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门祭冬”看中国传统家族文化的当代意义
- 格式:pdf
- 大小:1.02 MB
- 文档页数:4
三门祭冬的流程(原创实用版)目录1.祭冬的背景与意义2.祭冬的准备工作3.祭冬的仪式过程4.祭冬的结束和后续活动正文祭冬,是我国传统民间信仰中的一个重要节日,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
作为冬季的重要节日,祭冬在传承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俗和仪式。
在这里,我们将详细介绍三门祭冬的流程,包括祭冬的背景与意义、准备工作、仪式过程以及结束和后续活动。
首先,祭冬的背景与意义源于古人对自然的崇拜。
在古代,冬季是农闲时期,人们为了感谢大自然的恩赐,祈求来年丰收,平安度过冬季,便举行了祭冬仪式。
在三门地区,祭冬不仅是对自然的敬畏,更是对家族、乡里和睦团结的寓意。
因此,祭冬的背景与意义在三门地区具有特殊的地位。
其次,祭冬的准备工作主要包括祭品、场地和祭祀人员的准备。
祭品通常包括猪肉、羊肉、鸡、鱼、豆腐、糕点等食物,以及茶、酒等饮品。
场地一般选择在村里的公共场所,如祠堂、庙宇等地。
祭祀人员则由村里的长者、年轻人和儿童共同担任,代表着家族的传承和乡里的团结。
接着,祭冬的仪式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首先是祭拜阶段,祭祀人员将祭品摆放在祭桌上,点燃香烛,向天地祭拜,表示对大自然的敬畏。
然后是诵读祝文阶段,由村里的长者诵读祝文,内容主要是感谢大自然的恩赐,祈求来年丰收、平安。
最后是分食祭品阶段,祭祀人员和村民一起分享祭品,象征着乡里的团结和共同度过冬季的信念。
最后,祭冬仪式结束后,还有一系列后续活动。
如民间艺术表演、舞龙舞狮、踩高跷等,这些活动旨在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增进村民间的感情。
此外,村民们还会相互拜访,分享节日的喜悦,加强邻里之间的友谊。
综上所述,三门祭冬的流程包括祭冬的背景与意义、准备工作、仪式过程以及结束和后续活动。
三门祭冬:尊祖敬宗承家风作者:来源:《文化交流》2017年第12期今年立冬日,笔者去采访在冬至日举行的“三门祭冬”。
“作为一种文化符号,祭冬承载着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对祖先的怀念,寄托着长辈对后代的教诲和对未来的希冀,同时也传递着劳动的快乐和丰收的喜悦,体现着历史的厚重和民间风俗的魅力。
‘三门祭冬’习俗是中华祭祀风俗的有机组成部分,既有与全国各地基本相同的一面,又有一定的自我地域特色。
”88岁高龄的非遗“三门祭冬”传承人杨兴亚聊起这个话题声音洪亮,滔滔不绝。
冬至大如年位于东海岸边的浙江台州三门县,有丰厚的历史文化遗存,并以家风淳朴、邻里相亲为传统。
其中,“三门祭冬”可谓代表:2010年入选省级非遗项目,2014年入选国家级非遗项目;2016年中国“二十四节气”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其10项民俗文化展示部分中,有4项发生在浙江,包括“三门祭冬”。
“三门有山海形胜,千百年来人们耕海牧渔,也讲究诗书礼仪,所以特别尊重自然和重视家族关系。
”三门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副局长郑广阔是土生土长的当地人,在他看来,“三门祭冬”能成为民俗活动的代表,主要在于襟山带海的独特自然环境以及村落聚居的区域特色。
祭冬,本意在维护神权和尊重族权。
据史料记载,冬至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制订出来的一个。
古人认为,自冬至起,天地阳气兴作渐强,代表下一个循环的开始,由此,祭祀之礼非常隆重。
而其在台州三门地区流传下来的,也別具特色而显得丰富。
杨兴亚老人打小生活在亭旁镇杨家村,他自记事开始,就常听到“冬至大如年”的说法。
他说,“三门祭冬”同宗分支族人共祭,每年举行,时在冬至。
冬至前一天,族人前往大龙岭上的龙潭取水,取水前要有个祭拜仪式,表示对自然禀赋的感恩、对天赐圣水的感谢。
取来的龙潭水一般都装在一个青花瓷坛里,送回杨氏家庙,翌日,一部分供祭祀者净手,一部分作洒水之用,“龙潭水为长流水,寓意为族氏源远流长、子孙绵延不断。
三门祭冬的流程
摘要:
一、三门祭冬的简介
二、三门祭冬的准备工作
三、三门祭冬的仪式过程
四、三门祭冬的意义与影响
正文:
【一、三门祭冬的简介】
三门祭冬,又称三门冬祭,是我国浙江省三门县地区特有的传统民俗活动。
这一活动起源于明朝,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
每年农历的十一月二十六日,三门地区的居民们都会举行盛大的祭冬仪式,以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祭冬活动不仅体现了三门人民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同时也传承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二、三门祭冬的准备工作】
1.祭祀用品:在祭冬仪式开始前,村民们需要准备丰富的祭祀用品,如五谷、牲畜、瓜果等,以供奉神灵。
2.装饰布置:村民们会精心布置祭祀场所,挂上红色、黄色的灯笼,贴上对联、福字等,使得整个现场充满浓厚的节日氛围。
3.节目排练:村民们还会自发组织各种文艺表演,如舞龙、舞狮、戏曲等,以庆祝祭冬仪式的举行。
【三、三门祭冬的仪式过程】
1.迎神:村民们抬着神像,敲锣打鼓,吹着唢呐,举行盛大的迎神队伍,将神灵请至祭祀场所。
2.祭祀:村民们向神灵敬献牲畜、五谷等祭品,同时焚烧香火、纸钱,祈求神灵的庇佑。
3.庆祝:村民们进行各种文艺表演,欢庆祭冬仪式的举行。
4.送神:仪式结束后,村民们将神灵送回庙宇,期待来年再次举行祭冬活动。
【四、三门祭冬的意义与影响】
三门祭冬活动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更是对中华民族优秀精神的发扬。
它体现了三门人民对自然的敬畏,对生活的热爱,对未来的期盼。
通过这一活动,三门人民团结一心,共同祈求美好的未来,为当地的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祭天地、祭祖先、祭圣贤:儒家三祭的教化功能和生活意义唐君毅先生当代新儒家第二代代表性人物,唐君毅先生大力倡导儒家的三祭之礼。
从大前年二大伯去世,到前年父亲去世,再到今年夏天姥姥去世,再到前几天君子抓周礼上祭拜先祖,最后到今年年底爷爷去世,我越发的对唐先生所倡导的三祭之礼有一种莫名的触动。
当我跪在爷爷、二大伯、父亲的坟前时,当我在君子的抓周礼上面对“陈氏历代祖先”和“张氏历代祖先”排位跪拜时,当我站在义乌家中客厅正中的“天地圣亲师”排位面前时,我的内心就会无比清净、洁静、诚敬,恭俭庄敬之感油然而生,甚至会有一种与历代先祖“接通”的感觉,不可言喻,不可言喻。
家中客厅的牌位这种触动,此刻的我,真的有些“不知从何说起”,感觉一说就会说错,而放在心中,就这样,就这样放在心中,体会、琢磨、体贴、品味,乃至是“把玩”,内心深处就升腾起一股莫名的感动,一种挺立起来的庄严,一份不可名状的神圣!我不敢破坏这份感动、庄严、神圣,所以,我就假借当代新儒家第三代代表性人物蔡仁厚教授的话,来代为表达我此时的心境。
蔡仁厚教授在《儒家教育的形而下与形而上》中讲到:以儒家文化为主流的的中国文化,不走宗教的路,而是摄宗教于人文。
最简明的例证,便是将宗教的祭祀活动,收摄到“礼”里面来。
此之谓“宗教人文化”。
因此,我们可以说,儒家是转化了宗教的形式,而保存了宗教的功能。
在儒家,內圣成德之学与內圣成德之教是合一的。
学与教一致,也是佛家的精神,而道家则学强而教弱。
(老庄所立,重在学在智而不在教。
至于后世的道教,并不能代表老庄。
)儒家有三祭之礼:祭天地、祭祖先、祭圣贤。
001 天地是宇宙生命的本始,祭天地是对宇宙生命之报本返始。
002 祖先是族类生命的本始,祭祖先是对族类生命之报本返始。
003 圣贤是文化生命的本始,祭圣贤是对文化生命之报本返始。
人类通接天地,便能昭显天地生生之德的绵流无尽。
人能通接祖先,便能从慎行“丧葬祭”之礼仪,实践“慎终追远”的教训。
冬至祭祖有何重要意义在我国的传统习俗中,冬至祭祖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活动。
对于许多家庭和家族来说,这是一个庄重而又充满敬意的时刻。
冬至,作为一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自古以来就被视为一个特殊的节点。
在古人的观念里,阴阳转换在此刻发生,阳气渐生,阴气渐退,象征着新的循环即将开始。
而祭祖活动在这个时候举行,更是蕴含了多重重要的意义。
首先,冬至祭祖是一种家族传承的体现。
家族,是社会的基本单元,承载着先辈们的智慧、经验和传统。
通过祭祖,后辈们能够了解家族的历史,知晓先辈们的奋斗历程和功绩。
这不仅有助于增强家族成员之间的凝聚力和认同感,更能让年轻一代明白自己在家族中的位置和责任。
每一次的祭祖,都是对家族故事的重温,是对家族精神的传承。
在祭祖的过程中,长辈们会讲述祖先的事迹,那些曾经的艰辛与荣耀,成为了家族共同的记忆。
这种传承让家族的文化和价值观得以延续,使家族的血脉在精神层面上始终相连。
其次,冬至祭祖是对先人的缅怀与感恩。
我们今天所拥有的一切,都离不开先辈们的辛勤付出。
他们在艰难的岁月里努力打拼,为子孙后代创造了更好的生活条件。
在冬至这一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献上祭品,表达对他们的感激之情。
这种感恩不仅仅是口头上的表达,更是内心深处的敬意。
通过祭祖,我们告诉先人,他们的努力没有被遗忘,他们的付出得到了珍视。
同时,这也是一种自我反思的机会,让我们思考如何在自己的人生中,继承和发扬先人的优良品质,为家族和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
再者,冬至祭祖是一种孝道的表达。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维系家庭和睦、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石。
在古代,孝顺父母、尊敬长辈被视为做人的根本。
而祭祖,则是孝道的一种延伸。
通过祭祀祖先,我们向世人展示了对长辈的敬重和关爱。
这种孝道观念,从小就扎根在我们的心中,影响着我们的行为和价值观。
在现代社会,虽然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孝道的精神依然应该被传承和弘扬。
冬至祭祖,让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停下脚步,回归家庭,关爱长辈,以实际行动践行孝道。
立冬祭祖传承家族血脉的重要日子立冬,是中国民间传统的节气之一,也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重要节气。
每年的11月7日或8日,太阳到达黄经225度时,便是立冬的时候。
在中国古代,立冬是人们祭祀祖先、悼念逝去亲人的重要日子。
这一传统仪式不仅彰显着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更体现了对家族血脉传承的重视。
立冬作为祭祀祖先的节日,凝聚了家族的血脉和情感。
祖先崇拜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始于古代人们对神秘力量的敬畏和对祖先的无尽怀念。
立冬这一天,家族的子孙后代会齐聚一堂,带着虔诚和敬意,给已故的祖先上香、献花、烧纸,以表达对祖先的崇敬和怀念之情。
立冬祭祖不仅有着象征意义,更重要的是它传承了家族的血脉。
中国人常说“秉志而祀”,祭祀祖先不仅是一种宗教仪式,更是对家族传统和价值观的尊重。
通过立冬祭祖仪式,家族的血脉得以传承,后代子孙可以了解和尊重自己的家族历史,更好地传承祖先的智慧和精神。
立冬祭祖还能够加深家族成员之间的联系与情感。
在这一天,家族成员团聚在一起,共同缅怀祖先,感受家族的温暖和凝聚力。
家族血脉的传承不仅是一种文化传统,更是一种情感的传递,让家族成员之间更加亲近和团结。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立冬祭祖在现代社会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传统的祭祀形式逐渐与现代社会相结合,有的家庭仪式更加简约,而有的家庭则倾向于注重传统仪式的细节和精神内涵。
不管形式如何,立冬祭祖依然承载着家族的希望和意义。
它不仅让家族成员更加珍惜眼前的幸福和团聚,更能够唤醒人们对家族历史和文化的思考,对传统价值观的传承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立冬祭祖的日子里,我们应该思考自己的家族关系和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无论我们身处何地,无论时光如何变迁,我们都应该传承家族的血脉,珍爱家人之间的情感纽带。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发扬家族的光辉,让家族的传统和文化代代相传。
总结起来,立冬祭祖是一项重要的传统仪式,其背后代表着对祖先的崇敬和对家族血脉传承的重视。
通过立冬祭祖,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家族之间的温暖和团结,更能够将传统价值观和文化传承下去。
冬至传统祭祀与家庭和谐在标题中,我们看到了“冬至传统祭祀与家庭和谐”的主题。
在本文中,我将探讨冬至传统祭祀与家庭和谐之间的联系,以及如何通过传统祭祀来促进家庭和谐。
本文将按照描述问题、传统祭祀的意义以及祭祀对家庭和谐的影响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描述问题冬至作为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历史悠久,庆祝方式也因地域差异而略有不同。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现代家庭对冬至传统祭祀的重视程度有所下降。
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忙碌的生活节奏和现代价值观的改变。
二、传统祭祀的意义冬至传统祭祀是一种尊重传统的礼仪活动,不仅能够弘扬中华文化,还能够加深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联系。
家庭成员团聚在一起,共同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通过祭祀祖先和对自然表示敬意的活动,加强了家庭对传统价值观念的认同。
三、祭祀对家庭和谐的影响1. 传承家庭文化通过冬至传统祭祀,家庭可以将这一中华传统文化代代相传。
在祭祀过程中,家人可以传承祖先的智慧和道德准则,教育下一代尊重和珍惜家庭价值观。
这有助于建立一个有着共同信仰和价值观的家庭,增强家庭成员之间的凝聚力。
2. 加深亲情关系冬至传统祭祀是亲人团聚的时刻,家庭成员共同参与祭祀活动有助于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
在亲情的滋润下,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会更加和谐,互相理解和支持,增加家庭幸福感。
3. 增进友情与邻里关系冬至传统祭祀往往是亲朋好友相聚的时刻,人们可以共同庆祝这一节日,增进友情和邻里关系。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社交圈常常局限于工作和社交网络,而传统祭祀则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共同体验和交流的机会,有助于维系社区的和谐。
综上所述,冬至传统祭祀在促进家庭和谐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传承家庭文化、加深亲情关系以及增进友情与邻里关系,传统祭祀能够帮助家庭成员建立共同的价值观念,增进彼此之间的理解和支持,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冬至传统祭祀,使其成为家庭和谐的一部分。
冬至祭祀活动的意义与形式冬至是中国传统节气之一,也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冬至被视为农历的新年大限,是一个象征着温暖和团聚的节日。
冬至祭祀活动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悠久的传统,它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广泛的民俗意义。
冬至祭祀活动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冬至祭祀活动是对自然界的敬畏和感谢。
冬至是冬季的开始,也是阳光最短、昼夜最长的一天。
古人认为冬至之后阳气逐渐增长,万物开始新的生长发展。
冬至祭祀活动就是人们通过祭祀仪式,表达对自然界的敬畏之情,感谢自然界给予的丰收和生命力。
其次,冬至祭祀活动是对祖先的怀念和纪念。
冬至是传统的重要节日,在这一天,家庭成员会集合在一起,共同祭祀祖先。
这是一种家庭观念的体现,也是对祖先的尊重和怀念。
通过准备供品、烧香祭拜,家族中的每个人都可以向祖先祈福、祈求安宁和幸福。
此外,冬至祭祀活动还具有社交和团聚的意义。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冬至是向亲朋好友庆贺丰年、送福的好时机。
人们会邀请亲友前来家中共享团圆的时刻,并互致问候和祝福。
通过这样的祭祀活动,人们加强了彼此之间的感情,促进了社交交往。
冬至祭祀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各地有不同的习俗和风味。
下面介绍几种典型的冬至祭祀形式。
首先是庙会活动。
在一些寺庙或庙宇,冬至这天会举办盛大的庙会。
人们可以在庙会上欣赏表演、品尝各种美食和购买年货。
庙会也是人们祈求吉祥和求福的场所,他们会在庙里烧香祈祷,期待来年的幸福和健康。
其次是家庭祭祀活动。
在家庭中,一些家族会举行庄重的祭祀仪式。
他们会在冬至这一天准备供品,如水果、糕点、鲜花等,并摆在祠堂或祖先牌位前。
家族中的长辈会带领其他成员一起跪拜祭拜,向祖先表达对他们的敬意和怀念。
此外,冬至的饮食习俗也是冬至祭祀活动的一部分。
中国各地有不同的食物和饮食习俗与冬至相关。
比如在北方,冬至这天会吃饺子,寓意全家人团圆;而南方人会吃汤圆,象征着团圆和圆满。
这些食物不仅是对家庭团聚的象征,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祈愿。
冬至习俗中的祭祀活动有何意义如何参与其中冬至,作为我国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不仅标志着寒冷季节的深入,更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传统习俗。
其中,祭祀活动在冬至习俗中占据着独特的地位,它有着深远的意义,并且吸引着人们积极参与。
冬至祭祀活动的意义深远而多样。
首先,它是一种对祖先的缅怀和敬意的表达。
在传统文化中,祖先被视为家族的根基和灵魂的寄托,通过祭祀,子孙后代向祖先献上祭品、燃香烧纸,以感激他们的养育之恩和传承下来的家族智慧。
这种仪式让人们铭记家族的历史和血脉传承,增强家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
其次,冬至祭祀也是对自然的敬畏和感恩。
在古代,人们依赖自然的恩赐生存,冬至时节,是一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时刻,象征着阴阳交替的关键节点。
祭祀活动表达了人们对大自然的敬畏,祈求来年风调雨顺、物产丰饶,保佑家族和社区的平安与繁荣。
再者,冬至祭祀活动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在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中,传统文化容易被遗忘和忽视。
而这些祭祀仪式的延续,使得古老的文化传统得以保留,让后人了解先辈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和信仰体系,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那么,如何参与到冬至的祭祀活动中呢?在参与之前,我们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首先,要了解当地的祭祀习俗和传统。
不同地区可能在祭祀的形式、祭品的选择等方面存在差异。
可以向家中的长辈、当地的民俗专家请教,或者查阅相关的地方史志和文化资料,确保我们的参与方式符合当地的传统规范。
其次,准备祭祀所需的物品。
常见的祭品包括水果、糕点、肉类、酒水等。
同时,还要准备香烛、纸钱等祭祀用品。
这些物品的选择和准备要用心,体现出对祭祀活动的敬重。
在祭祀当天,要怀着虔诚和敬畏之心前往祭祀场所。
这可能是家族的祠堂、祖坟,或者是当地专门设立的祭祀场地。
到达后,按照既定的仪式流程进行祭祀。
通常,先清扫祭祀场所,然后摆放祭品,点燃香烛,恭恭敬敬地向祖先或神灵鞠躬行礼,心中默默表达自己的敬意、感激和祈求。
冬至习俗祭祀祖先的文化意义与方式冬至作为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在冬季的某一天到来时引起了人们的热烈关注。
除了丰盛的供品和丰厚的家宴之外,冬至也被视为重要的时刻来祭祀祖先。
这一习俗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悠久的传统,并且至今仍然被许多家庭所遵循和尊重。
本文将探讨冬至习俗祭祀祖先的文化意义以及其具体方式。
冬至祭祀祖先的文化意义十分重大。
首先,冬至作为农历的一个关键节点,被视为冬天的开始。
此时阳光短暂,寒冷的天气使人们更加注重家庭团聚和温暖。
因此,冬至祭祀祖先成为人们表达敬意、怀念先祖、感恩祖先的重要方式之一。
其次,冬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拜祖先”的重要时刻。
祭祀祖先被视为一种道德责任和传统习俗,在冬至当天更是被重视和弘扬。
不仅体现了对祖先的尊重,更是为后代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有力的仪式和途径。
在祭祀仪式方面,冬至祭祀祖先有其独特的方式。
首先,需要准备丰盛的供品。
通常,供品包括水果、蔬菜、肉类等食物。
这些供品象征着丰收和美好的祝福,代表了子孙后代的幸福和繁荣。
其次,家人会一同参与祭祀仪式,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和怀念之情。
家庭成员齐聚一堂,亲自为祖先上香献花,并诵读祭文。
这既是一种家庭团结的证明,也是传承家族文化的表现。
最后,在祭祀完成后,家人们会共同享用这些供品,以表示祖先的回报和祝福。
除了以上的基本形式,冬至祭祀祖先的方式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逐渐改变。
在现代社会,人们普遍忙碌于工作和生活,无法享受到传统的冬至祭祀仪式所带来的神圣感。
因此,一些人选择通过虚拟仪式来祭祀祖先。
他们使用手机或电脑等设备,在线制作虚拟祭品并进行祭祀活动。
虽然这种方式与传统仪式有所不同,但其意义和目的相同——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和怀念之情。
冬至习俗祭祀祖先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无论是其文化意义还是具体方式,都在不断地传承和演变。
它不仅在团结家庭、弘扬传统文化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也使人们更加珍惜亲情和友情。
冬至这一特殊的时刻让人们思考和反思,感受到祖先的智慧和付出,同时也激励着人们将这份情感传递给下一代。
摘要“三门祭冬”是一场流传了700多年的文化盛宴,于2016年以亭旁镇杨家村的祭冬活动为蓝本申报了世界非遗项目。
杨氏祭冬规模宏大,文化内涵丰富。
杨氏家族与祭冬文化存在着内在的逻辑关系,其背后更蕴藏着中国传统家族文化的价值,有忠孝、谨严的礼法、家族的凝聚力、节日文化的传承等。
“三门祭冬”作为一个饱含传统家族文化意蕴的民俗现象,是当下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好载体。
关键词三门祭冬杨氏家族家族文化On the Contemporary Significanc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Family Cul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anmen Winter Festival"//Luo Min,Yan Qianhan,Shen Jinghan,Chen Yimeng,Ye YuniAbstract "Sanmen Winter Festival"is a cultural feast that has been held for more than 700years.In 2016,a world non-legacy project was declared based on the winter festival activities of Yangjia Village in Tingpang Town.Yang's winter festival is grand in scale and rich in cultural connotations.There is an inherent log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Yang family and the winter festi-val culture.Behind it is the valu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family culture,including loyalty,strict rituals,family cohesion,and the inheritance of festival culture.As a folklore phenomenon full of traditional family culture,"Sanmen Winter Festival"is a good carrier for inheriting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Key words Sanmen Winter Festival;the Yang family1“三门祭冬”代表———杨氏祭冬2009年,三门祭冬入选省级非遗;2014年12月,三门祭冬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6年11月30日,包括三门祭冬等在内的“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根据《三门县志》、宗族谱牒等记载,三门祭冬习俗距今已有700多年历史,已成为三门县传统文化的瑰宝,是目前流传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三门民俗文化之一。
其中,亭旁镇杨家村的杨家宗祠祭冬规模最大、程式最完整、传承最完好。
1.1基本内容杨氏祭冬仪式隆重庄严、规模宏大、礼仪周全,且流程处处有讲究,包括甄选祭冬仪式的祭者也有一套严格的礼俗制度:主祭必须由村里四世同堂、福禄双全的长者担任;陪祭、喝礼、执事等角色,则选择辈分高的长者来担当。
人数安排为:主祭一人、陪祭四人、读祝一人、喝礼一人,以及执事、童男童女若干人。
关于整个仪式,一般由取水、拜天、祭祖、祝寿戏、老人宴及相关的民俗文化、饮食文化等组成。
[1]冬至前一天,杨家村组织庞大的取水队伍到大龙岭高山龙潭取水,举行特有的取水仪式。
冬至日寅时,来自三门及周边地区的杨氏族人齐聚杨氏家庙参加祭冬仪式。
祭天和拜祖是两个分量较重的仪式。
祭天时,主要由主祭登上拜天坛,朝东、南、西、北对天叩拜,读祝感恩。
随后,主祭、陪祭和执事多次行三叩九拜之礼,向上天祈福;拜祖时,族人起立,鸣炮奏乐。
祭祀者在长命席上三拜九叩后,向祖先三献祭品,读祝。
礼毕,族人按次序拜祖。
邀请戏班到中堂像前拜请三献读祝,礼毕,由主祭者接过蟠桃献于祖像前,开演祝寿戏。
午时,举行老人宴。
最后,戏班子在家庙连演五天五夜的大戏,整个祭冬宣告完毕。
1.2文化内涵杨氏祭冬仪式包括了取长流水、拜天祭祖、设老人宴、行敬老礼等等,每一流程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比如取长流水前有一个祭拜的仪式,表示对自然禀赋的感恩、对天赐圣水的感谢。
所以要取的长流水是龙潭水,潭水常年不竭,象征族人源远流长,来年风调雨顺、子孙绵延不断;设老人宴、行敬老礼,则践行着中华民族历久弥新的“孝”文化。
在《祭拜趣谈》一书中,论述“祭拜的对象”首要是“天地”:“天地为大,人类生存在天地之间,人们的视野中只有天与地是最大的了。
天有日月风雷,变幻莫测,其威力是人所无法控制的;地有山川河流,滋生万物,其富饶为人生存之本。
”[2]在祭冬仪式的拜天祭祖前,参加的人都会沐浴更衣,来表示对天地祖先的尊重。
祭祀准备的祭品也非常讲究,摆从“三门祭冬”看中国传统家族文化的当代意义罗敏严千涵沈静涵陈伊萌叶钰铌(台州学院浙江·台州317000)中图分类号:B933文献标识码:A DOI :10.16871/ki.kjwhb.2019.01.071作者简介:罗敏(1996—),女,台州学院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严千涵(1997—),女,台州学院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沈静涵(1997—),女,台州学院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陈伊萌(1997—),女,台州学院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叶钰铌(1997—),女,台州学院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
The Science Education Article CollectsTotal.446January 2019(B )总第446期2019年1月(中)157文艺传媒在最前面的是五祀,接着是大盘、小碟、大碗,最后是酒、汤等。
摆盘里有十荤十素、各种糕点、水果糖果等,丰盛之至,象征着杨氏家族一年物质财富的丰收,也是其艺术才华的呈现。
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族群身份认同感,具有地域性文化传承的意义。
杨氏祭冬创造了尊老爱幼、团结友善、崇尚礼仪的和谐社会氛围,使我国奉祀之礼仪制度传承不衰,弘扬了中华民族之优秀传统,增强了中华姓氏之凝聚力。
2杨氏家族与祭冬文化的内在逻辑关系2.1杨氏家族成员三门亭旁的杨氏家庙中有一副对联:“功成隋代,德兆震秉赐彪;派衍弘农,支分浙闽淮蜀。
”它简凝地勾勒出了杨氏迁徙繁衍的历史渊源。
“震秉赐彪”即指四大名相杨震、杨秉、杨赐和杨彪。
在中堂内,一张朱砂红纸高悬于堂———“四知堂”,煞为醒目。
当年杨震拒绝县令的贿赂,他的“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成为千古美谈,彰显了那一份正直忠诚的节气。
杨氏后世子孙遂以“四知堂”作为堂号,警醒自我。
[3]杨氏76世杨镇龙,出生于南宋末年的一个官宦世家。
随着元朝攻入南宋都城,浙东各县相继降元,任衢州总兵的杨镇龙拒绝投降。
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春,杨镇龙发动起义,后不幸在与元军作战中失利,最终起义失败。
然而,杨镇龙、杨宁叔侄等人在面对元军的残酷统治和阶级压迫时,他们拒绝投降、勇于反抗的艰辛斗争历程,是忠诚守义的肝胆写照。
杨氏后人杨亚兴,被确认为“非遗传承人”,参加了三四十年的“祭冬”活动。
虽年近九十,但仍然声音响亮,写得一手好字。
他家中珍藏着三门祭冬的资料,有申请非遗的文本、有被确定为传承人的证书,还有一张张折叠得方方正正的手写祝文。
杨天武是杨家村老年协会会长,他与他的妻子一直致力于祭冬文化的传承工作。
据他介绍:1986年杨氏家庙曾因扩建进行过一次大规模修葺。
先前的“祭冬”祠堂大概只能容纳500人,也仅允许村里有威望的人祭拜,这对后人来说是一种遗憾。
于是,杨天武与族人们一起进行修建,以便让更多的后人感受那份家族文化。
在课题小组与之对话的过程中,杨天武老先生津津乐道,让我们感受到他对“祭冬”的熟悉与重视,并希望一代代为之努力而发扬光大。
冬至日祭冬仪式的主持人员分工明确、各自按严格的礼法进行活动,使得祭冬仪式按照流程顺利地进行。
隆重的家族祭祀仪式自然而然地召回各方的杨氏后人,他们整齐地排列在大礼堂,按照区域、辈分等顺序进行拜祖。
若一些族人远在外地实在无法赶回,则会守着网络直播观看,虽未至,但心相连。
“杨氏祭冬”活动鲜明地传递出了浓厚的家族凝聚力,传达了尊祖聚族的文化意义。
2.2杨氏家族聚居地据《杨氏宗谱》记载,杨镇龙、杨宁叔侄共谋起义兵败后,杨宁由松坛向南潜至亭林华岙山麓,发现这里占山水之秀,酌风土之宜,不禁感叹:“天不亡我,上天会庇佑我杨氏一脉延续下去。
”决定隐居于此,此后,亭旁杨氏家族在此落叶生根,因杨姓聚居而得名杨家村。
亭旁位于东海岸边的浙江台州三门县,这里有青山秀水,气候温湿适宜,素有“八山半水分半田”之称,拥有独具魅力的生态资源。
依山傍水的良好自然地理环境使得杨氏家族在此繁衍生息,同时,沃野良田和充沛的水资源使得杨氏族人在这里展开自给自足的农耕经济,也养成族人勤劳质朴、耕读传家的良好品质和人文心理。
三门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副局长郑广阔介绍:“三门有山海形胜,千百年来人们耕海牧渔,也讲究诗书礼仪,所以特别尊重自然和重视家族关系。
”所以,“三门祭冬”能成为民俗活动的代表,主要在于襟山带海的独特自然环境以及村落聚居的区域特色。
[4]杨氏族人感恩亭旁给了他们一个宜居之地,他们感恩自然,敬畏自然,在祭冬中表现出相应的祭祀仪式。
比如冬至前一天,杨氏族人到大龙岭高山龙潭取水,用于翌日祭祀者净手、洒水;祭冬中的拜天是最早举行的仪式,参加的族人事先沐浴更衣,以示对天地祖先的尊重;拜天师、主祭、陪祭和执事多次行三叩九拜之礼,向上天祈福……良好的自然地理环境给予了杨氏家族生存发展的理想之地,使杨氏子孙在这方风水宝地中得以延续文化、传承家族。
取水和拜天仪式恰恰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这也是家族繁衍生息、延续的不二法门。
2.3杨氏家族文化传承的物质载体2.3.1杨氏家庙亭旁杨氏家庙创建于明洪武初年。
《礼记》载:“大夫三庙,士二庙。
”杨氏乃帝王之裔,故称宗祠为家庙。
建成后,杨氏子孙就把冬至祭祖作为尊祖敬宗的头等大事,并逐渐将其形成一套隆重的仪式。
清雍正年间,杨氏族人重建家庙,1986年再度扩建。
2016年,为了庆祝三门祭冬入“世遗”,进行了重新修缮。
[5]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杨家村积累了厚重的历史底蕴。
王世红在《论家族祭祀对社会的凝聚作用》中指出:“宗祠是家族的标志,是祭祖的圣地。