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日说课用
- 格式:ppt
- 大小:1.25 MB
- 文档页数:29
《端午日》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特色
本文属于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的民俗风情”这一单元。
文本通过对湘西端午民俗的介绍,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传统节日和民俗风情的无穷乐趣,增强学生热爱我们民族灿烂的历史文化的思想感情。
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的要求、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以及本课题的特色,制定以下三维目标:
知识和能力:培养学生联想、想像的能力,掌握场面描写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探究方法,欣赏品味精彩的场面描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
3、教学重点、难点:
精彩的场面描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实写和虚写相结合。
端午日一、引入大家好,今天我的主题是《端午日》。
在中国的传统节日中,端午节一直占据重要地位。
它不仅代表了我们的文化传统,也是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
因此,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其历史和文化内涵。
二、背景介绍1.节日起源端午节,又称重五节、午日节、五月节、端阳节、天中节、艾节等,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节日。
其起源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当时吴越两国之间打了多年的仗,吴国为了弥补亏损,开始设法寻找一个称重的日子进行盛大庆祝。
于是,就有了后来的端午节。
2.节日传统习俗a.赛龙舟端午节最具特色的就是赛龙舟了。
这项活动是为了纪念古代爱国诗人屈原,他因忧国忧民,最终跳江自尽,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就开始在端午节那一天划龙舟,以示对他的怀念。
b.吃粽子端午节还有一个传统就是吃粽子。
这是为了纪念在屈原去世那天,百姓们下河打捞屈原的身体时,为了让鱼虾蛇蚤不吃掉屈原的身体,就把成炊的糯米粽子投入江中。
c.插艾叶除此之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其他的习俗,比如插艾叶、挂菖蒲、系五彩丝等等。
这些习俗都在传承中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三、文化内涵1.重视家庭团圆端午节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也是一年中少数几个法定节假日之一。
它强调了家庭与亲情的重要性,提醒人们要珍惜家庭,和睦相处。
2.传承中华文化端午节与中国传统文化息息相关,从舞狮、龙舟赛、吃粽子、插艾叶等各种节庆活动中,不难看出端午节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均与中国传统文化紧密相连。
因此,每到端午节,我们不仅可以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更应当传承和发扬这一文化。
四、总结端午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节日,在各地民众的共同传承中扮演着不可忽视的角色。
这一节日不仅强调了家庭与亲情的重要性,同时也激发了人们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向往和热爱。
作为每一个中国人,我们应该认真学习和传承这一文化,在其基础上不断创新,为中国文化的繁荣与发展献出自己的力量。
综合实践课端午节的说课稿(精选8篇)综合实践课端午节的说课稿1活动目标:1、知道端午节的日期,了解端午节的一些风俗和来历。
2、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初步的兴趣,对屈原产生祟敬之情。
活动准备:1、请家长为孩子讲述端午节的有关风俗,如吃粽子、赛龙舟、挂香袋、系长命缕等,并收集有关的图片、资料。
2、粽子一串,香袋若干,长命缕若干。
3、《小朋友的书》每人一本。
4、有条件的幼儿园可准备有关端午节庆祝活动的录像。
活动过程:1、交流经验。
提问:端午节是哪一天?这一天要吃什么?戴什么?进行哪些活动?借助图片和实物,在宽松的气氛中,师幼一起交流所获得的关于端午节风俗的经验,教师作适当补充。
2、了解端午节的由来。
提问:你们知道端正午节为什么会有这些风俗吗?如果有幼儿知道,请该幼儿来讲述。
3、讲述屈原的故事。
教师借助《小朋友的书》给幼儿讲述屈原的故事和吃粽子、赛龙舟的由来,激发幼儿对屈原的崇敬心情。
4、讲述其他风俗的由来。
5、观看有关端午节庆祝活动的录像,了解节日的民间庆祝活动。
6、品尝粽子。
幼儿边品尝粽子,边观察粽子的外形、用料、包裹方法等。
综合实践课端午节的说课稿2活动目标:1、了解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如:吃粽子、插艾草、划龙舟。
2、在教师的帮助下尝试饱粽子,了解粽子的各种口味。
活动准备:1、插艾草、划龙舟的图片。
2、活动前请家长向幼儿介绍端午节的来历和包粽子的方法。
3、幼儿用书活动过程:一、教师出示幼儿用书中划龙舟的图片,引出活动主题。
教师出示图片:小朋友,你们知道图片上的人在干什么吗?什么节日人们会举行划龙舟比赛呢?(引导幼儿知道是端午节。
)二、引导幼儿了解端午节的来历与习俗。
1、教师:你们知道端午节是怎么来的吗?2、教师请幼儿说一说。
3、教师讲述《屈原的故事》,让幼儿了解端午节的由来。
4、教师:端午节为什么要划龙舟呢?教师讲述划龙舟的来历。
5、教师:你们知道端午节初了吃粽子、划龙舟之外,还有什么风格习惯吗?教师展示艾草图片,让幼儿初步了解艾草的原因。
《端午日》说课稿第一篇:《端午日》说课稿《端午日》说课稿安宁一中起光文各位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要为大家说课的课题是沈从文的《端午日》这篇课文,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一.说教材1、教材简析:《端午日》是苏教版七年级教科书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一单元编者以民俗风情为主题分别编入了《端午日》等四篇课文,它介绍的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
这是一篇新编入的课文,较之传统教材有更多让师生自由发挥的空间。
2、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有:① 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
② 通过课文,分析作者描绘赛龙船的精彩场面,以及生动精炼的语言。
③ 分析课文的详写与略写,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④ 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意识。
我把这篇课文放到了第三单元的开头,作为这一单元的开篇一课,所以我将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解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以及分析赛龙船的精彩场面描写上,主要是为学习这一单元的其他文章开一个好头。
3、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对赛龙舟精彩场面描写的赏析。
4、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学习文章描写赛龙船场面时的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作手法。
二.说教法在授课过程中,通过探究练习让学生围绕教师提出的问题,在文中找出自己的理解和答案,让学生学会自学。
初一学生由于受年龄的限制,观察力比较肤浅,缺少精确性、概括性,因此在授课中分析赛龙舟场面时,要避免学生盲目地去找去分析。
因此,在授课过程中,要加强教师的主导作用,多对学生进行点拨和引导。
另外我还采用了合作学习的教法,即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学习,并作出相应的规定,如在讨论的过程中,四人为一组,每人都要发表各自的看法,经大家讨论后形成系统、统一的结果。
教师提问时,派出其中一人作为代表发言。
三.说学法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的能力,我从这一目的出发,设置的学生的学习方法也主要就是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探究。
七年级语文教案《端午日》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端午日》的文化内涵,了解端午节的起源和传统风俗。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对古诗的欣赏和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端午日》,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使学生了解端午节的传统习俗和食物,初步感受《端午日》的诗情画意。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古诗欣赏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准备1.课件:包括《端午日》的课文和相关图片。
2.板书:标题《端午日》,端午节的起源和传统习俗。
3.教具:鼓、艾草、粽子模型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导入课前准备的鼓和艾草,与学生讨论端午节的起源和相关传统习俗。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端午节的时间和习俗。
2. 阅读课文《端午日》(20分钟)学生齐读《端午日》课文。
教师指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文字表达,解释生僻词汇及相关句子结构。
3. 学习端午节的传统习俗(20分钟)通过课件展示端午节的传统习俗和相关图片,教师解释端午节龙舟竞渡、吃粽子等习俗的由来和意义。
4. 欣赏古诗《端午日》(15分钟)学生集中注意力,欣赏古人对端午节的赞美之词。
教师解析诗句中的表达技巧和意境,与学生共同体验古人对端午节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5. 练习课文阅读理解(25分钟)教师设计相关题目,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并回答问题。
学生可以自由发表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6. 课堂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并向学生展示他们的优秀表现和成果。
五、教学延伸1. 制作粽子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粽子制作活动,让学生实际体验端午节的传统食物。
学生可以尝试用艾草包裹粽子的方法,了解制作粽子的过程。
2. 展示作品学生可以在课后自行创作相关作品,如绘画、写作、制作沙盘等,展示自己对《端午日》的理解和表达。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了解端午节的传统习俗和食物,培养学生的古诗欣赏和表达能力。
《端午日》简约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端午日》,了解端午节的由来和传统习俗。
2. 分析文中描绘的场面和人物形象,感受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3. 学习文中运用的人物描写和场景描绘技巧,提高写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端午节的由来和传统习俗2. 文中描绘的场面和人物形象3. 人物描写和场景描绘技巧三、教学重点1. 端午节的由来和传统习俗2. 分析文中描绘的场面和人物形象3. 学习文中运用的人物描写和场景描绘技巧四、教学难点1. 端午节的由来和传统习俗的讲解2. 人物描写和场景描绘技巧的运用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端午节的由来和传统习俗,分析文中描绘的场面和人物形象。
2. 示例法:展示优秀的人物描写和场景描绘作品,引导学生学习。
3. 实践法:让学生动手练习人物描写和场景描绘,给予指导和反馈。
教案内容依次类推,按照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和教学方法的格式编写后续章节。
六、教学准备1. 准备关于端午节的PPT或视频资料,用于讲解端午节的由来和传统习俗。
2. 准备文中描绘的场面和人物形象的图片或插图,用于分析。
3. 准备一些优秀的人物描写和场景描绘作品,用于示例。
七、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端午节,引发学生兴趣。
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端午日》,了解故事情节。
3. 讲解:讲解端午节的由来和传统习俗,结合PPT或视频资料。
4. 分析:分析文中描绘的场面和人物形象,引导学生思考。
5. 示例:展示优秀的人物描写和场景描绘作品,引导学生学习。
6. 练习:让学生动手练习人物描写和场景描绘,给予指导和反馈。
7.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八、课堂巩固1. 学生互相交流自己的练习作品,给予评价和建议。
2. 教师选取几篇优秀作品进行展示,让大家共同学习。
3. 针对文中的难点内容,进行提问和解答,确保学生理解。
九、课后作业1.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关于传统节日的作文。
初一上册语文《端午日》说课稿一、说教材本文属于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的“民俗风情”这一单元。
节选自沈从文先生的小说《边城》,节选部分侧重描写端午日赛龙船的场面,节选部分独立成文。
文本字数不多,但高明的地方颇多。
1、受《左传》影响,把重点放在人不明白的地方。
战前单方形状如何,如何进行预备,如何排兵布局等等是局外人所不知道的,因而需求大篇幅叙说,而激烈厮杀,则无分南北,基本相反,即使文中无多少描述,读者也能够凭常识和想象而知。
《端午日》一文,要描述的是湘西茶峒这个地方的民俗民风,此处端午节有哪些于他处不同的风俗,龙船有何特点,划船的人有多少,如何安排,如何奖励,奖品为甚么等等,各地各不相反,这是需求详加描述的,惟有对这些详加描述,才能写出一地之特点,而如你追我赶激烈划船,估计各处基本相反,读者完全可以凭借生活常识去想象。
所谓最特点的才是最世界的,《边城》这本小说,正是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怀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独有的风土人情而成为名著,节选自《边城》的《端午日》也一样正是描述具有边城小镇茶峒特点的端午风俗而当选教材,也正是教材编者将其列入“民俗风情”的缘由。
2、《端午日》一文,不但描述了具备地域特点的民风民俗,而且在写作技巧上也一样具有许多精妙的地方。
《端午日》一文次要描述了茶峒人欢庆端午日的三个场面,从场面描写的角度来分析文本,其写作技巧的高超亦令人蔚为大观。
渲染气氛,层层烘托。
《端午日》一文虽然没有用大量篇幅描写激烈紧张的赛龙船的场面,却不惜笔墨渲染了赛前赛后的气氛。
作者先以无人不穿了新衣,不在额头蘸雄黄酒画王字,家家必吃鱼吃肉等风俗的叙说,渲染出节日的喜庆氛围,接着交代万人空巷,官民人等无不到河边看划船,设置了悬念,是甚么样的激烈比赛能够如此吸引民众,此所谓“未成曲调先有声”;然后一步步叙说划船的赛前训练、交代船只的结构、桨手的分工、船员的结构等等,无不使读者心驰向往,最初又叙说领奖追鸭那惟有茶峒独有的风俗,更有使读者如临现场,沉醉其中的功效。
2024端午日说课稿范文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比例尺》,下面我将就这个内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教材分析:《比例尺》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6课时的内容。
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比以及比例有关知识并掌握了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小学数与代数领域中的重要知识点,而且比例尺在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我制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1. 认知目标:理解比例尺的意义,掌握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的应用。
2. 能力目标:在比例尺的相互转换中,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在比例尺的运用中,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难点:会求一幅图的比例尺,会把数值比例尺与线段比例尺进行转化。
教法学法:本节课我采用的教法:课前预习法,引导探究法。
学法是:自主学习法,合作交流法。
教学准备: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直观呈现教学素材,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过程:新课标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本着这个教学理念,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
引入部分:通过谈话引入的方式,让学生了解比例尺的意义,并引发学生对比例尺的思考,从而为学习比例尺的知识打下基础。
预习检测部分:通过让学生回顾和讨论课前预习的内容,检测学生的学习成果,并引导学生纠正错误或补充遗漏的知识点。
知识探究部分:通过展示具体的例子和图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自主探究比例尺的概念和应用方法,培养学生的归纳和概括能力。
巩固运用部分: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运用能力,同时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设置不同难度的题目,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总结部分:通过学生的参与和讨论,加强对比例尺知识的总结和理解,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和运用。
初中语文《端午日》说课稿范文一、课程背景《端午日》是《中学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古文阅读材料,读者可以通过这篇文章了解到端午节的起源、习俗与文化内涵。
本篇文章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内容:1.端午节的历史背景和起源2.端午节的习俗和食品3.端午节的文化内涵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课教学,学生能够:1.了解端午节的起源和历史背景。
2.熟悉端午节的习俗和食品。
3.理解端午节的文化内涵。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课教学重点为端午节的历史背景和起源,教学难点为端午节的文化内涵。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在课程导入时,可以利用图片、视频、音频等多种形式,来介绍端午节的由来和意义。
同时,也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入话题,如:你们知道端午节吗?端午节是什么时候?端午节有哪些习俗等等。
2. 阅读理解(30分钟)首先,先让学生先通读全文,观察文章的结构和内容。
其次,以段落为单位,进行解读和分析。
让学生自己思考文章的主旨和中心思想。
再次,老师可以对已阅读过的段落进行讲解和补充,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内容。
最后,可以设计一些相关的问答题和练习,来检验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文化内涵(20分钟)在介绍端午节的文化内涵时,需要让学生知道其背后所蕴含的历史和文化。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讲解:1.祭龙、赛龙舟、吃粽子等端午节的习俗是如何发展起来的。
2.端午节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
3.端午节的传统艺术表现形式。
4. 总结(5分钟)通过课程的学习,让学生对端午节有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堂课的教学,我发现学生们都对端午节的起源和历史背景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但对端午节文化内涵的掌握程度还有待提高。
在下一次的教学中,我会更加注重端午节的文化内涵,并且设计更多的互动环节,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端午日》简约教学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的:引发学生对端午节的兴趣和好奇心引导学生了解端午节的传统习俗和文化背景1.2 教学内容:介绍端午节的时间、由来和意义分享端午节的各地习俗和活动1.3 教学步骤:1.3.1 开场提问:引导学生思考自己是否了解端午节,并分享他们对端午节的认知。
1.3.2 教师讲解:简要介绍端午节的历史背景和传统习俗,如赛龙舟、吃粽子等。
1.3.3 学生分享: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端午节的了解和经历。
1.3.4 观看视频或图片:播放有关端午节的视频或展示相关图片,增加学生的直观感受。
第二章:文学欣赏2.1 教学目的: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引导学生理解并感受《端午日》诗歌的意境和情感2.2 教学内容:分析《端午日》诗歌的结构和语言特色解读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2.3 教学步骤:2.3.1 诗歌朗读:让学生朗读《端午日》诗歌,感受其韵律和节奏。
2.3.2 教师解析:分析诗歌的结构、意象和表达手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意境。
2.3.3 学生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并分享他们的理解。
2.3.4 创作练习:鼓励学生创作自己的端午节相关诗歌或短文,培养他们的文学表达能力。
第三章:文化探索3.1 教学目的: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尊重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体验端午节的文化魅力3.2 教学内容:探索端午节的文化内涵和传统习俗参与制作端午节传统食品和手工艺品3.3 教学步骤:3.3.1 教师讲解:介绍端午节的传统食品和手工艺品,如粽子、艾叶等。
3.3.2 学生实践:分组进行制作粽子或艾叶等传统食品和手工艺品的实践活动。
3.3.3 分享体验: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在实践活动中的体验和感受。
3.3.4 文化讨论:引导学生思考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并讨论如何传承和保护传统文化。
第四章:创意表达4.1 教学目的:培养学生创造力和表达能力引导学生通过艺术形式表达自己对端午节的感受和理解4.2 教学内容:利用艺术形式创作与端午节相关的作品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和艺术表达能力4.3 教学步骤:4.3.1 教师启发:提供端午节相关的艺术创作素材和灵感,如绘画、手工制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