规性和可靠性,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管理制度适用于公司所有生产车间和原辅料仓库的原辅料验收管理工作。
三、验收标准1. 原辅料的验收应符合国家相关的质量标准,同时符合公司对原辅料的质量要求。
2. 采购原辅料应严格按照公司的采购标准和程序进行,并在供应商签署的合同的约定内容范围内进行验收。
3. 原辅料的质量标准应由专业质检部门负责制定和审核,确保符合国家标准和公司的要求。
4. 原辅料采购人员应按照公司的采购流程和程序进行采购,并在收到原辅料后第一时间提交样品给质检部门进行检测。
四、验收流程1. 采购人员在收到原辅料后,需立即通知司机将原辅料运抵企业仓库,由物流部门安排专人进行验收。
2. 验收员收到原辅料后,需查验运输车辆是否符合公司的运输标准,确保运输过程中原辅料不受损坏。
3. 验收员应按照采购单上的产品信息一一核对,并与供应商提供的产品信息对比,确保采购产品的名称、规格、数量、生产日期、保质期等信息无误。
4. 验收员应按照质检部门制定的质量标准对原辅料进行抽样检测,确保原辅料的质量符合要求。
5. 验收员需对验收过程进行详细记录,并在验收单上签字确认。
同时将验收单交给质检部门进行备案。
五、验收标准1. 原辅料的物理、化学指标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且不得超过公司的规定范围。
2. 原辅料的外观应无异物、异味、氧化或发霉等情况,确保符合产品的生产要求。
3. 原辅料的包装应完整无损,无泄漏、变形等情况,确保原辅料在运输过程中不受污染和损坏。
4. 原辅料的检测结果应符合公司的质量标准,并在质检部门的检测报告中进行记录备案。
六、验收记录1. 验收人员需对每批原辅料的验收过程进行详细记录,包括验收日期、供应商信息、产品信息、验收环境温度、抽样检测结果等内容。
2. 验收记录应及时提交给质检部门进行备案,并在原辅料仓库进行妥善保存,便于日后查阅和核对。
原辅料验收制度
1、食品采购入库前必须由库管人员进行验收,合格者方可入库储存,不合格者立即退回。
2、做好登记。
内容包括品名、生产厂家、生产地址、生产日期、保质期、卫生许可证号码、检验报告单、进货日期、入库时间、供货单位、供货单位卫生许可证号等。
3、禁止下列食品入库:
(1)感官检查:腐败变质、油脂酸败、霉变、生虫、污秽不洁、混有异物或者其他感官性状异常,可能对人体健康有害的;
(2)含有毒、有害物质或者被有毒、有害物质污染,可能对人体健康有害的;
(3)超过保质期的;
(4)标签标识不完整的定型包装食品;
(5)未经兽医卫生检验或者检验不合格的肉类及其制品;
(6)容器包装污秽不洁、严重破损或者运输工具不洁造成污染的;
(7)来历不明、不能提供相应产品标签的散装食品;
(8)掺假、掺杂、伪造,影响营养、卫生的;
(9)用非食品原料加工的,加入非食品用化学物质的或者将非食品当作食品的;
(10)无供方有效的卫生许可证、检验合格证或者化验单的食品;
(11)其他不符合食品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的,可能对人体健康有害的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