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问“为什么”,初中数学问题意识培养的探索
- 格式:pdf
- 大小:255.26 KB
- 文档页数:1
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数学是一门抽象而严谨的学科,对于初中生来说,学习数学不仅仅是为了应对考试,更是为了培养思维能力、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而学生的问题意识的培养,是数学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环节。
本文将结合实际教学经验,浅谈关于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一、问题意识的培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学生作为学习者,其问题意识的培养首先需要考虑他们的思维习惯和认知水平。
作为教师,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1.提供有趣的学习材料教师可以通过精心选择有趣的学习材料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引发他们对于问题的思考。
例如,可以选取一些数学问题的背景故事,或是设置一些趣味性的数学游戏,通过这些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并进行探究和解决。
2.鼓励学生思考疑问在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激发他们提出问题的欲望。
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拓展思维,主动质疑,并提出自己的疑问。
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需要从课堂上来实践,教师应当及时回答学生的问题,或是引导学生去寻找答案。
3.培养团队合作意识解决问题往往需要多方面的思考和合作,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意识,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发现和解决问题。
通过分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在一起交流、讨论和解决数学问题,这样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还能够提高他们的沟通能力和合作能力。
二、问题意识的培养:从教师的角度出发教师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时,应当具备以下几点能力。
1.积极倾听学生的问题教师应当树立一个积极倾听学生问题的态度,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且给予足够的重视。
教师可以设立一个专门的问答环节,允许学生在课堂上就自己的疑问和问题进行提问,让学生感受到他们的问题是被理解和尊重的。
2.提供多样化的问题解决方法每个学生的问题都是独一无二的,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问题提供多样化的解决方法,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
让学生意识到数学问题并非有固定的解法,而是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解决。
浅谈问题意识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培养一、问题意识的概念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对问题有一种敏感的感知和觉悟,并且具有解决问题的积极态度。
具体来说,问题意识包括对问题的认识和感受、对问题的分析和解决、对问题的反思和总结等多个方面。
在数学学习中,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能够主动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二、培养问题意识的重要性1. 创设情境激发问题意识在进行数学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创设一些具体的生活情境或者数学游戏,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通过数学游戏让学生自行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或者通过生活中的实际情境,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并进行讨论和解决。
2. 提倡自主探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倡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在学习中主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
在引入新知识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个问题,然后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究问题,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问题意识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一些启发性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提问,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问题意识和思维能力。
4. 鼓励合作学习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让学生们在小组中共同探讨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
5. 注重问题的反思和总结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对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反思和总结。
通过反思和总结,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从而提高其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初中生的问题意识对于其数学学习和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创设情境、提倡自主探究、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鼓励合作学习和注重问题的反思和总结等方式,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
希望未来数学教学中能够更加重视问题意识的培养,让学生在学习中能够自主思考、主动提问,培养出更多的数学人才。
中学教育2019 年 5 月126浅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刘艳菊(吉林省通榆县第二中学校 吉林通榆 137205)培育学生的思维意识,锻炼学生的逻辑能力,是数学课堂中必需且亟需解决的问题,教师要对这个问题有足够的重视,在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教师通过有效的语言引导、师生间的密切互动,能够有效发展学生的思维意识和逻辑思考能力。
以下是笔者就初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提出的几点建议,仅供大家参考。
一、创造相关环境成功的教育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及能力,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或“创设”出来。
教师要清晰意识到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自己仅仅是参与者,在此前提下积极帮助学生、引导学生对学习中的问题进行探究。
教师要学会使用“以问引问”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如何正确提问,让学生学会在将数学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并积极积累相关经验,对学生输入新知识,引发学生新旧知识的碰撞,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动力,让学生产生探索相关问题的欲望,用自己擅长的方法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又提出新的问题,如此循环往复,锻炼学生的能力。
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传授知识,而且在于挖掘学生的潜力。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现实情况、性格特点等,为学生提供足够多的背景资料,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下手,利用竞赛、辩论、小组合作等形式创造有趣的环境,让学生产生、提出并解决学习中产生的疑问,提高学生的能力。
比如,在教学《有理数》这一章节内容时,教师可以现在黑板上写出“1、6、9、89、99”等数字,让学生读,学生读完后在这些数字前面加上“—”号,巧妙的引入“负数”的概念,在学生理解正数和负数的概念后,学生看到前面的负号后,会产生“是不是还有其他符号能改变数字属性”疑问,再次在数字上加上根号,很自然的引入“有理数”和“无理数”的概念。
学生看到如此多的数字分类,自然会产生深入了解的想法,进而对这一章节进行更加认真的学习。
由于这些问题都是有学生自己思考并提出的,求知的欲望也就更加强烈,在环环相扣的问题中,学生不断解决、产生问题,整个过程会带给学生全新的体验,带着求知的欲望上课会得到更好的效果。
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创新是对未知的探索和求解,而困惑与好奇恰恰是学生特有的财富,是发现的动力。
因此,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就是要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着手,以疑导学,让学生敢问、敢说、敢想、敢做,即围绕所学内容敢问与众不同的问题,敢说与众不同的话,敢想与众不同的办法,敢做与众不同的学习。
这“与众不同”本身就体现着创新,是新课改理念的精髓。
一、目前初中数学问题意识培养的问题(一)传统教育模式的限制我们的传统教育模式便是老师高高在上、一讲到底,课堂中缺少“问”的意识和实际操作。
虽然最近几年以来,许多全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不断被挖掘和提出,但付诸课堂实际的依然是屈指可数。
(二)教师思想认识的落后不少数学老师没有真正理解数学课的教育精髓和教育目的,在他们心中,数学课本就是一门特别枯燥、特别艰涩的课程,因而放弃了尝试那些先进的教学方法的机会,固步自封地维护着现状,缺少教学反思和教学创新。
(三)教学目标定位的偏差“学习为了考试”这些认识依然没有得到改变。
而学校对考试成绩、升学率的极度重视,则又变相加剧了这种意识的实际操作状态。
数学老师们为了能够迅速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往往不顾学生感受,以“题海战术”强迫学生接受“填鸭式”的教学,课堂气氛压抑,学生学习兴趣极低。
二、初中数学问题意识培养的方法(一)正确对待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整个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老师应该充当一种“辅助者”的角色来帮助学生完成数学知识的学习,而不是替代学生占据其主体地位。
因此作为初中数学老师,一定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设计教学方案。
从学生的心理诉求出发,将教学内容和学生需求统一到一处。
要让学生自觉地产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欲望,指导和鼓励学生科学合理地探索数学知识,在学生遇到问题时及时地协助点拨解决,从而不断提高其数学思维能力。
(二)创设情境,让学生敢问、想问学生学习的正确方法应该是学生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
在真正把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前提下,教师要下定决心从方法、心理等方面有效地引导和帮助学生提出问题。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初中数学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这有助于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更理解概念和方法,提高解题的能力。
以下是一些方法:
1. 引导学生关注问题本质: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学会问问题,尤其是在解题时,让学生设计自己的问题,并根据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在学习新知识时,老师可以启发学生思考和提问,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去思考问题,同时也能加深学生的认知。
2. 采用开放性问题:无论是课堂讨论还是作业,尽量采用开放性问题,让学生思考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思考方式和解题策略,因此对于同一道题目,不同的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解答。
3. 给予学生多样的练习机会:在教学中,要注意提供充分的练习机会,让学生有机会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既可以不限制解题方式,也不建议让学生重复模板式的练习,应该鼓励学生尝试创新和有创造性的解题方式。
4. 给予学生足够的自主学习时间:在课堂和课外,学生应该有充足的自主学习的时间,让他们慢慢地思考和解决问题,老师只是给予引导和支持的作用。
5. 注意学生反思和总结:对于学生所做的练习和作业,在评价的同时,给学生相应的反思和总结机会。
让学生自评和评价他人的解题方法,同时总结自己在解题过程中的不足和优点,这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方面。
关于初中数学问题意识培养的探析【摘要】本文以初中数学问题意识培养问题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目前的现状和存在的普遍问题,进而提出培养问题意识的对策。
【关键词】初中数学;问题意识;培养问题意识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是老师通过提问、质疑等方式引发学生形成思考、怀疑等心理状态的意识,另一个是学生通过老师向提问而获得答案的意识。
问题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主动性和创新能力,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这一过程中获得知识的积累和升华。
一、目前初中数学问题意识培养的现状和问题在普遍的初中数学课堂中,教师往往采取单向传输的方式独自完成教学内容的讲解,根本不考虑、不顾及学生的感受和反应。
这常常会造成许多问题,比如学生会因为听不懂而产生厌学情绪,或因为某一问题没有获得及时释疑而影响了接下来其他问题的理解。
学生学习数学的方式大多停留在不断做题和死记硬背的层次上,未能掌握学习数学的科学方式,对数学课的兴趣也很难提高。
在心态上,学习数学在很多人看来是为了考试的需要,因而数学课便成为他们应付考试的一种“负担”,丝毫无乐趣可言。
问题意识既没有为教师所广泛采用,同时也被甘于现状的学生不断放弃,问题意识的生存土壤缺少必要的养分。
1 传统教育模式的限制我们的传统教育模式便是老师高高在上、一讲到底,课堂中缺少“问”的意识和实际操作。
虽然最近几年以来,许多全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不断被挖掘和提出,但付诸课堂实际的依然是屈指可数。
2 教师思想认识的落后不少数学老师没有真正理解数学课的教育精髓和教育目的,在他们心中,数学课本就是一门特别枯燥、特别艰涩的课程,因而放弃了尝试那些先进的教学方法的机会,固步自封地维护着现状,缺少教学反思和教学创新。
3 教学目标定位的偏差“学习为了考试”这些认识依然没有得到改变。
而学校对考试成绩、升学率的极度重视,则又变相加剧了这种意识的实际操作状态。
数学老师们为了能够迅速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往往不顾学生感受,以“题海战术”强迫学生接受填鸭式的教学,课堂气氛压抑,学生学习兴趣极低。
浅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摘要】:著名教育家顾明远说:“不会提问的学生,不是一个好学生。
”现代教育的学生观要求“学生能独立思考,有提出问题的能力。
”教师提出问题固然可以促进学生思考,但总是被动的,在课堂教学中当学生感到有问题存在,自己不得不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的时候,思维就被启动了,学生质疑能力越强,思维就越活跃,越深刻,也越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反过来又能促使学生不断质疑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样学生的思维就始终处在不断解决新的问题情境和原有认识水平构成矛盾的良性循环之中。
正如爱因斯坦提出的:“在科学研究中,提出问题要比解决问题难得多,意义也大。
”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十分重要而且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数学教学问题意识学生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已经启动,课程改革的核心是什么?这是我们必须弄明白的问题。
这次课程改革不是仅把原来的教学大纲换成课程标准,换换教材,而是要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其核心任务是:改变原有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富有个性的学习。
自主学习就是这样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它是在教学条件下学生的高品质的学习。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必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因为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有了问题,才会有主动探究学习的愿望;有了问题,才会有创新。
人的思维开始于问题,学生的思维也是伴随着层出不穷的问题而展开的。
教学的最终目标就是教会学生学习,即“授之以渔”,教会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那种“教师问、学生答”的所谓“启发式”教学,往往把学生当做应声虫,长此下去,不仅压抑了学生的主体性,还阻碍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因此对于数学教学,教师不能包办一切,要在“导”上做文章,引导学生质疑问难,鼓励学生有所创见,启发学生主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只要有一丝创新,哪怕并不完善,也要给予鼓励。
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实践与思考内容摘要问题意识是人们对某一事实或客观现象产生了解或处理的心理欲望,是新思想诞生的摇篮,是创新的萌芽。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起点,是每一位教师的使命和责任所在。
本文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提出了对策。
关键词问题意识;初中数学教学【中图分类号】g633.6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识活动中感到难以解决、疑惑的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问题意识)将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不断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在学习活动中,只有使学生认识到问题的存在,感到自己需要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才能激发学习中的思维火花,而且问题意识越强烈,学生的思维就越活跃、越深刻、越富有创造性。
但是,在传统数学教学中,教师只注重向学生提问,而很少注意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问能力的培养,学生也习惯了听记、背答,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
“中国中小学生学习与发展”课题组调查显示:在听课遇到问题时能当场提出问题的学生中,小学生占13.8%,初中生占5.7%,高中生占2.9%。
显然,随着学生年级的增高,他们在课堂上的学习也越来越被动。
解题能力强,问题意识差,已经成为学生的一种普遍现状,这正是我国学生缺少创造性的原因所在。
新课程改革已将“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作为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目标之一。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将有助于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学生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
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一、教师更新教育观念,增强自身素养教育观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帅的作用,一切先进的教学改革都是从新的教育观念生发出来的。
因此,教师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提问”不仅是教师教学的需要,更是学生自发展需要的思想。
让学生能够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本身就是数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
就学习过程来说,产生问题才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这对于达成学习目标也是十分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